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3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2节生态系统的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学习目标:①、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②、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二者区别、联系。

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

③、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

二、知识结构: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1实例: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2.自我调节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其中,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负反馈调节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当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是。

(一)抵抗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功能的能力。

2.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影响因素:一般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二)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的能力。

2.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3.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特征;外界干扰的特征和强度;环境条件等(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但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

如果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好,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不应超过;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协调。

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3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2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第2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

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3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2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第2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

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3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2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第2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分解者B.植食动物C.肉食动物D.绿色植物【解析】CO2进入生物群落可通过光合作用,CO2释放到大气中是通过呼吸作用,所以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绿色植物。

【答案】 D2.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是与下列哪项结合在一起的(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水循环D.能量流动【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 D3.在一般情况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 )【解析】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重新返回无机环境。

【答案】 D4.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哪一组合能代表X、Y、Z三种生物( ) 【导学号:07950048】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解析】能利用矿物质的是生产者,分解有机物、产生矿物质的是分解者。

【答案】 C5.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关系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解析】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可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的;能量除了在食物链中流动外,还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流动;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生物数量金字塔可以倒置。

【答案】 A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07950049】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解析】由图可知:A代表分解者,B代表生产者,C代表消费者;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2.3.2 生态系统的功能学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2.3.2 生态系统的功能学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2.3.2 生态系统的功能学案(无答案)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2.3.2 生态系统的功能学案(无答案)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2.3.2 生态系统的功能学案(无答案)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一、学习目标:1、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特点。

2、概述研究物质循环的意义。

3、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4、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5、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6、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7、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二、知识结构: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碳循环氮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1.生态系统中的、、、、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2.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例如植物的、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等,这就是化学信息。

3.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

4.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

信息还能够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三、典例解析:1、碳循环例1:下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2.3.2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2.3.2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2.3.2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2.3.2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2.3.2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生态系统的功能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1.学会识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软件的观察以及实地考查生态系统,结合课本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热爱家乡,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

(3)碳循环过程图解.(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难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网络】一、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能量流动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2.数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4.能量流动特点:单向..、逐级递减....5.能量传递效率(约10-20% )的表示方法:能量金字塔,如右图所示:图中ABC代表从低到高不同营养级,各自的体积代表所具有的能量,体积比代表能量传递效率(如:V A /V B 或V C /V B )6.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从而提高生态中能量的利用率。

(二)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反复的循环运动。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特点:全球性、循环性、生化性3.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特点:以光合作用为主、化能合成作用为辅合成有机物构成全球的基础生产;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 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CO 2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不同的生态系统固定CO 2的速率差别很大;大气中CO 2的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征。

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的各成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 BC 能量金字塔(一)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

1.抵抗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动力。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2.3.1 生态系统的结构学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2.3.1 生态系统的结构学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2.3.1 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无答案)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2.3.1 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无答案)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2.3.1 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无答案)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范围。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类型。

3.解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5.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6.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知识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概念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2.类型:(1)生态系统主要特点:动植物种类,复杂,和能长时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主要物种:植物:为主;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较多。

保护与管理:实行限额采伐,确保森林资源的低于年生产量,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生态系统主要特点:动植物种类,群落结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

主要物种:植物: 为主;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

利用与保护:以发展业为主,合理确定量,发展放牧和放牧,并进行科学管理。

(3)生态系统主要特点:占地球表面积的71%,可看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主要物种:植物:微小的植物;动物:种类很多。

利用与保护:颁布法律,规定禁渔期、禁渔区、捕捞工具等.(4)生态系统定义:指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沿海滩涂、浅海水域等。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2.3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2.3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2.3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2.3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2.3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生物圈的概念(理解);(2)生物圈稳态能够自我维持的原因(理解);(3)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理解)。

2.态度观念方面(1)通过学习生物圈的概念,理解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和谐统一,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2)通过学习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理解生物圈稳态的原因,树立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3)通过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理解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拯救、优化环境的意识。

3.能力方面(1)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回答阅读提纲中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2)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机会,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生物圈的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因为“生物圈”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统一整体,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生物圈的稳态、生物圈稳态的自我调节的基础。

(2)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3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2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第2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

