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

合集下载

自我意识的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的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的名词解释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和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立存在和特点的能力。

它是人类认识和理解自我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

首先,自我意识是人类认识和理解自我存在的能力。

它使得个体能够分辨自己和外界的信息,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通过自我意识,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身体和精神特征,并能够对这些特征进行思考、评价和控制。

自我意识让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个体的同时,也能够反省自己的行为和体验,从而对自己进行理解和塑造。

其次,自我意识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

人类是唯一具有高度发达自我意识的生物,而其他动物只具有低级的自我意识,只能感知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但并不能深入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特点。

自我意识赋予了人类智慧和意识,并使人类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自我反省。

同时,自我意识也使人类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变化。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人类的生命早期,例如婴儿期,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婴儿只能感知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随着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儿童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独立性,并开始思考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体验。

在成人阶段,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成年人能够通过自我意识来理解自己的欲望、情感、意识和价值观,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决策。

总结起来,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和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立存在和特点的能力。

它是人类认识和理解自我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赋予了人类智慧和意识,并使人类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变化。

自我意识的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的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的名词解释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及其存在的认知和感知。

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人类思维能力的体现。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心理学的发展,对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自我意识的含义与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心理学解释心理学上的自我意识主要强调人类思维能力的内省性质和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主观认知。

它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素:自我和意识。

自我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

它反映了一个人的观念、目标、态度和价值观等。

通过自我,人们能够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反思自己的不足,为自己设定目标并进行自我管理。

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和周围环境的感知。

它是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基础。

意识通过观察、感知和思维等过程,使个体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外界的影响。

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中被认为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它与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等密切相关。

通过自我意识,人们能够感知自己的情绪、意愿和目标,帮助个体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实现,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自我意识的社会学解释社会学上的自我意识主要强调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和群体对个体认同的影响。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自我意识从社会学角度看,是个体在社会角色中对自己特点的辨识和意识。

它包括了个人的社会身份、社会期望和社会责任等。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认同和评价,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学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通过观察和对比,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与共同之处。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认同并内化了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意识在社会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个体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互动的基础,促进了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自我实现。

通过自我意识,个体能够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参与社会规范的建构和社会进步的推动。

自我意识有哪些主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有哪些主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有哪些主要的作用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构成。

自我意识也有一定的作用范围。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自我意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的特性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一是意识性。

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是社会性。

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

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

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是能动性。

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四是同一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

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

什么是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思考和感受的意识。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自己与外界的关系的认识。

首先,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

它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并能够观察和反思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能力。

这种意识是我们与其他物种的区别之一。

其次,自我意识是通过我们的感知、思维和经验形成的。

我们通过感知自己的身体、思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及通过经验和互动来认识自己。

这种认知过程使我们能够形成对自己的内在和外在世界的理解。

第三,自我意识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我们的自我意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社会环境和文化价值观塑造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

最后,自我意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发展和演变。

我们的自我意识可以通过思考、反思和学习来不断增强和深化。

同时,我们的自我意识也受到情绪、情感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可能会有波动和变化。

综上所述,自我意识是人类独特的认知能力,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存在、思考和感受的意识。

它是通过感知、思考、经验和社会化过程形成的,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自我意识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自我意识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我意识是指人类意识对于自己的存在和自我认知的一种能力。

它是我们认识自己和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的能力。

通过自我意识,人们能够觉察自己的思维、感受和行为,并对其进行反思和分析。

自我意识是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们与其他生物的重要区别之一。

它使得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具有独特的思维、情感和意识体验。

自我意识的产生依赖于大脑的发育和对外界的感知。

它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和深化。

自我意识具有多个维度,包括身体自我意识、心理自我意识和社会自我意识等。

身体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身体存在的认知和感知,包括自己的身体形态、感官以及运动能力等。

心理自我意识则关乎我们对自己思维、情感和意识状态的认知,能够反思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体验。

而社会自我意识则是指我们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关系和身份的认知。

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促进自我探索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通过自我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改进自己。

