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 街区规划
三坊七巷规划书

强大的定位 导航功能
APP启动手机自带导航规划合理线路
APP自带定位功能寻找最佳停车位
APP自带3D实景地图
丰富的商家联盟 &互联网票务平台
整合商圈内商家联盟 优惠资源,提供最快 捷的消费服务
包装优惠票务方案 实现OTO平台营销
免费WIFI 全覆盖
用
Thank you!
创
新
的
思
维
服
务
智慧三坊七巷旅游推广
东岸光网
美丽福州 智慧三坊七巷
方案目的
I hope we can do more !
如何到达? 如何停车?
我们的上帝
移动互联网
无线wifi
景区介绍
3D实景导航
票务功能
商家联盟
智慧三坊七巷
丰富的景区 历史展现
最传奇的 主人
最沧桑的 历史变迁
最有故事 的街道
最原始的 社区管理
社
区
!
三坊七巷项目设计

一 引言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旅游资源基础分析 四旅游形象定位策划 五 旅游形象推广与传播 六三坊七巷具体项目设计 七 活动经费预算 八 结论
一、引言 旅游地形象也称旅游形象,是旅游地通 过旅游产品(总体产品)呈现在游客面前或 传布给世人的总体特征。 作为中国南方城市民居群落在明清时期 的杰出范例,三坊七巷有傲人的资本; 但作为静态展示的不言不语的民居和名 人故居,其吸引力和生命力在哪里呢? 外地游客到三坊七巷看什么?
(五)市场调查定位分析 1. 游客行为特征 (1)客源市场分布 福州三坊七巷景区游客本市区 占50.7%,省内占16.0%,其余33.3%来自浙江、 广东等省。游客50.6%是第一次游览三坊七巷,游 览3次以上的游客占30.2%。动车游客浙江省占 47.13%,以宁波市和温州市为最。其次是市外省 内游客,占31.88%,以莆田市和宁德市为多。厦 门旅游团队客源地比例前十名为:浙江14%、广东 8.5%、江苏8.2%、上海6.7%、北京6.4%、湖南 5.5%、四川5.1%、山东4.4%、广西4.2%、河南 3.6%。
(3)游客消费方式
福州三坊七巷景区游客、动车游客消费方式呈 现朋友化、亲戚化趋势。三坊七巷景区游客70.2%是 以个人或亲友伙伴邀约而来,11.5%由旅行社组团游 览。动车游客出行方式个人或与亲友伙伴占65.71%, 旅行社组团占23.79;动车游客出行目的休闲观光占 43.51%,探亲访友占27.35%;过夜游客752人次占 74.53%,一日游游客257人次占25.47%。三坊七巷 景区35.8%游客通过亲朋好友推荐,29.5%游客通过 电视媒体,18.8%游客通过报刊杂志,8.4%游客通 过旅行社宣传,7.5%游客通过互联网。被访游客 99.3%回答会向亲朋好友推荐三坊七巷景区。
三坊七巷 街区规划

三坊七巷1三坊七巷之印象初访三坊七巷,是在周围的一座高楼上。
在高楼群的庇护下,三坊七巷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
俯瞰下去,一片的红砖黑瓦,一片的震撼……其亭亭如盖,有如明清的历史,悠然谢幕在繁华的都市天空下,依依不舍……远看是如此的宏大,如此的吸引人,近看又如何呢?终于,在一个如歌沐浴的清晨,我漫步在向往已久的三坊七巷~~~一段段青砖铺成的小路上,沉淀的满是历史的沧桑,每一块石板,每一丝青苔,都能引你驶向历史的彼岸。
踏在这样的小径上,心中装的满是崇敬,满是厚重……三坊七巷的街,是历经风雨变化的,又是充满活力的。
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阵阵悠扬的笛声。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阿伯,演奏着属于他自己的优雅旋律,如此如醉。
我,亦醉倒在飞扬的音乐中,那是一种高贵,一颗年轻的心。
转过几个弯,又见音乐从周遭升起,在心中沸腾……水榭戏台,一台戏演了几百年,演尽了风风雨雨。
红粉女子的水袖舞出,蹉跎岁月瞬间流转。
一段台词,一颦一笑,说不尽喜悦和心酸……三坊七巷的人,是钻研的,是勤劳的。
我走进一个人家,主人热情好客自然是不必说,他带我看了他的手工作坊,只见一个个木雕栩栩如生,几个雕刻师挥刀如奋笔疾书,笨重的木头在他们手中只需一会的功夫,就已然是一尊尊活灵活现的生灵。
真神奇!一尊拓荒的牛,印象尤为深刻,其姿势微妙,势如破竹,好像就要奋力冲向远方,寓意美好的未来从勤奋努力开始……转眼间,夜色朦胧,夜幕下的三坊七巷,如此的慈祥,我带着依恋,相信有缘千里来相逢,默默地从平和的夜色中,悄然隐退。
再会,像老人般和蔼的三坊七巷。
2 三坊七巷之简介三坊七巷历史悠久。
自唐宋以来开始形成。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
现有古民居268幢。
那么,三坊七巷是指什么呢?“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具体来说,“三坊”包括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这三坊。
三坊七巷研究报告

