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案

合集下载

礼仪与教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礼仪与教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礼仪与教化的概念,认识到礼仪与教化的重要性。

2. 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培养良好的社交礼仪。

3.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4. 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礼仪与教化的概念介绍。

2. 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

3. 民族传统礼仪与文化传统的教化作用。

4. 品德修养与道德观念的培养。

5. 自制力和团队合作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述和讲解的方式介绍概念和基本规范。

2. 实践训练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3. 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小游戏导入:给学生解释礼仪与教化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

2. 礼仪规范的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如问候礼仪、用餐礼仪、礼貌用语等,让学生明白如何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学生根据社交礼仪规范进行表演。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讨论和总结:学生们讨论社交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归纳总结出一些重要的道理和经验。

5. 民族传统礼仪与文化传统的教化作用的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一些中国传统的礼仪和文化,如拜年、传统婚礼等,让学生了解到礼仪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并分析一些传统礼仪的教化作用。

6. 讨论和展示: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对传统礼仪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品德修养与道德观念的培养:教师通过讲解一些道德故事和案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激发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8.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9. 总结和评价: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方法: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礼仪与教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化学教案--礼仪与教化

高中化学教案--礼仪与教化

高中化学教案--礼仪与教化教学目标- 了解礼仪的概念及其应用,理解化学中的一些礼仪规范;-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安全惯;- 增加对课堂的参与度及研究兴趣,提高化学研究成绩。

教学内容1. 礼仪的概念及应用- 礼仪的定义和特点;- 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常用礼仪规范;- 礼仪在实验室中的重要性。

2.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交场合中的常用礼仪规范;-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原则及其应用。

3. 化学实验中的安全知识- 化学实验室中的常识和安全注意事项;- 针对化学实验室中的常见危险操作和场景进行探究和讨论。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实验室和社交场合中,感受礼仪的重要性和应用;2. 课堂讨论法:让学生围绕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3. 视频展示法:展示一些化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范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安全隐患并加以改正;4. PPT讲授法:通过展示PPT文稿中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化学实验中的礼仪知识。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状况;2. 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评判其是否掌握化学实验中的礼仪规范;3.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考察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教案的核心在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加深化学实验安全常识的学习和应用。

希望能够通过本教学内容,使同学们理解礼仪的重要性,养成良好习惯,在实验操作中遵守礼仪规范,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和稳定。

课《礼仪与教化》教案

课《礼仪与教化》教案

精心整理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共三课时)一、授课目的: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认识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认识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

二、授课重点与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怎样实现这一要求的?三、授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授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始人的创立》,认识了美术的起源,原始社会美术作品的特点,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再向前迈进一步,但进入主题从前,第一老师给同学们供应两张图片,图片中的美术作品同学们都认识吧?学: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金字塔师:同学们对两者都不陌生,那现在请同学们运用你所学的美术鉴赏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较:作品名称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金字塔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大型建筑作品功能捍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服务对象皇帝法老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二)、教师总结,点明授课主题:教师对学生的解析结果进行总结,并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由于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相同的社精心整理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像埃及的金字塔相同,处于社会基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师:当人类有了国家此后,若是没有序次会怎样?那么怎样才能保持社会的序次呢?(学生谈论回答:制度,法律,道德规范,文化等——礼仪与教化)师:方才提到的这几点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礼仪与教化三)、新课:师:不相同时期有不相同的礼仪与教化。

美术作品中所出现的直观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这些,甚至它比抽象的文字再生动,更简单被人们接受。

由于其所拥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在古代被统治者用来宣扬自己的思想。

因此,礼仪与教化自然会影响着美术作品的创立,换句话说美术作品会表现当时的礼仪与教化。

《礼仪与教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礼仪与教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一、教案背景礼仪与教化是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通过学习礼仪与教化,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社交能力,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了解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高社交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2. 礼仪的基本要素- 介绍礼仪的基本要素,如言谈举止、仪容仪表、衣着装扮等;-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情境下的礼仪行为。

