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什金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

米什金版《货币金融学》读书笔记在金融学或是货币金融学的学习过程中,对货币需求理论的演进过程有一个充分的把握极为重要,只有弄清楚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应运而生的货币需求理论所代表的真正含义,才能对货币流通有更为深刻和精确的认识。

在米什金版的货币金融学中,第十九章专门介绍了货币需求,并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在国内学习货币金融学,有两个版本的教材最受人们欢迎,即米什金版和黄达版的货币银行学,两个版本的教材可以说各有侧重点,如果能够看完两个版本的教材,再参考一些其他版本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可以说更加能够对货币需求理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说米什金版本的货币金融学在货币需求理论一章的介绍中已经较为详细,但并不十分完美,比如,作者省去了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而且,对几个理论的分析不涉及制度内容,所以,在粗略看完几个版本的教材之后,由于米什金版本的教材对其他的货币需求理论已经有详尽的介绍,所以在此打算着重介绍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和对不同理论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论述是早期货币需求理论的代表,马克思认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全社会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我们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用M表示,将全社会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用Y表示,将货币的流通速度用V表示,那么,货币的流通规表示。

律可以用:M=Y

V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有两个独特之处,其一: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以价格表示的商品的价值,对货币的流通来说完全是一个外生变量,商品的价格是在生产该商品的过程中决定的。其二: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几乎完全是(并不全是)交易性的需求,也就是说货币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二、不同货币需求理论的数理表达式

在分析各个货币需求理论的差异之前,先简单回顾一下各个理论的数理表达

;其中,M表示一个名义的货币式,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的表达式为:M=PY

V

需求量,P为商品的价格水平,Y为全社会的总产出水平,V代表货币的流通速度。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的数理表达为:M=KPY,其中,M代表货币需求量,K为人们以现金的形式保留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P为一个国家的一般价格水平,Y为全社会的总收入或是总产出水平。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数理表达为:L=L1+L2=f(y)+f(r), L1表示交易性和预防性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函数,而L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有关,是利率的减函数。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

数量论的数理表达为:M d

P =f(Y p,r b?r m,r e?r m,πe?r m),M d

P

表示对实际货币余

额需求,Y p代表永久性收入,r b、r m、πe分别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货币的预期回报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三、理论差异分析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是他所处时代的特有产物,在工业社会的早期阶段,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动机较为简单,就是为了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虽然也提到了其他的货币职能,如贮藏手段等,但是在货币的流通规律的分析中,这些职能已经被忽略掉了,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为金本位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在那个时候,流通中的纸币具有银行券的性质,具有金属货币的所有特征,金属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本身具有价值,并通过自身的价值决定它与其他商品交换的比例。由于金本位制度的特殊性质,商品的价格和货币的流通相互独立,是一个外生的经济变量。剑桥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在于,以前仅仅是从全社会的收入水平、产出水平来描述货币需求理论,而剑桥学派挣脱了这个思维定势,为货币理论的发展拓展了急需的空间。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工业社会早期金本位制度占主导地位下的特有产物,他主要强调了商品的交换和生产的规模对货币需求数量的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信用货币制度下的产物,他主要强调了名义的货币供给量对货币需求的决定作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把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动机引入分析框架,其原因在于,在他所生活的年代,投机性原因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