重修三坊七巷的意义研究报告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
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坊七巷”内明清古民居不下五百座…而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转折期,部分房产没收,使用权益和功能的变更,出现了不同程度堵截拆建,也有因利置不用,年久失修,而自然坍塌。
“十年动乱”更是一场浩劫,成千上万的书籍文物遭遇不同程度破坏。
上世纪80年代,房地产大潮兴起,“旧城改造”成风,“三坊七巷”一度面临艰难抉择,紧要关头在省市乃至国内文化专家保护历史文化的呼吁下,引起了省市领导的极大重视。
04年省委书记卢展工将其列入福建文化四大品牌。
05年政府下大决心收回“三坊七巷”的土地使用权。
从04年起“三坊七巷”的保护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而重修过程中所产生的拆迁、利益问题也不断地浮现。
正是政府与民众共同调节与配合使三坊七巷重修的长路可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一.研究目的三坊七巷较完整的保留了唐宋及明清时期的建筑物,及许多近现代知名人士的故居,通过研究其重修的结果,探索其重修的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保护三坊七巷内的古建筑及其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研究方法①图书馆、网上查找相关文献及资料②自主设计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三.研究过程A首先参考了文献对三坊七巷重修的结果有了如下的了解: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坊七巷文保单位修复工程已全面展开,林觉民故居重修后于07年5月对外开放;而2006年12月动工的水榭戏台修复工程已经完成,现正在进行整体作旧及部分整改工作。
三坊七巷保护篇

项目经费使用
总预算:7000元
1.资料费用约500元: 1)文献书籍刊物购买:200元 (2) 电子文献:300元
(
2.调研费用约5100元: (2) 文本材料处理经费 :1000元 (包括前期资料整合 和后期资料处理打印) (3) 电脑效果图制作 :1600元 (需购置移动储存器等) (4) 调研差旅费:2500元(包括本科生组5位成员的车费、 住宿费等) 3.模型材料费用:1400元
《武经总要》中所记“水 平”及“照板”定平示意 图
夯打地丁图
项目背景
《营造法式》中所记之“真尺”
简易模型
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定平工具有两种,一是水平,也 称“水平真尺”,二是真尺。所以真尺在古代建筑中起到定位 水平的作用。而且一般来说,建筑的水平标高以基础面为参照 标准,对于木构建筑来说及时柱础。柱础是整个木构架定平的 基准,《营造法式》尤为重视,所以强调“须更用真尺较之” 。可见真尺在古代建筑的构造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坊七巷”整体发展策略
功能再造—优化城市功能导入 丰富街区活力生活 1.城市公共休闲空间 历史遗产、国宝建筑 城市区位中心 老城区中心公共空间缺乏 2.城市经济创新创意空间 历史上的文化中心和思想创新地区 产业模式与历史建筑使用方式的兼容性 城市的最特色地区 3.城市历史博览空间 最丰富的有形无形文化遗产 最丰富的静态动态文化遗产 4.国际商务平台 最具地区特色也就是最具国际吸引力 提升福州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区域城市竞争力 吸引高端城市功能对原有街区的自我改造
项目简介
研究内容: 1.《营造法式》中真尺的结构和制作过程。 2.《营造法式》中真尺的改良方法。 3.《营造法式》中真尺在实际领域中的应用。 研究目标: 1.通过对《营造法式》中真尺的制作,对真尺进行改 良探索,提高其使用的便利性。 2.探索真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索真尺在更多领域 应用的可行性。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寻找适当方法对真尺进行改良,缩短其固有长度, 使其能够使用更加便捷。 2.寻找真尺的使用领域和使用的可行性。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的启示与思考

