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ppt
合集下载
触龙说赵太后

• 良药不苦更利病,忠言顺耳最利心 • ——谈《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 谏》、《触龙说赵太后》的劝谏艺术
•
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口若悬河的邹忌, 胸有成竹的触龙,都以其杰出的辩才,说 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国的 历史:烛之武退秦师挽救了赵国,邹忌讽 齐王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触龙说 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国的援 助,从而转危为安。为此,他们都成了历 史的功臣,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 象。
• 你能举出几个善于进谏或纳谏的例子吗?
• 作文训练: • 全国卷Ⅱ(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区)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 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③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 是否有理。(达•芬奇) ④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 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 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 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 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 话题范围之内。
• 迂回战术,“比兴”手法。 • 烛之武的目的是让千里行军至此的秦伯退兵,邹 忌意在让“弊甚”的威王接受国人的意见,而触 龙则完全是为了让赵太后的爱子到齐国作人质。 这些事,即使是一般老百姓,也是很难接受的, 更不用说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所以,如果他 们在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很可能一下子就陷入骑 虎难下的僵局,闹不好还会受辱甚至招致杀身之 祸。
• 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 • 邹忌与齐威王,触龙与赵太后,大的立 场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为同一的国家着想, 烛之武与秦伯应当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敌对 关系(秦伐郑),利益上是根本冲突以,他在说服秦伯的时候,避而 不谈郑国的利益,而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 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郑亡对于秦国的利 害,使秦伯认识到郑亡确实对秦有百害而无 一利,最终实现了让秦退兵的目的。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比较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比较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1fa53a9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b.png)
“老臣窃以为媪之 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为长安君 计长”
“情”
分析:烛之武和触龙的劝谏有何异同?(可结合前面填写的表格)
相同点:
1.面临的形势相同,均为外寇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 2.事情的结局相同,同样是面对黑云压城、大厦将倾的危机,力挽狂澜、化解危机。
不同点:二人劝谏时把握的关键不同,一个侧重于“利”,一个侧重于“情”。
1.两人的劝谏对象不同,烛之武的对手是敌对阵营中强大的秦穆公,是不可调和的 “敌我矛盾”;触龙面对的是情令智昏的赵太后,双方属于同一阵营,两者之间是有 可能调和的“内部矛盾”。 2.双方之间的矛盾关键点不同,秦穆公攻打郑国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利;而赵太后 不愿长安君“质于齐”则是因为难以割舍的亲情。 3.烛之武的劝谏更像是一场谈判、交易,直接点出郑国存亡对秦的利弊;触龙则将自 己的真实目的隐藏在“情”下,层层铺垫,在最后才“图穷匕见”,点出来意。
对比分析 深入品评
临危受命的背景(国家/自 身)
劝谏的对象 动作
劝谏特点 劝说结果
烛之武
触龙
临危受命的背景 (国家/自身)
劝谏的对象
烛之武
“晋侯、秦伯围郑” 年迈不受重用
秦穆公(敌对阵营)
触龙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触龙时任赵国左师(无实权的 高级官名)
赵太后(友方阵营)
动作
“夜缒而出”
“入而徐趋”
张勇同学在参加学校秋季运动会时因误会裁判员裁判错误而与其发生
发生争执的动机是为集体争光,是正义的
目前造成的结果对班级和个人的影响都很不好,与初衷相违背
争吵,情急之下动手打了人,影响很不好。事情发生后,学校要求班级严
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是不对的
肃处理。你作为张勇的好朋友听说这件事后很为他着急,想劝他主动找老
“为长安君 计长”
“情”
分析:烛之武和触龙的劝谏有何异同?(可结合前面填写的表格)
相同点:
1.面临的形势相同,均为外寇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 2.事情的结局相同,同样是面对黑云压城、大厦将倾的危机,力挽狂澜、化解危机。
不同点:二人劝谏时把握的关键不同,一个侧重于“利”,一个侧重于“情”。
1.两人的劝谏对象不同,烛之武的对手是敌对阵营中强大的秦穆公,是不可调和的 “敌我矛盾”;触龙面对的是情令智昏的赵太后,双方属于同一阵营,两者之间是有 可能调和的“内部矛盾”。 2.双方之间的矛盾关键点不同,秦穆公攻打郑国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利;而赵太后 不愿长安君“质于齐”则是因为难以割舍的亲情。 3.烛之武的劝谏更像是一场谈判、交易,直接点出郑国存亡对秦的利弊;触龙则将自 己的真实目的隐藏在“情”下,层层铺垫,在最后才“图穷匕见”,点出来意。
对比分析 深入品评
临危受命的背景(国家/自 身)
劝谏的对象 动作
劝谏特点 劝说结果
烛之武
触龙
临危受命的背景 (国家/自身)
劝谏的对象
烛之武
“晋侯、秦伯围郑” 年迈不受重用
秦穆公(敌对阵营)
触龙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触龙时任赵国左师(无实权的 高级官名)
赵太后(友方阵营)
动作
“夜缒而出”
“入而徐趋”
张勇同学在参加学校秋季运动会时因误会裁判员裁判错误而与其发生
发生争执的动机是为集体争光,是正义的
目前造成的结果对班级和个人的影响都很不好,与初衷相违背
争吵,情急之下动手打了人,影响很不好。事情发生后,学校要求班级严
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是不对的
