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宋代秘书制度和人物
梦溪笔谈读书笔记

梦溪笔谈读书笔记梦溪笔谈读书笔记梦溪笔谈里面的内容是文言文,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小编收集了梦溪笔谈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梦溪笔谈读书笔记【一】《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撰写的一部具有科普性质的著作,在中国名著中独树一帜,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影响。
卷粉很久以前就有买了这本书,但因为是文言文,加之属于科普性质,不如文学小说好看,基本没有看这本书。
前几天收拾房间,从床下又把《梦溪笔谈》搜出来了,耐着性子看了下去,居然觉得非常好看,这简直就是沈括的博客文章嘛!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自序中就说了,写书源于平时与客人闲聊,“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说明沈老先生其实也算是百无聊赖,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最后形成了《梦溪笔谈》,这和今天写博客的出发点其实是一样,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留给自己和别人,从这点上看,沈括的《梦溪笔谈》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开出版的博客文章。
虽然是文言文,不过看起来还是基本能够读懂。
中国文字的精华,其实就在于文言文,包括又文言文衍化而来的成语,精炼,概括,一举手一投足都让你回味无穷。
这恐怕也是古典名著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吧。
比起这些古典名著,现在的网络小说中,说明一个简单的事情也要绕山绕水半天,唯恐不能说清道明,真应该向老祖宗学习学习。
梦溪笔谈读书笔记【二】《梦溪笔谈》之《卷九人事一》中,有怎么一段故事,非常有意思:许怀德为殿帅。
尝有一举人,因怀德乳姥求为门客,怀德许之。
举子曳襴拜于庭下,怀德据座受之。
人谓怀德武人,不知事体,密谓之曰:“举人无没阶之礼,宜少降接也。
”怀德应之曰:“我得打乳姥关节秀才,只消如此待之!”大意:许怀德做殿帅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举人(读书之人),拖许怀德的奶妈求情,想成为许怀德的门客,许怀德同意见面。
举人于是来拜见许怀德,跪拜于院中,许怀德坐在中堂之上,坦然受之。
有亲信以为许怀德是习武之人,不懂礼仪,于是轻声提醒许怀德说:“举人虽不用入院迎接,也当中堂迎接才是”。
第二章秘书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秘书工作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一、秘书与秘书工作的起源1.秘书从“辅助管理、处理文书”的角度出发,秘书起源追溯到黄帝时代《汉书》记载,传说中创造文字的仓颉,帮助黄帝记在国家大事,是黄帝的“史官”。
《尚书》记载虞舜任命一位叫做“龙”的人做“纳言”这个“史官”和“纳言”都可以看做最早的秘书官2.秘书工作夏朝,出现了公共文书—典志,设置了“太史令”管理典志。
《吕氏春秋》夏的亡君桀我国最早的政治文件汇编是《尚书》,内容多为帝王对臣民的训令、文告和出征前的誓言。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1.商末周初,出现了秘书机构----太史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秘书处。
太史寮由太史掌管,下设左、右、内、外四史作为副手◇左史:记录国君政事活动◇右史:记录国君政事言论◇内史:职掌拟制简册,宣示国君诰命◇外史:管理四方之志及诸侯世系家谱(相当于人事档案)2.西周至春秋,逐渐形成一些秘书制度。
◇保密制度:◇文书制度:◇用印制度:3.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参谋类秘书。
战国时期齐国争雄,各自为政,秘书官职名称也各不相同,齐、魏、秦成“尚书”,赵称“御史”,诸侯间的外交活动,都有他们随同参加并记录现场情况。
这里就有个小故事。
战国时代所兴“养士”之风,著名的“四公子”(齐孟尝、赵平原、魏信陵、楚春申)都供养着一大批“门客”,为其出谋划策,如向平原君自荐的毛遂即其中之一。
弹铗三唱的冯谖就曾为孟尝君收债市义,出使魏国,建齐宗庙于薛城,筑成“狡兔三窟”,使孟尝君为相二十多年而无纤芥之祸(使孟尝君高枕无忧),自己却始终不入仕途。
这些门客可以说是最早的私人秘书。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1.秘书机构、人员和职责秘书工作工作体制:从中央(皇帝、丞相)到地方(郡、县)御史大夫:御史之首,为皇帝手法重要文件,监督百官。
中央秘书长兼检察长。
尚书:文字起草、呈阅、拟办。
皇帝的文字秘书。
博士:掌管史书典籍,提供咨询。
皇帝的顾问。
谒者令:为皇帝引荐百官、传达旨意的秘书。
中国秘书史

• 四、本课程教学前的铺垫 • (一)“秘书”一词的古今区别
