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提纲总结【精排】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2章观察生物生物与非生物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
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
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
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生物非生物1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2能生长不能生长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4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细胞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
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一节第四节知识汇总复习

第一节生物和非生物1、观察蜗牛:(1)蜗牛的外形特征:体外有螺旋状的外壳,内有柔软的身体,外壳具保护作用。
(2)头部:①触角:两对。
是蜗牛的主要感觉器官,具有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②眼:着生于触角的顶部。
③口:是主要的摄食器官,主要食用植物的根、叶和叶芽。
④腹部:具有腹足,有腺体能分泌粘液,所以蜗牛经过的地方会留下痕迹。
腹足是无蜗牛的运动器官。
(3)蜗牛的生理特征:①趋光性:依靠视觉向着光亮处运动②应激性: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相应的反应③蜗牛具有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但没有听觉(4)蜗牛的生活习性:有夏眠和冬眠的生活习性,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夜间活动,主食植物的根、叶和叶芽。
对农作物有危害作用,是农业害虫。
2、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非生物:就是没有生命的物体。
3、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生物能生长、呼吸、繁殖、遗传变异、具有应激性等特征,而非生物则没有这些特征,概括起来,生物和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没有生命。
生物的生长、呼吸、排泄、需营养等生命特征,总而言之,生物体的最基础的特征..........就是:新陈代谢。
没有新陈代谢就没有生命。
4、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两者共同组成自然界,非生物是生物生存的基础,没有非生物就没有生物,生物最终将转化成非生物。
5、各种各样的生物可分为动物和植物。
动物和植物的区别:植物和动物主要可以通过营养方式(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否能自由快速运动、生物的形态结构进行区分。
其中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是动物和植物的根本区别。
注意:能吃东西的不一定是动物。
如:猪笼草能捕食小动物。
会运动的也可能是植物,如小球藻靠变鞭毛可在水中游动。
6、动物和植物的关系:植物为动物直接或间接提供了营养,植物是动物生存的基础,而动物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一、动物的分类1、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有125万种。
2、动物分类依据主要是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复习知识要点 浙教版

第2章观察生物复习要点1、蜗牛是一种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它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但无听觉。
2、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七点,它们也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
①具有相同化学成分。
②生物一般由细胞构成。
③生物体能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④生物体能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⑤生物体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应激性)⑥生物体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⑦生物体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的最根本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需摄食。
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靠摄食获取营养物质。
▲动物的分类:根据身体上有无脊椎骨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4、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最先发现细胞的人是罗伯特·胡克其实他也只是看到细胞壁。
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三部分:(1)细胞膜:主要起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作用。
(2)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3)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细胞壁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由纤维素组成)。
叶绿体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只有在光照下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才有。
液泡:含有大量的细胞液,可以溶解多种物质。
)16、细胞学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科学家施来登和施旺,其内容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5、人体与许多生物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分化的结果。
细胞分裂是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最引人注目的是母细胞的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最终染色体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细胞生长是子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它们能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地长大。
细胞分化是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各种组织。
17、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1、观察蜗牛借助放大镜(放大正立的虚像)进行观察。
