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板带宽和最大吞吐的数据量的计算方法
交换机容量计算公式考研王道

交换机容量计算公式考研王道摘要:一、交换机容量计算的重要性二、交换机容量计算公式详解1.端口数计算2.背板带宽计算3.吞吐量计算4.延迟计算三、实战应用:如何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交换机四、总结与建议正文:交换机作为网络中的重要设备,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和流畅性。
因此,正确计算交换机容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解析交换机容量计算公式,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公式,从而选购到合适的交换机。
一、交换机容量计算的重要性交换机容量计算是为了确保网络设备能够满足预期的性能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交换机容量计算有助于避免网络拥堵、延迟等问题,确保网络的稳定运行。
正确的交换机容量计算还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避免购买过度或者性能不足的设备。
二、交换机容量计算公式详解1.端口数计算交换机的端口数是衡量交换机容量的重要指标。
在计算端口数时,需要考虑交换机的实际可用端口以及所连接设备的数量。
计算公式如下:可用端口数= 交换机总端口数- 已使用的端口数2.背板带宽计算背板带宽是交换机内部传输数据的速度,也是衡量交换机性能的关键指标。
在计算背板带宽时,需要了解交换机的吞吐量以及背板总带宽。
计算公式如下:背板带宽= 吞吐量× 2(因为背板带宽通常是以双向计算的)3.吞吐量计算吞吐量是指交换机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的数据量。
计算吞吐量时,需要了解交换机的端口速率以及端口数量。
计算公式如下:吞吐量= 端口速率× 端口数量4.延迟计算延迟是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所需的时间。
计算延迟时,需要考虑交换机的传输速度以及网络中的其他设备。
计算公式如下:延迟= 传输距离× 传输速度/ 光速三、实战应用:如何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交换机在选择交换机时,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端口数量:根据网络设备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当数量的端口。
2.背板带宽:选择背板带宽足够的交换机,以确保网络性能稳定。
3.吞吐量:选择吞吐量较高的交换机,以满足大量数据传输的需求。
背板带宽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000bps/8bit/(64+8+12)byte=1,488,095pps 说明:当以太网帧为64byte 时,需考虑8byte的帧头和12byte的帧间隙的固定开销。
故一个线速的千兆以太网端口在转发64byte包时的包转发率为1.488Mpps。
快速以太网的线速端口包转发率正好为千兆以太网的十分之一,为148.8kpps
(0.1488Mpps)。
端口总速率
/view/71f9d921192e45361066f5e7.html。
交换机背板带宽的计算方法

交换机背板带宽的计算方法1.理论计算方法:(1)交换机吞吐量:吞吐量是指交换机单位时间内能处理的数据量。
交换机的吞吐量取决于其工作模式、交换芯片、流量控制算法等因素,一般以Gbps(千兆位每秒)为单位。
计算交换机吞吐量的公式为:吞吐量=端口数*单个端口速率(2)单个端口速率:单个端口速率是指交换机每个端口的最大传输速率,通常以Mbps (兆位每秒)为单位。
常见的端口速率有10Mbps、100Mbps、1000Mbps (1Gbps)等。
交换机内部端口的速率可能不同,需要将每个端口的速率累加起来得到总的端口速率。
(3)总的带宽:2.实际测试方法:实际测试方法较为简单,可以通过使用网络性能测试工具来测试交换机的背板带宽。
(1)选择测试工具:常见的网络性能测试工具包括iperf、Netperf、IXIA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测试工具。
(2)准备测试环境:在测试之前,需要搭建一个包括交换机、测试设备和计算机的测试环境。
测试设备可以是其他计算机、服务器等。
(3)进行测试:将测试设备连接到交换机的不同端口上,使用测试工具对不同端口之间的带宽进行测试。
测试工具会模拟大量数据流进行传输,通过测量传输速率来测试背板带宽。
(4)分析测试结果:根据测试结果可以获得交换机不同端口之间的实际传输速率,将这些速率进行累加即可得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
总之,交换机背板带宽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或实际测试两种方式来进行。
理论计算方法基于交换机的吞吐量和端口速率,而实际测试方法则通过使用网络性能测试工具来测试不同端口之间的传输速率。
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结合使用,以得到更准确的交换机背板带宽。
防火墙吞吐量计算

