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中的成长———《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分析
试析哈克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成长历程

试析哈克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成长历程论文关键词:自由冲突历险成熟论文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名著,讲述了主人公哈克和黑奴吉姆乘木筏子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的历险经历。
本文通过哈克的胃险经历分析了哈克的内心冲突、思想的变化及其成长历程。
作为马克·吐温最伟大的杰作之一、?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深深感动了全世界许许多多的人。
众所周知,?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都是儿童读物,但后者却引起了成年人的极大关注,甚至连海明威都说:“全部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名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它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以前没有过,迄今也没有这么好的。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哈克以第一人称出现,我们从该小说的开头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哈克作为表达者作了自我介绍:“你们并不完全了解我〞,并向读者讲述了他自己的历险故事,这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所采用的第三人称表达方式截然不同。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小男孩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和对自由的执著追求,他在旅途中乘着木筏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的形象栩栩如生地铭刻在读者的心中。
通过哈克对冒险故事的表达,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的成长和他从天真无邪到成熟的思想变化,也使我们深刻地了解了内战前的美国社会的状况。
下面笔者拟通过哈克的冒险经历分析哈克的内心冲突、思想的变化及其成长历程。
一、追求自由的天性哈克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内战之前的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故事,当时有许多移民定居于此地。
在密西西比河岸边的一个偏远小镇上,十三岁的男孩哈克出身于一个贫穷家庭,母亲去世,又被醉汉父亲所遗弃。
他是在无人教养、毫无约束的环境中长大的。
哈克从小没有受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肮脏,缺乏管教,几乎不识字,语言粗鲁。
解读《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对人性的深度洞察

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在美国文学史上,马克·吐温(Mark Twain)被誉为堪称百年一遇的文学天才,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1870年代的美国南方为背景,通过少年哈克的冒险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真实面貌。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点出发,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人性的深度洞察。
首先,小说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哈克贝利·费恩是一个贫穷却机智聪慧的少年,他在寻求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旅途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
然而,哈克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令读者深感震撼:哈克的父亲是一个暴力的酒鬼,社会上也有许多虚伪和邪恶的人物。
这种多面性和矛盾性的揭示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的深度思考:人是天使还是魔鬼,他们是否可以被纯洁的道德情操所指引?其次,小说中探讨了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之间的冲突。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作者通过哈克和吉姆(Jim)这对旅伴的形象,展示了两种不同的道德观。
哈克作为一个与世隔离的孩子,对于社会的偏见和规范持怀疑态度,他更注重个人的感觉和同情心。
而吉姆则是一位逃亡奴隶,但却展现出比自由人更高尚的品德。
小说通过哈克和吉姆两个角色的对比,让读者进一步思考道德的真正内涵和社会舆论的制约作用。
这种冲突和思辨使人们在深思熟虑后,对于道德与伦理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质疑。
此外,小说中暗示并批判了种族歧视的问题。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故事发生在奴隶制时期的美国南方,揭示了当时的种族歧视普遍存在并且根深蒂固。
小说中的吉姆是一个逃亡的奴隶,哈克和他一同展开冒险之旅。
败坏的人性和黑人奴隶面临的种族歧视问题,在小说中被毫不掩饰地揭示出来。
尽管当时的种族歧视在当时社会是普遍接受的,但创作这部小说的吐温却尖锐地批判了这种不公正和不道德的现象。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一本揭示美国社会矛盾的作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本揭示美国社会矛盾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本揭示美国社会矛盾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作品,于1884年首次出版。