同时,自我意识也是我们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并产生共鸣和理解。

在当今社会中,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评判和影响。

因此,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力,对于我们优化自身发展、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自我意识也是培养创造力和适应力的关键,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我意识的定义、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希望能够为读者们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个体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塑造未来的社会。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自我意识的例子。

简述自我意识的层次

简述自我意识的层次

简述自我意识的层次
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它包括多个层次。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自我意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从意识的主体角度来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内在自我意识和外在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知和感知,包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的认知。

外在自我意识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外部世界中的认知和感知,包括对自己的行为、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认知。

从意识的客体角度来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对自己身体和存在的感知,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这种分类强调了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状态和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的认知。

此外,根据自我意识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这种分类强调了自我意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了对自身不同方面的认知和评价。

总之,自我意识的层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导致不同的层次划分。

但无论如何划分,自我意识都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的重要心理品质。

自我意识与自尊都有什么区别?

自我意识与自尊都有什么区别?

自我意识与自尊都是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虽然有些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感知,包括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自尊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是一种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的表现。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自我意识与自尊的区别。

一、来源不同自我意识和自尊的来源是不同的。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感知,是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它是从个体的感官和知觉中产生的,是一个主观的、直觉的体验。

自尊则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是一种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的表现。

它是从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评价中产生的,是一个客观的、比较的体验。

二、性质不同自我意识和自尊的性质也是不同的。

自我意识是一种客观的、描述性的认知,它仅仅是对自己的认知和感知的描述,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

而自尊则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性的认知,它涉及到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

三、作用不同自我意识和自尊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感知,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改进和提高。

而自尊则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它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个体的积极向上和健康发展。

四、关系不同自我意识和自尊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自尊的基础,只有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和了解,才能更好地评价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自尊心。

而自尊又可以反过来影响自我意识,一个积极向上的自尊心可以促进个体更加积极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和潜力。

自我意识和自尊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它们有些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感知,自尊则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

它们的来源、性质、作用和关系都不同,但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我意识和自尊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虽然有些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是指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的社会性、自我意识的形象性。

自我意识是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在意识发展的序列上,自我意识是处于高级阶段的心理活动。

从人类的种系发展来看,在人类的早期,如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出现的古巴比伦文化,虽然有许多关于天气、农业和土地丈量方面的知识,但没有形成关于人类自身的认识。

只有在古希腊,人类才第一次开始对自己进行研究,因此古希腊文化的出现才是人类成熟的标志。

同样,从个体发展来讲,也是先有对外部的意识,然后才有对自我的意识。

刚出生的婴儿虽有对外部刺激的感知,但完全没有“我”的概念,他们玩弄自己的手指头就像玩弄玩具一样,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萌芽。

大约在一岁时,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时就出现了自我意识的萌芽。

而到两岁左右,当儿童能用“我”来称呼自己,并能区分我、你、他时,其自我意识才算是真正产生了。

自我意识一旦形成,个体就摆脱了物我不分的混沌状态,实现了自我的对象化,就能客观地审视和评价自己。

更重要的是,有了自我意识以后,个体就有了主动性和选择性,有了自我调整的能力,就能够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及未来的发展做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促进自身人格的改变和完善。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真正能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对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等有了清醒完整的认识后,我们才能说他的个性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了。

换句话讲,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反映出他个性成熟的程度。

意识的功能:(1)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进行构建。

一个人对现实的个人建构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意识的连续。

在我们的意识里,存在着我们经历的和思考的一切,它包含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设想。

