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心系疾病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心衰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心衰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心衰【定义】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为多种慢性心系疾病反复发展,迁延不愈的最终归宿。

临床上,轻者可仅表现为气短、不耐劳累,重者可见喘息心悸,不能平卧,或伴咳吐痰涎,尿少肢肿,或口唇发绀,胁下痞块,颈脉显露,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喘悸不休,汗出肢冷等厥脱危象。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心瓣膜病、肺心病等导致的急、慢性心力衰竭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心衰的发生,多因久患心痹、真心痛或先天心脏疾患,日久不复,引起心气内虚,而因复感外邪、情志刺激或劳倦过度更伤心体,心之阳气亏虚,血行无力,瘀滞在心,血脉不通,内而气血郁阻,迫使血津外泄,抑制水津回流。

【病位】在心,涉及肺、肝、脾、肾等脏。

慢性心衰的最根本病机为心气不足、心阳亏虚。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有慢性心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难愈。

多见于中老年人。

2.临床轻者可仅表现为气短和运动耐量下降,重者可见喘促,心悸,不能平卧,或伴咳痰,尿少肢肿,或口唇发绀,胁下痞块,颈脉显露,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喘悸不休,汗出肢冷等厥脱危象。

3.常因外感、劳倦、情志等刺激诱发。

超声心动图、血清B型尿钠肽(BNP)或其前体NT-proBNP浓度测定有助于心衰的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1.喘证心衰常见喘促短气之症,需与喘证鉴别。

《素问·逆调论》云:“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心衰一般存在心系基础病,发作时除喘促外,尚可伴见心悸、浮肿、尿少等水饮内停表现;而喘证多是由外感诱发或加重的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实者起病急,多有表证,虚者常反复发作,遇劳尤甚,平素亦可见气怯声低、脉弱等肺肾气虚之证,多伴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受限。

2.鼓胀、水肿心衰后期出现阳虚水泛时可见浮肿、尿少,或胁下痞块坚硬,或颈脉显露等水饮内停、瘀血阻滞之证,易与鼓胀、水肿混淆。

鼓胀是气、血、水结于腹中,以腹大、肢细、腹壁脉络显露为主,病在肝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和尿少等症,类似《金匮要略》“五脏水”之“肝水”,其云:“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小便继通”。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心悸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练习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练习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练习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1.胸痹闷重而痛轻,兼胸胁胀痛,善太息属于A.血瘀B.气滞C.痰浊D.寒凝E.心气不足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2.狂病早期为痰火上扰,久则易致A.心脾两虚B.肝肾阴虚C.脾肺气虚D.肝阳上亢E.火盛阴伤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3.以下何项不是真心痛的表现A.心痛剧烈持久B.休息或用药后可以缓解C.伴汗出肢冷,面白唇紫D.常出现脉结代、促E.严重者危急生命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4.胸痹涉及脏腑为A.肺与大肠B.心与小肠C.肝与胆D.肝、脾、肾E.肝、肺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5.“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何书提出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玉机微义》E.《证治要诀》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6.长期顽固性不寐,多方治疗效果不佳,伴舌质偏暗可选用A.血府逐瘀汤B.通窍活血汤C.膈下逐瘀汤D.少腹逐瘀汤E.桃红四物汤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7.某男,68岁,近一年来出现善忘,不喜欢与人交往,对家人缺乏感情,逐渐出现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言则词不达意,伴腰膝酸软、纳呆气短、五更泄、四肢不温,舌淡舌体胖大,苔白,脉沉细。

