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坑工程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方法.doc

合集下载

深基坑监测方案

深基坑监测方案

目录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为CENTER工程,本子项为通风中心;工程号为HB1001,子项号为VX.建设地点: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南岸乡.通风中心长58.60m,宽33.10m,建筑高度室外地坪至女儿墙为22.900m,消防高度室外地坪至屋面面层为22.200m,地上二层,局部三层.占地面积1956.19㎡,建筑面积4298.00㎡.建筑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本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Ⅰ类建筑.二、编制依据:1、建筑基坑工程变形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3、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0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技术规程JGJ120-20127、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三、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划分:基坑 1-2交A-B,1-2交E-F,开挖的基坑深度较大约为8m,放坡系数80°,近似垂直开挖,如破坏后果较严重,因此侧壁安全等级定为一级,侧壁重要性系数1.1.基坑其他位置地势相对开阔,无相邻建筑等级评定为二级,侧壁重要性系数1.0.四、基坑支护方案:放坡体系: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本工程的基坑放坡为80°,近似垂直开挖,基坑壁失稳对周边有一定危害,采用垂直开挖形成基坑,开挖前必须先对其设置支挡,保证现有周边的安全,根据场地周围环境、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情况.基坑内设置临时集水坑及排水盲沟,坑底设集水井和排水沟坑顶设截水沟的排水系统.五、监测目的及要求:5.1监测目的在深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主动力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的变形,即使采取支护措施,一定数量的变形总是难以避免的.这些变形包括:深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以及周围土体的沉降和侧向位移.无论那种位移的量超出了某种容许的范围,都将对基坑支护结构造成危害.因此,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进行综合、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工程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确保工程顺利进行.5.2深基坑工程监测的要求在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中,为满足支护结构及被护土体的稳定性,首先要防止破坏或极限状态发生.破坏或极限状态主要表现为静力平行的丧失,或支护结构的构造产生破坏.在破坏前,往往会在基坑侧向的不同部位上出现较多的变形或变形速率明显增大.支护结构物和被支护土体的过大位移将引起邻近建筑物的倾斜和开裂.如果进行周密的监测控制,无疑有利于采取应急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破坏的后果.六、工程地质概要:6.1本基坑地下水为裂隙潜水型,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6.2拟建场地浅层土层成份复杂,基坑工程正式施工前应对场地内的障碍物作进一步查明并给予清除,以确保围护体和坑内加固等正常施工.七、监测内容:本工程布设的监测系统应能及时、有效、准确地反映施工中围护体及周边环境的动向.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根据现场的周边环境情况及设计的常规要求,共设置监测内容如下:▲护坡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坑内、外地下水位监测;▲基坑临近建筑的沉降监测.7.1围护顶部的垂直、水平位移监测监测点埋设在坡顶,按规范间距要求布置,沉降、位移监测点共计10个测点沉降、位移监测点共用.测点编号为JKl~JK10.采用独立高程系统,在远离基坑的稳定区域选设置两组稳固水准点: SJ01高程为449.4879米,SJ02高程为470.969米,SJ03高程为487.996米,SJ04高程为462.3281米.SJ01、SJ02、SJ03、SJ04即为本工程变形监测的高程基准点,各监测点的高程是通过高程基准点形成的一条Ⅱ等水准闭合线路,由线路中的工作点来测定各监测点高程,各监测点的初始值取三次观察平均值.注:n为测段的测站数⑴采用轴线投影法:在某条测线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定基准点A、B,经纬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观测时,在该观测边上的各测点设置觇板,由经纬仪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直E,各监测点初始值E均为取两次平均值.“+”表示正向基地位移,“-”表示背向基地位移,本次观测值与前次观测值之差为本次位移量,本次观测值与原始观测值之差为累计位移量.“+”表示朝向基地位移,“-”表示背向基地位移.⑵采用坐标法:对于无法采用轴线投影法观测的测点,采用坐标法观测.用全站仪架设于稳定基准点,观测测点坐标,取三次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本次观测值减去前一次的观测值为本次观测值位移值,本次观测值减去原始观测值为累计位移值.A水准点的设置要求①控制点必须稳固,便于保存.②通视良好,便于定期检验.③采用强制归心观测墩.顾及基坑周边实际情况,在基坑周边延长线上稳定的位置设置3个观测墩,强制归心观测墩为混凝土现场浇灌,墩的顶部安装强制对中装置,其目的是使仪器严格对中,我们采用插入式对中装置,其偏心误差小于0.1mm.B观测点觇牌的设计测小角的误差主要来源于照准误差,觇牌的设计应具有以下特点:反差大,没有相位差,图案严格对中.本工程采用觇牌的设计为:采用直径100mm,厚度2.5mm不锈刚,以白色为底色,以红色为图案.觇牌设计、制作完毕后,将其焊接在基坑的支护桩上.a)基准点、观测点的埋设基准点、观测点的埋设见附图.b)小角法观测测小角法是利用精密经纬仪精确的测出基准线与测站点到观测点之间的微小角度,读数取值精确到0.2″.首次观测4个测回,取平均值,经检查无误后,检查偏离值:L=β/ρS 1c)精度估计由于观测采用强制归心观测墩,以及小角度观测只利用测微器测定,所以误差主要来源于照准误差.①对距离S的精度要求将L=β/ρS全微分,取中误差得:ML2=mβ2/ρ2 S2+ms2/ρ2 β2 2相对于侧小角β,量测具有足够精度的边长S是比较容易的.