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渔文化的标本

合集下载

中国海洋文化史

中国海洋文化史
政策史、军事史为主,“思想”研究较少
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
海防思想史反映的海权观与海洋意识
陈尚胜《明初海防与郑和下西洋》-《南开学报》1985(5); 时平《元明时期的海权观念与郑和下西洋》-《郑和研究》1988年 (7); 王家俭《魏默深的海权思想》-《清史研究论薮》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戚其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王宏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2年; 《中国海疆通史》(张炜等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明朝中期的海防思想研究》(易泽阳)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 《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王宏斌)商务印书馆,2005年
南海神庙文献汇辑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广州出版社2008海疆文獻初編海疆文献初编沿海形势及海防编委会编知识产权出版社一二三辑共61册明姚虞岭海舆图清佚名清初海疆图说清陈伦炯天下沿海形势录清朱逢甲沿海形势论清严如煜沿海碉堡说清华世芳沿海形势论清华湛恩沿海形势考英国金约翰辑海道图说山东海疆图说明黄衷海语明佚名海道经清吕调元校东南洋针路清齐召南海道编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川渎海道清郭起元吴中江海形势说皇朝经世文编清朱正元福建沿海图说嘉靖海道经佚名海运则例附供祀记清龚柴中国海岛考略清姚棻虾夷纪略等等
时平
《郑和时代的中国海权》晨光出版社 , 2005; 《中国航海文化论坛》第1辑,海洋出版社 , 2011;(主编) 《中国民间海洋信仰与祭海文化研究》海洋出版 社 , 2011;(主编) 《中国民间海洋信仰研究》海洋出版社 , 2013; (主编)
中国海洋文化史
海洋意识 海权观念
南海神庙: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旧称扶胥村)
還有一座在西關大觀河德興橋附近(今廣州酒家北側)

舟山渔民画_:充满浓郁“海腥味”

舟山渔民画_:充满浓郁“海腥味”

匠心瑰宝MASTERS AND TREASURES77舟山渔民画:充满浓郁“海腥味”文/ 林上军在美丽的东海之滨,坐落着中国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这里也是世界著名渔场。

这里有上千个翡翠般的岛屿,生活着一百多万人口,他们中一部分是纯粹的渔民。

如今,岛上很多人虽不再从事海上捕鱼,但纯朴、憨厚、豪爽的性格底色已深深地刻进他们的基因里。

他们凭借自己的想象,用充满美好愿望的真挚情感以及近乎狂幻的稚拙画笔,描绘了一幅幅反映多样生活、具有奇趣构思、塑造夸张形态、充满神秘感的画卷,这便是舟山渔民画,它已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渔港边 渔哥渔嫂绘制精品力作季春时节,草长莺飞。

笔者走进位于舟山沈家门渔港边的普陀渔民画创作中心,只见一间间画室内,有渔民和渔嫂在埋头创作。

她叫郑红飞,今年53岁,来自六横岛,从事渔民画创作已有36年。

怡静的外表下,有一颗善于想象的心。

2020年,她成为当地第一个加入中国美协的渔民画作者。

自幼儿园老师起步,郑红飞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执着,在当地众多渔民画创作爱好者中脱颖而出。

1987年,她创作的《城头上挂下的大发》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4年和2019年,她的《渔之歌》《海韵》先后入展全国美展,如今她还是当地享受人才津贴的优秀渔民画作者。

200多平方米的普陀渔民画创作中心内,每天总有非遗传承人在潜心创作。

张斌恒,渔家后代,今年48岁,原来是海岛上的一名建筑公司的员工,2010年他参加渔民画培训班后,就全身心投入到渔民画创作中,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做起渔民画销售。

李芝琴,桃花岛人,2005年开始渔民画创作,2010年,她的作品开始走出国门,2014年她成立了自己的画社。

如今的她,一有空还经常到各个学校传授自己的手艺。

渔民画家们热爱自己的海岛,热爱自己的劳动和生活,他们以海为动力,依照自己的环境和生活在创作中进行联想,用形象的思维来表达他们朴素的思想情感。

他们从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出发,进行大胆的创意和夸张,立意奇特,想象丰富,用画笔流露出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和对大海的深情眷恋,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海腥味”。