肃处理。你作为张勇的好朋友听说这件事后很为他着急,想劝他主动找老
触龙说赵太后

阶段一:避其锋芒、欲擒故纵
• 大臣强谏。太后明 谓左右:“有复言 令长安君为质者, 老妇必唾其面。”
阶段二:巧妙布阵、ຫໍສະໝຸດ 其上钩• (触龙)入而徐趋,至 而自谢,曰:“老臣病 足,曾不能疾走,不得 见久矣。窃自恕,而恐 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故愿望见太后。”太后 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 乎?”
营销二班 商务谈判课程 双赢谈判案例
触龙说赵太后
小组名:DOT. 多特 组长:宋立丽 组员: 刘瑶 兰春惠 杨黎 彭译 王浩 康俊 庞小斐 主讲:曾佳
故事背景
• 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 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 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当时的赵国,虽有 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 如前。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 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 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 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 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 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阶段三:巧妙布阵、诱其上钩
触龙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 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 以闻。”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阶段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 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 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 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 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 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 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 日深。 • 本文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厉拒 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 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劝说赵太 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 国家危难的故事。
•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 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 面。” •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 胥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 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 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 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 “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 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 面。” •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 胥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 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 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 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 “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 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 面。” •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 胥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 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 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 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 “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 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 面。” •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 胥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 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 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 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 “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触龙说赵太后

• • • • • • • • •
徐:慢慢地 趋:小步快走 谢:道歉 曾:副词,竟然 窃:谦词,私自,私下 恕:自己原谅自己 玉体:敬词,即贵体。 之:连词,取消做句子的独立性 有所郄:有缺陷,此指身体有毛病,委婉说 法。郄,“郤”的异体字,是“空隙”的意 思,引申为有毛病,身体不舒服。
• 望见:表敬说法,意即不敢走近对方跟前, 只敢在远处望望。 • 恃:依靠 • 辇:古人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 国君乘的车 •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 得无…… 乎:相当于现代汉语“该不会…… 吧” • 衰:形容词作动词,减少 • 耳:句尾语气助词,罢了
• • • • • • • • • • •
