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
2023年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全汇总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中文学教程)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提醒 作业一:(波及绪论、第一章内容) 一、填空1、公元123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毕了《说文解字》,此书是中文学旳奠基之作,它旳面世,标志着中文学旳创立。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一样旳概念,一种是从文字产生旳时间次序上说旳,“字原”就是最初产生旳字,它们是派生出其他字旳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
今人或称之为“初文”。
一种是从文字构成旳逻辑次序说旳,“字原”就是构成整字旳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中文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此前旳文字,详细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旳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旳中文学分支。
4、中文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重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有关中文旳来源重要有如下说法中文神授说;中文西来说;中文自源说。
6、中文重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中文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23年至5523年前后,这个时期旳中文属于当时华夏文字旳一种。
一是中文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23年至4023年前后,这一时期旳文字是商代文字旳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旳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旳文字。
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旳重要特性是殷商文字旳形体保留着明显旳图画特性;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旳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旳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旳原则文字,它是在大篆旳基础上改善旳文字。
重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旳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旳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
小篆旳象形程度深入减少,符号性深入增强。
国开(电大)《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形考作业1一、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义(每题2分,共42分)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词性:介词;意义:替、为。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答李翊书)词性:介词;意义:对。
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词性:介词;意义:被。
4.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词性:动词;意义:成为。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起义)词性:介词;意义:被。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词性:介词;意义:被。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词性:语气助词;意义:表示疑问。
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谊传)词性:介词;意义:被。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词性:介词;意义:表示比较。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词性:介词;意义:被。
1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郑伯克段于鄢)词性:介词;意义:到。
1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词性:介词;意义:被。
13.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冯谖客孟尝君)词性:介词;意义:遭受。
1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直:词性:副词;意义:仅仅、只不过。
是:词性:代词;意义:这。
15.树成阴而众鸟息焉。
(劝学)词性:指示代词;意义:在这里。
1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词性:指示代词;意义:那。
17.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天论)词性:指示代词;意义:这、这样。
18.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词性:疑问代词;意义:怎么。
19.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词性:指示代词;意义:这。
20.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察今)词性:连词;意义:的原因。
21.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词性:代词(所)、介词(以);意义:用来…的方法。
2021年国开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形考作业2答案

2021《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形考作业 2答案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 2(以下两题选作一项,100 分。
)三、“守株待兔”解析题干:从学龄前时期,我们就会接触到“守株待兔”这个成语。
知其然,应知其所以然。
观察上述两幅图画,请问:1. 你认为哪幅图画表达成语含义更为准确?为什么?2.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朱”造字时的字形;用六书理论解释“朱”用了哪种造字法?3.请概括说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区别。
参考答案:1.图2 更准确。
一是从古代汉语汉字知识来看,“守株待兔”的“株”字,本义是树桩子,它由义符“木”和“朱”组成,“朱”又可以看作“朱”的声符。
图画2 画的是“木桩”,符合“株”的本义,图画 1 画的是树,不符合“株”的本义。
二是从成语含义的解读来看,守株待兔指的是拾到撞死在木桩上的兔子后,幻想以后还能经常在木桩边捡到兔子,并不表示捡到兔子的情形,所以图画2展示的更符合成语的含义。
2.“朱”的古文字字形是D,用的是指事造字方法,即用指事符号“一”指出“木”的树干位置。
解析:A 选项是“未”,为象形字,像枝叶重叠的样子,一说像枝叶新发的样子;B 是“本”,用指事符号指出“树根位置”;C 是“末”,用指事符号指出树梢位置,和“未”很容易混同。
3.象形字所表达的是具体事物,而指事字所表达的多是抽象概念。
表现方法上,象形字采取描画物状的写实法,而指事多是运用指示符号的象征法。
象形字是其它造字法的构形基础,有的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符号才能构成新体。
四、形声字例分析题干: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形声字,在“璧、瑗、璜、瑛、玲、理”这几个汉字中:1. 它们的形符和声符是什么?并分析这六个汉字形体的含义。
2. 我们考察形声字的形符,会发现它提示字义有两种情况,分别举例说明。
3. 形声字的声符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它们的形符都是“玉”,后面的五个字形符不是“王”,也是“玉”。
这六个汉字形体的含义都跟玉有关,但各字字义不同。
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作业一:(涉及绪论、第一章内容)一、填空1、《说文解字》;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
今人或称之为“初文”。
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甲午战争之后;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原始绘画。
7、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
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
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象形表意。
10、金文。
11、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
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
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符号表意文字;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字体的变化。
