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海洋文化有何不同?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海洋文化有何不同?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海洋文化有何不同?海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海洋息息相关的方面,通过对比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海洋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两个能够依靠海洋走向成功的国家的不同之处。

下面将分为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对海洋的认识不同1.中国人早已认识到了海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一条承载着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交流的重要索道,而现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对于海洋的重视。

中国不仅仅在政治和经济上积极参与海洋事务,而且在文化上也十分重视。

例如,在中国早期的文献中就有关于海洋的记载,中国在南海、东海和渤海等海域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遗产。

2.印度尼西亚海洋意识不强。

尽管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岛国,但是长期以来海洋意识较弱,这与印度尼西亚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上的局限有关。

印度尼西亚地处环喜马拉雅洋的地震带,是地震、火山活动、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度,地理环境的复杂和不稳定让印度尼西亚政府将国家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对海洋意识的培养。

此外,印尼自从独立以来,由于国家的贫穷和背后黑暗力量的干涉,迫不得已采取了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也使得印尼人对于海洋的认识和认可度不高,忽略了海洋文化的悠久历史。

二、海洋文化对于生活的影响不同1.中国海洋文化对于生活的影响较大。

中国古代吸收了很多海外民族的物质文化,也在向外输出了自己的航海技术和文化,形成了鲜明的海洋文化。

这种海洋文化不仅仅是传统的傍海人民的生活和学问,而且是中国当代民间乃至官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

海洋不仅仅为中国带来了物质财富,更让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不断发展,其文化影响已经深入到经济、社会、政治各个领域中,成为了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亮点之一。

2.印度尼西亚海洋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渐渐消失。

尽管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拥有许多珊瑚岛、沙滩、海滨城市的海岛国家,但是,海洋文化渐渐失去了对几乎所有印尼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印度尼西亚近年来在文化上的重视度不高,社会的经济利益取代了文化的价值,海洋文化变成了一种废弃的遗产。

中国海洋文化的成就

中国海洋文化的成就

中国海洋文化的成就中国海洋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航海技术、渔业、海洋文学、海洋神话传说等。

以下是中国海洋文化方面的一些主要成就:1. 古代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早在汉代,中国就开始进行远洋航行,如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中国的航海技术包括了星象导航、罗盘、航海图等,为后来的世界航海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贸易通道之一。

通过这条海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文化、科技和商品的交流。

3. 海洋文学和诗歌:中国古代有许多以海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离骚》中的屈原提到了海洋的奇景,《大海神话》等古代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人们对海洋的向往和探索。

4. 船舶制造: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十分先进。

早在宋代,中国就有大型的远洋船只,如木牛流马和宝船,为古代的远洋贸易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5. 渔业文化:中国的渔业文化历史悠久,涉及渔业技术、民俗传统、渔港风情等多个方面。

中国沿海地区有丰富的渔村文化,反映了人们对海洋的依赖和对渔业生活的独特理解。

6. 海洋神话和传说:中国有丰富的海洋神话和传说,如《山海经》中关于海中仙山、神兽的描写,以及关于龙王、嫦娥等海洋神话的流传。

7. 现代海洋科研:中国在现代海洋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科研合作,发展了深海探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推动了海洋科技的进步。

中国海洋文化的成就体现了中国人对海洋的独特理解、对航海的卓越技术和对海洋资源的利用。

这一文化传统在不同时期对世界的贸易、文化传播和科技进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海洋文化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西方海洋文化进行比较。

一、海洋观念的差异中国海洋文化把大海视为“天池”、“神泉”、“宝藏”,孕育着无尽的生命力和物质资源。

大海在中国文化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常被视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象征,代表着博大胸怀和包容精神。

同时,大海也被视为“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代表,表达了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普遍将海洋视为一种财富和生命的源泉。

在他们的观念中,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商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西方海洋文化强调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追求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和利用。

因此,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追求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

二、海洋民俗的差异中国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沿海地区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

例如,妈祖崇拜是沿海地区最普遍的信仰之一,妈祖被视为海上保护神,能保佑渔民平安归来。

此外,沿海地区还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节日和习俗,如龙王庙会、开海节等。

这些民俗活动表达了渔民对大海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文化传统。

相比之下,西方海洋民俗文化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航海过程中,船员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即航海术语。

这些术语被广泛应用于航海、捕鱼、贸易等领域,成为西方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西方海洋民俗还包含了许多与探险、捕鲸、海盗等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西方海洋文化中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海洋开发的差异中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中国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日益繁荣。

