矛盾冲突之中的精神挣扎_读毛姆的小说_人生的枷锁_

矛盾冲突之中的精神挣扎_读毛姆的小说_人生的枷锁_
矛盾冲突之中的精神挣扎_读毛姆的小说_人生的枷锁_

矛盾冲突之中的精神挣扎

———读毛姆的小说《人生的枷锁》

马小强

(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730050)

要:在揭示社会矛盾与个人矛盾时,《人生的枷锁》表明了当时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危机,

反映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受到的遏制和打击,指出了以人为本观念的社会制约和个人影响。

关键词:《人生的枷锁》;社会矛盾;个人矛盾;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71-1351(2006)01-0045-04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用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叙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展现了真实的人情世态,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具体的社会现实。这部小说通过社会矛盾与个人矛盾的揭示来反映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危机。从中可以看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遇到的种种影响或遏制。它从反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价值,对我们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针政策有借鉴意义。

一、社会生活中的矛盾

就矛盾而言,毛姆曾经说过:“自私和厚道、唯心论与淫荡、虚荣、羞怯、无私、勇敢、怠惰、敏感、固执和缺乏自信,一个人可以具备所有这些东西并形成矛盾的统一。”[1]《人生的枷锁》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指出了社会现实里的种种弊端。菲利普接触过不同的社会成员,尤其是他的女友米尔德丽德———伦敦一家点心店的女招待员。当菲利普爱着米尔德丽德时,她竟然同米勒私奔过一次,这使菲利普一筹莫展。米尔德丽德是一个爱金钱、讲虚荣且头脑平庸的女孩子。正如中国的俗语“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那样,她把嫁人当成终身的衣食之计,结果被人玩弄、抛弃,最后沦落为街头的卖笑女子。有时,菲利普对米尔德丽德的所作所为难以理解。从她的言行来看,她对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孩子(她与米勒的孩子,后来被她处死)都表现出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在与菲利普的交往中,她漠视菲利普的真情实意,还将性病

故意传染给他人。她以这种方式来报复社会对她的不公正。她的言谈举止表明了她对社会矛盾的消极态度。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讲,米尔德丽德是无情无意、作恶多端的人。但她的行为也可以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她确实是万般无奈,被迫行恶的。

在同米尔德丽德的恋爱中,菲利普历尽千辛万苦并体验到了社会的复杂和人情的冷暖。表面上菲利普摆脱了情欲的纠缠,避开了重负,似乎进入了心旷神怡的境界。其实在他身上生动地反映了一种

社会矛盾。他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年轻一代的典型代表,他的理想和希望难以变成现实,社会总是这样那样地支配着他的生活和命运。

这种社会矛盾还体现在小说的其他人物身上。当菲利普跟他的伯父威廉一起生活时,家庭的每个成员都生活在矛盾之中。除菲利普和他伯父、伯母之间的矛盾外,他伯父与伯母二人之间也是矛盾重重。为了防止矛盾尖锐化,他伯母不断迎合丈夫的各种怪念头,忍气吞声地生活着。同样,迪克罗先生对社会矛盾同样采取一种无奈的态度。他是日内瓦公民,靠给穷学生授课来苟延残喘且贫病交加。他年轻时为社会、为自由浴血疆场,晚年时对社会、对人类不寄任何希望,静等从死亡之中得到解脱。就范妮?普赖斯来说,她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也无可奈何、一筹莫展。她一心一意要把自己献身给绘画艺术,可是她没有那种天赋。当一位严师直言不讳地劝说之后,她仍不改初衷。在巴黎,多年饥寒交迫的生活使她落到了山穷水尽、炊断粮绝的地步,最后她含恨轻身,悬梁自尽。可以说普

收稿日期:2005-08-25

作者简介:马小强(1965-),男,甘肃静宁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2006年1月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an.,2006第26卷第1期

JournalofTianshuiNormalUniversity

Vol.26No.1

赖斯同她所在的社会格格不入,她成了社会矛盾的牺牲品。这一无情的事实使菲利普对自己的才能做了反思和掂量,当意识到自己缺乏“艺术家的气质”时,便毅然放弃了绘画而返回伦敦学习医学。另一个人物克朗肖是一个落魄文人,悲叹生不逢时,自诩能看穿尘世。他靠翻译庸俗小说和炮制无聊诗文为生,还常常借酒消愁,最后病死在贫民窟里,结束了贫困、潦倒的一生。克朗肖的举止似乎是自在无忧且异常洒脱的,可实际上,面对社会现实他别无选择,只能采取悲观的人生态度。

