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中的成长

合集下载

心理学角度看待恋爱中的冲突与矛盾

心理学角度看待恋爱中的冲突与矛盾

心理学角度看待恋爱中的冲突与矛盾恋爱中的冲突与矛盾是情侣关系中无法避免的现象。

在心理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探究这些冲突和矛盾的成因以及如何处理它们,以促进健康、和谐的恋爱关系的发展。

本文将从情绪、需求满足、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讨论心理学对恋爱中冲突和矛盾的理解。

1. 情绪和冲突恋爱中的冲突往往会引起情绪的波动,如愤怒、伤心和失望等。

然而,情绪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对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冲突造成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调节来缓解。

例如,双方可以通过增加积极情绪的活动,如共同参加体育活动或观影,来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2. 需求的满足与冲突冲突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需求的满足有关。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应用于恋爱关系中。

当双方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冲突和矛盾的发生就会减少。

因此,为了消除冲突,双方应该更多地关注彼此的需求,并努力满足对方的需求。

建立起相互尊重和支持的氛围,有助于减少冲突的发生。

3. 沟通的重要性恋爱关系中的有效沟通是处理冲突和矛盾的关键。

沟通不仅包括言语表达,还包括非言语的身体语言。

通过积极地倾听和表达,双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建立起更加深入的连接。

在沟通中,双方应该避免指责和攻击对方,而是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进行交流。

4. 解决问题的能力冲突和矛盾的存在并不等于关系的破裂,它们也可以成为促进发展的机会。

心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建立性冲突”理论认为,恋爱关系中的冲突可以促使双方更好地了解对方,以及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双方学会合理地处理冲突时,关系会更为稳固和健康。

5. 自我意识和个人成长冲突和矛盾也让双方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并进一步推动个人成长。

心理学家伯恩认为,恋爱关系中的冲突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推动者。

通过冲突和矛盾,双方可以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期望,进而提高自我认知和成长。

总结起来,恋爱中的冲突和矛盾是一种正常现象,可以促进关系的发展与个人成长。

最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最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1)石范嫦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自我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个性组成的一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性是复杂的,多层次动力结构,组成这个结构的各个部分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着,不断相互作用着,时而增加一些新的特征,时而克服或消除一些特征,而使个性各个部分整合、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关注,正确认识自我、探究自我,是个体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及特点自我概念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有人将自我概念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自我认识自我情感自我控制, 物质自我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等的认识。

自豪感或自卑感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庭的利益等。

社会自我对自己在团体中的名望、地位、自己拥有的亲友及经济条件等的认识。

自豪感或自卑感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

心理自我对自己的智力、性质、气质、兴趣等特点的认识。

自豪感或自卑感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

青年时期自我认识的转变包括:从依靠别人的评价转向独立评价;从评价别人转向自我评价;从具体行动的评价转向运用个性品质评价,从单纯依靠表面现象与行为的效果转向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评价。

二、大学生为什么关注自我?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三点:一是身体成熟、这必然造成注意,关心自己的身体、内驱力及内部欲求;二是人际关系的扩大,这必将导致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对自己的素质、天赋等问题的关心;三是认识能力的发展,这必然引起对自己行动的原因、结果以及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不足与完善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步入为大众化,我国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慢慢显现出来。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心理承受力、家庭经济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处于困境的高校学生群体,该群体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必将影响其身心健康及高校自身的发展和校园的和谐稳定,继而对社会的稳定也将产生影响。

大学生的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接受、自我认同方面的问题。

在目前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无法学习到全面、客观、积极的自我评价方法,因而很难达到自我的统合。

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至关重要。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表现出与其它阶段不同的独特的特征,是自我意识发展较为特殊的一个阶段。

其主要表现为: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自负与自卑的冲突、积极自我与消极自我的冲突、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增强与片面性、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不足。

关键词:意识发展的矛盾,成因,完善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自我意识中常见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则有可能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2)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渴望着爱与友谊,渴望着交往与分享,渴望着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希望成为群体中受尊敬与欢迎的人;然而另一方面,大学生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存在着戒备心理,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