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3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2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第2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
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 落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同时存在,不 可分割 【解析】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则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 流动又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探讨 2:使用农药 DDT(难降解)的只有一小部分地区,可是远在南极 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 DDT,这说明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球性。
探讨 3: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什么?①、②、③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提示: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通过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的 呼吸作用将生物群落内的有机物分解为 CO2,返回大气中。 (2)大气中 CO2 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用图中代号表示)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 联系 成和分解;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图示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
提示:④
[技法提炼]
碳循环模式图中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
(1)首先双向箭头的两端分别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 CO2,因为只有生 产者既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从大气中吸收 CO2,又能通过呼 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 CO2,因此只有生产者与大气中的 CO2 之间具有双 向箭头(如图 1 中的 A 与 B、图 2 中的 A 与 C、图 3 中的 A 与 E、图 4 中 的 A 与 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3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2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第3课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狗会用它的尿液和粪便来标记领地和记住来往的路径;野兔看到鹰在空中盘旋后迅速躺进洞中;蜜蜂发现蜜源后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

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哪一类信息传递( )A.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C.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D.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解析】狗的尿液和粪便属于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野兔看到鹰、鹰的图像属于物理信息;蜜蜂发现蜜源后通过舞蹈动作来传递信息,这是通过行为来完成的。

【答案】C2.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A.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长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解析】A项说明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B、D项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只有C项描述的是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的信息传递,说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

【答案】C3.下列属于探究化学信息传递的是( )A.观察动物对电视图像的反应B.用录音机记录鸟类繁殖时的鸣叫声C.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D.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飞蛾【解析】电视图像、鸣叫声、“黑光灯”发出的光和声音都是物理信息,C项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C4.如图表明的是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 【导学号:07950050】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解析】本题易错选A项,原因是误认为信息是单向传递的。

由题图可知,物种A 与物种B之间属于捕食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实现这种动态的制约关系的是双方之间彼此进行的信息传递,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答案】C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下列正确的叙述是(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来自无机环境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但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如捕食者给被捕食者发出信息,被捕食者也可以发出信息给捕食者。

D选项中的害虫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B6.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山坡上生长着一种灌木,这种灌木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随雨水进入土壤后,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草本植物的生长。

当火灾烧尽了此类灌木,其他草本植物便乘机生长繁盛,直到灌木再次出现时,这种化学抑制作用又再次出现。

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灌木释放出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B.这种灌木释放出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调节的是种内关系C.灌木与它抑制的草本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来控制有害动物【解析】解答本题用到的知识点: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及其类型、信息的种类及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等。

这种灌木释放出的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因此属于化学信息;灌木和它抑制的草本植物是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控制有害动物,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答案】B7.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B.当日照达到一定时长时植物才能够开花C.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解析】B项体现的是生态因素——光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

【答案】B8.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

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

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的传递( )A.物理和化学信息B.行为和化学信息C.物理和营养信息D.物理和行为信息【解析】这属于海龟的特殊行为,是行为信息;因为是利用舌尖的红色突起模仿小虫蠕动,引起其他小虫的注意,所以也是物理信息。

【答案】D9.有关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以降低种群密度D.利用信息传递可防治害虫,但效果很差【解析】利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效果明显,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对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没有较大干扰,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D10.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

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

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

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

回答下列问题:(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_______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具有________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小蜂吃害虫,小鸟捕食害虫A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其种群的发展。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答案】(1)捕食和竞争 (2)有利通过捕食,使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害虫A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害虫A种群的生存(3)调节[能力提升]11.下列属于对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 (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④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含氮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无机环境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①所描述的是能量流动,③所描述的是信息传递,④所描述的是物质循环。

②所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不是功能。

【答案】B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解析】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等;光照属于物理信息,而不是行为信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

【答案】C13.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养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蔬菜,水面上方黄瓜藤枝蔓茂盛。

漂浮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大棚里同时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起驱虫作用。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以作为分解者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漂浮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解析】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灌溉、施肥、除草等),不是只需输入光能即可维持稳定;螃蟹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盐,才能为蔬菜和黄瓜提供养分;群落是指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而不是只包含螃蟹、漂浮蔬菜、黄瓜;辣椒的驱虫作用显然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传递实现的。

【答案】B1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信息流)模型,请回答:(1)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在方式和方向上不同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__________与__________之间以及______与______之间的关系,因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

(3)填写下列实例中信息的种类:①猎豹和猫科动物有着高度特化的尿标志的信息属于______信息。

②蜜蜂的舞蹈行为属于______信息。

③某些植物的花对于传粉昆虫来说属于______信息。

④生物代谢产生的物质如酶、抗生素等属于______信息。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振动频率等属物理信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属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的信息属行为信息。

【答案】(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而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2)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生物生物(3)①化学②行为③物理④化学(4)①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15.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

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而实现的。

如灯蛾的雌虫能吸引11 km以外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

为了探索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将某昆虫中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