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运行调节方式的探讨
供热运行调节及热网平衡浅谈

供热运行调节及热网平衡浅谈摘要: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工作非常重要,而且是一项理论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对待,才能使供热系统在确保供热质量的前题下安全、稳定、经济地运行。
通过对集中供热企业锅炉运行,实现节约能源与用户热需求相平衡的可能性。
消除供热中存在的水平热力失调和纵向热力失调现象,实现按需供热,经济供热,合理供热,以最小的热量消耗换取热用户满意的最好的社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关键词:集中供热;锅炉燃烧;热网平衡随着城市集中供热规模的不断扩大,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复杂度及困难度也随之加大。
集中供热是我国目前冬季采暖供热的主要方式,但受到不同区域采暖结构、采暖方式和采暖管网的影响,区域间甚至是同一区域内热力失调现象普遍存在,给供热单位的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影响。
如何用最小的耗煤量和最小耗电量使锅炉稳定运行且随时恰好满足不断变化的输出功率要求,消除供热中出现的失调现象,是我们供热运行调节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工作的重要性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工作,是确保供热系统供热质量和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关健环节。
它必须在供热理论的全面指导下进行,是涉及到供热系统各个组成部份协调工作的系统工程。
各供热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一定要把它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大量事实证明:一些中、小型的供热企业往往不重视这项工作,甚至不知道供热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往往在供热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上都不按科学办事,造成了大量建设资金的浪费和能源的浪费。
不但运行费用高、供热质量差,而且给社会的安定带来影响。
因此,对于运行调节工作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集中供热锅炉运行控制锅炉的燃烧过程是一个非线性、时变、大滞后、多变量耦合的复杂过程,受煤质、给煤量、鼓风量等诸多因素影响。
燃烧的最优风煤比是动态的,风煤比必须随负荷、煤质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才可使燃烧效果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传统控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如下:1、固定风煤比控制:这种方法在链条炉上应用最多,它属于开环控制。
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运行的优化措施探索

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运行的优化措施探索现代的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它可以有效地将供热管路分为多个独立的热网系统,便于调控和维护。
同时,换热站也是供热效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换热站的运行进行优化,可以提高整个供热系统的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
本文将就换热站运行的优化措施进行探索。
一、正确选择换热器材换热器是换热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选择合适的换热器材非常关键。
一般而言,应该选择耐腐蚀、传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维护方便等特点的换热器材。
此外,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还需要选择不同的换热器类型和结构,如板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等。
只有选择正确的换热器材和类型,才能保证换热站的运行效率。
二、做好防护措施为了保护换热器免受腐蚀、结垢等损害,需要做好防护措施。
常见的防护措施包括:添加缓蚀剂、清洗水质等。
其中,缓蚀剂可以有效地减少金属表面的腐蚀,保护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清洗水质可以减少结垢,并保持水质的流畅,从而更好地实现换热。
三、进行适当的调节在换热站的运行中,需要根据外界环境和热负荷变化情况,适当调节热水的流量和温度。
这样可以保证热水供应的连续性和最高效率。
此外,在换热站的电动机和控制系统中,也需要做好调节工作,以保证运行平稳,并及时进行维护,避免故障发生。
四、优化管线设计在换热站与每个热网系统之间的管道设计中,需要优化设计,减少管道的阻力和压降。