在圣路加医院门诊部学习时,菲利普看到了社会人在公众场合不同个性的社会表现:“不过,总的印象既非悲剧也非喜剧。这种印象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真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充斥着眼泪和笑声、幸福和悲哀。一切是那么冗长乏味,既饶有兴趣而又平淡无奇。情况正如你见到的那样:它是那么的喧嚣、热烈,又那么的严肃;它是那么的可悲、可笑,又那么的微不足道;它既简单又复杂;有欢乐,但又包含着绝望;还有母亲对子女的母爱;男人对女人的情爱;欲望拖曳着沉重的步伐穿过房间,惩罚着罪人和无辜者以及一筹莫展的妻子们和可怜的孩子们,男男女女都酗酒,但不可避免地要付出那笔惨重的代价;一个个房间都回荡着死神的叹息声;新生命在那里得到了诊断,却使得一些可怜的姑娘心里充满恐惧和害羞。这儿既不好又不坏,有的只是赤裸裸的事实。这就是生活。”[2](P421-422)这一描写主要反映出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面对社会矛盾,小说人物采取不同的态度。作为一个穷苦家庭的成员,阿特尔涅太太以下的言论值得认真思量:“喔,别在我面前夸你那些社会主义者了,我可没这份耐心。”阿特尔涅嚷道:“我的生活信条是:别管我!我可不喜欢别人来打扰。我虽身处逆境,但不会灰心丧气。人各为己,迟者遭殃啊!”[2](P564)这一观点可以看做是她对社会矛盾的态度和个人自私意识的表现,其实这是她万般无奈的选择。她的话语代表着这个社会里普通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即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贫穷的根源,更没有认清他们所在社会的本质。

再看贫穷阶层的社会生活。在伦敦附近的一个渔村里,有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医生告诫他要休息,但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忍心放下手中的工作,要是失去了难得的工作,就意味着要被活活地饿死。在菲利普行医时,他发现每个穷人的人生大事不是生死离别而是失业,因为感情的哀伤可以用眼泪减轻。更令人深思的是社会竟然不能给一个勤劳的工作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多么可悲啊!菲利普还看到老百姓过着穷苦潦倒的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婴儿来到人世首先遇到的是父亲的满腹牢骚和母亲的悲观绝望,因为现有的家庭成员已经面临着食不果腹的现状,所以父母巴不得孩子是死胎或尽可能快地离开人世。

总的来说,菲利普等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是由历史时代决定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急剧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这时的资本迅速集中到金融与工业垄断资产阶级手里,中下阶层在贫困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大英帝国在国外更是疯狂地争夺市场,拼命劫掠殖民地的资源。1899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南非布尔人(theBoers,荷兰移民的子孙)悍然发动了长达两年的侵略战争。如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海沃德就是这一战争的牺牲品,虽然他刚到南非就死于伤寒病。在菲利普看来,海沃德参加这场战争的原因不是出于爱国,而是他受到难以名状的内心不安的驱使。海沃德认为爱国主义是一种偏见,他赞赏的是世界的大同。海沃德把英国看成是野蛮人互相残杀的流放地,因为众多同胞伤害了他爱国的情感。菲利普认为:“要是让海沃德脸带微笑地袖手旁观野蛮人互相残杀,似乎显得更合理些。这一切似乎都表明,人们不过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傀儡而已,是它在驱使人们做出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有时,人们还凭借理智来为其行为辩护,要是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干脆悍然不顾理智,一味地蛮干。”[2](P513)在这里,毛姆用海沃德和菲利普的人生态度阐述了他自己对爱国主义、对祖国和战争的看法。毛姆似乎对他的祖国及爱国主义漠不关心,而且他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暴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好战本性。

1899年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又在酝酿一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社会经历着严重而尖锐的政治和经济危机。随着固有的宗教、道德、文化的逐渐解体,人们的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维多利亚王朝时期的那种虚假的乐观气氛已经荡然无存,西方文明将人类引入了精神绝境。《人生的枷锁》中的每个人物就生活在上述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在生活中他们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只能受社会现实的摆布。另外,每个人物不是社会矛盾的决定因素,这是为什么许多小说的人物很少能把握住自己命运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个人生活中的矛盾

