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作者简介:吕岩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

小结: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 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 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 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诗.导入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5.古诗词三首
读诗题: 《牧童》 知诗人:
——[唐].吕岩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
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当过地方官吏。后来
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
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 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 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切的数字, 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 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 明月。
铺:铺开。(草原茂盛给人平缓舒服之感)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风中笛声悠扬飘逸,牧童吹 笛嬉戏,富有情趣)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明诗意:
1.自由读诗,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这是一个(
)的牧童。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已经得道成了神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笔记

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包含了三首非常经典的古诗。
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学习笔记:
1、《牧童》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诗中描述了一个正在野外放牛的牧童的日常生活。
诗中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描绘出了牧童在辽阔的田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2、《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中描述了一个小渔船上的两个孩子在船上欢笑,让人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和活泼。
诗中的“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则表现出了孩子们的聪明和活泼。
3、《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词中描述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
词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描绘出了农村家庭的朴素和自然,“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则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和谐与宁静。
这三首古诗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以及农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人的优美诗词,更可以感受到古诗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和自然之
美。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 了伞呢,原来不是遮雨,而是想 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句意,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词释义
横野:辽阔的原野。 笛弄:吹笛。弄,逗弄。 蓑(suō)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睡在月光下。
诗句解释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 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 扬的越来越近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多美的风光,多快活自在的牧童啊!)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解释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他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 休息了。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字词释义
安仁:县命。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gāo,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zhào,船桨。 怪生:怪不得。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诗,你能用说说 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吗?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孩子, 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静
大儿:锄豆
下片
(动作)
中儿: 织鸡笼
小儿:卧剥莲蓬
-:
表现出茅舍一家 老小幸福、和谐 的生活图景
小结: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刻画了一幅 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素描图,表现了农家 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 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 的欣赏。
改写《清平乐· 村居》
朋友们,你们知道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吗?他写的诗词 可以堆成一座“山”,或可以说是“著作等身”。可大作家 总不能成天闷在家里呀,所以一天…… 可怕的暴风雨刚刚平息下来。乌云逐渐散开,天空飘浮 着一朵朵白云。看!在那遥远的东边,冒出了一缕缕刺眼的 橙光……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架起了一座七彩的桥。新的一 天开始了! 这时,辛弃疾正愉快地在溪边散步,看着这一切动人的景 象,辛弃疾不禁诗意大发。正要提笔写作,却被眼前的和谐 景象给震住了。 溪边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就住在一间又旧又破又小的 茅屋里。但能看出来,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快乐。 窗口映出了老翁和老妇。他们正用吴地的方言饮酒作乐。 老翁老妇早已喝醉。老翁:“我说老伴儿,你看我们像‘小’ 乐天派吗?”老妇:“还‘小’乐天派呢!都成‘老’乐天 派了吧!” “哈哈哈,哈哈哈!”笑声从屋里漫出来了。 多无忧无虑的老人啊! -:
吕岩,字洞宾, 唐代京兆人。咸通举 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 终南山学道,不知所 终。是传说中的逍遥 大仙。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 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 黄桥乡洴塘村)人。他是 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 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 推为“中兴四大家”。
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
(4)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 1作者简介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吕岩吕岩,唐,(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一名岩客,字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
(唐才子传作京兆人。
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
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
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
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锺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
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
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生平】一、青少年时期。
止于23岁南渡以前。
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
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
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
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
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
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二、青壮年时期: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1.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牧童在广阔的原野上放牧,吹笛嬉戏,饱餐之后躺在月光下悠然自得的情景。
2.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两个小童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张开了伞,诗人由此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猜测:这两个小童大概是想借助风的力量,让船前进吧!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3.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gāo 篙 zhào 棹
收篙
停棹
遮头
注释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舟过安仁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 船前进啊!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明诗意: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铺:铺开。(草原茂盛给人平缓舒服之感)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风中笛声悠扬飘逸,牧童吹笛 嬉戏,富有情趣)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 刚饮罢酒,亲热地在一起悠 闲自得地聊天。
大儿 锄豆溪东,中儿 正织鸡笼;
•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 ⑦织:编织。
•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 笼。
最喜 小儿无赖,溪头 卧剥莲蓬。
• 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
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 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 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 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切的数字, 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 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 明月。
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 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
本溪市二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组 5《古诗词三首》知识要点归纳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鲁肃,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可在这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2.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夜渔船两小童,收蒿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解:《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描绘了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古诗词三首》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1.牧童
牧童
唐吕岩
草Hale Waihona Puke 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描绘了一幅牧童晚归休息图。诗的第一句话写原野,第二句写笛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表达了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印版
吕岩
吕岩又叫吕洞宾。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
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其祖籍、生卒年均不详。
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
与陈抟、李琪等传奇人物交往。
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有弟子北宋华阳子传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