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十大危险因素

合集下载

脑卒中有八大危险因素

脑卒中有八大危险因素

龙源期刊网
脑卒中有八大危险因素
作者:伍仞李绍斌彭福祥
来源:《百姓生活》2016年第05期
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出血均为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中风”,具有高发病、高致残、高死亡、高复发的“四高”特点。

脑卒中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脑卒中有八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房颤、抽烟、酗酒、少运动、肥胖,只要其中有3点符合,就属于卒中高危人群。

专家建议,应该对照八大危险因素来筛查自己的卒中风险,高危人群应该到医院进行基础检查。

卒中高危人群首次就诊,建议接受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以及颈部动脉彩超。

脑卒中往往是突发的功能障碍,进展很快,可以在几秒到几分钟的时间内就达到病情高峰,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拨打120尽快送患者入院。

因为在发病后“时间就是大脑”,3.5小时内使用溶栓治疗获益最大,超过这个时间则容易引起出血等并发症。

脑卒中预防知识

脑卒中预防知识

脑卒中预防知识脑卒中,即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造成脑组织损伤的疾病。

脑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脑卒中的预防知识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的预防方法和注意事项。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合理饮食对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

建议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肪乳制品,限制高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

其次,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快走、游泳和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此外,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也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2.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控制高血压可以有效降低患脑卒中的风险。

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血压。

这包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减少盐的摄入、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限制酒精摄入、戒烟和进行体育锻炼。

如果这些方法无法有效控制血压,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降压药物。

3.控制血糖糖尿病是脑卒中的另一个危险因素。

控制血糖水平对预防脑卒中非常重要。

如果您已被诊断患有糖尿病,请积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采取适当的饮食和运动措施来控制血糖。

4.控制血脂高血脂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血脂异常会导致动脉硬化,进而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为了控制血脂,建议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并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例如鱼类、坚果和橄榄油等。

如果您的血脂水平异常,医生可能会建议您服用降脂药物。

5.避免过度饮酒过度饮酒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建议女性每天最多饮用一个酒精单位,男性每天最多饮用两个酒精单位。

过度饮酒不仅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还会对身体其他器官造成损害。

6.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和疾病,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脑卒中。

体检项目包括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和超声检查等。

及早发现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潜在的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2010中国卒中一级预防

2010中国卒中一级预防

14
可干预危险因素——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1)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积极筛查其他可治疗的 卒中危险因素,并应对已确定的危险因素进行生活 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I级推荐,C级证据)。 (2)除有禁忌证外,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推荐使 用阿司匹林治疗(I级推荐.C级证据)。 (3)卒中高危患者(狭窄>70%、预期寿命>5年),在有 条件的医院(围手术期卒中和死亡发生率<3%的医院) 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I级推荐,A级证据)。
中国卒中一级预防
1
指南2010
脑卒中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针对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 干预预防,减少卒中的发生
2
卒中危险因素
卒中危险因 素
• 可干预危险因素+不可干预危险因素
可干预危险 因素
• 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大 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颈动脉狭窄
不可干预危 险因素
• 年龄、性别

22
可干预危险因素——避孕药
(1)不推荐年龄大于35岁、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 偏头痛、既往血栓病史等危险因素的女性使用口服 避孕药(C级证据)。 (2)对于那些口服避孕药,并由此而导致卒中危险增 加者,应更加积极治疗已有的卒中危险因素(II级推 荐,C级证据)。

23
可干预危险因素——绝经后激素治疗
11
可干预危险因素——其他心脏病
(1)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I级推荐)。 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应 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制 定具体预防方案。 (2)伴有左心室附擘血栓或室壁运动障碍的心肌梗死 后ST段升高患者,可以考虑应用华法林预防卒中(Ⅱ 级推荐,A级证据)。

脑卒中科普文章

脑卒中科普文章

脑卒中科普文章一、定义: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向大脑输送血液的血管(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脑卒中会对大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通常发生在脑血管破裂或阻塞之时。

