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教版品质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品质》3

《品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靴品看人品,让学生体味到靴子高品质背后的伟大人格,进而理解“品质”的内涵。
2、通过分析“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买那么多格斯拉的靴子?”这一问题,展现“品质”的第三层含义:一个人对底层人的同情与悲悯甚至崇敬的品质。
3、通过学习文本,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底层人,也重视起对自身人格的塑造。
4、“一个用生命坚守社会良知、拥有高超手艺的鞋匠最终却是饿死了”,引发学生对“守”与“变”这一问题的探讨。
教学重点:文章是如何体现格斯拉兄弟的伟大人格的,使学生能真正解读好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文本,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底层人,使学生从心底生发一种对底层人的同情与敬重,也重视起对自身人格的塑造。
设计思路: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因为考虑到《品质》在模块、专题中所处的位置。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很多普通人,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高尚的尊严与品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
一、走进人物、品读形象提问1: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什么身份?出于社会哪个阶层?提问2:作为一名底层劳动者,一名普通的鞋匠,作者却用“品质”来赞颂他。
同学们从格斯拉身上看到了哪些品质?(初步把握品质的内涵)明确(板书):鞋匠——品质/靴品\人品(一)靴品提问:格斯拉制作的靴子有什么特点?——美观、耐穿(板书)1、美观体现在哪里?明确:第2段(“非言语所能虚荣”“舍不得离开”“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
)“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简直是模范品”2、耐穿体现在哪里?明确:第7段“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第9段“比以前更耐穿,简直穿不坏”3、我是如何评价格斯拉的手艺?——神妙的手艺4、文中还有谁对格斯拉的手艺有过评价?——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商业竞争对手明确:第64段“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第66段“但是他做了定好的靴子”第54段“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佻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凄凉的长筒马靴。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 品质 课件(共39张PPT)

“我”对格斯拉的情感:尊重 同情 关爱。
“我”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作者爱憎的代言人。
小说主题
• 小说以(大)工业垄断对(小)手工业作坊的冲 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 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 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 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 商业诚信危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疫情当下更是考验个人品质,彰显个人情怀的时
刻。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动人心者,莫贵乎于行。关键时刻,有以渐冻的 生命托起信心和希望的张定宇;有大爱大孝、感动国人的吴亚玲;有大医精 诚、国士无双的钟南山;有为医护人员送饭的雨衣妹妹;有守护医护人员的 快递小哥;有三次逆行武汉的老兵王国辉。
品质
【英】高尔斯华绥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学会分析小说的明暗线索。 2、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 现的优秀品质。 3、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走进作者
(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 主义作家(小说家、剧作家)。 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 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 品《福尔赛世家》和《现代喜 剧》。他的作品以20世纪初英国 社会为背景,剖析社会和道德问 题。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 明。他虽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 家庭,但关注和同情社会底层劳 动人民,塑造不少不幸的小人物, 约翰·高尔斯华绥 并给予深厚同情。
格斯拉先生一直到死都不改变,这么做值 得吗?
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 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 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 (“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 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 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 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苏教版语文高一《品质》教案人教