敬诺:意为遵命,应对词。 及:趁。 填沟壑: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 丈夫: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于: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 异:副词,作状语,特别 甚:形容词,厉害 媪:对老年妇女的敬称 之:连词,取消做句子的独立性 贤:超过,胜过 过:动词,错
• 之:连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作句子的独立性, 表示分句的意思未完。 • 持:握持 • 踵:脚后跟 • 祝之:为她祷告,为动用法。祝,会意字 • 反:返----古今字 • 岂:反诘副词,表反问,难道。 • 世:代,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 • 赵之为赵:赵氏成为赵国。即赵氏立国时。赵氏本 是晋国的大夫,后与韩、魏三分晋国,前一个“赵” 指赵氏,后一个“赵”指赵国。为,建立。 • 至于赵之为赵:上推到赵氏开始建立赵国的时候。
• • • • • •
殊:很,特别。程度副词 强步:勉强散散步。 步:会意字。本义行走,这里指慢慢地走 日:时间名词作状语,每天 三四:数词用作动词 “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王 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册一,页 126) • “稍微更加喜欢吃点东西”(《古代散文选》 上册4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
汇报人: 日期:
目 故事寓意与启示 • 总结与反思
01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
赵国处于战国七雄之一,与其他 国家频繁交战,国内政治局势动 荡不安。
秦国崛起
秦国逐渐崛起,成为赵国的劲敌 ,赵国需要寻求外援以应对秦国 的威胁。
人物介绍
VS
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反思自己 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标准。我 们应该摒弃自私和固执的态度,以更加开 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 力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1
02
03
赵太后
赵国的王后,因年老色衰 而失宠,但仍掌握一定的 权力。
触龙
赵国的老臣,以善于言辞 著称,曾多次出使其他国 家。
长安君
赵太后的儿子,因封地在 长安而得名。
02
故事概述
触龙与赵太后的矛盾
赵太后偏爱幼子
赵太后偏爱最小的儿子,不愿让他离 开自己身边,导致其他儿子无法继承 王位。
触龙与赵太后的关系
触龙作为赵国的重臣,与赵太后有密 切的关系。他曾多次劝谏赵太后,但 都被拒绝。
触龙以智慧化解危机
1 2 3
触龙以亲情为切入点
触龙没有直接批评赵太后的偏爱,而是从亲情的 角度出发,谈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普遍的,但也 要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触龙提出解决方案
触龙提出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以换取齐国的 援兵。这样既能保证赵国的安全,又能让长安君 得到锻炼。
良好的言辞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激 发他人的兴趣和情感共鸣,从而达到 预期的说服效果。在商业、政治、教 育等领域中,都需要掌握言辞的力量 和说服的艺术。
汇报人: 日期:
目 故事寓意与启示 • 总结与反思
01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
赵国处于战国七雄之一,与其他 国家频繁交战,国内政治局势动 荡不安。
秦国崛起
秦国逐渐崛起,成为赵国的劲敌 ,赵国需要寻求外援以应对秦国 的威胁。
人物介绍
VS
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反思自己 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标准。我 们应该摒弃自私和固执的态度,以更加开 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 力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1
02
03
赵太后
赵国的王后,因年老色衰 而失宠,但仍掌握一定的 权力。
触龙
赵国的老臣,以善于言辞 著称,曾多次出使其他国 家。
长安君
赵太后的儿子,因封地在 长安而得名。
02
故事概述
触龙与赵太后的矛盾
赵太后偏爱幼子
赵太后偏爱最小的儿子,不愿让他离 开自己身边,导致其他儿子无法继承 王位。
触龙与赵太后的关系
触龙作为赵国的重臣,与赵太后有密 切的关系。他曾多次劝谏赵太后,但 都被拒绝。
触龙以智慧化解危机
1 2 3
触龙以亲情为切入点
触龙没有直接批评赵太后的偏爱,而是从亲情的 角度出发,谈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普遍的,但也 要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触龙提出解决方案
触龙提出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以换取齐国的 援兵。这样既能保证赵国的安全,又能让长安君 得到锻炼。
良好的言辞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激 发他人的兴趣和情感共鸣,从而达到 预期的说服效果。在商业、政治、教 育等领域中,都需要掌握言辞的力量 和说服的艺术。
九年级语文下册 17《触龙说赵太后》 鲁教版五四制

1.解释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使”字的意义。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使①:
使②: 使③: 使④
答案:①派遣 ②使者 ③使命 ④出使
扩展阅读
2.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的意义
⑴使者不说 ⑵威后曰:“不然” ⑶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答案:⑴通“悦”,高兴 ⑵对的,是的 ⑶根本的;不重要的 事 3.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阅读训练
⒌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必定要用长安君当人质,援兵才出。 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
C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难道减少了一些。
D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一些。
⒍《战国策》是西汉末年
据历史资料整理编订而成,全
书共 篇,是一部 体的史书。
刘向 十二 国别体
扩展阅读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 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臣奉使 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意思; 大夫(官名)死了叫“卒”; 士(读书人)死了叫“不禄”; 一般的人死了才叫“死”。
结合实际生活, 谈谈父母应该怎样爱子女?