一般来说,应该选择内径较大的管道,尽量减少弯头的数量,同时还可以采用换向器、扩散器等降低管道阻力的装置。
这样可以减少泵的能耗,保证热水运输的顺畅。
总之,对于集中供热系统中的换热站进行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热能利用率,优化能源消耗。
通过正确选择换热器材、做好防护措施、进行适当的调节并优化管线设计,可以让换热站的运行更加高效、稳定、可靠。
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换热站运行调节方案

换热站运行调节方案1. 引言换热站是指将不同系统之间的热能传递的装置,它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换热站的正常运行和高效能利用,需要一个合理的运行调节方案。
本文将介绍换热站的运行调节方案,包括运行模式、温度控制、热量平衡等方面的内容。
2. 运行模式换热站的运行模式一般分为四种:手动模式、时间控制模式、温度控制模式和负荷控制模式。
2.1 手动模式手动模式是指运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手动控制换热站的运行状态和参数。
这种模式需要人员实时参与,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但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存在,容易造成不稳定和误操作。
2.2 时间控制模式时间控制模式是指换热站定时进行开启和关闭。
通过预设的时间表,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开启和关闭换热站,以适应不同的供热需求。
这种模式适用于供热负荷变化较小、规律性强的情况。
2.3 温度控制模式温度控制模式是通过控制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来调节换热站的运行。
根据供热系统的负荷需求,及时调整水温,以确保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运行。
2.4 负荷控制模式负荷控制模式是根据换热站的实际热负荷情况来调节系统的运行。
通过负荷计量和传感器监测,及时调整换热站的运行状态,以达到最佳的供热效果。
3. 温度控制换热站的温度控制是整个系统运行调节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合理控制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有助于提高换热站的热效率和节能效果。
3.1 供水温度控制供水温度的控制应根据当前的室外温度和用户需求进行调节。
在寒冷的冬季,应提高供水温度以满足用户的取暖需求;而在温暖的季节,可以适当降低供水温度以节省能源。
同时,供水温度应在合适的范围内波动,以保证稳定的供热效果。
3.2 回水温度控制回水温度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控制循环泵的流量来实现。
循环泵的流量应根据实际热负荷情况进行调节,以保持合适的回水温度。
过高的回水温度会影响热效率,而过低的回水温度则可能影响用户的舒适感。
4. 热量平衡热量平衡是指换热站在供热过程中需要保持能量的平衡,以确保供热系统的稳定运行。
集中供热热力站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集中供热热力站系统优化设计研究2摘要:经过改革,我国科技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进步。
目前,为了解决集中供热热力站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供热面积不符合标准要求和供热稳定性差等,我们正在进行集中供热热力站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在明确了热力站的基本功能后,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优化设计思路,包括集中供热热力站系统规模调整、换热机组生产安装方式的优化以及集中供热热力站系统中管道三通形式的优化。
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我们对优化前后热力站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对比。
通过对比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优化后的供热面积得到了有效改善,并且供热具备极高的稳定性,能够满足人们的供热需求。
关键词:集中供热热力站;优化设计引言:为了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中国通过对城市集中供热进行改造,并推行一户一表的热计量方式。
集中供热系统需要通过改变流量来实现定流量系统向变流量系统的转变。
为了确保供热系统的稳定运行,制定了按需供热的调节控制方案。
为此,我们建立了源-网-荷-储的全过程仿真模型,并提出了实时优化的供热系统运行调控技术架构。
在研究中,我们建立了水力工况模型,对空调冷冻水系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变压差控制策略。
我们还运用神经网络进行供热负荷预测,并结合遗传算法对PID参数进行了优化,从而实现了换热站的节能控制。
通过建立仿真模型,我们分析了供热系统的热力特性,并辨识出最不利环路的热力特性,进而提出了变压差控制的方法。
