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便于打印)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背诵版(歌诀)

中医诊断学背诵版(歌诀)

中医诊断学背诵版(歌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中医辨证必背歌诀是指辨证论治中重要的思路,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核心内容。

根据不同的疾病情况和临床表现,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判断病机虚实、寒热湿燥等属性,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必背歌诀包括四字口诀和八纲辨证。

四字口诀包括“望、闻、问、切”,意义如下:望,指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目的变化等,判断病情虚实、内外、寒热等情况;闻,指闻诊,通过听患者声音、呼吸、排泄物等,判断病情湿燥、气滞、阴阳盛衰等;问,指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质等,了解其病因、病机、致病因素等;切,指脉诊,通过触摸患者脉搏,分析病情寒热、气血虚实、经脉通畅情况等。

八纲辨证包括“表里、寒热、虚实、余邪”,意义如下:表证和里证,区分病情轻重,表示病情表现在人体表面或内部组织器官的情况,通过体表表现和身体器官的变化来辨别病情,“表证”指表面病情,包括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里证”指体内病情,包括口干、口渴、腹痛、便溏等症状。

寒证和热证,区别病因病机,表示病情寒性和热性,包括体质和临床表现,寒病多见于寒冷环境下和寒凉饮食后引起的体内寒邪,常见症状为发热不欲饮食、四肢冰冷、腰膝酸软、腹痛便溏等;热病多见于外感病、火热病邪或体内痰火、邪热所致,常见症状为发热口渴、心烦易怒、便秘腹胀、牙龈出血等。

虚证和实证,区分病机严重程度,表示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是否失调,虚证多因为体内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常见症状为乏力倦怠、色素沉淀等;实证多因为体内湿热积蓄或痰火内盛所致,常见症状为口苦口干、胸闷气急、咳嗽痰多等。

余邪,指本病与既往慢性病史不同之病邪,如风、寒、湿、火等。

包括症状、病程、病史等综合分析,全面了解病情,做出针对性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工具,医生在诊治过程中需遵循其原则,准确地辨证施治,以提高诊疗效果和临床疗效。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望色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又有辨舌之法。

舌上无苔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主无苔言,非谓苔之淡白也。


若有白苔为半表半里,黄苔为在里,黑苔病入少阴,多死。

苔润有液为寒,苔燥无液为火,舌上无苔如去油腰子为亡液,不治。

闻声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
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神昏,狂言怒骂者实热,痰声漉漉者死,久病闻呃为胃绝。

大抵语言声音以不异于平时者吉,反者为凶。

问症
(出《景岳全书》。

张心在增润之)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

三部九侯
三部者.上中下.即寸关尺也.每部三候.各自分天人地。

上部天以候头角.上部人以候耳目.上部地以候口齿。

中部天以候肺.中部人以候心.中部地以候胸中。

下部天以候肝.下部人以候脾胃.下部地以候肾(九候虽有数说.不如此说易晓.今亦难用.姑存之.)
王子亨云.一位有三候.浮取之属阳.沉取之属阴.中得之为胃气.故无胃气则死。

中医诊断学必背18条口诀(气虚证、阴虚证、亡阳证等表现)

中医诊断学必背18条口诀(气虚证、阴虚证、亡阳证等表现)

1、气虚证——少气懒言,声低气短,神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脉虚等。

2、气陷证——气虚证+内脏下垂。

3、气滞证——胀闷、疼痛。

4、气逆证——肺气上逆:咳嗽、喘息。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甚则咯血、吐血)5、血虚证——(淡白+虚弱)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

6、血瘀证——①疼痛:刺痛,固定痛,拒按,夜间加重。

②肿块:在体表,呈青紫色包块;在腹内,可触及较坚硬而推之不移的肿块。

③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

妇女可见经闭,或为血崩、漏下。

④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露,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

⑤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曲张,或舌边有青紫色条状线。

⑥脉象多细涩,或结代。

7、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8、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9、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

10、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11、寒湿证——胸闷呕恶,头身困重,苔白腻,脉濡缓。

12、湿热证——胸闷呕恶,头身困重,苔黄腻,脉濡数。

13、实热证——高热,面赤,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14、实寒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脘腹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苔白,脉迟。

15、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16、阳虚证—— (神疲乏力,气短,)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自汗,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17、亡阴证——汗热而粘,身灼肢温,恶热,烦渴,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而按之无力。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