在这部小说中,吐温以孩子哈克贝利·费恩的视角,展现了19世纪美国南部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本文将从人性的矛盾、种族歧视、社会等方面来论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所揭示的美国社会矛盾。
人性的矛盾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重要主题之一。
作者通过哈克贝利的经历,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与善良、邪恶与正直的对立。
哈克贝利是一个受虐待的孩子,但他却展现出善良的天性。
在小说中,哈克贝利与叛逆青少年汤姆·索亚合伙冒险,他们为自由而战,为正义而奋斗。
然而,与此同时,哈克贝利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道德挣扎。
他面临着违背自己良知的选择,例如是否揭露逃亡奴隶吉姆的藏身之处。
这体现了人性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于奴隶制度的争议。
种族歧视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又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说中的角色吉姆是一个逃亡的奴隶,他与哈克贝利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通过描述吉姆的形象和经历,作者揭示了奴隶制度下的不公与苦难。
吉姆在小说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形象丰满而真实,使读者能够从内心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渴望自由的心情。
小说中描述吉姆一路上的辛苦旅程,以及他面对的种种歧视和困难,引起了读者对奴隶制度的反思。
通过描绘吉姆与哈克贝利的友谊,小说呼吁人们要超越种族界限,看待每个人的内在价值。
除了人性矛盾和种族歧视,社会问题也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揭示的另一方面。
小说中描述了南部社会的赌博、贫穷、贫富差距等问题。
作者通过哈克贝利的视角,揭示了南部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公。
小说中具有财富和权力的角色多次展现出不道德和利己主义的行为,而贫穷的人们却常常受到压迫和虐待。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描述,小说呼吁人们思考社会的公正与良知。
总的来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极具深度的小说,揭示了19世纪美国南部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哈克贝利费恩的人物形象分析哈克贝利是怎样的人

哈克贝利费恩的人物形象分析哈克贝利是怎样的人哈克贝利费恩是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叛逆、自由、正直且有着无尽好奇心的孩子。
本文将对哈克贝利费恩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第一部分:童年时期的哈克贝利在小说的开头,哈克贝利贫穷、孤独且没有受到教育。
他无法适应社会中的束缚和规范,因此逃离了家庭和社区的压力。
哈克贝利不相信世俗价值观,他反对奴隶制度,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对待。
这种对平等和自由的渴望使他与社会发生冲突,但也让他成为了一个独特而有趣的人物。
第二部分:冒险与友谊的经历哈克贝利感到被束缚并受困于社会的规范,因此他选择了冒险来解放自己。
他和吉姆,一位逃亡中的黑人奴隶,一起踏上了漂流的冒险旅程。
在这段旅程中,哈克贝利和吉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危险。
哈克贝利在这段冒险中学会了关心他人,并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种族差异并不重要。
第三部分:哈克贝利的成长历程通过冒险和与吉姆的交流,哈克贝利逐渐成熟起来。
他学会了分辨是非和正义,也学会了为自己的信念而战斗。
哈克贝利在遇到一些道德困境时,做出了一些艰难但正确的选择。
他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不去辨别是非,而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内心的声音。
第四部分:哈克贝利的反叛与自由精神哈克贝利一直对社会中的不公正感到愤怒,并试图逃离这种束缚。
他热爱大自然,且不受社会价值观的约束。
哈克贝利憎恶虚伪和伪善,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并且不愿意妥协。
他的反叛和自由精神令他成为一个非典型的主人公,也让读者们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第五部分:哈克贝利的成就最终,哈克贝利认识到真正的成就不仅仅是财富和地位。
他学会了理解他人和对别人的善意,学会了在不受规范束缚的情况下自由地表达自己。
他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和善良。
哈克贝利的经历和成长历程给了读者们许多启示,启发了他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结论:哈克贝利费恩是一位既叛逆又充满好奇心的主人公。
2024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书心得

2024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书心得2023年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无疑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作品。
这本书以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讲述了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的成长故事,引发了我对社会道德和种族问题的思考,并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的读书心得。
首先,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哈克的视角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哈克是一个生长在南方的贫穷白人孤儿,他的世界观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影响。
然而,当哈克与逃亡奴隶吉姆成为朋友并一起历险时,他开始质疑当时的社会价值观。