象山成为全国渔文化“标本”

象山成为全国渔文化“标本”

柯 南 亚 史 ) 海 上 丝 绸 之 路 研 究 海 上 铁 是 怎样 炼 成 的 的 主人 公保 尔 ・ 察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丝绸 之 路 与 中 外 文化 交 流 等 书 籍 和
百科全 书 外 国史卷 东 南 亚历 史词 典》 等工 具 书 中相 关 词条 的 编 写 ,在 国 内 外 出版 发 表 多 部 专 著 、译 著 、工 具 书和 一 百 多 篇 学 术 论 文 , 总 计 约 6 0 0 万 字 ,可 谓 著 作 等 身 。 国学 大师 、原
18 9 0年 在 昆 明举 行 的 中国 东 南 亚 研 究 会学 术研讨 会 上 , 炎教 授 以 汉 陈 唐 时 缅甸 在 西 南丝 路 中 的地 位 一 文 , 开创 性 地 在 国 内首 次论 述 了 “ 南 丝 西 绸之路… ‘ 西北 丝 绸之 路 ” 和 “ 海上 丝 绸 之 路 ” 的 关 系 。此 后 ,他 通 过 考 证 大 量 的 中外 史料 和 考 古 发 现 ,论 证 我 国 “ 海上 丝 路 ” 发 展 的 历 史、 航 线 的 走 向 以及 所 到 的 国 家和 地 区 。 由于 当 时 国 内更 多 的学 者 仅 把 研 究 方 向局 限 在 “ 北 丝 绸 之 路 ” 上 ,因 此 陈 炎 教 西 活 , 也 为研 究 中 外 文 化 交 流 史 的 专 家 们 拓 宽 了视 线 。 陈 炎教 授 也 因 此 被 学 术 界 公 认 为 是 国 内最 早 推 动 “ 上 丝 海
中国世界 文化 遗产 预备名 单。如 今,
陈 炎先 生 的 “ 海上 丝绸 之路 ” 研究 硕果 , 已经成 为一 道熠 熠 闪烁 的文 明之 光 !
方 面 ,卓有 建树 ” 。
20 0 6年 ,北 大 举行 陈炎 教 授 执教

具有海洋文化魅力的非遗项目

具有海洋文化魅力的非遗项目

具有海洋文化魅力的非遗项目
具有海洋文化魅力的非遗项目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渔民画:这是一种以表现海洋为主题的民间绘画艺术,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

渔民画以海为背景,以渔民的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展现出渔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贝雕:这是一种以海洋贝壳为原料进行雕刻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海洋风情。

贝雕作品有的精巧细致,有的粗犷豪放,有的色彩斑斓,有的素雅清新,深受人们喜爱。

3. 海洋号子:这是一种以表现海洋劳作和渔民生活为主题的传统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气息。

海洋号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既有力量感,又有韵律感,是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

4. 船模制作:这是一种以制作船只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船模制作技艺精湛、工艺独特,是传承和弘扬海洋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5. 海鲜美食:海鲜美食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各种海鲜美食的制作技艺和食文化内涵丰富多样,是传承和弘扬海洋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些非遗项目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传承和弘扬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更好地弘扬海洋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渔业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渔业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渔业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渔业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渔业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产业,更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渔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渔业的发展与影响。

一、渔业的起源与演变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通过捕鱼来获取食物。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发现,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南方的河流与湖泊地区已经有了相对发达的渔业生产。

这表明中国渔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古代中国的渔业在商代与周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商代时期,渔业成为了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同时,渔民也开始建立渔村,进行组织化的渔业生产。

周代时期,渔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历史的演进,渔业在宋代与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宋代是中国渔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地相继修建了渔场、捕鱼池、渔民村等,渔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明代时期,渔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渔业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到了清代,渔业成为了海洋经济的中心,对于国家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渔业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古代的渔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它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首先,渔业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墨客对渔翁、渔村、渔舟等渔业元素有着深厚的情怀与倾慕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中的“黄河入海流”就是对渔业的生动描绘与赞美。

