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鹅》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第18课《牛和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教学过程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课文先写了“我们”由于听信了他人的话,所以()。
接着写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挂念下()。
最终写“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今()。
明确:不怕牛,可怕鹅赶走了鹅对牛、对鹅都转变了态度(2)我们以前用圈、线、括号等符号在文中标画,也是一种批注。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作批注来理解课文内容,看一看“我”对鹅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学习任务四:自主批注,借助批注理解课文1.细读课文,试着从不同角度给课文作批注,并在沟通批注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提示:可以从“有疑问”的角度作批注,也可以从“写得好”的角度作批注。
2.先自主阅读,边读边作批注。
3.在小组中沟通批注,并争辩有疑问的地方。
4.班级沟通。
沟通预设:句段1.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批注:鹅比人小那么多,我们为什么怕鹅呢?明确: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
句段3.所以我们看到牛,一点儿不行怕,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甚至敢用树枝去触它的屁股呢!可是牛像是无所谓似的,只是眨刺眼,把尾巴甩几甩。
有的孩子还敢扳牛角,叫它跪下来,然后骑到牛背上去。
我那时虽然不敢这样,可是用拳头捶捶牛背还是敢的。
批注:我们起初是怎样对待牛和鹅的?明确:我们起初欺侮牛,怕鹅。
批注:从“拍”“摸”“触”“扳”“骑”“锤”等一些列动词,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待牛的态度,可以用肆无忌惮来形容。
句段4.我们看到鹅,那就完全两样了:总是远远地站在平安的地方,才敢看它。
要是在路上遇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批注:从“远远的”“绕个大圈子”可以看出我们生怕鹅会过来啄自己忐忑担忧的心理。
句段5.有一次,我们放学回家,走过池塘边,观察有四只大白鹅在靠近岸边的水里游。
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静静地走过去。
我的心里很可怕,怕它们观察了会追过来。
这时,有一个顽皮的孩子有意要引它们来,就吁哩哩哩地叫了一声。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牛和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牛和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牛和鹅》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由于对牛和鹅的不同认识,导致在帮助鹅的时候被牛顶翻,最后在老人的帮助下得以逃脱的经历。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了解到牛和鹅的特点,并教育学生要理性对待动物,不要因为对某种动物的固有印象而产生偏见。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但学生在对待动物的问题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偏见,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动物。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或不理解的句子存在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解答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了解牛和鹅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动物的态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理性对待动物,不要因为对某种动物的固有印象而产生偏见。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句子的理解。
2.学生对待动物的态度的引导。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对待动物的态度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词卡片。
4.分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牛和鹅,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板书课题《牛和鹅》。
2.呈现(10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边听边思考。
听完后,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同时,老师提问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学生进行回答。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1.文中的作者为什么会被牛顶翻?2.最后作者得以逃脱的原因是什么?3.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动物?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老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牛和鹅》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牛和鹅》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牛和鹅》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认识一些生词和成语,能够将其在句子中正确运用。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牛和鹅》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难点:正确运用生词和成语进行句子编写。
三、教学准备1.课文《牛和鹅》教材2.生词卡片3.成语卡片4.黑板、彩色粉笔5.学生课前复习和阅读材料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大声朗读《牛和鹅》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氛围。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2. 学习新词和成语教师呈现新生词和生词,让学生快速认读,并进行词义讲解。
接着介绍新的成语,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3. 教学主体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故事的情节,讨论牛和鹅之间的故事发展。
2.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4. 学生表演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排出小话剧,表演给全班同学观看。
5. 总结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并对课文进行深入解析。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故事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展开,通过小组讨论和表演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词和成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牛和鹅》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牛和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牛和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牛和鹅》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群孩子在天鹅的引导下,找到了牛的故事。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童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同时,文章以动物为主角,有助于学生培养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但在细节理解和情感体验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动物的故事情节较为感兴趣,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懂得友谊、互助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动物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录音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牛和鹅,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牛和鹅的特点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老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朗读结束后,老师简要讲解课文大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18《牛和鹅》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牛和鹅》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牛和鹅》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牛与鹅对人的态度的不同,以及“我”对牛、鹅态度的变化,揭示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同结果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谓、逛”等6个生字,会写“摸、顿”等13个字,会写“跪下、逃跑”等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谦虚、敏感”等词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具体事例中明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事物,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叙述顺序。
2. 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周围的事物,得到不同的结果。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牛和鹅,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 交流讨论: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朗读感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6. 小结本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六、板书设计《牛和鹅》1. 牛与鹅对人的态度2. “我”对牛、鹅态度的变化3. 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到不同结果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 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什么结果。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课堂讲解部分可以更加生动有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8《牛和鹅》(第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8《牛和鹅》(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牛和鹅》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一只鹅和一头牛展开,通过讲述他们在田野里的趣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动物们的可爱。
本文语言生动有趣,情节简单易懂,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文章通过描绘牛和鹅的动作、神态和叫声,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它们的特点和情绪。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动物的关爱,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简单的故事情节。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的认读、造句、语法等。