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以植物茎叶为食。
2、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但无听觉。
3、生物:①.有应激性(对外界刺激有反应)②.能生长③.能呼吸④.能进化⑤.能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⑥.一般由细胞构成(除病毒)⑦.能生殖和发育⑧.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⑨.能适应并影响环境4、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获取营养方式不同,①动物需要摄取食物;②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
第二节细胞1、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细胞壁;布朗发现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施莱登与施旺提出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的;魏尔嘨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2、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3、细胞的大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
需用显微镜观察(放大镜观察不到)4、细胞的形态:蝌蚪状,椭圆形,梭形,扁平圆形,长方形等5、细胞的结构:植物细胞细胞壁 6 由纤维素组成,保护、支持细胞,使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动物细胞细胞膜 1 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细胞质 2 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细胞核 3 含有遗传物质液泡 4 内有细胞液叶绿体 5 光合作用场所,内含叶绿素6、显微镜的构造:1,目镜;2,镜筒;3,物镜转换器;4,物镜;5,载物台;6,压片夹;7,遮光器(调节通光量);8,通光孔;9,反光镜;10,镜座;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13,镜臂;7、显微镜的使用包括:a.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镜筒在前,镜臂在后,放在左前方。
b.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同时睁开,调节反光镜(光线亮用平面镜,光线暗用凹面镜)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c.放片: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要观察的物体要正对通光孔;d.调焦:①眼睛盯住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②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科学 浙教版 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12

五、细胞1、显微镜(1)显微镜发展史:①1590年,一位荷兰人用两块透镜制造出了第一台显微镜。
②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
③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功能(课本P54,一定要掌握)。
物镜与目镜中的10×代表放大10倍,40×代表放大40倍。
常用的目镜有5×、10×、12.5×;常用的物镜有4×、10×(低倍镜)、40×(高倍镜);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3)显微镜的使用:(五步骤)1、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将显微镜放在水平桌面上,镜筒在前,镜臂在后,放于接近光源、体前略偏左的地方。
2、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让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转动遮光器,使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看目镜(右眼必须睁开),右手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
注意:光线强时用平面反光镜,光线暗时用凹面反光镜。
3、放片:将所需观察的物体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用压片夹压住。
4、调焦:两手向外转动粗准焦螺旋,将镜筒下降,从旁观看物镜,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
再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两手慢慢向内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观察到物像,再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为止。
5、观察:观察时,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右眼必须睁开,以便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注意:显微镜下的物象是相反的像。
2、细胞(2)(1)细胞结构: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比较:2、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顺序:擦、滴、取、展、盖、染、吸。
(擦干净、滴清水、取洋葱表皮、在载玻片清水处展开、盖上盖玻片[与载玻片45度角]、染色、吸水)3、细胞(3)(1)细胞学说: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期末总复习提纲 浙教版

第2章复习资料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主要内容1.蜗牛的结构:两对触角,眼在长触角处,足,口(吃东西的地方),壳,要借助工具放大镜观察。
2.放大镜的作用:一手拿放大镜的柄,放于被观察物体的上方,眼往放大镜内观察,并将放大镜与被观察物的距离逐渐加大,观察到大而清晰的图象。
先观察外表后观察内部再观察一些变化的方式。
3.蜗牛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但基本上没有听觉,蜗牛爬行时会在玻璃上留下痕迹,因为足部能分泌出一种黏液,防止爬行时滑落也为了留下信息,蜗牛为何四处爬行呢?是为了觅食、求偶、找朋友、、、4.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分类标准不同,则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根据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4.7万种)和无脊椎动物(120万种)。
1.五种脊椎动物形态特征比较 8种无脊椎动物 用鳃呼3.节肢动物的特点(动物界中最多,有100多万)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3对足,2对翅害虫:危害人的健康和动植物生长的的昆虫,如:蝗虫、苍蝇、蟑螂等。
益虫:可帮助植物传份,消灭害虫,为人类提供物质的昆虫,如:蚕蛾、螳螂、蜻蜓、蜜蜂等第3节常见的植物1.花的结构:有花萼,花瓣,雌蕊(多个),雄蕊(1个)组成。
