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党占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党占海

引言:研究和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良行为是产生刑事犯罪的重要先兆,大量的刑事犯罪是由轻微的不良行为演变、转化而来的,及早矫治不良行为就能避免大量刑事犯罪的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缺乏有效的处置方法,因而造成了很多悲剧性事件。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很容易发生各种不良行为,研究不良行为的矫正规律,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或有关的人员(父母、教师、社会工作者等)了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运用正确的原理与方法及时发现和矫正不良行为,从而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攻击行为,如打架、说脏话、说闲话、恶作剧等;有欺骗行为,如说谎、抄袭别人作业、偷窃、作弊等;有破坏行为,如乱扔垃圾、乱图乱画、故意损坏公物等;怠惰性行为,如迟到、早退、丢三拉四、不按时完成作业、劳动不认真等。有不良嗜好,如赌博、玩电子游戏等等。

小学生产生常见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不利。在家庭,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他们养成蛮横无理、任性的习惯;有的家长采取粗暴、专制的手段教育子女,致使孩子为了逃避处罚而说谎,或以反抗报复的形式对待成人;还

有的家长用歧视、虐待、忽视、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孩子,使他们得不到温暖,因而四处浪荡。在学校,有些教师缺乏耐心,方法简单,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不能因材施教,或工作时松时紧,失去教育信心,甚至歧视学生,使他们厌恶学习,甚至是逃学。在社会,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容易感染他们,把他们引入歧途,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其次是学生的心理原因。一是动机抉择时产生心理冲突。动机是个体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或内部动力。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互相矛盾、对立或排斥的动机,导致动机冲突。在冲突情况中,不同类型的儿童表现动机斗争不同,行为上也是迥异的。如有的会不惜采取说谎、欺骗、违反纪律等问题行为。二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当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产生矛盾时,正确观念不能占上风,必然会产生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如出口伤人,动手打人等。从攻击性行和破坏性行为明显增多来究其原因,也与他们不能自我控制有关。四是挫折容忍力低。小学生的不良行为的产生往往是与其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分不开的。个体对待挫折的消极反应就是以攻击别人来消除自己受挫折的紧张情绪,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反应叫做“攻击型机制”。如有学生受批评处分,想不通,对老师、同学采取攻击、谩骂或者采取变相攻击的方法:抱怨、牢骚、讽刺挖苦等。

二、关于不良行为的矫正理论基础

由操作性制约学习引出的操作性制约取向的行为治疗,这种治疗的辅导方法即依据操作制约学习理论而来,所谓操

作制约系指斯金纳的白鼠实验所发现之学习理论。他设计一个自动控制的斯金纳箱,斯金纳箱的一端壁上有横杆,杆下有食盘水管各一,按动杠杆时,可在食盘中出现一片食物,或由水管落下水滴。实验对象以白鼠为主。经过多次试验,每当白鼠按下杠杆,即可得到食物。久之,这种按压杠杆的反应被按后获得食物而满足的后果所控制。这一过程对于提示了操作性制约取向的辅导技巧主要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的后果如何而定,后果若是愉快的,正价的,这行为出现频率就会增加;反之,其出现率就会减少。行为的愉快与否,则在于增强物。增强物有正负两类,而实施策略则有给予、取消2种,由取消与增强的不同就会产生:削弱、隔离、惩罚等策略。这些策略不管是用于良好行为的塑造,还是消除不良行为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三、利用制约学习精神来矫正不良行为的对策:

策略1:对刚出现的偏差行为,采用最简单和有效的防微杜渐方式。对行为采取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削弱(除)。

削弱原理依据斯金纳的白鼠实验,当白鼠得到食物后,了解了杠杆与食物的关系后就会不断地反复这个动作,并且速度越来越快。可是当白鼠压了杠杆,却得不到食物时,压杠杆的次数就会减少。若始终得不到食物,则压杠杆的反应将消失。这就是削弱作用产生的结果。所谓削弱是指个体任何一件行为,一连发生多次,都未能带来满意后果,无法获得所欲的增强物,其强度渐趋衰弱,最后等于零、不再发生,而且个人的行为领域消失。简言之,有意忽视不当行为,对

之不直接做反应称为削弱。

削弱去除不良行为的案例:放学回家,小红不写作业而要求看电视,妈妈听而不闻;上学后,小青打电话说忘了带课本,妈妈要他自己处理;与同学相处,明明喜欢告状,老师没有反应;老师要求周一考试,同学要求延期,老师不理;上课中,莎莎做白日梦,师生不理,夸奖认真同学……以上情形矫正人长期如此影响就会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策略2:当不良行为显现时,可以采取区别增强策略。儿童不良行为的处理,若是属于初犯或是简单的,我们可以应用削弱策略来改善它。但真正初犯时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为为数甚少,多数是出现好多次以后才被发觉;而真正属于简单的偏差行为也不多,且属于复杂的不良行为。因此,对于这类出现次数较多,大多又属较复杂的行为问题,单靠削弱原理的处理,实在无法克尽其攻,有待寻找另外策略,而区别增强就是一重要策略。

理论依据仍然是斯金纳的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的对象是白鼠,当把白鼠放入斯金纳箱后,白鼠停了很久没有按压杠杆的动作,为了让白鼠按压杠杆,斯金纳把所期待的反应分为若干阶段,使白鼠逐步达成各阶段所设定的标准。假如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许许多多的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的,只有当它的头朝向杆子时,才能符合斯金纳的期望,立即就有可食物落入食物盒内,这种增强会强化白鼠朝向杆子的反应动作,而其他动作相对减少。运用此原理的策略就是区别增强,所谓区别增强就是指个体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目标行为次数较少时,才能获得增强,终至目标行为不出现

或出现次数为人所接受范围者是为区别增强。

区别增强案例:大伟是四年级学生,聪明活泼,但长了一个大嘴巴,上课时总喜欢抢答,致使其他同学简直没有插嘴的余地。老师告诫、威吓等都未奏效,有也是昙花一现。李老师观察了一周。发现每天抢答,少则7次,多则22次,平均每天高达13次。老师和大伟讲好,每5分钟内若未擅自发言,可获得筹码1个,每12个筹码可拿来交换一次奖品,结果效果不错。经过一周后,已连续3天可达目标,于是进入第2阶段,把5分钟延长为10分钟。第3阶段、第四阶段分别改为20分钟、30分钟,最后改为节课也都达到目标,终于改善大伟抢答的毛病。天下事很少有一蹴可及的,不良行为是慢慢养成,欲求改善也要有计划且逐步地进行。本例中大伟擅自说话的行为太多,老师乃采用区别增强方式,容忍每5分钟擅自发言一次,而后才有间歇增强方式进行,终于改掉了他的坏毛病。可一般家长或老师往往忽略这项重要关键的地方,恨不得马上改善。因此,会将儿童行为的标准订得很高、很严、很硬性,因而嫉恶如仇,形成双方对立的尖锐态势。如果他们能发挥一般同理心,权衡儿童该种不良行为是根深蒂固,而采取渐次改善的方法,将可发挥教育效能。

策略3:用削弱、区别增强等方法矫正不奏效的情况下,可用人们常用的策略——惩罚。惩罚在人类生活中,为时已久,争论最多,却又广泛使用:父母处罚儿童,因为他们不听话;主人处罚家犬,因为它老咬地毯;法院处罚罪犯,因为他们违法抢劫。这些处罚的确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