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介质电导

合集下载

介质电导率和介电常数

介质电导率和介电常数

介质电导率和介电常数介质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的测量方法1. 介质电导率介质电导率是衡量介质导电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大小直接反映了介质中载流子迁移的难易程度。

在低温条件下,电导率主要取决于离子的迁移率,而在高温条件下,则主要取决于电子的迁移率。

因此,介质电导率的测量对于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输运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介质电导率的测量方法通常采用电阻法,即通过测量电阻值来计算电导率。

在具体实验中,通常采用四探针法来测量电阻值,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等优点。

但是,对于一些导电性能较差的介质,由于其电阻值较大,因此需要采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测量仪器才能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此外,在测量介质电导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温度:介质电导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测量。

(2) 杂质:介质中的杂质会影响离子的迁移率,从而影响电导率。

因此,在实验前需要对介质进行提纯。

(3) 结构:介质的结构也会影响离子的迁移率,因此需要在相同的结构条件下进行比较。

2. 介电常数介电常数是衡量介质介电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大小直接反映了介质中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

在高频电路中,介电常数对于信号的传输速度和信号的质量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介电常数的测量对于研究物质的电磁性质和微波器件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介电常数的测量方法通常采用电容法,即通过测量电容值来计算介电常数。

在具体实验中,通常采用平行板电容法来测量电容值,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等优点。

但是,对于一些具有非线性介电性能的介质,由于其电容值会随着外加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采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测量仪器才能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此外,在测量介电常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频率:介电常数随频率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在恒定频率条件下进行测量。

(2) 外加电压:外加电压会影响介质的极化程度,从而影响介电常数。

因此,在实验前需要将介质放置在一定外加电压下进行极化处理。

5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5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第三章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电介质分类: 按状态分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 气体介质广泛用作电气设备的外绝缘; 液体和固体介质广泛用作电气设备的内绝缘。
常用的液体介质:变压器油、电容器油、电缆油; 常用的固体介质:绝缘纸、纸板、云母、塑料、电瓷、玻璃、 硅橡胶。 电介质的电气特性表 现在电场作用下的:
2、介质损耗
交流时流过电介质的电流:
I=I R+I C
介质损耗(有功损耗):
P UI cos=UIR UIC tan=CU 2 tan
由上式可见,介质功率损耗P与试验电压、被试品尺寸等因 素有关,不同试品间难以互相比较;而对于结构一定的被试 品,在外施电压一定时,介质损耗只取决于tan δ。 tan δ被称为介质损耗角正切,它只与介质本身特性有关, 与材料尺寸无关,因而不同试品的tan δ可相互比较。
①偶极子极化;②夹层极化
偶极子极化(转向极化) 非弹性极化; 特点: 极化时间较长; 频率对极化有影响; 有能耗;
(a)无外电场 (b)有外电场
温度较低时,T↑→分子间作用力↓→转向容易→极化↑; 温度较高时→热运动加剧阻碍转向→极化↓
夹层极化 合闸瞬间:
U1 U2
t 0
C2 C1
稳定后: U1
对同类试品绝缘的优劣可用tan δ来代替P对绝缘进行判断。
tanδ的物理含义:表征单位体积均匀介质内能量损失的大小
介质损耗的等值电路分析可用并联等效电路或串联等效电路
Ir U /R 1 tg p I c U C p C p R
U2 Pp U 2 C p tg R
2、影响电介质电导的因素
场强、杂质和温度。
(1)电压(电场强度):
(2)杂质:

