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课前预习学案
《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41019124155

《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湖北省黄冈中学付军本课时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Ⅰ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的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氨的性质及用途,铵盐的性质及氨的实验室制法,安排在下一课时。
新课程理念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提倡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
(附:板书设计和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氨的用途。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实验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看“氨的用途”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归纳整理知识线索,培养自身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氨是一种性质典型的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也是水溶液呈碱性的唯一气体。
本课时的内容,丰富了由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的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也为后面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氨这种重要化工原料的主要性质。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氨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氨水的组成及碱性。
三、学情分析学习者刚升入高中不久,他们对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兴趣浓厚,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他们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也学习了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大部分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初步具备了研究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基本能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法和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学案导学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2册 氨与铵盐 学案

氨与铵盐学案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 通过对“价-类”模型的学习,达到解决“人工固氮”、“制备硝酸盐氮肥”等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2. 通过对喷泉实验、白烟实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相关实验的学习,达到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和证据推理能力的效果;3. 通过由空气获取“面包”过程的研究,感受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价值,增强对于化学可促进生产发展、化学可帮助我们建设美丽家园的意识。
【课前自学】一.NH31.NH3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氨气是、的气体。
氨很容易,液氨气化是要吸收热量液氨常用作致冷剂。
2. NH3的化学性质(1) 氨和水反应的方程式。
通常把当作溶质,0.1mol/L氨水的含义是。
(2) NH3和O2在催化剂存在下发生的化学反应为:,此反应中的氧化剂是、氧化产物是 ,电子转移的数是。
3. NH3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铵盐+碱→ NH3↑ (NH3是惟一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常用此性质检验NH3)。
(2)浓氨水滴入碱石灰(或固体NaOH 、生石灰)混合制 NH3。
4.工业制法:N2 + 3H2→ 2NH35.浓氨水与浓盐酸接近,能产生白烟现象的物质二.铵盐(NH4+)1. 铵盐常温下都是体,溶与水,均为化合物。
2. 铵盐受热都发生分解,不同物质、不同温度、分解产物有所不同。
3.所有的铵盐和碱反应加热都生成NH3 。
4. NH4+ 鉴别的常用试剂: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学习过程】【实验1】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实验2】氨与盐酸【实验3】加热铵盐【实验4】铵盐与碱的反应【实验5】实验室制取氨气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验满方法:;尾气处理:;【思考】:如何用氨气制取硝态氮肥?【学习效果】1.下列反应属于氮的固定的是A.空气在雷电作用下产生NOB.NO和O2生成NO2C.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NO2D.NH4Cl与Ca(OH)2反应生成NH32.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的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C.氨水很稳定,将烧瓶内的红色溶液加热颜色不会发生变化D.形成“喷泉”的主要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3. 试管中盛有白色晶体,检验它是不是铵盐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A.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B.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酚酞试纸放在管口C.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管口D.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4. 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A.①是氨气发生装置 B.②是氨气吸收装置C.③是氨气发生装置 D.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5. 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氨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第四节《氨》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