《人生的枷锁》还阐发了许多个人生活中的矛盾,指出了普通民众的艰难命运。主人公菲利普的畸形足给他带来了许多的麻烦,而且使他的思想比一般人更加敏感、更加复杂。身体的残疾是菲利普人生道路上的一副重担,使他历尽磨难,吃尽苦头,但畸形足也使他产生了忧患意识并受益甚多。“回首自己走过的漫长的人生旅程,菲利普对他与莎莉的关系表示欣然接受。他默默地忍受着使其人生坎坷的残疾。他知道它扭曲了自己的性格。不过,此时他发现,同样由于它的缘故,他却获得了那种给予他无穷快乐的反省能力。要是没有它,他将永远不可能获得敏锐的鉴赏力,永远不可能热爱文学艺术和对生活中的种种奇观发生兴趣。他常常受人嘲弄,遭人白眼,可这一切却使他性格内向,促使他心里开出朵朵香气不绝的鲜花。”[2](P635)畸形足使菲利普具有了更多的耐心,并激励他去思考更多的问题来战胜更多的人生困难。在深思生命的现实时,菲利普得出了他的最终结论:“接着他认识到正常的事物才是世间最最珍贵的事物。人皆有缺陷,不是身体的就是精神的。这当儿,他回忆起所有他熟悉的人们(整个世界像是座病房,里面的一切皆委实莫名其妙),只见眼前排着一列长长的队伍,人人皆肉体有残疾,精神有创伤:其中有的身体有病,不是心脏病,就是肺病之类的;有的精神失常,不是意志消沉,就是嗜酒成性。这时,菲利普对他们不觉动了圣洁的怜悯之心。他们身不由己,不过是盲目的机会的工具而己。他可以饶恕格里菲思的狡诈,也可以宽宥米尔德丽德,尽管她使自己蒙受莫大的痛苦。他们两个人也是身不由己呀。只有承认人们的美德,宽容他们的过错,才是合情合理的事情。”[2](P636)上述结论指出每个人都有身体上或思想上的残疾,即人人都会遇到由残疾引起的矛盾,因为这样的矛盾是普通的、平常的。这里菲利普承认他会很有耐心地处理此类矛盾,表明菲利普的一种人生观和他对人性现实的理解。

“菲利普?凯里患有先天的跛足并成了一名孤儿。他的性格十分敏感,而且有执拗的情绪,这种情绪能使敏感的人受到自我折磨。他的心情难以平静并满怀激情;他能容忍幸福与忧愁;同许多年轻人一样,他忙于探寻月亮而没有留意脚下的六便士。”[3](P124)那么,菲利普的畸形足意味着什么

呢?有人认为:“就年轻的菲利普而言,他的跛足,正如经常所指,很可能是毛姆一生中口吃的小说式表达。”[4](P73)这是畸形足的第一个象征。菲利普的畸形足确实同毛姆的口吃类似。“如果他的口吃治好的话,威利可能不会成为不可知论者;要是他不口吃的话,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威利成不了一名作家;他很可能像自己的兄弟一样会成为一名律师。口吃使威利变得矜持寡言;口吃使他成了旁观者;口吃使他成为生活冷漠的观察者,这些反映在他的作品里就是第一人称单数。口吃使他的散文精炼、清晰而简洁。口吃使他的戏剧对话巧妙变换并和谐平稳。很可能口吃使他一举成名。”[5](P16)在《人生的枷锁》中,关于菲利普与姑娘打交道缺乏经验一事,作者写道:“他的想象力,还有他看过的书籍,在他心中唤起一种要在女子面前保持拜伦式风度的愿望。他一方面怀有病态的羞涩心理,一方面又确信自己应该显示出风流倜傥的骑士风度,结果被折腾得不知如何是好。”[2](P90)这些话语道出了畸形足的第二个作用:“这个畸形足(虽然菲利普的左足是畸形的,而拜伦是右足畸形)还象征着菲利普的‘拜伦式风度’,通过这个象征毛姆似乎借指一种性格,这种性格能使一个人‘受到复杂情感和深奥忧伤的不断诱惑。’”[4](P73)个人生活中的矛盾也突出地表现在小说的次要人物身上。格里菲思一度是菲利普赞赏的好友,而且长得英俊潇洒,还能与菲利普及其他朋友真诚合作。有一次,他精心照料生病的菲利普,使菲利普由衷地感激他。但是,格里菲思的个性中也有另一面,如为人轻浮。他同菲利普的女友米尔德丽德私奔过一段时间,引起了菲利普的极度憎恶,即使格里菲思后来道歉也无济于事。

这些个人生活中的矛盾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客观现实,而且表明作者毛姆不回避世俗,同情不幸者,并能容忍人的过激行为,还能清醒地把握人的荒谬言行。它也是毛姆曲折人生历程的部分反映。在《人生的枷锁》中,个性方面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毛姆的人生态度。毛姆的个性就同多数人的个性相抵触,例如许多年来,毛姆对生活、对朋友的态度始终如一,从不变化。一个冷漠无情的临床医生不希望从生活现实中获取什么,他甚至对一切都不足为怪,并缺少远大理想,却在观看人的邪恶行为中寻找快乐。毛姆就是这样一个临床医生。他还像一位收藏家和鉴赏家,收集并品评人的愚蠢、古怪和善恶。按照作者的侄子罗宾?毛姆的观点,毛姆是一个胆怯而悲观的社会旁观者,而不是

那个世界中的积极参与者。“他可能有大胆的创新精神,但人们通常认为他是愤世嫉俗的和冷漠无情的。”[6](P742)

