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故事

合集下载

福州之旅——三坊七巷

福州之旅——三坊七巷

福州之旅——三坊七巷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年历史的古城,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名人,书写了福州文化。

福州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

在这里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抗清,马尾海战……等等,因此留下众多的历史古迹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像“三坊七巷”这样保存这么完好的古建筑群,还是令人惊讶的!“三坊七巷”形成于唐代,盛于明清,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这里光国家级重点保护建筑就有9座。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均留名于此。

还未走进“三坊七巷”,一处小桥便吸引了我,走进桥上的亭楼坐坐,发现这个居然就是“双抛桥”,这桥始建于唐朝,现在尚存的为清光绪年间修建的单孔石拱桥。

桥上有桥亭,桥边围绕着古榕树,树荫遮天蔽日。

双抛桥旁边,便是林觉民和冰心的故居,两个名人出自一门这种现象,在中国还是挺多的。

比如天津的庆王府,就是晚晴大太监小德张和庆亲王先后居住过,还有一会儿将要提到的“小黄楼”。

院落正门中央摆放着林觉民的雕像,这位黄花岗72烈士之一为了中国寻求光明牺牲于敌人的枪口之下,他最有名的就是《与妻书》,大家不妨找来读读。

此故居林家在先,冰心的谢家在后,院落中间是厅堂,林家谢家接待客人的地方,左侧开辟成林觉民的事迹展。

林觉民虽为72烈士,但他确才学过人,精通日语英语德语,曾有人曰“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在这里,古朴、凝重、喧闹、嘈杂混合成了来自几百年前的场景和声音,就连国际名牌也要入乡随俗了。

这里修建了一些过去特色店铺门面,为了烘托气氛用的,里面当然不会有真的当铺。

过了黄巷没多远就是安民巷了,黄巢起义军进入福建,在此发布了安民告示,因此得名安民巷,后来,新四军驻闽办事处就设在此巷。

安民巷对面就是文儒坊,顾名思义,这里走出过很多文人,曾经有一家姓陈,叫陈承裘,一家出了五代进士。

其中一位陈宝琛还是溥仪的老师。

您瞧这一家子。

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由来

福州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

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

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

"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

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锦还乡而改坊名。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

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

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

文儒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

宋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世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袭故居皆在坊内。

陈承袭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

陈衍曾自吟一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

这是光绪辛已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公约。

据有关人士认为,在全国城市小街巷中刻碑立约,尚属罕见。

光禄坊[郁达夫在此居住和写作]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

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民办实事。

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甚好。

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化科技的追求。

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有文采的美名。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一、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文化名人。

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其文化底蕴深厚,更是拥有众多文化名人。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知名文化名人的故居就坐落在其中。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意义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它是福州市传统的居民区,也是福州市政府的重点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街区,也是国内少有的具有明清街区特点的城市传承文化遗产区,因此,它被誉为中国江南地区的“窗棂之一、三坊之盛、福州之大观”。

三、名人故居介绍1. 严复故居严复,清代文化名人,散文家、诗人等。

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严复故居坐落于三坊七巷中的五凤派巷,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故居建筑狭长、深邃,布局紧凑,是中国古文化传承的典范。

2. 郑成功故居郑成功,明朝时期的名将,著名的海上抗清英雄。

他被尊为“海上之神”,是台湾民族英雄之一。

郑成功故居位于三坊七巷中的泉秀巷,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依旧保存完好。

郑成功故居的建筑格局严谨,建筑风格独特,由此,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精髓。

3. 黄宗羲故居黄宗羲,明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理论为“天心说”、“人心说”和“性命守道”等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宗羲故居坐落在三坊七巷的郑家大巷中,是福建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4. 冯雪峰故居冯雪峰,著名的诗歌、散文、小说作家,影响了一代文化名人。

他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诗人王子”。

冯雪峰故居建筑风格独特,内部布局精致,保存完好,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四、结语福州的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的文化名片之一,更是中国古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坊七巷中的多位文化名人故居,见证了福州历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丰富和独特。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概述福建省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约有40公顷。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

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

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

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

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

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

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嘿,大伙儿听听,今儿咱们聊聊福州那地界儿的三坊七巷,那可是个有故事的地儿,跟您平时逛的商场、公园可不一样,它里头藏着的是几百年的老底子和满满的文化味儿。