(2)问疼痛的部位1.头痛头痛病在髄诸阳实痛暴急虚缓长风热面赤身恶热风寒怕风头项强气虚绵綿过劳甚血虚头晕面白苍前额阳明少阳侧巅顶厥阴后太阳头痛连齿少阴病牙为骨余病肾详2.胸痛胸痛病证有多般胸痹憋闷痛引肩面青痛剧真心痛肺热热咳喘鼻煽潮热盗汗阴虚证痰湿胸闷喘多痰肺痈咳吐脓血臭气滯太息胀痛连刺痛血瘀有定处痞满不痛寒热兼3.问胁部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伤寒胸胁苦满疼4.胃脘痛胃脘冷痛属于寒热痛口臭便结干血瘀刺痛胀气滯阴虚嘈杂五心烦5.腹痛大腹总属脾胃乡小腹肠肾胞膀胱两胁少腹肝经过痛位不同知病方实证拒按痛急暴虚证喜按痛缓长得热痛减属寒痛痛而喜冷热为殃持续阵发胀吐闭肠闭肠结气不通全腹压痛反跳痛脏器穿孔或热毒6.背痛背脊多因寒湿伤背痛连项寒太阳7.腰痛腰痛绵绵属肾虚阴雨痛甚感寒湿灼热沉胀湿热痛刺痛不移是血瘀8.四肢痛肢痛风寒湿热痹疼痛性质病可知风窜寒剧热灼痛沉重酸痛属于湿9.周身痛身痛多因风寒湿凝滯经络血行迟暑湿疫毒发斑痛久病卧床营血虚(四)问头身胸腹头晕症状多因成肝亢目眩兼耳鸣胸闷呕恶痰湿盛面白舌淡血不荣耳鸣遗精腰酸软肾虚失养髓海空气机不畅胸闷心心慌不安为心悸惊悸怔忡需分清肝胆胁胀脘痞胃气滞腹胀湿重身身重因湿困阳气嗜卧懒言脾病知乏力或虚或脾湿麻木或虚或肝风(五)问耳目(1)问耳耳中暴鸣肝火攻渐鸣按轻髓不充新病暴聋肝火逆年老渐聋精气亏肾虚风邪故重听耳胀耳闭风痰湿(2)问目目痛恶呕五风障目痒羞明风热伤眩晕肝亢痰湿盛肝肾亏虚昏雀歧(六)问睡眠睡眠卫气阴阳关理出灵枢口问篇失眠嗜睡须详辨各种病因察相兼(1)失眠失眠又称不寐证阳盛阴虚不得眼惊悸纳少心脾弱心肾不交潮热烦胸闷口苦痰热扰脘胀食滞卧不安(2)嗜睡嗜睡多眠神疲倦阳虚阴盛有湿寒身重脘闷湿困脾脾气虚弱倦懶言心肾阳衰但欲寐邪陷热谵发疹斑(七)问饮食与口味(1)问口渴与饮水口渴饮水津液添渴饮多少病态关不渴喜热属寒证大渴饮冷实热烦大渴尿多身消瘦肾阴亏竭消渴传阴虚湿热不多饮漱水瘀血吐饮痰(2)问食欲与食量食欲食量问可知纳呆神疲脾胃虚身重便溏湿困脾厌油身黄肝热郁厌食嗳腐伤食滯胃火亢多食善饥多食易饥便溏泻胃强脾弱不化湿胃中嘈杂灼热感饥不欲食胃阴虚(3)问口味询问病人口味异可察病性和虚实口甜脾湿口苦热酸腐伤食淡脾虚口咸肾病与寒证临证详辨病可知(八)问二便询问二便诊病明便秘泄泻质异情便感异常与尿液多少禁痛淋闭癃。

中医诊断学辩证口诀.

中医诊断学辩证口诀.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

11《肝气犯胃肝气不和》肝气犯胃脘胀满,疼痛连胁嗳吞酸,嘈杂呃逆欲呕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情志郁闷烦易怒,左金沉香降气散。

12《食滞胃脘伤食证》食滞胃脘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重,呕吐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疼拒按,舌苔厚腻脉弦滑,保和枳实导滞丸。

1《肺气虚证》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

2《肺阴虚证》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

3《痰浊阻肺证》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气机升降痰浊阻,胸闷气短难平卧,痰鸣脉滑苔白腻,痰浊二陈三子瘥。

4《风寒束肺证》风寒束肺止嗽散,咳嗽发热微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紧,鼻塞流涕白稀痰。

5《寒邪客肺证》寒邪客肺咳嗽喘,痰稀色白形肢寒, 咳喘突发伴寒象,病程长而风寒短, 舌淡苔白脉迟缓,苓甘五味化寒痰。

6《水寒射肺证饮停于肺》咳嗽喘息痰沫多,渴不多饮难平卧, 小便不利或不渴,触寒身疼恶寒做,舌苔白滑脉弦紧,温肺化饮青龙瘥7《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痰黄稠,咳嗽口渴痛咽喉,微恶风寒身发热,目赤鼻塞浊涕流,尖红苔黄脉浮数,轻重桑菊银翘求。

