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高中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汇总

原理及其方法论(一)唯物论(7个)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指导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举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举例:家庭实际消费、自身实际就业、省情制定发展战略等)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7、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复习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考点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考点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知识梳理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同一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②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的作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1.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矛盾及其普遍性、客观性原理)①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三、矛盾特殊性的原理:1.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
(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3.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我的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方法论 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 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 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 意义 键抓中心,
判断主要矛盾字眼,如重点、 判断的主要字眼如主流、方向、 实践方 判断主要矛盾字眼,如重点、 判断的主要字眼如主流、方向、 中心、关键、 大局、性质、主体、 面 中心、关键、突破口 大局、性质、主体、优势 都是矛盾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二种情形; 联 都是矛盾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二种情形; 都是重点论重的重点; 系 都是重点论重的重点; 主要矛盾重存在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重存在主要方面; 都依据一定条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都依据一定条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内涵 别 作用 运用 侧重 点 标志 性词 语
性质
侧重于改造世界(怎么做) 侧重于认识世界(怎么看) 侧重于改造世界(怎么做) 侧重于认识世界(怎么看) 国家建设, 评价, 国家建设,学习 评价, “中心”、“重心”、“重 “主流”、“方向”、“大 中心” 主流” 方向” 中心 重心” 主流 关键” 要害” 性质” 主体” 点”、“关键”、“要害”、局”、“性质”、“主体”、 突破口” 等等。 优势” 等等。 “突破口”、等等。 “优势”、等等。
主要矛盾 相对“许多矛盾”而言, 相对“许多矛盾”而言,一 般只有一个
矛盾主要方面 “同一矛盾”而言,主次方面 同一矛盾”而言, 同一矛盾 都只有一方。 都只有一方。
区 别 作用
次方面指“矛盾侧面” 主、次矛盾指“矛盾体”, 主、次方面指“矛盾侧面”, 次矛盾指“矛盾体” 方面” 可称为“一个” 一种” 只能叫“一方” 可称为“一个”或“一种”, 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内部又含主、次方面。 内部又含主、次方面。 决定事物发展进程 决定事物的性质 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 但又不忽视支流
哲学原理总结

哲学原理总结(一)唯物论(7个)(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举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举例:家庭实际消费、自身实际就业、省情制定发展战略等)[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俗语中包含的哲学道理