而我作为一个读者,也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尤其是在他与吉姆相处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单纯和真诚的友谊超越了种族的差异,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内心对他人的偏见。
其次,该书对于社会道德和种族问题的思考令我深感触动。
作者马克·吐温以精准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南方种植园主和奴隶制度下的不公平与罪恶。
他通过哈克和吉姆的冒险经历,暗示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种族主义的愚昧。
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马克·吐温呼唤了人们对社会道德标准的审视,并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摒弃自己内心的偏见和歧视,以期能为社会的进步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此外,该书还从文学角度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景,以及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深入感受。
通过描写密西西比河畔的景色,作者刻画了一个宁静而难以触及的世界。
这种对自然的抒发既是对美好事物的感悟,也是对人类内心渴望自由与宁静的表达。
这对于当代社会的繁忙生活起到了一种启示作用,让我主动停下脚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力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开拓了我的思维。
哈克不仅仅是一个冒险家,在历险的过程中,他也逐渐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平和人的贪婪。
他的成长过程,也引发了我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道德与伦理的思考。
我也开始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心社会问题,勇敢地站出来,为改变不公正的现状而努力。
读书心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人物形象分析

读书心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人物形象分析19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地位卓然。
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讲述了白人哈克与黑人奴隶吉姆同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而下逃亡的故事。
在逃亡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哈克看清了形形色色的人性。
这些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美国社会的全景图,也是当时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哈克的心灵渐渐地成熟始于对汤姆的膜拜,继而在帮助吉姆逃跑中逐渐完成蜕变。
在帮助吉姆逃跑的过程中,哈克的内心经历了无数次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成功地说服自己,帮助吉姆获得了自由。
对于哈克,沿河而下的旅程就是自己思想变迁的旅程,更是个人心灵成长的旅程。
哈克贝利·费恩在汤姆和吉姆的潜移默化的“教导”中,思想转变特征表现在:一是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二是对社会道德的认知,三是思想上的觉悟。
一、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哈克对自由的向往是社会所迫的必然结果。
饥饿边缘的哈克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后,道格拉斯寡妇与其妹妹华森小姐对哈克严加管教。
她们不但要求他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还迫使他在吃饭和睡觉之前进行祷告。
哈克被迫去教堂、去学校,不能抽烟甚至讲粗话。
总而言之,她们想将哈克塑造成为一个完全尊照圣彼得堡文明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成为一名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既听话又体面的好孩子。
然而哈克最不喜欢的就是这样备受束缚的日子,所以他经常逃学,玩冒险游戏,甚至一个人偷偷地溜去树林中睡觉。
哈克穿上原来的破旧衣服,躲进装糖的大木桶,享受片刻的自由。
可见,循规蹈矩的生活并不适合哈克,他内心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不受管束的生活,而现实的教化却剥夺了他的精神自由。
于是,哈克决定出走,再也不要忍受这种种束缚,要去寻找属于自己向往的、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哈克终于逃进了密西西比河对岸的原始森林中。
在这里,他整天什么都不用干,抽抽烟,钓钓鱼,不需要读书学习。
可是他的酒鬼父亲外出时会把他锁在木屋里,一关就是几天几夜,还用棍棒毒打哈克,因此,哈克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
《哈克贝利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冲突初探作者:姚美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3期摘要: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以美国内战以前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白人少年哈克与逃亡的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吐温以幽默、讽刺的笔调通过各类冲突揭露了蓄奴制的罪恶、道德的沦丧和宗教的虚伪等主题。
这些冲突就包括社会和个人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善良与邪恶之间的冲突以及内心冲突。
正是种种冲突深刻地反映了废除蓄奴制、追求民主主义的思想主题并且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生活的腐朽和奴隶制度的黑暗。
关键词:哈克;吉姆;冲突;主题作者简介:姚美菊(1988-),女,江西上饶人。