阅读训练
⒈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曾不能疾走 曾:曾经 B妇人异甚 异:不同
C约车百乘 约:大约 D恣君之所使 恣:任凭
⒉下列句中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太后明谓左右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近者祸及身 C不若长安君之甚 君美甚 D必以长安君为质 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廣雅·釋詁》:“知、瘥、除、慧、間、瘳,癒 也。”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天雄散方》: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 之。” 又《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赤丸方》:“上四 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 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又《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白頭翁湯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 愈,更服。”
質:(以物)相抵押。(戰國時,兩國關係破裂, 人質將被殺) 左師觸讋願見太后:王念孫《讀書雜誌·戰國策 二》“觸讋”條:“此策及趙世家,皆作‘左師 觸龍言願見太后’,今本龍言二字誤合為讋耳。 太后聞觸龍言願見之言,故盛氣以待之,若無言 字,則文義不明。《漢書·古今人表》正作‘左 師觸龍’„„又《荀子·臣道篇》曰:‘若曹觸 龍之於紂者,可謂國賊矣。’《史記·高祖功臣 侯者表》有‘臨轅夷侯戚觸龍’,《惠景間侯者 表》有‘山都敬侯王觸龍’。是古人多以觸龍為 名,未有名觸讋者。”
《戰國策· 觸龍說趙太后》
趙氏求救于齊:趙氏:趙國。非指趙太后。古代婦女稱某 氏,是在娘家姓後加氏。如“姜氏”不稱“姬氏”。秦 檜妻為“王氏”。古之“氏”,不僅可指婦女,亦可指
一家族,如魯國的“季氏”—季文子、季桓子、季康子。 必以長安君為質:長安君:趙太后小兒子的封號。戰國時 期,各國君位通常由長子繼承,國君的其他兒子給一塊 封地,於是有封號。如戰國四公子:趙國:平原君;魏 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
而恐太后之玉體有所郄也: 王念孫《讀書雜誌·戰國策二》‘有所郄’條:“郄 字本作 ,讀如煩勮之勮。謂疲羸也。言恐太后玉體之 、
疲羸,故願望見也。《廣雅》:‘困、疲羸、券、 極也。’„„《方言》曰‘ ,倦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 陈寿)
纪传体: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 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 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 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 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 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 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 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课文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 下发生的。
1.对下列加线词注音释义全对的一项是 ①景公饮诸大夫酒 ②则臣食之 A.①yì n给……喝 ②sì 给……吃 B.①yì n给……喝 ②shí 吃 C.①yǐn喝 ②sǐ给……吃 D.①yǐn喝 ②shí 吃 ( )
2.对加线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出质(靶子) B.作色(脸色) C.播亏矢(张开) D.不肖(不贤)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晏子没十有七年 B.知不足以知君子之不善 C.于今十有七年 D.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4.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没有足够的勇气来冒犯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是否还喜欢听别人的奉承话呢?
问使者:“年成没有灾吧?百姓也没有祸吧?齐王也 ②者问赵威后 没有病吧?”使者不高兴,说:“小臣奉命出使拜见 ( ⑴使者不说 1)齐王使①使 ⑵威后曰:“不然” (2)臣奉 ⑶故 ③使④威后 威王,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是 使 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卑贱的在前,而尊贵的在后吗?”威后说“不对。如 ①: ②: ③: ④ 使 使 使 使 果收成不好,哪里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会 答案:⑴通“悦”,高兴 ⑵对的, 3.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国君?所以,有所问,能舍弃根本的而问不重要的 答案:①派遣 ②使者 ③使命 ④出使 是的 ⑶根本的;不重要的事 事吗?”
