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教化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1)

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学目标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教具与学具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1、区分社会等级。
2、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祭祀。
青铜是当时最贵重、最耐用的物质材料。
权力分散,衰落。
秦代雕塑写实性较强、整体排山倒海,排列有序权力的象征,用威严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
守卫陵墓用写实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这一古老的习俗,给人一种真实感。
秦代的灭亡。
汉代雕塑循石造像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
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
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
画像石在石头上雕刻形象对祖先的恭敬,儒家思想中的孝。
维护社会的稳定石棺刻画在石棺上雕刻形象对父母的孝心,儒家思想中的孝。
维护社会的稳定魏晋时期绘画线描(高古游丝描)儒家思想中对女性的道德要求。
维护社会的稳定古巴比伦石柱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
质地坚硬,可以长期保存。
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埃及人对生与死的看法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
具有威慑力,显示法老的权力。
雕塑狮身人面像绘画墓室中的壁画古印度印第安文明■教学流程图:第一节课:1、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礼仪与教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一、教案背景礼仪与教化是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通过学习礼仪与教化,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社交能力,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了解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高社交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2. 礼仪的基本要素- 介绍礼仪的基本要素,如言谈举止、仪容仪表、衣着装扮等;-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情境下的礼仪行为。
3. 礼仪的实践与运用- 分析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仪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制定并实施一项礼仪实践计划,让学生将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教化的概念和方式- 解释教化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教化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分析教化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温暖、耐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5. 美的感知与创造- 提供各种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开展创作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四、教学步骤1. 导入- 通过有趣的小游戏或问题,引起学生兴趣,预热课堂氛围。
2. 知识讲解- 逐个介绍礼仪的概念、意义和基本要素,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 角色扮演-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不同情境下的礼仪行为。
4. 礼仪实践计划- 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问题,并制定一项实践计划。
5. 教化的概念和方式- 讲解教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温暖和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人。
6. 美的感知与创造- 展示各种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
7. 总结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总结并反思今天的学习收获。
礼仪与教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教案标题:礼仪与教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礼仪,以及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3.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习惯和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内容:1. 礼仪的概念和作用a. 礼仪的定义和内涵b. 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c. 礼仪与教化的关系2. 基本的社交礼仪规范a. 礼貌用语和行为准则b. 礼仪在不同场合的表现方式c. 礼仪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3.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习惯和道德品质a.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b. 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的品质c.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引起学生对礼仪的兴趣,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礼仪的重要性。
知识讲解:2. 介绍礼仪的概念和作用,分析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礼仪与教化的关系。
活动设计: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列举出不同场合下的社交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案例分析:4. 提供一些社交场合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提出适当的行为举止,培养他们的判断和应变能力。
角色扮演:5.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社交场合下的交往情境,让学生实践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总结反思:6. 学生进行小结,总结今天学到的关于礼仪和教化的知识,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评价: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礼仪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小议论文。
