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蒙古族》教学设计9

合集下载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蒙古族》3篇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蒙古族》3篇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蒙古族》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蒙古族》精选3篇(一)教案:《蒙古族》音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蒙古族的文化特色和音乐风格;2. 能够听辨蒙古族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和曲调;3. 能够欣赏和表演蒙古族传统音乐。

二、教学内容:1. 蒙古族音乐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意义;2. 蒙古族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和曲调;3. 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欣赏和表演。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欣赏:播放蒙古族传统音乐《蒙古草原上的刺螺》等,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韵味。

2. 知识讲解:介绍蒙古族音乐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意义,简要介绍蒙古族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和曲调。

3. 听辨练习:播放蒙古族传统音乐片段,让学生听辨其中的乐器和曲调。

4. 欣赏和合唱:学生跟随音乐合唱《蒙古草原上的刺螺》等,欣赏和表演蒙古族传统音乐。

5. 创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蒙古族音乐创作,可以编写歌词、创作曲调,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6. 总结回顾: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蒙古族音乐的感受和体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蒙古族》音乐教学是一节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课程。

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学生能够在欣赏中感受到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并通过合唱和创作活动,积极参与到音乐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播放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蒙古族音乐。

同时,通过听辨练习和合唱活动,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蒙古族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和曲调的认知,并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创作活动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蒙古族音乐作品。

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音乐课以蒙古族音乐为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传统民族音乐,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评说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评说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评说一、围绕单元主线,认知民族关系发展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五课,民族关系发展是单元主线之一。

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多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一般教学在处理民族关系史内容时,往往着重处理不同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对峙,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推动作用常常被忽略。

本课的设计旨在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虽然统一的过程伴随着不断的边境冲突和民族征服战争,但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运用文物图片,理解蒙古兴起这幅成吉思汗画像选自紫禁城南熏殿《元代帝像册》,马鞍和马镫是他生前用过的,供奉在成吉思汗陵内。

这位“一代天骄”,结束了混战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带领了蒙古兴起。

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成吉思汗的财富,就是他的谋士们的才能,就是在马背生活中反复灌输到游牧民族战士心中的尚武精神和军事纪律,还有他个人叱咤风云的胆略。

成吉思汗的个性和组织能力,加上蒙古人的好战性格,以及他们从近邻吸取的文明气息,正是蒙古人能取得惊人的军事和政治成就的原因。

学生在“阅读48页相关史事一,归纳成吉思汗采取哪些对内措施以促进蒙古族的发展壮大”时,往往无法理解什么是“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

本课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了现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院、其孙子忽必烈时期的“钦察亲军千户所”铜印图片,补充解释了“千户制度”:这是成吉思汗创立的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国家制度,实行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取代过去松散的部落联盟。

千户是大的一个概念,可能有的不到千户,有的是几千户,这些千户把家庭都编为一体,实际是军政合一的一个军事体制,战时自己准备武器、干粮、马匹出征,平常放牧。

它的最大意义是过去很松散的组织,一下子集中起来,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幅文物图片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蒙古文明程度的提高。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等基本史实。

通过学习成吉思汗等的历史史实,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及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正确的评价。

并从他的身上明白一些道理,培养坚强的意志。

学习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其不畏威胁、从容赴死的崇高气节和英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将光照后人,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学生回答出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及女真族建立的金之后,教师指出当时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于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

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

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教师展示蒙古族的服饰、生活习俗等图片,让学生了解有关古代蒙古族的基本情况。

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

年幼时的铁木真,因父亲在部落纷争中离世,经历了许多磨难,切身感悟到只有将草原上的各个部落统一起来,才能给草原带来和平,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他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提问:(1)你觉得铁木真是一个怎样的人?(坚强、机敏……)(2)结合课本《相关史事》的内容,了解成吉思汗对蒙古族的发展壮大所做的贡献。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行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难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蒙古政权的建立与发展1.背景:蒙古族的兴起2.建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3.发展:蒙古军先后灭西夏、金,形成与南宋政权的对峙之势二、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背景:忽必烈继承汗位,推行中原制度与文化2.建立:改国号为元,迁都大都(今北京)3.统一:元军攻入临安,灭亡南宋,完成全国统一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新人教版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课标内容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成吉思汗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

对于少数民族如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比较感兴趣。

因此,本课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视频、故事、问题探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最终达到理解本课重难点的任务。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

唐朝统治瓦解后,我国进入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民族关系纷繁复杂。

一方面,民族冲突加剧,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另一方面,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之间的交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国家再度实现了大一统。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多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5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基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初中蒙族教案

初中蒙族教案

初中蒙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

2.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认识,增强民族团结。

二、教学内容:1. 蒙古族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文字分为传统的老蒙文和现代的新蒙文。