叙寒问暖,打破僵局 爱子之情,引起共鸣
问饮食住行 色少解 求舒祺之事 笑曰 论王位承袭 议长安君质 于齐 曰:“然”
旁敲侧击,心悦诚服
曰:“诺……” 单刀直入,怒气全无
1、皇帝王侯自称:寡人、孤、朕
古 人 的 谦 称
2、臣自称:臣 3、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鄙人、愚、 小子…… 4、女子子称:妾
连词“因为”
一、熟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二、翻译全文
1、梳理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古代谦称、尊称敬称。
3、以训练为主线巩固课堂。
秦急攻之
前 因
求救于齐
太后与大臣
三对矛盾
说
一问饮食住行
过 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 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触龙
愿见太后
太后
盛气而揖之
僵持不下
公、君、足下、丈人、吾子…… 3、称别人亲属: 令尊(父)、令堂(母)、令兄、令郎(子) (女)。 令嫒
4、对方比自己年长,称呼前加“尊”,
如“尊祖”、“尊兄”…… 弟”、“贤侄”……
5、和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谈话时,称呼前加“贤” 如“贤
6、称一般关系的对方,常加“贵”,
如“贵家长”、“贵老师”……
D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一 些。 ⒍《战国策》又称《 》,是西汉末年 据 历史资料整理编订而成,全书共 篇,是一 部 体的史书。
晏子没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 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亏矢。弦章 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 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弦章时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子之 不善。勇不足以犯君子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 闻之:君之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 食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 为臣。”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背景、史书体例)
2、以朗读为先导疏通全文 3、引导学生梳理文言现象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史 书 体 例
编年体:
《春秋》 《左传》 《资治通鉴》
(春秋· 孔子)(春秋· 左丘明)(北宋· 司马光)
国别体:
《国语》
(春秋· 左丘明)
《战国策》
(汉· 刘向)
《三国志》
7.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父母之爱子女,为之计深远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8.指出下列句中加线字表称谓的特点 谦称 ) A.老臣贱息舒祺( 谦称) B.臣衰( C.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 D.左师公曰( )
11.选出停顿有误的一组 A.于是/入朝见威王。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邹忌修八尺/有余。
(
)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春秋时期,有公、候、伯、子、男五种官职。
其余几项为借代 5.对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必以长安君为质
B.日食饮得无衰乎 C.没死以闻:
必:一定要。质:作人质。
得无:难道,表疑问 没有死所以来听。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约车百乘:置办一百辆车子
6.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 )
A.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相同。 B.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不同。 C.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不同。 D.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相同。
5、与别人谈话、写文章时,称自己的长辈或 年长的平辈时, 称号前加一“家”字,如 “家严”(父亲)、“家慈”(母亲)、 “家兄”。
6、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的称号前 常加“舍”或“愚”,如“舍弟”、“舍 侄”,“愚弟”、“愚兄”等。
1、君主:陛下、皇上、大王、上
古 人 的 尊 称 敬 称
2、称朋友或尊长:
D
)
B妇人异甚 异:不同 D恣君之所使 恣:任凭
⒉下列句中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太后明谓左右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近者祸及身
A
)
B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C不若长安君之甚 D必以长安君为质
君美甚 约车百乘,质于齐
⒊比较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 的一组是( C )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③媪之送燕后 A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②至于赵之为赵 ④恣君之所使之 B 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
3.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B.①川壅而溃 阻塞 C.①吾妻之美者,私我也 偏爱 D.①曾不能疾走 快
②失其所与,不知 给以 ②吾能弭谤矣 消除、阻止 ②王之蔽甚矣 被蒙蔽 ②入而徐趋 小步快走
4.从修辞的角度来审视,不同于另外三项的是 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B.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C 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D ①④不同,②③不同
⒋与“没死以闻”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D
A赵氏救于齐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封之以膏腴之地
)
D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⒌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必定要用长安 君当人质,援兵才出。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 C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难道减少了 一些。
1.选出与例句“少益耆食,和于身也”中“少”的 音、义相同的一项 ( ) A.十五岁矣,虽少 B.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C.丈夫亦怜其少子乎 D.太后之色少解
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 C.妇人异甚 (脸色) (差异) ( )
B.曾不能疾走 (还) D.持其踵为之
(
(哭)
敬称尊称
敬称
9.选出完全不含通假字的一组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无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