这也是大学生常常感到的“交往不如中学那么自如真诚”的原因所在。

(3)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两极分化,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不易控制。

浅谈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

浅谈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

浅谈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摘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其我意识的重要发展时期。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也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矛盾冲突,要特别的注重内心的活动状态并及时调整一些不良状况,掌握一些调适策略,使自我意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自我意识;大学生;发展过程及特点;矛盾冲突;调适与培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里有一个著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这说明自我的探索的问题在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研究。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在整个人格结构之中,其最核心的部分是自我意识。

(《人格理论》)同时,他还认为自我意识也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以及个体的整个行为风格有着重要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将“自我”理解为“I(主体)与me(客体)”作为主体的我随时随地根据社会规范而实现对客体的我的调节,me一般为I的命令与态度马首是瞻,进而促进自我与社会的要求相符。

I与me两个方面往往通过社会的不断交往而明确与分化。

综上所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意识,可以被基本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3个主要过程。

从整体上来看,自我意识的核心为自我认知。

直接决定着自我控制的内容。

而自我体验则是基于自我认知。

自我控制受自我的评价的影响颇深。

其对于自我体验、自我认知都具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可以看到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三者直接影响到完整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在大学时期呈现迅速发展并日臻成熟。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

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加强大学生健康发展以及自我意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及特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由个性逐渐发展到社会化的结果,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分为3个阶段。

1.生理的自我阶段这一阶段的自我意识是以身体需要为基础的,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发育,阅历提高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大学生形成“成人化”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

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浏览次数:1377次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07-12-30 20:49 |提问者:hello2103最佳答案自信与实际的差别爱情与物质的交错人生前途的迷茫自信心的衰弱大学生常见的矛盾心理,及解决方案[ 标签:大学生,矛盾心理 ]匿名回答:3 人气:14 解决时间:2009-06-24 10:23满意答案好评率:100%大学新生的心理矛盾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社会地位的变化带来的“成人感”,使得大学新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获得了较大的独立行动的自由,并且要求自己尽快摆脱依赖性,得到和成人一样的尊重和理解。

但由于习惯心理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上还需要依靠家庭,在学习上还缺乏自学能力,在思想上还比较单纯,社会阅历和经验还不够,因而往往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渴望得到具体帮助。

这种依赖性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等待心理。

等待老师的关心和指导,等待同学的友谊之手,等待父母的经济支持等等。

2.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

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由于他们对现实生活缺乏深刻的体验,因而他们的理想常常带有幻想乃至空想的色彩。

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都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

在认识过程中就会产生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

3.交往性与闭锁性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逐渐开始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

但他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识还处在模糊不清、很难把握其实质的阶段。

把一些事情看得很“神秘”羞于对人启口,而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关闭起来,常常莫明其妙地陷入孤独寂寞的心境之中。

然而,青年人又有着与人交往的强烈需要,不仅需要有亲密交往的知己,也需要加入一个团体以满足心理上的归属感。

埃里克森自我意识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自我意识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自我意识发展的八个阶段1.引言1.1 概述埃里克森自我意识发展的八个阶段描述了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这些阶段对于个体的身份认同、人际关系和情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埃里克森将每个阶段视为解决发展任务的机会,这些任务需要个体通过平衡内外环境的需求来实现。

第一阶段是婴儿期,通常从出生到18个月。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满足基本需求(例如食物、安全和温暖)来发展自我意识。

他们开始形成对照料者的信任,并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感。

第二阶段是幼儿期,从18个月到3岁。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探索自己的独立性,学会独立行动和表达自己的意愿。

他们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关键人物的互动来建立自我意识,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第三阶段是学龄前期,大约3岁到6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自我控制和决策能力。

他们通过与同龄人的社交互动和学习经验来建立自信心,并逐渐形成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知。

第四阶段是儿童期,通常是6岁到1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面临着培养学习技能和社交能力的任务。