为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理念,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为突破口,以“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实验探究——知识应用——小结归纳”为主线充分发挥实验的验证作用,引出问题,设计科学探究、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等互动式教学程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以及科学思维等多种技能和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在学习了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基础上,紧接着学习氨、硝酸、硫酸。
前一节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既探究了氨在水中的溶解性,又为氨与水的反应埋下了伏笔,进而探究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可逆反应的知识。
通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让学生根据其的性质总结出检验氨气的的方法。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1.知识经验层面从知识经验上讲,此时的学生对氮肥有所了解;知道氨有异味,氨水显碱性,但不知道背后蕴含的原理;通过前面单元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氧化还原知识。
2.身心发展水平层面从心理发展水平讲,15、16岁的学生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对单纯的知识讲授兴趣不高,喜欢借助一定情境自主参与对知识的探究。
3.个体差异层面学习本节教学所依赖的已有知识相对简单,不同水平的学生差别不很显著。
但是在探究氨与水反应和氨的还原性环节中,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的配合,要求略高,所以本节教学上、中、下三类学生差别主要体现在自主探究水平上,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学案1:5.2.2 氨和铵盐

第2课时氨和铵盐课标解读内容要求学业要求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氨的主要性质和制备。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铵盐的主要性质,认识铵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能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提出有关氨的制备、性质检验的实验方案,基于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2.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氨和铵盐的性质及转化。
一氨的性质【自主学习】旧知回顾1918年,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化学奖,在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停发两年后,终于重新颁发,而获奖者是来自德国的化学家弗里茨·哈伯。
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哈伯终于在实验室采用600 ℃、200个大气压和金属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人工固氮成功,这种人工固氮技术具有世界性意义。
合成氨的原料来自空气、煤和水,因此是最经济的人工固氮法,从而结束了人类完全依靠天然氮肥的历史,给世界农业发展带来了福音。
你能写出哈伯法生产氨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新知梳理1.氨的物理性质(1)氨是无色、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
(2)氨很容易液化,液化时放热。
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降低,可用作。
(3)氨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体积氨。
2.氨的喷泉实验实验装置操作及现象结论a.打开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b.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色氨溶于水,水溶液(俗称氨水)呈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3.氨水的化学性质4.氨的化学性质易错辨析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氨溶于水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所以氨属于碱()2.液氨和氨水都属于纯净物()3.浓氨水与所有酸反应均可产生白烟()4.NH3可以与水做喷泉实验,说明NH3易溶于水()【互动探究】1.如图是工业制硝酸流程图的一部分。
请你根据上述流程图,写出在制备硝酸时氨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中氨表现了什么性质?2.从性质角度分析,氨是一种碱性气体。
高中化学《氨》教案-教学设计

氨(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等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二、设计思想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合成氨方法的发明及其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党中央对农民的关心。
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
3-3-2氮的循环课前预习学案

3-3-2氮的循环课前预习学案1.了解氨的主要性质。
2.认识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氨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是氮肥工业和硝酸工业的重要原料,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NH3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与水反应:与盐酸反应:氨气的催化氧化(3)氨的用途①氨气易,用作。
②用于合成、等。
2.氨水的性质(1)成分:、、、、、。
(2)弱碱性:①原因:。
②使红色石蕊试纸,使酚酞溶液。
(3)易分解(用方程式表示):【探究二】铵盐的性质和应用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常用NH4Cl 和Ca(OH)2反应制取少量NH3,装置如图所示。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铵盐(1)概念:由离子和离子组成的盐。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②与碱的反应:铵盐都能与碱反应生成氨气。
