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读后感5篇

合集下载

家风家训个人心得体会范文5篇

家风家训个人心得体会范文5篇

家风家训个人心得体会范文5篇在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家风、家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庭对有志男儿的期望;“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儒家提倡的处世准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风家训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风家训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篇1家风是一家或一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为人处世之精神风貌的总和,它通常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的形式蕴含于家训、家规、族谱等文献载体中,也以实践理性的样态渗透在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

家风的世代传承通常要依凭良好的家教。

家教是在家庭或家族中展开的对其成员的涵养、教化,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导与培育。

家风、家教为社会文明发展铺路打桥,什么是好的家风家教,人们各抒己见,我以为是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习惯,是正确的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是崇高的社会道德规范。

家风家教对于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石。

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花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

有着良好家风家教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子不教父之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小我们就在这种耳闻目濡的家风中健康成长,懂得了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为人处世道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不会将蝇营狗苟、舍义取生作为家庭的圭臬,而把五常八德、耕读传世、俭朴持家、睦邻友善等美德作为家风传承的内容。

好家风好家训的个人感悟与心得体会7篇

好家风好家训的个人感悟与心得体会7篇

好家风好家训的个人感悟与心得体会7篇好家风好家训的个人感悟与心得体会(精选篇1)人生需要良好的家风来照亮指引,家风的内涵很丰富,但这三点不可少。

第一个是“善良”。

有了善良之心,有了感恩之心,有一颗关怀体恤之心,才会爱这个世界,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生命。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过是向人世借几十年光阴而已,要在有限的时光里成己达人,才对得起自己的一生。

善良可以说是我家的第一个家风。

爷爷奶奶就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曾这样谆谆告诫子女:“做人千万不要去做恶事,作恶多端,会有报应。

”这样的家风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无论在哪里无论和谁打交道,我都与人为善,不做违背良心之事。

第二个是“勤俭”。

父亲教育我,端正勤俭,是居身良法。

“量其所入,度其所出。

”“能不为息患挫志,自不为安乐肆志;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

”“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

”不能投机取巧、不劳而获,铺张浪费。

父亲在当地农行工作,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不贪不占,年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

为了养育我们6个孩子,母亲起早贪黑干着生产队里的重活累活苦活。

第三个是“学习”。

学习无止境,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不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父亲常对我们兄弟姐妹说:“知识从哪里来,就是从学习中来。

”父亲只读了两年私塾,后来他能够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就是因为刻苦学习,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

现在老父已经80多岁了,还天天坚持读书看报,可以说“活到老,学到老”。

心灵的家风也是生命的家风,心灵的家风越亮,生命的道路越长,生活的道路越平坦。

为此,我要不断为家风加油加薪一代一代相传,千万不能让它们熄灭了。

好家风好家训的个人感悟与心得体会(精选篇2)家风是什么?家风,是一个家庭中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是家族中长辈对后辈的默默影响,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家就是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1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从古至今,《诫子书》、《勉谕儿辈》、《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

好的家风会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作为一个寻常百姓家,我的家风就是“踏实做事、真诚待人。

”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损他人的事。

即:做好事,当好人。

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响大家。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

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

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

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

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

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2什么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族对修养、气质、智慧、人品的传承,家风是由父母家族长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和作风,这样一代代的传承。

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不断继承和发展,使整个家族有了一种灵魂和底蕴,家风传承越久家族底蕴越深厚。

首先是修养,一个好的家风会让人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前几天在公交站台有一幕很让我感动,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她几岁的小女儿在公交站台等车,小女孩手里吃着零食,然后随手把垃圾仍在了地上,她妈妈望着她对她说“妈妈在家里怎么教你的?乱丢垃圾是不对的,赶快捡起来丢旁边的垃圾桶里”小女孩弯下腰把垃圾捡起来丢到了垃圾桶里。

家风家训教育心得体会总结范文(五篇)

家风家训教育心得体会总结范文(五篇)