他们开始关注团体认同,并通过参与体育、学校和社区活动来建立自我意识。

第五阶段是青少年期,大约是12岁到18岁。

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身份探索和建立的过程。

青少年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并与同伴和社会进行比较。

他们通过发展个人身份认同来建立自我意识。

第六阶段是年轻成人期,通常是18岁到35岁。

在这个阶段,个体面临着建立职业、家庭和社交关系的任务。

他们开始独立生活,并在不同领域建立自己的身份。

第七阶段是中年期,大约35岁到55岁。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关注事业发展和家庭责任。

他们通过取得成就和关心下一代来建立自我意识。

第八阶段是晚年期,通常是55岁和之后。

在这个阶段,个体面临着回顾自己的一生和接受生命的终结。

他们通过反思和接纳生命的各种经历来建立自我意识。

总体而言,埃里克森自我意识发展的八个阶段描述了个体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心理需求。

了解这些阶段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促进健康的自我意识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和统一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和统一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和统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和统一自我意识是每个人内心中对自我的认知和体悟,是个体思想观念与自我形象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社会角色、认知水平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较为特殊的自我意识分化、矛盾和统一。

大学生时期是个体人生成长和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千姿百态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开始从中学的相对封闭环境进入开放多元的大学环境,面对来自不同背景、文化和观念的人群,自我认知和意识也逐渐形成。

自我意识分化,即大学生个体在认知和价值观上的多样性和差异化表现。

首先,大学生自我意识分化体现在社会角色上。

对于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化经历、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等差异,使得每个大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身份。

例如,一位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与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认知必然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化和分化使得大学生在思想、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体验和需求。

其次,大学生自我意识分化还表现在认知水平上。

大学作为知识和智慧的渊源,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和知识积累的平台。

而每个大学生的个体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其对于知识的接纳和理解程度也有差异。

有些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快速掌握和吸收新知识,形成高水平的认知能力,而另一些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来达到相同的水平。

因此,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化在学习态度、学术表现和知识应用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差异。

另外,大学生自我意识分化还表现在价值观念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价值观念的看法和认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学生群体同样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其对于人生目标、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和态度也有所不同。

例如,有些大学生对于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比较强烈,而另一些则更关注精神追求和人际关系。

这种价值观念的分化使得大学生在个人行为、道德标准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表现。

大学生如何应对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大学生如何应对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大学生如何应对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人际关系是每个大学生在校园中都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人际交往频繁、关系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如何应对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是每位学生都需要思考和学习的技能。

本文将从积极沟通、自我认知、冷静思考和处理技巧四个方面分享一些大学生应对人际关系矛盾和冲突的方法。

一、积极沟通积极沟通是缓解人际关系矛盾和冲突的关键。

大学生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问候、交流和合作,能够促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团队项目等也是扩展人际交往圈子的好方法,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可以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和限制的过程。

大学生需要对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进行深入思考和了解。

只有清楚自己的需求和底线,才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协商。

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空间,并积极寻求个人成长的途径,如参加培训课程、阅读相关书籍等。

通过自我认知,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人际关系中的矛盾点,减少冲突的产生。

三、冷静思考冲突时常在人际关系中发生,因此大学生需要具备冷静思考的能力,以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

当遇到冲突时,要先保持冷静,避免一时冲动做出过激的举动。

然后,逐步理清思路,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

同时,也要注重情绪管理,避免负面情绪在冲突中升级,影响判断力和决策力。

通过冷静思考,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保持和谐的交往。

四、处理技巧在处理人际关系冲突时,大学生可以采取一些实用的技巧来化解矛盾。

首先是善于倾听他人,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避免主观判断和偏见。

其次是学会妥协和折中,追求双赢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应该学会放下个人的一己之见,考虑集体的利益和和谐的氛围。

同时,也要注重语言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尽量避免使用冲突性强的言辞和行为。

最后,要及时反馈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和不满,避免积压和积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中的成长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