固体反应:NH4Cl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加热)2.NH+4的检验(1)固体中NH+4的检验①取少量样品放入研钵中,加入固态碱进行研磨。
若闻到有氨的刺激性气味,说明样品中含有NH+4。
②取少量样品与碱混合于试管中,然后加热。
将湿润的试纸靠近管口,试纸,说明样品中含有NH+4;也可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管口,若有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NH+4。
(2)溶液中NH+4的检验可取少量液体注入试管中,再加入浓的,微热,然后用湿润的或蘸有的玻璃棒放在管口检验。
[注意]为使实验现象明显,一般用浓的碱溶液与之反应,且需加热。
步骤是①取样,②加浓NaOH溶液,③加热,④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或遇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冒白烟。
必修一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第一课时学案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一课时氨知识点一:氮的固定1. 元素是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
2. 是氮最丰富的来源。
将态的氮转化为叫做氮的固定。
3.工业上用和合成氨,化学方程式为:。
知识点二.氨的物理性质:实验探究----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实验步骤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的塞子塞紧瓶口。
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剩有的烧杯(预先在里滴入少量溶液)。
轻压滴管,使少量的进入烧瓶。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氨气溶于水,其水溶液呈性小结:氨的物理性质:氨是颜色,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易。
溶解于水且溶解速度,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可以溶解体积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
知识点三:氨的化学性质:1.氨气与水的反应:。
氨水不稳定性:。
氨水有性,可以使酚酞溶液变色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色。
呈碱性的原因可表示为:2.氨气与酸的反应:实验探究:实验步骤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和里蘸一下,然后使这两根玻璃棒接近。
实验现象当两根玻璃棒靠近时,产生大量。
实验结论中挥发出来的 与 中挥发出来的 ,化合生成 小颗粒。
实验化学方程式: 。
应用: 。
3.氨气的分解: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是 反应。
这说明氨在同一条件下,能自动分解为 和 。
方程式: 。
4.氨气的还原性:氨气的催化氧化: 。
思考:根据氨的一系列转化,写出各步反应方程式:O 2 O 2 H 2ON 2 NH 3 NO NO 2 HNO 3知识点四:铵盐的性质:农业上常见的化肥,如 、 、 等都是铵盐。
铵盐都 溶于水。
1.铵盐的不稳定性:铵盐受热易分解,例如:NH 4HCO 3NH 4Cl用途:2.铵盐与碱的反应:铵盐与碱的反应放出氨气,例如:NH 4NO 3+NaOH ===知识点五:氨气的实验室制法:(1)在实验室里,常用加热 和 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
例如: 。
(2)收集:向 排空气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空气对流,使收集到的NH 3尽量纯净)。
氨-导学案

第四节氨【学习目标】:1、了解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了解氨的物理性质。
2、理解氨的化学性质和制法。
3、了解铵盐的通性。
【学习重点】:1、氨的化学性质和制法【学习难点】:1、氨的化学性质和制法。
2、喷泉实验【课前预习】:1、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2、NH3的物理性质:NH3是色、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溶解比例是,易。
3、NH3的用途:可用于工业、工业及制造、和等和用作剂。
【探求新知】:1、P99 思考与交流: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氮的固定:2、实验探究4-8:喷泉实验现象的描述与解释:思考讨论:①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有哪些?②除了NH3+H2O能形成喷泉外,你还能想出哪些组合能形成喷泉呢?3、NH3的制法:①原理:②药品:③装置:思考讨论:你还能想出哪些办法在实验室制备NH3?4、实验探究:魔棒生烟现象描述与解释:5、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下列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A.CO2B.NH3C.SO2D.HC12、下列反应属于氮的固定的是()A.空气在雷电作用下所产生NO B.NO和O2生成NO2C.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NO2D.NH4Cl与Ca(OH)2反应生成NH33、氨是一种重要的致冷剂,这是因为()A.它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B.氨极易溶于水C.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D.氨的化合价为-3价4、某无色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H2SO4和Na2O2,若气体体积不断减少,最后颜色变深,则原混合气体的成份可能是()A.H2.Cl2. SO2B. NH3.NO.CO2C. NH3.O2.NOD. HCl.NO2.CO25、有关氨气的实验较多,下面对这些实验的实验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氨气极易溶解于水的性质可以解释氨气的喷泉实验B.氨气的还原性可以解释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实验C.铵盐的水溶性大是实验室中用NH4Cl和Ca(OH)2的混合物制取氨气的原因D.NH3·H2O的热稳定性可以解释液氨可以用作制冷剂6、检验氨气可选用()A.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B.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C.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D.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7、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A.Na+、Ba2+、Cl-、SO42-B.Na+、Ba2+、AlO2-、NO3-C.NH4+、K+、Cl-、NO3-D.Na+、K+、NO3-、HCO3-8、下列关于氨的化学性质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A. 