家风家训教育心得体会总结范文家风家训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

对人的成长而言,每个人都离不了家风与家训,家风家训对我们影响深远,它会伴随着我们一生,从你了解它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刻在了你的心里。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

虽然每个家庭的家风家训不尽相同,但它对我们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大家,没有和谐的家就没有和谐的社会。

无数好的家风必然可以引起好的社会风气。

如果一个人有好的家风,那么他可能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而如果家风败坏,那么就少不了走弯道了。

我们家的家风就是“诚信”二字。

诚就是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诚实做人,自己做的事情就要勇于承担,不能往别人身上推卸责任。

而信就是要守信,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能收回来,说过的话自己要做到。

与家风相对,我们家的家训也是“诚信做人”。

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去超市买东西付款时,超市阿姨多找了我一元钱。

我感觉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就高高兴兴地跑回了家。

回家之后,我激动地告诉爸爸:“爸爸,你看,那个超市阿姨多找了我一元钱,我赚了,哈哈。

”可当我话音刚落,他不仅把钱拿了过去,还朝我发火。

我感到很不解,委屈地哭了。

爸爸语重心长地给我讲述了诚信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

我也明白了很多。

第二天,爸爸去超市将那一元钱还了回去。

从那以后,我也像爸爸一样做一个诚实的人。

家风家训教育心得体会总结范文(二)一个人的性格来源于父母,取决于家风。

家风的成败,决定一个人品行的好坏,素质的高低。

家庭教育是我们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我们成长的基石。

家风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风格、作风和传统,包括为家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家风还包含着我们常说的家范,家范就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它们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促使人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某些被认同的准则。

大年三十的那天晚上,妈妈让我选一件我想穿的,然后把另一件给月月拿去。

习家训、谈家风、写家书读后感[合集五篇]

习家训、谈家风、写家书读后感[合集五篇]

习家训、谈家风、写家书读后感[合集五篇]第一篇:习家训、谈家风、写家书读后感读家风、家训、家书有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任何一个人都在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成长和成熟,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家风、家训”就是一个家庭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

怎样用自己的行为把“家风、家训”中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至关重要。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的往往都是正面的,通古今,论古语,非常经典的实例。

但是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做的往往都是不一致的,这样在孩子的眼里体现的就是言行不一。

通过父母良好的行为来影响着子女,而不是通过嘴去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训”。

当前社会弥漫着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包括拜金主义、形式主义、毫无道德底线的实用主义等等,通过现代通讯、媒体、报纸等多种方式宣播开来,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和我们的子女。

多数家庭非常在意孩子的文化教育,但是对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却比较忽视。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孩子生长在扭曲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成长为拥有健康心态和道德标准的人的。

如果拥有良好的“家风”,对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是有非常大得促进作用的。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我家的家风是“孝”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顺父母和长辈。

当我们的父母渐渐老去,就更不能顶嘴了,凡是要考虑父母。

即使他们说的不对,也要和和气气的说话。

叫我们做事,不要推辞,尽量帮父母的忙,这样才能做到“百善孝为先”。

小时候,每次上学校之前,奶奶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磨牙(俗语,指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回来跟我说,我去找你们老师。

学习家风家规心得体会范文5篇

学习家风家规心得体会范文5篇

学习家风家规心得体会范文5篇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家风家规心得体会范文5篇大全,欢迎阅读分享。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家风家规心得体会1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教,家风对每个儿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是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的航标,并给予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它们给我们了不断前行的力量。

怎样的家风就有怎样的人。

因此它对每个人的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受不良家风家教的熏陶的人。

我家的家风则是“诚实”二字!我爷爷奶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者,这一生的汗水都栽垦在土地之中。

常常每天天不亮就背上簸箕。

拿上廉刀到菜地里去摘菜。

一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尽绵薄之力,宝他们衣食无忧。

二是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习惯已近根深谛固在他们的心里,在农田中劳动似乎已经不再是以种生存手段,而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勤劳已经在冗长的劳动岁月里成为可以被继承的传统。

