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七律长征教案

21七律长征教案
21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21 七律长征》教时:1课时设计者:日期:2015.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本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了解长征历史。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见线路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创作背景。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三、关于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

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先要符合读音平仄相对的格律——上句某字位是平声,下句对称字位就必须是仄声;反之,上句某字位是仄声,下句对称字位就必须是平声。然后,必须符合词性、词义对称的格律,即对称字位的字词只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如有违律,则不能算律诗。

四、诗作艺术手法。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不怕”两字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千山万水”以静写动,高度概括了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

颔联承接“千山”。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方式,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险峻,后用“细浪”和“泥丸”比喻手法言其渺小。扬抑之间体现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灵动起来。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广阔。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一动一静,对仗工整、自然。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是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诗中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势就是一代伟人的胸怀,也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更是毛泽东诗词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基于这样的事实,怎样拉近学生与历史的陌生感,让学生通过短短的56个字体会出如此深厚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另外,学生虽以学习了不少古诗,但对于七律这种独特的体裁,仍需作进一步的了解。有什么:

1.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与习惯,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易于在形象思维与兴趣方面启发引导。

2.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诗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缺什么:

《长征》的内容在时这时空上具有高度的跳跃性,它距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达71年之久,

尽管是五年级的学生,对长征的情况也不甚了解,他们读这首诗时难以感受想象那逝去的艰苦岁月,因此在学习时学生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提升点: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查了大量的《图文资料》与《影视资源》,让学生有一定的长征情境中学习。

鉴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

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

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

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

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

出生。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

成的。铁流滚滚,蜿蜒过中

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

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

艰苦的历程。”这个词就是

——长征(板书:长征)

2.关于长征,你知道有多

少?请你用自己的话来介

绍一下长征。

随机出示长征线路图课件,

适时补充相关资料。

3.“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

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出示长征线路图,

有利于学生直观地

了解长征这一历史

事件,加深印象。

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了纪念这段伟大的征程,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毛泽东挥毫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4.介绍七律:这里的七律,就是七言律诗,是诗的一种格式,指的是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一、二两叫作首联,三四两句叫作颈联,五六两句叫做颔联,七八两句叫作尾联,其中偶数句押韵,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要对偶。

5.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检查预习1.检查朗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

感情,读出气势。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初步了解七律诗。

学生试读,齐读全诗。

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三、核心推进1.统观毛泽东的这首《七律

长征》,都是围绕着两句话

来写的,你知道是哪两句

吗?

(1)远征难、远征难,究

竟难在哪里,从这两句话中

你有没有感受到难?从哪

里感受到?

(2)面对如此险恶的自然

环境,让我们来看看红军是

如何来克服的。

(五岭山脉……乌蒙

山……这些山像大山一样

挡住红军去路。让人望而生

畏。想问一下你爬过山没

有?那是一种怎样的感

觉?请你说说你爬山时的

感受。

一座低矮的山你就那么吃

力,那面对高耸、连绵的五

岭、乌蒙红军是怎么做的

呢?

(3)指导朗读

2.除了要爬山,红军还要涉

水。他们是如何来面对的。

让我们看下面两句。

你知道红军是如何渡过天

险金沙江的吗?如此险恶

的金沙江危机重重,怎么会

让我们感到“暖”呢?让我

们一起去追忆这一段历史。

指名说

学生说自己爬山的感受。

出示图片,与细浪

对比,在对比中突

现红军战士不怕困

难、藐视困难的精

神。

讲故事补充资料。(渡过江是靠着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

另一条天险大渡河呢。大渡桥上唯一一座桥就是泸定桥,而且上面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了十几根光溜溜的铁链,看了使人

心惊胆寒,让我们走进硝烟中一起去感受一下。欣赏视频。

从这段视频,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红军是靠着“奋勇向前,不怕牺牲的精神”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再读五六二句,体会对仗。红军长征途中只仅仅遇到这几个困难吗?这些只不过是长征途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其实还有许多困难,如爬雪山,过草地,攻打天险腊子口,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红军的英勇无畏。

3.(说话训练)