因此,取β/ρS=3 ms/ρβ,代入1式,整理后,得:ms=ρ mL/3.16β 3由1式,得:β=Lρ/S代入3式,整理后,得:ms= mLS/3.16L写成相对中数误差形式:ms/S= mL/3.16L因此,要求mL=0.5mm,而设偏离值L=40mm.则ms/S=1/250,当L=100mm,则边长相对中误差仅要求ms/S=1/1000.以1/2000的精度测量边长就满足测量精度要求.所以,在测小角时,边长需测一次即可.在以后的各期观测中,此值可认为不变.②观测小角β的精度要求由2式略去右边第二项,得:ML=mβ/ρ S 4由于测小角的误差主要来源于照准误差,当小角度观测采用测回法时,一测回小角误差,由误差传播定律可知:mβ= mV 5式中mV为照准误差.将5式代入4式,得:ML=1/ρ S mV由此可知,测小角的测量精度取决于照准误差.取眼睛视力的临界角为60″,则mV=60″/V,V为放大镜放大倍数.本工程采用WILD T3精密经纬仪测小角,V=60倍,当测站到观测点的距离为S=120m时,测小角度对偏离值影响为0.58mm.由水平观测的误差分析可知:一般情况下,观测误差包括:仪器误差、测站对中误差、目标对中误差、角度观测误差、外界影响等.根据上述估算,可以满足边坡观测点相对于控制线的一次偏离值的测量精度为±3mm的精度要求.7.2坑内、外地下水位监测在围护体内侧利用集水井布置水位监测孔,共计埋设2根水位观测孔,测点编号:GCJ1、GCJ2.为了使地下水位保持适当水平,使周边建筑物及地基处于稳定状态,同时也为了检验止水帷幕的渗漏特性,应对坑内、外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在基坑降水前测得各水位孔孔口标高及各孔水位深度,孔口标高减水位深度即得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连续二次测试的平均值.每次测得水位标高与初始水位标高的差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W=WO-Wi式中:W为本次水位标高m计算结果精确至0.01mWO为水位孔的孔口标高mWi为本次水位的深度m在日常观测中均记录观测开始、结束时间、天气情况,测读后按观测点编号记录在专用记录纸上.测量精度: 水位高程中误差≤±5mm.报警值: 天气正常情况下,水位日变化下降值0.5米,即报警.7.3基坑长方向的沉降监测在基坑长方向共布置4个沉降监测点,编号为JK3~JK7.沉降监测方法:由于本工程深基坑降水、开挖,可能引起附近道路路的变形,根据现场条件并考虑便于观测等因素,决定采用沉降观测的方法,在道路沿线设置沉降观测点,通过差异沉降量推算两条道路的倾斜值及倾斜角.利用0.5mm级精密水准仪,通过几何方法进行观测.按国家二级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及方法实施.测量方法及原理不在复述.在道路沿线设置观测点,用沉降观测的方法测得各点的差异沉降量.八、监测频率:8.1监测期限从基坑开挖开始,到±0.000施工结束.8.2监测频率8.3监测警戒值注:1.累计值取绝对值和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两者的小值.2.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连续3天超过报警值的70%,应报警.①周边建构筑物报警值应结合建构筑物裂缝观测确定,并应考虑建构筑物原有变形与基坑开挖造成的附加变形的叠加.②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a 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b 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c 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d 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e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③H为基坑设计开挖深度,f1为荷载设计值;f2为构件承载力设计值.注:建筑整体倾斜度累计值达到2/1000或倾斜速度连续3d大于0.0001H/dH为建筑承重结构高度时报警.九、测试主要仪器设备监测工程中主要采用的仪器设备有:十、监测工作管理、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10.1监测工作管理监测组成员服从项目总工的统一调配,并在日常监测工作中严格按监测方案的要求带领作业人员实施作业,并经常保持与建设方及分包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场地施工进度,安排与落实监测工作的步骤,配合施工的顺利进行.10.1.2 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监测方案要求及相应规范进行作业,发现超出允许误差时应及时纠正或进行返工.技术问题由测量负责人与项目总工商量后作出决定,测量负责人与项目总工实施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杜绝质量问题的产生.10.1.3 文件与资料的管理监测工作中的相关函件、以及日常监测工作中的内外业资料等应分类装订统一管理,或者有计算机备份以防丢失.提交的监测成果资料应统一格式并进行签收登记.10.2 质量保证体系10.3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10.3.1 仪器、仪表⑴测点器具埋设前均预先进行重复标定,以防质量不合格器具的埋入.钻孔孔深要到位,且孔身要垂直,回填应密实.各测点初始值的测定应待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一般7~10天.⑵监测仪器要经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机构进行校准,并取得检定证书后方可使用.⑶每天的测试之前均应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自检,并详细记录自检情况,使用完毕后记录仪器运转情况;⑷使用过程中若发生仪器异常的情况,除立即对仪器进行维修或调换外,同时对该仪器当天测试的数据进行重新测试.10.3.2 野外作业⑴组成强有力的监测组,抽调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监测组主要负责人.监测组的其它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具有相应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关键、特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⑵进场前,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监测施工的技术方案,相应的作业程序和有关规范、规程,每个测量人员了解监测的总体要求,熟悉各自岗位的职责、技术要求和作业程序,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执行.