氨可作还原剂B. 氨在空气中能燃烧C. 氨能跟酸反应D. 氨能与水反应9、分离NaCl和NH4Cl的最佳方法是()A.利用溶解度不同,采用结晶法B.加入烧碱C.直接加热法D.加入AgNO3溶液10、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氨气的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喷泉实验产生的原理2.掌握氨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3.了解氨气的用途教学重点氨气的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一、氨1.氮的固定(1)定义:(2)氮固定的方法①自然固氮:②人工固氮:(1)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2)溶液为什么变为红色?(3)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1)与H2O反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氨水的性质A.弱碱性。
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 __________,能使红色石蕊试纸___ __。
B.不稳定性。
受热分解:________ ______________C.氨水的成分(三分三离)分子有:离子有:(2)氨跟酸的反应(3)NH3具有还原性化学反应方程式:,生成的可进一步被氧化为。
【知识拓展】硝酸工业4、氨的用途硝酸铵盐纯碱用稀氨水治疗蚊虫叮咬消除二氧化氮的污染吸收硫酸生产中的二氧化硫致冷剂有机合成工业原料练习第二课时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目标1.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注意事项2.掌握氨气的检验方法3.掌握铵盐的性质自主探究1.实验室制法方法一1、反应原理。
2、装置:“+”加热装置;发生装置与制相似。
3、收集:法;收集的试管口塞上棉团,作用是。
4、验满方法:5、检验:6、尾气处理:7、氨气的干燥:【讨论】氨气能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能不能用碳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替代氯化铵?氢氧化钙能不能用强碱替代?氨气干燥能不能用浓硫酸和氯化钙?若不能说明理由?注意事项:①氯化铵不可用碳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替代原因:②氢氧化钙不可用强碱替代原因:③干燥氨气不可用浓硫酸和氯化钙原因:④氨气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原因:方法二:加热浓氨水制氨气方法三:浓氨水与固体CaO方法四:工业制法二、铵盐形成:1.物理性质:铵盐都_____于水的色晶体。
2.化学性质(1)受热易分解【思考交流】能用氯化铵分解制取氨气吗?说明理由(2)与碱反应三、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游离态:通过转化为化合态,再通过转化为。
植物蛋白被动物食用后转变为,一部分以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第三课时硫酸的性质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浓硫酸的性质及用途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自主探究1.旧知识回顾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新知识探究:1、浓硫酸的物理性质A.色态:B.沸点:C.密度:D.溶解性:稀释浓硫酸的步骤:2浓硫酸的化学性质(1)酸的通性NaOH: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CuO:__ ;【思考】实验室为什么常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原因:失去的水原来存在特点:1) 吸水性:用途:可干燥与它不反应的气体2)脱水性看课本101页图4-31,写出蔗糖遇浓硫酸发生的化学方程式:失去的水原来存在特点:吸水性和脱水性的比较练习:1、浓硫酸的吸水性:在盛有少量硫酸铜晶体的试管里注入浓硫酸,现象___________,是脱水性还是吸收性?2、如果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怎么办?3)浓硫酸强氧化性(1)浓硫酸与金属铜反应探究【探讨 1】根据反应的现象,你能分步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探讨2】上述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各是什么物质?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元素各是什么?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探讨3】考虑本实验的产物为有毒气体,请你想一想如何改进实验装置?溶液显酸性,如何改进实验装置?画出简图。
若想同时证明SO2(2)浓硫酸与非金属(如C)的反应【思考】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结合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的现象,写出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吗?(2)与铁、铝反应:常温下:加热条件下:【浓硫酸、稀硫酸的组成及氧化性的比较】3.浓硫酸的用途本节课小结:第四课时硝酸的性质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硝酸的性质及用途教学重点浓硝酸、稀硝酸的化学性质自主探究一、硝酸的物理性质二、硝酸的化学性质1.硝酸的酸性硝酸是一元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酸的通性:NaOH: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CuO:__ ;2.硝酸的强氧化性(1)与金属反应①与Cu反应浓硝酸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稀硝酸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常温下浓硝酸能使Fe、Al发生钝化现象钝化原因分析:浓硝酸(或浓硫酸)将铁、铝表面。
(2)与非金属反应稀硝酸与木炭:浓硝酸与木炭加热时的化学方程式:(3)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为__ ___,能使不溶于硝酸的金、铂等溶解。
(4)硝酸越浓,其氧化性越强。