(
)
②形貌昳丽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少益耆食 A.②④⑤
⑥徐公来,孰视之
⑧老妇恃辇而行 ⑨奉厚而无劳 D.⑤⑧⑨ ( )
B.②③⑤
C.②⑤⑧
10.“其”字作人称代词用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 C.谓其妻曰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D.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 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 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a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这在 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是由于即使是盟国之间,彼此 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
表修饰
表承接
表转折
介词“把” 连词“来”
B.所谓“春秋三传”,指的是解释鲁史《春秋》的《左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 C.我国古代有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其中包括《左传》
《国语》和《战国策》
D.“曰”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它是作为一个 语素在句子中充当成分的。
⒈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能疾走 曾:曾经 C约车百乘 约:大约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 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 无恙耶?”使者不说:“臣奉使使威后,今 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 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 耶?” 翻译:齐王派使者拜问赵太后,信还没打开,威后就 1. 2.解释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使”字的意义。 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的意义
纪传体: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 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 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 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 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 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 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 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课文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 下发生的。
1.对下列加线词注音释义全对的一项是 ①景公饮诸大夫酒 ②则臣食之 A.①yì n给……喝 ②sì 给……吃 B.①yì n给……喝 ②shí 吃 C.①yǐn喝 ②sǐ给……吃 D.①yǐn喝 ②shí 吃 ( )
2.对加线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出质(靶子) B.作色(脸色) C.播亏矢(张开) D.不肖(不贤)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晏子没十有七年 B.知不足以知君子之不善 C.于今十有七年 D.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4.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没有足够的勇气来冒犯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是否还喜欢听别人的奉承话呢?
问使者:“年成没有灾吧?百姓也没有祸吧?齐王也 ②者问赵威后 没有病吧?”使者不高兴,说:“小臣奉命出使拜见 ( ⑴使者不说 1)齐王使①使 ⑵威后曰:“不然” (2)臣奉 ⑶故 ③使④威后 威王,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是 使 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卑贱的在前,而尊贵的在后吗?”威后说“不对。如 ①: ②: ③: ④ 使 使 使 使 果收成不好,哪里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会 答案:⑴通“悦”,高兴 ⑵对的, 3.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国君?所以,有所问,能舍弃根本的而问不重要的 答案:①派遣 ②使者 ③使命 ④出使 是的 ⑶根本的;不重要的事 事吗?”
叙寒问暖,打破僵局 爱子之情,引起共鸣
问饮食住行 色少解 求舒祺之事 笑曰 论王位承袭 议长安君质 于齐 曰:“然”
旁敲侧击,心悦诚服
曰:“诺……” 单刀直入,怒气全无
1、皇帝王侯自称:寡人、孤、朕
古 人 的 谦 称
2、臣自称:臣 3、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鄙人、愚、 小子…… 4、女子子称:妾
连词“因为”
一、熟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二、翻译全文
1、梳理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古代谦称、尊称敬称。
3、以训练为主线巩固课堂。
秦急攻之
前 因
求救于齐
太后与大臣
三对矛盾
说
一问饮食住行
过 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 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触龙
愿见太后
太后
盛气而揖之
僵持不下
公、君、足下、丈人、吾子…… 3、称别人亲属: 令尊(父)、令堂(母)、令兄、令郎(子) (女)。 令嫒
4、对方比自己年长,称呼前加“尊”,
如“尊祖”、“尊兄”…… 弟”、“贤侄”……
5、和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谈话时,称呼前加“贤” 如“贤
6、称一般关系的对方,常加“贵”,
如“贵家长”、“贵老师”……
D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一 些。 ⒍《战国策》又称《 》,是西汉末年 据 历史资料整理编订而成,全书共 篇,是一 部 体的史书。
晏子没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 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亏矢。弦章 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 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弦章时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子之 不善。勇不足以犯君子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 闻之:君之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 食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 为臣。”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背景、史书体例)