记得有一次,我起夜喝水,迷迷糊糊中发现爷爷奶奶正在鼓捣着堆放的农具,蹑手蹑脚得开启大门,只听吱呀一声,他们精瘦的身影隐匿在了黑暗之中。

我也时常会跟着他们一起下地干活,我坐在田埂上,一边摆弄着手边的杂草,一边时不时抬头看埋头在农地中的爷爷奶奶。

尤其是在夏天日头正盛的中午,他们背后的衣襟已经被汗水所浸透,但手中的锄头像被赐予了力量一般仍然在有力的挥摆着。

见他们如此辛苦的情况,我连忙上前锄头,可竟发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锄头可真沉啊!我逞能得挥舞了几下,手臂便酸痛不已,才知道他们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不仅是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父母也同样是热爱劳动的工作者。

他们工作时像垦地的老黄牛一般脚踏实地,这样的生活才显得充实。

我想爷爷奶奶的勤奋是一种传承,不仅仅是他们个人良好的品质,更是可以称为是一个家庭的风格,我的父母亦然继承了这样的传承。

我们这辈虽然安适不必做农务上的粗活,但对于勤奋诠释依旧是生生不息的。

我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勤奋同样可以履行在学业生涯中,更绵延于日后的朝朝夕夕。

家风家训书籍的读后感(精选6篇)

家风家训书籍的读后感(精选6篇)

家风家训书籍的读后感(精选6篇)家风家训书籍的篇1关于个人品德。

古代文言家训对于个人品德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如何读书和怎样交友两方面。

纵览古今家教著作,几乎没有一部著作不教导儿孙要发奋读书和刻苦学习的。

当前很多文章把读书归到“职业道德”范畴,我觉得不妥。

(如光明日报版20xx年6月29日《古代家教的启示》)因为读书和学习很多时候既不是“在公供职”,也不是“履行公职”,应该算做“个人品德”。

陆游遗训后人,“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

”《颜氏家训》中有专门的《勉学》篇。

很多家教除勉励学习儒经外,还要求学习书法、绘画、音乐、医药和骑射等“杂艺”。

古人教育子女要慎于择友,十分重视朋友的选择。

明代杨继盛告诫儿子:“拣着老实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信,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

”建国初期,周信芳演出京剧《打严嵩》时就曾考虑用上这段话。

姚舜牧也说:“交宜亲正人,若比之匪人,小则诱之佚游而荡其家业,大则唆之交构以戕其本枝,甚则淫欲以丧其身命,可畏哉!”总之,我国古代的文言家训精华是我国古代人民(尤其是士大夫)教诲子孙立身处世的教育读本。

包含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及我国人民固有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可贵精神。

我们回顾、认识、了解、汲取古代文言家训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精华,对于我们今天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对于我们完善社会教育体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将起到基础性和普及性的作用。

有了好的家规家训,并不意味着子女就准能成龙成凤。

好的家规家训固然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应避免模式化、程式化。

因为家规家训只是一个相对比较浓缩的理念,而家庭教育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要防止家规家训教育走向形式主义。

家风家训书籍的读后感篇2孟子曰,也没有贴在墙上、“家规”、持续深入学,倡导礼义持家,当官为人更要遵守道德规范,但从这句老话中我也悟出了新的道理;小到上下班纪律,做到守住底线,营造良好氛围,做人一辈子,品德必须高尚。

家训家规家风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家训家规家风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家训家规家风的心得体会家训家规家风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训家规家风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训家规家风的心得体会1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重视家风和家规的教育作用。

家风和家规对一代又一代的人影响是非常深远而长久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和“墨”就是指所处的环境。

接近什么样的环境,就会被什么环境所“熏染”。

《三字经》里“孟母择邻”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当年孟母之所以带着儿子三次搬家,就是为了选择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进来听百家论坛《曾国潘家训》,我颇受震撼。

曾国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潘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就是成大业缘由之所在。

于那些历史人物比起来,我只是个平常人,但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感受深重的就是家庭教育。

“不做亏心事,不赚昧心钱,心里有盏灯,肚里能撑船。

”这是我家的家训,也是外婆留给我们这些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外婆是一位慈祥、善良、勤劳、正直的老人。