然而,在古代社会,由于技术条件和政治因素的限制,中国海洋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近海海域。

虽然中国在航海技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但在远洋航海和深海开发方面相对较为落后。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

所谓“海洋文化”,是指依赖于海洋进行商品生产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形态。

海洋文化不仅仅是为了自给自足,或是在小范围内的原始交换,而是有目的地进行大批量生产,用于海上贸易,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海洋文化的特点,如商品意识、开放意识以及由航海、造船等因素引起的对天文、气象、数学的重视直到对自然科学的重视,对金钱货币的重视等等文化有各种划分,最重要的一种划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划分: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

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

大陆文化是农业文化,海洋文化则是商业文化,两者代表人类文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

海洋文化无疑更具有人类生命的本然性和壮美性:其硬汉子强人精神,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其激情与浪漫,其壮美心态等,都与大陆文化的讲求以柔克刚,讲求中庸之道,讲求温良恭俭让,讲求好汉不吃眼前亏,讲求三思而后行,讲求靠天吃饭,讲求守成本分,讲求禁欲节度,讲求知足常乐……等等,迥然有别。

形象地说,大陆文化保守,海洋文化开放;大陆文化信奉故土难离,海洋文化崇尚流动;大陆文化劝人忍耐,海洋文化同情反抗;大陆文化崇尚勤劳,海洋文化崇尚机遇;大陆文化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海洋文化信奉“能拼又会赢”。

总之,大陆文化一切要循规蹈矩,海洋文化处处想不守规矩。

由此,我们认识到海洋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

海洋文化,顾名思义,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与文化结合。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海洋文化的内涵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

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

了解中国的海洋文化小学生爱国教育之海洋文化

了解中国的海洋文化小学生爱国教育之海洋文化

了解中国的海洋文化小学生爱国教育之海洋文化了解中国的海洋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海洋文化的国家,海洋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中国的海洋文化是一项重要的爱国教育内容。

本文将介绍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和与之相关的传统活动,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海洋文化并培养爱国情怀。

一、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中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海洋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紧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和海洋相关的元素,如“海纳百川”、“渔樵耕读”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敬畏和依赖。

海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海洋资源丰富多样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沿海地区的人们长期以渔业为生。

海洋资源的丰富使得海洋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底蕴。

3. 海洋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传统中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延绵上千年的航海史、渔民传统、海洋神话传说等都构成了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历史和传统都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与海洋文化相关的传统活动中国的海洋文化与众多传统活动紧密相连,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海洋文化的魅力。

1. 祭海仪式祭海仪式是中国人民向大海表达敬仰之情的一种活动。

在这一仪式中,人们会通过祭拜神像、献祭物等方式,向大海表达感激之情。

小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祭海仪式,感受到中国人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2. 海洋文化展览各地海洋文化展览是了解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可以参观海洋文化展览,通过文物、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了解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涵。

3. 海洋音乐会海洋音乐会是一种将音乐和海洋文化相结合的活动。

通过演奏和歌唱,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中国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学生可以参加海洋音乐会,通过音乐的艺术形式感受中国海洋文化的魅力。

4. 海洋科普活动海洋科普活动是一种通过科学实验、模拟探索等方式,向人们普及海洋知识的活动。

浅论海洋文化的特征解读

浅论海洋文化的特征解读

浅论海洋文化的特征摘要:海洋文化源于海洋这个独特的环境,具有进取性、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和慈善性等共同特征。

由于所处的地理和政治文化环境不同,中、西海洋文化又各自拥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带有农耕文化的烙印。

了解海洋文化,不仅要了解其共同特征,也要了解不同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取长补短,才能找到一条既适合于本民族特质又契合于时代精神的海洋发展之路。

关键词:海洋文化特征中西比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对“海洋文化”下了定义:“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①21世纪是海洋世纪,整个世界经由海洋被连成一体,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军事安全愈发重要。

了解海洋、了解和弘扬海洋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

在海洋这个独特的环境中生存繁衍的社会,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族群心理特征。

首先,海洋文化含有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

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类,无疑是一种陆地生物,相对于陆地,海洋对于人类更具危险性,特别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

即使是现代钢铁打造、机械动力的万吨巨轮,在浩荡的海洋中也只是沧海一粟,面对风浪难逃倾覆的厄运,何况古时候的木质帆船。

离开平稳的陆地进入海洋,这本身就需要足够的勇气。

而历史上的海洋民族,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没有仅仅停留在看得见陆地的近海,而是逐渐远离大陆、远离故土,去探索更加未知的世界,这依靠的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还有无畏的进取精神。

