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行为个案研究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治的个案研究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治的个案研究贵州省六枝特区龙场乡中心小学龙从颖刘某,男,今年11岁,小学四年级,在学校观察易冲动,有暴力倾向,抽烟、上网吧;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爱讲小话;做跟课堂上无关的事,涂鸦、写字条、传字条、吃东西等;跟同桌或周围同学嬉戏玩耍、不做练习、不做笔记、不积极发言;更有甚者对学习漠不关心,一直睡觉,完全放弃学习等问题行为。
同学很怕他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
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
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
不完成家庭作业,出风头、唱反调,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
平时经常请假,理由不是头疼就是拉肚子,要去看医生。
一、初步分析1、家庭教育的缺陷:刘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她外出打工。
父母在生活上、学习上很难给予他应有的关爱和指导,家庭缺乏亲情感。
当他遇到问题时,没有好的、能指引他的倾诉对象。
从小与他一起的只有照顾其起居饮食的八十多岁的奶奶和两个大不了他多少的姐姐。
奶奶疼爱孙子,无法关注刘某的学习。
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刘某性格比较暴躁,以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以及说谎话哄骗教师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开家长会都是爸爸妈妈去,我的开家长会没人来我像个孤儿。
平时我想怎么样都可以,只要我喜欢奶奶不管我,他们也不知道。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刘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
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二、主要纠正过程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小学生各种不良习惯虽有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培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
小学生学业不良个案研究

小学生学业不良个案研究一、引言学业不良学生,就是我们平常口头上所说的“差生”,也有人称其为“学困生”或者是“后进生”。
它是指除残疾儿童外,由于多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行为、环境、教育等的影响,在正常教育情境下其学业成绩远未达到教育大纲要求水平的学生,我们称其为学业不良的学生。
一般来说,如果考试成绩在班级后15%,则被认为是学业不良的学生。
学业不良的学生是学校学生中最需要关怀的一个特殊群体,位教育专家指出“学校是要十分重视对差生的转化工作,转化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等重要、光荣、有价值。
”所以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学业不良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而且还可以体现当今教育教学中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
因此,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学生个案情况1.个案基本情况姓名:王浩宇,性别:男,年龄:13岁,新港小学六级(1)班学生。
该生是独生子,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父亲是个体经营者,母亲是事业单位人员,其智力水平不错,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父母对其期望值很高。
但是该生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平时爱玩,好动、懒散,上课经常开小差,不是看闲书就是玩手机等;作业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要么不做、漏做,要么就抄别人的或者瞎做,上课不喜欢听讲,不愿意和同学讨论问题;考试也不认真,成绩不太理想。
2.学习问题简介(1)学习兴趣不大,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上课爱说话。
例如:她每次在加了学习的时候,家长必须对她进行监督与督促,否则她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2)平时没有老师在场,就没有学习意识;没有老师的布置,就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老师给的评价等级或分数,就不知怎么学习。
学习上无一定目标,无一定方向。
(3)平时测验和考试时,不是专心地做自己的卷面,而是喜欢左顾右盼,看别人做到哪里了,琢磨别人做得怎么样。
考试经常作弊,有抄袭好学生试卷等现象,考试成绩很不理想。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完整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一、个案研究背景1、理论依据及研究价值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
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
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
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
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2、研究对象个人基本情况:汪某,女,今年9岁,读三年级,经过多方面的接触了解得知:汪某并不是特保儿,还有一个小弟弟,其监护人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们一次。
平时,汪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
爷爷奶奶疼爱孙子,斥骂汪某时候多,并经常夸奖汪某弟弟。
在学校观察到汪某是个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女生,个性和自尊心都比较强;易冲动,有暴力倾向,经常打骂女生,与男生也能一较高低,是个名符其实的女大王;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她的家常便饭:考试没考好,回家怕挨打,只好编些谎话搪塞,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看到其她小伙伴有漂亮的文具,为争点面子,免不了说谎:我家有,比你的更漂亮。