8《热邪壅肺》咳嗽痰黄肺热壅,气喘息粗鼻扇动咳吐脓血溲便结,壮热烦渴或胸痛,舌红黄腻脉滑数,清泻痰热平喘法,桑白皮汤清肺热,肺痈苇茎桔梗合(清肺热用麻杏石甘汤也可)9《燥邪犯肺》燥邪犯肺燥证俱,燥少粘连咳不易干咳无痰鼻咽干,胸痛咳血身热寒,脉数舌苔白或黄,润肺清燥救肺汤。

10《大肠液亏证》大肠液亏便燥结,阴亏热病伤津液,咽干口臭兼头晕,状如羊粪难以解舌红少津脉细涩,麻仁润肠病可截。

(麻子仁丸润肠丸)11 《大肠结热证》便秘身热结大肠,痞满燥实口舌疮,潮热谵语反恶热,手足汗出或发狂,焦黄芒刺脉沉实,大承气汤燥结荡。

(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硬秘或下利清水)12《大肠湿热证》大肠湿热便脓血,赤白粘冻黄水泄,里急后重溲便赤,腹痛口渴肛灼热,舌红黄腻脉滑数,痢芍泄翁清湿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

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

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

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

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31、气随血脱:气随血脱属亡阳,冷汗淋漓面色苍。

四肢厥逆神昏重,舌淡脉微参附汤。

32、津液不足:津液不足口咽干,唇舌肤燥大便难。

尿少舌红脉细数,养阴补津增液痊。

33、水液停滞:风痰风胜动挟痰,阻塞清窍头晕眩。

口眼歪斜舌不正,喉中痰鸣倒突然。

热痰互结黄稠粘,喉痹便结心内烦。

或发癜狂脉滑数,泻热豁痰滚痰凡。

湿痰胸闷多易咳,呕恶头晕胖嫩舌。

身重困倦脉滑软,燥湿化痰二陈列燥痰粘稠难咳出,咳痰如线或如珠。

口鼻咽喉舌齿燥,便干尿少津液枯。

痰饮胁满胃水音,呕吐痰稀头眩晕。

心悸气短口不渴,脉象弦滑苔白润。

悬饮胁痛胁胀满,气息脉短咳唾喘。

转侧呼吸牵引痛,舌苔白滑脉沉弦。

溢饮重痛肢浮肿,发热无汗而恶寒。

尿少咳喘痰白沫,干呕苔白脉紧弦。

支饮咳逆胸膈满,浮肿难卧气息短。

痰白沫多脉弦紧,舌苔白腻弦晕喘。

太阳伤风恶寒风,发热汗出头项痛。

鼻鸣干呕苔薄白,脉象浮缓桂枝功。

太阳中风兼证繁,项强几几气喘痰。

身痛沉迟腹满痛,拒按时痛与喜按。

心下微痛尿不利,四肢微急小便难。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

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

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依提纲,脏腑经络病显彰太阳中风伤寒病,脉浮恶寒头项强阳明里热胃家实,苦干目眩少阳伤太阴虚寒腹满吐,食不下利腹痛当少阴寒化热化证,脉微细寐热烦纲厥阴上热下寒证,厥热吐蛔下利方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八纲关,具体伤寒辨证专八纲概括阴阳内,表里寒热虚实间二者源于内经理,相辅相成密相关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六经脏腑不可分,六经表浅脏腑深脏腑经络相联属,辨证论治求病因太阳伤寒热无汗,头项强痛而恶寒。

身痛胸疼脉浮紧,喘呕麻黄汤可愈。

太阳伤寒兼证伤寒兼证在太阳,寒热几几项背强。

喘呕痰稀尿不利,利呕烦躁舌苔黄。

膀胱蓄水证膀胱蓄水尿不利,小腹胀满痛不舒。

渴不欲饮饮即吐,发热恶风汗自出。

膀胱蓄血证膀胱蓄血腹满胀,其人发狂而喜忘。

脉涩舌紫尿自利,方用桃仁承气汤。

阳明经证不恶寒兮阳明经,恶热烦渴汗蒸蒸。

心烦谵语气粗喘,苔黄脉大白虎清。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汗连绵,腹满拒按大便难。

苔黄芒刺脉沉实,烦谵循摸惕不安。

少阳经证少阳口苦目晕眩,往来寒热胸胁满。

咽干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脉象弦。

少阳兼证少阳太阳两相兼,发热微寒肢节烦。

微呕脘闷胁苦满,柴胡桂枝------------------------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21、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

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

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

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

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

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

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