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优秀《中国家规》读后感选编
【心得体会】优秀《中国家规》读后感选编_读后感_模板

【心得体会】优秀《中国家规》读后感选编_读后感_模板【心得体会】优秀《中国家规》读后感选编关于研读《中国家规》一书的几点感触——孙海民近日研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对我启发教育颇深。
《中国家规》共选取50个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家族,讲述他们的家规故事、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为我们呈献了一份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盛宴。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努力传承中华传统家训家规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既是领导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做好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常言道:天下国家本同一理。
作为分公司首批外出作业队伍,我时刻以项目部为家,从立家规、树家风、改作风入手,促进队伍和谐稳定,为企业安全生产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立家规,也就是制度化管理,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可能很多大多数人理解的制度化,认为就是条条框框,就是处罚,就是让员工老老实实的干活,等等。
事实上,制度化管理是指在管理中强调依法治企,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以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二树家风,作为这支队伍的基层领导,我必须时时以党纪条规左右自己的行动,给每位员工做好榜样。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
树好家风有利于为员工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以个人人格的美丽,才能造就一个文明幸福家庭的大家庭。
三改作风,要把驻外项目部各项工作做倒位,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此,要充分利用好项目部领导接待日、各类座谈会、谈心活动等多种渠道,与项目部职工进行沟通,时刻体察职工的冷暖,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职工头脑中的疑点和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有意识地组织项目部职工围绕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开展讨论,在互相探讨与研究的过程中达到统一认识、升华思想、凝聚人心目的。
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1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从古至今,《诫子书》、《勉谕儿辈》、《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
好的家风会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作为一个寻常百姓家,我的家风就是“踏实做事、真诚待人。
”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损他人的事。
即:做好事,当好人。
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响大家。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
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
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
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
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
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2什么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族对修养、气质、智慧、人品的传承,家风是由父母家族长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和作风,这样一代代的传承。
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不断继承和发展,使整个家族有了一种灵魂和底蕴,家风传承越久家族底蕴越深厚。
首先是修养,一个好的家风会让人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前几天在公交站台有一幕很让我感动,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她几岁的小女儿在公交站台等车,小女孩手里吃着零食,然后随手把垃圾仍在了地上,她妈妈望着她对她说“妈妈在家里怎么教你的?乱丢垃圾是不对的,赶快捡起来丢旁边的垃圾桶里”小女孩弯下腰把垃圾捡起来丢到了垃圾桶里。
《中国家规》读后感五篇

《中国家规》读后感五篇【篇一】家规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近期,我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在此分享一些个人感悟。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何为“国和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是小家,国是大家。
那什么是“法和规”呢?国和家都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的思想不尽相同,为了统一思想,制定了法律,人人遵守,不得违反,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惩罚。
规定和法律大同小异,只是适用的层面和范围不同而已,但规定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制定,不得超出法律范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规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其实际的教化功能包括了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
家规成为了以礼为教的道德文化的重要成分,也成为了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
而家教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尤其突出传统美德的教育。
有了家庭,就要有家规家训,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家风的传承。
家训家规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的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传衍则有赖于家规家训的传承发扬。
家规家训是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起到了家族繁衍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家规家训”。
以电视剧《士兵突击》为例,主人公许三多所在的“钢七连”,连队制度就是家规,“不抛弃,不放弃”就是家训。
战争片大家应该看过不少,有一点大家应该注意到了。
每一个好的连队都有英雄的影子,这个英雄就是这个团体的灵魂,有了灵魂就能更好的传承家规家训,从而形成这个团队的家风。
结合实际来讲,黄陵分公司也是一个家庭,自然也有自己的“家规家训”,行业的各项规定、公司的各项规章、部门的各项制度就是我们的家规,“煤销千里,德行天下”就是我们的家训。