现在,红军队伍战胜了一路的千难万险,胜利就在眼前,毛泽东同志感叹到——,你能想想得出红军战士即将胜利会师的喜悦情景吗。(说话训练)交流看后感受。

学生练习说话。

播放视频飞夺泸定

桥,再现历史场景,

直观感受红军的英

勇、不怕牺牲。

四、拓展延伸1.多么伟大的壮举啊,二万

五千里,漫漫征程,靠着奋

勇无畏,机智勇敢,不怕牺

牲的精神,不仅战胜了险恶

的自然环境,而且战胜围追

堵截的敌人,完成了人类历

史上史无前例,伟大壮举,

让我们一起拿起书本,再来

读一读这首七律,感受红军

的精神。

2.指名背诵。

3.毛主席的这首诗赞颂了

红军队伍大无畏的革命精

神,一直为后人所传诵,现

在已经编为歌曲,让我们一

起来倾听由这首七律谱写

的歌曲。感受一下他所带给

我们的精神。播放歌曲。

4.正如雷雁抒所说长征已

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那惊

心动魄的场面,气壮山河的

场面我们已经淡忘,现在我

们来学习《长征》来学习红

军长征途中那种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你

觉得有必要吗?请你说说

自己的见解。生自由谈。

齐读诗歌。

练习背诵。

深化对课文的理

解。

板书设计

20.七律长征

翻五岭不怕困难藐视困难乐观红军不怕远征难走乌蒙

万水千山只等闲巧渡金沙江机智勇敢大无畏 (总领) 飞夺泸定桥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_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 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 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 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高昂气概。 教学准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1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回族镇王西小学刘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

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5)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指导背诵

21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21 七律长征》教时:1课时设计者:日期:2015.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本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了解长征历史。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见线路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创作背景。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三、关于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 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 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 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 生:难。 师:(板书"远征难")在这句诗中,哪里体现了难?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文 黄桂英 一、课前交流,引入新课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我学过《飞夺泸定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定桥的事。 生:还有《倔强的小红军》,那位机灵的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活活饿死了。 师:同学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长征是非常艰苦的……(配乐简介长征) 二、初读全诗,交流感受 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本文就是毛主席在胜利会师后写成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谈谈阅读的体会与收获。 生:我发现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行有7个字,也就是七言八句,这就是题目所说的“七律”吗? 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我还知道了这八句中,每两个句子作为一联,分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生:我觉得这首诗好读难解。 师:同学们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善于表达、敢于说话的学习精神令我感动。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除此以外,七律诗中间四句还两两对应。让我们再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吧。 (学生自由朗读,节奏与韵律比前次有所提升) 师:(课件出示课文,划分停顿)听录音朗读,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学生齐读,感受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师:这首诗气势磅礴,气魄雄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只有学懂了才能渎得更好,有什么方法学好这首诗呢?同学们发表一下看法。 生:可以按学习诗词的方法,“字词一句子一全诗”,理解诗意。 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 生:可以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了解诗意。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1)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以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 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毛泽东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毛泽东并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注意的? (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检查读诗 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 5.齐读诗句: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三、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 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通过读诗你认为哪一句概括了全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远征是什么意思?生:长征 长征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难。 师相机板书:远征难 从哪里看出来难呢?生:万水千山 注意万和千是个虚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和水呢? (五岭山、乌蒙山和岷山,金沙江和大渡河。) 是啊纵使有这么多的山水的阻隔,我们的红军怕不怕?----不怕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看待这万水千山的呢? 生:只等闲 师板书 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的事。 师:有句话叫我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就是这个意思。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七律.长征》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烦人的情怀。《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七律·长征》是四篇课文中唯一的毛泽东原作,又是主题单元开篇之作,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一要教会学生理解作品,感受毛主席的诗作风格;二要让学生借这一扇窗口窥见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平时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一定的粗浅理解,对红军长征的故事兴趣较浓。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又加深了了解,对诗歌中表现的泽东和工农红军那种不怕艰难险阻,藐视一切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了一些铺垫。再加上第一课时通过交流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他们已经能初步感受到诗作中所体现的红军那种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他们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接触不多,了解不透,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对于毛泽东,学生听的较多的是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主席,新中国的缔造者,是他带领工农红军推翻了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但对毛泽东是著名的诗人了解不多。对这一点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好奇心,这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 2、理解诗歌意思,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意思,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设计:教学本课,我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红军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图片展示、影片播放和资料介绍等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这段历史的距离,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博大胸怀,再通过感情朗读将这种感情传达出来。同时通过谈话启发引导学生想象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话说说长征是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感情,发展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篇一: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 等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 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 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 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 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 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 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 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 诗歌朗诵录音)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 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 理解?(1)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诗歌的学习: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生:查字词典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 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 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 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a“红军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 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 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 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生:不怕困难、无 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 这句也能感受到。

