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内容理解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发展过程和重要成就1.3 学习方法指导介绍学习无机化学的有效方法和建议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学习原子的组成、电子排布和原子序数2.2 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特点掌握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的性质变化趋势第三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3.1 化学键的类型学习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的特点和区别3.2 分子的极性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理解分子的极性判断和价层电子对排布规律第四章:溶液与离子平衡4.1 溶液的性质和分类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和离子积常数4.2 离子平衡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平衡的原理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电子转移和氧化数变化5.2 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法掌握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6.1 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学习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溶度积和溶解度6.2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掌握温度、浓度和离子积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第七章:非金属元素7.1 氢、氧、氮、卤族元素学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和主要化合物7.2 碳族元素、硅酸盐和磷酸盐掌握碳族元素的特点和硅酸盐、磷酸盐的性质与应用第八章:金属元素8.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学习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和主要化合物8.2 过渡金属和镧系元素掌握过渡金属的特点和镧系元素的性质与应用第九章: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9.1 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学习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和与物质性质的关系9.2 配位化合物与催化剂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催化剂的作用原理第十章:无机化学实验10.1 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学习实验操作规范、仪器使用和实验数据处理10.2 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测定掌握实验设计与实施、实验现象观察和结果分析第十一章:定量分析化学11.1 定量分析方法概述学习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其他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11.2 滴定分析掌握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滴定方法的操作技巧和应用第十二章:现代分析技术12.1 光谱分析学习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12.2 色谱分析掌握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色谱-质谱联用等现代分析技术第十三章:无机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3.1 陶瓷和玻璃学习陶瓷和玻璃的组成、结构和应用13.2 金属材料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质、制备和应用第十四章:无机化学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14.1 矿物质与生命活动学习矿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代谢和生理功能14.2 生物无机化学掌握生物体内无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作用机制第十五章:无机化学与环境化学15.1 环境无机化学学习环境中无机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和净化方法15.2 无机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掌握无机化学在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和土壤修复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共分为十五章,涵盖了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元素性质、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实验技术和应用等领域。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设计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设计

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教学要求]1 .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s 、p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 .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 .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

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

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s )。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