“煤销千里”说明的是能力,“德行天下”说明的是人格魅力,两者结合,就形成了黄陵分公司的家风。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 15篇(一)_心得体会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 15篇(一) 【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x以来,习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
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家规家训历史悠久,流传亦广。
最近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学习了50个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者家族的家规,感受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书中,山西晋商大院群体的杰出代表:王家大院一直秉承了“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的家规家训,做生意懂得吃苦吃亏,讲究合作共赢、对乡土乡亲“为善最乐”,王家人代代都坚守家训,因而历经700余年,八世繁盛;而位于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中堂第一代先祖乔致庸治家严谨,为了防止子孙习染富家子弟的诸多不良风气,制定了著名的“六条家规”。
他的教诲对子孙的立身处世有很大影响,也使乔家商业走向了辉煌。
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文明建设,通过家规家训等教导后辈,潜移默化地传达社会规范。
从古至今,兴家之训代代相传。
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流传下来的家训,对我们今天培育良好的家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培育优良家风,践行家庭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社会新风尚。
而家风的建设,离不开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
党员干部要向榜样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要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将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要从思想上规范约束自己,时时刻刻把握住方向,守住底线,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切实用好手中权力。
同时,也要注重培育良好家风,要身体力行,示范做好“最美盆景”。
树立旗帜、确立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清正廉洁的党员身份在社会大家庭中有情怀、负责任、勇担当,在生活小家庭中立得起、叫得响、有分量。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好家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坏家风似顽疾毒瘤,毁其一生。
近年来,“家族式腐败”时有发生,从广东揭阳的“子接父任”,再到山西“房媳”,这无一不在向我们传达一个讯息:坏家风会铸成大错。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我一读完《中国家规》就深深被书中的思想所感动,感觉这是一本家庭必备的心灵钥匙,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尊重自己和他人,以及尽量做到互相的理解和支持。
它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有着深刻且积极的影响。
首先,书中强调的“待人以诚,即以真诚待人”,让我感觉到在与人相处时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对待他人总是虚伪不真实的话,那么他与别人之间的沟通便会很难有所建立,就算关系再好也无法长久。
而且总喜欢故作姿态显得高深莫测的人,也总会让人对他的耐心和信任降到一个谷底。
因此,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应该要真诚待人,用心去了解他们,与他们建立起一个真正的互相沟通的友情。
其次,书中也提到的“以爱为核心,以爱为灯”让我对待家人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表达对父母和孩子的爱,让家人的温情、关怀与和睦共处成为家庭中最重要的基础。
仅仅是家人间的互相尊爱和理解,那么所有的问题就都可以得到顺畅解决,人们也会得到最好的感受。
再者,书中还让我深刻思考到“尊重劳动,不欺负人”的道理。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工作是不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不管一个人是从事高薪职业,还是从事简单体力活的劳作,我们都应该对他们尽可能地去尊重和理解。
尊重他们对社会和家庭所做出的贡献,不要因为社会地位或经济条件的不同,对他们产生歧视。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一个社会的繁荣与运作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
尊重和理解是改变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第一步。
以此为出发点,我们每个人都会带着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睦地成长和生活的成果。
最后,我想说,读完这本书是一件很愉快、但印象深刻且值得反复品味的事情。
这本书以它简单且朴素的语言,引导了我们转变环境、改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让我们会更加亲近、公正、互相理解,让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会更加顺畅。
读《中国家规》的过程里,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遣词造句准确、简练地思考和交流。
《中国家规》读书感悟作文范文10篇(2)

《中国家规》读书感悟作文范文10篇(2)《中国家规》读书感悟范文六最近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孔子到晚清梁启超等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家族的家规家风故事,从中感受历史人物家规的强大魅力,读后深有感触。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
家风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
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培养良好的家风,使家庭成为自己拒腐防变,永葆本色的最坚实、最可靠的后方阵地。
书中一典故,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讲的是他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特备黄金十斤,趁深夜无人之机,打算送给杨震。
杨震不但不接受,还严厉批评了王密。
王密辩解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从此“四知拒金”的故事,就传为千古佳话。
杨震在廉洁自律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他不肯为子孙置办产业,在他看来,始终保持清白廉洁的形象和节操,就是他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遗产和礼物。
在杨震的直接要求和影响下,其子孙为官清廉,世代杨氏后裔也以杨震为榜样,以“清白传家”作为家规祖训不断传承。
如今,虽然历史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清正廉洁的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镜鉴。