15、主要是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16、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篆书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形成性考核作业1一、填空(30分,错一处或回答不完整扣1分,不倒扣):1.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
今人或称之为“初文”)。
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个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般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
电大古代汉语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电大古代汉语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作业一:(涉及绪论、第一章内容)一、填空1、《说文解字》;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
今人或称之为“初文”。
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甲午战争之后;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原始绘画。
7、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
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
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象形表意。
10、金文。
11、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
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
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符号表意文字;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字体的变化。
15、主要是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16、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篆书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国开(电大)《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形考作业1一、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义(每题2分,共42分)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词性:介词;意义:替、为。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答李翊书)词性:介词;意义:对。
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词性:介词;意义:被。
4.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词性:动词;意义:成为。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起义)词性:介词;意义:被。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词性:介词;意义:被。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词性:语气助词;意义:表示疑问。
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谊传)词性:介词;意义:被。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词性:介词;意义:表示比较。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词性:介词;意义:被。
1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郑伯克段于鄢)词性:介词;意义:到。
1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词性:介词;意义:被。
13.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冯谖客孟尝君)词性:介词;意义:遭受。
1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直:词性:副词;意义:仅仅、只不过。
是:词性:代词;意义:这。
15.树成阴而众鸟息焉。
(劝学)词性:指示代词;意义:在这里。
1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词性:指示代词;意义:那。
17.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天论)词性:指示代词;意义:这、这样。
18.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词性:疑问代词;意义:怎么。
19.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词性:指示代词;意义:这。
20.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察今)词性:连词;意义:的原因。
21.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词性:代词(所)、介词(以);意义:用来…的方法。
国开电大 古代汉语专题 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册(教师用)制定单位:国开人文教学部文学院主持教师:王海平制定时间:2021 年 2 月古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 1(以下两题选作一项,100 分。
)一、“棠棣之花”——影视作品化用古诗词题干:上图出自影视剧《汉武大帝》,汉景帝刘启为拉拢梁王刘武,借用了《诗经》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请根据所学古代汉语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查阅工具书,分析《诗经》中的“鄂”与剧中的“萼”分别属于何种关系?2.根据古汉语知识和影视剧情,翻译“棠棣之花,萼胚依依”。
3.根据古汉语知识,分析“手足之情,莫如兄弟”存在什么问题,并加以修改。
参考答案:1.“鄂”与“萼”两字声音相近,两者属于通假关系,“鄂”是通假字,“萼”是本字,《诗经》中的“鄂”临时被借用来表示“萼”字。
2.棠棣花开繁茂,它的花萼与花胚紧紧依存,相互依靠,用以比喻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
影视剧中汉景帝的一番话,表示希望一母同胞的弟弟刘武与自己,像棠棣之花一样,紧紧依靠、勠力同心。
3.该说法存在问题。
“手足”在古代本就是专指兄弟关系,而剧中汉景帝所说的“手足之情,莫如兄弟”语句重复,不符合逻辑关系。
莫如兄弟。
”的原义,我们可以改为“凡今之人,莫如手足”,或直接套用《诗经》原句。
阅卷提示:题干二须准确翻译出词语“萼”和“胚”的意思,如果只翻译出其中之一,扣除相应题干分值的 30%,如果两者全未翻译出,扣除相应题干分值的 50%。
题干三学生只要回答的言之有理,扣准题意的就可以得分,否则可酌情扣分。
二、古文店铺牌匾题干:上图是某市一家店面的牌匾,使用了古文字体。
请根据所学古代汉语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这五个字形的字体类别,并写出对应的简体字形;2.根据六书的说法来分析这五个古文字形的结构;3.结合招牌的字形含义,分析说明该店铺销售何种货物。
要求:1.书写请尽量优美,以加强书法练习。
2.保持书面整洁,答案务必要有条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格式2014 年电大古代汉语(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 1一、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表示对象。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介词,表示行为对象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介词,表示被动。
4、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动词,变成。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助动词,表示被动。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助动词,表示被动。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语气词,与何组成固定格式" 何...... 为 "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
10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
11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处所。
12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助动词,表示被动。
13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
动词,遭受。
14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副词,仅仅,只是;是:指示代词,这15 、树成阴而众鸟息焉。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16 、孔子曰: " 求,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 ' 而不必为之辞 " 。
