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心悸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心悸课件

中医内科学心悸课件
起搏器植入
对于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植入起搏器改善心脏功能。
手术治疗
对于特定类型的心悸,如心脏瓣膜病等,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方法。
预防心悸的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避免过度 劳累。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兴奋等诱发心悸的因素 。
控制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积极治疗和控制慢性 疾病。
养,引发心悸。
心悸的症状
心悸不安
自觉心脏跳动异常,心前区不适,或有心慌 、惊恐等症状。
脉搏跳动不规律
心悸时脉搏跳动不规律,或出现间歇脉、早 搏等症状。
心跳加快
心悸时常伴有心跳加快,患者可感到心脏跳 动过快或心脏漏跳等症状。
其他症状
心悸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闷、气短、乏力、失 眠等症状。
02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心理调适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焦虑、抑 郁等情绪问题,增强治疗信心。
03
心悸的现代医学解释
心悸的生理机制
心跳的生成
心悸的产生与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和心脏肌肉的收缩有关,心 脏电信号由窦房结产生,通过心脏传导系统传导,引起心脏 肌肉收缩,产生心跳。
心跳的调节
心悸的发生还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如交感神经、副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因素可以影响 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和心脏肌肉的收缩,从而调节心跳。
心悸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
心悸常常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这 些疾病都可以引起心悸。
心悸也可能是心脏疾病的唯一表现
有些心脏疾病可能仅以心悸为表现,如某些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因此心悸也可 能是心脏疾病的唯一表现。
04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心悸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心悸
●(3)情志所伤:惊恐易使心气不敛;忧思伤及心脾;肝郁心脉不畅而 发病。
●(4)感受外邪:风寒湿热合而为痹,痹证日久舍心;温病、疫毒伤及 心营。
●(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可引发心动悸、脉 结代。
2.病机
●(1)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或痰浊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 心脉不畅。
●(2)病位:主要在心,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 关。
●二诊:4月22日。心慌、气短明显减轻,睡眠易惊,汗多,加炙 黄芪30g,炒白术
●15g,浮小麦30g,五味子15g,龙骨加至30g。继服10剂,诸症皆 平。
●(2)问题设置 ●1)本案例的辨证依据是什么? ●2)发病有何特点?对辨证有何帮助? ●3)本案例的病机是什么? ●4)分析处方用药,心虚胆怯证的治法、主方是什么? ●5)处方用药有何特点?二诊时调整药物的目的是什么? ●6)临床出现气虚自汗或气虚血瘀、心气不敛者如何加减用药?
●(2)问题设置 ●1)本案例的发病诱因是什么? ●2)本案例辨证为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依据是什么? ●3)分析本案例的病机是什么? ●4)心脾两虚为什么会出现瘀血阻络? ●5)根据案例处方,心脾两虚型心悸的治法、方药是什么? ●6)心脾两虚型心悸并发阴虚、多汗、失眠者如何加减用药? ●7)本证型心悸平时如何调摄?
●2)诊断为肝肾阴亏证的根据:心悸眠差,头晕耳鸣,伴心烦急 躁,手心发热,盗汗,腰酸,双目干涩,大便干,舌红而少津, 苔少,脉沉细数。
●3)案例方中山萸肉、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肝肾;白芍、麦冬、 知母滋阴润燥泻火;酸枣仁、茯神宁心安神;黄柏配知母清泻 相火;佐以火麻仁润肠通便,五味子敛阴生津,少量川楝子疏 肝理气,使滋而不腻。治以滋补肝肾,养心安神。方用一贯煎 或左归饮合酸枣仁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自服舒乐安定心悸未见明显改善,遂来就 诊。现症见:心悸,坐卧不安,善惊易恐, 少寐多梦易惊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弦。T 36.5℃ , P 80次/分, R 18 次/分, BP 13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HR 80次/分,偶可闻及早搏,各瓣膜未闻及病 理性杂音。ECG示:室性早搏。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 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 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 心烦、少寐、多汗、颤动、头晕乏力。中老年发作频 繁者,可伴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 厥。
2.病史:中老年常见,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 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7.痰火扰心
主症:心悸时发时止 兼症:受惊易发作,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口干
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清心降火,化痰和 中)
六、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心悸而脉数或促者:苦参煎剂 2.心气、心血亏虚之心悸:定心汤 3.各种心悸而脉数者:朱砂0.3g,琥 珀0.6g,每日2次,吞服
(二)中成药
1.心悸气血亏虚者:珍合灵片、养心定悸口 服液 2.肾阴亏虚者:定心丸、六味地黄丸 3.心阳不振者:心荣口服液 4.气阴两虚:西洋参含片、参脉饮 5.气滞血瘀者:心可舒片、心宁片
(疗法 3.穴位注射疗法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心悸1. 概述: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者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难受到行为需要静止来平缓)(心肺都参与气的生成,所以有些患者心悸时呼吸憋闷)2. 鉴别诊断:心悸特点:阵发性,可自行缓解,伴有乏力烦躁、头晕耳鸣、失明健忘等,主要由于情志诱发。