我作为一名公干民警,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权力,但也要从思想上警醒,以反面典型为镜,心中把握正方向、守住底线。
在执法工作中,坚持原则,依法办案,切实用好手中权力。
我常想,要做好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就要注重家风建设,不能把家风看成是小事、私事。
要管好身边家人亲属,管好家人亲属就是爱护他们,就是维护家庭的和谐。
中国家规读后感范文3篇

中国家规读后感范文3篇《中国家规》读后感2017【1】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我家在吃饭时真应了那句“食不言,寝不语”。
吃完饭后,不可以将筷子放在碗的上方,要放在桌子上,这就代表你已经吃好了。
如果桌子上有鱼刺、骨头等等要用筷子将它们扫入碗内。
做完这些事还不能走,要等到大家都吃完才可离桌。
有一个家规是净,拿完衣服必须要摆放整齐,起床之后把被子叠起来,在家里制造的垃圾不能随便扔,必须要扔在垃圾桶里,每天一次必须去倒,要维持自己房间的卫生,自己房间的地面要拖干净。
脏衣服自己要清洗,不能堆了很多之后再去洗,即使在外面也会是一样。
一个“净”字真的是可以形容我家的规矩。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是我们家的重要规矩之一,孩子很小开始,我就让他自己坐车去爷爷奶奶家,自己若是轻度感冒了,就要自己去买药吃药,这看似让那么小的孩子去做这些事是很残忍,但这也是不让他养成依赖别人的坏毛病,从小就独立,他会比别人家的孩子生活经验丰富就不会是未来的有事就回家,让父母解决了。
我们家还有一个家规—事不过三。
有一次晚饭后在公园里散步,由于凳子上被人踩过,所以我掏出一张纸,将凳子擦干净,随手一丢就没了。
一位清洁工人走了出来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没教养,随地乱丢垃圾。
”我听她这么一说,我的脸立马红了。
我一边道歉一边跑去吧至今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去,这才平息了清洁工的怒火。
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
家风就是家规,有了好的规矩才能有条不紊,有了好的家风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每个家庭的家规都有所不同,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是家规的载体。
在生活点滴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
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家的家风家规,我希望我家的家训、家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因为它们代表的是我们家的良好形象。
中国家规心得体会(通用13篇)

中国家规心得体会(通用13篇)中国家规心得体会篇1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统一,把“齐家”与“修身”、“治国”、“平天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以教家立范的家训文化十分发达,许多家训名篇被奉为治家教子的宝鉴而流传极广。
笔者以为,立家规、正家风,关键在于做到“严字当头”,贵在“落到实处”。
首先,要严立家规家训。
用好家风培育子女好作风、塑造后人好品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诸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家规家训,虽历经千年依旧焕发光彩,为后人恪守和传承,他们严立家规,培育好家风,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
正是简朴的生活,严格的家规,奠定了后人们坚实的人生基石。
我们党的优秀干部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仍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广为传颂。
其次,要切实践行家规家训。
要将“家规”悬挂在家庭的显着位置,作为座右铭,时时提醒家庭的每个成员,遵德守礼,良言善行,从而一代影响一代,一代成就一代,以良好的家规家风,形成全社会和谐良好的风气。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家规的模板、家风的旗帜,只有以身作则,恪守家规、传承家风,才能为家人作出榜样,才会有威严、有说服力。
要廉洁自律、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做到家里和家外一个样、台下和台上一个样、八小时外和八小时内一个样,始终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
良好家风的形成有赖于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从自身做起,传承优秀家风、营造良好社风、弘扬传统文化,并将之代代相传、永不停息,还社会一个风清气正的人文环境。
中国家规心得体会篇2我们的范氏传统家风,第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第二个为人忠诚耿直,谦逊谨慎……今天带你来主要是看下我们范家大院,看下我们范氏的传统家风家规。
今后你不管走到哪里,不要忘记你是范家的后代。
已经记不起从什么时候开始,范氏家族里谁家有孩子长大了,谁家有人要外出开创事业,他们的长辈都会把他们带到这里来,很庄重地给他们讲家族的规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优秀《中国家规》读后感选编[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心得体会】优秀《中国家规》读后感选编
关于研读《中国家规》一书的几点感触
——孙海民
近日研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对我启发教育颇深。
《中国家规》共选取50个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家族,讲述他们的家规故事、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为我们呈献了一份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盛宴。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努力传承中华传统家训家规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既是领导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做好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常言道:天下国家本同一理。
作为分公司首批外出作业队伍,我时刻以项目部为家,从立家规、树家风、改作风入手,促进队伍和谐稳定,为企业安全生产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立家规,也就是制度化管理,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可能很多大多数人理解的制度化,认为就是条条框框,就是处罚,就是让员工老老实实的干活,等等。
事实上,制度化管理是指在管理中强调依法治企,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
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以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二树家风,作为这支队伍的基层领导,我必须时时以党纪条规左右自己的行动,给每位员工做好榜样。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
树好家风有利于为员工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以个人人格的美丽,才能造就一个文明幸福家庭的大家庭。