如稀HNO3可使石蕊试变红,而浓HNO3可使石蕊试液(5)硝酸与铁反应与稀硝酸反应:铁少量:铁过量:与浓硝酸反应:铁少量:铁过量:(6)不稳定性:硝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3、硝酸的用途: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等典型例题剖析【例1】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黑色物质,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B.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C.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硫酸.解析:A.解释正确.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以把化合物中H和O以2∶1比例脱出,所以向蔗糖中加浓硫酸会发黑,此过程又叫蔗糖的碳化.B.解释正确.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是因为硝酸见光分解,生成的NO2溶于硝酸溶液呈黄色。
工业制浓盐酸发黄的原因,是因为其中含有Fe3+。
C.解释错误.正确解释为铝、铁与浓硝酸、浓硫酸常温下会发生钝化,在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D.解释正确.既不能溶于稀硫酸,也不可溶于水的物质,中学阶段有CuS、PbS、Ag2S、HgS、BaSO4、AgCl等。
练习:过量铁粉与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为:3Fe+8HNO3(稀)====3Fe(NO3)2+2NO↑+4H2O,(1)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2)该反应的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3)标准状况下,当生成2.24 L NO气体时,有_____g Fe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mol,有_____mol 氧化剂被还原。
课后练习与提高一、选择题1.将表面已完全钝化的铝条,插入下列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的是A.稀硝酸 B.稀盐酸 C.硝酸铜 D.氢氧化钠2.0.03mol铜完全溶于硝酸,产生氮的氧化物NO、NO2、N2O4混合气体共0.05mol。
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A、 30B、 46C、 50D、 663、当三份铜粉分别与足量的稀硝酸、浓硝酸、热的浓硫酸反应后收集到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等时,三份铜粉的质量比为A.3:1:2 B.3:2:2 C.1:1:2 D.1:3:24.在NH3、HNO3、H2SO4的工业生产中,具有的共同点是A、使用吸收塔设备B、使用尾气吸收装置C、使用H2作原料D、使用催化剂5.有关硫酸的下列化学反应中,不是表现硫酸氧化性的是A.浓硫酸与铝的反应B.浓硫酸与木炭的反应C.稀硫酸与锌的反应 D.稀硫酸与纯碱的反应6.将充有n mLNO和m mLNO2气体的试管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然后通入n mLO2。
m>n,则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为A.(m-n)/3 mL B.(n-m)/3 mL C.(4 m-1)/13 mL D.3/(m-n) mL7.下列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常温下,将铁片置于浓硝酸中:Fe+6HNO3=Fe(NO3)3+3NO2↑+3H2OB.向氯化铵的稀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NH4++OH-=NH3↑+H2OC.向(NH4)2SO4溶液中加入适量Ba(OH)2:Ba2++SO42-=BaSO4↓D.向浓硝酸中加入铜片:Cu+4H++2NO3-=Cu2++2NO2↑+2H2O8.往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后,溶液的颜色应该是A.颜色变浅 B.逐渐加深 C.没有改变 D.变棕黄色9.下列叙述或操作正确的是A.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稀硫酸无氧化性B.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C.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慢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D.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中,浓硫酸仅表现强氧化性10.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A. Na+、Ba2+、Cl-、SO42- B. Na+、Ba2+、AlO2-、NO3- C.NH4+、K+、Cl-、NO3- D. Na+、K+、NO3-、SiO32-11.有Na2SO3、BaCl2、Na2SO4、NaHCO3等四瓶溶液,只用一种试剂进行鉴别,应选用的试剂是A.Na2CO3溶液B.硝酸 C.硫酸D.AgNO3溶液12.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的下列操作中,合理的是A.先加硝酸酸化,再加氯化钡溶液B.先加硝酸酸化,再加硝酸钡溶液C.先加盐酸酸化,再加氯化钡溶液D.先加盐酸酸化,再加硝酸钡溶液13. CuS和Cu2S都能溶于硝酸,它们高温灼烧的产物相同,以下鉴别CuS和Cu2S两种黑色粉末的方法合理的是A.将两种样品分别溶于硝酸,区别所产生的气体B.将两种样品分别溶于硝酸,区别溶液的颜色C.取两种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在高温灼烧,区别残留固体的质量D.取两种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在高温灼烧,区别残留固体的颜色14.学生用滤纸折成一只纸蝴蝶并在纸蝴蝶上喷洒某种试剂,挂在铁架台上。
另取一只盛有某种溶液的烧杯,放在纸蝴蝶的下方(如图)。
过一会儿,发现纸蝴蝶的颜色由白色纸蝴蝶上的喷洒液转变为红色,喷洒在纸蝴蝶上的试剂与小烧杯中的溶液是A B C D纸蝴蝶上的喷洒液石蕊酚酞酚酞石蕊小烧坏中的溶液浓盐酸浓氨水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15、已知98%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则49%的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9.2mol/L B.大于9.2mol/L C.小于9.2mol/L D.不能确定16、下列关于浓HNO3与浓H2SO4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温下都可用铁制容器贮存B、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C、露置于空气中,溶液质量均减轻D、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均降低17、1.92g铜投入一定量浓HNO3中,铜完全溶解,生成气体颜色越来越浅,共收集到672mL气体(标况)。
将盛有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通入标况下一定体积的O2,恰好使气体完全溶于水中,则通入O2的体积可能是A、504mLB、168mLC、336mLD、224mL18.mg纯铜粉与足量浓硫酸反应,得到VL二氧化硫气体(标准状况),则被还原的硫酸为A.m/64mol B.m/32mol C.98V/22.4g D.64m/22.4g19.一定量的锌与100 mL 18.5 mol·L-1的浓H2SO4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气体33.6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