⑶在具体测试中固定测试人员,以尽可能减少人为误差;⑷在具体测试中固定测试仪器,以尽可能减少仪器本身的系统误差;⑸在具体测试中固定时间按基本相同的路线,以减少温度、湿度造成的误差;⑹具体测试中用相同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以减少不同方法间的系统误差;⑴各类监测元件均应有详细的出厂标记记录并得到法定计量单位的认可,有效期应满足工程需要;⑵各类监测元件在埋设前均应再次进行测试,经检验合格方可进行埋设,埋设完成后立即检查元件工作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立即重新埋设.⑴对测量工作中使用的基准点、工作点、监测点用醒目标志进行标识的同时,对现场作业的工人进行宣传,尽量避免人为沉降和偏移,对变化异常的测点除进行复测外,若发现已遭破坏,应立即进行重新埋设;⑵在围檩制作过程中,应对埋设在围护墙体内的监测元件进行巡视;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布设有监测元件的部位用醒目标志进行标识.10.3.5 资料采集及整理制定有关质量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办法,及时做好各类施工记录、工程检验资料、各类试验数据、鉴定报告、材料试验单、各种验证报告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⑴外业观测资料在内业计算前均要进行检查与复检,在保证采集数据正确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计算;⑵使用论证通过的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⑶数据处理后汇成报告必须经过专项测试人员自检,现场测试负责校核,各项测试人员互检后,方可敲章送出;⑷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会审,及时编制分项施工指导性文件、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文件、编制雨季施工技术措施,对关键工序进行能力验证,及时解决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⑸测试数据发生异常后,应及时与审核人、批准人联系,共同协商解决.十一、监测人员配备监测工程作为建筑工程咨询类项目,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面要求较宽,对工程经验要求较高,故监测工程均由总工程师亲自审定,技术把关.现场技术工作由具有丰富的现场埋设、测点保护、仪器安装及测试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监测组人员在长期大量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具有高度的责任和敬业精神,能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和管理工作.为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加强施工与质量管理,成立监测组,现场设负责人一名,全面负责本工程的运作,配备一个测试项目组计3人、一个测量监测组计3人以及一个信息化数据处理小组2人.十二、监测资料的提交:拟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每次观测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送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报表.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监理及其他有关方面.现场监测工程师分析当天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与报警值比较,如果接近报警值时即向建设方、监理方提出告警,提请有关部门关注.同时一起参与补救方案的制定和研究.12.1监测报表⑴围护墙顶垂直、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⑵支撑轴力监测日报表;⑶护坡桩的垂直、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⑷坑外地下水位监测日报表;⑸工程桩或承台的垂直、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⑹基坑外侧永久性道路的沉降监测日报表.12.2监测结束后提交总结报告12.2.1 文字总结:整个监测过程中,监测点变化情况的总结,分析其产生原因.各监测点每日累计变化量汇总表.⑴监测点分布图;⑵各监测点时间—垂直位移量T—H变化曲线图;⑶各监测点时间—水平位移量T—V变化曲线图.。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第五章监测点布置和埋设监测点布设原则1.以设计提供的主体围护结构监测平面图为参考;2.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配套;同时为综合把握基坑变形状况,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应保证每一开挖区段内有监测点;遵循规范结合实际,参照围护体布置及开挖分区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3.基坑监测点总体布设原则:1监测点应充分结合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基坑设计参数特性和基坑施工参数特性进行合理布置;2监测点布置应最大限度反映基坑围护结构体系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3基坑围护结构侧边中部、阳角处、受力或变形较大处应布置测点,重点区域应加密监测点;4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便于数据比对;5监测点间距布置应满足规范要求,应满足设计及相关单位的合理要求;6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需兼顾基坑分块施工特点,确保每分块开挖施工中,均有对应测点有效工作,从而为分块施工过程提供数据信息;4.区间隧道监测点布置每10环在管顶和管底各设置一个,盾构始发井和接受井部位各设置一个断面;收敛监测布置间隔同隧道内管片沉降监测;围护结构体系观察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整个基坑工程施工期内,与仪器监测频率相对应,应进行巡视检查,并形成书面巡视报表;巡视检查内容主要针对四部分:围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和监测设施;一般现场巡视内容汇总表现场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每日由专人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进行书面记录,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其他相关单位;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期间大面积土方卸载,围护结构将产生一定水平位移,为掌握围护结构顶部位移信息,布设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