其次,海洋文化还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征。

不同于大陆农耕社会的安土重迁,生活在海边的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更强的活动性,飘洋过海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其他的文明,从而开阔眼界,所以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不容易出现蜀犬吠日的反应。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中华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丰富多彩的海洋传统、海洋文学、海洋艺术、海洋礼仪、海洋神话等,体现了中国人对海洋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厚的海洋传统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传统,如渔民的捕鱼技艺、海上商贸的发展、海员的传统礼仪等。

这些传统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丰富表现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精神资源。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海洋文化载体,如《海国图志》、《渤海志》、《琉球国志》等,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对海洋的认知和理解,对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学中华海洋文学充满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海洋精神。

《孙绰的海疆诗》、《元稹的东坡词》、《罗浮诗话》等作品,都表现了中国诗人对海洋的向往和赞美。

民间也流传着一些具有浓厚海洋特色的民间故事和民间戏曲,如《崔莺莺》和《渔家傲》等,它们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对海洋的感情和生活。

三、多元的海洋艺术中国海洋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这些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中国人对海洋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追求。

中国古代的海洋绘画作品有《清明上河图》、《海上观音图》等,这些作品传达了中国人的海洋情怀和对海洋的独特理解。

中国的雕塑也有许多著名的海洋题材作品,如《东海观音》、《南海观音》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人对海洋神话的崇敬和对大海的向往。

四、独特的海洋礼仪中国海洋文化中的海洋礼仪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人对海洋的礼仪传统和文化精神。

在海洋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会举行一些具有海洋特色的仪式和庆典活动,如「祭海」、「送船」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中国人对海洋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五、丰富的海洋神话中国海洋文化中有许多著名的海洋神话,如《东海龙王》、《南海观音》、《北海伏羲》等,这些神话故事描述了中国人对海洋的想象和神秘感受,反映了中国人对海洋的传说和神话传统。

在当今社会,中国海洋文化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中国海洋的特色和优势探究结论。

中国海洋的特色和优势探究结论。

中国海洋的特色和优势探究结论。

中国海洋拥有丰富的特色和优势,这使得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从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洋文化等方面探究中国海洋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海洋资源丰富多样。

中国拥有广阔的海域,沿海地区面积广大,海岸线长,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种类繁多,包括各类鱼类、虾类、贝类等,这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同时,中国海域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海洋产业涉及海洋渔业、海洋能源、海洋交通、海洋旅游等多个领域,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海洋经济开始重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三,中国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海洋科技研究力量强大,拥有一批优秀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

中国的海洋科技研究领域涵盖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生物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同时,中国还在深海探测、海洋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这些成果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中国海洋文化独具特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海洋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在中国的海洋沿岸地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海洋文化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表现在饮食习惯、节日庆典、艺术表演等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的渔民节、妈祖文化等都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

中国海洋拥有丰富的特色和优势。

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科技取得突破、海洋文化独具特色,这些特点和优势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海洋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海洋文化与所在区域的海洋环境、资源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有关,具有时代的特征、区域的特征,以及当代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一、海洋是全球联通的,海洋文化的发展具有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

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是海洋文化的始萌期,最初的人类从海岸地带捕捉鱼、虾、贝、蟹;以鱼骨为箭弩猎取禽兽为食;进而饲养与种植稻粟等。

考古学家在太平洋两岸发现砖石质网坠、岩浆岩质石臼等;在我国周口店、辽宁、河北、浙江河姆渡以及海南岛、北部湾等处的古海岸阶地上均发现有绳纹瓦器皿的残片及早期以渔、猎、耕、稼活动为特点的古文化遗迹。

2. 发现新大陆、航海事业发展,对非洲掠夺及贩奴热、殖民地占领与土地分割,贸易与军事争夺,是封建时期及资本主义早期与海洋相关的活动,奴隶是经大洋贩至欧美,“鲁滨逊漂流记”,“基督山恩仇记”等著作,反映了当时海洋文化的特点。

15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的崛起,是海上争霸发家的。

3. 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开拓海外市场,发展英国海洋经济的历程,经过约1个世纪,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借助海洋,其势力、文化与宗教传播至世界各地。