3. 礼仪的实践与运用- 分析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仪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制定并实施一项礼仪实践计划,让学生将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教化的概念和方式- 解释教化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教化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分析教化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温暖、耐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5. 美的感知与创造- 提供各种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开展创作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四、教学步骤1. 导入- 通过有趣的小游戏或问题,引起学生兴趣,预热课堂氛围。

2. 知识讲解- 逐个介绍礼仪的概念、意义和基本要素,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 角色扮演-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不同情境下的礼仪行为。

4. 礼仪实践计划- 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问题,并制定一项实践计划。

5. 教化的概念和方式- 讲解教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温暖和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人。

6. 美的感知与创造- 展示各种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

7. 总结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总结并反思今天的学习收获。

3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第二课时)说课稿

3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第二课时)说课稿

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第二课时)说课稿本案为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第二课时。

本课教学目的:1、了解并感知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古埃及美术多方面的辉煌成就,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

2、初步了解美术的起源和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能用所学的知识鉴赏古埃及的美术。

3、能了解古埃及美术的原始作用,深刻理解早期美术的服务对象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功用。

教学重点为了解古埃及美术与古埃及人的信仰与观念,以及其服务对象及作用,了解沿用千年的风格程式。

教学难点为埃及流传千年的风格程式需要在审美方式上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

采用的教学手段为资料图片展示,相关资料影像播放,师生讨论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导入部分采用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斯芬克司的神话故事入手,由故事中的谜语作为开场导入,一步步深入设问,引出狮神人面像,从而进一步引出课题古埃及美术。

a、谜语: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谜底是人,简单解释b、提问:这个谜语的来源?请简单介绍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神话故事。

c、进一步提问:世界上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现在那里?距今多少年?埃及,距今4500年引出课题——古埃及美术(板书课题)第二部分授课分为四部分(1)提问思考a、法老修建狮身人面像的目的?为什么要把法老的身体做成狮子的形象?古埃及法老为了制造人们对统治者的崇拜而建立起来的巨大的人工纪念碑。

面部按照法老哈佛拉的形象雕刻,身体雕刻成狮子。

古埃及人认为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统治者们喜欢用狮子来比喻自己。

雕像实际上是法老力量的象征,是统治者为了制造人们对他的崇拜的产物。

如同商朝的鼎一样,是权利和礼仪的象征。

b、狮身人面像旁边的建筑是什么?吉萨三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哈佛拉就是胡夫的儿子。

c、金字塔的原始作用?——法老的陵墓讨论:金字塔从外表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朗读游记金字塔非常突兀地屹立在开罗西南的高地上,没有任何铺垫和过渡。

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教案

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社会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讨夏、商时代的青铜器代表作品展开其与统治阶级的关系,并且探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进变化和其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了解美术的社会价值和时代制约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使学生了解我国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进变化和其原因。

2、使学生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教具和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教材,作业纸等【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1、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简单复习原始社会美术。

2、提问:“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在社会结构上有什么区别?3、学生思考,回答。

4、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文明时代有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人也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权力呈金字塔结构,一般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贵族和平民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对立。

5、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表演。

6、提问:视频里的乐器名称、所用材料及朝代?二、问题探究(一)探究一:1、提问:在“文明社会”这种社会状况中,美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学生思考与讨论。

3、总结: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美术作品就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比抽象的文字更生动,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在使用铁器以前,人类广泛的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考古学家将这个历史阶段称之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等级的象征。

在我国周代,统治者为了“明尊卑,别上下”,规定天子用九鼎,以下自诸侯、卿大夫直至士大夫,用鼎数依次减少,形成了严格的列鼎制度,不得超越。

由此也可透射出统治者的王权意识,那时争战夺取统治权,称为“问鼎”,取得了天下,则称为“定鼎天下”。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素描的特点和技法,同时营造出一种尊敬和沟通的礼仪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素描技法的认识和运用;
2.礼仪与教化的关系,以及其在美术鉴赏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素描的重要性和技法;
2.如何引导学生接受礼仪和教化的观念,在美术鉴赏中准确体现。