电介质及其介电特性-电导

电介质及其介电特性-电导
电介质理论及其应用
10
离子晶体的离子电导
2. 2 晶体中的缺陷浓度
根据热力学定律,体系自由能F与体系内能 U和熵S有:
F = U − TS
系统的熵S与系统的微观状态数W遵从 :
S = k ln W
式中k为玻尔兹曼常数。 式中 为玻尔兹曼常数。 为玻尔兹曼常数
系统的内能U及微观状态数W均与缺陷浓度n有关,当 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下应有
电介质理论及其应用
8
离子晶体的离子电导
2. 1 晶体中缺陷的产生
离子晶体中载流子的形成与晶体中缺陷的产生有关,晶 体中的缺陷主要有两类: 弗兰凯尔(Frenkel)缺陷: 离子晶体中如含有半径较小的离 子,由于热激发这些离子有可能从晶 格点位置跃迁到点阵间形成填隙离子, 同时在点阵上产生一个空位。这种填 隙离子和离子空位,同时成对产生的 缺陷。
∆nδ qδ v =( )e υ= n0 6kT
2

u0 kT
E
qδ v µ = =( )e E 6 kT
2
υ

u0 kT
电介质理论及其应用
18
离子晶体的离子电导 强电场下, ∆u > kT , e
∆u kT
>> e


∆u kT
µ =
δv
6E
e
u0 kT
e
qδE 2 kT
弱电场作用下,填隙离子所引起的离子电导率:
21
非离子性介质的离子电导
3.非离子性介质的离子电导
石英、高分子有机介质、液体介 质等非离子性介质,它们主要由共 价键分子组成。 这类介质在弱电场下的电导主要 是由杂质离子引起,但也会存在电 子及胶体产生的电导。一般电导率 很低。 其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也都遵从 热离子电导相似的规律:

电介质物理课件(2005-3)

电介质物理课件(2005-3)

载流子浓度 n 1580 (1 / cm 3),相对于 N 0 6 .62 10 19 (1 / cm 3)是 很小的。
j 2. 电场较强时, n 2, qd j q(Nd n 2 d) qNd 常数 jS
3. 高电场区 如电场很高,例如E>106V/cm,离子在电场中获 得很高的能量而产生新的碰撞和电离,使N随E 的增大指数增加,导致电流的指数增大 。

Li Na K R
B 1 1.纯玻璃: A exp ( ) 10 -17 ( cm) T SiO2:B 22000 B2 O3:B 25500
激活能大,电导率低
引入一价金属离子的影响: 1.结构松散,使U下降,电导增加。 2.缺陷离子数增加 ,电导增加, 也与R2O的浓度成正比
L
欲提高介质的绝缘性能,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减小电介质的载流子数 , 降低迁移率。 极化和电导的区别:
A
离子微小位移 ——产生 离子从一个电极位移至另一 个电极 ——形成电导
m2 为载流子的迁移率 s V
如有m种载流子,
m
j ni qi i E
i0
§3-2 气体介质的电导
3§3-4固体介质电导霍耳效应固体介质按结构可分为: 晶体 非晶体 固体介质的电导按导电载流子的种类可分为: 离子电导 在弱场中主要是离子电导 电子电导 某些物质,例如钛酸钡,钛酸钙, 钛酸锶等钛酸盐类,在常温时,除离子电导外也呈 现出电子电导的特性。 固体介质导电性质的判断: 霍尔效应 ―――判断电子电导 法拉第效应―――判断离子电导
A exp( -
晶体中总的离子电导率 为:
负填隙 , 离子对电导的贡献。 : U B ) A exp( ) KT T 平均温度指数; 平均激活能(活化能) 。

