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分析

合集下载

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摘要: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水平发展飞快,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水平的追求,对建筑结构的性能也有了关注。

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建筑物结构损伤的基本现状、重点理论和基本设计分析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提出了相应的误区,供实验参考和分析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引言地震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灾害类型之一,并且地震具有较难预测的特点,因此其带来的破坏性一般都非常巨大,一旦发生严重地震,如果我们的建筑缺少科学有效的抗震设计,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给人们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因此建筑的抗震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对于建筑抗震的规范主要是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本着这个目标和原则,我国当前阶段的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和突破。

发展到今天,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成熟的抗震技术,即使遭遇地震,也有了一定的抵御资本,将损失降到最低。

1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1选择适合的建筑场地通常来说,选择建筑的场地需要对众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考虑,特别是建筑场地稳定性因素方面,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详细分析,判断该场地是否适合作为安全可靠的建筑场地。

在实际选择过程中,要结合现场的地质特征以及地貌特征,全面的了解选择区域的稳定性,这样就能防止由于建筑场地的选择失误而导致的建筑安全问题,避免形成后期使用过程中的众多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在选择建筑场地过程中还要注意区域的地震记录,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规避建筑场地选择地震多发地带,更在于根据当地的地震记录来进行后续抗震设计方面的相关分析,保证抗震设计能够与实际现场相匹配和相适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有效的抗震设计,降低由于地震而造成的损失。

1.2建筑平面布置规则对于平面布置来说一定要强调其规则性原则,这对于抗震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实际设计时保证方案规则性能够进一步提高抗震效果,符合预定的设计要求。

在当前建筑结构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建筑平面布置不规则,那么需要采取较为复杂的对策来加以处理,例如通过空间结构等相关理论来进行模型的设计。

简述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技术

简述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技术

简述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技术也不断得到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震设计标准抗震设计的一项重要技术就是制定抗震设计标准。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抗震设计标准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其中,抗震设计规范规定了建筑结构的强度、刚度、耐震性等基本要求,提出了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标准,为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提供了保障。

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则是根据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因素,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烈度区,并为不同区域的建筑设计提供了不同的地震参数。

2.结构抗震技术除了制定标准之外,还有一些实际的技术手段能够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

其中,常用的技术包括增加房屋结构的刚度,采用抗震支撑和隔震技术,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等。

例如,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房屋,在设计中可通过增加柱数和墙体厚度、设置剪力墙等方式提高其整体刚度;对于碳纤维等新材料的应用,可以提高结构的耐震性能;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将建筑与地面分离,减少震动对房屋的影响。

3.计算分析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使用计算软件进行抗震设计的计算和分析。

这些软件通常能够根据建筑结构的形状、尺寸、材料等参数,模拟地震时结构的响应情况,并预测结构的破坏和损伤程度。

通过这些计算结果,设计师可以优化建筑结构的设计,使其达到更高的抗震能力。

4.实验研究技术在抗震设计中,实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建立模型、进行震动试验,可以验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评估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并探索新的抗震技术。

例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曾进行过一项名为“摇晃表演”的实验,该实验利用一个巨大的水箱,模拟地震时的液化现象,让建筑结构在水中摇曳不定,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地震时的状况。

总之,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技术不断得到提升和创新,这为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

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抗震设计是指通过合理的结构计算和设计,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减少破坏、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的设计方法。

在建筑工程中,抗震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抗震设计的意义、实施流程及重点措施等多个方面探讨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一、抗震设计的意义抗震设计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一项技术,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若建筑物未按照相应的抗震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将会在地震中发生倒塌、破坏等现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经过抗震设计的建筑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影响,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2.保障建筑质量和稳定性:抗震设计是一种基于科学的结构计算和分析的设计方法,可以明确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参数,从而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3.防止灾害发生:在一些高风险地区,抗震设计可以通过规划、布局等措施,避免建筑物发生倒塌、破坏等情况,从而达到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二、抗震设计的实施流程抗震设计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地震危害分析:包括地震频率分析、地震动分析等,以明确地震场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地震波的频率等参数。

2.建筑物结构选择: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区和所需承载力等条件,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确定结构材料和规格等参数。

3.分析和计算:根据地震危害分析和建筑物结构选择结果,进行结构计算和分析,明确建筑物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等参数。

4.抗震设计方案设计:根据结构分析和计算结果,设计抗震设计方案,包括对结构材料、构造、连接等方面的设计和优化。

5.施工和监督:根据抗震设计方案,指导施工和监督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过程,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三、抗震设计的重点措施抗震设计的重点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地震频率分析结果和建筑物的所处地区等因素,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等参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技术应用分析

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技术应用分析

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技术应用分析【摘要】我国地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两大地震带之间,由于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地震活动频度高、震源浅、强度大、分布范围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尤其近些年来,地震频发,这就对我国的房屋建筑领域来说是一个挑战,增强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显得非常必要。