值亦可作为测斜自管口向下计算时的管口位移修正值;测点布置与围护结构测斜孔位置一一对应;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一般直接布设在顶圈梁上,依据测点布设时机相对圈梁浇筑混凝土时间,可区分为先埋和后埋两种方式;“先埋”即在围护体顶部结构施工过程中,如圈梁钢筋笼绑扎过程中,在方案设计位置,将钢筋标杆预先竖直牢靠绑扎或焊接在钢筋笼上,预埋钢筋标杆顶部带“十”字应高出设计圈梁顶部1~2cm以上,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钢筋标杆即牢靠固定在圈梁中或在圈梁混凝土浇筑后12h内,将专用道钉按入测点设计位置,待混凝土完全凝固后,测点亦牢靠固定在圈梁中;“后埋”即围护结构顶部结构施工完成后,用冲击钻于测点设计位置用膨胀螺栓把强制对中盘固定,监测时放上小棱镜即可;水平位移点位埋设示意图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因开挖引起基坑围护结构向坑内的变形及坑底隆起等原因,会导致坑外土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会对影响范围内道路以及地面造成影响,如道路变形过大,将导致道路不能正常、安全使用,故需对基坑周边地表进行沉降监测;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道路及沉降测点标志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实样图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因开挖引起基坑围护体向坑内的变形及坑底隆起等原因,会导致坑外土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会对影响范围内建筑物造成影响,如建筑物变形过大,将导致该建筑物不能正常、安全使用,故需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建筑物垂直位移测点可利用射钉枪进行布设或使用冲击钻进行“L”形测标布设;需确保测点与建筑物连结紧密,不能有松动;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埋设示意图基坑施工监测控制标准以上各项监测的报警指标根据设计施工蓝图确定,应在方案评审会上确认;施工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应启动应急预案并加强监测和巡视:雨季:加强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必要时增设监测点;小雨时监测工作正常进行,中雨以上雨量时光学监测工作停测,但测斜监测、轴力监测、等科目仍应正常进行,数据异常时需进行加测;围护渗漏:渗漏处加强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地面裂缝:加强对裂缝处沉降监测、裂缝附近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监测数据持续报警:加密监测频率,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相关单位;监测预警:巡视预警:施工过程中通过巡视,发现一般安全隐患或不安全状态应予以预警;若风险点在扩大,则应在报表中注明,并予以巡视预警;综合预警: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参与各方的监测、巡视信息,并通过核查、综合分析和专家论证等,及时综合判定出工程风险不安全状态而进行的预警;施工过程中当判断为综合预警状态时,在信息报送的同时,应及时组织分析,加强监测、巡视,进行先期风险处置;第六章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沉降测量6.1.1 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埋设基准点布设于隧道及基坑开挖影响区外,一般为开挖边界100米之外不受干扰的地方,在土质地区,应埋设水泥桩,优先考虑设立在基础好,沉降稳定,便于施测,便于保存,稳固的永久性建筑物上,也可以埋设于在变形影响区域外的原状土层上;工作点的选取应适观测点与基岩基准点的距离而定,初步确定为每个基准点联测3个工作点;基准点埋设方式如下图所示;墙角精密水准点埋设示意图基准点与工作基点的埋设要牢固可靠,如采用标准地表桩,必须将其埋入原状土,并做好井圈和井盖;在坚硬的道面上埋设地表桩,应凿出道面和路基,将地表桩埋入原状土或钻孔打入1米以上的螺纹钢筋做地表观测桩,并同时打入保护钢管套;基准点与工作基点可适现场情况使用第三方交桩控制点或其他已有的精密水准点;地面基准点埋设示意图6.1.2测量方法基准点采用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根据使用仪器徕卡DNA03电子水准仪的精度是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0.3mm,同时考虑本工程监测点是按照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精度进行观测,其视线长度≤50m,一般附合路线线路长约1km 左右,则在该路线上的测站数为:105021000 线线S S n 站各测站高程中误差为:04.0103.0 n m m 偶站mm在本线路中最弱点将是第5站,即n=5,其单向观测最高程中误差为:09.023.204.05)( 站单向最弱点m m mm当采用往返观测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06.0204.02)( 最弱点(单向)往返最弱点m m mm可以看出,采用该仪器按本观测方案可以达到垂直变形监测要求;观测注意事项如下:①对使用的电子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②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③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④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⑤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⑥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⑦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⑧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6.1.3数据处理及分析1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记录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进行,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①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2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满足精度要求条件,确保起算数据的准确;②使用商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