3-2电介质电导

3-2电介质电导
固体电介质的电导 、
固体介质中存在离子电导。 固体介质中存在离子电导。 离子电导 固体介质除体积电导以外,还存在表面电导。 固体介质除体积电导以外,还存在表面电导。固 体积电导以外 表面电导 体电介质的表面电导主要是由附着于介质表面的 水分和其他污物引起的。 水分和其他污物引起的。
高电压技术精品课程
3-2 电介质的电导
电导:用电导率表示, 电导:用电导率表示,用来表征物体传输 电流能力的物理量。 电流能力的物理量。
金属导体:温度升高,电阻增大,电导减小。 金属导体:温度升高,电阻增大,电导减小。 增大 减小 绝缘介质:温度升高,电阻减小,电导增大。 绝缘介质:温度升高,电阻减小,电导增大。
各类电介质电导的特点
1、气体电介质的电导 、
气体介质只要工作在场强低于其击穿场强时, 气体介质只要工作在场强低于其击穿场强时,其 电导是很微小的,故是良好的绝缘体, 电导是很微小的,故是良好的绝缘体,气体电导 主要是电子电导 电子电导。 主要是电子电导。
2、液体电介质的电导 、
液体介质中形成电导电流的带电质点主要有两种: 液体介质中形成电导电流的带电质点主要有两种: 一是构成液体的基本分子和杂质离解而成带电质 离子电导。 构成离子电导 二是液体中的胶体质点( 点,构成离子电导。二是液体中的胶体质点(如 变压器油中悬浮的小水滴) 变压器油中悬浮的小水滴)吸附电荷后变成带电 质点,形成电泳电导 电泳电导。 质点,形成电泳电导。
高电压技术精品课程
电介质的等效电路
高电压技术精品课程
R1:体积绝缘电阻 R2:表面绝缘电阻
高电压技术精品课程
高电压技术精品课程
亲水性电介质: 亲水性电介质: 水分在其表面形成连续水 如玻璃、 膜,如玻璃、陶瓷等

电介质的电导

电介质的电导

高压绝缘基本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高压绝缘基本理论 2、电介质的电导 电导G表征电介质导电性能的主要物理量, 其倒数为电阻R=1/G。
电导G、泄漏电流Ig、绝缘电阻R 均反应绝缘好坏, 实际中多用R或Ig 按载流子的不同,电介质的电导又可分为离子电导 和电子电导两种。
电子电导:一般很微弱,因为介质中自由电子数 极少;如果电子电流较大,则介质已被击穿。 离子电导:本征离子电导:极性电介质有较大的本 征离子电导,杂质离子电导:在中性和弱极性电介质中, 主要是杂质离子电导。
高压绝缘基本理论
(3)固体电介质电导 通常是杂质离子参与导电 接近击穿时碰撞游离和阴极释放出大量电子参与导电
体积电导和表面导电:
表面电导通常远大于体积电导,受环境影响很大, 如受潮、脏污。所以,在测量体积电阻率时,应尽 量排除表面电导的影响,应清除表面污秽、烘干水 分、并在测量电极上采取一定的措施。 电介质电导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高,电导大,泄 漏电流大,绝缘电阻低。
高压绝缘基本理论
(2)液体电介质电导 分类:
离子电导:电介质分子或杂质分子离解成离子参与电导。 中性、弱极性液体介质电导小。 电泳电导:载流子为带电的分子团,通常是乳化状态的 胶体粒子(例如绝缘油中的悬浮胶粒)或细小水珠,他 们吸附电荷后变成了带电粒子。 液体绝缘的电导主要是含杂质(水、纤维、气体 等),构成小桥,电导电流增大,并恶性循环。
高压绝缘基本理论
(1)气体电介质电导 气体电介质在低于气 体击穿电场强度下,泄 漏电流极小,故可作为 标准电容器的介质。
I
放电
Uj
U
当气体电介质场强达到其击穿场强时,气体分子发 生碰撞游离大量电子参与导电。气体由绝缘状态变为 导电状态 提高气体耐电强度的措施:提高气体压力

第三章电介质电导和击穿详解

第三章电介质电导和击穿详解
第III部分
第七页,共55页。
返回
2.气体为何能导电?如何对其导电过程进行理论分 析?(掌握)
(1)气体导电机理 (2)气体电导过程的理论分析
第八页,共55页。
返回
(1)气体导电机理
气体能导电是因为气体中存在一定浓度的带电正 负离子(载流子),载流子存在则是因为气体中随 时随地进行着下述两个过程:
第二十七页,共55页。
n0
返回
③ 击穿电压的确定---------巴申定律
BP
APe E
ed 1 1
Vm
BPd
ln
APd
/ln
1
1
第二十八页,共55页。
返回
(4)结果分析
① 理论和实验结果相当 吻合
② 随Pd的变化存在极小
Vm
BPd
ln
APd
/ln
1
1