三、结论

在《人生的枷锁》中,小说人物就生活在西方文明引入的精神绝境里。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制约,使人们丧失了进取心。和作者毛姆一样,悲惨的环境和艰难的人生岁月使菲利普这样的人心灰意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怀疑人类的智慧,忽视人性的善良和诚实,最后他们接受了冷漠和愤世嫉俗的人生哲学。不过,作者毛姆在个人命运上持有偏见,他没有明确指出社会制度对个人生活的遏制和束缚。事实上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使人们的生活无法保障,毛姆自己却并不赞成这一点。他写到:“菲利普觉得有些人花时间去帮助穷人是完全错了,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穷人对有些东西习以为常,并不感到有什么妨碍,而他们却企图去加以纠正。他们硬要去纠正,结果反而扰乱了他们的安宁。”[2](P590)显然,毛姆对贫穷阶层、对社会矛盾和个人矛盾的认识有不足之处。

“就《人生的枷锁》艺术上的重要性来说,早在19世纪末,年轻的毛姆已经将目光坚定地面向未来的一百年。如果说他同时代的人H?G?威尔斯和奥尔德斯?赫胥黎理解了科技在20世纪的作用,那么毛姆就理解了未来人的复杂作用。”[7](P201)的确,这部小说强调了人的首创精神,并指出了人为作用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它可以理解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观——

—以人为本。同样在中国,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这个观念与“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见解有相似之处。今天,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小康生活目标的过程中,人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激发和利用人的能动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促进人的发展基础上,同时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W.SomersetMaugham,TheSummingUp[M].London:PanBooksLtd,CavayePlace,1976.

[2][英]毛姆,著.张柏然,张增健,倪俊,译.人生的枷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AnthonyCurtis,JohnWhitehead,TheCriticalHeritage,W.SomersetMaugham[M].Padstow,Cornwall,LondonandNewYork:TJPress,1987.

[4]JohnWhitehead,Maugham:AReappraisal[M].VisionandBarnes&Noble,GreatBritain,1987.

[5]RobinMaugham,ConversationsWithWillie,RecollectionsofW.SomersetMaugham[M].London:AHoward&WyndhamCompany,W.H.Allen1978.

[6]Writers:MaryReifStevenson,EuniceBergin,MargaretBarnetson,AileenBower,Editors:BarbaraHarte,CarolynRiley,ContemporaryAuthors,Volumes5-8[M].GaleRese-

archCompany,1963.

[7]SamuelJ.Rogal,AWilliamSomersetMaughamEncyclope-dia[M].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GreenwoodPress,1997.

〔责任编辑王小风〕

SpiritualStruggleintheConflicts

——

—On"OfHumanBondage"byMaugham

MAXiao-qia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LanzhouInstituteofScienceandEngineering,LanzhouGansu730050,China)

Abstract:Inrevealingsocialandpersonalconflicts,Maughampointsout,inhisfamousnovel"OfHumanBondage",thatthemiserablerealityandthespiritualcrisispeoplewereexperiencingatthattimedeprivedpeopleoftheirorigi-nalityandcreativity.Thispaperanalyseshowtheconceptofpeopleforemostisinfluencedbythesocialandpersonalfactors.