其次,渔业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儒家强调渔翁得利,强调以正义和仁爱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渔业作为一种以自然为基础的产业,体现了儒家的和谐与奉献精神。

此外,渔业还影响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如宋代的山水画中常常出现渔舟、渔村等元素,渔业成为了艺术作品中的重要背景。

中华文明的瑰宝:海洋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的瑰宝:海洋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的瑰宝:海洋文化遗产l今日关注JINRIGUANZHU中华文明的瑰宝●●海洋文化遗产■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刘家沂我国海洋文化是近代以前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五大文化系统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史是中国人民在长期不断的接触海洋,利用海洋和征服海洋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历史,并且留下了宝贵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沿海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归纳海洋文化遗产,充分认识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于进一步切实做好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海洋自然景观文化遗产海洋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属于海洋物质文化的内容之一,其存在形态,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海洋自然景观的形成是时间和空间不断演变的积累,加之人类活动,环境,生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现有的状态,或美丽,或神奇.海洋风光鉴赏,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丰富生活,感受人生真谛,从而更加热爱海洋,善待海洋.海洋自然景观文化包括海岸自然风光,海底自然景观,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岛风貌等.还有, 海市蜃楼,以及钱塘江潮,苏北沙滩的"一字潮"也应属于海洋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广大民众不甚了解的我国海洋自然奇观.海底迷城.中国浙江千岛湖狮子谜城是一座失落的文明,它位于新安江水库下40米,名为狮子城(LionCity),建于宋朝1000多年前的.围墙内有一座天主教堂, 金字塔式的陵墓,古色古香的房子,以及无数的雕刻和雕塑,是我国海洋人文历史的特有景观. 92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9期佃云__|海底村庄.中国明朝万历年间,一次大地震给海南岛造成了灾难.当时约lO0多平方公里陆地, 共72个村庄缓漫下沉(约3-4米),垂直下降人海,世所罕见.每年五六月份,海水退潮时,位于海口市东寨港至文昌市铺前镇一带的海湾海底,依稀可见海中村庄废墟, 庭院,碑坊,石桥,古戏台等,是我国唯一发现的海底地震废墟. 沧海桑田,古貌犹存,让你领略到大自然神秘的变迁.不仅为人们对地震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景状以及多方面的直观资料, 同时也深深的吸引着中外游客. 海底草原.在海南岛东岸沿线的许多地方,碧蓝清澈的海底生长着翠绿茂盛的一片片"海底草原"——大面积海草场,面积分别为35平方公里不等,有的海草高达l米多.在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新村港南湾,大墩一带,分布着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海草;文昌的高隆湾沿岸港湾,沙泥质海底的礁坪内侧也分布约4平方公里的海草,这些地方海草生长密集,长势喜人,其中还发现有仙掌藻,密岛仙掌藻等罕见的热带种类.海底热泉.台湾龟山岛发现的海底热泉大喷口,直径约四米, 高度超过六米,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浅层海底热泉喷口中最大的喷口.这个海底热泉区域离龟山岛只有几十米,位于水深仅l0到20多米的区域,一共发现了34个喷口.据文献记录,世界拥有海底温泉的地方,只有意大利,日本, 台湾绿岛和宜兰外海龟山岛共四处.热泉是难得一见的海底景观, 也是专家研究地质和气候变化的珍贵资源.海洋历史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海洋物质遗产中应包括海岸古遗址,古炮台,古建筑,沉船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上各时代和海洋有关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比如郑和七下西洋时期遗留的或相关记载的一些重要文献, 对于研究我国明朝造船业和当时的海洋商业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还有,秦皇岛,大连,烟台的海岸有遗留下来的诸多古炮台, 这是重要的历史遗迹,为重现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我国海底商船,战船等沉船遗址和海底文物的发掘情况.