③ 在压力较小时提高 真空度或在压力较大 时提高气体压力均可 提高击穿电压
第三十五页,共55页。
返回
3.什么是电子电导?有何特点?(掌握)
通过电子的运动而产生的电导称为电子电导,电介质可 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形成电子电导
(1)本征激发:
从价带跃迁到导带,随温度呈指数增长关系,一般 电介质在常温下其电导率可忽略
(2)隧道效应:
当电场较强时,电子则可能通过隧道效应穿过 势垒后到达导带或阳极而形成电子电导。包括 的隧道效应有:阴极→导带 价带→阳极。强 电场作用下比较明显。
当电场较大时
x1
N n
1
n 1 cE 1
x x 2 1 2x
J E qn d
所以电流密度达到饱和不随电场的变化而变化
第十六页,共55页。

《电介质的电导》课件

《电介质的电导》课件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电介质分为不同的类型。
总结词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电介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根据电介质中分子极性的不同,可以分为非极性电介质和极性电介质;根据电介质在电场中的响应方式,可以分为线性电介质和非线性电介质;此外,还可以根据电介质的用途、状态、组成等分类。
详细描述
CHAPTER
温度
对于离子电导,溶液或熔融盐的浓度越高,离子浓度越高,电导率越大。
浓度
对于气体或液体电解质,压力增大可以增加离子浓度,从而提高电导率。
压力
对于固体材料,掺杂和缺陷可以改变载流子浓度,从而影响电子或离子电导。
掺杂与缺陷
03
Hopfield方程
描述了半导体材料的电导与掺杂浓度的关系,适用于描述弱掺杂半导体的电导行为。
在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中,绝缘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安全运行和可靠性。电介质电导的应用可以帮助评估材料的绝缘性能,从而选择合适的材料,避免设备发生击穿或放电现象。
总结词
电力设备的绝缘检测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通过电介质电导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设备内部的绝缘缺陷。
电介质与金属的界面导电机理
研究电介质内部载流子的输运机制,以优化电介质的导电性能。
电介质内部的载流子输运机制
研究电介质在高温、高压、强磁场等极端条件下的导电性能,以拓展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
电介质在极端条件下的导电性能
THANKSFOR
感谢您的观看
WATCHING
CHAPTER
03
电介质的电导特性
通过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实现电导,主要存在于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盐中。
离子电导
通过电子在固体材料中的迁移实现电导,主要存在于金属和半导体材料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3-3 液体介质的电导
• 液体介质的载流子
离子
本征离子 杂质离子
胶粒——水(或悬浮状水珠)
离子电导 电泳电导
本征离子—— 液体本身的基本分子热离解
杂质离子——
外来杂质分子离解 液体本身的基本分子老化产物的离解
21
§3-3 液体介质的电导
一、液体介质的离子电导
1. 液体介质的结构特征:接近固体、有流动性、短程有序
2. 电场较强时
当电场强度增大时,电流密度增大。
如果
j >> ξ ⋅ n2 qd
N≈ j qd

j ≈ Nqd = 常数 = jS
通常所说的电导率均是指饱和区的电导率。
此时,电流密度与电场强度 无关,即电流达到饱和; 由电离作用生成的离子全部 到达极板上进行复合。
E1 = ?
设:τ
=
d ,而v v
= μ E1
19
§3-3 液体介质的电导
• 常见的液体电介质:
¾矿物油——变压器油、电容器油; ¾植物油——蓖麻油、桐油; ¾有机溶剂——苯、甲苯、四氯化碳; ¾新型液体介质——十二烷基苯、硅油、酯类油。
• 液体电介质的电导率:
¾纯净液体介质:电导率很低,γ=10-13~10-15 (Ω·cm) -1 ¾含杂质的液体介质:电导率较大,γ=10-9~10-13 (Ω·cm) -1
一、载流子
¾ 离子——主要为弱束缚离子、本征离子; ¾ 带电胶粒——带电的分子团,如乳化状的胶体粒子、悬 浮状的水珠; ¾ 电子——对窄禁带电介质。
二、导电机构
¾ 离子电导:由(晶格)结点上的离子产生的本征离子电 导;由杂质离子产生的杂质离子电导。 ¾ 电泳电导:带电胶粒形成的基团(游子)产生的电导。 ¾ 电子电导:一般是由光辐照产生的电子形成的电导。
j =γE γ-体积电导率,(Ω·m)-1
¾ 体积电导率:γv ¾ 表面电导率:γs
三电极系统测定
5
§3-1 电介质电导总论

