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合集下载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赵国左师触龙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服赵太后,为挽救国家危难而让少子长安君“质于齐”的经过,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应该为子女“计深远”,并“令有功于国”,以期能“自托”的道理。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

赵国面临“秦急攻”的严重局势,向齐国求援,而齐国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

赵太后出于宠爱幼子,坚决不肯答应,并拒绝朝中大臣的进谏,一时形成了僵局。

太后当众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充分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而又缺乏政治远见。

大臣的“强谏”与太后的坚拒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个矛盾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触龙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谏,显然是极端重要而又极其困难的。

第二部分,记叙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

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终于说服太后。

首先用“缓冲法”。

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先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表示关心,从而使太后“色少解”。

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

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直接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其子求情而来,从而拆除心中的戒备。

触龙还说出“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词,在“爱子”上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鸣。

触龙正是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

再次用“旁击法”。

话题虽然已转到少子身上,但还不宜贸然接触到长安君当“人质”的问题,因此触龙又转弯抹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后与爱子长安君作一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赏析《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赏析《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赏析篇1原文赵太后(1)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2)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3)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4)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5)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6)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7)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8)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9)之数,以卫王宫(10)。

没死(11)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12)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13)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14),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17),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18)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19)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20)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触龙说赵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2021年整理〗《触龙说赵太后》艺术特色赏析

〖2021年整理〗《触龙说赵太后》艺术特色赏析

精雕细刻人物纵横捭阖游说——《触龙说赵太后》艺术特色赏析《触龙说赵太后》虽为一个短小的历史故事,却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最突出的,一是劝谏艺术(有人将其劝谏方法概述为一整套“迂回战术”,其中包括“缓冲法”“引诱法”“旁击法”“直入法”等)的精妙,二是刻画人物的生动细腻,三是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

本文仅就后两者略作赏析。

先谈人物的精雕细刻。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二,一是触龙,二是赵太后。

对两位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语言、行动、神态等细节,还有细腻的内心变化展示。

就语言来说,一句“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出场语,就把赵太后的顽固与专横表现无遗。

接着是触龙的问健康,谈养生,表明了触龙的经验丰富,善抓人心,再接着是说爱子,求共鸣。

又接着转弯抹角作比较(燕后与长安君),旁敲侧击,避实就虚,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于长安君,以引起赵太后争辩,而后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交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确实做到了“计久长”,否定了太后“(爱燕后)不若长安君之甚”,暗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使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从而摧垮了太后的抗拒情绪。

最后,从历史到现实,先说教训,再指出“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的错误。

这一些话语表现了触龙的智慧和劝说语言艺术的高超。

就行动来说,有触龙的“入而徐趋,至而自谢”细节,“入而徐趋”表现出左师应当快走偏不走的状貌,故意显出苍老,“至而自谢”则表现他的恭谨,为劝谏开场作铺垫与准备,表现了触龙的周到与多智。

就神态来说,由“盛气而揖之”到“色少解”再到“笑”,写出了赵太后由“怒”到“怒气消了些”再到“有了笑意”的神情变化,写出了赵太后的心理由“抵触、抗拒”到“有些松懈”再到“乐意交流”。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较充分地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加之《战国策》的作者的“纵横”意识,使得他的劝谏与一般进谏不同。

《触龙说赵太后》的语言艺术

《触龙说赵太后》的语言艺术

《触龙说赵太后》的语言艺术《触龙说赵太后》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篇著名作品,它通过对赵太后的描写和讨论,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其语言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非常直接而真实。

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平实的语言呈现事物的本真和真实感受。

例如,在文章中提到赵太后时,作者以“这位聪明伶俐、和善爱民的女人”来描述她,准确而贴切地展现了赵太后的特点。

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意义。

其次,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隐喻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比如,作者比喻赵太后的眼睛如“明亮的星星般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形象地表达了赵太后睿智和聪明的一面。

同时,作者也运用了隐喻,如将赵太后比作“一朵美丽的莲花盛开在帝王宫宴的花园里”,生动地描绘了她在宫廷中的高贵和美好形象。

此外,文章中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艺术性。

比如,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她不仅继承经世一哲的文化遗产,更在自己那健康活泼的身躯里继续发扬了这一传统和优良风气。