她虽然没读过书,但却很有智慧;虽然没受到过教育,但却很有思想。

小时候我常常跟在外婆后面,看着外婆独自一人将小卖部打理得井井有条,对所有人都是一副和蔼的面容。

外婆一生都光明磊落,从不和别人斤斤计较,在她的行为的感染下,我也学会了正直和豁达。

大年初二,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外公家,这一间不大的房子里几乎随处可见外婆生前的照片,每一张上的人都露出慈祥的笑容,那是她对所有事的态度,那双长满老茧的双手是她勤劳的写照,在外婆床前的抽屉里我还翻到了一本已经泛黄的册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外婆生前打理小卖部时的账目,一笔笔醒目详细的数字映入眼帘,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一句外婆用她一生诠释的家训———“不做亏心事,不赚昧心钱,心里有盏灯,肚里能撑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风家训读后感5篇
家风家训读后感5篇
篇一
前不久,学校免费发放了一本叫做《家风家训》的书,这本书,我现在已经读完了,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弟子规》。

我现在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弟子规》里面蕴藏着许多道理1,只要反复领悟,你就会收获颇多!
入则孝里面说到:父母呼,应勿欢,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话是说父母长辈叫我们,我们应该立即去,不容刻缓。

父母长辈命令我们,我们必须做到,不能想着懒过去,就这样算了。

还记得那次,妈妈对我说:“吃完饭,收碗,洗碗,还要扫地,准备洗衣服。

”听着妈妈的说词,我心里顿时一阵火大起来:“知道了,知道了,烦不烦啊。


此后,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反而更加得意。

自从学了《弟子规》后我才深刻的反省到自己看似平常却很严重的小事。

是自己不该反驳。

妈妈叫我做的事都是很平常的,而且都是我力所能及的小事,况且,父母每天那么辛苦。

如果说:让我做这点小事,我都不愿意,那么我的素质简直太差了。

我认为我不仅没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还没有做到的还有很多很多。

如: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还有一次因为害怕公鸡,但还是要煮饭,于是我不敢出去舀米,所以就从楼上去,结果很悲剧,虽然我舀到了米,但是我过去时把油坛子打破了,妈妈回来后,我当时很不高兴,还发了脾气。

当我学习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我认为我太不应该了,简直是不孝顺的孩子,通过这样的事,我知道,自己做事以后都得小心点,不能马虎,家里的东西都是用钱买来的,弄坏了很可惜,所以以后要注意这样的事再发生。

以后,我一定要尊重父母,为父母分忧,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要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学生,做一个人人夸奖懂事的好孩子。

但愿每个中小学生抓住根本,重在实践,当祖国和人民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篇二
暑假期间,反复读了《中国家风》一书,流连于字里行间,畅怀于一个个家风故事,感受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所谓的家规归根到底就是每个家庭的家风家训,现如今,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已经耳熟能详,根据这个,我们结合自己家的情况,梳理制定了自己的家训。

我们的家风家训是:孝敬长辈、诚信做人、俭以养德、行善为美、宽容待人、自强自立。

为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家风家训,我在这里简单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的家风家训第一条就是“孝敬长辈”,常言
道:“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无论他多么有成就,都要以孝字当头,只有孝敬父母,他的事业以及未来都会更加出色;“诚信做人”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样我们的周围才会有更多的朋友,也会让自己的工作与家庭受益无穷。

“行善为美”是要以善来践行自己的行动,要日行一善,做到语善、视善、耳善、心善、行善,因为美是从善行开始的;“俭以养德”,要做勤俭的人,一个家庭如果不勤俭无论有再多的钱财,都会散失殆尽。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圣人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之道,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则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小到一个家庭更应该以勤俭来治家;“德”是衡量一个人做人的标准,如果一个人只有出众的才华,而他的品格恶劣,那么他的才华会黯淡无光;一个人的才华是建立在品格高尚的基础上,只有品格高尚的人,他的才华才能熠熠生辉。