1.现代“秘书”一词的来源和涵义 秘书一词源出于拉丁文“secretarius”,意思是 “可靠的职员”。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先后任命 马君武、胡汉民为同盟会总部秘书。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 1907年),清安徽巡抚冯煦经 奏准,在巡抚衙门中设立了佐理文牍等事务的秘 书、助理秘书等职。
• 54课时,3学分,每周三节课,上18周 • 72课时,4学分,每周四节课,上18周
• •
安排于三、四年级, 多见安排于第六、七学期
• (二)教材处理 • 1。先后所用教材:
• • • • • • • • 杨剑宇《中国秘书史》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8年7月 杨剑宇《中国秘书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8月 杨剑宇《中国秘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月 杨剑宇《中国秘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8月
• 五帝: • 据《史记〃五帝本记》 • 黄帝(轩辕氏) 阳氏) 唐尧(陶唐氏) 虞氏) 颛顼(高 帝喾(高辛氏) 虞舜(有
四、有关秘书活动的记载 • 《通典〃职官志》载: “黄帝置六相”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设史官 “黄帝之初始立史官,仓颉、沮涌居其位。” “仓颉造字” 文书工作(公务文书) 舜在位时设立九官 纳言 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是我国信访工作的原始形 态和早期表现。
第十二章 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和鉴戒
第一节 秘书机构设置的经验教训
一、中央秘书机构的演进规律——“膨胀回位” (一)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嬗变循环
太史寮 丞相府 商朝末年 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 秦、汉 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度的 中央秘书机构 三省(中书、门下、尚书) 魏晋南北朝 初步建立三省并重、三省分权 唐、宋 中央秘书机构(政事堂、翰林学士院) 内阁 明、清 机要秘书机构 南书房、军机处 清 中央秘书机构
秘书史 重点

秘书史重点第一章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1.诽谤之木:部落联盟时期,尧根据舜的建议,命舜在土阶前树立一根木柱,让百姓在上面书写意见,指出自己的过失,以修明政治,称为~,由于此木是舜受命而立的,舜又名重华,所以又称华表.2.太史寮:是商朝末年出现中央秘书机构.随着商朝统治区域的扩展,人口的激增,国事日趋繁忙,作为辅助管理者的秘书人员增加了,这样导致了秘书机构的出现,以便将秘书人员组织起来,有效处理各方面的事务.太史寮的主官称太史,下隶有层次不同,职掌各异的史官,他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王的册命及祭祀等事宜。
3.简述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的产生及影响。
答:商朝末年,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展、人口的激增,国事日趋繁忙。
作为辅助管理者的秘书也相应增加了,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地处理各方面事务,这样,就促使了专门秘书机构的产生。
据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商朝末年,朝廷中出现了秘书机构——太史寮,其主官称太史,下隶有层次不同、职掌各异的史官,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王的册命及祭祀等事宜,其结构虽然简单,却是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
(P31)4.试分析“管理”与“文字”两大条件对秘书工作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答: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书写文书的先决条件。
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可能产生。
各文明古国的进化史都证实了这一点。
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传颁、保管,由此产生了以文书工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的秘书和秘书工作。
因此,文字和公务文书的出现,是秘书工作起源的一个社会条件。
国家出现后,统治者为了发号施令,指挥国事,必须使用文书,因而产生了国家公务文书。
(p18)第二章两周的秘书工作1.天府: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西周时期,由于档案种类,数量增多,档案业务更加复杂,因而设立了天府来收藏保管档案2.金藤之匮:约于西周时,创制了用金属封缄的匮子,称“金藤之匮”,用来收藏一些最机密、最重要的档案。