2、以朗读为先导疏通全文 3、引导学生梳理文言现象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史 书 体 例
编年体:
《春秋》 《左传》 《资治通鉴》
(春秋· 孔子)(春秋· 左丘明)(北宋· 司马光)
国别体:
《国语》
(春秋· 左丘明)
《战国策》
(汉· 刘向)
《三国志》
7.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父母之爱子女,为之计深远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8.指出下列句中加线字表称谓的特点 谦称 ) A.老臣贱息舒祺( 谦称) B.臣衰( C.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 D.左师公曰( )
11.选出停顿有误的一组 A.于是/入朝见威王。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邹忌修八尺/有余。
(
)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春秋时期,有公、候、伯、子、男五种官职。
其余几项为借代 5.对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必以长安君为质
B.日食饮得无衰乎 C.没死以闻:
必:一定要。质:作人质。
得无:难道,表疑问 没有死所以来听。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约车百乘:置办一百辆车子
6.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 )
A.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相同。 B.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不同。 C.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不同。 D.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相同。
5、与别人谈话、写文章时,称自己的长辈或 年长的平辈时, 称号前加一“家”字,如 “家严”(父亲)、“家慈”(母亲)、 “家兄”。
6、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的称号前 常加“舍”或“愚”,如“舍弟”、“舍 侄”,“愚弟”、“愚兄”等。
1、君主:陛下、皇上、大王、上
古 人 的 尊 称 敬 称
2、称朋友或尊长:
D
)
B妇人异甚 异:不同 D恣君之所使 恣:任凭
⒉下列句中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太后明谓左右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近者祸及身
A
)
B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C不若长安君之甚 D必以长安君为质
君美甚 约车百乘,质于齐
⒊比较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 的一组是( C )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③媪之送燕后 A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②至于赵之为赵 ④恣君之所使之 B 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
3.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B.①川壅而溃 阻塞 C.①吾妻之美者,私我也 偏爱 D.①曾不能疾走 快
②失其所与,不知 给以 ②吾能弭谤矣 消除、阻止 ②王之蔽甚矣 被蒙蔽 ②入而徐趋 小步快走
4.从修辞的角度来审视,不同于另外三项的是 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B.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C 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D ①④不同,②③不同
⒋与“没死以闻”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D
A赵氏救于齐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封之以膏腴之地
)
D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⒌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必定要用长安 君当人质,援兵才出。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 C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难道减少了 一些。
1.选出与例句“少益耆食,和于身也”中“少”的 音、义相同的一项 ( ) A.十五岁矣,虽少 B.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C.丈夫亦怜其少子乎 D.太后之色少解
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 C.妇人异甚 (脸色) (差异) ( )
B.曾不能疾走 (还) D.持其踵为之
(
(哭)
敬称尊称
敬称
9.选出完全不含通假字的一组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无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
(
)
②形貌昳丽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少益耆食 A.②④⑤
⑥徐公来,孰视之
⑧老妇恃辇而行 ⑨奉厚而无劳 D.⑤⑧⑨ ( )
B.②③⑤
C.②⑤⑧
10.“其”字作人称代词用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 C.谓其妻曰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D.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 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 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a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这在 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是由于即使是盟国之间,彼此 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
表修饰
表承接
表转折
介词“把” 连词“来”
B.所谓“春秋三传”,指的是解释鲁史《春秋》的《左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 C.我国古代有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其中包括《左传》
《国语》和《战国策》
D.“曰”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它是作为一个 语素在句子中充当成分的。
⒈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能疾走 曾:曾经 C约车百乘 约:大约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 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 无恙耶?”使者不说:“臣奉使使威后,今 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 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 耶?” 翻译:齐王派使者拜问赵太后,信还没打开,威后就 1. 2.解释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使”字的意义。 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