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1-1 道尔顿原子论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460—370 B C ):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 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组成的。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内容理解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著名无机化学家的主要贡献1.3 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熟悉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1.4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书写规则理解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了解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和意义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和纵列划分掌握元素周期表中族和周期的分布规律2.3 元素的主要性质与位置的关系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理解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预测的依据2.4 稀有气体元素了解稀有气体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用途掌握稀有气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3.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能级3.2 元素周期律的量子化学解释了解量子化学对元素周期律的解释理解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3.3 元素的主要性质熟悉元素的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和金属性等概念分析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3.4 元素的分组和族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分组和族的特征理解元素分组和族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第四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4.1 化学键的类型熟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基本概念分析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4.2 离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离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离子晶体的熔点、溶解性和电导率等性质4.3 原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熟悉原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原子晶体的熔点、硬度和热稳定性等性质4.4 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分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平衡5.1 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5.2 离子平衡理论了解酸碱理论、氧化还原理论和配位化学基本概念分析离子平衡反应的特点和条件5.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熟悉酸碱平衡的计算方法和滴定分析技术掌握常见酸碱滴定方法及其应用5.4 沉淀平衡与沉淀溶解了解沉淀平衡的原理和溶度积的概念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调控方法和应用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和变化规律6.2 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熟悉电子转移的机制和过程理解电极电势的定义和应用6.3 电池和电解质掌握原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的基本原理分析电池的电动势和电解质的离子化程度6.4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业、环境和生物中的应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七章:配位化学7.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解配位键的形成和特点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7.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配位场理论的基本原理7.3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反应性和催化性了解配位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7.4 配合滴定法熟悉配合滴定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配合滴定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八章:原子吸收与发射光谱分析8.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熟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3 光谱干扰与校正了解光谱干扰的原因和类型掌握光谱干扰的校正方法和技巧8.4 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熟悉光谱分析在环境监测、生物分析和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掌握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第九章:有机金属化学9.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规则9.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性和催化性9.3 有机金属化学的应用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了解有机金属化学在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9.4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策略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实验室制备技术第十章:无机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与安全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理解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措施10.2 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测定熟悉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掌握溶液的浓度测定技术和误差分析10.3 常见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了解常见无机化学实验仪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熟悉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的1.4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1.2 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离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原子结构、电子排布、离子键、共价键等基本概念1.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平衡原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电子云和电子轨道原子的大小和质量2.2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理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特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3 化学键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等基本概念3.2 电子转移和电荷守恒电子转移的类型和特点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章:溶液与离子反应4.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溶剂的选择和溶解能力4.2 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离子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离子反应的类型和规律4.3 离子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离子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五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5.1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5.2 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晶体的定义和分类晶格和晶胞的结构5.3 晶体结构的类型和特点离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金属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第六章:有机化学基础6.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6.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碳原子的四价键特性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6.3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第七章:有机化学反应7.1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有机合成策略和催化方法7.2 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反应热分解、光分解、氧化分解等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7.3 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反应醇、醚、酮等官能团的转化反应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第八章:分析化学基础8.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的目标和任务分析化学的方法和分类8.2 定量分析方法滴定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质谱法等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8.3 定性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定性分析的步骤和技巧第九章:物理化学基础9.1 热力学基本概念系统、状态、过程等基本概念能量、功、热量等基本物理量9.2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熵和自由能的概念9.3 动力学基本概念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化学动力学的级数和机理第十章: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安全常识和事故处理10.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目的和步骤的制定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和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的理解和电子轨道的概念是理解后续化学反应的基础。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理解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了解无机化学领域的重要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1.3 学习方法与技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和能级结构2.2 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和规律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应用2.3 化学键了解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和性质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3.2 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了解电子转移的机制和过程掌握电极电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性第四章:溶液与离子平衡4.1 溶液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4.2 离子平衡理解离子平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离子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应用4.3 酸碱反应与酸碱平衡了解酸碱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酸碱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应用第五章:沉淀与溶解平衡5.1 沉淀与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沉淀与溶解平衡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5.2 溶度积与溶解度积规则理解溶度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溶解度积规则的应用和判断方法5.3 沉淀反应的应用掌握沉淀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了解沉淀反应在物质分离和纯化中的重要性第六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1 化学反应速率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6.2 化学平衡理解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原理掌握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应用6.3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了解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基本概念掌握反应热、焓变和自由能变的计算和应用第七章:原子团与配合物7.1 原子团了解原子团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原子团的命名和反应性质7.2 配合物理解配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配合物的命名和反应性质7.3 配合物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掌握配合物在催化剂、药物和其他领域的应用第八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8.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表示方法8.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制8.3 有机化合物的应用掌握有机化合物在材料、药物和其他领域的应用第九章:无机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9.1 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原理掌握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条件9.2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理解无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特点9.3 无机化合物的应用掌握无机化合物在材料、催化剂和其他领域的应用第十章:实验技能与无机化学实验10.1 实验技能掌握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了解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10.2 无机化学实验了解常见无机化学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掌握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理解原子结构的复杂性和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是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础。

2024年度无机化学第六版电子教案大连理工大学

2024年度无机化学第六版电子教案大连理工大学
热力学基础
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以及能量变化,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基本原理。
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热、焓变等参 数。
2024/2/3
19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反应速率
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与反应物浓度、温 度等因素有关。
速率方程
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 式。
应用
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沉淀物的溶 解度,可以实现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从而分离和提纯化学物质。
22
05
无机化合物分类及性质
2024/2/3
23
金属元素单质和重要化合物性质
2024/2/3
0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介绍锂、钠、钾、铷、铯、钫等碱金属以及铍、镁、钙、锶、钡等碱土
金属的单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的重要化合物如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 解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和元素化学的 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 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课堂讨论 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和爱好,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树立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
化学平衡的移动
结合实例,分析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溶解度与溶度积
通过实例计算,帮助学生掌握溶解度与溶度积的换算及应用。
2024/2/3
35
拓展阅读材料推荐
《无机化学》(第六版)教材配套习题集
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1]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1]