件,平差前应检核观测数据,观测数据准确可靠,检核合格后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③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量等数据;2变形数据分析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①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②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着;③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①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制状态;②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支护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③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采取措施;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水准观测仪器及主要技术指标水平位移测量现场监测基准点采用强制归心的水泥观测墩,顶面长宽各0.4米,地下部分埋深大于1.2米,地面部分高1.0米;监测点埋设时先在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用冲击钻钻出深约10cm的孔,再把强制归心监测标志放入孔内,缝隙用锚固剂填充;埋设形式如下图;监测基点实景图监测点实景图5.2.1埋设技术要求测点标志埋设时应注意保证与测点间的通视,保证强制对中标志顶面的水平,测点埋设完毕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防锈处理,并作明显标记;监测点标志使用预制强制归心标志,可与桩顶沉降点制作成同一标识;5.2.2观测方法1基准点及工作基点观测根据基坑周边环境情况,水平位移基准点及监测控制点组成附合、闭合导线或导线网,参考下图观测方案;水平位移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必须使用强制对中装置;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布置示意图基准网测量采用2″级全站仪,测距精度2mm+2ppm;可按下式估算导线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1t u m S T m m S1-1 其中S 为导线平均边长,m 为测角中误差″,1T 为测距相对中误差mm;取导线平均边长60米,测角中误差1.41”,测距中误差使用TC1800进行6测回观测,可达0.5毫米,于是得到导线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ij M 为0.64毫米; mm M M M U T IJ 64.022 1-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的测量选用Ⅰ级全站仪导线测量的方法,按国标“精密工程测量规范”的四等三角测量技术要求施测;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①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6测回观测,方向数多于3个时应归零;方向数为2个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左角、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差值不大于±″;②半测回归零数≤±4″;一测回中2倍照准差变动范围≤8″;同一方向各测回较差≤±4″;③观测时为了减少望远镜调焦误差对水平角的影响,每一方向的读数正倒镜不调焦完成; ④方位角闭合差≤±″n n 为测站数;⑤测距应往返观测各两测回,并进行温度、气压、投影改正;根据场地的稳定条件,应定期对基准网进行检核,一般每3个月检查1次,发现工作基点相对关系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基准网复测;5.2.3监测点观测由于施工场地内环境条件一般较差,考虑现场情况,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一般采用极坐标法,使用工作基点为起算点,采用极坐标法测定各监测点坐标,计算围护桩顶测点的变形量;极坐标法进行监测点观测,测量方法与导线测量相同,在选定的工作基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瞄准另一个工作基点作为起始方向,并用其它工作基点作检核,按测回法依次测定各监测点与测站连线的角度、距离,计算监测点坐标,根据各测次与初始值的坐标,计算桩顶水平位移矢量;极坐标法进行监测点水平位移监测中误差为:mmMmij8.022,满足精度要求;5.2.4数据处理及分析1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记录采用全站仪多测回测角测量记录程序进行,观测时可完成各项限差指标控制,观测完成后形成电子原始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使用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坐标;平差计算要求如下:①平差前对控制点稳定性进行检验,对各期相邻控制点间的夹角、距离进行比较,确保起算数据的可靠;②使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③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各期变形观测点二维平面坐标值,计算投影至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矢量位移,并计算各期阶段变形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等数据;2变形数据分析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①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②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着;③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①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制状态;②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基坑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③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有关各方;仪器型号:索佳SRX2、南方NTS-332R;精度:±2″,±2mm+2ppm;。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应测
宜测