这些措施有助于实现供热系统的高效运行和能源的合理利用。
1集中供热系统原理集中供热系统是一种将中央热源与多个用户建筑物相连的热能传输系统。
该系统通过热力站将热能从中央热源传输至各个用户建筑物,实现集中供热。
它的原理是将热水或蒸汽通过管网输送到用户建筑物的供热设备,然后通过这些设备将热能释放到室内空间,提供舒适的供暖和热水。
集中供热系统的优点是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此外,由于热力站具有监测和控制功能,还能实现对供热系统的精确调控和管理。
换热站供暖说明

换热站供暖说明换热站供暖是一种常见的供暖方式,通过换热站将热能从能源中心传输到用户的热源设备中,从而实现对建筑物的供暖。
本文将详细介绍换热站供暖的原理、优势和应用,并对其使用和维护提供一些建议。
一、换热站供暖原理换热站供暖是一种集中供热系统,其原理是通过热交换器将能源中心产生的热能传递到用户的热源设备中。
能源中心通常是由锅炉、热泵或余热回收系统等设备组成,能够产生足够的热能满足用户的供暖需求。
热能经过地下管道运输到各个用户的热源设备,通过换热器进行传递,最终实现供暖效果。
二、换热站供暖的优势1. 高效节能:由于换热站供暖是通过中心化供热方式,能源利用效率较高。
能源中心利用先进的设备可以高效地产生热能,并通过热交换器将热能传递到用户设备,减少了能源损耗,提高了供暖效果,实现了节能的目标。
2. 环保减排:相比传统的分散燃烧方式,换热站供暖系统的燃烧效果更好,热效率更高,减少了对空气质量的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
3. 稳定可靠:由于能源中心设备和地下管道系统经过严格的设计和施工,换热站供暖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用户可以长期享受稳定的供暖效果,减少了设备故障和维护的频率。
4. 灵活性强:换热站供暖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灵活的扩展和调整。
随着新的建筑和用户加入,能源中心和地下管道可以进行扩容,满足不同规模和需求的供暖。
三、换热站供暖的应用换热站供暖广泛应用于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园区等场所。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换热站供暖作为一种环保、经济、高效的供暖方式备受青睐。
特别是在寒冷地区或大规模建筑群中,换热站供暖可以更好地解决供热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和社区选择换热站供暖,大大促进了供热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四、使用和维护建议对于用户来说,及时了解和掌握换热站供暖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知识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点使用和维护的建议:1. 定期检查换热站供暖设备和管道的运行情况,确保其正常工作。
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运行的优化措施探索

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运行的优化措施探索目前,我国在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运行的优化措施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运行的优化措施进行探索,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有所助益。
一、换热站运行的优化目标优化换热站的运行,需要明确其优化目标。
一般来说,优化换热站的运行应该以提高供热系统的热效率为核心,同时兼顾能源节约、环保和安全性。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定换热站运行的优化目标:1. 提高热效率:通过优化换热站的运行参数和控制策略,提高供热系统的热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2. 保证供热质量:确保供热水温度和压力稳定,保证用户的供热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
3. 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减少燃料的使用和排放,减少供热系统对环境的影响,降低碳排放量。
4. 提高设备安全性:通过优化运行策略,减少设备的运行故障,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的优化目标,需要对换热站的运行进行有效的优化措施。
下面将从运行参数优化、控制策略优化和设备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运行参数优化换热站的运行参数包括供热水温度、供热水压力、回水温度、热负荷等。
通过优化这些运行参数,可以有效提高供热系统的热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一些优化措施:(1)控制供热水温度:根据实际的供热需求和环境温度,合理调节供热水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造成能源的浪费。