同一族中, 随金属离子半径增大, 其配离子稳定性增强,
如[ZnI4]2- < [CdI4]2- < [HgI4]2-. (3) (18+2)e构型金属离子: 如Ga+, In+, Tl+, Ge2+, Sn2+, Pb2+,
As3+, Sb3+, Bi3+等离子, 由于外层s电子存在, 使内层d电子
螯合物中有6个五元环.
(3) 从热力学角度看, 螯合效应是一种熵增效应, 可以
理解为形成螯合物的反应与非螯合反应相比, 反应后
分子数变化较大.
(1) Cd(H2O)42+ + 4CH3NH2 = Cd(CH3NH2)42+ + 4H2O ΔHΘ= -57.3 kJ·mol-1, ΔSΘ= -67.3 kJ·mol-1
K稳= K1·K2 ·K3 ·K4
累积稳定常数β = πK
β1= K1
β2 = K1·K2
β3 = K1·K2·K3
β = K ·K ·K ·K 4 PPT文档演模板
1234Biblioteka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1]例 比较0.10moldm-3Ag(NH3)2+溶液中含有0.10 moldm-3氨水 和0.10 moldm-3 Ag(CN)2-溶液中含有0.10 moldm-3 CN-离子时, 溶液中的Ag+离子浓度。 解:Ag(NH3)2+和氨水混合溶液中的Ag+离子浓度[Ag+]
4Au + 8NaCN + O2 + 2H2O = 4Na[Au(CN)2] + 4NaOH
Au(CN)2- + e- = Au + 2CN- φθAu(CN)2-/Au= -0.60 V 2Au(CN)2- + Zn = 2Au + Zn(CN)42-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材料可用于环境治理和保 护,如催化剂用于降低汽车尾 气排放;吸附剂用于处理废水 和废气中的有害物质。
无机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 用包括生物陶瓷用于制造人工 关节、牙齿等医疗器械;无机 纳米材料用于药物传递和疾病 诊断等。
07 实验技能培养与 实验操作规范
实验技能培养目标和要求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测量和记 录、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等。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和专注,禁止大 声喧哗或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
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穿戴好实验服和护目 镜等个人防护用品,禁止穿拖鞋或短裤 进入实验室。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实验 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禁止私自更 改实验步骤或药品用量。
实验报告撰写和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记 录、结果分析和讨论等部分,要求内容完整、数 据准确、分析深入。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包括沉淀法、 水解法、溶胶-凝胶法等,用于合成各种无 机纳米材料、薄膜等。
气相法
电化学法
利用气体间的化学反应合成无机化合物, 如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备薄膜、纳米 线等。
通过电化学反应合成无机化合物,如电沉 积、电泳沉积等制备无机薄膜、涂层等。
无机材料制备技术举例
陶瓷制备技术
金属键
金属原子间通过自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金属键无方向性 和饱和性,金属原子可形成金属晶体,具有导电、导热和 延展性等特性。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
存在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范德华力是分子间瞬时偶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普遍存在于所有分子之间;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含有N、O、F等元素的分子 之间,对物质的熔沸点、溶解度等性质有显著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H = -lg[c(H+)/c] = -lg(7.5×10-12)=11.12 × c(OH-) × α= ———×100%= 1.34% c Ki 或α≈ —— = 1.34% c /c
2010-5-29
3.2.4 多元弱酸的分步解离
多元弱酸在水溶液中的解离是分步(分级)进行的, 多元弱酸在水溶液中的解离是分步 ( 分级 )进行的 , 平衡时每一级都有一个解离平衡常数. 平衡时每一级都有一个解离平衡常数. H2S H+ + HS(1) 如 HSH+ + S2(2)
c(OH-)=1.34×10-3 molL-1 ×
2010-5-29
计算0.100molL-1氨水溶液中的 氨水溶液中的c(OH-), 计算 , pH和氨水的解离度. 和氨水的解离度. 和氨水的解离度

c(OH-)=1.34×10-3 molL-1 ×
Kw(c)2 1.0×10-14(molL-1)2 × +) = ———— = ———————— c(H c(OH-) 1.34×10-3molL-1 × = 7.5×10-12molL-1 ×
故可忽略水的解离. 故可忽略水的解离.