水平位移
宜测
可测
可测
裂缝
应测
应测
应测
周围地下管线变形
应测
应测
应测
注:基坑类别的划分按照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执行。
4.2.2 当基坑周围有地铁、隧道或其它对位移(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及设施时,
具体监测项目应与有关部门或单位协商确定。
4.3 巡 视 检 查
7. 监测数据的计算、整理、分析及信息反馈; 8. 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 9. 现场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监测资料。
4 监测项目
4.1 一 般 规 定
4.1.1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4.1.2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包括: 1 支护结构; 2 相关的自然环境; 3 施工工况; 4 地下水状况; 5 基坑底部及周围土体; 6 周围建(构)筑物; 7 周围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 8 周围重要的道路; 9 其他应监测的对象。 4.1.3 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应抓住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形成有效的、完整 的监测系统。监测项目尚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工况相配套。
5.2 基 坑 及 支 护 结 构
5.2.1 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 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 3 个。监测点宜设置 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5.2.2 围护墙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 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 3 个。监测点宜 设置在冠梁上。 5.2.3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 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 1 个监测孔。 当用测斜仪观测深层水平位移时,设置在围护墙内的测斜管深度不宜小于围护墙的入土深 度;设置在土体内的测斜管应保证有足够的入土深度,保证管端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 5.2.4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 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 1 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 测点间距宜为 3~5m。 5.2.5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 2 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 3 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 3 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 1/3 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 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 1/3 部位; 4 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5.2.6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地质条件 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根数的 10%,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宜少于 20%, 且不应少于 5 根。 5.2.7 锚杆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 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 1~3%,并不 应少于 3 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 近位置。