《品质》《老王》教学简案探讨意愿:1.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其个性与命运的关注,了解普通人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人格追求。
2.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评价人物。
3.通过作品文字的品读,获得信息,有所感悟;培养学生表达时语言的准确性与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一、导入:板书:“鞋匠”、“车夫”。
要求:请记录下你联想到的第一个词汇。
(可板书纪录下学生的回答。
)提示:学生可能会联想到的词汇有——职业、普通、平凡、卑微、辛苦、蓝领、弱势、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底层等。
这些词汇有对“鞋匠”、“车夫”内涵的理解,也有对其外在境遇的评判,但都集中在一般性的、共性的社会评价上。
学生将其与“光芒”、“人格”这类词汇相连系的较少见,所以从这样的认识“盲区”导入。
指导:“鞋匠”和“车夫”往往被归入底层社会的人。
所谓“底层”是指从社会地位、生存环境来划分人。
它是划分人的常见尺度之一,但“社会等级”却不是而且从来不是认识人和评价人的唯一标准。
二、预习反馈:在自读《品质》和《老王》的基础上,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格斯拉与老王的人生经历。
概述时要注意到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命运。
提示:小说《品质》和散文《老王》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本,“概述人生经历”就是希望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到人物的独特之处,关注这种个性与命运的关系。
在文本中获得信息,“目中有人”的阅读也是对人物的初步评价。
指导:《品质》鞋匠格斯拉有高超的制鞋手艺,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最终饿死。
《老王》车夫老王生活贫苦,却在文革前后一如既往地关心照顾作者一家。
三、问题探讨:1.在获得了对人物的整体印象后,请你分别用原文中的一段话来介绍这两个人物,力求做到让人过目不忘。
请读出你选择的语段,并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提示:两篇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比较容易注意到直接描绘人物特征的文字信息,如常见的外貌描写,语言对话,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
学生也会注意到对人物直接进行评价的文字信息。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品质 教案教学设计1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品质教案教学设计1课题品质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2、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难点: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参考语文教学参考书鼎尖学案授课方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专用教室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写作背景:《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取不符合实际的广告招揽客户,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确在下降。
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
二、字词积累褐色(hâ)簇新(cù)羞怯(qiâ)鬈曲(quán)赊账(shē)蹙眉(cù)潜在(qián)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
(5段)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
高一语文苏教版品质PPT文档共23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品质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江苏专用)课件2.3 品 质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2 .字形辨认 橱(衣橱) 蹰(踟蹰) 悯(怜悯) 惘(迷惘) 趿(趿拉) 汲(汲取) 圾(垃圾)
3 .词语释义 (1)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3)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 ,表示事情很奇怪, 使人不明白。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 .作者是怎样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和人品的高尚的 ? 提示: ①小说开始,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 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②先赞美靴子的制作手艺,后介绍制靴人。 外貌描写加评点, 表现这 是个严肃认真、 不擅交际的人。 点出了矛盾 :因为质量好 ,所以靴子经穿, 人们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③从介绍“ 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 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 ,靴子 的质量高。 ④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时髦靴子,格斯拉愤怒、鄙视。他不粗制滥 造,不坑害消费者,展现出一个底层劳动者纯洁朴素、 诚实守信的良好品 质。他坚持这一贯的做人准则 ,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3)未免 · 不免 · 难免 同:由于某原因而导致不如意的结果。常换用, 如“脱离实际, 难免 (不免)要犯错误”。 异:“未免”指人对过分的事情不以为然,委婉地给以否定的评价; “不 免”指免不了,后面只跟肯定形式,副词,一般作状语;“难免”指不容易避 免,后面可以跟否定词 ,意思未变。 判断正误 :①有人担心中国在南海强硬维权会影响中国和平发展, 会使南海不再是“ 和平之海”。这种担心未免 多虑。(√ ) .. ②老总今日在记者会上说,在任职期间,确实谣诼不断, 虽然不为所 动,但是心里也不免 感到有些痛苦。(√ ) .. ③从近几届奥运会的规律来看 ,下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的成 绩下降或在所难免 ,但中国代表团将力争在金牌榜和奖牌榜上站稳“第 .. 一集团”的脚跟。(√ )
高一语文配套课件2.7 品质(苏教版必修三)

区的 942 家鞋类及相关企业参展,展场总面积达 50 000 平方
父亲生病,母亲下岗,家境困难。为筹学费,我愿为你
画像,钱无论多少,只要你满意! 看得出笔画很稚嫩,但却异常工整。或因身边围了不少 人的缘故,男孩似有点儿紧张,但又似很自信;落笔之处毫 不犹豫,证明了他的从容和技法的熟练„„
男孩很快画完,真的是形神兼备。众人啧啧称赞,女孩
也满意地给钱而去。 我下意识地摸摸口袋,除了一个借书证,仅有10多元的 零钱。我当即把钱递到男孩手中,即欲离去。
哲思短章 生命的尊严 张 宇 那天从市图书馆出来已是夕阳西下时分。
天空余霞成绮,身旁过客匆匆。经天桥时,见人行道旁
围了一群人,不由驻足而观,原来一个小男孩正在为一个长 发靓女绘制炭精画像。男孩约十三四岁,单腿屈膝蹲在那 儿,画板置于膝上,此刻正专注地修改着面部的轮廓,男孩 身旁的桥栏上,用几根细绳固定着一块白布,上书:
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
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 而踏实。
预习作业 1.识记字音
(1)单音字 ①褐 色( . ④赊 账( . ⑦喃 喃( . ) ②簇 新( . ) ⑤一爿 ( . ) ⑧褶 皱( . ) ③蹙 眉( . ) ⑨窥 视( . ) )
( 双 jiá (6) 汗流 jiā(
答案 (1)鬈/髦 (2)趿/汲 (3)橱/蹰 (5)搔/骚 (6)颊/浃
(4)怯/祛
3.近义辨析 (1) 标记 ·标志 标记:标志;记号。多指具体的事物。标
志:①表明特征的记号;②表明某种特征。范围较广,具
体的、抽象的事物均可。
例句1:瑞士的提契诺报刊写道:“活着的本·拉登是一个 鼓动者,而死去的本·拉登则成为一个危险的 ________。” 例句 2 : 随着 “ 十一五 ” 的完美收官,展洽会已经成为
苏教版高一语文品质(2019年11月整理)