中南民族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3-0-02引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它以少年哈克的冒险经历为线索并从他的视角给读者呈现了19世纪中期的社会生活图景。
哈克和吉姆顺着密西西比河的逃往之旅象征着对自由的追寻。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反对种族歧视的小说,还是一部有关成长的历险故事。
哈克在搭救吉姆时经历了许多冒险的同时也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复杂的心灵历程。
一、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冲突(一)哈克逃离主流社会道格拉斯寡妇认哈克作她的干儿子,说要教他做人的规矩。
寡妇和她的妹妹华森小姐对他严加管教,试图按照文明社会的诸多清规戒律“教化”他。
哈克要穿上新衣服、戒掉抽烟的习惯、听到开饭的铃声就要准时到、饭前要祷告。
[1]但是哈克无法忍受这种刻板陈腐的生活方式,他感到孤独无比,正如第一章中哈克所说:“我觉得孤零零的,巴不得死了才好。
”[2]他的逃跑是寡妇和沃森小姐象征着资产阶级的社会力量与向往自由与独立的个人发生冲突的表现,是对主流社会的逃避。
文明社会的呆板教养只会压制人的本性、约束人的思想,令人感到窒息。
探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的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探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的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简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青少年来说,是一部经典的成长小说,它的内容是关于流浪儿童哈克一生的经历,第一人称被作家选为小说的叙述者,可见作家眼光的独到,简而言之,故事的主要情节就要从美国内战前的南方说起,为了追寻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十三岁的主人公白人少年哈克独自一个人逃亡到了密西西比河上,哈克的逃亡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他还是积极的去帮助别人,他在逃亡中碰巧遇见了黑人奴隶吉姆,他引导了从主人家逃出来的吉姆走上了自由人的道路,因此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并且还一起逃亡,从此相依为命,互帮互助,正是因为有了陪伴,他们才敢勇敢的面对所有困难不气馁,最终获得了胜利,哈克在逃亡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和现实生活的反差,哈克从幼稚心理渐渐地上升为成人心理,现在哈克是一个心理健康、思想理性的成熟人士,而吉姆在哈克的保护和教育下,也获得了自由的人生。
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人公的内心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一)第一次内心意识的矛盾冲突主人公哈克的第一次自我内心意识的矛盾冲突在小说第十六章节中被提到,因为白人哈克和黑人吉姆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背景都不相同,白人从内心深处就鄙视黑人,他们认为黑人自始至终都要是奴隶,所以当白人哈克与黑奴吉姆在漂流的时候,猛然间看见密西西比河岸边有亮光的时候,吉姆以为那是他们梦寐以求得废奴州凯劳,从小受到奴隶制教育的白人哈克因为吉姆的行为和语言内心是非常纠结的,黑人天生就该是奴隶,不应该对未来充满向往,并且认为黑人吉姆从主人家逃出来是犯罪,是错误的,吉姆内心有多兴奋,善良的白人哈克内心就有多纠结,在这时漂流木板也不听话起来,不停地折腾着白人哈克,木板上的折腾其实是表面的,而哈克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则是实际的,哈克一想到黑人吉姆的悲惨遭遇就会心慈手软,但是想到白小姐对自己的照顾和教育又冲动的想要去揭发黑人吉姆,白人哈克每时每刻都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并且还得自我安慰来逃避责任,所以哈克内心是非常冲突的,这表明哈克内心仍然是站在白人世界这一边,他还没有摆脱他的奴隶制思想,他还是白人心目中的“好”男孩——在思想道德上还是天真幼稚的淳朴青少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
通过深入分析主人公哈克成长过程中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哈克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获得知识;其认识与道德都得到成长;最终成长为一名具有健全心灵和民主理想的人。
同时我们提出青少年自我意识和思想上的冲突与其成长是不可分的。
关键词:哈克;内心冲突;成长;成熟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 1910 年)近代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界的林肯、美国文学之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
该书思想内容深刻,艺术风格独特。
海明威曾说:”所有美国现代文学皆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名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前所未有的最佳之作。
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前的南方,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哈克贝利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
在逃亡途中,他结识了从主人家出逃的勤劳朴实、热情诚实的黑奴吉姆。
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漂泊在密西西比河上,沿途逃避追捕,经历了种种奇遇与坎坷,最后哈克贝利帮助吉姆获得了自由。
作品对于主人公哈克的描述有血有肉、生动逼真,而且寓意深刻。
哈克的历险是他社会道德意识不断发展和成熟并最后踏上追求理想精神自我的心理历程。
下面我们就深入分析主人公哈克历险成长过程中的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一、主人公内心的第一次矛盾冲突
在小说的第十六章,出现了哈克内心的第一次矛盾冲突。
当哈克和吉姆突然看到岸上的亮光时,吉姆认为他们已经到达了凯劳(属废奴州)。
于是吉姆兴奋地又蹦又跳,大声嚷嚷:“他说,他到一个废奴州,头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攒钱,一分钱也不花,攒够了钱,就给在华珍小姐住处的一户农庄上为奴的他的老婆赎身,然后夫妻两人干活挣钱再给两个孩子赎身,要是孩子的主人不让赎,他们就找个废奴主义者去把他们盗走。