(1)【简答题】区别惊悸和怔忡:①惊悸:与情绪因素有关,由骤遇惊恐,过度紧张等诱发,实证多,多为阵发性,病情较轻,可自行缓解,发发作时如常人。

②怔忡: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心气虚则劳动耐量下降,动动就累了),无明显诱因亦可发生,不能自控,活动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呈持续性,病情较重,平素可见脏腑虚损症状。

(2)奔豚:是癔症(由于心理问题引起),自觉有气向上顶,有时间杂恶心、呃逆等。

3. 《丹溪心法》认为心悸与虚和痰有关,治疗用朱砂安神丸。

《医林改错》认为瘀血内阻导致心悸,用血府逐瘀汤(胸闷不能按,晚上睡觉不能盖被子)。

4. 病因:情志波动(惊)、体虚劳倦(水饮凌心射肺等)、感受外邪、饮食药物。

5. 基本病机:(心神不安——病性分虚、实)气血阴阳亏虚(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邪扰心神(痰火,水饮——饮邪上泛凌心,淤血),心神不宁。

6. 病位:心,涉及肝脾肺肾。

7. 【备注】(痰和饮的概念:饮是清稀流动的,痰是黏稠的。

)(阴虚患者多夹火——舌红少苔脉细数,日久则生痰;阳虚患者多夹饮——喘、肿、夜间不能平卧)8. 治则:补虚泻实安神(养心安神/ 重镇安神——矿物药物,往下走)9. 证型:【备注】1. 心虚胆怯临床表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心气虚则悲,故心虚的患者常觉不开心),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

本方组成:由人参、茯苓、茯神、石菖蒲、远志(可开九窍)、龙齿组成。

加减配伍:①气短乏力,头晕目眩,动则为甚,静则悸缓,为心气虚损明显--重用人参;②兼见心阳不振--加肉桂、炮附子;③兼心血不足--加阿胶、制何首乌、龙眼肉;④兼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⑤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⑥气虚夹瘀--加丹参、川芎、红花、郁金。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
心 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临证体会
概 述

心悸的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 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 重者为怔忡。
概 述

心悸的源流: 《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 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 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 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 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 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 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诊查要点

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 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辨证论治
心悸的辨证要点: 心悸的辨证应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 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 心悸的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 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 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 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 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病因病机

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 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阳虚 衰,阴血亏虚。其标有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 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 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诊查要点

《中医内科学》心悸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心悸  ppt课件
稳者可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②出血性心悸慎用 活血化瘀药物,以活血止血药物为好。③对抗心律失常的 药物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也要注意向患者交代清楚
ppt课件
21
【辨证论治 】
三、 证治分类
(一)、心虚胆怯证 (二)、心血不足证 (三)、阴虚火旺证 (四)、心阳不振证 (五)、水饮凌心证 (六)、瘀阻心脉证 (七)、痰火扰心证
相同点——奔豚发作时,也有心胸躁动不 安
奔豚——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不同点 心悸——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ppt课件
17
【诊查要点 】
三、 相关检查
1.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 便的手 段,它可以区分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是 缓慢性心律失常;识别过早搏动的性质,如房 性早搏、结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 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判断房室传导阻滞, 房扑与房颤,心扑与心颤动及病态窦房结综合 征等。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也是心律失常 诊断的重要方法。
3.食道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对评价窦房 结功能,诊断病窦也有重要意义。
4.其它检查:测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 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ppt课件
18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虚——气血阴阳亏虚; 实——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二、文献摘要
1、病名:
《内经》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 心悸之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 寒论》,称之“心动悸”、“心下悸”、“心中 悸”及“惊悸”。
ppt课件
5
2.病因:
《内经》虽无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如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下,其动应 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 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 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心悸是指心脏跳动频率和强度明显增高或不规则的感觉,患者可以明显感觉到心脏的跳动,甚至可以带来不适或恐慌感。

心悸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医内科学通过辨证施治来改善患者的心悸症状。

中医内科学将心悸分为虚实两种类型,虚心悸和实心悸。

虚心悸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阳气不旺而引起的心悸,多见于中老年人。

患者往往伴有乏力、气短、容易出汗等症状。

实心悸则是指由于痰火、湿气等引起的心悸,多见于年轻人。

患者在心悸的同时可能还会出现烦躁易怒、口干口渴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通过辨证施治来改善心悸症状。

对于虚心悸,中医医生会通过调理心气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养心安神、益气补血等药物,例如黄耆、当归、白术等。