NH3H2O NH4+ + OH平衡浓度/(molL-1) 0.100 - x x x 平衡浓度 c(NH4+) c(OH-) x2 Kb = ——————— = ———— = 1.8×10-5 × c(NH3H2O) 0.100 - x 因为(c/c)/Kb(NH3H2O)= 0.100/(1.8×10-5)>500 因为 × 0.100 - x≈0.100 则 x =1.34×10-3 ×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第一节结束
第三章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第一节 结束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第三章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第二节弱电解质的解离反应 第二节弱电解质的解离反应
第二节 弱电解质的解离反应
2010-5-29
3.2.1 解离平衡和解离常数
解离平衡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解离,存在解离平衡.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解离,存在解离平衡. 解离平衡
解:Ka(1)>>Ka(2), Ka(1)>>Kw,故可根据第一级解
离平衡计算c(H+). 离平衡计算 .
例1
pH值越大,溶液酸性越弱,碱性越强. 值越大,溶液酸性越弱,碱性越强. 值越大
2010-5-29
酸碱指示剂
能在一定pH范围内保持一定颜色的某些有机 能在一定 范围内保持一定颜色的某些有机 弱酸或弱碱. 弱酸或弱碱.
酸性增强
c(H+)/(molL-1) 1
中性
碱性增强
10-1 10-2 10-3 10-4 10-510-6 10-7 10-810-910-1010-1110-1210-1310-14
3.1.1 酸碱的电离理论
酸碱的电离理论
阿累尼乌斯的酸碱理论认为: 阿累尼乌斯的酸碱理论认为: 酸碱理论认为 是在水溶液中解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 酸是在水溶液中解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 + 的化合物; 的化合物; 酸碱的电离理论 3-1-1酸碱的电离理论 碱是在水溶液中解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 OH-的化合物; 的化合物; 中和反应实质是H 结合生成H 酸碱中和反应实质是 +和OH-结合生成 2O 的反应; 的反应; 酸碱的相对强弱可根据它们在水溶液中解离 出H+或OH-程度来衡量 2010-5-29
2010-5-29
目 录
3.1 水的解离反应 和溶液的酸碱性 3.2 弱电解质的解离反应 3.3 盐类的水解反应 3.4 沉淀反应
2010-5-29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第三章 第一节水的解离反应 第一节水的解离反应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2010-5-29
第一节 水的解离反应 和溶液的酸碱性
和溶液的酸碱性
3.2.3 弱酸或弱碱溶液中离子浓度计算
对于HA型弱酸或 型弱酸或BOH型弱碱,若Ki >>Kw ,且 型弱碱, 对于 型弱酸或 型弱碱 其浓度c(molL-1)不很小,则可忽略水的解离. 不很小, 其浓度 不很小 则可忽略水的解离.
3-2-3 HA(aq) H+(aq) + A-(aq) 一元弱酸 弱酸或弱碱溶液中离子浓度 若(c/c)/Ka≥500,c(H+)<<c,c -c(H+)≈c,则 , 计算 , [c(H+)/c]2 c2(H+) Ka = ——————≈——— [c - c(H+)]/c c /c
c(H+)≈ (c /c)Ka 1 )K = —{pK +p(c /c)} pH =-lg (c /c - a a 2
2010-5-29
一元弱酸溶液中c(H+)的计算 一元弱酸溶液中 的计算
3.2.3 弱酸或弱碱溶液中离子浓度计算
一元弱碱溶液中c(OH-)的计算 一元弱碱溶液中 的计算
一元弱碱 BOH(aq) B+(aq) + OH-(aq)
2010-5-29
溶液的酸碱性和pH 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lg [c(H+)/c] pOH= -lg [c(OH-)/c] [c(H+)/c][c(OH-)/c]=Kw pH = pKw -pOH=14 -pOH 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酸碱性 酸性 中性 碱性 c(H+)/molL-1 >1.0×10-7 1.0×10-7 <1.0×10-7 × × × c(OH-)/molL-1 <1.0×10-7 1.0×10-7 >1.0×10-7 × × ×