KeyWords:"OfHumanBondage";socialconflicts;personalconflicts;peopleforemost

用本质冲突突破小说阅读题

用本质冲突突破小说阅读题 绍兴县鉴湖中学李先慧(90学时作业之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做小说题目时,往往因抓不住小说的本质冲突而读不懂小说,从而导致小说题目大部分不会做。如何教会学生抓小说的本质冲突? 引入:是谁害死了孔乙己? 短衣帮?穿和衫的?打断他腿的富人?孔乙己人品如何?好人还是坏人?店里的小伙计“我”?如何理解“孔乙己大约的确的死?孔乙己与那些人有矛盾?这些矛盾有没有激化为直接的冲突?那究意是什么冲突害死了孔乙己?成其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是其性格矛盾的悲剧性冲突。孔乙己自尊又自卑、要强又懦弱、好喝又懒做:自己的性格冲突!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性格的冲突?贫苦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是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造成的. 什么是矛盾?就是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差异点,如:不同的爱好,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性情,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爱恨情仇.例如:郭靖与欧阳锋有矛盾,大家肯定能理解.但郭傻子与黄蓉有没有矛盾?再如:祥林嫂与同为打工嫂的柳妈,有没有矛盾?《变色龙》——是与非:故事围绕狗是否是将军家的而展开。《我的叔叔于勒》——贫与富、骂与赏、盼与躲。《范进中举》——悲与喜、穷与富、贵与贱、骂与赞、冷与热、前倨与后恭。 什么是冲突和本质冲突? 当人物之间的矛盾激化为互相冲撞时,就是冲突.能决定其他冲突的冲突,就是本质冲突.冲突是指意见、兴趣等各方面的碰撞或分歧,尤其是指由于不可调和的愿望、目的等所引起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斗争。不可调和的愿望和目的,是真正能使小说获得生命的冲突。比如<雷雨>鲁侍萍三十年前与周有冲突,但三十年间仍然有矛盾,却没有爆发任何冲突.矛盾聚集了三十年,突然爆发,从而将所有的矛盾引爆为无法挽救的冲突,所有人在冲突中必然是水火不容.雷雨的本质冲突是什么? 冲突类型之一:有矛盾无冲突,如周冲与周萍,柳妈与祥林嫂,闰哥儿与杨二嫂。有矛盾有冲突,周萍与他爸(他爸为什么让他上矿上去?)无矛盾有冲突山羊兹拉特与我《午睡时刻》妈妈与神父姐弟俩(虽然是善意的冲突)。强调:小说之矛盾和冲突不能等同于现实的矛盾,小说的冲突不能以理解为都是坏的.当堂巩固<清兵卫与葫芦>有几组矛盾?有没有可能不发展成冲突?本质冲突是什么? 冲突类型之二:人与人的冲突,若曦与四阿哥等的冲突。人与环境冲突,《沙之书》我与时间。人与自身冲突,〈炼金术士〉的追梦。 小结:冲突是在多层次展开的。现实主人公内心的冲突,即感情的冲突,然后,由一位对手攻击了主人公的最弱点,是内心的冲突变成了外在的冲突,并使之表现在外部的世界中。 冲突有哪些作用?矛盾可以以逐级发展的方式起推动作用,剧本《闯关东》矛盾演绎过程:个人层面——家庭层面——族群层面——民族层面;身份的蜕变:农民——地主——小资本家——工业资本家。冲突可以以转移的方式推动作品发展,小说《水浒传》利益结合、矛盾转移:单打独斗——齐聚梁山——宋江招安——南征方腊。冲突可以膨胀式地推动故事情节。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气球”式膨胀:家族世仇——罗密欧杀人,朱丽叶被许给帕里斯——罗密欧朱丽叶殉情。运用矛盾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品格,从而塑造典型的人物。岳飞传》便是通过运用矛盾的技法来塑造岳飞这样一个忠臣的形象。他时时刻刻都背负着“精忠报国”的母训,却在即将直捣黄龙之际,收到了皇上的十二面金牌。岳飞选择了班师回朝,强烈的内心冲突使岳飞“忠”的形象更加高大。运用冲突可以展现人物命运,传达作者意图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卖炭翁》中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这样一个矛盾手法的运用展现了卖炭翁悲惨的命运,同时传达出了自己对这种社会底层人物悲惨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运用矛盾可以为下文做好铺垫。在《七侠五义》这

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中的成长———《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分析

摘要: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通过深入分析主人公哈克成长过程中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哈克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获得知识;其认识与道德都得到成长;最终成长为一名具有健全心灵和民主理想的人。同时我们提出青少年自我意识和思想上的冲突与其成长是不可分的。 关键词:哈克;内心冲突;成长;成熟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 1910 年)近代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界的林肯、美国文学之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该书思想内容深刻,艺术风格独特。海明威曾说:”所有美国现代文学皆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名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前所未有的最佳之作。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前的南方,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哈克贝利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结识了从主人家出逃的勤劳朴实、热情诚实的黑奴吉姆。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漂泊在密西西比河上,沿途逃避追捕,经历了种种奇遇与坎坷,最后哈克贝利帮助吉姆获得了自由。作品对于主人公哈克的描述有血有肉、生动逼真,而且寓意深刻。哈克的历险是他社会道德意识不断发展和成熟并最后踏上追求理想精神自我的心理历程。下面我们就深入分析主人公哈克历险成长过程中的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一、主人公内心的第一次矛盾冲突 在小说的第十六章,出现了哈克内心的第一次矛盾冲突。当哈克和吉姆突然看到岸上的亮光时,吉姆认为他们已经到达了凯劳(属废奴州)。于是吉姆兴奋地又蹦又跳,大声嚷嚷:“他说,他到一个废奴州,头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攒钱,一分钱也不花,攒够了钱,就给在华珍小姐住处的一户农庄上为奴的他的老婆赎身,然后夫妻两人干活挣钱再给两个孩子赎身,要是孩子的主人不让赎,他们就找个废奴主义者去把他们盗走。”吉姆所说的话让哈克感到不安,哈克越想心里越难受,在奴隶制观念的影响下,哈克的良心开始动摇,他一次次地警告自己:从奴隶的合法主人那儿把他们偷出来是大罪。于是,哈克在木排上开始来回折腾,这也反映出哈克内心的矛盾冲突在逐渐积聚。此刻,哈克一方面想要立即逃避帮助吉姆逃跑的责任,于是他说了一些话来安慰自己:“这不怨我,因为我并没有叫吉姆逃离她的合法的主人。”另一方面,他又回忆起华珍小姐并没有亏待过他,尽心教他念书,教他做人的规矩,千方百计地照顾他。想到这,更让他的良心感到不安。哈克的罪恶感逐渐上升,内心的冲突不断加剧,他所谓的“坏良心”占据了上风。最终,哈克决定去告发吉姆。作出这一决定后,小说中有一段对哈克的感受作了描述:“我马上觉得轻松快活,身子像要飞起来似的。”这说明此时的哈克尽管认为吉姆是一个好人,并且是他的好朋友,但由于在白人的世界长大,奴隶制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哈克仍然不情愿帮助一个黑奴成为自由人。因此,哈克在小说的这一部分仍是一个天真的青少年,他的思想道德还不够成熟,害怕成为人们眼中的“坏”男孩。 二、主人公内心的第二次矛盾冲突 哈克第一次内心冲突的结果是决定向白人告发吉姆的逃跑。然而,就在哈克做出这一决定的同时,吉姆的举动和话语却又重新唤起了哈克对他的友情之心。小说中,出于对哈克健康的关心,吉姆把他的旧上衣铺在舱底让哈克坐。同时,吉姆对哈克说:“我史过(是个)自由人啦,要布史有哈克,我这一攀(辈)子也布用想自由;哈克帮了我的忙,吉姆我永世忘布了你哈克;你史我吉姆顶好的奔(朋)友;”哈克听到这些非常感动,于是,他对去告发吉姆开始变得犹豫。就在哈克思想发生动摇的关键时刻,一件事情的发生再次考验了哈克的良知:小说中,两个正在追捕五名逃跑奴隶的人出现在哈克的竹筏附近,他们靠近竹筏,问哈克竹筏上躺着的人是黑人还是白人?这时,哈克内心的第二次矛盾冲突上升到了顶点,“是否告发吉姆”,可是哈克怎么也下不了决心去告发他。相反,哈克欺骗了那两个来追捕的人,