我国自l989年l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以来,水下科考工作有了蓬勃的发展,近20年来较有影响的沉船发掘有:广东"南海一号"宋元沉船调查和发掘;海南省文昌县宝陵港清代初期沉船调查和发掘;福建连江定海宋,元,明,清沉船遗址群调查和发掘;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调查和发掘;山东长岛古代沉船遗迹调查;广东新会银洲湖宋元"崖山海战"遗迹调查;西沙群岛文物普查;浙江宁波象山西泽宋元沉船遗址调查;西沙群岛水下文物抢救.代海上贸易领先于世界,早在汉代就开辟了经南海前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海上贸易更是盛极一时,海上航线四通八达.由于当时的航海技术还无法实现亚欧之间长距离远航,印尼爪哇岛便成为欧洲和东南亚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因此南海也就成为了世界上沉船最为集中的海域之一.据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中国南海的古沉船应该超过2000艘.在西沙群岛附近,水下考古人员在华光礁,北礁,银屿等岛礁发现了五代,宋,元,明,清各个年代的水下文物遗存l3处,发掘出一批宋元瓷器,石锚,象牙等文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要冲的南海诸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世界上沉船较为集中的地区大多是古代海上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区,比如地中海海域,欧洲到北美的航线,中国到东南亚航线和中国到日本航线的海域.我国古中国水下文化遗产,这是中国人最早到达,最先开发南海诸岛的最好历史见证.福建省东山县冬古村码头浅海中的郑成功古战船沉船遗址全a??A一1'∞AYF1)RLM?2006年第9期93_今日关注JINRIGUANZHU彰面考古发掘,从遗址上采集了铁炮,铜铳,炮弹,火药,瓷器等珍贵文物,同时还出土了重要文物"永历通宝"铜钱.东山岛附近海域目前已查明的沉船遗址有l2处,分别为南宋,元,明,清时期的商船和战船,近代的国内外商船和战船,二战时期的潜艇与飞机,以及"8.6"海战被我军击沉的国民党军"漳江号","剑门号"兵舰等.海洋精神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海洋精神文化遗产应包括郑和文化,海权文化,海盐文化,妈祖文化以及沿海居民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形成的海洋民俗文化等.郑和文化已经成为海洋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郑和的航行之举,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郑和文化的形成与民间群众对郑和的纪念活动密切相关,长乐民间有泥,石,木三座郑和塑像,数百年供奉香火不绝.郑和七下西洋留下诸多遗址遗迹,如下关龙江宝船厂遗址等,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海权文化是了解海洋文化不可忽略的一章,自l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我国共有479次,造成以我国近海为主战场的多次重大战役,其中有着名的甲午中日战争.海盐文化贯穿了中国整个海洋文化进程,对封建社会海洋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春秋齐国管子的"官山海"思想确立了海盐业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和税收的重要产业地位,一直到l9l3年袁世凯把中国的盐税抵押给英,俄,法,德,日五国银行团为止,封建中国的政府海盐专卖制度才得以结束.妈祖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我国各沿海地区有圣母庙,天后庙等纪念妈祖的庙宇,明,清两朝时期的出海活动,出海人皆都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风险,沿海居民以信奉妈祖祈求保佑出海的家人平安归来,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包括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以海为生的居民,朝拜妈祖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妈祖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历史上留下的大量颂圣文章,为澄清一些历史遗留争议有帮助,如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还有关于许多因妈祖庇佑取得海上反侵略战役胜利的记载.另外,许多天后宫内存有大量被保佑的出海船模型或文字资料,有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资料;山东庙岛的妈祖庙中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 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成为沿海居民希望平安幸福的精神寄托.一责编/王秀奏94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9期。