2010-5-29
3.2.2 解离度和稀释定律
解离度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解离达平衡后,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解离达平衡后,已解离 解离度. 的弱电解质分子的百分数,称为解离度 的弱电解质分子的百分数,称为解离度. 解离部分弱电解质浓度 解离度(α) = ———————————×100% 解离度 × 解离前弱电解质浓度 解离度可表示弱电解质解离程度的大小 弱电解质解离程度的大小. 解离度可表示弱电解质解离程度的大小. 在温度,浓度相同条件下, 越小 越小, 在温度,浓度相同条件下,α越小,电解 质越弱. 质越弱.
3.1.2 水的解离反应和溶液的酸碱性
水的解离反应 纯水或稀溶液中 H2O(l) H+(aq) + OH-(aq) 3-1-2 水的解离反应和溶液的酸 {c(H+)/c}{c(OH-)/c}=Kw 碱性 Kw ——水的离子积 水的离子积 与温度有关. Kw与温度有关. Kw(298.15K) =1.0×10-14 ×
Ka(1) = —————— = 1.1×10 × c(H2S) 解离常数 c(H+) c(S2-) = ————— = 1.3×10-13 Ka (2) × -) 逐级递减 c(HS
多元弱酸的强弱主要取决于K 的大小. 多元弱酸的强弱主要取决于 a(1)的大小. H2S溶液中的 溶液中的c(H+)主要决定于第一级解离的 +, 主要决定于第一级解离的H 溶液中的 主要决定于第一级解离的 第二级解离程度更小, 第二级解离程度更小,故c(H+)≈c(HS-). .
HA(aq) H+(aq) + A-(aq) 3-2-1 解离平衡和解离常数 [c(H+)/c][c(A-)/c] Ki (HA) = ———————— [c(HA)/c] c(H+)c(A-) 简化为 Ki (HA) = ————— c(HA) 一元弱酸
Ki —— 标准解离常数 Ka,Kb——分别表示弱酸,弱碱标准解离 分别表示弱酸 分别表示弱酸,弱碱标准解离 2010-5-29 常数
解离常数 Ki 可定量表示弱电解质解离程度大小. 可定量表示弱电解质解离程度大小. 解离程度大小 Ki 越小,表示弱电解质解离越困难,即 越小,表示弱电解质解离越困难, 电解质越弱. 电解质越弱. 弱电解质:一般K 弱电解质:一般 i ≤10-4 中强电解质: 中强电解质: Ki =10-2~10-3 Ki 与浓度无关,与温度有关. 浓度无关, 温度有关. 由于温度对K 影响不大, 由于温度对 i 影响不大,故室温下研究 解离平衡时,一般可不考虑温度影响. 解离平衡时,一般可不考虑温度影响.
无机化学
多媒体电子教案 多媒体
第三章 酸碱反应 和沉淀反应
基 本 要 求
在化学平衡及其移动 原理和阿仑尼乌斯电离理 论的基础上, 论的基础上,着重讨论水 溶液中酸碱质子转移反应 和沉淀反应. 和沉淀反应.
2010-5-29
基 本 要 求
1. 掌握弱电解质的解离度,稀释定律, 稀释定律, 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 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 盐类水解的基本概念. 盐类水解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一元弱酸,一元弱碱溶液中离 掌握一元弱酸, 子浓度的计算;一元弱酸盐, 子浓度的计算;一元弱酸盐,一元 弱碱盐溶液pH值的计算 值的计算. 弱碱盐溶液 值的计算. 3. 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溶度积规则的 应用和有关计算. 应用和有关计算. 4. 会进行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5. 了解分级沉淀及沉淀转化的概念. 了解分级沉淀及沉淀转化的概念.
2010-5-29
例 试计算298.15K,标准态下 a (HOAc)值. 试计算 ,标准态下K 值 HOAc H+ + OAc解: 0 -369.31 fGm/(kJmol-1) -396.46 rGm = [(-369.31) - (-396.46)]kJmol-1 = 27.15 kJmol-1 - rG m -27.15×103Jmol-1 × = ——— = ——————————— lnKa RT 8.314Jmol-1K-1×298.15K Ka(HOAc) =1.8×10-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