俗语中包含的哲学道理1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识的内容根源于客观事物。
3人贵有自知之明;无巧不成书;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人心隔肚皮——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
5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鬼容易画人难——意识要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意识对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推动促进作用。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
7出门问路,入乡随俗;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识时务者为俊杰;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主观要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8闭着眼睛捉麻雀;高不成,低不就——不从从实际出发,主客观相分离。
9生死由命,宝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思想。
10烧钱化纸一堆灰,披麻戴孝假慈悲——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思想是错误的。
11春江水暖鸭先知;大树下面好乘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瑞雪兆丰年;人看自小,马看蹄爪;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睛带雨伞,饱带军粮;磨刀不误砍柴工;远水解不了近渴;远亲不如近邻;上梁不正下梁歪;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2水有源,树有根——事物存在时间上的联系。
13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话就有因,是草就有根;无风不起浪,无鱼水不深;无利不起三分早;无事不登三宝殿;得人钱财,与人消灾——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联系。
1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哲学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会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与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区别: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5、哲学的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哲学通过批判社会弊端,旧思想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观念。
2)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方向和目标。
3)哲学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6、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和唯心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依据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2)它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并且它贯穿了哲学发展的是中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哲学的性质和方向。
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1)坚持唯物主义的方向,认为世界是物质的2)局限性,没有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例水、火、气、土等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1)坚持唯物主义方向,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2)认为原子的性质就是物质的性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局限性。
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方法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内容: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证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它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唯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做到实事求是。
做到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原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内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是人不同于物的特点,是人的最可贵之处。
物方法论: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内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论方法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条件出发;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原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同时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唯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又要看到事物的外部联系,还要看到事物的整体联系。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辩证法全面的观点3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辩证法全面的观点3〖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主次两个方面。
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要全面。
既要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辨方向、识大局,准确把握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
〖错误倾向〗将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实际运用〗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的判定他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一些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显着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实行“一国两制”,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
〖方法论〗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错误倾向〗反对和克服一点论和均衡论。
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全面地看问题;〖实际运用〗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方法论意义
1.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 矛盾
思考题 ①为什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 决主要矛盾?请学生简要分析理论依据后, 教师强调指出这是由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 决定的。 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善 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教学目标矛盾相互关系的 原理。 运用:运用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分 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
能力方面 ①通过本框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辩证
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运用哲学基本原 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 题、应变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此外,引导学生 处理好“以学为主”和“兼学别样”的关系, 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思考:
复杂事物内部并不只包含着一 个矛盾,它的性质又是由什么决定 的?是由哪个矛盾决定的呢?
发生野战军在江西展开围歼战
东北战场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决战条件成熟,中国人 民解放军从1947年下半年转入战略进攻后,经过一年的内线 和外线作战,歼灭了大批国民党军,把主要战场由解放区推 进到国民党统治区,并直接威胁其政治经济中心南京和上海。 至1948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 少为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能用于第一线作战的仅 174万人,且被分割在以沈阳、北平(今北京)、西安、武汉、 徐州为中心的五个战场上,在战略上陷入被动。人民解放军 的总兵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余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 野战军149万人,武器装备日益改善,作战经验更加丰富, 已具有进行大规模运动战、阵地战,特别是城市攻坚战的能
思考:
①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你能举出一些吗? 在你举的众多的矛盾中,谁又是主要矛盾呢?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②同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不是只 有一件事、一种矛盾,也交织着各种各样的 矛盾,你觉得有哪些呢?其中你认为谁是主要 矛盾呢?
思考题: ①为什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
次要矛盾? 这是由主、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反对什么错误观 点呢?
要反对只抓重点的形而上学一点论。
学会弹钢琴
“世上最苦的人”
课堂小结
一、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 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 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把握主次矛盾要注意以下几点:
(l)前提:在复杂事物中。 必须是复杂事物,是一个由多种矛盾构 成的矛盾体系或系统,若只包含有一种矛盾, 就无所谓主次之分了。 (2)不平衡性:表现为诸矛盾的地位、作 用发展不平衡。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l)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 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主要矛盾由于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对 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因而它的存在与发展规定或 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虽然对 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 盾的发展和解决。 由于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依赖、 影响的,次要矛盾反过来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林 彪
罗荣桓 元帅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相互转化。
思考题
①主次矛盾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联系一具体事例说明主次矛盾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里说的一定条件主要指两种情况;①主要矛 盾解决了或者基本上解决了;②原来的主要矛盾虽 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情况,特别是条件发 生了变化,其它矛盾可能更为突出,也会发生主次 矛盾的相互转化。
力。各解放区已联成一片,在战略上可以直接互相支援。
10月18日,林彪、罗荣桓获悉“西进兵团”一 部已占新立屯并继续南进,判断沈阳之敌有可能经 锦州实行总退却,遂致电中央军委,建议采取诱敌 深入方针,在辽西新立屯、黑山、沟帮子(锦州东北) 地区打大歼灭战,各个歼灭总退却的国民党军。中 央军委19日批准了这一建议,并指出,必须以一部 兵力控制营口,堵塞沈阳之敌向营口的退路。20日, 林彪、罗荣桓作出了举行辽西会战,以拦住先头、 拖住后尾、夹击中间、分割包围的战法歼灭“西进 兵团”的部署。
辽 沈 战 役
辽沈战役形势图
攻克锦州战役图
思考1: 辽沈战役的首攻点选择在哪里?攻打 锦州对辽沈战役和东北其它战场乃至全国 战局有何重要意义?请学生结合学过的历 史知识回答。
思考2: 当时东北战场存在着哪几对敌我矛盾? 决定整个东北战局的是哪一对矛盾?从哲学 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道理?
第三节 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