渔文化馆观后感

渔文化馆观后感

渔文化馆观后感穿过石浦海峡广场,我们来了到石浦渔港南路与火炉头路交叉口的中国海洋渔文化馆,面朝大海,巍然耸立。

这里原是石浦港内最大的鱼鲜冷冻加工厂——石浦一冷的旧厂区。

经过近两年的改造提升,最终形成以海洋渔文化为主题,集渔文化展示、文创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创意园——渔文化馆。

走进渔文化馆,看着锈迹斑斑的铁门与机器,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机器轰鸣、制冰生产的老一冷厂区。

通过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我们了解到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石浦第一冷冻厂,是石浦渔业生产加工的重要遗存和地标性建筑。

在1975年全国水产冷冻会议上,“石浦一冷”因其投资省、速度快、效益好,受邀作经验交流并受到表扬。

如今的渔文化馆立足“石浦一冷”旧厂区,修复性改造了老厂区斑驳的立柱、铁门、输冰桥、输冰塔等,充溢着满满的工业风。

展馆在宏大的数字化展示基础上,还通过实物再现了渔区的风土人情。

走进馆内二层,上世纪三十年代渔家街区的场景一一呈现:门前大树下,渔嫂们在织网,旁边还晒着鱼鲞,船老大们喝酒划拳,孩子们玩闹嬉戏,沿街的渔家商铺内渔绳、渔具一应俱全。

“依托历史遗存,建设中国海洋渔文化馆,集中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渔文化,让原生态的渔文化‘活’起来,让现代人深刻感受古老的渔韵渔魂。

”馆内大量运用AR技术,裸眼3D技术开发沉浸式项目,以历史演绎为载体,充分展现海洋文化发展历程和我国海洋渔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本次参观让我对中国渔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感叹中国渔业发展之快,从“海史遗珍”“海丝遗船”,到“石浦鱼市”“渔家印象”,再到“渔光重现”“渔家信俗”……中国海洋渔文化展示馆分4层布展,如同一个海洋渔文化的生态“博物院”。

其中一楼“渔海传颂”,通过不通板块的演绎,我学习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渔文化。

二楼“渔海印记”,通过沉浸式体验手法,让我可以亲历捕鱼艰辛、鱼市的繁华、海鲜的美味、渔家生活场景等,各种场景还原加深了我对渔文化的了解,同时也提升了我的学习和参观的乐趣。

宁波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基地研学作文

宁波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基地研学作文

宁波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基地研学作文宁波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基地研学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前阵子我们全班可算是大开眼界了一回,我们去了宁波的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基地进行研学旅行。

要说那时的情景,可真是令我难忘极了!现在就让我从头给你们讲讲这趟特别有意义的旅程吧。

一走进海洋馆的大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期庞大的海洋生物标本陈列空间。

成千上万种造型奇特的海洋生物就这样摆在我们眼前,仿佛要把浩瀚海洋的全部奥秘一口气呈现给我们看。

我们就像一群好奇心满溢的孩子,对着那些造型丰富多样的动物展品大呼小叫连连。

蓝环章鱼伸展出的巨大肉囊;扁平如纸的海蝠鱼;种类繁多的软体动物……这些奇奇怪怪的海洋生灵,在我们这些内陆出生的孩子看来就如同外星生物一般令人新鲜好奇。

"这种外形就像是戴着盔甲的海马一样的家伙,叫什么名字呀?"我指着一个形似机械战士的展品,好奇地问身边的同学。

"你没见过海龙吗?这就是海龙的标本呀,据说它们在海中游动起来可机灵了。

"一个同学回答道。

随后又过来一位解说员向我们娓娓解释起海龙这种生物独特的习性和形态特征来。

我们每个人都竖起耳朵用心去听,生怕错过其中哪怕一个细节。

离开了入门馆区,我们又经过了模拟渔船甲板的展区,只见四壁是巨大的环幕投影,大海在我们眼前变幻翻滚。

当中央控制台那按动开关时,我们仿佛便身处在一艘正遨游于汪洋大海之中的渔船上。

周遭的声光电效果无不营造出夺人心魄的震撼场景,浪涛在甲板边掀起层层水雾,海风呼啸而过,还能听到海鸥在船只上空盘旋的鸣叫声。

我有种恍若置身深海中央的错觉,那一刻内心无比亢奋。

接连几个展区下来,我们更是从中领略到了海洋渔业文化的无穷魅力。

鱼类加工技术、制作渔用工具、捕捞海产养殖等等,无不让我们这些书本气太重的年轻人大开眼界。

原来蓬勃发展着的海洋渔业,承载着如此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啊。

终于在参观完整个基地后,我们一行人难掩内心的振奋与喜悦。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就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洗礼一般神态舒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标本”发布时间:2011-10-23信息来源:在万里长江入海口的南端,有一片狭长的三角形陆域伸向碧波浩渺的东海,与大上海遥遥相望,这就是浙江象山半岛。