一走进三坊七巷,嘿,您就像穿越了似的,石板路两旁,白墙黛瓦的老宅子一排排,就像是岁月老人精心布置的画卷儿。

您可别小看这些房子,它们里头住过的,可都是些大人物,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一个个故事多得跟那巷子里的石板一样,数不清。

咱们先说这“三坊”,坊啊,就是古代人住的街区,跟咱们现在的社区差不多。

三坊里头,最有名的得数衣锦坊,为啥?因为这儿出了个“林则徐爷爷”,您知道不?就是那位虎门销烟的大英雄。

想当初,林爷爷就是从这儿走出去,一身正气,硬是把那害人的鸦片给烧了,给咱中国人长了脸。

每次走在这衣锦坊,我就感觉像是能闻到那股子历史的硝烟味儿,还有林爷爷那股子不屈不挠的劲儿。

再来说说“七巷”,七巷里头的光禄坊,那可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您想啊,以前那些个书生,每天就在这巷子里头摇头晃脑地背诗文,晚上还得挑灯夜战,准备科举考试。

据说啊,这光禄坊里头的空气都带着书香味儿,让人一进来就觉得心里头特别安静,特别想读书。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的就是这巷子里头的那些老手艺人了。

您要是赶上好时候,还能看到他们在那儿做糖画、捏泥人,手艺那叫一个绝!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看那些老师傅们做糖画,一根竹签,一勺糖浆,在他们手里转啊转,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就出现在眼前了,馋得我直流口水。

而且啊,三坊七巷还是个美食的天堂。

您要是走累了,随便找家小吃店坐下,来一碗热腾腾的鱼丸汤,或者尝一尝地道的福州肉燕,那味道,简直了!我保证,您吃了这一口,还想下一口,根本停不下来。

最让我感动的是,每次去三坊七巷,总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儿。

不管是老居民还是游客,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像是认识了好久的老朋友一样。

这种氛围,在其他地方可真不好找。

所以啊,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一个景点,它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记录着福州的点点滴滴,也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和梦想。

说说福州的“三坊七巷”

说说福州的“三坊七巷”

说说福州的“三坊七巷”1991年3月,时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从“拆”到“修”,一字之变,改变了“三坊七巷”的命运,“三坊七巷”这一古街巷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笔者有幸于2019年12月去过福州的“三坊七巷”,今天就说一说它们的故事。

(图1)“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说的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

这是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是全国最大的古街坊,里面有林则徐故居、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林徽因故居、冰心故居、小黄楼、二梅书院、水榭戏台等数十处经典建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是福建的省会,闽都的故事,从鼓楼开始生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时间在这片土地上凝聚,汇成一部伫立而又充满底蕴的历史,见证着这座千年古都的斑驳与显赫。

“三坊七巷”临闽江、怀西湖,三山鼎立,双塔对望,坊巷之中,藏着半部中国近代史,无人不为之倾心。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10条坊巷的简称。

向西3片称“坊”,向东7条称“巷”。

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自汉始,先后建成冶城、子城等6次城垣,老城保护做得相当到位。

在福州的老城区,至今还保存了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这些坊巷成为福州重要的历史标志。

这些历史标志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三坊七巷”街区和朱紫坊街区了。

文/张渊学“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被不少历史学家称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三坊”很有历史感。

这“三坊”就是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它们和这里的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简称“七巷”),以及附近的朱紫坊一起,2006年5月25日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名义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的建筑布局也很有当时的历史特色。

它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是当时福州的繁华商业区。

以安泰河为界,罗城南部地区一分为二,城北是当地的政治中心,贵族居住区也坐落于此,城南则是平民文化疆域青春期健康82图1 福州“三坊七巷”图3 福州第二坊——文儒坊图2 福州第一坊——衣锦坊居住区和商业区。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福州建城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而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

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

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

"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

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

这让人联想到宋代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的盛况,并且记起古城区的内河是通海感潮的。

大海的广博、渊深与外向,时时引人上下求索、奋发有为。

这个巷于是不断有人出人头地,得享锦衣玉食,并赢取外界无数艳羡的目光。

而觥筹交错、掸冠相庆时,最易激发的是雁过留声的雅兴。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

”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才华横溢,名重一时,兄官至御史中丞,后任福州知府,弟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二人相会故乡,命名居地为棣锦坊。

南宋淳熙年间,王益祥任江东提刑,仕归居此,才正式命名为衣锦坊。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喜看家乡新变话——三坊七巷大家熟悉的三坊七巷,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三坊七巷总面积611亩,始建于西晋末年,这里是福州这座千年古城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至今还保留了大量的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建筑,被誉为一座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