北宋后期的官员制度

北宋后期的官员制度北宋后期的武将制度武将:骠骑大将军从一辅国大将军正二上镇国大将军正二冠军大将军正三上怀化大将军正三云麾将军从三上归德将军从三忠武将军正四上壮武将军正四宣威将军从四上明威将军从四定远将军正五上宁远将军正五游骑将军从五上游击将从五昭武校尉正六上昭武副尉正六振威校尉从六上振威副尉从六致果校尉正七上致果副尉正七翊麾校尉从七上翊麾副尉从七宣节校尉正八上宣节副尉正八御武校尉从八上御武副尉从八仁勇校尉正九上仁勇副尉正九陪戎校尉从九上陪戎副卫从九文臣(夹带一些武职):正一品:尚书令、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中书令、侍中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左仆射、右仆射、枢密使正二品: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枢密副使、宣徽南院使、宣徽北院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院大学士从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观文殿大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端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左卫上将军、右卫上将军、左金吾卫上将军、右金吾卫上将军、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正三品:尚书左丞、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学士、端明殿学士、龙图阁学士、天章阁学士、宝文阁学士、翰林学士、枢密都承旨、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节度使从三品:太子宾客、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直学士、宝文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御史大夫、左散骑常侍、右散骑常侍、吏部侍郎、户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工部侍郎、左骁卫上将军、右骁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右武卫上将军、左屯卫上将军、右屯卫上将军、左领军卫上将军、右领军卫上将军、左监门卫上将军、右监门卫上将军、左千牛卫上将军、右千牛卫上将军、府尹正四品:太子詹事、龙图阁待制、天章阁待制、宝文阁待制、御史中丞、枢密副都承旨、秘书监、殿中监、太常卿、宗正卿、左卫大将军、右卫大将军、左金吾卫大将军、右金吾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观察使从四品: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光禄卿、卫尉卿、太仆卿、大理卿、鸿胪卿、司农卿、太府卿、国子祭酒、少府监、将作监、司天监、内客省使、节度留后、观察留后正五品:太子少詹事、中书舍人、门下给事中、直龙图阁、直天章阁、直宝文阁、枢密承旨、左骁卫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左屯卫大将军、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卫大将军、右领军卫大将军、左监门卫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左千牛卫大将军、右千牛卫大将军、防御使从五品:太子左庶子、太子右庶子、太常少卿、宗正少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秘书少监、殿中少监、殿前都虞侯、侍卫马军都虞侯、侍卫步军都虞侯、左卫将军、右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右金吾卫将军、府少尹、团练使正六品:太子左喻德、太子右喻德、左司谏、右司谏、光禄少卿、卫尉少卿、太仆少卿、大理少卿、鸿胪少卿、司农少卿、太府少卿、国子司业、都水使者、军器监、吏部郎中、户部郎中、礼部郎中、兵部郎中、刑部郎中、工部郎中、客省副使、引进副使、四方馆副使、东上阁门副使、西上阁门副使、诸军都指挥使、刺史从六品:少府少监、将作少监、军器少监、司天少监、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起居郎、起居舍人、司封郎中、司勋郎中、考功郎中、度支郎中、金部郎中、仓部郎中、祠部郎中、主客郎中、膳部郎中、职方郎中、驾部郎中、库部郎中、都官郎中、比部郎中、司门郎中、屯田郎中、虞部郎中、水部郎中、左骁卫将军、右骁卫将军、左武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左屯卫将军、右屯卫将军、左领军卫将军、右领军卫将军、左监门卫将军、右监门卫将军、左千牛卫将军、右千牛卫将军、王府长史、王府司马正七品:左正言、右正言、太常博士、皇城以下诸司使、枢密兵房副承旨、枢密吏房副承旨、枢密户房副承旨、枢密礼房副承旨、吏部员外郎、户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工部员外郎从七品:中书主事、门下主事、尚书主事、国子博士、太常丞、宗正丞、秘书丞、殿中丞、皇城以下诸司副使、阁门通事舍人、诸军副都指挥使大都督府司