其实家里并没有漂亮的文具。
二、初步分析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儿童都可能与她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
问题儿童不良行为的个案分析与应对策略

问题儿童不良行为的个案分析与应对策略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是指那些与正常儿童行为相比较而言,明显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家庭教育期望的行为,甚至有可能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
这些不良行为可能表现为攻击性、暴力、吸毒、偷窃、早恋等等,给对其家庭和学校环境造成重要困扰。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深入分析问题儿童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和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个案分析:小明,今年12岁,家住在一个城市的农村,家庭条件一般。
小明的父母平时较为忙碌,很少有时间关心他。
小明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成绩差,经常逃课和逃学; 2. 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动手打架; 3. 经常偷偷吸烟和尝试酒精,有时候还会偷窃一些零花钱; 4. 对家庭成员不尊重,经常大声吼叫,有时甚至会使用暴力。
不良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小明的父母忙于工作,因此无法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和教育,使得小明长期处于缺乏关爱和关注的状况下。
这种家庭环境会导致小明产生逃避学习、寻求刺激和注意的心理需要。
2. 社会环境:小明所在的社区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吸烟、喝酒、打架等不良行为在周围环境中比较常见,这种环境可能对小明产生不良的影响。
3. 学习问题:由于小明的学习成绩较差,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和排斥,导致他在学校的自尊心受到挫伤,产生逃学和逃课的行为。
应对策略:1. 家庭教育提升:小明的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成长环境,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可以通过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注。
2. 学校关怀辅导: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室或者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小明解决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
学校老师和同学也可以给予小明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重建自尊。
3. 社区环境改造:社区可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管理,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
可以开展相关的青少年成长教育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
随班就读小学生个案分析

随班就读小学生“不良读书习惯的纠正”的个案研究一、研究对象赵凌男五年级,他在班级里是一个极不爱读书的孩子,一提起读书,他的两眼就黯然失色,课堂上,总爱摆弄小玩意,课桌就是百货摊,老师的讲课就是她的背景音乐,只要老师一开始讲课,她就开始摆弄,实在不耐烦就和同位说话,或者打扰前后位。
他的注意力很少放在读书上,经常以上厕所为借口,溜出教室。
凡是老师要求有关读书的任务,他一定不完成,一个学期各科读写背的作业不完成已是家常便饭,考试成绩均为超过2-30分,据了解,在家里最多看一下漫画书,大部分时间就是看动画片。
面对这样一个极不爱读书的孩子,非常具有典型性,我决定把她确定为研究对象。
二、原因分析(一)、自身因素由于赵凌从小就没怎么接触过图画书,一入学,所学的生字掌握不牢固,学过的大部分字都不认识,读书就比较吃力,他自我管理能力差,又不求进取,读书就成了他的心理压力,渐渐形成了抵触、畏难情绪,于是就会采取种种理由逃避读书行为。
(二)、家庭因素赵凌生下来就天生有生理毛病,他的父母觉得很是对不起孩子,待他特别有爱心又严格,赵凌长期就生活在爷爷奶奶家里,爷爷奶奶更是对孩子溺爱、骄纵。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他极其放纵自己的行为,助长了她他的不良习惯。
(三)、学校因素由于有时不当的教育措施使她陷入恶性循环中。
有的老师不了解他的情况,面对全班的教育,疏忽了对他的个别教育,看到问题,只是严格批评,惩罚,治标不治本,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
赵凌发现不完成作业、不读书,结果老师也拿她没办法,于是更视读书为儿戏。
行为更加恶劣。
三、疏导方法(一)、确定跟踪研究方案对赵凌当前的典型状况,我们决定进行跟踪研究,并制定方案。
首先每天都要根据他的随机情况认真积极地采取教育措施,让教育围绕如何让他喜欢读书展开,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
另外创设氛围对他进行行为训练,通过强化训练,督促她的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辅导经过1、让儿童诗走进心灵让儿童诗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是在读书习惯课题的研究中令老师满意的决策,儿童诗贴近孩子的心灵,语言简洁,适合读背。
四年二小学生问题行为个案研究

小学生问题行为个案研究乌小四年二一、个案的基本情况王邴原,独生子,11岁。
性格直爽、好冲动。
头脑较聪明,很讲义气。
母亲在家,父亲外出做生意。
一个月回家一次。
父母对王邴原很宠爱,在各个方面都尽量满足张扬的要求,对金的期望值也比较大。
二、问题行为的表现1、王邴原在学校的前两年经常跟其他同学打架,在同学和老师的的印象里不好。
2、王邴原是住校生,有时候不遵守住宿制度,晚上不按时就寝,大声在宿舍讲话。
在课间经常和学生打闹,和同学打架。
3、学习兴趣不大,上课爱说话,扰乱课堂纪律,有时候不交作业。
各科成绩经常亮红灯,每次月考总分在班级后几名。
上课睡觉是经常的事情。
4、思考问题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对他人是绝对化的要求。
执拗、偏激,对矛盾归因时只看对方的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班主任很头痛。