矛盾冲突之中的精神挣扎_读毛姆的小说_人生的枷锁_

矛盾冲突之中的精神挣扎 ———读毛姆的小说《人生的枷锁》 马小强 (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730050) 摘 要:在揭示社会矛盾与个人矛盾时,《人生的枷锁》表明了当时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危机, 反映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受到的遏制和打击,指出了以人为本观念的社会制约和个人影响。 关键词:《人生的枷锁》;社会矛盾;个人矛盾;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71-1351(2006)01-0045-04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用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叙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展现了真实的人情世态,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具体的社会现实。这部小说通过社会矛盾与个人矛盾的揭示来反映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危机。从中可以看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遇到的种种影响或遏制。它从反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价值,对我们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针政策有借鉴意义。 一、社会生活中的矛盾 就矛盾而言,毛姆曾经说过:“自私和厚道、唯心论与淫荡、虚荣、羞怯、无私、勇敢、怠惰、敏感、固执和缺乏自信,一个人可以具备所有这些东西并形成矛盾的统一。”[1]《人生的枷锁》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指出了社会现实里的种种弊端。菲利普接触过不同的社会成员,尤其是他的女友米尔德丽德———伦敦一家点心店的女招待员。当菲利普爱着米尔德丽德时,她竟然同米勒私奔过一次,这使菲利普一筹莫展。米尔德丽德是一个爱金钱、讲虚荣且头脑平庸的女孩子。正如中国的俗语“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那样,她把嫁人当成终身的衣食之计,结果被人玩弄、抛弃,最后沦落为街头的卖笑女子。有时,菲利普对米尔德丽德的所作所为难以理解。从她的言行来看,她对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孩子(她与米勒的孩子,后来被她处死)都表现出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在与菲利普的交往中,她漠视菲利普的真情实意,还将性病 故意传染给他人。她以这种方式来报复社会对她的不公正。她的言谈举止表明了她对社会矛盾的消极态度。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讲,米尔德丽德是无情无意、作恶多端的人。但她的行为也可以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她确实是万般无奈,被迫行恶的。 在同米尔德丽德的恋爱中,菲利普历尽千辛万苦并体验到了社会的复杂和人情的冷暖。表面上菲利普摆脱了情欲的纠缠,避开了重负,似乎进入了心旷神怡的境界。其实在他身上生动地反映了一种 社会矛盾。他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年轻一代的典型代表,他的理想和希望难以变成现实,社会总是这样那样地支配着他的生活和命运。 这种社会矛盾还体现在小说的其他人物身上。当菲利普跟他的伯父威廉一起生活时,家庭的每个成员都生活在矛盾之中。除菲利普和他伯父、伯母之间的矛盾外,他伯父与伯母二人之间也是矛盾重重。为了防止矛盾尖锐化,他伯母不断迎合丈夫的各种怪念头,忍气吞声地生活着。同样,迪克罗先生对社会矛盾同样采取一种无奈的态度。他是日内瓦公民,靠给穷学生授课来苟延残喘且贫病交加。他年轻时为社会、为自由浴血疆场,晚年时对社会、对人类不寄任何希望,静等从死亡之中得到解脱。就范妮?普赖斯来说,她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也无可奈何、一筹莫展。她一心一意要把自己献身给绘画艺术,可是她没有那种天赋。当一位严师直言不讳地劝说之后,她仍不改初衷。在巴黎,多年饥寒交迫的生活使她落到了山穷水尽、炊断粮绝的地步,最后她含恨轻身,悬梁自尽。可以说普 收稿日期:2005-08-25 作者简介:马小强(1965-),男,甘肃静宁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2006年1月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an.,2006第26卷第1期 JournalofTianshuiNormalUniversity Vol.26No.1