通过深入分析主人公哈克成长过程中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哈克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获得知识;其认识与道德都得到成长;最终成长为一名具有健全心灵和民主理想的人。

同时我们提出青少年自我意识和思想上的冲突与其成长是不可分的。

标签:哈克;内心冲突;成长;成熟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年)近代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界的林肯、美国文学之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

该书思想内容深刻,艺术风格独特。

海明威曾说:”所有美国现代文学皆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名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前所未有的最佳之作。

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前的南方,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哈克贝利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

在逃亡途中,他结识了从主人家出逃的勤劳朴实、热情诚实的黑奴吉姆。

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漂泊在密西西比河上,沿途逃避追捕,经历了种种奇遇与坎坷,最后哈克贝利帮助吉姆获得了自由。

作品对于主人公哈克的描述有血有肉、生动逼真,而且寓意深刻。

哈克的历险是他社会道德意识不断发展和成熟并最后踏上追求理想精神自我的心理历程。

下面我们就深入分析主人公哈克历险成长过程中的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一、主人公内心的第一次矛盾冲突
在小说的第十六章,出现了哈克内心的第一次矛盾冲突。

当哈克和吉姆突然看到岸上的亮光时,吉姆认为他们已经到达了凯劳(属废奴州)。

于是吉姆兴奋地又蹦又跳,大声嚷嚷:“他说,他到一个废奴州,头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攒钱,一分钱也不花,攒够了钱,就给在华珍小姐住处的一户农庄上为奴的他的老婆赎身,然后夫妻两人干活挣钱再给两个孩子赎身,要是孩子的主人不让赎,他们就找个废奴主义者去把他们盗走。

”吉姆所说的话让哈克感到不安,哈克越想心里越难受,在奴隶制观念的影响下,哈克的良心开始动摇,他一次次地警告自己:从奴隶的合法主人那儿把他们偷出来是大罪。

于是,哈克在木排上开始来回折腾,这也反映出哈克内心的矛盾冲突在逐渐积聚。

此刻,哈克一方面想要立即逃避帮助吉姆逃跑的责任,于是他说了一些话来安慰自己:“这不怨我,因为我并没有叫吉姆逃离她的合法的主人。

”另一方面,他又回忆起华珍小姐并没有亏待过他,尽心教他念书,教他做人的规矩,千方百计地照顾他。

想到这,更让他的良心感到不安。

哈克的罪恶感逐渐上升,内心的冲突不断加剧,他所谓的“坏良心”占据了上风。

最终,哈克决定去告发吉姆。

作出这一决定后,小说中有一段对哈克的感受作了描述:“我马上觉得轻松快活,身子像要飞起来似的。

”这说明此时的哈克尽管认为吉姆是一个好人,并且是他的好朋友,但由于在白人的世界长大,奴隶制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哈克仍然不情愿帮助一个黑奴成为自由人。

因此,哈克在小说的这一部分仍是一个天真的青少年,他的思想道德还不够成熟,害怕成为人们眼中的“坏”男孩。

二、主人公内心的第二次矛盾冲突
哈克第一次内心冲突的结果是决定向白人告发吉姆的逃跑。

然而,就在哈克做出这一决定的同时,吉姆的举动和话语却又重新唤起了哈克对他的友情之心。

小说中,出于对哈克健康的关心,吉姆把他的旧上衣铺在舱底让哈克坐。

同时,吉姆对哈克说:“我史过(是个)自由人啦,要布史有哈克,我这一攀(辈)子也布用想自由;哈克帮了我的忙,吉姆我永世忘布了你哈克;你史我吉姆顶好的奔(朋)友;”哈克听到这些非常感动,于是,他对去告发吉姆开始变得犹豫。

就在哈克思想发生动摇的关键时刻,一件事情的发生再次考验了哈克的良知:小说中,两个正在追捕五名逃跑奴隶的人出现在哈克的竹筏附近,他们靠近竹筏,问哈克竹筏上躺着的人是黑人还是白人?这时,哈克内心的第二次矛盾冲突上升到了顶点,“是否告发吉姆”,可是哈克怎么也下不了决心去告发他。