象山风光秀美物产丰富,半个多世纪前一部经典艺术影片《渔光曲》,令象山名声远播。

而今天的象山,则以中国渔文化之乡、东方加勒比湾、长三角最佳休闲胜地等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吸引海内外的宾客纷至沓来。

渔文化发端历史久远象山位于港城宁波的最南端,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在象山活动,而上世纪80年代,塔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更将象山的历史推到6000年前的久远岁月。

塔山遗址位于象山县城塔山南麓的缓和山坡上,面临大海,离古海岸线只有几十米,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

“塔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塔山遗址发掘考古领队、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介绍说,此遗址文化层堆积厚80-230厘米,分作十个地层,分属于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早期时代相当于余姚河姆渡遗址三期,以泥质红陶、夹炭陶、夹沙陶比例较高。

中期文化内涵接近了良渚文化,以泥质灰陶、黑皮陶大量出现,晚期时间上相当于商周时期,几何印纹陶数量较大。

主要器形有豆、釜、鼎、罐、钵、碗、壶、盆、陶环、支座、石刀、石斧、石犁、有段石石奔,破土器、耘田器、箭镞、网坠、石球、石凿、石管、玉块、玉珠、玉桂饰等,其中月牙形镂孔褐衣陶豆、单耳矮圈足罐等器具具有鲜明的塔山遗址的个性。

装饰性纹饰在塔山遗址早期文化中的大量出现。

如绳纹、锥刺纹、鱼纹、鸟纹、月牙形装饰、涡纹、附加堆纹等等,说明塔山人已懂得怎样美化生活了。

蒋乐平认为,从塔山遗址出土的文物看,早在商周时期,地处大海边的象山半岛的文化与外部文化获得了更大程度上的融合。

如商周时期层面出现的石坠器,可以推断他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原始的网具进行近岸海洋作业的技术。

有关专家表示,塔山遗址的新发现,对研究江南地区史前文化乃至中国历史都有重要意义。

大量史书及地方志的记载,说明了象山渔文化发端历史的久远。

如《四明续志》记载,象山的石浦以独特港口之利,秦、汉年代就有海上渔、商活动。

至唐宋以后,象山的海上捕捞业及航海业已经十分发达。

象山县南部之石浦,被冠以“浙洋中路重镇”之称。

老一代渔民说,明清以来象山县北部的爵溪大黄鱼捕捞产量居浙洋前列,所产“爵鲞”被列为朝廷贡品。

“渔文化”是象山人的特殊基因象山县委书记李关定说,在长期与海共舞的实践中,我们的祖先逐渐形成了渔区独有的风俗、信仰、崇拜等。

它包括渔谚、鱼的传说等口头传统、造船、织网、渔具制作等传统技艺、航海知识、捕捞技能、妈祖巡游、祭海仪式、开渔节、渔民宅居、渔民饮食、渔业商贸等信仰和习俗,及其相关的渔歌、渔曲、渔戏、渔鼓、渔灯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底蕴丰厚的渔文化,成为象山人的一种符号。

”李关定说,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象山人以勇闯大海、敢为天下先的渔家文化理念,率先探索渔业合作股份制,现象山有钢质渔船4000多艘,拥有全国最大的民间海洋船队。

来到象山,渔具、渔船、渔场、渔港、鱼汛、渔灯、渔歌、渔曲、渔鼓等原生渔文化俯拾即是,为此,象山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保护政策和措施。

象山有关机构和民间爱好者还成立了渔文化研究会,开展渔文化学术研究。

近年来,相继整理出版了《象山妈祖文化概论》、《中国渔文化论文集》、《象山渔乡民间故事》等书籍,累计100余万文字,并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渔文化》杂志,其研究的专业性、前瞻性受专家好评。