19世纪后,美国实现工业化,形成沿海与五大湖区工业化城市带:大西洋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太平洋沿岸的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与圣地亚哥。

海外贸易带动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美国文化、美国生活方式,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亚洲、欧洲获得广泛的传播。

4. 20世纪50年代后,亚洲经济发展,日本发展海岸工业、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促进经济腾飞,形成东京—大阪—神户和名古屋的深水港群与大城市群。

60年代~70年代后,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与台湾)兴起,是借助于海港与海外商贸,发展海洋经济。

5. 21世纪,海洋经济高度发展,2000年世界海洋总产值超过15000亿美元。

当代全球化战略,与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争夺,海疆与海峡通道的纷争等有关。

北海油气资源开发,促进了荷兰、丹麦等北欧诸国的经济又一轮繁荣。

俄、加、美对极地与北冰洋的争夺,核心是对导弹、潜艇活动基地的争夺,反映出全球化的海洋资源、环境、疆域纷争,构成当代海洋文化的新特点。

二、海洋文化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区域性。

即使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区域海洋的文化烙印仍然显著。

这缘于广阔的海洋长期是人类迁徙与交通的障碍。

太平洋两岸人类迁徙始于第四纪大冰期、白令海峡成为陆桥时,从亚洲大陆生存的古人向美洲迁移。

美洲东岸土著人,具有黑发、黄肤、高颧骨、狭长眼,与蒙古人种类似,该处一些农舍、摇篮、大蒜挂等生活习俗与亚洲民俗相近似。

太平洋东岸具有亚裔、印第安裔与欧裔人种之复式结构与多元文化的结合,是该区域的特点。

大洋的阻隔和漫长的历史,形成了明显的区域海洋文化特征:1. 大西洋文化:渔猎、航海、15世纪~16世纪地理大发现、宗教传播,移民与港口城镇建设,海洋贸易,现代科技与油气开发等,组成大西洋海洋文化的特色内容。

2. 地中海文化:航海发现、掠夺与海外开拓,多语种与殖民地文化、宗教、文艺复兴,多民族结构、农耕、田园与酿酒文化构成其独特之处。

3. 太平洋文化:早期是西部的亚太文化———秦、汉、唐、明之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向日、韩、东南亚诸国传播;东南亚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交汇,具有周边移民所带来之多元文化(语言、文学、习俗),佛教、回教与印度教交汇之特色。

20世纪后期兴起的亚洲四小龙海洋经济文化,以及21世纪中国制造业与海外贸易影响加大所兴起的,以京、沪、穗为中心的中国文化效应。

太平洋东部是亚欧移民与美洲土著文化之结合。

海洋文化以渔业(如:大马哈鱼与金枪鱼捕获、加工、外销),牧业(牛、羊、驼畜牧),肉、毛、皮加工、制造与贸易,海啸、地震灾害与宗教祈福等结合,成为具有特色的南美太平洋文化。

海岛文化是太平洋海洋文化的重要特色,从北向南众多的海岛跨越不同的气候带,经受不同陆地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在人种、语言、文化、宗教与艺术活动等方面各有特色,诸如大和族文化、鲜族文化、汉族闽粤文化,夏威夷太平洋群岛与澳洲、新西兰等海岛移民文化等。

海岛文化具有倚海繁衍、安居、自力更生的蓝色海洋文化之特色。

三、中国海洋文化更具有亚洲—太平洋边缘海文化的特点。

先民沿海聚居,开发早,但发展缓慢,主要为陆地一统文化。

先秦统一中国,派遣3000童男、童女赴东瀛海上,寻找长生药,促成了海上移民与汉文化东传。

盛唐与明朝,丝绸、瓷器、香料、药材贸易与移民,经海路至东南亚及东非,伴随贸易传播了语言、文字、汉医、宗教、艺术以及耕作、工艺技术,活动限于第一岛弧以西的渤、黄、东、南海域。

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海上与美、欧交往增加。

浙江温州的移民对西欧的商贸、餐饮与文化传播,世纪性延续已成为海商贸易的劲旅。

当代中国海洋贸易,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制造、轻工业、小商品以及餐饮等为多,船舶吨位居世界前列,贸易范围遍及欧、美、非、拉。