如果神经细胞缺乏足够的氧气供给,几分钟内就会死亡。

接着,受这些神经细胞控制的身体机能也会随之失去作用。

由于死亡的大脑细胞无法再生,因此脑卒中造成的后果通常是永久的。

二、病因: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等。

其他一些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胶原性疾病或动脉炎引起的动脉内膜增生和肥厚、颈动脉外伤、肿瘤压迫颈动脉、小儿颈部淋巴结炎和扁桃体炎伴发的颈动脉血栓、以及颈椎病骨质增生或颅底陷入压迫椎动脉等都可以引起脑卒中。

三、分类:脑卒中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1、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2)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

①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②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

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2、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

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四、预防1、预防脑卒中从什么时间开始预防脑卒中要从幼年开始。

因为,动脉硬化的病理改变往往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并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主要与食物中的脂肪含量过高、高糖饮食导致幼年肥胖有关。

高脂血症和肥胖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

卒中危险因素干预策略

卒中危险因素干预策略
2. 高血压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与血压高度有密切关系, 应确立血压控制目标值;
3. 控制症状,保护靶器官,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的治疗
血压控制的目标值
一般高血压患者<140/90 mmHg; 糖尿病或肾病患者<130/80 mmHg; 老年患者:SBP<150mmHg,如能耐受可以进一步降低; 8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降压治疗治疗是获益的,但实际应用
中,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初诊高血压 评估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伴有的临床疾患
开始生活方式改善
高危
中危
立即开始 药物治疗
随访监测BP及其 他危险因素1个月
诊室(或家庭/动态)多次测血压
低危
随访监测BP及其他 危险因素3个月
诊室(或家庭/动态)多次测血压
收缩压≥140mmHg和/ 收缩压≤140mmHg且
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加强患者教育和随访管理; 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加量或加另一种药)。
三 总结
10.随访中根据血压是否达标决定随访频率:血压达 标者3个月随访一次,未达标者2-4周随访1次。
11.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积极推荐患者进行家庭测量。 12.对公众、高血压易患人群进行健康教育,预防高
血压的发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防治教育,改善 降压治疗依从性。
和临床疾患。
高血压的管理(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
1. 患者自我管理:
① 提倡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可以社区居 委会为单位组织或患者自发组织自我管理小组;
② 学习健康知识和防治知识,交流经验,提高高血压的管理效果; ③ 要认识高血压的危害,学会自测血压,学习如何调整饮食,戒
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快等保健知识; ④ 增强防治高血压的主动性及降压治疗的依从性,提高与医生沟

一文带你了解脑卒中

一文带你了解脑卒中

一文带你了解脑卒中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当常见。

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如何识别、治疗、预防等方面全面介绍脑卒中,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堵塞或突然破裂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该组疾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1)脑卒中不可控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相关家族史、种族。

(2)可控危险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若粥样斑块脱落堵塞血管时就会发生脑梗死;同时,长期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变性,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波动过大时,容易造成脑出血。

2. 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损伤和动脉硬化。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8-6倍,并且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呈年轻化趋势。

3. 血脂异常:高血脂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容易引起血栓和脑卒中。

4.心脏疾病:尤其是瓣膜性心脏病、房颤,心内栓子脱落随着血循环进入脑部,阻塞脑血管,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

5. 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血管病变,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7. 药物使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长期口服避孕药等,也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8. 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卒中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9. 体力活动不足:合理的体育活动、锻炼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肥胖、血压升高等疾病,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10.心理因素:研究证实,心理压力过大可增加约30%的总体脑卒中风险;抑郁可增加约35%的总体脑卒中风险。

脑卒中的风险因素临床分析

脑卒中的风险因素临床分析

脑卒中的风险因素临床分析脑卒中又被称为脑中风,是一种突然间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脑卒中主要有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临床主要表现是突然昏扑,病人失去意识,口眼歪斜,言语表达不清,伴有智力障碍等。

脑卒中属于多危险因素疾病,众多危险因素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彼此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脑卒中风险因素。

选择134名近5年内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男性患者有78名,占比58.2%,女性患者56名,占比41.8%。

脑卒中患者的年龄在50岁到75岁之间。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61名,占比约为45.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73名,占比约为54.5%。

通过对这134名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头部CT扫描和相关常规检查,有些患者还做了脑脊液检查等,并对患者的所有医疗病史进行记录查阅后完成。