”吉姆所说的话让哈克感到不安,哈克越想心里越难受,在奴隶制观念的影响下,哈克的良心开始动摇,他一次次地警告自己:从奴隶的合法主人那儿把他们偷出来是大罪。
于是,哈克在木排上开始来回折腾,这也反映出哈克内心的矛盾冲突在逐渐积聚。
此刻,哈克一方面想要立即逃避帮助吉姆逃跑的责任,于是他说了一些话来安慰自己:“这不怨我,因为我并没有叫吉姆逃离她的合法的主人。
”另一方面,他又回忆起华珍小姐并没有亏待过他,尽心教他念书,教他做人的规矩,千方百计地照顾他。
想到这,更让他的良心感到不安。
哈克的罪恶感逐渐上升,内心的冲突不断加剧,他所谓的“坏良心”占据了上风。
最终,哈克决定去告发吉姆。
作出这一决定后,小说中有一段对哈克的感受作了描述:“我马上觉得轻松快活,身子像要飞起来似的。
”这说明此时的哈克尽管认为吉姆是一个好人,并且是他的好朋友,但由于在白人的世界长大,奴隶制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哈克仍然不情愿帮助一个黑奴成为自由人。
因此,哈克在小说的这一部分仍是一个天真的青少年,他的思想道德还不够成熟,害怕成为人们眼中的“坏”男孩。
二、主人公内心的第二次矛盾冲突
哈克第一次内心冲突的结果是决定向白人告发吉姆的逃跑。
然而,就在哈克做出这一决定的同时,吉姆的举动和话语却又重新唤起了哈克对他的友情之心。
小说中,出于对哈克健康的关心,吉姆把他的旧上衣铺在舱底让哈克坐。
同时,吉姆对哈克说:“我史过(是个)自由人啦,要布史有哈克,我这一攀(辈)子也布用想自由;哈克帮了我的忙,吉姆我永世忘布了你哈克;你史我吉姆顶好的奔(朋)友;”哈克听到这些非常感动,于是,他对去告发吉姆开始变得犹豫。
就在哈克思想发生动摇的关键时刻,一件事情的发生再次考验了哈克的良知:小说中,两个正在追捕五名逃跑奴隶的人出现在哈克的竹筏附近,他们靠近竹筏,问哈克竹筏上躺着的人是黑人还是白人?这时,哈克内心的第二次矛盾冲突上升到了顶点,“是
否告发吉姆”,可是哈克怎么也下不了决心去告发他。
相反,哈克欺骗了那两个来追捕的人,谎称竹筏上的是他生了天花的父亲。
由于害怕被传染这两个人留下钱逃跑了。
至此,哈克内心的第二次矛盾冲突,同时也是哈克道德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结束了,哈克彻底改变了他最初的计划——去告发吉姆。
此时的哈克尽管违背了白人世界关于处理逃跑奴隶的道德准则,但他仍然决定打破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
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哈克决定做任何事情都从自己的良心出发。
哈克保护逃跑奴隶的举动可以说是他建立正确道德观念的一个积极举措,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哈克内心冲突的过程中,哈克的性格特点逐渐形成,这更帮助他向道德和精神成熟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主人公内心的第三次矛盾冲突
通过对上面两次矛盾冲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哈克与吉姆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
“哈克第一次与吉姆的联合是消极的,仅仅是出于摆脱孤独,为了找个逃跑的伴儿。
接下来,哈克帮助吉姆逃脱两个奴隶追捕者的捉捕,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趋向,但他基本上是出于一时的念头,而非意识的决定。
”在小说的第三十一章,故事发展到了理解哈克这一角色的重要阶段:哈克的道德水平迅速提升,哈克对待吉姆与奴隶制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开始通过自己的良心采取积极的行动,甚至努力加入到帮助吉姆逃跑的事情中来。
可以说,这一阶段不仅是哈克道德成长的关键时刻,也是整篇小说的高潮。
当哈克被两个无赖“国王”和“公爵”卖掉时,哈克内心的矛盾冲突到达了顶点。
此时,哈克的良心与人性发生了长时间的冲突。
一方面,哈克认为这件事是上帝在惩罚他,他应该把吉姆还给他的主人。
因此,他给华珍小姐写了一封信,告诉她吉姆现在所在的地点。
然而,哈克写完信后,小说中提到“我一辈子头一次觉得我的所有罪孽都已洗刷干净,心里好不畅快”,这反映出当时在哈克心中,他认为这是唯一他应该做的“正确”事情。
另一方面,出于吉姆对他的友谊与忠诚,哈克的直觉又告诉他,自己所做的事是错误的。
哈克“想起了我们在河上漂流的光景;我的眼前老有个吉姆,白天也好,夜晚也好,有时在月光底下,有时在暴风雨中,我们在一起漂流,聊天,唱歌,欢笑”。
哈克认为吉姆是一个好人,他身上有很多长处,“我看到他值完了自个儿的班以后,不叫醒我,接着替我值班———好让我睡个够”;这些吉姆过去善良与忠诚的行为时时让哈克想起,最终哈克下定决心决不放弃吉姆。
“这真叫我作难。
我拿起纸捏在手里。
我浑身哆嗦,因为我得在两种做法中决定一种,从此定局,这一点我心里明白。
我几乎屏住气,琢磨了一阵,然后我跟我自己说:‘好吧,我就下地狱吧——我把纸撕了。
’”至此,哈克健全的心灵彻底击败了他扭曲的良心。
此次内心矛盾冲突过后,哈克做事情开始根据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社会的伪善原则来做决定。
与哈克第一次内心矛盾冲突时他对吉姆的态度相比,哈克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个人观点。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哈克道德成长中的一次好的进步。
“哈克所做的决定以及他对吉姆的同情与感激都显示出,此时的哈克成熟了。
”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主人公哈克成长过程中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矛盾冲突的深入分析,反映了哈克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获得知识;其认识与道德都得到成长;并最终成长为一名具有健全心灵和民主理想的人。
我们最终得出结论青少年的成长与其自我意识和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是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 ]Neilson,Keit h.Preface.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M].New York:
A Tom Dohert y Associat es Book,1989:ix.
[2]成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G]//.虞建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3 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美国成长小说艺术和文化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