n:单位体积内的载流子数
q:每个载流子的电荷量
v
v:载流子的漂移速度
取截面积为S,长度为v的介质,则
I = nqv ⋅ S 或 j = nqv
∵j =γE
∴γ = nq v E
v exp⎜⎛ − ⎝
U0
+ ΔU kT
⎟⎞ ⎠
Δn
=
n0 6
v⎢⎣⎡exp⎜⎝⎛

U0
− ΔU kT
⎟⎞ ⎠

exp⎜⎛ − ⎝
U0
+ ΔU kT
⎟⎠⎞⎥⎦⎤
在弱电场下, ΔU = qEδ << kT
2
exp⎜⎛ ± ΔU ⎟⎞ ≈ 1± ΔU = 1± δ qE
⎝ kT ⎠ kT
2kT
Δn = n0qδν exp⎜⎛ − U0 ⎟⎞ ⋅ E 6kT ⎝ kT ⎠
§3-2 气体介质的电导
三、气体介质的电流-电压关系
j(A/ m2)
I II
III
j-E曲线被分成三个区域,即 I:欧姆电导区; II:饱和电流区; III:电流激增区。
jS
E1
E2 E(V / m)
气体介质的伏-安特性曲线
一般,气体介质多处于饱和电 流区工作; E1~E2区间的饱和电流大小具 有实际意义。
§3-1 电介质电导总论
1. 由电子(或空穴)热激发带间跃迁中所产生的本征载流子对电介质 (绝缘体)的传导没有显著的贡献,甚至在较高温度(500K)下也是 如此。
2. 在室温或低于室温时,由杂质能级中电子(或空穴)热激发所产生的 非本征载流子对电介质(绝缘体)的传导没有贡献;在较高温度 (500K)下由于杂质的热电离而产生的电导率可达到检测的极限值, 即10-21 (Ω·m)-1量级的限值。
二、气体介质中的载流子浓度
气体介质的导电机构是正、负离子对。其来源: 1. 先有正离子和电子对,电子再附着在分子上成为负离子; 2. 由于外部电离源作用,由电离过程产生的正、负离子对。
在气体空间内,同时存在两个过程,即 正、负离子对生成;正、负离子复合为中性分子。
在平衡状态下(无外电场时),有 N = N′
物理性质
光吸收限λ(μm) 禁带宽度(eV) 自由载流子浓度(m-3)
自由载流子迁移率(m2/sV)
本征电导率(Ω·m)-1 有效质量比m*/m0 光频介电常数ε=n2 电离能(eV) 杂质浓度(m-3)
电离杂质浓度(m-3) 非本征电导率(Ω·m)-1
半导体(Si、Ge)
1.5 0.8 T=300K 2.8×1018 10-4~1
S
μ= v E
在单位场强下,载流子沿电场方向的平均 漂移速度称为迁移率(mobility), μ
∴γ = nqμ
6
1
§3-1 电介质电导总论
如果介质中有m种载流子,则
m
∑ j = niqiμi ⋅ E
——介质中的电流是各种载流子 在电场作用下形成电流的总和
i=1
介质的电导率亦取决于各种导电机制贡献的总和,
9
§3-1 电介质电导总论
结 论:
1. 对电介质来说,导电载流子可以是离子和电子,但在大 多数情况下,主要为离子导电,这与导体和半导体的电 子导电机理有所不同;
2. 研究电介质的导电性质,应了解载流子的性质和其迁移 机理,揭示宏观介电参数(电导率)与微观导电机构间 的规律性。
10
§3-2 气体介质的电导
ξ ∴ j = nqμ ⋅ E = N qμ ⋅ E = γ E
ξ 说明在电场强度很小(电流很小)时,载流子浓度与无电场作用时的 数值相同。
15
§3-2 气体介质的电导