比如48*10GE单板,由2块芯片组成,每块芯片240G,2块就是480G
24*40GE单板,有4块芯片组成,每块芯片240G,4块就是960G
整机包转发率由最高单板性能和业务槽位数决定
比如,CE12812有12个业务槽位,单板最高性能是960G,小包800G,换算成包转发率就是1200Mpps。
背板相对大,吞吐量相对小的交换机,除了保留了升级扩展的能力外就是软件效率/专用芯片电路设计有问题;背板相对小。吞吐量相对大的交换机,整体性能比较高。不过背板带宽是可以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可吞吐量是无法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因为后者是个设计值,测试很困难的并且意义不是很大。
交换机的背版速率一般是:Mbps,指的是第二层,对于三层以上的交换才采用Mpps
整机包转发率就是12*1200Mpps=14400Mpps
槽位带宽也是由整机交换容量决定
如12808的C类网板, 整机交换容量是32T(双向),提供给没槽位的交换能力就是32/8=4T, 有槽位带宽按照单向来算,所以就是2T。
12812的C类网板,整机交换容量是48T(双向),同样可以算得槽位带宽为48/12/2=2T
但是,我们如何去考察一个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否够用呢?显然,通过估算的方法是没有用的,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所有端口容量X端口数量之和的2倍应该小于背板带宽,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交换,证明交换机具有发挥最大数据交换性能的条件。
2、)满配置吞吐量(Mpps)=满配置GE端口数×1.481.488Mpps。例如,一台最多可以提供64个千兆端口的交换机,其满配置吞吐量应达到64×1.488Mpps = 95.2Mpps,才能够确保在所有端口均线速工作时,提供无阻塞的包交换。如果一台交换机最多能够提供176个千兆端口,而宣称的吞吐量为不到261.8Mpps(176 x 1.488Mpps = 261.8),那么用户有理由认为该交换机采用的是有阻塞的结构设计。一般是两者都满足的交换机才是合格的交换机。
最大吞吐量的计算公式

最大吞吐量的计算公式
摘要:
1.计算最大吞吐量的重要性
2.最大吞吐量的定义
3.计算最大吞吐量的公式
4.公式的实际应用
5.总结
正文:
一、计算最大吞吐量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网络领域,最大吞吐量是指网络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最大数据量。
对于网络管理员来说,了解和计算最大吞吐量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评估网络性能、优化网络资源和提高用户体验。
二、最大吞吐量的定义
最大吞吐量通常用比特每秒(bps, bit per second)来表示,表示网络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最大比特数。
三、计算最大吞吐量的公式
最大吞吐量的计算公式为:
最大吞吐量= 带宽×利用率×数据包大小
其中,
- 带宽: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承受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通常用比特每秒(bps)表示。
- 利用率:网络资源在某段时间内的使用情况,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 数据包大小:网络传输中的数据包的平均大小,通常用字节表示。
四、公式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计算最大吞吐量:
1.获取网络的带宽和数据包大小。
2.统计网络资源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情况,得出利用率。
3.将这些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出最大吞吐量。
五、总结
计算最大吞吐量有助于了解网络的性能和瓶颈,为网络优化提供参考。
交换机性能计算公式

交换机性能计算公式交换机的性能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进行衡量,其中两个重要的指标是背板带宽和转发率。
1. 背板带宽(Backplane Bandwidth)是指交换机内部用于传输数据的物理通道的总带宽。
背板带宽决定了交换机在处理数据时的吞吐量。
通常情况下,背板带宽越大,交换机的性能越好。
背板带宽的计算公式如下:背板带宽=单个接口带宽x接口数量例如,假设一个交换机有24个千兆以太网接口(每个接口的带宽为1Gbps),则背板带宽可以计算为:背板带宽 = 1Gbps x 24 = 24Gbps2. 转发率(Forwarding Rate)是指交换机每秒能够处理和转发数据包的数量。
转发率决定了交换机的数据转发能力。
通常情况下,转发率越高,交换机的性能越好。
转发率的计算公式如下:转发率=接口速率x接口数量例如,假设一个交换机有24个千兆以太网接口(每个接口的速率为1Gbps)转发率 = 1Gbps x 24 = 24Gbps需要注意的是,转发率并不完全等同于背板带宽。
转发率是指交换机处理和转发数据包的能力,包括包头的处理、决策和数据包的转发,而背板带宽仅仅是指交换机内部传输数据的物理通道的带宽。
除了背板带宽和转发率,交换机的性能还可以通过其他指标来进行衡量,如缓存大小、数据包转发延迟等。
这些指标一起综合考虑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交换机的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背板带宽和转发率并不是唯一决定交换机性能的因素,还受到交换机硬件设计、芯片集成度、软件算法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交换机时,需要综合考虑交换机的多个性能指标,并根据实际需求作出选择。
交换机背板带宽计算方法