谈谈小说的矛盾冲突、大高潮小高潮如何营造及小说节奏

谈谈小说的矛盾冲突、大高潮小高潮如何营造及小说节奏 小说的大高潮和小高潮如何设定。 第一更: 小说主要高潮的种类:情感的高潮、命运的高潮、主题思想的高潮、性格的高潮、打斗的高潮 情感的高潮:主要是发生在情感冲突最为激烈、最为紧张的时刻,比如男主角和女主角因为误会而分开,但是由于某个突发的原因,两个人再次相遇了,而且相互指责,在相互指责中,误会突然解除,这个时候,情感高潮就到了。 命运的高潮:主要是主角命运到了生死攸关的那一刻,主角是生是死?命运揭晓的时刻,也是高潮到来的时刻。 第二更: 性格的高潮:小说中主角的性格必须要独特,鲜明,而且必须要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当主角面临一系列严峻困难的考验之时,主角通过其独特的性格采取了和一般人不一样的行动,而这个时候,主角的性格便得以彰显,情节也因为主角独特的性格和行动而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小说情节的张力便在这个时候显现出来,而这个时候,也是高潮情节的时候。有关这一点,大家可以看一看骷髅精灵的小说《圣堂》,在圣堂中,主角王猛正是因为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所以才能带领着圣堂一路前行,而小说中很多情节的高潮也因为主角的独

特性格表现出了强大的情节张力,比如说在小说后半部,女主角胡静被魔族抓住,王猛孤身一人前往魔都营救胡静的情节,怎能不让读者看的热血沸腾,独特的性格所引发出来的情节的高潮,这是我所理解的骷髅精灵的小说总是能够让读者热血沸腾的主要原因之一。 打斗的高潮: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相信很多作者尤其是玄幻作者朋友们最擅长的就是这个了,我就不在赘言,不过提一个个人见解,打斗的高潮必须是在打斗最为激烈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必须要想办法将读者的视线吸引住,必须要保证你所描写的打斗精彩、新奇而不是让读者昏昏欲睡。 主题的高潮:这个是一部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优秀小说的主要原因之一,一部优秀的小说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主题来契合,这一点至关重要,必须要有自己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炼出来的契合小说的情节的主题。而小说的主题的关键作用是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认可你的小说,能够容易产生代入感,有了代入感,在加上好的情节,自然不用发愁订阅了。而根据我的研究,在这里我推荐大家可以看一看无罪的《仙魔变》,看这部小说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主题的高潮。尤其是在小说前半部中,河坝决堤、主角勇救万民的情节中,小说的主题更是得到了升华,虽然这段情节我已经看过了很长时间了,但是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原因很简单,在这段高潮情节中,小说的主题、主角的性格、情节的高潮三者高度共振,可以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突转: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的主要推手。 在一段情节中,如果情节一直都是平淡无奇,肯定读者不愿意看了,

矛盾作品的创作特色

矛盾作品的创作特色 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 评论特色 茅盾前期的文艺评论根植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观,后期又逐渐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但是无论观念的变化如何,他都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分析矛盾冲突,提高小说的阅读理解力教学设计

<<分析矛盾冲突,提高小说的阅读理解力>>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学生在小说的阅读中存在着读不懂、读不透、答不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理解不了小说的主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理解力,成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在小说中,矛盾冲突能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推动情节发展、传达作者意图、制造紧张氛围,吸引读者思考等作用。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矛盾冲突(1.分析人物关系,找准冲突对象;2.结合主要情节,理解矛盾冲突点;3.联系相关信息,分析冲突结果; 4.整合观点,融会贯通,写出探究结论),把握小说主旨,进而提高小说的阅读理解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分析矛盾冲突,准确把握小说主旨。 能力目标:分析矛盾冲突,提高小说的阅读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视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谈论、交流、总结。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分析矛盾冲突的方法。 2.把握小说主旨,提高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说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读不懂、读不透、答不全…… 二.如何读懂小说,大家有什么妙招? 三.建议 分析矛盾冲突,综合文本信息,准确理解小说主旨。 1、文学作品的矛盾冲突主要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 造成矛盾冲突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的,有性格差异、身份差异、利益冲突、思想冲突、制度冲突…… 2、矛盾冲突能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推动情节发展、传达作者意图、制造紧张氛围,吸引读者思考。 四.方法介绍 1.分析人物关系,找准冲突对象。 2.结合主要情节,理解矛盾冲突点。 3.联系相关信息,分析冲突结果。 4.整合观点,融会贯通,写出探究结论。 五.以《祝福》为例,分析矛盾冲突,把握小说主旨: (一)冲突对象:1、祥林嫂与鲁四老爷 矛盾冲突点:(祥林嫂是否能参与祭祖“祝福礼”的准备) 祥林嫂:渴望参与。被承认、被接纳 鲁四老爷:不准参与。不干不净、不合礼法