马、京县令正八品:太子中允、太子中舍、太子洗马、太子诸率府率、左赞善大夫、右赞善大夫、大理正、左卫中郎将、右卫中郎将、左金吾卫中郎将、右金吾卫中郎将、左千牛卫中郎将、右千牛卫中郎将、节度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赤县令从八品:太子诸率府副率、中书令史、门下令史、尚书令史、东头供奉官、西头供奉官、左班殿直、右班殿直、秘书郎、著作佐郎、光禄丞、卫尉丞、太仆丞、大理丞、鸿胪丞、司农丞、太府丞、少府丞、将作丞、军器丞、司天丞、诸军都虞侯、留守判官、节度判官、观察判官、县令正九品:大理评事、秘书省校书郎、御史台主簿、太常主簿、宗正主簿、秘书主簿、殿中主簿、光禄主簿、卫尉主簿、太仆主簿、大理主簿、鸿胪主簿、司农主簿、太府主簿、少府主簿、将作主簿、军器主簿、司天主簿、国子助教、指挥使、留守推官、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军事判官、赤县丞从九品:副指挥使、州别驾、州长史、州司马、司理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录事参军、教授、县丞【高一品以上者为“行”,下一品者为“守”,下二品以下者为“试”,品同者不用行、守、试,馀职准此】詳細:中央直属部门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是啥都管的总指挥(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四夷官封承袭之事,舆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图。
中国秘书史

•
翰林学士
• 上官婉儿
唐朝的宦官秘书
秘书人员的参谋作用
• 6、宋代的秘书工作制度的发展
• ①一文一事制度已在宋开始实行,强调 “非一宗事者,不得同为一状”; • ②形成了“引黄、贴黄”制度; • 引黄——就是在文书的封皮和文书之前, 写出文书的主要内容或时间、地点。 • 贴黄——就是将诏敕有所改动的地方, 或情状意犹未尽,写在另外一块黄纸上, 并贴在诏敕上面。
四是文书种类有所发展;
五是保密制度有所加强,创建了封泥制度。
简牍文书由多片竹简或木片组 成,由绳连着,封页称“检”,在 “检”的结绳处糊上一块粘泥,在 泥上盖章,显出印文,粘土干后很 坚硬,这种印法成为“泥封”,也 称“封泥”。加盖封泥的文书称为 玺书。
六是文书档案拓宽了利用范围
公文传递制度
2、秦汉王朝政权系统的秘书性工 作
(2) 祭祀史官
负责商王的祭祀事务。祭坛的 布置,程序的安排,人员的拟定, 位次的排列等事务。
(3) 作册史官 专门负责制作册命,即文书、 保管册命并宣示王命,并兼管册命 诸侯大夫 。
(4)记事史官
负责记录商王言行、王朝大事、 保管典籍、观察天象、记录历法等。
甲骨文书是以龟甲或或占卜文书.是我国 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夏王朝的左史、右史、巫、遒 人、秩宗均为秘书性人员,从已经 掌握的历史文献资料看,“誓”是 我国最早的国家文书。
国家机构和夏代的文字
二、商王朝及其秘书性工作
最早的秘书机构太史寮的诞生
1、太史寮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何?
2、为何说殷商是我国秘书工作的形 成时期?
(1) 贞卜史官
宋朝机构设置及职能

宋朝机构设置及职能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高峰期,也是一个强盛的朝代。
宋代政治制度较为完备,官僚体制也更加严密。
宋朝机构设置及职能非常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
一、中央机构1. 中书省: 主管皇帝的文件及政令,担任皇帝的秘书处。
中书省设三班,共计九门下。
2. 门下省: 负责办理皇帝的私事,如宴席、求马、祭拜等。
主持皇帝的废立、罢免、任命等大事。
门下省设三班,共计九门下。
3. 尚书省: 负责管理统计、财政、法律、礼仪、军务等大事,担任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
尚书省设三班,共计九门下。
5. 朝议院: 主要是皇帝与大臣们磋商国家大事的议事机关,也是国家的决策机构。
朝议院设三班,共计九门下。
6. 大中丞府: 官方的情报机构,主要负责收集民间情报,为朝廷制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二、地方机构1. 州: 州是宋朝始终沿袭的一种地方行政区划,从北往南,分别是京畿路、河北路、山东道、山西路、陕西道、甘肃路、四川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2. 道: 道是较严格的二级行政区划,主要负责管理防卫工作和收税。
3. 府: 府是介于州和道之间的行政区域,主要负责土地开发、产量管理、经济规划等。
4. 县: 一个县是较小的行政区域,主要负责管理民政和维护社会稳定。
三、其他机构1. 开元寺: 开元寺是唐代建立的皇家禅林寺,宋朝时期发展成为国家起草法律、考取国家公务员的机构。
2. 科举制度: 科举是宋朝制定的一套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主要包括进士、举人、会元三个层级。
科举制度在整个宋朝历史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3. 盐业: 在宋朝,盐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来源。