指示代词17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代词,这样18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疑问词,怎么能。
19 、之二虫又何如?用作定语,只指示、不称代,这20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此其所以败也。
代词,与 "以" 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原因。
21 、吾知所以距子矣。
代词,与 " 以" 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处所。
二、解释下列词意义,说明与现代汉语中词性是否相同。
(一)莫: 1 、疑问代词,没有谁,不同。
2、疑问代词,没有什么,不同。
(二)或: 1 、无定代词,不同。
2、无定代词,不同。
(三)是: 1 、指示代词,这样,不同。
2、指示代词,这,不同。
3 、判断词,正确,对,相同。
(四)非: 1 、动词,非难,不同。
2、形容词,不正确,相同。
3 、动词,责怪,不同。
4、副词,表否定,不同。
(五)以: 1 、连词,表关联,不同。
2、副词,将近,不同。
3 、动词,认为,相同。
4、介词,凭借,不同。
5 、连词,表原因,不同。
6、介词,表时间。
三、说明下面字的意义1、竟:副词,终于。
2 、少:副词,稍微。
3 、颇:副词,稍微。
4 、特:副词,但,仅仅。
5、稍:副词,逐渐。
6 、既:副词,已经。
7 、第:程度副词,但,只。
8、但:范围副词,都。
9、曾:情态副词,竟然。
作业 2一、解释下列名词1、文体:文章的体裁、样式。
2、封事:关涉机密政事,防止泄漏,使用皂帛作囊封板,所以叫" 封事 " 。
3、檄文:是诏令的一个附件,多用于征召、晓喻、申讨,属军用文书。
4.箴铭:用于规戒的文章。
5、奏议: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公文。
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6、编年体:以时间为经,历史事件为纬的一种编排体裁。
7、诏令:是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
8、箚子:就是札子,用于臣子给皇帝解答某问题。
9、行状:提供给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提供史官作立传的资料。
10、骚赋:摹拟《楚辞》而写的赋。
11、文赋:散文化的一种赋体,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推动下产生的。
12、纪传体:集中全面地描写历史人物的一种体裁。
13、骈文:在辞赋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
14、对策:皇帝就某一问题要求臣子回答。
15、颂赞:歌颂赞扬的文章。
16、古赋:骚赋以外的喊赋。
17、墓志铭:为了长久地悼念死者所刻的碑文。
18、记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把某一专题的记录集中起来。
二、解释下列术语1、传:传述的意思,传述经文的文义。
2、正义:也叫" 疏 " ,唐人采用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
3、疏:也叫 " 正义 " ,唐人采用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
4、笺:表识的意思,指读书时有所顿悟用笔标识在一侧。
5、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
6、章句:每章之后用韵语写成的" 章旨 " ,总括全章大意。
7、集解: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8、曰、为、谓之:用来释义的,而且是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9、谓:被释词置前,解释词放后,常以具体解释抽象,以分体解释总体。
10、犹、犹言:一般用于近义词作注,或引申义解释本义。
11、貌、之貌:一般用于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表示某种情貌,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12、读为、读曰:注明音读的,一般用本字注明假借字。
13:之言、之为言、之犹言:一般用音义相同的词语来训释。
14、读如、读若: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三、给下列古文加标点,并说明黑体字意义,在句中作用或用法。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答: " 君" 、 " 臣 " 、 " 父 " 、 " 子 " 是名词活动动词,意为 " 做好国君的本份,做好官员各自的本份,像个父母,像个子女" 的意思。
2、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 曰: " 使齐人傅之。
" 曰: "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之 " :助词;" 之齐语 " :名词活用动词,说齐国的语言;" 傅 " :名词作动词,作师傅;" 虽日" :名词作状语,虽然每日;" 谁 "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意为" 王与谁为善" 。
3、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
文帝怒,下廷尉治。
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 " 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 " 法如是足也。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 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 当 " :动词一般用法,应当;" 乃 " :副词,于是,就;" 族 " :宗族 " 谢" :谢意;" 许 " 赞许。
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4、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
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
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
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
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
" 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 谢 " 动词一般用法,推托有病;" 说 " :一般用法,游说;" 来 " :一般用法,到来;" 富贵 " :使动用法,使......富贵;" 死 " :一般用法,死亡;" 然 " :指示代词,这样。
四、给下列各段加上标点,如有错误请分析原因。
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一足,信乎?" 曰: " 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 ' 夔一而足矣。
' 使为乐正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
' 非一足也。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 " 予与尔言。
" 曰: "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 " 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 曰: " 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3、定公问: " 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 "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 为君难,为臣不易。
'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 " 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 "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 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五、按姚鼐的分类,下列文章各属于哪一类1、《孟子》论辨类;2、段太尉逸事状传状类3、柳子厚墓志铭碑志类4、答李翊书书说类5、《韩非子》论辩类6、滕王阁序序跋类7、荆轲赞颂赞类8、黄冈竹楼记杂记类9、艺文志序序跋类10 、陋室铭箴铭类11 、论积贮疏奏议类12 、赤壁赋辞赋类13 、祭十二郎文哀祭类14 、谏逐客书奏议类15 、送薛存义序赠序类作业 3一、阅读下列原文和译文,译文如有错误改正并说明属于哪方面错误1、原文:(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译文:渔人既然出来了,就的得到了一条船,于是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一处一处地做了标志。
到了武陵郡,找到了太守,报告了这个(情况)。
太守马上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前进方向的标志。
找不到,没有再找到路。
错误:既:终于。
其:代词,他的。
所志:所标志的地方。
2、原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心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情况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失意而悲伤;在朝庭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民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这就是上进业忧愁,后退也忧愁。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