宜选何方为主治疗A.四神丸加减B.附子理中汤加减C.七福饮加减D.还少丹加减E.补中益气汤加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8.心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是A.肾阴、肾阳B.心阴、心阳C.心气、心血D.心的阴阳气血E.心气、心血、心阴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9.各种痫病共同的特点是A.突然意识丧失B.强直抽搐C.两目上视D.发作时怪叫声E.发作后一如常人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10.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的医家是A.朱丹溪B.张子和C.李时珍D.张景岳E.王清任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11.患者,25岁,记忆力明显减退,伴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纳呆腹胀,舌淡,脉细弱,应辨证为A.心气不足B.脾气不足C.心脾不足D.肾精亏耗E.痰浊扰心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12.血厥虚证急用独参汤的主要目的是A.补气以生血B.补气摄血C.大补元气D.补益脾肺E.补气宁神益智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13.某女,18岁,吃饭时,突然进食停止,两眼直视,筷子落地,历时4~5秒钟,症状消失,一如常人。

中医内科学·心系疾病方歌

中医内科学·心系疾病方歌

心系疾病一、心悸1. 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6:人参菖蒲二茯(茯苓、茯神)姜远志龙齿。

2. 心血不足归脾汤12:归脾四君黄芪枣生姜,酸枣仁远志当归龙眼肉木香。

(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3. 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14:天王补心酸枣仁,人参天冬増液茯苓,丹参五味子远志当归,朱砂桔梗柏子仁。

(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朱砂安神丸5:当归生地炙甘草朱砂黄连。

4. 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4: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参附汤2:人参、炮附子5. 水饮凌心苓桂术甘汤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6. 瘀阻心脉桃仁红花煎11:四物青皮丹参乳香香附延胡索。

(桃红四物汤6:四物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桃仁红花煎中为赤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4: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7. 痰火扰心黄连温胆汤9:温胆汤6(温胆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甘草竹茹)+黄连、生姜、大枣二、胸痹1. 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汤11:血府逐瘀,桃红四物,牛膝桔梗枳壳,甘草柴胡。

2. 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7:柴胡疏肝枳壳炙甘草,香附陈皮川芎芍药。

3. 痰浊闭阻瓜蒌薤白半夏汤4:瓜蒌、薤白、半夏、白酒涤痰汤11:涤痰制南星菖蒲制半夏陈皮甘草,人参茯苓竹茹枳实生姜枣。

4. 寒凝心脉枳实薤白桂枝汤5:枳实薤白桂枝+厚朴、瓜蒌当归四逆汤7:当归四逆细辛通草当归,桂枝芍药炙甘草枣。

5. 气阴两虚生脉散3: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养荣汤12:四君4(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四物4(四物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肉桂、陈皮、五味子、炒远志-川芎6. 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14:天王补心酸枣仁,人参天冬増液茯苓,丹参五味子远志当归,朱砂桔梗柏子仁。

(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炙甘草汤9:炙甘草汤,火麻仁枣生姜,桂枝生地人参阿胶,麦冬合方。

7. 心肾阳虚参附汤3:人参、炮附子、生姜右归饮8:肾气丸[金匮肾气丸8:六味地黄丸6(地黄八山药山萸肉四,丹皮泽泻茯苓三)+附子、肉桂]去三泻(茯苓、泽泻、牡丹皮)加杜仲、枸杞、甘草三、不寐1. 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10:龙胆草泻肝黄芩柴胡当归,生地栀子木通生甘草车前子泽泻推。

中医内科学(心系疾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心系疾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心系疾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1.心悸的病名首见于A.《素问》B.《景岳全书》C.《医学正传》D.《丹溪心法》E.《伤寒论》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心系疾病2.首位提出惊悸病名的医家是A.张仲景B.巢元方C.张景岳D.朱丹溪E.孙思邈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心系疾病3.《丹溪心法》认为怔忡的根本原因为A.心血不足B.血虚与痰火C.心阳不足D.肝火上扰E.瘀血阻络正确答案:B解析:《丹溪心法》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其有云“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

知识模块:心系疾病4.下列各项,不属心悸病因的是A.药物中毒B.饮食、外邪C.七情所伤D.心阳衰弱E.体虚劳倦正确答案:D解析: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知识模块:心系疾病5.痹证引起的心悸病机当为A.水饮凌心B.痰热扰心C.瘀血阻络D.阴虚火旺E.心阳不足正确答案:C解析:痹证引起心悸,主要是由于风寒湿或风湿热之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而导致心痹的结果。