交换机背板带宽计算方法一、计算公式说明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1)线速的背板带宽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
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所以说,如果能满足上面三个条件,那么我们就说这款交换机真正做到了线性无阻塞背板带宽资源的利用率与交换机的内部结构息息相关。
目前交换机的内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共享内存结构,这种结构依赖中心交换引擎来提供全端口的高性能连接,由核心引擎检查每个输入包以决定路由。
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的内存带宽、很高的管理费用,尤其是随着交换机端口的增加,中央内存的价格会很高,因而交换机内核成为性能实现的瓶颈;二是交叉总线结构,它可在端口间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这对于单点传输性能很好,但不适合多点传输;三是混合交叉总线结构,这是一种混合交叉总线实现方式,它的设计思路是,将一体的交叉总线矩阵划分成小的交叉矩阵,中间通过一条高性能的总线连接。
交换机(学习资料)

交换机的交换容量又称为背板带宽或交换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交换容量表明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一般的交换机的交换容量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
一台交换机的交换容量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我们如何去衡量一个交换机的交换容量是否够用呢?1)所有端口容量乘以端口数量之和的2倍应该小于交换容量,这样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交换,证明交换机具有发挥最大数据交换性能的条件。
2)满配置吞吐量(Mpps)=满配置端口数×1.488Mpps,其中1个千兆端口在包长为64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1.488Mpps。
交换容量资源的利用率与交换机的内部结构息息相关。
目前交换机的内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共享内存结构,这种结构依赖中心交换引擎来提供全端口的高性能连接,由核心引擎检查每个输入包以决定路由。
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的内存带宽、很高的管理费用,尤其是随着交换机端口的增加,中央内存的价格会很高,因而交换机内核成为性能实现的瓶颈;二是交叉总线结构,它可在端口间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这对于单点传输性能很好,但不适合多点传输;三是混合交叉总线结构,这是一种混合交叉总线实现方式,它的设计思路是,将一体的交叉总线矩阵划分成小的交叉矩阵,中间通过一条高性能的总线连接。
其优点是减少了交叉总线数,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总线争用;但连接交叉矩阵的总线成为新的性能瓶颈。
1)线速的背板带宽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
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板带宽和最大吞吐的数据量的计算方法
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上去。
但是,我们如何去考察一个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否够用呢?显然,通过估算的方法是没有用的,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所有端口容量X端口数量之和的2倍应该小于背板带宽,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交换,证明交换机具有发挥最大数据交换性能的条件。
2)满配置吞吐量(Mpps)=满配置GE端口数×1.488Mpps其中1个千兆端口在包长为64字节时的理论吞吐量为1.488Mpps。
例如,一台最多可以提供64个千兆端口的交换机,其满配置吞吐量应达到64×1.488Mpps = 95.2Mpps,才能够确保在所有端口均线速工作时,提供无阻塞的包交换。
如果一台交换机最多能够提供176个千兆端口,而宣称的吞吐量为不到261.8Mpps(176 x 1.488Mpps = 261.8),那么用户有理由认为该交换机采用的是有阻塞的结构设计。
一般是两者都满足的交换机才是合格的交换机。
背板相对大,吞吐量相对小的交换机,除了保留了升级扩展的能力外就是软件效? ?专用芯片电路设计有问题;背板相对小。
吞吐量相对大
的交换机,整体性能比较高。
不过背板带宽是可以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可吞吐量是无法相信厂家的宣传的,因为后者是个设计值,测试很困难的并且意义不是很大。
交换机的背版速率一般是:Mbps,指的是第二层,
对于三层以上的交换才采用Mpps
补充一下1.488的由来:
具体的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会在每个包的前面加上64个preamble (前导符),然后在每个包之间会有96个bit的IFG(帧间隙),也就是原本传输一个64个字节的数据包,虽只有512个bit,但在传输过程中实际上会有512+64+96=672bit,也就是说,这时一个数据包的长度实际上是有672bit的。
千兆端口线速包转发率=1000Mbps/672=1.488095Mpps,约等于1.4881Mpps,百兆端口线速包转发率=100Mbps/672=0.1488095Mpps,约等于0.14881Mpps。
下面有两个例子
2950G-48
背板=2×1000×2+48×100×2(Mbps)=13.6(Gbps)
相当于13.6/2=6.8个千兆口
吞吐量=6.8×1.488=10.1184Mpps
4506
背板64G
满配置千兆口
4306×5+2(引擎)=32 吞吐量=32×1.488=4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