8. 教师对学生的角色扮演和小议论文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对礼仪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素材:图片、视频等展示礼仪的场景和案例。
2. 社交场合的案例:用于学生分析和提出适当行为的情境。
3. 角色扮演道具:用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道具和服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社区服务等,培养他们的社交礼仪和道德品质。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明白礼仪是啥玩意儿咱得让学生知道礼仪可不是那些高高在上、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礼仪啊,就像是我们生活里的小规则,就像你去朋友家做客,得先敲门,不能直接闯进去,这就是礼仪。
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而且啊,礼仪还跟教化有关系呢,它能让咱们变得更有教养,知道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2. 让学生感受礼仪的魅力我想让学生从心里觉得礼仪是个特别有趣又有用的东西。
比如说,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礼仪,参加婚礼的时候要穿得漂漂亮亮、喜气洋洋的,可不能穿着拖鞋就去了。
这时候礼仪就像魔法一样,让整个场合都变得很有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礼仪和教化之间的联系是个重点哦。
我得给学生讲清楚,礼仪是怎么通过一些行为规范来教化我们的。
就好比在学校里,我们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要问好。
这不仅仅是个简单的问好,这是在教我们要尊重他人,这就是礼仪背后的教化意义。
2. 难点难点呢,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践行礼仪。
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啊,有时候会比较随性,想干啥就干啥。
所以我得想办法让他们知道,礼仪不是约束,而是一种让自己和别人都舒服的方式。
三、教学方法1. 故事教学法我打算给学生讲好多好多关于礼仪的小故事。
像“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那么小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姐姐,这就是礼仪。
通过故事,能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礼仪的内涵。
2. 情景模拟法我会设置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来模拟。
比如说在餐厅里的礼仪,怎么点菜,怎么和服务员说话,餐具怎么使用。
在模拟的过程中,他们就能更直观地感受礼仪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我一上课就会问学生:“宝子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那种特别没礼貌的人呀?”然后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
这样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我就可以顺势引出今天的主题——礼仪与教化。
2. 讲解礼仪的概念我会说:“宝子们,礼仪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小魔法。
它是一些大家都认可的行为规范。
比如说,你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这就是礼仪。
礼仪与教化

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 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 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 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 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 固定下来。
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 教化思想萌芽于周代,至战国末始形成理论形态,到汉 代,教化作为统治阶级的治民术而全面推开。教化是一 种政治、道德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的统治术 。
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等级的象征。在我国周 代,统治者为了“明尊卑,别上下”,规定天子用九鼎, 以下自诸侯、卿大夫至士,用鼎数依次减少,形成了严格 的列鼎制度,不得超越。由此也可透射出统治者的王权意 识,那时争战夺取统治权,称为“问鼎”,取得了天下, 则称为“定鼎天下”。
鼎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饕餮纹
饕餮,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的第五子,是一种存在于 传说、想象的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 其形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 儿。饕餮性好食,故立于鼎盖。又说,贪食曰饕,故美 食家俗称“老饕”;贪财曰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贪 欲。 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与教化意识教案

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与教化意识教案。
一、将礼仪和教化意识作为日常习惯很多家长和教育者只在少数场合下关注孩子的礼仪和教化意识,例如在正式场合、公共场所或重要活动中。
这是不够的。
要养成好的礼仪和教化意识,必须将其作为日常习惯。
通过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地展示出他们的优美和自尊。
例如,在吃饭时,可以让孩子注意不嘴巴大声咀嚼,避免谈论不雅之话;在离开房间时,可以提醒孩子不要忘记说“谢谢”或“再见”;在进行某项特殊活动时,可以提醒孩子穿着整洁,不要过度活动身体等等。
二、采用奖励制度来激励孩子奖励制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接受并遵守礼仪和教化意识。
当孩子表现出优雅和恰当的行为时,可以赞扬和奖励他们。
例如,在孩子做好一件事情时,可以给予一些积极反馈,如夸奖他们做得好,给予一些小奖励作为鼓励。
三、建立家规和家训家规和家训是一个家庭培育孩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开会,确定一些基本的家规和家训,如保持家庭卫生、尊重他人、遵守日常生活规律等等。
这些规则必须被清晰地定义,以便家庭成员更好地遵守。
家规和家训还应该被简单地贴在墙上或其他可见的地方,以便提醒孩子和家庭成员。
四、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和社会尊重他人和社会是家庭与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介绍社会礼仪以及如何尊重他人来帮助他们发展这些价值观。
例如,要告诉孩子,离开公共场所时,要将垃圾扔进垃圾桶,避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要教育孩子在跟别人说话时,尊重对方,并避免出言伤人的行为。