例:空气的N = 3 ~ (5 1/ cm3 ⋅ s),ξ =1.6×10−(6 cm3 / s),可得 载流子浓度n =158(0 1/ cm3),相对于N0 = 6.62×101(9 1/ cm3)是 很小的。
4.5 ×10-5~0.45 0.1 16
5 ×10-3 1018~1024 1018~1024 <1.6 ×105
电介质(NaCl等)
T=300K 10-18
<0.25 >5
<10-8
T=500K 1
< 10-45
<2 ×10-9 <10-35
1 2.5 2 1026
<10-27
<105 <2 ×10-22 8
电介质物理
李波
电子科技大学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第三章 电介质的电导
¾ 实际介质在电场作用下,介质中所发生的有限电 导过程及微观机理; ¾ 不同聚集态(气、液、固态)电介质的导电机 构,推导电导率γ的公式; ¾ 介质电导的宏观参数γ与分子微观参数——迁移率 μ 、载流子浓度n之间的关系。
2
§3-1 电介质电导总论
E 6kT
kT
离子电导的电流密度 离子电导率
j
=
n0qμE
=
n0 q 2δ 6kT
2
ν
exp(−
U0 kT
)⋅
E
γ
=
n0qμ
=
n0q2δ 2 ν 6kT
exp(− U0 ) kT
24
4
§3-3 液体介质的电导
3. 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
电导率的简化形式 γ = a exp(− B)
T
T
∵ 温度变化时指数项远比a 项变化显著 T
如果正、负离子的迁移率分别为μ+、μ- ,而电荷量q等于电子 电荷e,那么
γ = e Nξ(μ+ + μ−) 若μ+、μ-与电场强度E无关,则γ与E的大小无关,即γ是一个 与电场无关的常数。 因此,在弱电场下,气体介质的电流-电压服从欧姆定律。 即,电流密度j与电场强度E成正比。
16
§3-2 气体介质的电导
由到达极板上复合的离子所形成的电流
j = N′′qd ⇒ N = ξn2 + j
qd
N′′ = j qd
光子 离解
分子
+-
+
离子 -
+
-
复合
14
§3-2 气体介质的电导
1. 弱电场时 当电场很弱时,电流密度很小,此时
j << ξ n2 即 N′′ << N ′ qd 即,离子在空间的复合占主导地位 N ≈ ξ n2 ⇒ n = N
∴ γ ≈ Aexp(− B) ⇒ lnγ = ln A − B
T
T
若液体介质中存在杂质离子和
ln γ
本征离子电导,则
γ
=
A1 exp(−
B1 )+ T
A2
exp(−
B2 ) T
ln γ ≈ ln γ1 + ln γ 2
本征 杂质
=
ln
A1

B1 T
+
ln
A2

B2 T
1 T25
§3-3 液体介质的电导
电介质中——离子电导为主。 3
§3-1 电介质电导总论
• 介质的极化和电导的区别:
离子微小位移→产生极化 离子从一个电极位移至另一 个电极→形成电导
4
§3-1 电介质电导总论
三、电导率γ与迁移率μ的关系
电导率γ,又称电导系数——表征电介质
当E=0时,无宏观离子流动,即:j=0 当E不很强时,导电电流服从欧姆定律,即:
n0-离子浓度 q-离子电荷
δ-离子跃迁的平均距离
v-离子的振动频率 U0-液体中离子跃迁是所 需克服的平均势垒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