本论文以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作为研究主体,从房屋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和增强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的办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字】房屋建筑;抗震;抗震设计1前言地震是地壳剧烈运动而产生的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现象。

地震带指的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域。

在地震带中震中密集分布,在地震带外地震中零散分布。

通常地震带与地壳构造相联系。

在地震带内的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不均匀,各种地震活动性与所在地带地壳介质性质、地壳构造形式和地壳的构造运动强弱有关系。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发生频率较高,一旦发生地震,波及的范围也很广。

据统计,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多于55万,在全球因地震灾害死亡人数中占到高达的53%的比例;1949年以来超过百次的破坏性地震袭击了我国22个省,造成了27万余人无辜丧生,这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因地震致灾的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数量达700万间之多。

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

加强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虽不是阻止这种后果的唯一途径,但却是主要途径。

我国房屋建筑主要有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三种结构形式。

每种结构的抗震效果各有千秋,不同的结构用于不同的建筑。

建筑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个组成部分组合原理与构造方法的学科。

建筑结构是构成建筑物并为其使用功能提供应有的空间环境的支撑体,它承担着建筑物的风力撞击、重力、振动等作用下产生的各种荷载;同时还影响建筑构造、建筑整体造型和建筑经济的基本因素。

抗震设计在学校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抗震设计在学校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抗震设计在学校建筑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吸取汶川地震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抗震设计规范以及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要求加强学校建筑的抗震设计。

[关键词]新;提高;抗震要求;学校建筑汶川地震虽已过去一年多,但其留给我们工程界的惨痛教训及宝贵经验却让我们不敢或忘,现笔者就结合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新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来谈谈中小学校建筑的抗震设计。

一、中国地震局文件-中震防发[2009]49号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对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中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作出了特别规定:(一)合理提高抗震设防要求,是保证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具备足够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一旦遭遇地震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同时,在抗震救灾中,医院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要职责,学校可作为应急避险安置的重要场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地震安全,明确要求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做好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抗震设防要求贯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的能力,合理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是保证建设工程具备抗御地震灾害能力的重要措施。

(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原则为了保证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具备足够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按照《防震减灾法》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我国地震灾害背景、国家经济承受能力和要达到的安全目标等因素,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以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基础,适当提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值,特征周期分区值不作调整,作为此类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建筑物、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建筑物地震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凸显。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强、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寻求有效的地震减灾途径,对于提高建筑物地震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还可以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旨在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3. 促进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

隔震技术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了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4. 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通过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讨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分类和优劣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局限性,为建筑领域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寻找改进和创新的途径,推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不断提升,为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抗震结构设计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抗震结构设计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抗震结构设计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抗震结构设计在土木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地震多发地区,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抗震结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建筑物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还要确保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能够有效抵抗地震力,减少结构损伤和人员伤亡。

本文将探讨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首先,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构件设计,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地震作用下,建筑物会受到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震力,这些力会引起建筑物的变形和内部应力分布。

抗震结构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件设计,将地震力有效地传递和分散,减少结构的变形和应力集中,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结构的布置和构件的选择是关键。

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有效地分散和传递地震力,减少结构的变形和破坏。

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等都是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

框架结构通过梁柱节点的合理设计,实现地震力的传递和分散;剪力墙结构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竖向墙体,提高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筒体结构则通过筒体与框架的结合,实现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构件的选择和设计也是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

不同构件的材料和截面形式会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

例如,钢筋混凝土构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延性,能够有效抵抗地震力;钢结构构件则具有良好的延性和变形能力,可以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

在设计构件时,需要考虑其受力特点和变形能力,确保在地震作用下构件能够保持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抗震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动力特性。

地震作用下,建筑物会产生振动和共振现象,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进行动力分析,确定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振型,评估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和变形。

例如,通过模态分析和时程分析,可以模拟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设计参数。

在土木工程实践中,抗震结构设计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第一、二次印刷勘误1、第213页,倒18行,“抗震墙退出工作”应为“抗震墙塑性变形加剧”;2、第504页倒数第2行及第506页倒数第3行,“隔振”应为“隔震”;3、第514页,第22行“丙类建筑及非抗震设计时”应为“丙类建筑及永久、短暂设计状况时”;4、第168页,第10行“第3.3.6条”应为“第4.3.6条”;5、第174页的黑体字,应全部为白体字;6、第56页,第18行“氓板”应为“楼板”;7、第221页,图6.1.9-2中“hwH/16”应为“0.16hwH”;8、第222页,第4行“1/16”应为“0.16”;9、第224页,图6.1.11-4中,L的尺寸线应标注在右侧基础的左边缘;10、第234页,第4行“一级推架结构”应为“一级框架结构”;11、第239页,图6.2.2-1中,有几处M的标示有问题;第1个公式中“+”号应为求和号,第3个公式中b为Mc的上标,不等号应为等号,右边的求和号取消;图6.2.2-2中的第三个公式应为等号。