三改作风,要把驻外项目部各项工作做倒位,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此,要充分利用好项目部领导接待日、各类座谈会、谈心活动等多种渠道,与项目部职工进行沟通,时刻体察职工的冷暖,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职工头脑中的疑点和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有意识地组织项目部职工围绕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开展讨论,在互相探讨与研究的过程中达到统一认识、升华思想、凝聚人心目的。
同时,要树立“职工困难无小事”的理念,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开展好包括“生日送祝福、生病送关怀、困难送温暖”等工作,把组织的温暖及时传递到职工的心中。
通过这次学习《中国家规》一书,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
家规、家风对每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而重要
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无数好的家规、家风必然可以引起好的社会风气。
我要把学习《中国家规》作为一种有效载体,在项目部这个大家庭中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活动,使职工在活动中、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和教育,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在我们的队伍中形成一股从善如流的好风气,维护好我公司在中天合创的良好形象。
《中国家规》之朱子家训读后感
——张伟
《中国家规》是一部家庭教育、做人做事、完善人格,接受传统文化的读本。
它让我们这一辈人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它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
在读到《朱子家训》时,我深有体会。
在《朱子家训》中提到“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虽然全文不多,寥寥数百字,但通俗易懂,始于立人,着眼做人,功在为人,将塑造人格、为人处世、奉献社会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聚焦于提升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上。
一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家庭。
古人早就告诉我们,环境的好坏对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的印象中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就老说的一句话“做人要正直,长大以后一定要行的正”我想,这也算是一种家训吧!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
在生活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教育着自己的子女,教育他们如何去做人做事。
没有过多的大道理,讲的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把自己几十年辛勤工作的结晶与感悟都好无保留地让子女分享。
教育他们正直的做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更好的为社会造福。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也要少一些批评、抱怨与责骂。
职工文化程度,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在管理工作中,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我们平时经常容易产生这样的行为,其实大家都知道,使用赤裸裸批评的办法,抱怨、责骂都是无补的,这样容易产生逆反,忧虑,甚至影响工作效率,阻碍了工作的进展。
沟通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作为管理者,少一些批评、抱怨与责骂。
因为任何事业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业,更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业,它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的团队,而批评、抱怨与责骂是和谐的死敌。
“你若盛开,清风徐来”。
《中国家规》探索中华家风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中介绍了满满的正能量。
我们要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人心,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正能量。
读《中国家规》之于成龙故事有感
——赵文运
家训家规是中国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中国家规》这本书,讲述50个家规家训故事,个个都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于成龙的廉政故事。
于成龙于1617年,出生在今山西吕梁方山县来堡村一户农家。
1661年,他44岁才开始进入仕途,在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从知县做到了两江总督。
从官期间,政绩突出,为政清廉,即使在两江总督位上,也是粗茶淡饭,终年以青菜为菜,不知肉味,百姓称他“于青菜”。
死后居室中仅“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真可谓是一生清贫,两袖清风,康熙在他生前和死后,都称他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的清廉品行,既非刻意清高,也非欺世盗名,而是发自本心。
受于成龙影响,于氏族规家训十分强调廉洁,要求把“为人以仁存心,做官清正廉洁”作为后人世代坚守的人生信条,成为于氏族人时代践行的行为规范。
于成龙长子于廷翼,悉心奉养祖母和母亲,抚育两弟成人,自奉节俭,但在公益事业方面从不吝惜。
长孙于准官至巡抚,也
是为官清廉,大举善政,康熙曾御书额联,赞其“凯泽三吴滋化雨,节旄再世继清高”。
于氏族人中,担任各种官职的有30多人,不论微品小官,还是封疆大吏,抑或士农工商,始终遵法纪、守规矩。
于成龙一生的廉政故事和于氏族规家训启示我:作为一名干部应将廉洁作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廉洁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奠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基础。
对于党员干部家庭而言,家风家规更是至关重要,家风家规连着党风党纪,党员干部学习家规家训不仅是要学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更要从传统家规家训中吸取家风滋养和廉洁正能量,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从根本上拒腐防变、不踩红线。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一个企业也需要好的“家风”,“家风”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导”,企业有了“家风”,犹如有了方向,大家都不会迷路,企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其实,立家规、正家风也是一种责任担当。
当下分公司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责任担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身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当提高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担当,为分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