引 言
近年来 , 随着国家对历 史文化街 区保护 在立法 、 政策性 等 方面 的不断完善 , 国内很多城市对历史文化街 区的保护与更新 在规划编制 、 研究 、 实施等方面开展了很 多有益 的探索 , 也摸 索 出了几种模式 。然而 , 在历史文化街 区保护规划实施过程中也 存在着企业操 办 、 追求 回报 、 人房分离 、 拆真造假 、 仿古一条 街 等现实 问题 。因此 , 本 文认 为适 时开 展规划 评估 机 制很有 必 要, 通过评估 可以看到 规划实施 中的现实与 预期 目标 的偏差 , 从而为下一步规划的修编提 供依据 。本 文 以福州 三坊七巷 历 史文化街 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为例 , 试 图对历史文化街 区保护 规划评估工作 的方法和框架进探讨。
筑、 文化特色的典型里坊 式历史 文化街 区, 划定 了核心保 护区 2 8 . 3 7 h m , 建设控制地带 9 . 9 8 h m , 环境协调 区 2 4 . 2 7 h m , 确
定 了“ 一水 、 两街 、 三坊 七巷 ” 的功 能 布 局 。 同 时 , 规 划 还 明 确
2 0 1 3年第 o 5期
总第 1 7 9期
福
建
建
筑
No 0 5 ・2 01 3 V0 l・1 7 9
F u i i a n Ar c h i t e c t u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福 州 市 三 坊 七 巷 历 史 文 化 街 区保 护 规 划 实 施 评 估 的 启 示 与 思 考
Ev a l u a t i o n o f t h e Co n s e r v a t i o n Pl a n o f t h e “Thr e e l a n e s a nd Se v e n La ne s ’ ’ Hi s t o r i c a l a nd Cu l t ur a l Di s t r i c t
三坊七巷说明

三坊七巷说明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福州市重要的标志之一,1999年国务院批复的《福州城市总体规划》即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它位于古城的中心地段,北起杨桥路,东至八一七北路,南迄安泰河,西到安泰河,规划区面积39.81公顷,至今仍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唐、五代以来以南后街为主轴,以“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和“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为主要构架,加上交错屈曲的小巷共同组构出“鱼骨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其西、南两边界均为福州唐罗城西、南城墙之界址。
它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内涵丰富,集中表现了福州历史上成熟的城市建设思想、街坊布局特色。
街区内现保存159座的明、清、民国时期历史建筑,其中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二十多幢,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和“明清古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在中心城区保存如此完整的的坊巷格局,在国内是仅有的。
2006年5月,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1。
历史街区的道路交通规划研究——以“三坊七巷”为例