两百多年后,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新置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

到了唐天复元年,即公元901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了“守地养民”,又在子城之外,以钱纹砖砌筑起一座“罗城”,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

我们所熟知的三坊七巷就在罗城的西南部。

三坊七巷,一个古老的名字,虽然古老,但不苍老。

望着高大的墙,冗长的巷子,斑驳的老树,头上的一道蓝天,不时掠过的微风,整个世界仿佛都变小了。

巷子里很安静,只有那时不时传来一两声孩子们的嬉笑。

虽说后人改造了石板路、矮墙,但我依旧可以看见那些古老木制的门庭。

一律的暗红,虽然不如俏丽女子的裙摆红得妩媚,也不像带刺的玫瑰红得颓败,但是它有一种平和,让人感到温暖的气息。

身临其境,不禁被三坊七巷这种气氛所感染。

雕栏石砌像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而留下的,是一片宁静。

慢慢地,仿佛整个世界只有宁静。

坊与巷,这是两个古老的词,时间已经在上面镀了一层厚厚的铁锈,锈色下,它们渐渐变得狭小、泛黄、淡远。

似乎它已经缩在角落里。

似乎已经像一片脆弱的枯叶。

似乎连呜咽声都渐渐凝噎。

回想,我们仿佛看到了,看到它们曾经花朵般绽放的时代。

纵与横,方与正,井然有序,宛若训练有素的军队,宛若中规中矩的棋盘。

现代都市轰隆隆行进的步伐,也奇迹般从它身边一次次绕过,没有踩下,是侥幸吗?还是因为这座古老的建筑里走出来的英雄豪杰暗中庇佑。

翻动历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像:严复、沈葆桢、林旭、林觉民、林徽因、谢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他们的生活的痕迹都或多或少映现在三坊七巷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巷的沈家大院1866年初秋,朝廷一品大员左宗棠来到宫巷11号大院的门口。

为了他一手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光顾这里。

在左宗棠心目中,只有住在这里的主人才有资格接替他担负起船政的大任。

其时,宫巷11号的主人就是清末重臣沈葆桢……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设立了船政局。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突然形势告急,左宗棠接谕旨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但沈葆桢坚决要求守满27个月。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

沈葆桢13岁时就读于林则徐家中,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看中这个小外甥日后必成大器,因此亲自做主,定下了自己最钟爱的二女儿林普晴与沈葆桢的婚事。

沈葆桢实在不想丁忧期间出任公职,然而左宗棠的决心更大,他直接上疏朝廷力荐沈葆桢。

沈葆桢这才不得不在居丧期间出任“马尾船政大臣”。

1866年12月23日,福建船政主体工程在马尾全面动工。

“扬武”号巡洋舰,福建船政第一艘完全自产的大型远航巡洋舰下水时,两岸无声,大家屏息静气,眼睛随着“扬武”号轮下的波涛转动。

直到“扬武”号安全靠岸,人群才响起欢呼声---这意味着中国在装备上已经具备了与国外先进国家抗衡的实力!在沈葆桢主持船政的8年多时间里,共有5艘商船和11艘兵舰成功下水。

船厂由最初的200亩地发展到600多亩,拥有包括造船、驾驶等30多个工厂,3000多工人。

在他手中生产出来的轮船,后来装备起了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

在他手中培养的船政学生,后来成为中国海军甚至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中坚力量,影响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比如邓世昌、刘步蟾、萨镇冰、林永升、林增泰等海军舰长,晚清外交官陈季同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有影响的中国人,他将《红楼梦》、《聊斋志异》译成法文,还有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

那时的马尾造船厂,据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型造船厂。

1874年5月,11艘日本兵舰,载着3500名士兵开到台湾,杀人抢物。

其时“台地千余里竟无一炮”,只能任由日本兵践踏。

5月29日,清政府急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海防。

54岁的沈葆桢率领船政生产的船只开赴台湾,做好了与日本作战的一切准备。

针对台湾问题,沈葆桢站在未来的高度,提出了四点以外交和实力相结合的对日斗争方针:一联外交,获得国际同情;二储利器;三储人才,做好准备;四通消息,取得长远便利。

1874年12月20日,日军全部退出台湾,沈葆桢却没有走,他上奏朝廷,建议开发台湾。

沈葆桢为开发台湾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热忱,使得清政府的政策从以防内为主转到以防外为主,奠定了今天台湾发展的基础。