基坑监测规范要求

基坑监测规范要求

基坑监测内‎容摘要基坑围护体‎系随着开挖‎深度增加必‎然会产生侧‎向变位,关键是侧向‎变位的发展‎趋势如何。

一般围护体‎系的破坏都‎是有预兆的‎,因而进行严‎密的基坑开‎挖监测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可‎及时了解围‎护体系的受‎力状况,对设计参数‎进行反分析‎,以调整施工‎参数,指导下步施‎工,遇异情可及‎时采取措施‎。

应该说,基坑监测是‎保证基坑安‎全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基坑监测规‎范要求如下‎:一、监测点布置‎1、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当测斜管埋‎设在土体中‎,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并应大于维‎护墙的深度‎。

以测斜管底‎为固定起算‎点,管底应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

2、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2)、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

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3)、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m。

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含水层中;(4)、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3、基坑周边环‎境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

必要时尚应‎夸大监测范‎围。

(2)、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测点布置方法

测点布置方法

一、XX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管理研究3.3测点布置的方法和数据处理要求3.3.1测点布置方法(1)建筑物倾斜及沉降监测在深基坑监测过程中,应依据建筑物的结构、形状、桩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方案,各监测点应最能容易的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趋势。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差异沉降观察点应布设在差异沉降量较大的位置、建筑的四个角处、沉降裂缝的两侧以及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

保证观测点能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倾斜及不均匀沉降情况,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

根据监测点设计图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固定的观测路线需在沉降观测点与工作点之间建立,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以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用冲击钻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Φ20~30mm的半圆头弯曲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

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

测点的布设如图3-1所示。

对于建筑物倾斜监测,在需要监测的楼底部和顶部设置倾斜监测标志点。

底部和顶部标志点要求在同一铅垂线上。

观测时,精密经纬仪安置在离建筑物大于其高度的距离外测,出上部标志的高度H以及水平位移的投影值a,则倾斜度I为:I=a/H。

图3-1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2)沉降及倾斜观测依照规范规定出发,事先设计图纸规定布设测点和分析结果,水准基准点宜均匀埋设,数量不应少于3点,埋设方法如图3-2所示。

图3-2沉降观测测点布设示意图(3)桩体变形及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观测桩体变形观测:将测斜管绑扎在灌注桩钢筋笼内,钢筋笼深度与管深一致管体与桩体钢筋笼迎土面钢筋绑扎牢,每间距2米绑扎一次;测斜管内有一对槽必须垂直于基坑边线;下管之前,注意封好测斜管端管口盖子,并用胶带缠绕密封接头部位;待钢筋笼吊装完毕后,立即向测斜管内注入清水,防止泥浆浸入管中,同时做好测点保护。