2.植物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分为有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又根据种子是否被果皮包被分成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3.被子植物又被称为绿色开花植物,是植物界总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比如郁金香,桃树……裸子植物根系发达,不形成果实。
比如铁树,水衫,银衫,银杏,松树……4.无种子植物分为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他们的特点分别是:蕨类植物:象胎生狗脊、满江红等,它们生活在阴湿环境中,没有种子,但具有根、茎、叶。
靠孢子繁殖后代。
苔藓植物:像地钱、葫芦藓一样,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结构简单,没有真正的根(是假根),只有茎和叶,也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
藻类植物:象紫菜、海带、水绵等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也没有花、果实、种子,用孢子繁殖的低等植物。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二章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一、生物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特征(如蜗牛)非生物(如木茶几)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能生长不能生长需要摄取营养物质不需要营养物质能进行呼吸不能进行呼吸能进行新陈代谢不能进行新陈代谢具有繁殖、遗传、变异等特性不具有繁殖、遗传、变异等特性二、观察蜗牛:1.蜗牛是一种常见的软体动物,使用放大镜是为了能观察得更清楚。
2.蜗牛的结构:蜗牛的身体包括眼、壳、口、足、触角等部分,如图所示。
(1)蜗牛的壳呈螺旋状,壳内紧贴外套膜,里面有柔软的身体。
(2)蜗牛的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短,后一对较长。
(3)蜗牛的眼睛长在较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
(4)蜗牛的口位于头部的腹面,口里有颚片和齿舌,齿舌上长有小齿,齿舌前端可伸出口外刮取食物。
(5)蜗牛的足是运动器官,足的下面有足腺,能分泌黏液,起到减小摩擦的作用。
所以蜗牛爬过的玻璃上会留下痕迹。
3.蜗牛有味觉、视觉、嗅觉、触觉,但没有听觉。
4.蜗牛的感觉(1)视觉:蜗牛的眼位于后一对触角的顶端,能感受光线的强弱。
(2)触觉:蜗牛有两对触角,前一对短,后一对长,触角的触觉最灵敏,其次是足和壳。
(3)嗅觉和味觉:蜗牛的后一对触角有视觉、嗅觉和味觉的功能。
(4)听觉:蜗牛没有听觉,实验时用力鼓掌它也没有反应。
题型生物与非生物的识别判断5.蜗牛的活动和生存环境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第2节:细胞一、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1、胡克发现了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_细胞壁__,细胞的大小一般是几微米~几十微米。
2、_显微镜__的发明让发现细胞成为可能。
3、德国科学家_施旺_和施莱登_在总结前人大量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出细胞学说,其主要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__细胞_所构成;4、细胞学说主要内容:①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_细胞_构成的;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_的单位;③细胞是由_细胞分裂_产生的。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提纲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共同特征:能呼吸,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2蜗牛具有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但没有听觉。
3英国胡克发现细胞,德国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细胞学说,德国魏尔啸完善细胞学说。
4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5细胞结构及各结构的独特功能——见课文39页6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见课文41,42页7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实验——课文44-45页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什么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保持细胞正常形态。
8细胞分裂过程中,母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最终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9植物基本组织有哪些?其不同组织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见课文49页10人体基本组织有哪些?其不同组织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见课文50-51页11皮肤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
皮肤是器官。
理由:它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构成。
皮肤功能:保护,感受刺激,分泌和吸收。
12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13 器官与系统——见课文53-55页14易错归类的动物哺乳类:鲸,白鳍豚,海狮,海豹,蝙蝠两栖类:娃娃鱼(大鲵)15哺乳类和鸟类事恒温动物,其他都是变温动物。
16能区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有:蚊子,蚕,蝴蝶,蜂,蛾等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有:蝗虫,蚱蜢,蜻蜓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卵生,体表有鳞片,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两栖类:卵生,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
体温不恒定
爬行类:体表覆盖鳞片或甲,贴地爬行,卵生,体温不恒定,用肺
脊椎动物呼吸
鸟类:体表有毛,前肢特化成翼,骨骼中空,卵生,体温恒定,卵
生,用肺呼吸,连有气囊
哺乳类: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用肺呼吸
一、细胞发现史
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胞。虽然发现的是(),但的确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为向微观领域进军打开了大门。随后,又观察叶片表皮和树枝横切面,发现活的植物也是有细胞构成。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和()提出了“细胞学说”。
写出下列动物组织的特点和功能
保护组织机械组织
特点:特点:
分布:根、茎、叶的表皮分布:木质部、韧皮部内
功能:功能:
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特点:特点:
分布:最广,根、茎、叶、花、分布:根、茎、叶内的导管和筛管
果实、种子中都有
功能:功能:
分生组织
特点:
分布:根尖、芽、茎的形成层
功能:
写出下列动物组织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
1.子细胞体积是母细胞的1/2;
2.子细胞数目是原来的2倍;
意义:
1.单细胞生物的个体增多;
2.多细胞生物个体内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
概念: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大小一般只有母细胞的一般,他们能吸收营养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长大,这个过程就是细胞生长。
意义:
细胞分化
概念: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与母细胞一样大时能继续分裂;而有的子细胞则会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孢子繁殖方式:孢子。
植物代表植物:地钱、葫芦藓。
生活环境:树干、墙头或其他潮湿的环境。
藻类植物
特征:没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但种类众多(约2万种),地球90%的光合作用由它们来完成。
繁殖方式:分裂、孢子
代表植物:蓝藻、绿藻、褐藻、红藻、硅藻,水绵,海带,紫菜(藻黄素含量多)
生活环境:水中,池塘和海洋中,少数在潮湿的地面上。
意义:
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多,产生的各种细胞形成了生物体的各种结构。
特别注意:
1.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生长和分化是相伴进行的。
2.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是不断进行的。
二、组织
概念: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营养组织、疏导组织、分生组织
将显微镜平稳地放在身前的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2、对光①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粗调节器,使低倍镜前端距
载物台约1-2厘米的距离。(如右图)
2、对光②
转动遮光器,将光圈放大;
让左眼朝目镜里注视,同时用手将反光镜转向光源;
调节反光镜,直至从目镜里看到一个白色明亮的圆形视野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特点:特点:
分布: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分布:分布较广,如血液、软骨、肌腱等
体内各种管腔内表面
功能:功能:
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特点:特点:
分布:四肢、躯体(骨骼肌)、心脏(心肌)分布: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中
胃壁、肠壁(平滑肌)
功能:功能:
三、器官和系统
概念: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皮动物
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昆虫纲
环节动物甲壳纲
线形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蛛形纲
多足纲
2.5常见的植物
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特征:既有根、茎、叶(营养器官),又有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种子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
植物代表)
裸子植物:种子裸露的植物,没有果皮包被
高倍镜观察②
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到位。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光照明亮,再微微调节细调节器,直到物象清晰。
5、显微镜复原
用擦镜纸揩净目镜和物镜,用清洁纱布揩净镜体。再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下降,然后将显微镜平稳地放入镜箱内保存。
2.3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细胞分裂:
概念: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系统。
写出下列系统的名称
2.4常见的动物
一、动物分类(写出无脊椎动物的特点)
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 )以及生物之间的( )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
随着分类等级由大到小,生物的共同特征越来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越来越近,生物种
2.6物种的多样性
营养方式不同动物
生物
植物
构成生物的细胞数目不同单细胞生物
生物
多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
由单个细胞构成,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的独立生物体。既是一个细胞也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
3、低倍镜观察①
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待检查部分位于通光孔中心,
用弹簧夹片压住载玻片两端。
低倍镜观察②
两眼从侧面注视,将物镜降至距标本约0.5厘米时停止。
低倍镜观察③
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调节器,缓慢上升镜筒,直到视野中出现物象,再用细调节器调节。
4、高倍镜观察①
先将低倍镜下找到所需观察的物象,把要进一步放大的部位移到视野正中央。
细胞学说的内容:
1.
2.
3.
二、认识细胞
1、细胞的形状
有圆的、立方形的、柱形的、菱形的、多边形的等多种形状。
2、细胞的大小
细胞一般很小,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三、细胞的结构
写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并写出各结构的作用
四、显微镜的结构
写出显微镜的各个结构,并能记住各个结构的作用
五、显微镜的使用
1、准备
(特征:有根、茎、叶、花和种子、无果实,大多数植株高大,根系发达,抗寒能力强
代表:
厥类植物
特征:有真正的根、茎、叶,没有花、果实和种子,有孢子。
繁殖方式:孢子。
代表植物:蕨、胎生狗脊,满江红,卷柏等。
生活环境:树林、田野、河流或湖泊边的阴湿环境中。
苔藓植物
特征:没有根,有小的茎、叶,没有花、果实和种子,有孢子。
2.1生物与非生物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主要有七个基本特征:严整的结构能进行新陈代谢都有生长应激性生物都能生殖和发育有遗传和变异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二、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外形有贝壳,身体柔软,有触角,移动时身下会有粘液。它有视觉,有触觉,有嗅觉,没有听觉。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2.2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