每个人对现实的自我构建也就是对现实的自我的建构,这样的建构正是通过意识尤其是自我意识实现的;同时,自我建构的发展过程也是自我意识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条,莫把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和 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 心,这样有助于自身潜能的发挥。 第六条,完善自我需要不断超越自我,敢 于尝试,积极行动。 最后一条,保持快乐的心态。
课堂讨论
Company Logo
“怎样活得更有意义 ” 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 怎样活得更有意义” 怎样活得更有意义 案的, 案的,因为任何一种有利于个人和社会持续健康发 展的生活方式都是有意义的。但是从总体目标上考 展的生活方式都是有意义的。 虑,可以分作两大块: 可以分作两大块: 一是选择自我实现。 一是选择自我实现。 二是选择认真负责地过自己的人生。 二是选择认真负责地过自己的人生。
世界上只有一个独特的你,所以你要 珍爱自己,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和 你完全相同的人了,每个人都是唯一的,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潜能、独特的价值。所 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欣赏自己。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发生发展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第三节 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培养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发生发展
心理自我
对自身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 对自身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 兴趣、情感、意志、能力、 兴趣、情感、意志、能力、理 想等的认识和体验。 想等的认识和体验。 对自己在社会关系、 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 系中的角色、作用、 系中的角色、作用、地位和 权利等的认识。 权利等的认识。 对个体的身体、生理特征的认识, 对个体的身体、生理特征的认识, 比如性别、年龄、是否健壮和漂 比如性别、年龄、 亮等。 亮等。

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社会自我的形成期( 社会自我的形成期(3~12周岁) 12周岁) 周岁
该阶段个体尚未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自我评价、 该阶段个体尚未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自我评价、自我 控制能力很弱。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 控制能力很弱。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也能认识 自己的行为,但是不了解情绪是自己的一种主观感受, 自己的行为,但是不了解情绪是自己的一种主观感受,他们 通常依靠成年人的评价或观点,来认识外部世界。 通常依靠成年人的评价或观点,来认识外部世界。
(5)自我萎缩型 ) 当大学生感到理想自 我很难实现, 我很难实现,甚至永远无 法实现, 法实现,而现实自我往往 提高非常缓慢, 提高非常缓慢,甚至无法 改变,以致于无法容忍时, 改变,以致于无法容忍时, 就会出现自暴自弃、自责 就会出现自暴自弃、 内疚等消极情绪, 内疚等消极情绪,这就是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萎缩。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萎缩。
(2)自我矛盾型 )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 冲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最突 最集中的表现。 出、最集中的表现。心理学研究 表明, 表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 距与矛盾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 变动。 变动。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 我之间的差距最大。 我之间的差距最大。 其典型表现是: 其典型表现是: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 控能力缺乏稳定性、 控能力缺乏稳定性、一贯性和 持久性。 持久性。
(3)自我否定型 )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通 常对自我意识中现实自我 的评价过低, 的评价过低,使得理想自 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非常 大,以致认为经过努力也 无法实现, 无法实现,或尽管两者距 离不大, 离不大,但由于个人自我 掌控能力较弱, 掌控能力较弱,前进的动 力不强,心态不够积极, 力不强,心态不够积极, 直接制约理想自我的实现。 直接制约理想自我的实现。
2.自我意识的冲突、矛盾
由自我意识的分化带来的种种矛盾冲突是大学 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大学生迅速 走向成熟的集中表现。 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会使学生感到焦虑苦恼、痛 苦不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
3.自我意识的协调统一
“统一”,是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 调节的统一,自我与外部世界——客观环 境、社会发展的统一,集中体现在理想自 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上。 在协调统一的过程中,既可能出现积极的、 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状态,也可能出现消极 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状态。
自我体验属于情
绪、情感的范畴, 情感的范畴, 包括自我感受如自 爱、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 自卑等。 自卑等。
自我调节是指个体
对自己的心理、 对自己的心理、行 为和态度等方面的 调节, 调节,包括自我监 自我激励、 督、自我激励、自 我控制、 我控制、自我暗示 等。
自我意识的结构 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 从内容上看,

