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同步人教历史必修二跟踪检测:单元质量评估卷一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单元质量评估1

第一单元单元质量评估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9·南京高一检测)《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
”材料可以佐证(A) 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B.铁器的冶炼情况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D.神农氏创造耒耜[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放火烧荒”“尖头木棒”等可知,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耒耜骨石的阶段,而这很明显是一种对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描述,故A项正确。
2.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A)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解析]由题干材料反映牛对耕农、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能说明当时已掌握牛耕技术,但并不能说是开始出现,B项排除;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题干只能说明牛耕在农业中的地位,无法说明农耕经济的地位,D项排除。
3.《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A)A.精耕细作的特点B.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C.自给自足的特征D.租佃式的经营方式[解析]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这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精耕细作”范围,故选A项。
B、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4.据《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低),所以进退为评。
”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D)A.耦犁B.耧车C.翻车D.曲辕犁[解析]材料“辕之上又有如槽形”说明是曲辕犁,D项正确;A项是西汉时期二牛抬杠;B项属于西汉时期播种工具;C项是灌溉工具。
2019-2020学年新指导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一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一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上面刻有“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的文字。
该石刻应该是对谁的赞扬( )A。
神农氏B。
大禹C。
汉武帝D.商鞅要功绩是治水,汉武帝是封建统治者,商鞅是改革家。
2.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上述规定反映出( )A.铁犁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B。
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C.精耕细作影响着政府的政策D。
土地私有制决定着家庭规模,这是小农经济的农业经营模式在家庭方面的体现.而决定这一模式的基本因素是铁犁牛耕,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答案。
3.汉代曾推行区田法,“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
区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B。
区田法下重视通过水利灌溉提高农业产量C。
区田法适合在干旱地区广泛推广D。
区田法适用于土地少而质量差的小农经济,而不涉及适合的地区,以及与其他耕作方式的比较.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
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
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高超,故C项正确;材料中三个青铜器的铭文只是反映了壶、钟的制造情况及价值,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的生产情况,非盐铁官营,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赋税征收,故D项错误。
5。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B。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里所说的耕作工具主要是( )解析:《汜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
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工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
其他三项是夏商周时期的农具,且与材料不符。
答案:D2.(2015·南京高一期中考试)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解析:由“水激轮转”“众筒”“绝胜人力”可知,该灌溉工具以水流带动转轮上的竹筒打水。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3.(2015·扬州高一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耕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B4耕作方式时间(天) 面积(担田)锄耕 1 1木牛 1 4牛耕 1 14A.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答案为C项。
2019-2020学年高一人民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1(第一单元) 含解析

阶段检测卷1(第一单元)(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2019·葫芦岛协作校高一月考)史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是( )A.铁犁牛耕B.个体经济C.井田制度D.原始农业【答案】D【解析】铁犁牛耕与材料“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反映的是耕作技术,未涉及个体经济和土地制度,故B、C项错误;材料中“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反映的是刀耕火种,故D项正确。
2.(2019·天津宝坻区高一期中)古代耕作方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耒耜耕作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答案】D【解析】A、B、C项均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排除;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D项正确。
3.(2019·攀枝花高一期末)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生产工具不断创新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增加作物产量,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项4.(2019·漳州高一期末)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A.“重农抑商"思想B.“精耕细作”特点C.“自给自足”形态D.“靠天吃饭”观念【答案】B【解析】材料中根本没有对“重农”和“抑商"思想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谚语“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都充分体现出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自给自足”指的是小农经济的效率和用途,这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靠天吃饭"的观念,故D项错误。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A.农业的发展B.印刷术的改进C.商业的繁荣D.陶瓷业的进步【解析】题中图片自左至右分别是二牛一人犁耕法、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翻车,均与农业生产相关,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2.《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反映出()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解析】材料中“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棉纺织业发达,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B项。
【答案】 B3.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解析】材料“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体现了盛泽镇的商业繁荣,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徽商经营品种单一在材料内容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A4.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
”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A.断绝中西贸易的往来B.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C.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D.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名师同步人教历史必修二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第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跟踪检测|基础达标练|1.史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是()A.铁犁牛耕B.原始农业C.精耕细作D.个体经济解析:选B原始社会是典型的刀耕火种,“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正是这种耕作方式的体现,故B项正确;A项是春秋战国以后的耕作方式;C项与材料所述的特点不符;D项是生产组织形式。
2.下图所示是“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解析:选C选项中“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均无法从材料中找到依据,故A、B、D三项均排除;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得出答案为C项。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水利技术的进步C.政治局面的稳定D.耕作技术的进步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故A项正确;水利技术的进步对水利建设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政治局面不稳定,故C项错误;耕作技术的进步对水利的开发建设有一定需要,但非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
4.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自给自足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解析:选D材料“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信息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
5.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表。
它反映了汉代()A.B.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C.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D.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解析:选C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A项错误;仅凭材料反映的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并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故B项错误;西汉到东汉铁犁铧数量大增,说明当时农业的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故C项正确;铁犁铧属于农业生产工具,并不能体现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故D项错误。
2019-2020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单元测试卷一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测试卷一(第一、二单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石器耜铁农具曲辕犁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解析: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由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答案:D2.“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解析:材料中所说的工具都是古代农业劳动的各个环节不可缺少的,强调这些工具“样样有”“要健全”,体现了古代农耕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B3.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A.脆弱性B.落后性C.封闭性D.先进性解析:从材料中亩产量的变化看,从战国到1949年,亩产量基本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没有较大的提高,反映了农业发展的落后性;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答案:B4.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上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B.生产不计成本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D.国家权力的支持解析:官营手工业能够利用国家的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产,其产品大都“精美,质量上乘”,所以本题选D项。
答案:D5.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单元质量评估1