(2)控制供热水压力:通过合理的调节阀门开启度和泵的运行参数,控制供热水的压力,提高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率。
(3)控制回水温度:通过采用回水预热和回水混合等措施,控制回水温度,减少能源的浪费,提高设备的热效率。
2. 控制策略优化(1)采用变频调速技术:通过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控制泵和风机的转速,根据实际的供热需求调节设备的运行状态,减少能源的浪费。
(2)优化控制逻辑:通过优化控制逻辑,对设备的启停、调节和故障处理等过程进行精确控制,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关于换热站自动控制与调节方法的探讨

关于换热站自动控制与调节方法的探讨【摘要】热力站是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热网与热用户的连接场所,是用来转换供热介质种类,改变介质参数,分配、控制及计量供给热用户热量的设施。
在热力站内安装有与用户连接的有关设备、管道、阀门、仪表和控制装置。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水管网存在水力工况不稳定,水力分配也比较复杂,在供热系统中,我们都希望网络中的流量能按设计值分配到各热用户系统中去。
实际上,一套供热系统无论设计多么可靠,水力计算多么准确,投入运行后,总会有某些用户的流量或温度达不到要求,水力失调现象不可避免,因此要想均衡按需供热必须进行调节与控制。
本文针对目前集中供热系统中水-水换热的热力站的自动控制与调节方法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热力站;自动控制与调节;方法1.热力站的自动控制热力站的自动控制概括起来可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①实时参数检测,了解系统工况。
②均匀调节流量,消除冷热不均。
③合理匹配工况,保证按需供热。
④及时诊断事故,确保安全运行。
⑤健全运行档案,实行量化管理。
热力站采用温度控制为主的监控方案,即根据室外温度绘制的二次供、回水温度曲线与实际二次系统供水温度(或二次回水温度或二次供、回水平均温度)之间的偏差,来完成供热量的控制。
一般热力站系统的自动控制形式及安装要求如下:(1)采暖(或空调)循环泵的控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当二次供热系统为定流量系统,循环泵采用定速方式运行。
当二次供热系统为变流量系统,循环泵采用变频调速方式运行。
(2)补水定压主要有两种形式:用户有膨胀水箱时,采用膨胀水箱定压方式。
用户有无膨胀水箱时,采用热力站内定压方式,如变频补水定压方式。
(3)室外温度传感器的安装要求:室外温度传感器安装于热力站所在建筑物的室外背阴处(北墙或东墙)的百叶窗内,高度不低于是外地坪2.5米。
2.热力站的自动调节热力站自动调节的目的是使热力站的供热量与用户的需热量相一致。
随室外温度的变化,按照供热温度调节曲线进行供热温度或流量的调节,以实现用户按需供热。
小区热交换站几种调节方式对比分析

小区热交换站几种调节方式对比分析摘要:北方地区冬季的供热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供热系统向着大型集中供热发展。
目前集中供热系统普遍采用二次换热的方式,其特点在于可以将大型管网通过换热站分解为相对小的供热单元,维持室内温度适宜,使建筑物失热与得热始终处于平衡,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
本文通过比较几种常用的集中供热运行调节方式。
关键词:集中供热运行调节量调节换热站在调节供热温度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方法。
一为恒流量系统,通常叫质调节系统,即在整个运行期间系统的循环水量保持不变,通过改变系统的供回水温度来实现对热负荷的调节;二为变流量系统,通常叫量调节系统,即在整个运行期间系统的供水温度或供回水温差保持不变,通过改变系统的循环水量来实现对热负荷的调节。
其它类型的系统,如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系统、间歇调节系统都是这两种基本系统的结合或变异。
但是几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需要讨论哪种方式更适合被使用。
1供热调节的意义集中供热的目的在于维持室内气温适宜,使建筑物得热与失热始终处于平衡。
供暖管网水平失调而造成用户冷热不均(供暖系统近环路过热,远环路不热,最不利点更不热)是供暖系统的常见问题与多发问题,因此对整个热水系统进行合理的供热调节变得至关重要,如此才能使系统达到安全合理和高效运行。
2供热调节的任务供热调节的主要任务是维持供暖建筑物的室内建筑温度。
保证供热质量,满足使用要求,并使热能制备和输送经济合理,使供热用户的散热设备的散热量与用户热负荷的变化规律相适应。
当供暖系统稳定,如不考虑管网的沿途热损失,则系统的供热量应等于供暖用户散热设备的放热量,同时也应等于供暖用户的热负荷。
3热换站供热调节原理集中供热又称区域供热,以热水和蒸汽为载能体,通过管网为一个区域的所有热用户供热。
通常是由一个和多个供热设备集中供热,例如供热锅炉、集中供热系统是由热源、热用户和热网三部分组成。
热源负责制备热媒,热力网负责热媒的输送,热用户是指用热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站运行调节方式的探讨摘要:集中供热的目的在于维持室内温度适宜,使建筑物失热与得热始终处于平衡,因此,供热期间随着室外气候因素的改变需适时进行调节,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