相反,哈克欺骗了那两个来追捕的人,谎称竹筏上的是他生了天花的父亲。

由于害怕被传染这两个人留下钱逃跑了。

至此,哈克内心的第二次矛盾冲突,同时也是哈克道德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结束了,哈克彻底改变了他最初的计划——去告发吉姆。

此时的哈克尽管违背了白人世界关于处理逃跑奴隶的道德准则,但他仍然决定打破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

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哈克决定做任何事情都从自己的良心出发。

哈克保护逃跑奴隶的举动可以说是他建立正确道德观念的一个积极举措,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哈克内心冲突的过程中,哈克的性格特点逐渐形成,这更帮助他向道德和精神成熟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主人公内心的第三次矛盾冲突
通过对上面两次矛盾冲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哈克与吉姆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

“哈克第一次与吉姆的联合是消极的,仅仅是出于摆脱孤独,为了找个逃跑的伴儿。

接下来,哈克帮助吉姆逃脱两个奴隶追捕者的捉捕,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趋向,但他基本上是出于一时的念头,而非意识的决定。

”在小说的第三十一章,故事发展到了理解哈克这一角色的重要阶段:哈克的道德水平迅速提升,哈克对待吉姆与奴隶制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开始通过自己的良心采取积极的行动,甚至努力加入到帮助吉姆逃跑的事情中来。

可以说,这一阶段不仅是哈克道德成长的关键时刻,也是整篇小说的高潮。

当哈克被两个无赖“国王”和“公爵”卖掉时,哈克内心的矛盾冲突到达了顶点。

此时,哈克的良心与人性发生了长时间的冲突。

一方面,哈克认为这件事是上帝在惩罚他,他应该把吉姆还给他的主人。

因此,他给华珍小姐写了一封信,告诉她吉姆现在所在的地点。

然而,哈克写完信后,小说中提到“我一辈子头一次觉得我的所有罪孽都已洗刷干净,心里好不畅快”,这反映出当时在哈克心中,他认为这是唯一他应该做的“正确”事情。

另一方面,出于吉姆对他的友谊与忠诚,哈克的直觉又告诉他,自己所做的事是错误的。

哈克“想起了我们在河上漂流的光景;我的眼前老有个吉姆,白天也好,夜晚也好,有时在月光底下,有时在暴风雨中,我们在一起漂流,聊天,唱歌,欢笑”。

哈克认为吉姆是一个好人,他身上有很多长处,“我看到他值完了自个儿的班以后,不叫醒我,接着替我值班——好让我睡个够”;这些吉姆过去善良与忠诚的行为时时让哈克想起,最终哈克下定决心决不放弃吉姆。

“这真叫我作难。


拿起纸捏在手里。

我浑身哆嗦,因为我得在两种做法中决定一种,从此定局,这一点我心里明白。

我几乎屏住气,琢磨了一阵,然后我跟我自己说:‘好吧,我就下地狱吧——我把纸撕了。

’”至此,哈克健全的心灵彻底击败了他扭曲的良心。

此次内心矛盾冲突过后,哈克做事情开始根据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社会的伪善原则来做决定。

与哈克第一次内心矛盾冲突时他对吉姆的态度相比,哈克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个人观点。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哈克道德成长中的一次好的进步。

“哈克所做的决定以及他对吉姆的同情与感激都显示出,此时的哈克成熟了。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主人公哈克成长过程中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矛盾冲突的深入分析,反映了哈克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获得知识;其认识与道德都得到成长;并最终成长为一名具有健全心灵和民主理想的人。

我们最终得出结论青少年的成长与其自我意识和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是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Neilson,Keith.Preface.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By Mark Twain[M].New York:A Tom Doherty Associates Book,1989:ix.
[2]成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G]//.虞建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3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美国成长小说艺术和文化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