盐务司负责管理盐业,控制盐价,保持国家盐源的正常供应。
总体来说,宋朝机构设置及职能较为完备,体现了宋朝政治和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下面几百年的历史中,宋朝机构设置及职能能够一直维系下去,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
• 1.秘书机构、人员和职责
• 秦始皇:庞大的秘书队伍:御史大夫、尚书、博 士、谒者令、玉玺令史、长史、主簿、记室令史。 • 西汉成帝:设置了专门机构-尚书台,分管分管图 书、文件、奏章、宣示等事宜。 • 东汉桓帝:新设“秘书监”专管宫内秘藏图书。 • 三国时期:曹操设“秘书令”,既掌文书又参与 机关政务,是名副其实的中央秘书长角色。 • 魏文帝:新建中央秘书机构-中书省。 • 隋唐以后:中央的秘书工作主要由中书、门下两 省担任。
第一节 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一、秘书与秘书工作的起源 • 秘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皇帝时代。上古时 代的“史官”和“纳言”可以看做是最早的 秘书官。 • 从秘书工作的主要内容文学工作来说,它 是随着文字的出现、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夏朝,已经出现了公务文书-典志。朝廷 也设置了管理典志的官职-太史令。 • 我国现存最早的政治文件汇编是《尚书》。 为这一时期的文书工作提供了实证。
四、近代中国的秘书工作
• 1.晚晴时期的秘书工作 • 机构增加,参照国外制度。 • 2.民国建立后的秘书工作 • 秘书处-又下设“机要科”、“文书科”。 • 3.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秘书工作 •的秘书工作
• 1.秘书机构、人员和职责
• 唐朝:节度使,为专职秘书。 • 宋代:中央行政系统的秘书工作仍属于中书、门下两 省,军事系统的文书工作属新设的“枢密院”。 • 元朝:取消了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独揽行政大全, 而在各大区设立“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 • 明朝:朱元璋新设置了中央文书总收发和总接待结构 “通政使司”。 • 清朝:仍继承明朝。雍正时期,新建“军机处”,为 常设性机要部门。 • 清朝后期:官场腐败,幕僚,俗称“绍兴师爷”帮办 文书及事务,也属于私人秘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宋代秘书制度和人物
作者孙波
摘要:宋代强化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行政机构庞大,为保证其正常运作,
建立了较完备的秘书制度,对秘书的选拔、秘书工作的保密、公文程式的规范化、秘书工作的签判、公文拟写的期限和传递等都有具体规定,其中有些对今日的秘书工作仍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宋代、机构、选拔、翰林学院、公文、特点。
一、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秘书机构
1.三省、枢密院及三司中的秘书机构,
(1)中书省内的主事房、点检房、催驱房、班薄房、制敕库房。
中书舍人五案办事:上案、下案、制诰案、谏官案、记注案。
(2)门下省的通进司、银台司、章奏司、封驳司、发敕司。
进奏院:邸报、阖门通事舍人、阖门祗候。
给事中五案办事:同中书舍人(制诰案-封驳案)
(3)尚书省内的秘书机构主要有开拆房、催驱房、班薄房、制敕库房。
官职如唐例:令、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左右员外郎。
此外尚书省各部也设立了专门的秘书机构,一般以案称之,如刑部设有进拟案,掌断案文书。
(4)枢密院的秘书机构有枢密院承旨司:下设兵籍库、吏房、教阅房;重要的秘书官:检详官。
(5)三司的秘书机构,三司是北宋前期国家最高财政机关,分盐铁,度支,户三部。
秘书机构:催驱房、开拆司、勾凿司,发放司。
小结:宋代中央政府秘书机构更为专业化,分别负责文书收发、等级、督促、催办、检查、拟稿、封驳、承转、保管、汇录,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系统周密,较之唐代更为成熟。
2.政事堂的秘书机构,政事堂的长官为正宰相。
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掌为“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主要秘书机构有:孔目房、勾销房。
主要秘书有:检正官、堂后官。
3.地方秘书机构,宋代地方行政建制为:路、州、县三级,路下面有帅、曹、宪、司,四司官署中的主要秘书官:主管机宜文字官、主管书写机宜文字官。
州下面的官僚官有判官、掌书记、儒林郎。
县下面有主簙、押司、贴司、录事。
二、宋代皇宫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
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
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
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