五、培养孩子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实现学会礼仪和教化意识的重要条件。
家长可以通过训练孩子控制情绪、自我约束等方式让孩子更好地掌握这些能力。
例如,当孩子生气、恼怒、焦虑和失控时,你可以教育他们在进行令人愉悦的活动或非愉悦的活动时进行自我控制。
同时教育他们说出愿意的事情,而不是说出不想做的事情。
培养孩子的礼仪和教化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断努力。
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社会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讨夏、商时代的青铜器代表作品展开其与统治阶级的关系,并且探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进变化和其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了解美术的社会价值和时代制约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使学生了解我国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进变化和其原因。
2、使学生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教具和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教材,作业纸等【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1、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简单复习原始社会美术。
2、提问:“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在社会结构上有什么区别?3、学生思考,回答。
4、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文明时代有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人也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权力呈金字塔结构,一般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贵族和平民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对立。
5、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表演。
6、提问:视频里的乐器名称、所用材料及朝代?二、问题探究(一)探究一:1、提问:在“文明社会”这种社会状况中,美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学生思考与讨论。
3、总结: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美术作品就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比抽象的文字更生动,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在使用铁器以前,人类广泛的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考古学家将这个历史阶段称之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等级的象征。
在我国周代,统治者为了“明尊卑,别上下”,规定天子用九鼎,以下自诸侯、卿大夫直至士大夫,用鼎数依次减少,形成了严格的列鼎制度,不得超越。
由此也可透射出统治者的王权意识,那时争战夺取统治权,称为“问鼎”,取得了天下,则称为“定鼎天下”。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素描的特点和技法,同时营造出一种尊敬和沟通的礼仪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素描技法的认识和运用;
2.礼仪与教化的关系,以及其在美术鉴赏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素描的重要性和技法;
2.如何引导学生接受礼仪和教化的观念,在美术鉴赏中准确体现。
四、教学环节
1. 热身活动
师生问候、自我介绍,全员参与的小游戏等。
2. 学习素描
1.讲解素描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在美术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基本素描技法。
3. 学习礼仪
1.引导学生了解礼仪和教化的含义;
2.展示礼仪和教化在美术鉴赏中的应用。
4. 综合应用
让学生结合素描和礼仪,对教师展示的范例作品进行鉴赏、评论及艺术创作实践,加深对美术鉴赏和素描技法的理解和掌握。
5. 课后作业
结合本次课程的学习,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册和写笔记两部分作业。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示范、互动问答、剖析鉴赏、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营造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估
1.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思考、表现等进行评价;
2.结合学生的完成作品、练习册、笔记等进行评估;
3.整理学生的综合评价进行反思和总结,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
七、教学反思
结合实际教学反馈,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仪与教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阶级社会中的美术作品会受到什么影响,及商代到魏晋时期的社会美术现象。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对鉴赏中更加明确要掌握的知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辨别阶级社会的道德观,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起到指引作用。
二、学习重点
1、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2、对《秦兵马俑》与《马踏匈奴》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
为什么商周青铜器会有如此不同的特点?
大家知道世界八大奇观吗?
世界八大奇迹指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亚历山大港灯塔、爱琴海太阳神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阿尔特米斯月神庙、摩索拉斯陵墓、巴比伦空中花园。
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介绍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背景,然后进行比较。
作品名称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
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
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服务的对象皇帝法老
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为统治者服务的美术作品是怎样展现礼仪与教化的。
1、出示标题——《礼仪与教化》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
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顶)的人服务。
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