综合分析出,脑卒中患者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无法做出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种族与家族史年龄:脑卒中疾病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特别是55岁和75岁之间的人群,发病率会更高些。

过了55岁之后,每10年脑卒中的发生率会增加一倍,脑卒中疾病在男性中更为多年,但是老年女性发病率要高于老年男性的发病率。

家族疾病史:有临床研究数据发现,若家族里有人患脑卒中,特别是直系亲属,父母和兄弟姐妹等,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会比无脑卒中家族史人群高出4倍左右。

2、可以及早做出干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一过性缺血以及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

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最危险的因素,脑卒中患者中有近70%是高血压引起的,平均舒张期血压若升高7.5毫米汞柱会升高近50%脑卒中发生的危险。

很多血压正常的人,脑卒中的发生几率与血压水平也呈线性相关。

高血压早期积极有效治疗,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糖尿病:该组134名脑卒中患者中糖尿病患者13名,大概占9.7%,这说明脑卒中的发生与糖尿病有一定关系。

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异常的人脂代谢可能会存在异常,这就会增高凝血状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引起脑卒中。

引发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引发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82引发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曾令勇引言最近几年中,伴随现代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也逐渐确立并增强。

降低脑卒中疾病发生率的关键是解除高危因素,鉴于此,笔者对诱发脑卒中疾病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希望对疾病危险因素的防控有一定指导作用。

一、脑卒中疾病在临床上,脑卒中又被称之为“中风”“脑血管意外”,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因为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为血管阻塞造成血液无法流到大脑中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患者临床症状以头晕头痛、肢麻、吐字不清、半身不遂等较为常见,脑卒中患者若不能及时予以诊断、救治,则可能会对机体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功能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并发症类型以高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及急性肾衰竭等较为常见,病情严重时甚至还会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流行病统计学资料记载,脑卒中病死率10%~30%,致残率60%~70%,可反复多次发病。

明确诱发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进而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降低疾病发生率、致残率与死亡率的关键。

二、引发脑卒中疾病的高危因素(一)高血压高血压被公认为诱发脑卒中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机体血压水平上升时会对动脉粥样化硬化形成过程起到促进作用,造成脑动脉管腔狭窄,导致脑部血液灌注量不足,诱发缺血性脑卒中。

Framingham在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高血压在任何年龄段、任何性别均是诱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国内也有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血压水平越高,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就越高,与舒张压相比较,收缩压在预测脑血管疾病方面体现出更大的现实意义,当基线收缩压每有1.33 kPa (10 mmHg)的升高幅度,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将增高49%,舒张压每增高0.67 kPa(5 mmHg),脑卒中发病危险将会增加46%。

(二)心脏病心脏病是临床预测脑卒中的较强因子之一,除了年龄和高血压之外,其他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心脏功能损害被认为是诱发脑组织损伤的第三位危险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中十大危险因素
卒中是指由于大脑的血液循环中断或破裂导致的脑血管疾病,其发
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高。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而
其中很多是我们所能控制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卒中十大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
变得坚硬并容易破裂,从而导致中风。

二、高血脂
血脂水平高意味着血管中的胆固醇含量增加,这会导致血管黏性增加,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糖尿病
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容易出现高血糖,从而损伤血管壁,进而形成动脉
硬化和血管破裂,导致中风。

四、吸烟
吸烟可以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血管中的脂肪和胆固醇沉积,增加了血
栓和瘤块形成的风险。

五、饮食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血脂、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增加了中风的风险。

应该避免大量的糖分和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等健
康食品。

六、缺乏体育锻炼
缺乏运动导致心脏和肺部健康状态下降,从而增加了中风的风险。

七、超重和肥胖
过重的体重会导致高血脂和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最终导致中风的风险增加。

八、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
心脏病会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功能下降。

心脏瓣膜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从而影响到脑部的正常血液循环,增加了卒中的风险。

九、家族遗传
家族遗传也是导致卒中的风险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中有卒中的患者,那么可能会遗传其基因,增加自身遭受卒中的风险。

十、心理压力
长期心理压力会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增加了中风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应对和缓解压力。

以上就是卒中十大危险因素,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些因素,就能够更好地预防卒中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