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地下水位的监测 表格
基坑安全监测记录表(样表)

基坑安全监测记录表(样表)
以上为基坑安全监测记录表(样表),用以记录基坑施工期间的
地下水位、沉降及裂缝等监测数据。
每日进行监测,记录相应的监
测项、监测数值、监测结果和备注。
地下水位的监测是为了及时掌握基坑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或调整施工计划。
沉降监测点A和沉降监测点B用于监测基坑周边地面沉降情况,可以判断基坑施工对周边土地造成的影响。
裂缝监测点A和裂缝监测点B用于监测基坑周边土地是否出现裂缝情况,可及时采取防止裂缝扩展的措施。
监测结果为正常表示地下水位、沉降和裂缝等监测数据在正常范围内,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备注栏可用于记录特殊情况,如变动原因、临时措施等。
本记录表的数据紧密联系施工现场实际,便于工程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监测情况,确保基坑施工期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基坑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方案

基坑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方案1.概况1.1 工程概况这个项目是一项大型的建筑工程,旨在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楼。
该建筑将包括商业和住宅用途,是当地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基坑概况该项目需要进行基坑开挖,以便为建筑物的地基做好准备工作。
基坑的深度将达到20米左右,需要进行支护工作以确保工人的安全。
1.3 工程地质概况该项目的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土质较软,需要采取特殊的施工方法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和监测工作,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1.4 环境概况该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周围有许多居民和商业企业,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来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进行噪音、粉尘和污水处理等工作,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基坑支护及施工方案为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采取了多种支护措施,包括钢支撑、混凝土墙和土钉墙等。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如挖孔桩、土钉墙和钻孔灌注桩等,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们还将采取噪音、粉尘和污水处理等措施,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监测目的、范围、依据、原则及监测内容3.1 监测目的:本次监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3.2 监测范围:本次监测的范围包括公司生产厂区及周边区域,主要监测点包括废水排放口、废气排放口、噪声等。
3.3 监测依据:本次监测的依据主要包括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公司环境保护标准以及国家环境监测标准等。
3.4 编制原则:本次监测的编制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可比性等原则。
同时,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将采用多种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等。
以上是本次监测的目的、范围、依据、原则及监测内容的简要介绍。
我们将严格按照以上要求进行监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5 监测内容64、基坑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要求汇总表75、监测方法5.1 水平位移观测:水平位移观测是指对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等进行水平位移监测。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4 监测项目一般规定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应包括:1 支护结构。
2 地下水状况。
3 基坑底部及周边土体。
4 周边建筑。
5 周边管线及设备。
6 周边重要的道路。
7 其他应监测的对象。
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相匹配。
应针对监测对象的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并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监测系统。
仪器监测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应根据表进行选择。
表建筑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表续表注:基坑类别的划分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执行。
当基坑周边有地铁、隧道或其他对位移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设施时,监测项目应与有关管理部门或单位协商确定。
巡视检查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每天均应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宜包括以下内容:1 支护结构: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缝出现;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4)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5)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6)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
2 施工工况: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3)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4)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
3 周边环境:1)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2)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出现;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4)邻近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
4 监测设施:1)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2)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3)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5 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
巡视检查宜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锥、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
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 50497-20091 总 则1.0.1 为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工作,保证监测质量,为信息化施工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做到成果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建筑基坑安全和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一般土及软土建筑基坑工程监测,不适用于岩石建筑基坑工程以及冻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和侵蚀性环境的建筑基坑工程监测。
1.0.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应综合考虑基坑工程设计方案、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周边环境条件、施工方案等因素,制订合理的监测方案,精心组织和实施监测。
1.0.4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2.0.1 建筑基坑 building excavation为进行建(构)筑物基础、地下建(构)筑物施工所开挖形成的地面以下空间。
2.0.2 基坑周边环境 surroundings around building excavation在建筑基坑施工及使用阶段,基坑周围可能受基坑影响的或可能影响基坑的既有建(构)筑物、设施、管线、道路、岩土体及水系等的统称。
2.0.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monitoring of building excavation engineering在建筑基坑施工及使用阶段,对建筑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的检查、量测和监视工作。
2.0.4 支护结构 bracing and retaining structure为保证基坑开挖和地下结构的施工安全以及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进行临时支挡、加固的一种结构体系。
包括围护墙和支撑(或拉锚)体系。
2.0.5 围护墙 retaining structure基坑周边承受坑侧土、水压力及一定范围内地面荷载的壁状结构。
2.0.6 支撑 bracing在基坑内用以承受围护墙传来荷载的构件或结构体系。
2.0.7 锚杆 anchor rod一端与围护墙联结,另一端锚固在土层或岩层中的承受围护墙传来荷载的受拉杆件。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要点表