”这种语言手法通过列举不同的成分,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声势。

同时,作者运用了反问句,“天下的茁壮,竟是她的初心吗?”在质问之中,表达了对赵太后为国家做出的辛勤努力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最后,《触龙说赵太后》通过细腻而深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赵太后的真正理解和尊重。

这篇文章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传记,更是对于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勇往直前的悲壮史诗。

作者通过描绘赵太后的人物形象、她的思想理念以及为国家的贡献等方面,以启迪和警示后人。

作品中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倾佩、对伟大事迹的歌颂,更传递了一种关于权力与责任的思考。

《触龙说赵太后》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赵太后的形象,展现了她作为一个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英勇和智慧。

通过这篇作品,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赵太后的伟大,也能思考历史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与独特之处。

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古文赏析

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古文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古文赏析【作品介绍】《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

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

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的故事。

【原文】触龙说赵太后出处:《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1),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2),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3)。

太后盛气而揖之(4)。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5),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6)。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7),和于身也。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8),最少,不肖。

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9),以卫王宫(10)。

没死以闻(11)。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2)。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13)。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4),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17),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18),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触龙说赵太后》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触龙说赵太后》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触龙说赵太后》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

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

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的故事。

【原文】
触龙说赵太后
出处:《战国策·赵策四》
赵太后新用事(1),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2),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3)。

太后盛气而揖之(4)。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5),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6)。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7),和于身也。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解析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解析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解析日常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避免不了阅读课文,阅读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赵国左师触龙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服赵太后,为挽救国家危难而让少子长安君“质于齐”的经过,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应该为子女“计深远”,并“令有功于国”,以期能“自托”的道理。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赵太后新用事──老妇必唾其面”),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

赵国面临“秦急攻”的严重局势,向齐国求援,而齐国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

赵太后出于宠爱幼子,坚决不肯答应,并拒绝朝中大臣的进谏,一时形成了僵局。

太后当众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充分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而又缺乏政治远见。

大臣的“强谏”与太后的坚拒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个矛盾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触龙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谏,显然是极端重要而又极其困难的。

第二部分(“左师触龙愿见太后──齐兵乃出”),记叙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

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终于说服太后。

首先用“缓冲法”。

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先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表示关心,从而使太后“色少解”。

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

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直接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其子求情而来,从而拆除心中的戒备。

触龙还说出“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词,在“爱子”上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鸣。

触龙正是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导读:《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赵国左师触龙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服赵太后,为挽救国家危难而让少子长安君“质于齐”的经过,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应该为子女“计深远”,并“令有功于国”,以期能“自托”的道理。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赵太后新用事──老妇必唾其面”),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

赵国面临“秦急攻”的严重局势,向齐国求援,而齐国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

赵太后出于宠爱幼子,坚决不肯答应,并拒绝朝中大臣的进谏,一时形成了僵局。

太后当众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充分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而又缺乏政治远见。

大臣的“强谏”与太后的坚拒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个矛盾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触龙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谏,显然是极端重要而又极其困难的。

第二部分(“左师触龙愿见太后──齐兵乃出”),记叙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

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终于说服太后。

首先用“缓冲法”。

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先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表示关心,从而使太后“色少解”。

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

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直接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其子求情而来,从而拆除心中的戒备。

触龙还说出“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词,在“爱子”上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鸣。

触龙正是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

再次用“旁击法”。

话题虽然已转到少子(长安君)身上,但还不宜贸然接触到长安君当“人质”的问题,因此触龙又转弯抹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后与爱子长安君作一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这里采用了旁敲侧击、避实就虚的方法,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是借燕后之事提醒太后考虑是否真正做到了比爱燕后更爱长安君。

触龙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并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从而否定太后“(爱燕后)不若长安君之甚”。

可见触龙强调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不过是作为陪衬,其真实意图还在于暗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使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

这样,就在不肯让长安君去齐作人质的问题上摧垮了太后的抗拒情绪。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