中图分类号 :U 8 . 1 T 94 1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15 20 )6— 0 1— 4 10 6 3 (0 6 0 0 4 0
Ro d a s orato a s ar h fH it ia o k a Tr n p t i n PI n Re e c o sorc lBl c s
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三坊七巷保护性工作开展顺利然而如何保护三坊七巷特别在繁忙而交通拥挤的核心区进行保护性规划摆在了所有研究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新旧分离有机疏散有机更新文化生态等理论不能单纯地应用保护历史街区的原真性和激发其生命活力需要的是对所有因素的综合考虑融合所有规划理论以梳理交通脉络整合基础设施资源为前提从而达到保护好街区内现存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通规划其 特殊性 是一个 量化的物质过程 、 质过程 , 硬 而历史街 区的保 护是一个以人为本 、 保护 文化环 境多样 性的一 种人 的
精神寄托 、 回归和反思 的软质 过程 , 道路交通规划 的重要性在
于如何处理好街区保 护 、 用及改 造 的关 系。道路 交通是历 利 史街 区的脉动 , 国内外在历史 街 区保 护 中极 注重交 通整体 规 划 , 据各历史 街区不同特征 , 根 因地制 宜选 择不同规划手法 。 11 历史街 区保 护的交通研 究理论 . 在长期 的历 史街 区保护 中 , 人们 一直 在探索 和研究保 护 的模 式和方 法 , 并形 成 一系 列 的理 论 , “ 旧分 离” 论 、 如 新 理
— — —
Ta ‘ l ng “Th e n s a d e e l y ” As t a p e i r e La e n S v n Al s e he Ex m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坊七巷1三坊七巷之印象初访三坊七巷,是在周围的一座高楼上。
在高楼群的庇护下,三坊七巷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
俯瞰下去,一片的红砖黑瓦,一片的震撼……其亭亭如盖,有如明清的历史,悠然谢幕在繁华的都市天空下,依依不舍……远看是如此的宏大,如此的吸引人,近看又如何呢?终于,在一个如歌沐浴的清晨,我漫步在向往已久的三坊七巷~~~一段段青砖铺成的小路上,沉淀的满是历史的沧桑,每一块石板,每一丝青苔,都能引你驶向历史的彼岸。
踏在这样的小径上,心中装的满是崇敬,满是厚重……三坊七巷的街,是历经风雨变化的,又是充满活力的。
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阵阵悠扬的笛声。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阿伯,演奏着属于他自己的优雅旋律,如此如醉。
我,亦醉倒在飞扬的音乐中,那是一种高贵,一颗年轻的心。
转过几个弯,又见音乐从周遭升起,在心中沸腾……水榭戏台,一台戏演了几百年,演尽了风风雨雨。
红粉女子的水袖舞出,蹉跎岁月瞬间流转。
一段台词,一颦一笑,说不尽喜悦和心酸……三坊七巷的人,是钻研的,是勤劳的。
我走进一个人家,主人热情好客自然是不必说,他带我看了他的手工作坊,只见一个个木雕栩栩如生,几个雕刻师挥刀如奋笔疾书,笨重的木头在他们手中只需一会的功夫,就已然是一尊尊活灵活现的生灵。
真神奇!一尊拓荒的牛,印象尤为深刻,其姿势微妙,势如破竹,好像就要奋力冲向远方,寓意美好的未来从勤奋努力开始……转眼间,夜色朦胧,夜幕下的三坊七巷,如此的慈祥,我带着依恋,相信有缘千里来相逢,默默地从平和的夜色中,悄然隐退。
再会,像老人般和蔼的三坊七巷。
2 三坊七巷之简介三坊七巷历史悠久。
自唐宋以来开始形成。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
现有古民居268幢。
那么,三坊七巷是指什么呢?“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具体来说,“三坊”包括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这三坊。
“七巷”包括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这七巷。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每个坊每个巷。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
”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
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
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光禄坊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
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
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
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
”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
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杨桥巷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
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
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
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杨桥巷(南)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
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
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后有桥,还是相反。
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几分悲情郎官巷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
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
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塔巷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南后街。
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
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
”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
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
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
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
”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黄巷在塔巷之南。
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
据志载,晋永嘉年间(307-312的)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
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
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
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
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
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
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
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安民巷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
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
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
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
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
今此老宅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宫巷宫巷在安民巷之南,东西两端分别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
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
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
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
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
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
吉庇巷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吉避巷”。
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
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
3三坊七巷之建筑风格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很有特色。
尤其在布局,结构以及雕刻上做的相当精致。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
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
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其中的马鞍墙,雕饰,建筑门等方面相当精致。
马鞍墙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雕饰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
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
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
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
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
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
建筑门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
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
4三坊七巷之名人在三坊七巷中,曾居住过不少的名人,这些伟大的人们虽生逢乱世,经历过从鸦片战争开始的那段艰辛岁月,但他们都以崇高的爱国情怀和积极探索,勇于向前的高尚精神,用热血和顽强书写了一道道华丽的人生篇章。
这其中,不得不提林则徐,严复,冰心,林觉民等人。
林则徐说到林则徐,相信每个人都会知道。
因为他曾经轰动过世界。
他曾经不畏西方列强,坚决虎门销烟,随着一声点火命令的下达,两百多万斤的鸦片随着滚滚浓烟化为灰烬。
随着烈火的燃烧,中华儿女的爱国烈火被点起,中国人民的抗争之火熊熊升起。
林则徐还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第一个引进外国著作,学习西方先进知识,为国家的兴亡不辞劳苦,正如他自己说的一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觉民林觉民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
为了革命的事业,他毅然选择大家放弃小家,放弃安逸的生活,新婚燕尔之际,只留下《与妻书》一篇,英勇就义,虽死犹荣。
不愧为大丈夫。
严复严复与他的天演论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严复从小出生在医药家庭,后来考入船政学堂,后来的翻译的天演论,更是给当时处在愚昧当中的人民醒世一棒,同时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唤醒了人们沉睡的意识,起来拯救中华于火热之中。
冰心更是一位才女,一生中为了爱的事业默默奉献着,并且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灵粮。
她的《繁星》、《春水》,她的《我的故乡》,如此美妙的文笔,或许是三坊七巷给了她灵感,或许她属于文学……三坊七巷,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物质财富,还有更多的是一笔精神上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