从以上行为中,可以判断王邴原品行存在障碍。
急需矫正。
三、制定方案,科学辅导1、父母与家庭治疗。
主要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矫正母亲的错误教育观念和行为。
王邴原母亲很溺爱金。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爱护王邴原,呵护过度,孩子有时候违反了校规,她就到老师那里讲个不停,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如何如何的乖,或者为孩子开脱责任。
我多次跟王邴原母亲交流,反复强调孩子犯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能正视孩子的错误是不利于正常教育的。
矫正王邴原的错误需要一个过程,着急是没有用的。
家长应该耐心疏导,帮助孩子逐渐克服缺点。
孩子有问题后,推卸责任、埋怨、责备都只能事与愿违。
其次,是合理运用奖励技术。
及时奖励其合理行为,使其好的行为及时得到强化。
奖惩结合,奖为主,但奖励要有原则,不能超越许可的范围(一次因为王邴原考试达到了母亲的目标,于是给他很多的钱,又是吃又是玩,表扬到天上)。
再次,是建立和睦的朋友式的父子关系。
父亲应放下尊严,同孩子多谈心,打开孩子的心结,知道孩子心中想什么、希望什么、喜欢什么,多鼓励孩子,不能因为自己忙就不过问。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一)案例介绍某男孩,独生子,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再犯。
根据老师的回忆,之前有其他大学心理系同学到班上做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中,这个男孩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其他同学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其他同学合作, 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很认真的用积木塑料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他跑到另一个小朋友那桌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
这时,另一个小朋友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
”可他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
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一把抓住他的衣服,他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另一个小朋友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纷纷退开,好像知道他要打人的样子。
像这样的问题他发生过许多次。
一些小朋友因为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
根据老师的反映,这个男孩在平时表现还好,但是一旦碰到有竞争的游戏或者没法平均分配的东西时,就会表现得很有倾略性,以打、踢、推、咬等方式攻击其他其他同学来占得优势或者抢夺玩具。
我和这名男孩接触的时候'他表现得比较高兴'愿意拿东西和我分享,也缠着我和他一起玩,但是还是表现了比较强的好动性和控制性,要求我按照他的方式玩,一旦我没达到他的要求或者和他意见向左的时候,就会出言顶撞甚至言语威胁,让我比较惊讶。
在家庭访谈中得知,这名男孩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半个月回家一次,所以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他妈妈身上。
男孩的妈妈说,因为是年纪很大了才得到这个孩子,所以在孩子四岁前对其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
后来男孩的妈妈听说别人的小孩小时候呗这么娇惯,后来在外面偷钱被人抓住打残废了,心里很慌张,怕自己的小孩以后也会变坏,于是管教变得非常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还是会尽量满足,但是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就会置之不理,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
问题儿童不良行为的个案分析与应对策略

问题儿童不良行为的个案分析与应对策略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问题儿童的行为难题。
不良行为不仅给孩子本身带来困扰,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对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个案分析,探索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个案分析小明,9岁,家庭独生子,父母在外地工作,由祖父母照看。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同龄孩子的沟通比较困难。
在学校表现为学习成绩一般,经常笑闹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
在家中,小明时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经常与祖父母发生冲突,言语攻击。
分析:小明的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长期不在家导致的亲子关系不够密切,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
加之在学校学习成绩一般,小明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无法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从而表现出不良行为。
应对策略1. 建立亲子沟通渠道针对小明家庭结构的问题,家长需要尽快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
父母在外地工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经常与孩子交流,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
每年可以安排一定时间的假期,让父母回家与孩子共度时间,亲子之间的交流和亲情也是帮助孩子改善不良行为的有效途径。
2. 提供情感支持和情绪管理训练针对小明情感表达不足和情绪不稳定的问题,家长可以通过亲子交流、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等方式,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
也可以适时给予孩子一些情绪管理的训练,例如让孩子学会使用“情感表达日记”来记录自己的情感体验,指导孩子逐渐掌握情感管理的技巧,提高情绪的自控能力。