至今台湾对沈葆桢一直眷眷难忘,在台湾岛很容易就能找到沈大人的遗迹。

从1866年主持船政开始,沈葆桢一直在福州附近公干,因此在宫巷11号,他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办公场所。

沈葆桢与林普晴夫妻恩爱,他当船政大臣时有很多公文,就出自林普晴之手。

这位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嫁入贫寒的沈家后,一生追随丈夫的足迹,相夫教子,伺奉公婆。

1875年,朝廷任命沈葆桢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时,他却再次上书拒绝。

他担心已经病痛缠身的自己是否能肩负如此重任。

而且他想家,想念天伦之乐。

可是朝廷催促紧迫,“海防要紧,自应迅速到任”。

沈葆桢只好动身,前往南京。

1877年1月13日,他再次会同李鸿章联名奏请清政府派遣海军学生赴法英,于是这一年的3月31日,38名船政毕业生启程出国。

这是中国政府公派的首批赴欧留学的“官费留学生”。

在两江总督任上,沈葆桢呆了4年。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给儿孙留下遗嘱:叮嘱儿孙不要写任何关于他生平的文字,而他自己的书稿也绝不可印刻发行。

他还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衷心耿耿效力于大清王朝的沈葆桢死在异乡南京。

他的灵柩在这一年底千里迢迢运回福州,葬在福州西郊梅亭麓山。

●严复与郎官巷三坊七巷中,郎官巷现在的长度最短,只剩100多米。

据说当年它的长度列七巷之首。

1921年9月3日,大学者严复在郎官巷自己的寓所写下了遗嘱。

54天后,严复去世。

其实,这只是严复晚年的住处,他的老家在福州郊外的阳岐村。

严复从小入私塾读古文,14岁那年,父亲染病去世,家境变得困难,只好中断了走学优致仕的道路。

1866年,像当时许多贫家子弟一样,严复报考了福州船政学堂,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经过5年的学习,严复1871年又以最优等的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然后很自然地登上那时还是稀罕物的船舰。

1877年,严复与刘步蟾、萨镇冰等38位船政学堂毕业生一起去了英国,那一年他只有23岁。

1880年,从英国回来不到一年,严复即被另一个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李鸿章招至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其教学能力得到李鸿章“造诣精进”的评价。

虽然能力受到认可,但由于没有科举的正途出身,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迟迟得不到升迁,思想主张难以实施。

中国传统社会有句老话叫“学而优则仕”,严复虽然到国外留过学,但没有科举的正途出身,所以被人看做是野狐蝉,不正统。

为改变人微言轻的局面,这位曾大声疾呼废除八股、又留学西洋的大学者决定参加清廷的科举考试。

然而,严复的四次科举考试,均以失败告终。

直到1894年中日海上发生的那场恶战--甲午战争,彻底让严复清醒了。

从那以后,他从八股文中解脱出来,像一名斗士一样跃上战场。

1897年,一个注定要影响几代中国人思想发展的文化巨著--《天演论》破茧而出。

该著作一经发表,便迅速在维新人物中间流传,乃至整个中国近代社会都弥漫着严复《天演论》的思想。

《天演论》之后,严复又马不停蹄地翻译了另外7本西方著作。

这些书令严复声名鹊起,没有人能够忽视他,即使是高高在上的满清王朝的皇帝。

清朝覆灭,民国成立。

1913年,袁世凯指使杨度等人组织“筹安会”,鼓吹反对共和,恢复帝制。

杨度三次走访严复,邀他做发起人。

8月,“筹安会”成立,严复名列第三,成为“筹安六君子”之一。

对此,严复没有申明反对。

严复跟袁世凯之间的瓜葛很复杂,他跟袁世凯相识近30年,袁对严复比较赏识。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为着这份旧情,严复把袁世凯亲信送来的4万元支票退还,没有参与筹安会的活动,却又对未经他同意就被人冒列筹安会一事三缄其口。