象山人精心呵护渔文化有了丰厚的回报,现在象山拥有石浦妈祖信仰及迎亲习俗、象山开洋与谢洋节、象山晒盐技艺、徐福东渡传说、渔家号子、象山唱新闻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多名列全省第一,2008年象山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渔文化之乡”。

渔家有了开渔节一年一度的开渔节来临了,夜晚,数以千计的黄鱼灯、鳌灯、带鱼灯、虾灯和蟹灯次第点亮,将十里石浦港湾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派洋洋喜气。

出海之前挂鱼灯,在象山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用鱼灯以招引鱼群,祈平风浪,如今大红鱼灯已是开渔节的一个重要象征,“一盏红灯照碧海,笑迎八方嘉宾来”。

中国开渔节是象山人的一个创举。

20世纪90年代初,象山渔民率先提出,应定期实行海上禁渔,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与采纳,国家规定每年6月份东海开始禁渔,9月中旬开渔。

因此,在国家规定的开渔日首创开渔节,其深刻的含义就是,千百年来东海渔家早出晚归随意出海的传统被打破了,休渔、开渔有了国家法定的期限,一个海洋的法制时代已经来临。

“伏季休渔是象山渔民的自觉行为,我们举办开渔节,既是欢送渔民兄弟高高兴兴出海去,预祝他们一帆风顺满载而归,同时也是政府和广大渔民合理开发保护海洋的宣言”,开渔节组委会主任、象山县县长叶剑鸣如是说。

在东海渔家世世代代相传的习俗中,每当鱼汛来临,渔船扬帆远航的时候,总要举行一系列祭祀、祈祷活动,这是群众的美好意愿,也是独具魅力的东海渔家文化。

1998年适逢“国际海洋年”之际,象山县委县政府决定,顺应民意发掘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推陈出新,举办中国开渔节,把原本朴实随意的民间活动,创办成一个极具特色、含义丰富的文化盛会,并且通过经贸、旅游、学术交流等活动,将其输入更多的信息、价值和功能,运用多种形式推向轰动与极致。

在宾客云集的开渔节上,可以看到古朴肃穆的祭海典礼,阐释了人与大海和谐相处休戚相关的主题;波澜壮阔的开航仪式,表现了渔民对大海的向往和崇敬,对幸福生活的祈盼与追求。

其独特的文化演义,鲜明的渔家风采,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的海洋节日、渔民狂欢节。

开渔节主题活动项目有祭海典礼、开船仪式、妈祖巡安等,其着力展现的正是象山丰富的渔文化内涵。

传统的祭海仪式,在政府的引导下让渔民群众参与祭海活动,凸显祈求平安丰收、人海共荣的宏大主题。

开船仪式港面千帆竞发、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吉祥喜庆的气氛贯穿始终,充分表达了出海渔民的喜悦感情,使渔文化内涵得到较好的演绎。

海鲜十六碗,政府来吆喝象山三面环海,滩涂遍布,是浙江省重要的水产品基地,其中大黄鱼、石斑鱼、梭子蟹等名贵海味也是象山的著名特产。

象山县风景与旅游管理局局长范良江说,象山渔民世代以渔为生,以鱼为食,具有历史悠久的海鲜餐饮文化和独特的加工方法,在发展海洋旅游中,我们积极鼓励渔民发挥自己的特长,把“餐桌经济”做大作响。

范良江说,在政府扶持帮助下,现象山境内已形成了石浦渔港海鲜长廊、爵溪沙滩夜排档、泗洲头墙头渔家馆、丹城海鲜城等诸多颇有特色的海鲜餐饮聚集区域。

人多拢市,记者在丹城看到,每当夜幕降临,大小夜排档就热闹起来,旁边停放的汽车,除来自宁波以外,还有不少杭州、绍兴、上海,甚至安徽、江苏的牌照。

一位来自杭州的徐先生告诉记者,象山与杭州虽然仅隔200多公里,但要吃真正的海鲜,还得跑到象山来。

“我们还不断发掘和创新象山的海鲜餐饮文化,使其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吸引力,”象山渔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郦伟山说,象山民间有以“海鲜十六碗”招待贵客的传统,我们把这些菜肴重新进行整理,定为4冷盘、12道热菜,每菜附上一首诗、一个故事。