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
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亦无秩品。
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
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例带知制诰衔。
由于唐代学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时亦称学士院为翰林院。
宋代另有专掌艺学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与学士院的翰林院无关。
翰林学士院的职责是为皇帝起草各种重要的诏书,并侍从皇帝出巡,充当皇帝的顾问,讲经读史等。
重要的秘书官: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
参与重要人事任免,作用重要、地位准荣。
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皆是翰林中人。
宋代翰林学院是皇帝名副其实的机要秘书处。
三、宋代秘书的选拔制度
我国秘书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历代选拔秘书的经验尤为可贵,对今天培养和任用秘书人员有借鉴作用。
国家的产生和公共事务的发展促进了相应的秘书人员的出现。
宋代前期也借鉴唐代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选用秘书官员,并对被选者提出了全面的要求。
包括身(身材相貌)、言(口才)、书(书法文理)、判(判理政事的能力)四个方面。
不但要求他们文化水平高,工于书法,擅长写作和有治理公文的能力,还要口齿清楚,娴于辞令,且考虑到了外貌的要求。
唐代还选拔翰林学士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宋代同样设立翰林院,通过对翰林学士的选拔,选取其中能力出众者作为皇帝的秘书。
唐代《授萧邺翰林学士制》中说:“至于参我密命,立于内廷,即必取其器识宏深,文翰遒丽;动能持正,静必居中;指温树而不言,付虚襟而无隐;此所以选翰林学士之意也。
”这段话对翰林学士的素质要求作了高度的概括。
(1)必须有参政经验和深厚的文字功底;(2)要清介自守,不结党营私。
所谓“动能持正,静必居中”,即要求其在公务活动中保持操守,端方正派,不随势俯仰。
(3)要有强烈的保密意识。
唐代对秘书工作人员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条即不准泄密。
宋代还通过专门考试来选用秘书。
宋哲宗时特设宏词科,专门选拔朝廷所需的文字秘书,规定只有取得进士资格者才能报考,以要求考生必须博览古今、熟悉经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在此基础上再试其公文写作能力。
南宋高宗时,改宏词科为博学鸿词科,并放宽报考限制,以扩大生源,不论有无出身者皆可应试。
但是,考试规则愈加严格,考试的内容应用性更强,规定“以制、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十二件为题。
”凡报考者,须依这12种文体各作应用公文2篇,合格者才准予考试。
这种选拔方法,既注意了秘书人员要有广博的学识和很高的文化修养,同时还要求他们具有直接处理业务的能力,使秘书制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四、宋代公文特点
在“武功”方面,宋代与大唐帝国有巨大反差,但“文治”成就有目共睹,“盛唐隆宋”在宋代公文的创作中也得到很好体现。
宋代内忧外患的社会现状,极大地刺激了文人士大夫,使得宋代官吏更加关心国是、注重民生;新古文运动的提倡,促进了两宋公文文风的改变,使得两宋公文擅长说理、重实轻空谈;南宋偏安一隅的现状,统治者耽于享乐的现实,使得南宋的主战派官员为抗金复国,收复失地,从而谱写出“以气主文”的公文新篇章。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宋代的公文机构朝专门化、撰制人员向专业化迈进。
同时,进一步完善前代的公文制度,首创公文编号登记制度。
但是严格的制度使得宋代公文过于呆板,缺乏活力。
宋代公文具有实用性、以气主文、时效性、保密性、
专任性等特点,对于维护国家统治、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深了封建等级的鸿沟。
宋代统治者重视公文档案的搜集整理,首创了公文汇编,先后编制《两汉诏令》、《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等书,并在皇帝实录中大量载入当时的皇帝诏令。
这为宋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史料,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
两宋公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结构之丰满,公文大家之多,写作技巧之娴熟,使宋代公文堪称中国古代公文史的最高峰。
参考文献:
【1】李海霞:《文心雕龙》对我国古代公文发展的影响《兰台世界》.2005年13期
【2】王安石:《王安石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
【3】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