中国海洋文化另一特色,是自1980年以来改革开放派遣留学生至海外学习促进了中国科技与海外交流。

国家海洋局组织领导我国科技界,完成查清中国海的使命,并进军三大洋、南极洲与北冰洋,建立科考站,持续地进行海洋、大气、地质地貌、矿产、能源与水产等考察。

海洋文化内涵日臻丰富,科学著作、报告文学、影视、歌舞艺术已与世界海洋文化发展潮流一致,具有环球交流的特点。

但是,陆地聚居与农耕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影响仍深,国人的海洋意识,我国的海洋科学、文化及国防力量仍需极大地增强。

这应成为我国当代海洋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所谓“海洋文化”,是指依赖于海洋进行商品生产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形态。

海洋文化不仅仅是为了自给自足,或是在小范围内的原始交换,而是有目的地进行大批量生产,用于海上贸易,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海洋文化的特点,如商品意识、开放意识以及由航海、造船等因素引起的对天文、气象、数学的重视直到对自然科学的重视,对金钱货币的重视等等文化有各种划分,最重要的一种划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划分: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

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

大陆文化是农业文化,海洋文化则是商业文化,两者代表人类文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

海洋文化无疑更具有人类生命的本然性和壮美性:其硬汉子强人精神,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其激情与浪漫,其壮美心态等,都与大陆文化的讲求以柔克刚,讲求中庸之道,讲求温良恭俭让,讲求好汉不吃眼前亏,讲求三思而后行,讲求靠天吃饭,讲求守成本分,讲求禁欲节度,讲求知足常乐……等等,迥然有别。

形象地说,大陆文化保守,海洋文化开放;大陆文化信奉故土难离,海洋文化崇尚流动;大陆文化劝人忍耐,海洋文化同情反抗;大陆文化崇尚勤劳,海洋文化崇尚机遇;大陆文化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海洋文化信奉“能拼又会赢”。

总之,大陆文化一切要循规蹈矩,海洋文化处处想不守规矩。

由此,我们认识到海洋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

海洋文化,顾名思义,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与文化结合。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海洋文化的内涵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

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

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

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

从海洋文化的内质结构而言,它具有涉海性。

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

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涉海性是它的首要的也是本质的特征。

从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具有商业性和慕利性。

从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态而言,它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

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什么时候、哪里面向海洋了,开放了,什么时候、哪里的经济、文化就繁荣了,发展了。

海洋文化与海洋密不可分,但并非凡是沿海地区的人群都具有海洋文化精神,沿海只是具有海洋文化精神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

它还与特定的历史传统、特定的生计方式及产业结构相联系。

即使同属海洋文化区域,其海洋文化精神也有强弱之分。

如长乐是一座江海岸型城市。

在这样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地域里,长乐人民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开发海洋资源,开辟海洋通道。

纵观长乐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长乐人民从来没有拒绝过海洋的召唤,时刻都在倾听着大海的涛声,并勇敢地拥抱海洋,走向世界。

从长乐历史发展来看,这里的人民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锻造着长乐人的精神品格,可以说海洋精神深深地植根于长乐的历史文化之中,不管在哪一个历史时期,在长乐的总体文化中,海洋文化都居主导地位。

我们知道,长乐文化最早是“大吴越”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吴王夫差曾在长乐屯兵造船,它直接产生了长乐的别称——吴航。

这证明长乐早期的先民就已经参与了创造闽越的海洋文明。

后来,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越文化又占了上风,再后来,吴越文化慢慢进入福建,形成了闽越文化,最后演变为闽文化。

当年郑和船队出江苏太仓,选择长乐作为出海的驻泊地和伺风港,就是受“大吴越”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长乐的历史深深烙上了“大吴越”文化的印证。

而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不但在长乐留下光辉灿烂的海洋文化遗产,还同时带动了长乐的航海业和造船业,而且直接把许多长乐人带向“南洋”,甚至更远的非洲,使长乐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

古老的长乐自明朝起就与开放的世界连在一起。

再从长乐地域特征来看,长乐地处海峡西岸、闽江口南侧,三面被东海与闽江所环抱,海岸线长近100公里,海洋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658平方公里的两倍。

海洋是长乐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长乐人民不屈不挠地向海洋进军,发展了自己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模式,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体现了长乐文明海洋性的一面。

面对茫茫无限的大海,许多长乐沿海人民以无限的勇气,超越了那被大海阻断的有限陆地,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移到一片不稳的海面上,随身带着他那人造的地盘——船,以敏捷巧妙的动作,破浪向前,凌波而行。

沿海地区往往是台风、海啸首当其冲之地,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往昔,塘倒屋庐毁,人或为鱼鳖的惨状,常常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