21课《七律长征》导学案word版本

21.七律长征 一、资料介绍 1.长征: 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 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2.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 日- 1976年9月9 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 人之一。 3.律诗和七律: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七律: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 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二、生字词。 y m y a nu di qi m l ixu e ti e su oh d n d a d u qi a o ( ) ( ) ( ) ( ) 三、根据提供的意思填写词语。 仅供学习与参考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⑴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⑵学生质疑。 ⑶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 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投影出示)。 ⑷读首联,读出语气。 ⑸同学之间评读。

⑹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⑺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 (理解“千、万”的含义。) ⑻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⑼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⑽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⑴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⑵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⑶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⑷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⑸再读这一联: ①用“不仅……而且”回答。 (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

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②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⑴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⑵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⑶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⑷质疑: 为什么说暖、寒? ⑸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⑹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一:《《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七律长征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感悟朗读法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 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

21、七律长征之欧阳光明创编

21、七律长征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知道毛泽东是谁吗? 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 二、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市屯溪大位小学张海燕 一、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路线图,初步感受长征的艰辛。 2、初步感知课题“七律”是诗的格式,明白七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的特点, 简单介绍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抓住关键词“不怕”、“等闲”、“逶迤”、“磅礴”“腾”、“走”、“暖 “、”寒“、”喜“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谓 的气概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4、通过范读和引读,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谓的气概和乐观 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子课本、课件 学生准备: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释题导入。 1、当年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历经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感慨万千,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 丽的诗篇。(板书:七律·长征) 2、齐读课题。明白什么是七律吗?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把学生带入情境。“七律”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这个 知识点需不需要传授,很多老师觉得困惑。作为高年段学生,要与中学接轨,一定的 讲述是必要的,但不必过深,可以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二)、初读感知,简介背景。 1、播放范读录音,学生自由试读后,全体齐读。

2、出示长征路线图,介绍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长征路线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 (三)、抓住首联,探究学习,感受英勇无畏的气概和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1)、红军长征爬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诗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途中不知吃了多少苦,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你们知道那些呢? (3)、这历史上从没有过的长征,毛主席用了一个什么字概括?(难) (4)、红军对于这些困难是什么态度?(不怕)不怕到一种什么程度?(等闲) (5)、从“不怕”和“只等闲”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6)、指导朗读:(英勇豪迈、坚定自信) (四)、带入情境,品析分述句。(3—6句) 1、学习颔联3、4句。 (1)、出示课件:“逶迤的五岭”并结合画面理解“逶迤”。 (2)、出示课件:“磅礴的乌蒙山”并结合画面理解“磅礴”。 (3)、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逶迤写出了山势之长,磅礴写出了山巅高而险峻。在红军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呢,理解“腾”、“走”,出示对比课件让学生用“成了”的句式练习说话,体会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指导朗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高年段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至关重要,要品其义、悟其神。通过 强烈的视觉冲突,让学生悟出一切在红军眼里都稀松平常的,从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颈联5、6句。 (1)、出示课件:金沙江图片及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文字,学生自读后谈感受,体会云崖暖——心里暖。(“暖”写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愉悦心情。) 教师指导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2)、课件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自谈感受,体会“铁索寒“——”心里寒“。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 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高昂气概。 教学准备

21七律长征

21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长征故事,会讲1-2个故事。了解毛泽东的其它诗词。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教学内容】了解长征 【完成目标】提高性目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征资料。 (2)师介绍。 (出示课件),这就是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躲避天上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 (4)简要介绍诗题。再读课题。 教学意图: 了解诗歌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板块二 教学内容:理解诗歌的意思。 完成目标:目标1.2 教学过程: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了解押韵,再读诗歌。 3、读出诗歌节奏。 4、自学诗歌。 出示学习任务: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意思,会背诵诗歌。 自学指导: ①默读诗歌,根据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②小组讨论交流诗歌的意思,并思考诗歌主要写什么? ③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组长检查。 词语注释: ①等闲:平常的小事。五岭:五座山岭。 ②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三军:指红军战士。 ③腾细浪:翻腾的小浪花。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听了王有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学习: 1. 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王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王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王老师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 4.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王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王老师通过设臵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王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王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活动】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1、给足时间。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长征的情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 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小组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