四、教学环节
1. 热身活动
师生问候、自我介绍,全员参与的小游戏等。

2. 学习素描
1.讲解素描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在美术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基本素描技法。

3. 学习礼仪
1.引导学生了解礼仪和教化的含义;
2.展示礼仪和教化在美术鉴赏中的应用。

4. 综合应用
让学生结合素描和礼仪,对教师展示的范例作品进行鉴赏、评论及艺术创作实践,加深对美术鉴赏和素描技法的理解和掌握。

5. 课后作业
结合本次课程的学习,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册和写笔记两部分作业。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示范、互动问答、剖析鉴赏、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营造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估
1.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思考、表现等进行评价;
2.结合学生的完成作品、练习册、笔记等进行评估;
3.整理学生的综合评价进行反思和总结,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

七、教学反思
结合实际教学反馈,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案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案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阶级社会中的美术作品会受到什么的影响,及商代
到魏晋时期的社会美术现象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对鉴赏中更加明确要掌握的知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辨别阶级社会的道德观,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
观卖到指引作用
二、学生重点:
1、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2、对《秦兵马俑》与《马踏匈奴》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
为什么商周青铜器会有如此不同的特点?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一)中国青铜艺术庐山区第一中学章震宇教学目标:•通过对青铜器皿的介绍,了解中国夏商周的青铜艺术;•学会从造型、纹样、文字等方面来欣赏中国的青铜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

教学重难点:•了解夏商周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国青铜器的造型与纹样、文字。

•从造型,纹饰,文字三方面来鉴赏青铜艺术。

讲授新课:导入(思考1):观察下面两张图片,同是青铜器,但它们一个来自现代,一个来自古代,它们的颜色有什么不同?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强的特点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谓之“青铜”。

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提到的“吉金”就是指精纯美好的青铜。

烧制温度约在700℃-1000℃。

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青铜艺术以其高超的冶金铸造技术、奇诡的造型和独特的纹饰,显示出其神秘、狰狞和严厉之美。

一、主要铸造方法(影片介绍制范法):制范法、失蜡法和金银错等。

1、四羊方尊(制范法):高58.3cm,口每边长52.4cm,重34.5公斤。

口方沿大,腹部四角铸高浮雕长卷角羊,羊的造型近于写实,全身纹饰充满神秘。

该尊集线刻、浮雕、圆雕为一体,器形庄严雄伟,形象真实高贵。

标志了商代工匠高超的造型能力,是中国青铜艺术的重要代表作。

2、莲鹤方壶(春秋)(失蜡法):高118厘米宽54厘米重64.28公斤3、虎噬鹿器座(金银错):(思考2:)1、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会乱2、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礼仪与教化二、实例:鼎(青铜器中听的最多的礼器之一)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煮、盛肉食和调和五味。

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

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

进人封建社会以后,鼎就失去了这种性质。

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相传禹铸九鼎,以象征九州,以后成为传国的重器,所以“问鼎”是比喻图谋篡权政权。

在中国古代,用鼎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

根据贵族等级,祭祀时对鼎的数量和形式都有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依此类推,而普通人都不能用,如果超越上面的规定,是犯罪的。

《楚王问鼎》书本P18思考3:鼎的作用经历了一个怎么样的变化?炊器—礼器实用物品—祭祀用品我国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已经出现。

商朝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

1、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重要的礼器:司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

司母戊大方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通耳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75公斤。

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

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2、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毛公鼎(迄今为止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毛公鼎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高53.8厘米,口径47.9 厘米,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

内壁铸有多达497字的长篇铭文。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3、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

鼎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153.3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

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

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

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

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

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

大盂鼎属於瑰丽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4、大克鼎铸造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时期,清光绪中期在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出土,当时出土的另有7件克鼎,形制与纹饰都和大克鼎相同,只是体积小得多,同为西周一个名叫“克”的贵族。

大克鼎气魄雄浑,威严沉重,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颈部饰有三组变变体龙纹,间隔以六道棱脊,腹部饰以宽阔的波曲纹(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