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心理自我的快速发展期(12~18周岁) 心理自我的快速发展期(12~18周岁) 周岁
①逐渐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心世界,如对人的性格、气质、 逐渐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心世界,如对人的性格、气质、 能力、爱好、理想等内在品质产生了兴趣, 能力、爱好、理想等内在品质产生了兴趣,渴望了解 自己或他人的个性心理特点; 自己或他人的个性心理特点; ②逐步学会用自己的观点评价事物,使个体的思想和行 逐步学会用自己的观点评价事物, 为涂上个人色彩; 为涂上个人色彩; ③有较高的追求,产生了与价值观或社会要求一致的理 有较高的追求, 想自我; 想自我; ④抽象、概括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能对一些具体事 抽象、概括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物或情景,做出一些理性思考。 物或情景,做出一些理性思考。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3.大学生自我调节的发展特点
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2)自我评价能力增强,但有时仍有片面性 (3)自我概念有了明显变化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1)具有丰富性和波动性 (2)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 (3)自我保护感强

自我意识及其结构

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 什么是自我意识 部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 部分, 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我是谁?
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结构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 从结构上看,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调节
自我认识是认知
的一种形式, 的一种形式,主要 包括个体的自我感 自我概念、 知、自我概念、自 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等。
社会自我
生理自我
3.从存在方式看,自我意识可分为 从存在方式看,
自我 意识
镜 中 自 我

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自我意识的分化、 19周岁以上 (四) 自我意识的分化、矛 周岁以上 盾、统一和稳定时期 12~18周岁 ~ 周岁
(三) 心理自我的 快速发展期
3~12周岁 ~ 周岁 (二) 社会自我 的形成期 1~3周岁 ~ 周岁 (一) 生理自我 的形成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统一和稳定时期(19周岁以上) 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统一和稳定时期(19周岁以上) 周岁以上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
过于理想化 自我期望值偏高
学习 实践
自我意识矛盾 (焦虑痛苦) 焦虑痛苦)
达到自我意识的稳定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 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自我肯定型 (二)自我矛盾型
主要类型
(三)自我否定型 (四)自我扩张型 (五)自我萎缩型
(1)自我肯定型 )
这种类型自我意识 的显著特点就是不断地 提升现实自我, 提升现实自我,使之与 理想自我达到统一。 理想自我达到统一。
这类大学生自我意识 中的理想自我既比较符合 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期 望,又比较切合大学生自 身的实际情况, 身的实际情况,是经过积 极努力能够达到的。 极努力能够达到的。
2.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
过度地自卑 害羞 自傲 自我中心 自我矛盾
3.培养健康自我意识的途径
第一条,正确认识自我。 第二条,有效控制自我。 第三条,为自己设计一个积极而又可行的生活目 标,然后全力以赴地追求它实现它,但并不奢望 未来的结果一定不是失败。 第四条,分辨是非,认清真理和正义所在,坚持 到底,保持做人做事的原则。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1.自我意识的分化 2.自我意识的冲突、矛盾 3.自我意识的协调统一 4.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1.自我意识的分化
所谓“分化”,是指大学生的意识转向以自己本 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原有的自我意识(在儿童、 青少年时期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一分为二:一个 是理想自我,一个是现实自我。 在自我意识的分化时期,个体的理想自我和现实 自我如果能够保持大致平衡,亦即个体若能表现 出真实的能力、性格、欲望等,既不用掩饰优点, 也不怕暴露缺点,就非常有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
这类大学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 理想自我的缺失, 理想自我的缺失,对现实自我又非 常不满,以致感到非常自卑, 常不满,以致感到非常自卑,出现 自轻、自贱、自责等严重的不良心 自轻、自贱、 理或一定程度的行为障碍。 理或一定程度的行为障碍。
4.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经过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与再统一,大 学生的自我意识发生很大变化。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最突出的是大学 阶段中期,这也是自我意识趋向统一和转 化的关键时期。

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生理自我的形成期( 生理自我的形成期(1~3周岁) 周岁)
生理自我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萌芽
主客体尚未分化
此时, 此时,幼儿开始成为活动的主 体,能有意识地用第一人称代 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词“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及 成人对自己的态度, 成人对自己的态度,所以人们 把此阶段称为生理自我的形成 期。
3.大学生自我调节的发展特点
(1)自我设计和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 (2)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强烈
第三节 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