此外,中医医生还会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实心悸,中医内科会通过清热化湿来调理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绿豆、黄连、茵陈等。

此外,中医医生还会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多喝水以排除体内的湿气。

此外,中医内科学还将心悸与情志因素联系在一起。

中医认为心悸与情绪的波动有着密切关系。

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烦躁不安的状态下,心悸会更加明显。

因此,患者在平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的波动,有利于缓解心悸的症状。

在中医内科学中,心悸也被看作一种调理心身健康的机会。

中医强调身心统一,认为身体的每个器官都与情绪、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通过调理心悸可以调整身体的平衡,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

中医内科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心悸。

中医内科学认为,心悸是人体失去平衡的一种表现。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改善患者的心悸症状,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频率和强度。

此外,中医内科医生还会重视调理患者的心理健康,通过改善心态缓解心悸。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下,中医内科学在治疗心悸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内科医生通过辨证施治,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对心悸患者进行全面的辅助检查和治疗。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PPT课件
无所倚,神无所归 动悸不安。
第六节 心悸 病因病机
心血不足
❖ 久病体弱或失血过多

心悸;
❖ 或思虑过度,劳倦伤脾 虚弱 心失所养
耗伤阴血 心失
化源不足,气血 心悸不宁。
第六节 心悸 病因病机
阴虚火旺
❖ 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 肾阴亏损 水不 济火,心火妄动 心神失宁 心悸不安。
第六节 心悸 病因病机
第六节 心悸 辨证论治
一、心神被扰
❖ [证候] 心悸,坐卧不安,善惊易恐,多梦易 醒,舌苔如常,脉细数。
❖ [治法] 镇惊安神,补心养血。 ❖ [方药] 磁朱丸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取神门、大陵、灵道、百会
穴,平补平泻法。
第六节 心悸 辨证论治
二、心血不足
❖ [证候] 心悸,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唇与指 甲苍白,舌质淡,脉细而弱。
辨治要点
❖ 心悸有虚有实,但一般是虚多实少;气血虚 或心阳虚为其本,痰火瘀阻是其标。
❖ 惊悸之证,常见于体虚患者,多因惊恐恼怒 而发,治疗以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为主。
❖ 怔忡常因内因而发,其证常由轻而重发展, 有虚实之别。虚证治以养血安神为主,实证 治以活血化瘀或清化痰热为主。
❖ 均可加入镇心安神的药物。
太溪穴,用补法或加灸。
第六节 心悸 辨证论治
四、心阳不振
❖ [证候] 心悸气短,劳累后加重,自汗,畏寒 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闷,舌质淡,舌体 胖嫩,脉细弱或结代。
❖ [治法] 养心通阳,补气养血。 ❖ [方药] 炙甘草汤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取心俞、厥阴俞、内关、通
里、关元(灸)穴,用补法或加灸。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三 诊治纲要
• (一)、诊断依据
• 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
• 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 • 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 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
阿托品试验,对评价窦房结功能,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重要
意义。心室晚电位检测判断缺血性心脏病与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
与猝死有一定价值。临床配合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
• 心脏超声检查等更有助于明确诊断。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 四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心悸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
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 应酌情配合安神镇心之法。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 (三)、证治分类
• 心虚胆怯证
•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失常有效、
可靠、方便的手段,它可区分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是缓慢性心律
失常;识别过早搏动的性质,如房性早搏、结性早搏、室性早搏、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判断I度、II度、Ill度房
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病态 窦房结综合征及预激综合征等。必要时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即 动态心电图监测,亦是心律失常诊断的重要方法。食道心房调搏,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 2.心悸与奔豚
•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难经·五十六
难》云:“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 无时”,称之为肾积。故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 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 发自少腹。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 (三)、相关检查
诱发。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二)、病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
•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 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 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 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 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 悸, 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 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 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 1)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 要略》和《伤寒论》, 称之为“心动悸”、 “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 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 等,如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 病脉证治》篇有“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 弱则为悸”的论述,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 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 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 (二)不寐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 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 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 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 (三)源流: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二 病因病机
•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 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 神。
• (一)、病 因

体虚劳倦

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

药食不当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二) 病 机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于气血阴
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
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 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 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 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 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 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 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它脏腑功
能失调或亏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 问》);同样,其它脏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 故临床应分清心脏与它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 的先后缓急。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二)、治疗原则
•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 • 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 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
心悸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 一 概述 • 二 病因病机 • 三 诊治纲要 • 四 辨证论治 • 五 转归预后 • 六 预防调护 • 七 研究进展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一概 述
• (一)定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
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 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 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 续性。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2)《丹溪心法》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 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 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 3)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
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日:“怔忡者,心中惕 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 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 4)《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 5)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 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