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内壁铸刻的长篇铭文共计290字,是少见的金文书法杰作。

其内容依大意可分成两段:前段是克歌颂祖先师华父谦逊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够辅弼王室,靖远安内,周王追念其功绩,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担任宫廷大臣,出传王命,入达下情;后段记载了周王对克的册命辞,重申对其官职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天子的美德,并铸造大鼎来祭祀师华父。

这篇铭文一向被视作研究西周奴隶制的重要史料。

三、青铜器的分类: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具和生活用具等。

(影片介绍制范法)四、三个时代青铜器的纹饰有什么不同?纹饰“神秘、恐怖性”淡去,更注重“等级、秩序性”。

五:课堂总结(请同学们一边看“台湾故宫青铜器”,回想前面所讲)思考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欣赏青铜器?1、造型2、纹饰3、文字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造型上都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中国的青铜工艺始于夏末,兴盛于商和西周(青铜时代)。

商代青铜器形制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西周中期以后,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

春秋中期以后,器形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

补充材料:1、制范法、失蜡法和金银错一、块范法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也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其缺点是铸器上会留下范痕。

块范法的第一步是铸模,第二步是铸范,第三步是装配型范,第四步是熔铜,最后是脱范。

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

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为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熔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剩下的就是欲铸器物。

贾文忠在仿制长信宫灯蜡型二、失蜡法失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就得到了没有范痕而又光洁精密的铸件。

问:目前复制青铜器大多采用什么方法?答:精密铸造的方法,其蜡模制作得非常好,有范线、合范痕、疣痕、垫片,其铸出的铸件经过加工、修整后就开始作旧(作锈)。

青铜器的表面地子和锈的颜色与其合金比例有关,那么,如果你所复制的青铜器的合金成分与原件相同,复制出来的外表与原物锈蚀就基本相同。

作旧前要分析原件上的锈色,一般来说:白色是氧化锡,灰白色是氯化亚铜,亮绿色是碱式氯化铜、红褐色是氧化亚铜等。

高仿青铜还需要研究地子的演变和生锈的过程,然后采用时期加速的方法,即研究其腐蚀环境元素年代,也就是用几天或几个月的时间采用化学腐蚀的方法,采用时期加速的方法作旧,这样做出的锈与原物基本相同。

2、四羊方尊(制范法):四羊青铜方尊,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

造型雄奇,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

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

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将器用与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并擅于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在商代是三苗活动区,在此地发现造型与中原近似的铜尊,表明商文化的影响已远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1938年4月的一个上午,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的转耳仑山上,姜景舒、姜景桥、姜喜桥兄弟三人正在半山腰垦荒栽种红薯。

忽然锄下“当”的一声金属碰撞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一件硕大的金属器物出现在姜景舒兄弟眼前。

他们不知道这个墨绿色、带有4只卷角羊头的东西为何物,猜想肯定是个宝贝。

如获珍宝的三兄弟,不停地打量着这件宝贝,并用工具敲敲打打,不小心竟将器物的口沿敲掉了手掌心大小的一块碎片。

姜景舒把它抱回家后,用老式的杆称称了重量,大约64市斤,虽然并不清楚这件宝贝到底有何价值,但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泽,让姜景舒以为挖到了“乌金”,倍加珍惜。

姜景舒挖到宝贝的消息很快在镇上传开了,由于长沙历来就是青铜文物出土的宝地,文物贩子在乡村往往布有很多眼线,因此黄材镇万利山货号的老板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他当即开出了四百大洋的价钱要购买这件后来被称为“四羊方尊”的稀世珍宝。

那时的姜景舒还只有17岁,生活在一个有10多口人的大家庭里,家里就靠爷爷做豆腐、父亲做短工的微薄收入度日,听说这件东西能卖个好价钱,也就只能忍痛割爱了,毕竟在当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经过当地保长、甲长和乡绅的层层盘剥后,四百大洋最后到姜景舒手上就只剩下二百四十八块了。

姜景舒在卖掉宝贝时还下意识地将那片敲下来的碎片留下来做纪念。

1976年,他将残片献给了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