单元质量评估(一)(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畲田……春初斫山,众林尽蹶。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则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解析:“春初斫山”以刀、“一夕火之”以火、“明日雨作”,则“苗盛倍收”。
可见为刀耕火种,故选A项。
答案:A2.(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由“高可三尺……盛种粒……一人执耧……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播种的工具,即耧车,故选B项。
A项体现的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C项是灌溉工具——翻车,D项是曲辕犁,均不具备播种的功能,故可排除。
答案:B3.《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井渠D.灵渠解析:材料中的“蜀守冰”指的是秦国的蜀守李冰,该水利工程“穿二江成都之中”,位于四川成都附近,据此可以判断是都江堰。
答案:A4.“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①项与自然经济这一现象无关。
答案:C5.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C.存在官营和民营的区别D.以民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评估卷(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解析:选C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为农业生产服务,讲究不违农时,顺时劳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故答案为C项。
天人感应反映的是天与人的关系,与材料适时而种,不违农时不符,故A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故B项排除;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与材料中“民间……谚语”不符,故D项排除。
2.下图是西周时期的盛食器倗生簋及其铭文,铭文大意是:格伯用4匹好马与倗生交换土地30田,双方剖券为凭,并实地勘定田界,具结交换事宜。
这反映了当时()A.用以交换的货币尚未出现B.土地制度受到一定冲击C.政府对商业管控较为松弛D.贵族兼并土地现象频繁解析:选B商朝时期已经出现贝币,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格伯和倗生进行土地交换,可见在当时土地制度受到一定程度冲击,B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井田制的冲击,并未反映贵族兼并土地现象频繁,D项错误。
3.《易传》:“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解析:选A由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个体小农通过用自己的所有去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用来孝养父母,所以属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到手工业发展的均衡问题,故排除B项;题干中的商品交换属于个体小农与市场之间的交换,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故排除C项;题干中反映的是个体小农,而不是商人,故排除D项。
4.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
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
图文信息说明的是()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选D材料无法体现牛耕技术普及全国,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女织,故B项排除;唐朝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说明耕作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
5.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
铁兵器数量极少,总共只有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
材料说明当时() A.冶铁水平制约大规模武器生产B.秦国尚未掌握生铁铸造技术C.青铜兵器导致秦军战斗力下降D.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备品解析:选A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器,但冶铁水平制约了铁制武器的大规模生产,导致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铁制武器很少,故选A项;秦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铁制兵器,说明秦国已经掌握了生铁铸造技术,故排除B项;当时秦军战斗力强大,并没有因为青铜兵器导致战斗力下降,故排除C项;青铜兵器出土于秦兵马俑坑,并不能说明当时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需品,故排除D 项。
6.《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诗中叙述老翁“小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A.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B.沿街开铺的街市C.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解析:选A宋朝以前,城市中设立“市”作为专门的商品交易场所,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因此白居易笔下的“市”是指长安城中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A项符合题意,沿街开铺的街市出现于宋朝以后,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位于城郊和乡下,地方自治的市镇兴起于明清时期,与材料中反映的唐朝、长安城的信息不符合,故排除B、C、D三项。
7.宋代城市管理实行厢坊制,即在坊上设用,作为较大的行政区划,以加强对坊廓户的控制,这是中国古代对城市管理制度的重要变革。
厢坊制出现的背景是()A.中央集权加强B.经济重心南移C.城市体制变化D.市镇经济兴起解析:选C宋代实行厢坊制是为了加强城市管理,而不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没有关系,故A、B两项错误;随着坊市制的冲破,宋代为加强城市管理而实行了厢坊制,打破了过去城市严格管理的制度,故C项正确;市镇经济兴起于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8.两宋时期,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产出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处,而对出产小米和小麦地区的确不利。
这里的“沙漏倒转”指的是() A.北方长期战乱频发B.北方环境日益恶化C.陆上丝绸之路受阻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解析:选D稻米多产于南方,小米和小麦多产于北方,“沙漏倒转”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确立了南方经济在中国总体经济中的地位,全国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故D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北方的政治局势对经济格局的影响,A项排除;材料信息与北方环境变化无关,B项排除;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C项排除。
9.《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
”材料说明明朝()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解析:选C由材料“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可知,随着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效率增加,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私营和官营手工业规模,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纺织原料多元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具的改进,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无关,故D 项错误。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清朝乾隆皇帝曾作诗:“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这反映出该瓷器() A.质量精美B.历史悠久C.分工细密D.规模宏大解析:选A根据材料“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可见瓷器质量精美,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1.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
这反映出当时()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说明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不同时期晋商的经济地位进行比较,不能说明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故B项错误;区域位置并不是商业贸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将长途贩运贸易与其他贸易形式对比,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故D项错误。
12.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古代的隋唐宋时期“外向”“开放”,带“竞争性”,而明清时期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影响B.政府政策的变化C.君主专制的加强D.殖民势力的东来解析:选B自然经济的影响不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闭关锁国,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可见政府政策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是控制中枢机构,与材料现象无关,C项错误;殖民势力的东来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不符合材料整个信息主旨,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
……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
……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
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14分)解析: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表格的“类别”中,可以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重;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物”一栏,可以概括出“以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带有赈灾救济性质。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中的“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
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和巩固统治。
判断:不能。
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标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
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
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铜板。
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
——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材料二: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
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
”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
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