12、表6.4.5-5~40,《=C35时取C35的数值,加说明“按HPB300钢筋计算”,注中HRB400的系数应该是0.75。

13、P37页,公式3.3.5-1、3.3.5-2在“》=2.5”前均增加“,a”14、P38页,公式3.3.5-4、3.3.5-5在“》=b”前均增加“,a”15、表3.4.3-6最后一列:第四行,第一个“r》=1.5”应为“r》=2”,最后一行增加“首层与二层r》=1.5”;倒数第2列:第4行“h2/h1”应为“h1/h2”,第7行分母位移的角标应为1.16、第47页第4行及第48页倒6行,“不对规则”应为“不规则”。

17、第347页,第9行,“砌体墙度”应为“砌体强度”。

18、第353页,表7.1.5中“多层砌体房屋”的第2行“装配整体式”应为“装配式”。

19、第3页,前言第12行,“50009-2002”应为“50009-2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从概念设计、抗震计算以及抗震措施三个方面分析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在抗震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实际应用;注意事项文章编号:2095-4085(2015)10-0041-02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既要根据工程实际进行定量控制进行概念设计,又要在可靠的技术下进行相关的抗震计算。

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也就是要求工程师把地震的不确定性和规律性结合起来,根据结构破坏机制,对结构设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确保结构的总体反应以及一些薄弱环节能够得到保证。

(1)建筑场地的选择,其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对建筑物震害有着重要的影响。

(2)建筑总体布置,为了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效果,建筑总体布局和结构布置应遵循“合理简单”的规则。

(3)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设定要综合考虑抗震设防类别、建筑高度、地基以及施工等方面因素。

(4)多道抗震防线。

多道抗震防线指的是一个抗震体系由多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构成。

对高层建筑采用的框架――抗震墙、框
架――支撑、芯筒――框架、内墙筒――外框筒等双重抗侧力体系,可以在位于同一轴线上的两片单肢抗震墙(图1a)、抗震墙与框架(图lb)、两列竖向支撑(图1c)或在芯筒与外框架之间(图1d)。

在每层楼盖处设置一根延性好、两端刚接的抗弯梁,当结构遭遇地震时,抗弯梁可以撑到地震的冲击,以保护主体机构。

(5)延性要求。

检测结构抗震能力的标准是结构对地震能量的吸收和耗散能力,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延性具有四层含义:材料的延性、杆件的延性、构件的延性、结构的延性。

(6)结构的整体性。

结构的整体性的作用是在地震的情况下,结构各部分能够协调工作,避免结构转变倒塌。

(7)非结构构件的处理。

非结构构件主要有非结构的墙体、附属结构构件以及装饰物三类。

虽然非结构构件对结构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会对安全和使用功能造成损坏,所以一定要进行抗震设计。

2抗震计算
抗震计算时抗震设计的前提条件。

抗震计算主要是将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效应以及荷载效应进行匹配,使建筑物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地震作用计算。

地震作用有水平和竖向两种,其作用点在结构的质量中心,并且地震作用是动态的,其大小与地震强弱、建筑物与震源的距离有关。

水平地震作用在结构中起到主要作用,所以在验算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时,只考虑水平地震作用。

(2)抗震验算。

结构在设防烈度下的抗震验算是弹塑性变形验
算,在验算过程中,可以对大部分结构的变形验算转变为构件承载力验算的形式。

目前在抗震验算中,主要是进行截面看诊验算,为了方便计算,一般都会采用将地震作用效应值乘以看诊调整系数的方法。

3抗震措施
抗震措施指的是不包含抗力计算和地震作用计算的抗震设计,主要有地震内力计算和调整、抗震构造措施两个方面。

下面主要是介绍了抗震措施中的地震内力计算和调整。

3.1水平地震力(剪力)整体调整
在选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构效应的情况下,因为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的较快,所以如果结构的基本周期超过了3.5确s,其值可能太小。

当不满足时,要改变结构布局或调整结构总水平地震剪力和各层水平地震剪力,使条件满足最小值要求。

3.2竖向地震力整体调整
竖向地震力整体调整可以根据竖向地震作用效应计算进行设置,即:各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比例分配,并乘以增大系数1.5。

3.3局部调整和构件调整
地震内力局部调整包括平面及竖向不规则、水平转换构件、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框支柱等部位。

(1)平面及竖向不规则建筑。

其主要类型见表1和表2。

表2中所表述的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可使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乘以大于或等于1.15的增大系数,而其薄弱层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

(2)水平转换构件。

平面规则而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要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以及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

(3)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部分的剪力较小,为了确保第二道防线的框架能够具有足够的抗侧能力,所以要对框架的剪力进行调整。

(4)框支柱。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框支柱剪力增加,所以根据转换层的位置和框支柱的数量,要对框支柱剪力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次还要调整框支柱调的弯矩及柱端框架梁的剪力和弯矩。

(5)构件调整。

构件调整时要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

4总结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抗震计算和验算,以确保工程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的抗震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