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
缝、地面超
回 点,每一基坑 疏布置测点
载状况
填 不少于 8 点
自然环境 设
(雨水、气 计
温、洪水 时
等)
非予应力锚杆
和土钉抽取构
锚杆、土钉 全
每根锚杆上的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
件的 5 %,予
的应力和轴 过
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复杂的区
应力锚杆抽取
力
程
域
构件的 10 %,
个,每一支撑
至
行测量
不少于 3 点
拆
用安装在混凝土支撑内 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 的应力传感器测试。钢支 撑采用与支撑串联连接的
、与支撑断面尺寸相同 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
开挖深度 ≤5m 及基 础底板完 成后,1 次/2 天; 其它 1 次/ 天
除
不低于 1/100(F·S)
立柱变形
全 不少于构件的 过 20 %,且不少 程 于3个
基坑设计深度(m)
≤5.0 5.0-10.0 10.0-15.0 >15.0
1 次/1d 1 次/2d 1 次/2d 1 次/2d
-
1 次/1d 1 次/1d 1 次/1d
-
-Leabharlann 2 次/1d 2 次/1d
1 次/1d 1 次/1d 2 次/1d 2 次/1d
1 次/3d 1 次/2d 1 次/1d 1 次/1d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要点表
基坑监测频率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规定 1、基坑向下开挖期间,监测不应少于每天一次,直至开挖停止后连续三天的监测数值稳 定; 2、当地面、支护结构或周边建筑物出现裂缝、沉降,遇到降雨、降雪、气温骤变,基坑 出现异常的渗水,坑外地面荷载增加等各种环境条件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进行连续监 测,直至连续三天的监测数值稳定; 3、当位移速率大于前次监测的位移速率时,则应进行连续监测; 4、基坑监测频率与基坑类别、施工开挖深度、基坑设计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后的 工作实践中应综合考虑各项参数,准确判断监测频率;如遇突发情况,加大监测频率。
深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方案

施施工工监监测测方方案案1 施工监测目的及意义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将不可避免地对地层、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确保基坑周边建筑物及管线安全,做到信息化安全施工,必须对地表、地下管线和周边建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量测。
通过监控量测可以达到如下目的:1、了解基坑周围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明确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以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
2、了解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位状态,并对其安全稳定性进行评价。
3、了解工程施工对地下管线、建筑物等周边环境条件的影响程度,确保它们仍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
4、了解施工降水效果对周围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
5、将量测结果反馈到施工中,及时修改施工参数和步骤进行信息化施工。
2仪器选择和精度要求1、基坑位移监测采用拓普康TKS-202全站仪,精度2秒。
仪器在检验有效期内作业,并在作业期间进行检查校核。
2、沉降观测使用徕卡N2精密水准仪(带测微器)及2米铟钢水准标尺。
仪器最小分辨率为0.01mm 。
仪器及标尺在检验有效期内作业,并在作业期间进行检查校核。
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精度要求进行观测,执行的各项规定和限差如下:等级 仪器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任一测站上前后距差视线高度 二等DS0.5≤30m≤1.0m≤0.5m>0.3m项目 等级基、辅分划读数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基辅尺分划读数差≤0.3mm,闭合差≤±0.3√N mm(N代表测站数)。
3监测项目及控制标准3.1监测项目1、本次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监测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GB50497-2009)执行。
2、本次监测可分为基坑工程主体监测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监测,施工监测项目和内容有:3、水位观测、钢筋应力等监测见第三方监测方案。
3.2监测控制标准1、基坑监测控制标准及报警指标如下表所示:2、水位变化控制标准为:要求水位变化值累计值不大于1m或每天变化值不大于0.50m。
建筑深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及内容对照表

3内力
支护结构板墙内力(应测)
全过程
每一边不少于一点
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1.5~2.5m
用安装在支护结构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
1次/3天
支护结构圈梁或围檩(冠梁)内力(应测)
全过程
每一边不少于一点
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1.5~2.5m
一般基坑平面每边不少于2点,竖向布置的间距一般为2-5m
设在基坑每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
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或土压力计的方法监测。精度不低于1Kpa
1次/3天
6裂缝
邻近房屋裂缝(应测)
开挖至±0.00
每一建(构)筑物或重要设施不少于6点
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及新旧建筑物、高低建筑物的交接处均应设置点。裂缝点的布置:在裂缝两侧布置
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的规定
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
基坑周围地表裂缝(应测)
开挖至回填
每一边不少于2点,且每20米不少于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8点
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2-3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
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的规定
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
基坑周围地表裂缝(宜测)
开挖至回填
每一边不少于2点,且每20米不少于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8点
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2-3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
观测检查或仪器测量检查,精度不小于1mm。
基坑地下水位的监测 表格