本文通过比较几种常用的集中供热运行调节方式,力争找到适合换热站运行调节的模式。
Abstract: the central heating to maintain the indoor temperature is appropriate, make the building heat loss and heat is always in equilibrium, therefore, heating period with the outdoor climate factors changes must be timely adjusted, maximum energy savings. In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several commonly used central heating operation regulation mode of heat exchange station, and strive to find suitable operation mode.关键词:集中供热运行调节量调节换热站Key words: central heating operation regulation regulation of heat exchange station一、质调节进行质调节时,只改变供暖系统的供水温度,而系统循环水量保持不变。
这种调节方式,网路水力工况稳定,运行管理简便,采用这种调节方法,通常可达到预期效果。
集中质调节是目前最为广泛采用的供热调节方式,但由于在整个供暖系统中,网路循环水量总保持不变,消耗电能较多。
二、量调节在供热设计及运行中,根据室外温度对循环水泵进行工况调节从而满足实际热负荷的需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通过比较2种循环水泵工况调节方式,介绍水泵变频控制的节能情况和效用分析。
循环水泵运行时工况点的参数是由水泵性能曲线与管网性能曲线共同决定的。
但是用户需要的流量在采暖期中可能经常会产生变化。
为了满足这种流量变化的要求,必须进行一定的工况调节。
所用的方法从原理上讲就是设法改变管网性能曲线或者水泵性能曲线。
为了进行全网均匀调节,在二次网系统中利用水泵变频调速,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1循环水泵工况调节方法比较1.1改变管网性能曲线改变管网性能曲线的方法是出口节流调节,即在水泵出口安装调节阀,通过改变调节阀的开度来改变管网性能曲线,使之变陡或变缓,从而改变管路的阻力特性,改变水泵的工况点,进行流量的调节。
出口节流的调节方法是增加出口阻力来调节流量,是不经济的方法。
尤其当水泵性能曲线较陡而且调节的流量(或者压力)又较大时,这种调节方法的缺点更为突出,目前很少采用这种调节方法。
对于液体管网,水泵的调节阀只能安装在出口管上,这是因为吸口管上设置调节阀,增加吸人口的真空值,可能引起水泵的气蚀。
1.2改变水泵性能曲线改变水泵性能曲线最常用的方法是转数调节。
当水泵电机转速改变时,其性能曲线也随之改变,所以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改变工况点,以满足流量上的调节要求。
因为水泵电机的功率近似正比于转数的三次方,所以用转速调节方法可以得到相当大的调节范围。
改变转速调节并不引起其他附加损失,只是调节后的新工况点不一定是最高效率点,导致效率有些降低。
所以从节能角度考虑,这是一种经济的调节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变频调速,即通过改变电机输入电流频率来改变电机的转数。
这种方法不仅调速范围宽、效率高,而且变频装置体积小,便于施工安装。
1.3水泵工况调节方法的对比分析改变管网性能曲线、改变水泵性能曲线、调节水泵工况点的压力一流量图如图1所示。
图1中曲线I为转数n时水泵的性能曲线。
曲线Ⅱ为管网性能曲线。
曲线Ⅲ为转数n′时泵的性能曲线。
曲线Ⅳ为出口节流调节后的管网性能曲线。
A点为设计工况点,转速为n,流量为Qa。
现需把流量改变为Q′,当采用出口节流调节,关小管网中阀门,阻力增大,管网特性曲线变陡为曲线Ⅳ,工况点移到C点;此时阀门关小额外增加的压力损失为△H =Hc-Ha ,可见,由于增加阀门的阻力,额外增加了压力损失,相应的多消耗了额外功率,是不经济的。
当采用转数调节,水泵特性曲线下移为曲线Ⅲ,流量调节为Q′,由于管网性能曲线Ⅱ不变,压头则随着下降,工况点调节为B点。
有相似率可知,改变水泵的转数,可以改变水泵性能曲线,从而使工况点移动,流量随之改变。
对于这种转数调节方式,随着所需流量的改变,转速应与流量同比例改变,压头与转速的平方同比例改变,功率则与转速的立方成比例改变。
分别从工况B点和工况C点向横轴、竖轴作垂线,垂线与横轴、竖轴围成的矩形面积即可直观地反映出各工况点功率的大小。
图1中阴影矩形面积更是直观地反应出改变水泵性能曲线比改变管网性能曲线多节省电机功率的情况。
在节能效果方面,改变水泵性能曲线的方法比改变管网性能曲线要显著得多。
因此,改变水泵性能曲线成为工况调节及水泵节能的主要方式。
变频调速在改变水泵性能曲线和自动控制方面优势更为明显,因而应用广泛。
2、进行流量调节的几个前提条件:2.1、在供热前期或供热期间必须进行系统初调节,减少水力失调度,尽量避免由于系统流量分配不均而引起的近热远冷现象。
由系统的水压图可以看出近端用户的资用压力很大,这种现象在设计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加大近端并联用户的阻力如调节控制阀门的开启度,把多余的资用压力消耗掉才能保证系统流量按需分配,合理控制水力失调。
2.2、尽量减小系统运行阻力使管网性能曲线变缓,保证循环水泵出力,提高运行效率。
单位长度的沿程阻力称为比摩阻。