例谈十七年长篇小说矛盾冲突的类型化

例谈十七年长篇小说矛盾冲突的类型化 作者:王艳文 万千书库主题阅读百家讲坛武侠大全世界名著 50年代至70年代的小说一般分为两类,即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前者主要是讲述“革命历史”,它提供的是新的现实秩序赖以成立的合法性资源,解决“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后者则大略分为工业题材和农村题材,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是谁”和“我们向哪里去”,即通过主体本质的建构来确立现实意义秩序。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要在意义秩序的建构中展开某种“历史必然性”。 《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第一部)被认为是这个时期关于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三部作品所设置的矛盾冲突的类型及解决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细微的差别,而且都重点描写了合作社与单干户的矛盾斗争及其大致相同的结局,具有模式化的特点。本文正是通过对同一题材的相同或不同叙述的研究,来探讨50年代至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在当时主流话语的影响下如何逐步建构文学的意义秩序和写作规范。 赵树理的《三里湾》于1953年动笔,1955年春写成。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主要反映的是初期互助组阶段。作者围绕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故事,表现了合作化运动中的党内斗争、家庭矛盾以及爱情与婚姻的纠葛。作者力图通过描述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来阐明合作化运动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不可抗拒性。 小说重点展示了封建思想、党内蜕化思想和农民落后自私思想对合作化的阻碍。后两种思想在两类人物身上表现突出:一,村长、老干部范登高。作为个体农民,私有制观念很严重,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有着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对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合作化产生了“离心力”。他以独特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反抗:常常以维护党的利益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千方百计保护个人私利。二,“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这一家富裕中农。作者集中刻画了他们作为小私有者的落后、顽固与自私,尤其是“糊涂涂”。作者力图从“糊涂涂”一类人物身上,揭示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以及小块土地经营方式所造成的旧式农民身上的精神负担。所以作者极力表现他作为小生产者的落后与自私,处处替自己打算,与合作社对抗。但最终,作者安排的结局是:无论是范登高还是“糊涂涂”,他们在铁的事实面前,终于看清了搞个人主义的种种弊端和合作社的种种好处,体会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甜头,最终战胜小私有者的落后、自私思想而甘愿入社。作者正是想借此形象化阐释当时的主流话语——社会主义集体化大生产必然战胜落后的私有制,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三里湾》在揭示农业合作化初期农村的生活矛盾时,没有受到像后来一些作品那种“阶级斗争”模式的框囿。比如,小说就没有有意去设置一条地主、富农破坏的情节线索,人为地去制造一种敌我矛盾的气氛;即使写合作化中两种思想对立的人“摆开阵势”,也不故意地将矛盾推向两个极端。正如作者所认为的:“说他们…走的是两条道路?,不过是为了说话方便打的一些比方,实际上这两种势力的区别,不象打仗或者走路那样容易看出彼此来。”小说这样描写农村的斗争形态,比较符合当时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的现实。另一方面,这个特点,是源于作者将小说的“政治性”仅仅理解为配合当前工作,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对于合作化运动来说,赵树理考虑得更多的是这种劳动组织方式给农民带来的物质性的益处,而不在于它是国家意义建构的重要内容。

情节运行的动力矛盾冲突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公开课导学案

导学案:情节运行的动力——矛盾冲突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 一:本课学习目标: 1、感受它在小说情节运行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习小说家在小说中运用矛盾冲突建构小说的方法,并指导我们的写作。 二:矛盾冲突的概念及作用 词典义:矛盾具有相互对立的特性;冲突是指矛盾表面化,发生激烈争斗。 矛盾冲突作为一个文学词汇,常被解读为向对立双方的人物及其行为提供力量,以便促成或激发故事的情节。 矛盾冲突是小说中情节运行的动力,是小说形成情节的基础。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往往与情节的展开同步进行。 小说的“开端”部分也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部分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部分是矛盾的双方具有决定性冲突的阶段,是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矛盾冲突将要解决而还没有解决的时刻 “结局”部分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在小说中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人内心的矛盾。三:小说中最常见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以《清兵卫与葫芦》这篇小说为例分析小说家在情节运行中设置矛盾冲突的方法,并思考其作用。 1、(1)抓住小说的情节主线,梳理小说情节(小说以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为主线)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尾声: (2)小说设置了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是如何跟随情节展开的? (3这些矛盾冲突对小说情节的运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两种矛盾冲突在运行方式上有何特点?采用这种运行方式有何好处? 2、父亲砸了清兵卫的葫芦,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不是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了呢?你认为这种冲突该如何解决?由此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四:这种冲突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冲突 2008 年高考全国卷Ⅰ满分作文《最贵的捐赠》: 在去捐赠的路上, 不少人都沉默着, 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衣服、被子, 不说话, 脚步却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