如诗咏“白蟹一盘满座香,持螯把酒兴飞扬”,白蟹又名梭子蟹,滋味极美,被称“天下第一鲜”,我们的故事就说梭子蟹原是天上织女的梭子,不小心掉入东海,变成了梭子蟹。

“我们还将‘海鲜十六碗’的故事传说编撰出版,很受欢迎。

”郦伟山说,在去年举办的开渔节上,我们将新版“海鲜十六碗”隆重推荐给海内外游客,一菜一咏一故事,别出心裁,赢得满堂喝彩。

象山在海鲜餐饮业的发展商采取了“内外联动品牌延伸”的战略,即本地的餐饮企业做强做大后,再向长三角为主的地区拓展。

象山县贸粮局局长俞国平说,近年来,渔业运销、保鲜、保活等新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成为“象山海鲜”品牌推广的助推器。

尤其是上海、杭州和宁波一带,象山海鲜更是名声如雷,成为东海水产食品的“正宗”代表。

象山渔家女吴云,孤身一人来到大上海,经5年打拼,她创办的丰收日大酒店[12.46 5.59%]已拥有6家连锁分店,经营面积1.5万平方米,年营业额已达数亿元。

吴云告诉记者,我们酒店配有海产品专用冷藏车,前一天夜里发车到象山,凌晨在海鲜收购刚刚捕获的海鲜,当天上午赶回餐馆,让上海顾客天天可以品尝最鲜活生猛的象山海鲜,这正是“丰收日”兴旺发达的真正秘诀。

这些年来,象山每年拿出700万的专用资金用于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推广,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大象山海鲜的品牌。

每年象山海鲜节前,除了本地举行各种市场促销活动外,远在沪杭甬等地象山海鲜坊也一起联手,遥相呼应。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规模的“象山牌”海鲜、餐馆、酒楼在浙江以及周边城市一带已不下120家。

建一座活着的渔文化古镇已有600年历史的石浦古镇,沿山而筑,人称“城在港畔,山在城中”,据说,像石浦这样迄今还保持完好的临港古镇,在全国堪称“孤本”。

石浦镇党委副书记徐颖峰说,石浦古镇是象山海鲜旅游的重头戏,近年来在古镇的保护建设中,我们投入了一个多亿,但没有追求“大拆大建,焕然一新”,也没有要求当地老百姓搬出去,建一个假古董。

相反,政府还贴钱尽可能改善古镇各种设施,千方百计留住作为象山渔文化载体的原住居民,原汁原味地展现渔家生活,使古镇有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和生活情趣。

著名学者余秋雨来了以后赞扬道,石浦是“一座活着的渔文化古镇”。

沿着石浦渔港古镇高高低低的台阶,穿过一个又一个拱门,穿梭在百年沧桑的老街,沿街商贩正在兜售各种各样的海味、干货等本地特产,江心寺、瓮城、关帝庙、宏章绸庄、大皆春药店、栽兴烟庄等景点一如明清时的旧貌,历史仿佛就在昨天。

古镇的刘阿婆说,原来古镇住的大多是老人,没事就打麻将。

现在我家利用临街屋面办了小卖部,经营贝壳等旅游工艺品,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

而且随着旅游的兴旺,回来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往冷冷清清的古镇,现在变得热闹起来了。

祖辈三代都住在古镇的黎国庆,前些年自己下了岗,妻子又没有工作,一家人日子紧巴巴的。

古镇开发使他看到商机,筹款办起了一家绣花鞋店,生意十分红火。

现在,他们俩口子还准备以连锁加盟的形式,把绣花鞋店开到其他各个景点区去。

石浦镇党委书记励志纲说,现石浦古镇每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达80多万元,当地居民除了自己开商店,还将许多临街的店铺出租,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可以超过100多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