备注中注明该测点正常或超限状况。 工况
测点布置示意图
注:应视工程及测点变形情况,定期绘制测点的数据变化曲线图。
防雨水、地表水和杂物进入管内。水位管处应有醒目标志, 避免施工损坏。 (2) 水位管埋设后每隔1天测试一次水位面,观测水位面是否 稳定。当连续几天测试数据稳定后,可进行初始水位高程 的测量。 (3) 在监测了一段时间后。应对水位孔逐个进行抽水或灌水试 验,看其恢复至原来水位所需的时间,以判断其工作的可 靠性。 (4) 坑内水位管要注意做好保护措施,防止施工破坏。 (5) 承压水位管直径可为50~70 mm,滤管段不宜小于1m, 与钻孔孔壁间应灌砂填实,被测含水层与其它含水层间应 采取有效隔水措施,含水层以上部位应用膨润土球或注浆 封孔,水位管管口应加盖保护。 (6) 重点是管口水准测量,要与绝对高程统一。
基坑地下水位监测
勘察0802 何世钦 0608104225
地下水位
一、基本内容
• 基坑工程地下水位监测包含坑内、坑外水位监测。 • 基坑工程地下水位监测又有浅层潜水和深层承压水位
之分。 。 • 通过坑内水位观测可以检验降水方案的实际效果,如:
降水速率和降水深度。坑内应采用大井。 • 通过坑外水位观测可以了解坑内降水对周围地下水位
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防止基坑工程施工中坑外水 土流失。 • 坑外水位监测为基坑监测必测项目
二、仪器、设备简介
水位测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地下埋入材料部分—水 位管;第二部分为地表测试仪器— 钢尺水位计,由探头、钢尺电缆、 接收系统、绕线架等部分组成。; 第三部分为管口水准测量,由水准 仪、标尺、脚架、尺垫等组成。
h s —水位管内水面距管口的距离(m)。
本次水位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监测技术 1、测试方法
先用水位计测出水位管内水面距管 口的距离,然后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出 水位管管口绝对高程,最后通过计算得 到水位管内水面的绝对高程。
四、监测技术 2、 测试数据处理
水位管内水面应以绝对高程表示,计算式如下:
Ds Hs hs
式中:D s —水位管内水面绝对高程(m);
H s —水位管管口绝对高程(m);
防雨水、地表水和杂物进入管内。水位管处应有醒目标志, 避免施工损坏。 (2) 水位管埋设后每隔1天测试一次水位面,观测水位面是否 稳定。当连续几天测试数据稳定后,可进行初始水位高程 的测量。 (3) 在监测了一段时间后。应对水位孔逐个进行抽水或灌水试 验,看其恢复至原来水位所需的时间,以判断其工作的可 靠性。 (4) 坑内水位管要注意做好保护措施,防止施工破坏。 (5) 承压水位管直径可为50~70 mm,滤管段不宜小于1m, 与钻孔孔壁间应灌砂填实,被测含水层与其它含水层间应 采取有效隔水措施,含水层以上部位应用膨润土球或注浆 封孔,水位管管口应加盖保护。 (6) 重点是管口水准测量,要与绝对高程统一。
基坑地下水位监测
勘察0802 何世钦 0608104225
地下水位
一、基本内容
• 基坑工程地下水位监测包含坑内、坑外水位监测。 • 基坑工程地下水位监测又有浅层潜水和深层承压水位
之分。 。 • 通过坑内水位观测可以检验降水方案的实际效果,如:
降水速率和降水深度。坑内应采用大井。 • 通过坑外水位观测可以了解坑内降水对周围地下水位
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防止基坑工程施工中坑外水 土流失。 • 坑外水位监测为基坑监测必测项目
二、仪器、设备简介
水位测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地下埋入材料部分—水 位管;第二部分为地表测试仪器— 钢尺水位计,由探头、钢尺电缆、 接收系统、绕线架等部分组成。; 第三部分为管口水准测量,由水准 仪、标尺、脚架、尺垫等组成。
三、水位管构造与埋设
水位管选用直径50mm左右的 钢管或硬质塑料管,管底加盖密 封,防止泥砂进入管中。下部留 出0.5~1m的沉淀段(不打孔),用 来沉积滤水段带入的少量泥砂。 中部管壁周围钻出6~8列直径为 6mm左右的滤水孔,纵向孔距 50~100mm。相邻两列的孔交错 排列,呈梅花状布置。管壁外部 包扎过滤层,过滤层可选用土工 织物或网纱。上部管口段不打孔, 以保证封孔质量。
工程名称:
测试者:
组号
点号
初始高程/m
地下水水位监测日报表样表
报表编号:
(
表格
)监测日报表
第
次
天气:
计算者:
测试日期: 年 月 日
本次高程/m
上次高程/m 本次变化量/mm 累计变化量/mm 变化速率/mm·d-1
备注
பைடு நூலகம்
说明:
说明
1.所填写数据正负号的物理意义; 2.测点损坏的状况(如被压、被毁);
备注中注明该测点正常或超限状况。 工况
测点布置示意图
注:应视工程及测点变形情况,定期绘制测点的数据变化曲线图。
h s —水位管内水面距管口的距离(m)。
本次水位变化:
hsi Dsi Dsi1
累计水位变化:
hs Dsi Ds0
式中:D
i s
—第i次水位绝对高程(m);
D
i s
1
—第i-1次水位绝对高程(m);
D
0 s
—水位初始绝对高程(m);
h s —累计水位差(m)。
五、 注意事项 (1) 水位管的管口要高出地表并做好防护墩台,加盖保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