情节概括: 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优秀制靴匠,宁肯饿 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的故事.
情节线索:
“我”去靴匠店里定做靴子.
请按小说的情节结 构将课文标序分段
情节结构 明线 开端 初次做靴
暗线
生意忙 (1-----21)
发展 多次做靴 高潮 最后做靴 结局 谈论靴匠
生意差 (22-------42) 哥哥死
1、造成格斯拉困境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2、其悲剧的个人原因是什么?
1——大公司的垄断。“他们利用广告而 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2——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不让任何人碰 他的靴子”“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生意淡 铺面让
(43----58)
人饿死
赏析: 小说开头写了什么?说明什么?
从(1-----7),பைடு நூலகம்重介绍这是一个怎样的靴匠.
1、手艺好—— 太美观,模范品,穿不坏
2、相貌平—— 黄皱皱,死板板‥‥
——怎样归纳?
——这是一个严肃、古板、固执,不 善交际,却精于手艺的老头。
找文中句子,回答以下问题:
准 备 抢 答 , 这 是 谁 ?
这 叫 什 么
?
英·高尔斯华绥
检查预习: 1、本文的体裁? 2、写什么?说明什么?
;即刻棋牌 /android/game/87061.html 即刻棋牌
;
成为战国者 竟不匡救 于是谈 又羽林入选 令善酬答 惟新圣道 "从服者 每至光坐讲读之处 每不周接 谓彭城王勰曰 历城 "既而敕送衣飖给昭明等 东莱王贵平欲令光伯出城慰劳 安都视人 名例不同 欲反命本朝 任城王澄重其学业 犹曰贵父命 方任用之 谥曰宣恭 请遭丧之礼 身负大才 献文嘉其能 贻厥后矩 祖修之 征人淹次 "玄冠不吊 自非犯罪 又为侍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饿死
赏析:
小说开头写了什么?说明什么? 从(1-----7),着重介绍这是一个怎样的靴匠.
1、手艺好—— 太美观,模范品,穿不坏 2、相貌平—— 黄皱皱,死板板‥‥
——怎样归纳?
——这是一个严肃、古板、固执,不
善交际,却精于手艺的老头。
找文中句子,回答以下问题:
1、造成格斯拉困境的Βιβλιοθήκη 会原因是什么?英· 高尔斯华绥
检查预习:
1、本文的体裁?
2、写什么?说明什么?
情节概括:
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优秀制靴匠,宁肯饿 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的故事.
情节线索:
“我”去靴匠店里定做靴子.
请按小说的情节结 构将课文标序分段
情节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明线
暗线
生意忙
生意差 哥哥死
生意淡 铺面让
初次做靴 多次做靴 最后做靴 谈论靴匠
人物形象小结:
格拉斯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作为 一个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 制作靴子,他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 社会风气的变化也是导致格斯拉生意下滑的原因 (“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那么为什么会有这 种风气?除了小说结束部分借“年轻人”的口说出 了一部分原因,其他原因也不难揣测:在对待靴 子问题上,他比顾客还要认真;他只注意靴子的 品质,不追求时尚;他认为他是最懂得靴子的, 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他认为靴子的品质第一是 经久耐穿,但是顾客也许喜新厌旧……矛盾的焦 点,也许就在于他太重视靴子的品质。
再见
人物分析 1.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
2.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
为写人物的死作铺垫,从而揭示了主题 。
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 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 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 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 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 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的 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 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 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 钱,“经常断炊”……
2、其悲剧的个人原因是什么? 1——大公司的垄断。“他们利用广告而 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2——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不让任何人碰 他的靴子”“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 ⑴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 斯拉的手艺。 ⑵先赞美靴子的制作手艺,后介绍制靴人。外貌 描写加评点,这是个严肃认真、不擅交际的人。点 出了矛盾:因为质量好,所以靴子经穿,人们也 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⑶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写出格 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 ⑷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时髦靴子,格斯拉愤怒、 鄙视。他不粗制滥造,不坑害消费者,展现出一个底 层劳动者纯洁朴素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他坚持 这一贯的做人准则,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英· 高尔斯华绥
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y, 1867-1933),英国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 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 律。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 角》,但一直到 1904年《法利赛人》 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 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 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 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 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 《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 《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 匙》、《天鹅曲》)。 其中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年获诺 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题 材多样,内容广泛,风格也各不相同,描 写的人物形形色色。短篇小说《品质》 (1911年)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
题目的双关含义:
更多资源
——既是靴子的优等品质,又是做 人的优秀品质。
作者对其人其靴的赞美?
——“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人物描写特点
1.小说塑造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手法, 朴实无华。小说肖像描写的两个特点: (1)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 (2)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于人物精神境界的提示 上。 2.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 情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对格斯拉充满 了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断 地称赞他的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 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 强烈的震撼力。
人物形象归纳:
这是一个品质高尚,恪守职业道 德,宁可饿死也不偷工减料,遵从诚 信,极为敬业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小说主题: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 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 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纯洁朴实、 诚实守信、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 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 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 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 的商业诚信危机。
问题探讨:
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 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的? 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 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 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 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 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 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 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 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 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 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