4、学生回答
5、教师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
6、回答
7、教师总结。
当文字、国家以及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统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出示标题——《礼仪与教化》
问:在阶级社会初期,什么美术种类最为出名
学生回答:青铜器
(一)古代青铜器艺术
1、商朝青铜器艺术的讲解(展示司母戊方鼎)
讨论:鼎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折射出统治阶级的王权意识。
充满神秘、威慑的色彩。
具有权力和礼仪的象征
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是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青铜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并且是上层贵族生活和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礼器。
司母戊方鼎就是商文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特意制作的。
司母戊鼎上的饕餮纹,请学生回答
板书饕餮,是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
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
后来形容贪婪之人叫:“饕餮”。
青铜器各个时期的主要艺术特征:
商代的青铜器:厚重华丽,充满神秘、威慑的色彩。
具有权力和礼仪的象征。
周代的青铜器:神秘色彩淡化,风格趋向简朴、典雅之美。
其所具有的礼仪纪念性质更加明显。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器形轻灵、奇巧,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装饰手法写实。
秦、汉的青铜器: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具和观赏器发展。
看一看想一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的制造业发生了一些变化,左边一组青铜器制造于不同的时期,你能看出来吗?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说出你的理由。
归纳总结
青铜工艺师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等级的象征。
青铜器始于夏,盛于商周,至秦汉还有所发展。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烧制温度约为700摄氏度—900摄氏度。
主要铸造方法:合范法、失蜡法和错金银等。
青铜器的分类: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具和生活用具等。
(四)古代雕塑艺术
秦代兵马俑与马踏匈奴进行对比:
作品名称秦始皇兵马俑马踏匈奴
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
石雕
状
循石造型
造型手法泥塑烧制成陶俑,模件统一组
装
审美效果整齐,气势宏大:强调整体气
质朴精矿:单个作品的力度
势
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地下)纪念霍去病的功绩(地上)作品的意义显示权力,为死后的生活服务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
想
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为统治者服务
不同点直接间接
(二)古代中国画欣赏与讲解
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是对古代女子道德训诫的图解。
《洛神赋图》则表现了曹植与洛神之间若即柔离的爱情。
(三)小结
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美术开始成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
孙国栋 2012.11《司母戊方鼎》(商)(青铜工艺)概说:当人类社会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阶级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规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这些要求也必然反映在美术创作中,因为美术作品中所出现的直观的美术形象很适合宣扬这些思想,比文字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所以在中国传统中一直有要求美术作品“成教化、助人伦”的观念。
礼仪与教化请大家翻开书,很快浏览第18页至22 页,有哪些主要内容?
商代青铜器秦代兵马俑汉代石雕汉代画像砖晋代绘画晋代石棺刻画青铜器知识●青铜器始于夏,盛于商周,至秦汉还有所发展。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烧制温度约在700℃-1200℃。
●主要铸造方法:范模法、失蜡法。
●青铜器的分类: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具和生活用具等。
青铜器各个时期的主要艺术特征:商代的青铜器,厚重华丽,充满神秘、威慑的色彩。
特别是具有权力和礼仪象征、国家政权的象征的鼎。
如《司母戊方鼎》等。
周代的青铜器,神秘色彩淡化,风格趋向简朴、典雅之美,其所具有的礼仪纪念性质也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如《大盂鼎》等。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器形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
如《莲鹤方壶》等。
秦、汉的青铜器,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具和观赏器发展。
如《长信宫灯》等。
秦代兵马俑以整齐森严的排兵布阵及写实逼真的人物刻画,体现秦军的威严和始皇的威严。
汉代石雕汉代统治者通常借美术作品宣扬忠、勇、孝、节、义等儒家思想。
这些作品采用了“循石造型”的雕刻手法。
《长信宫灯》西汉汉代画像砖让前来拜祭的子孙对祖先有敬畏之感。
晋代绘画《女史箴图》顾恺之(东晋中国画绢本)是对古代女子道德训诫的图解。
晋代石棺刻画《孝子棺线刻郭巨埋儿》宣扬“百善孝为首”的石棺刻画中国商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的影响美术表现形式艺术特点政治观念代表作品建立了强大的王青铜器艺术的高峰期器型厚重,装饰繁复,商国《后母戊方鼎》具有一种“狞厉之美” 鬼神观念浓厚造型和装饰典雅平和,礼西周理性思想发展大型圆鼎《大盂鼎》仪纪念性更加明显《莲鹤方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春秋统治阶级权力分战国散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
中国第一个统一围绕帝王而建,体现权秦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王朝利和威严霍去病墓雕(忠、勇)“罢黜百家,独尊画像石(孝)孝子棺线宣扬忠、勇、孝、节义汉魏儒术”政策;厚刻(孝);《女史箴图》的儒家思想。
葬之风盛行。
女子遵守的道德规范。
外国古代文明的艺术表现形式美术现象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两河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上部浮雕下部文字流域古埃为法老和他的统治服务,具有精神金字塔;墓室壁画及上的震慑力,遵循“正面律”法则古印人体雕塑关注生活,人体造型浑厚,富于生度《女人像》(铜)命气息美洲印第墨西哥、玛雅、安第斯三大风格多样安文文化中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