仪器如图3-3所示。

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 50497-20091 总 则1.0.1 为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工作,保证监测质量,为信息化施工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做到成果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建筑基坑安全和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一般土及软土建筑基坑工程监测,不适用于岩石建筑基坑工程以及冻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和侵蚀性环境的建筑基坑工程监测。

1.0.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应综合考虑基坑工程设计方案、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周边环境条件、施工方案等因素,制订合理的监测方案,精心组织和实施监测。

1.0.4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2.0.1 建筑基坑 building excavation为进行建(构)筑物基础、地下建(构)筑物施工所开挖形成的地面以下空间。

2.0.2 基坑周边环境 surroundings around building excavation在建筑基坑施工及使用阶段,基坑周围可能受基坑影响的或可能影响基坑的既有建(构)筑物、设施、管线、道路、岩土体及水系等的统称。

2.0.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monitoring of building excavation engineering在建筑基坑施工及使用阶段,对建筑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的检查、量测和监视工作。

2.0.4 支护结构 bracing and retaining structure为保证基坑开挖和地下结构的施工安全以及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进行临时支挡、加固的一种结构体系。

包括围护墙和支撑(或拉锚)体系。

2.0.5 围护墙 retaining structure基坑周边承受坑侧土、水压力及一定范围内地面荷载的壁状结构。

2.0.6 支撑 bracing在基坑内用以承受围护墙传来荷载的构件或结构体系。

2.0.7 锚杆 anchor rod一端与围护墙联结,另一端锚固在土层或岩层中的承受围护墙传来荷载的受拉杆件。

基坑工程中的地下水位监测与预警

基坑工程中的地下水位监测与预警

基坑工程中的地下水位监测与预警基坑工程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一种工程类型,其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地下水位的监测与预警,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地下水位的监测与预警能够有效地防止基坑工程中的地下水的渗流、涌水等不利情况的发生,保障工程的安全进行。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水位的监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地下水位监测点,并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监测点的数量和布置。

监测点的数量和布置应该能够全面反映出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地下水位异常变化。

地下水位的监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比较常见的方法有井水位法、压力水位法等。

井水位法是通过在地下水位监测点中设置水位计或水压计来测量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而压力水位法则是通过压力传感器来测量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这些监测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根据具体工程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地下水位的预警是在监测到地下水位异常变化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地下水的渗流或涌水。

地下水位异常变化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上升或下降、水位波动等原因引起的。

根据不同的异常情况,采取不同的预警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地下水位持续上升可能会导致地下水涌入基坑,增加基坑工程的风险。

在此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排水措施,以降低地下水位的水头压力。

排水措施可以采用地下水抽水泵或井点降低地下水位,确保基坑内的地下水位维持在安全范围内。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可能是由于基坑工程中深部开挖和土方回填引起的。

在此情况下,应及时监测并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避免地下水位下降过快导致地基沉降或土体塌陷。

可以考虑采取注水措施,增加地下水位的水头压力,稳定土体的结构。

地下水位波动可能是由于降水或其他外力的影响引起的。

在此情况下,应加强对降水的监测,并及时采取减排水措施。

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降水,并进行处理和利用,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

综上所述,基坑工程中的地下水位监测与预警是保障工程安全的重要环节。

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1]

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1]

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 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Monitoring of Building ExcavationEngineering2009—04—29发布 2009—09—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Monitoring of BuildingExcavation EngineeringGB 50497—2009主编部门:山东省建设厅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09年09月01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北京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文)的要求,由济南大学会同9个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本规范共有9章及7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监测频率、监测报警、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等。

本规范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调查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建筑基坑工程监测的实践经验,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科技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并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通过各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意见。

本规范的初稿、征求意见稿经多次编制工作会议的讨论、反复修改后,形成送审稿并通过了审查。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为了提高本规范的质量,敬请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济南大学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管理组(济南市济微路106号,邮编25002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基坑工程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方法
1、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巾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

2、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问距宜为20m~50m.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戎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3、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m~5m.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波、管同理肯,在所测的承压含水层中。

4、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