然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大自然和动物普遍抱有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这有利于他们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动物的关爱,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2.生字词卡片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牛和鹅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最新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牛和鹅》第2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牛和鹅》第2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文中的批注,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2.学习课文的批注示范,掌握批注的基本方法,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
3.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我”从不怕牛、害怕鹅,到不怕鹅、也不敢欺负牛,这中间经历了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今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一下这篇课文。
板块二体味经历,理解变化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第5~12自然段,概括“我”发生了什么事?提示:“我”被鹅追赶,被鹅欺负,后来金奎叔帮我赶走了鹅。
2.学习第5~7自然段,感受“我”的狼狈不堪和鹅的神气十足。
(1)指名学生分段读第5~7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①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怕鹅?②从哪些句子能看出鹅的神气?(2)交流反馈,找出句子并结合批注体会所使用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①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怕鹅?句段1: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我的心理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提示: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了“我们”极力地躲避鹅,生怕被它看到的紧张心情。
句段2: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
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
我就又哭又叫,可是叫些什么,当时自己也不知道,大概是这样叫吧:“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批注: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
提示: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我”被鹅追赶时的惊慌失措、狼狈不堪。
两个“!”写出了“我”被鹅咬住之后的极度恐惧,感到自己就要命丧鹅口的绝望。
②从哪些句子能看出鹅的神气?句段3: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嘎嘎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在它们眼里根本没有我们这些人似的。
18.《牛和鹅》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8.《牛和鹅》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牛和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逐渐提高阅读能力;2. 能够理解文章涉及的道德观念;3. 能够领会故事主题,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4. 对学生进行语言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并正确运用生词、短语、句式;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含义,并提高阅读的深度。
教学方法:1.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2. 讲述法:通过口述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 分组合作:通过让学生合作探讨故事结构、情节、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热身练习:请学生读一读生词:检讨,宽容,感怀,同情;2. 引入故事:让学生回顾故事《牛和鹅》的前一部分,听一听后面的故事内容。
第二步:阅读理解(20分钟)1. 口语会话:教师提问:为什么小毛牛走的很快?小鹅说小毛牛真命苦,你们同意吗?2. 短文精读:教师提问:当小鹅和小毛牛经过一个村庄的时候,小毛牛失去了大家的陪伴,你能读一读之后的故事进展吗?3. 分组阅读: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牛和鹅》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a. 这一部分中的“强者”包括哪些人物?b. 小毛牛为什么没有检查好另一头绳索的情况?c. 小鹅说小毛牛不是好朋友,因为什么原因?第三步:词汇学习与归纳(15分钟)1. 生词学习:教师提供几个生词并解释其含义:懊悔,同情;2. 短语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课文中的短语“检讨自己”并向学生解释其含义。
第四步:学习启示(10分钟)1. 课外延伸:请学生回家时,检讨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找到自己的问题和自身优点,写一份短文表达您自己的感受。
2. 意义讨论:学生就文章中的主题和道德进行讨论,思考如何能够像小鸭子一样宽容、包容和同情朋友的错误。
第五步: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复习新学的生词、短语和实用句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和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
”这个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篇明意,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牛和鹅,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课文,谁能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接着写……最后写……)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
先写由于听信了他人的话,所以我们不怕牛,害怕鹅。
接着写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
最后写“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对鹅都改变了态度。
)
二、理解课文,精读课文,感知品味:
1、请大家默读课文(1-4自然段),画一画,做批注。
(1)牛和鹅对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牛怕人,鹅不怕人)为什么?(因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
(2)“我们”是怎样对待牛和鹅的?然后到小组里交流。
对牛:欺负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触它的屁股、刮它的皮、扳牛角、骑牛背
对鹅:害怕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绕个大圈子
(3)找出“我们”对待牛的动词,并打上三角符号。
(拍、摸、触、刮、扳、骑)
2、读第五—七自然段: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怕鹅?(1、我们马上就不响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2、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
3、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3、从哪些句子能看出鹅的神气?画一画。
(1)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翅膀,好像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
(2)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
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3)大概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这只老雄鹅,它用全身的力量拖我,来啄我,并且扇动翅膀来扑打我,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只不过和它一样高呢!况且还有别的几只鹅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
4、破折号的作用有以下几种: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D.用在副标题前
“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只不过和它一样高呢!”是第几种?
5、读一读,读出害怕的心里:
不知谁大喊了一声,大家就急急逃跑。
这使鹅追得更快了。
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
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
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这时的“我”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狼狈不堪)
6、这时,“我”的救命英雄——金奎叔出现了!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鹅又有什么表现?
(1)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
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
(2)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用一个词形容这时的鹅(落荒而逃)
7、读一读金奎叔和我的对话吧!
学习12~13自然段:金奎叔对我讲的话使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什么变化?这次你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1)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我不怕它。
(在鹅的眼里我们比它小,但在我们的眼里,我们比它强!)前半句是从鹅的角度看人,后半句是从人的角度看鹅。
我们变换了角度,事情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也就是说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的认识生活。
(2)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
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8、所以直到现在……(引读最后一段)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那同学们你们学了这篇文章你感悟到了什么呢?(告诉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要换个角度去看事情。
师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三、拓展延伸,发展语言。
1、实话实说:
(1)你是怎样看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
(2)你是怎样看待父母唠叨的。
(3)你是怎样对待老师对你的批评和教育的?
2、读故事,想办法。
(1)、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
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
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
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
一位哲学家告诉她……
从此以后,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你知道哲学家说了什么神奇的话,竟然让她恢复了健康?
(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女儿高兴,因为她卖伞的生意好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儿子高兴,因为他又可以晒布了。
)
(2)、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了8000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后,有人问他:你已经失败了8000多次,还继续研究有什么用?爱迪生说,我从来都没有失败过,相反,我发现了8000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就截然不同了。
四、回顾课文,总结升华:
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从事实出发;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全面地、多角度地看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