一般情况下,主干线采取30~70Pa/m,支线应根据允许压降选取,一般取60~120Pa/m,不应大于300 Pa/m。
一般地用户系统阻力2~4m,换热站管路系统阻力8~15m水柱。
减小系统最不利环路的运行阻力的途径:2.2.1使用软化水。
由于系统循环水结垢会使管壁的粗糙度增大,从而会引起系统的沿程阻力的增加。
由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可以看出,它是由带有人字形波纹的板片相互叠加而成,在板换里面形成蜂窝状的水流通道。
通道面积本来就不大,如果再出现水结垢现象不仅会影响换热效果还会减小通道面积严重时甚至完全堵死,大大增加板换的运行阻力。
使用软化水可以使系统循环水呈弱碱性即PH值大于等于10,避免系统中管道及附件和散热器由于受酸性腐蚀而增加运行阻力。
2.2.2定期排污。
当除污器前后压差超过2m水柱时考虑排污。
2.2.3最不利环路、主干线和站内主阀门应全开,尽量不用阀门去调节系统的循环流量,应通过调节变频器的频率改变系统的循环流量,从而减小由于阀门节流引起运行阻力的增加。
三、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把整个供暖期按室外温度的高低分成几个阶段:在室外温度较低的阶段,管网保持较大的流量;而在室外温度较高的阶段,管网保持较小的流量。
在每一个阶段内,网路均采用一种流量并保持不变,同时采用不断改变网路供水温度的质调节,这种调节方法叫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
由于水泵扬程与流量的平方成正比,水泵的电功率与流量的立方成正比,在大型供暖系统中,整个采暖期可分为3个或 3 个以上的阶段。
如果采用3个阶段,各个阶段中循环水泵的流量可分别为计算值的 1 0 0 %、8 0 %和 6 0 %,扬程可分别为 1 0 0 %、 6 4 %和3 6 %,而循环水泵的耗电量相应为1 0 0 %、5 1 %和2 2 %。
这种调节方法综合了质调节和量调节的优点,既较好地避免了水力失调,又显著地节省了电能。
所以,它是一种公认的、比较经济合理的调节方法,在热水供暖系统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换热站设备以及庭院管网一般都是根据发展负荷一次性投资建设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换热站的实际供热面积和建站负荷存在着不一致现象,有的差距较大,还有一部分可能已经超过发展面积;另一方面是换热站设备如换热器、水泵等都是按设计参数计算订购的。
所以在实际运行时应该根据各换热站的实际供热面积并结合室外温度对循环泵的流量进行调节,调节依据如下:1、普暖用户设计供回水温度为85—60℃,供回水温差为25℃,循环流量为2—2.5kg/h。
2、地暖用户设计供回水温度为50—40℃,供回水温差为10℃,循环流量为5—6kg/h。
公司调度下达的指令是宏观调节,我们每个换热站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观调节。
对老建筑、九十年代末建筑、节能建筑在实际供热参数上区别对待,各供热区域应在调度指令宏观调控下适当微调,尽量按需供热、挖掘节能潜力。
判断庭院管网循环流量是否合理,由于大部分换热站未安装流量表可参考供回水温差,普暖用户供回水温差宜控制在10—15℃,地暖用户供回水温差宜控制在5—10℃。
进行流量调节还应注意以下事项:1、对水力工况差、供热半径大、供热负荷分布差异较大的庭院管网流量调节幅度不宜太大。
2、庭院管网必须进行水力平衡调节,在各热力站注水试压或试运行期间对二次网系统进行水力平衡初调节;供热运行稳定后,结合生产性测温对二次网系统进行水力平衡精细调节。
3、在水力工况较稳定的情况下调节循环流量,各用户的流量不是成比例变化的,因此循环流量每调整一次,相应的庭院管网都要进行细微的水力平衡调节。
4、水力平衡调节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不可能一次调节成功,需要我们反复摸索、调整,即使调节好了随着用户负荷变化、循环流量的变化也会对其有所影响,所以我们应转变观念,定期调整,使有限的热量合理分配。
四、质量-流量调节同时改变热水网路供水温度和流量的供热调节方法称为质量-流量调节。
在供热调节过程中不仅热网的供水温度随热负荷的减小而降低,同时热网的循环流量也随热负荷的减小而减小,这样可以大大节省热网循环水泵的电能消耗。
但是它对热网的稳定行要求比较高,为了防止发生水力失调,进入热网的流量不能太少,通常应不小于设计流量的60%。
五、结论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质调节方式虽然系统水力工况较稳定,但流量不变使水泵消耗的电能较多:量调节方式节约了水泵的电耗,但在室外温度较高时流量很小,容易引起严重的热力工况水力失调;质量-流量调节方式即最大程度的节约了水泵电耗,又起到了调节的目的,但它对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及热网稳定性要求比较高,目前还不宜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式结合了以上几种调节方式的优点,结合我们现状是可以实现的,应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1.陆耀庆主编,供热通风设计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李善化、康慧等编著《实用集中供热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
3.石兆玉编著《供热系统运行调节与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