“自强自立”就是要自己独立生活,有志气,不让父母操心。

遇到困难挫折,想出一切有利的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风家训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传承。

俗话说得好:“以小家治大家。

”只有我们每个家庭
自己做好了,国家才会更和谐,世界也会更美好。

让我们每个家庭通过自己的家风家训来拥有更多的正能量,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所在。

篇三
家风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风气,国家就是人民的家,这家风就更为重要了。

它要靠人民的努力,遵纪守法,互帮互助,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

更重要的是她的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风气决定了它的衰与盛,只有社会风气好的国家,才能国盛民强,才真正算上一个强国。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为人父母有义务有责任把家庭料理好、把孩子教育好。

尽管使孩子具有高尚品质的责任未必完全在父母身上,但为人父母在心甘情愿当“牛”做“马”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家风,用好家风培养好孩子,责无旁贷。

如果因为家风不好而使自己的孩子不像“爱得华”而像“珠克”,不仅会让父母伤心失望,对社会也将贻害无穷。

“以德立家、以学养家、以俭持家、以国为家。

”教育孩子崇尚节俭,力戒奢侈。

少与他人比钱财、比阔气、比享受。

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学识、比勤俭。

从我做起,从家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当树立良好“家风”之典范。

《礼记.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的基础。

全员素质提高了,无数“最小国”的“家风”也好了,“国风”、“党风”、“社
风”、“民风”自然就好。

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团结,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希望家家户户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家风,让家风帮助我们学会做人,在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
篇四
我们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

这种影响,并不是父母长辈所拥有的财富或是人脉权势导致的,而是父母长辈潜移默化中的一种性格品质的培养,也就是家风。

读《中国家风》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长者在一块儿,静静地听他述说一个个关于家风的动人故事。

当我读到《读书亦如生活》、《读书唯高家风继》时,我读懂了“书香”亦是一种家风,让我不禁想到身边的家风实例。

小时候去姨奶奶家印象最深的就是经常看到姨爷爷戴着老花镜或是看书,或是写字,那时候觉得姨爷爷好厉害,二十年代的人还识字,像我的奶奶、姨奶奶也只认识“大”、“小”等几个简单的字。

长大一点才知道姨爷爷家的三个孩子都是教师,顿时觉得姨爷爷更厉害了,能教育出三个教师一定有秘诀。

再往后,姨爷爷孙子辈的七个兄弟姐妹全都考上了大学,要知道九十年代的偏远农村大学生还是很少的,那些表哥表姐自然成为了我们这些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在我看来姨爷爷的秘诀定是传给了姑姑
大爷们。

现在,表哥表姐们有的成为党政干部,有的在自己的行业成为翘楚,收入颇丰,姨爷爷的秘诀被发扬光大?
前些日子姨爷爷的十年祭上,困扰了我许久的谜团终于解开。

原来秘诀就是姨爷爷家的家风--书香。

据表哥表姐说,姨爷爷是村里的大队会计,喜欢读书、看报、写字,每年春节前还要写春联到集市卖,家里文化氛围浓厚,姑姑大爷们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也喜欢读书。

同样,表哥表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自然而然的得到了“书香”的传承。

一代一代子女在长辈长期的文化熏陶下,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化积淀,我想,这就是家风,这就是家风的传承。

不需要刻意,它是无形的优良传统,存在于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星火相传。

家风,虽短短两字,却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

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

几千年来,正是凭借着这点滴传承,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久不衰,生生不息。

正如《杂说“中国家风”》里谈及的“作为若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家庭的风气、家庭的教养,小则是家传代继、香火延续之本,大则是国之兴废、民族盛衰之要。

”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

篇五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

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的建设关键在家长。

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中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创建自己的好家风,将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受益。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家规的建设,那就会使这个家庭的成员乃至这个家庭走弯路。

原生家庭重视家风家规就会使这个人乃至这个家庭茁壮成长。

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

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有家风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风家训的家庭,数与王侯将相之家。

端正的家风,优秀的家训让我在这个家庭里茁壮成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