3. 学校和社会的协同配合不良行为常常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家长可以积极与学校和社区进行沟通,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家庭访问等方式,了解小明在学校的表现和问题,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也可以设立一些针对问题儿童的社会活动组织,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引导他们进行正面的行为。
4. 专业机构的介入和辅导如果家长和学校的支持不够,不良行为问题依然存在,家长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不良行为个案研究
无棣县西小王镇中心小学杜志村
张晓鹏,男,今年12岁,小学六年级,在学校观察易冲动,有暴力倾向;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爱讲小话;做跟课堂上无关的事、写字条、传字条、吃东西等;跟同桌或周围同学嬉戏玩耍、不做练习、不做笔记、不积极发言;更有甚者对学习漠不关心,一直睡觉,完全放弃学习等问题行为。
同学很怕他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
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
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
不完成家庭作业,出风头、唱反调,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
一、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张晓鹏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她外出打工。
父母在生活上、学习上很难给予他应有的关爱和指导,家庭缺乏亲情感。
当他遇到问题时,没有好的、能指引他的倾诉对象。
从小与他一起的只有照顾其起居饮食的八十多岁的奶奶和两个大不了他多少的姐姐。
奶奶疼爱孙子,无法关注他的学习。
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刘某性格比较暴躁,以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以及说谎话哄骗教师的不良习惯。
2、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刘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
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二、主要纠正过程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小学生各种不良习惯虽有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培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
通过观察研究,我召开任课老师、班委会会议成立“师生组”、“同伴组”对刘某进行接对帮助,从生活到学习,让他感觉到虽然他以前犯了很多过错,但老师、同学依然爱他,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跃他思想,使其自由地、有选择地去探索新知识。
我组织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美文选读等课外活动,使他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为他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从规范他的行为习惯入手,把他在发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看成是教育的
机会,深入研究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找到切入点,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矫治方法。
1、提高认识。
我通过面对面谈话、作业批改一句留言等方式让他认识到行为习惯无小事,它影响个人形象,影响人的成才与发展,增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动机和愿望;
2、循序渐进。
开始帮助他矫治时,他总说改不了甚至干脆说不改了,对此我就帮助他把一种原先需要大决心才能完成的事情,分成几个用较小的决心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样,他心理上就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而心理阻力也就小的多。
3、持之以恒。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是说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要难的多,因为这里有一个“惯性效应”问题。
我在课间总是走到他身边说:“今天表现很不错。
”,“同学们说你最近很棒”,“今天你对自己很满意吗?”,“今天你哪儿做得还不够好?”,“加油,你会更棒的。
”等等。
三、思考和建议
1、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教师在矫治过程中,各科教师要协作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交流,鼓励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表扬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交流说明对学生的关爱。
2、因为在同伴群体中存在社会感染机制,所以,让好的行为同学去感染有问题的学生,充分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通过一两次的训练是不够的。
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有反复,教师应有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地位和生活空间,要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环境。
这样孩子才能有独立的学习空间和固定的学习地方这样在孩子学习时才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才会让孩子受到尊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无论一个学生怎么样,都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一颗爱心,多鼓励多欣赏,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用心呵护她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
小学生不良行为个案研究
六
年
级
杜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