这成了严复继参加科举之后又一件令人唏嘘的事。

1918年12月9日,严复回到了福州。

他想在晚年时候落叶归根,于是选择了福州。

福建省督军李厚基则非常有眼色地为他奉上了郎官巷的房子。

当时严复已经60多岁了,身体状况非常糟糕。

为了减轻病痛,医生给他开了“特效药”,他病不择医,一口吞下,谁知竟是鸦片,而且一次成瘾,病情更是每况愈下。

1921年的10月27日,严复死在郎官巷家中。

其墓志铭由他的好友、儿媳林慕兰的舅舅陈宝琛所写。

●笔墨文章满坊巷文儒坊的陈承裘故居,100多年前,曾经远近闻名。

闻名是因为这个家族自从明嘉靖年间走出第一位进士后,持续若干代,一直在科举路上凯歌高奏,并在清同治、光绪时达到顶峰。

那时陈家七个儿子,除第五子早亡,其余六子皆中举,其中四个进士,三个翰林,陈家理所当然成为整个三坊七巷浓浓书香的代言人。

早在陈家六子科甲之前,三坊七巷就聚居了福州乃至福建大部分硕学通儒。

这里曾住着清嘉庆道光时期两位有名的读书人,其中一位是陈寿祺,福建四大书院之一鳌峰书院的院长。

陈寿祺走后,房子的主人换成江苏巡抚梁章钜。

有趣的是,在鳌峰书院,梁章钜是陈寿祺的学生,而他的另一位同窗好友,则是清末政坛风云人物,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

梁章钜身后著作70余本,被林则徐赞为“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

40多年后,这里的主人变成了沈葆桢的女儿女婿。

他们的孩子李宗言兄弟延续了外公热爱诗书的遗风,组织了诗社。

诗社共19人,包括后来的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和文学家、翻译家林纾。

他们同陈家长子陈宝琛一道,从三坊七巷走来,照亮了整个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

郑孝胥13岁时,背诵四书五经流畅得如瓶中泻水;22岁高中福建省举人考试第一名,31岁随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出使日本,并在驻日使馆留任。

1895年11月,从日本回国后,35岁的郑孝胥马上被两江总督张之洞召为幕僚,参与策划了那期间张之洞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1923年,郑孝胥入宫成为溥仪的老师,被任命为总管内务大臣。

此时的郑孝胥以干练著称,他为没落的清廷处理了东陵盗宝和淑妃离婚两件棘手大事,深得溥仪信任。

在三坊七巷,除了郑孝胥,还有一人也曾担任皇帝的老师,他便是陈家的长子陈宝琛。

陈宝琛的曾祖父陈若霖,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祖父陈景亮,道光年间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父亲陈承裘,咸丰时进士,入选翰林。

陈宝琛自己则在1868年20岁时成为进士。

其后,陈宝琛的5个弟弟先后考中举人、进士;陈家成了声贯乡里的名门望族。

1890年,因为有两个兄弟同时出现在金榜上,陈家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1882年,就在郑孝胥考中全省举人第一名的那一年,陈宝琛出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次年晋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1885年,中法海战,中国战败。

陈宝琛因荐人不当受到牵连,被朝廷连降五级贬回乡里。

就在那一年,陈宝琛的父亲陈承裘去世。

他索性借着为父亲守孝的理由,辞官回到福州。

不想这一呆竟有25年之久。

25年光阴飞速流逝。

1909年,61岁的陈宝琛终于再次被重新起用。

两年后,他成为小皇帝溥仪的“老师”。

皇帝很喜欢这位须发花白的老者。

辛亥革命以后,他以帝师的身份,追随溥仪,谋求复辟。

1935年,拒绝高官厚禄的陈宝琛远离他的皇帝,带着他略带感伤又别具一格的诗华,独自在北京辞世。

义军灭炬过黄巷官桂铨曹州人黄巢(?-884)于唐僖宗乾符中响应王仙芝反唐,后王仙芝败亡,黄巢被推为首领,号冲天大将军。

攻掠州郡,夺取洛阳,破潼关,进陷京都。

唐僖宗逃往蜀中,黄巢称帝,国号大齐。

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率军南下,进入福建,曾驻兵福州北峰,此地因此名"黄巢寨"。

黄巢军队到达福州城内,路经古老的黄巷。

黄巷因硕儒黄璞(字德温)年少即善作诗,而传诵一时。

黄巢士兵来到黄巷,黄璞依然书声琅琅,啸傲自如。

黄巢得知,对这位读书人肃然起敬,告诫兵士说:"此儒者之宅,勿毁屋伤人也。

"并立即传谕兵士,将手中的火炬一律熄灭后通过黄巷。

黄璞故居先后为清代名臣兼大学者梁章矩、琉球国册封使赵新等名人居住,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崇佑三伸大义中青刘崇佑,福州侯官人,祖居光禄坊,从其祖父刘齐衔起,移居宫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