2.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包括服饰、饮食、居住、婚丧、节日等。

3. 蒙古族的历史背景:介绍蒙古族的发展历程、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4. 蒙族文化的特色:如草原文化、马文化、摔跤、射箭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蒙古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基本知识。

2. 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蒙古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蒙古族的概况,引发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蒙古族的语言文字:讲解蒙文的基本字母、语法规则等。

3. 展示蒙古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蒙古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等。

4. 讲解蒙古族的历史背景:介绍蒙古族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等。

5. 介绍蒙族文化的特色:如草原文化、马文化、摔跤、射箭等。

6.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以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7.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团结的意义。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课后调查蒙古族文化的现状,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蒙古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 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认识,增强民族团结。

高中校本课程_蒙古族的习俗礼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校本课程_蒙古族的习俗礼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方案《礼貌礼节》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蒙古族的习俗礼仪《礼貌礼节—蒙古族的习俗礼仪》教学设计教师姓名专业旅游任教班级18级普职融通 17人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礼貌礼节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及人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在与汉族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同时,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礼貌礼节、饮食习惯、岁时节庆和为各民族所共同遵循的禁忌,了解各民族的习俗是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

学情分析优势:这节课面向的是高二旅游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工作,共17名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线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强,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劣势:部分同学对所需识记的知识点存在畏难的心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蒙古族概况和饮食礼仪及节庆习俗,掌握蒙古族的日常礼仪。

能力目标:应用蒙古族日常礼仪,提高对客服务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专业的热情,培养学生民族大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蒙古族的日常礼仪难点:蒙古族的日常礼仪在旅游服务工作中的应用教法采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以任务的形式将本课教学重点串联,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重难点的掌握与突破。

学法指导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课前推送的预习的内容,自己设计两条旅游路线和一个日常礼仪情景剧,在课堂进行自主展示。

信息化手段运用教学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微信使用用于讨论教学平台、随机抽选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端导学预习检测巩固新知1.让学生通过学案和课前推送内容,结合自己预习内容,完成【蒙古族的民族概况】随机抽取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实时评价。

其他学生完成学案。

2.教师通过学生对学案的完成和学生回答程度,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1.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完成学案完成自评。

1.借助“教学案”、“任务单”、在课堂项目检测模块实现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

蒙古族民俗风情教学设计

蒙古族民俗风情教学设计

让心灵去旅行——体验《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学理念】从教学的角度看,“重结论、轻过程”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捷径,但它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理解成了呆板单调的知识背诵和记忆,剥夺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因此,我们必须强调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

尤其在旅游专业的教学中,更不该使课堂成为一个封闭系统,而应该根据教材特点设计结合专业的教学,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支架,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成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教材分析】本次课选自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旅游文化》中项目三任务二的内容。

同学们总是对不熟悉的少数民族生活与风俗民情充满向往,本次课就是从饮食、建筑、节庆、服饰、音乐等几个方面展示了蒙古族的民俗风情,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的同时,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学情分析】我授课的对象是121餐旅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性也很高。

只是作为全女生的班级,虽然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氛围也很好,但大都比较羞涩于主动表达,尤其是“手舞足蹈”的体态语的表达,大多的学生更愿意兴致勃勃地听讲。

【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本堂课主要运用了问题情景探究、任务驱动、小作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来帮助学习。

提倡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让学生把学习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知识与技能】1、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掌握蒙古族衣食住行娱等方面的民俗风情。

2、从侧面了解内蒙古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从而推动有效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法
引导法教学过程一、谈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蒙古族吗?知道他们的风俗习惯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二、新课
1、说一说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是我省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游牧生活的历史让蒙古族拥有“草原骄子”的美誉。
2、试一试:
你了解教材中所列的蒙古族的哪一项?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
除了这些列举的方面之外,关于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你还知道哪些?
《蒙古族》教学设计
——小学吉林地方教材《家乡》下册
课时进度
第九周
课题
蒙古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传统风俗和居住地。
2.感受蒙古族的草原生活和人们的热情好客。
3.培养学生蒙汉一家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传统风俗和居住地。
教学难点
感受蒙古族的草原生活和人们的热情好客。
教具
图片
小组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认为最贴切的词语找出来。
三、总结
我们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中蒙古族是独具特色的民族。蒙古族人们热情豪爽,我们要和他们像一家人一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9、蒙古族
蒙古包马头琴长袍烤羊肉
小组同学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有一名同学代表参与全班分享。如能辅以图片或表演就更好了。看看哪个小组汇报的精彩!
3、读一读:吉林省的蒙古族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教材中的内容,了解蒙古族的生活特色,体会他们的风土人情。
4、试一试: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品读文字,想想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蒙古族的性格特征,你会选择哪个词?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