此病理变化是邪恋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因此瘀血阻络是心痹最主要的病理所在。

故标准答案为C。

而A、B、D、E所列病机虽在心痹病程的某个阶段中出现,但往往不能贯穿始终,故均可以排除。

知识模块:心系疾病6.下列各项,不属心血不足型心悸主症的是A.心悸头晕B.心悸易惊C.面色无华D.倦怠乏力E.健忘少寐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心系疾病7.心阳不振型心悸的主症之一是A.心烦失眠B.食少纳呆C.浮肿尿少D.胸脘痞闷E.形寒肢冷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心系疾病8.心悸之阴虚而火不旺者首选方剂为A.生脉散B.保元汤C.六味地黄丸D.天王补心丹E.沙参麦冬汤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心系疾病9.下列各项,阴虚火旺型心悸的主症是A.胸脘痞闷B.善惊易恐C.心烦少寐D.形寒肢冷E.倦怠无力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心系疾病10.阴虚火旺之心悸,若兼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天王补心丹B.六味地黄丸C.麦味地黄丸D.知柏地黄丸E.金锁固精丸正确答案:D解析:阴虚火旺之心悸,若兼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是在阴液亏虚基础上以相火妄动更为显著,治疗应在滋养阴液的同时,重用清泻相火之品,故以知柏地黄丸最为贴切,正确答案为D。

中医内科学心系疾病-试卷11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中医内科学心系疾病-试卷11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中医内科学(心系疾病)-试卷11(总分60, 做题时间90分钟)1. A1型题1.不寐病位在心,可累及脏腑是SSS_SINGLE_SELA 脾、肝、肾B 肝、脾、肾、胃C 胆、肝、脾、肾D 肺、脾、肾E 肺、胃、肾分值: 2答案:A2.下列各项,不属不寐病机的是SSS_SINGLE_SELA 胃中不和,痰热内扰B 思虑劳倦,内伤心脾C 心虚胆怯,心神不安D 阴虚火旺,肝阳扰动E 气郁痰结,阻闭神明分值: 2答案:E解析:不寐每因食饮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

或胃中不和,痰热内扰;或思虑劳倦,内伤心脾;或心虚胆怯,心神不安;或阴虚火旺,肝阳扰动;或肾水亏虚,心肾不交等都可出现不寐。

而气郁痰结,阻闭神明则多导致癫证发生。

3.下列各项,不属实证不寐的病理因素是SSS_SINGLE_SELA 肝郁化火B 心肾不交C 饮食积滞D 痰浊郁滞E 胃腑不和分值: 2答案:B4.老年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之证的,多属气血不足,治宜SSS_SINGLE_SELA 交泰丸B 酸枣仁汤C 安神定志丸D 归脾汤E 养心汤分值: 2答案:D5.下列各项,不属心脾两虚所致不寐的证候是SSS_SINGLE_SELA 多梦易惊B 心悸胆怯C 气短倦怠D 苔腻而黄E 小便清长分值: 2答案:D6.下列各项,不属不寐治法的是SSS_SINGLE_SELA 疏肝泄热B 化痰清热C 凉血清热D 滋阴降火E 消导和中分值: 2答案:C解析:不寐治疗当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滋阴降火、健脾补肝益肾等,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

7.下列各项,不属不寐特征的是SSS_SINGLE_SELA 入睡困难B 寐而不酣C 时寐时醒D 醒后不能再寐E 睡后不醒分值: 2答案:E8.不寐的病位在SSS_SINGLE_SEL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分值: 2答案:B9.不寐的治疗原则是SSS_SINGLE_SELA 疏肝泻火,镇心安神B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C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D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E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分值: 2答案:D解析:不寐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心悸时发时止,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其治法是( )(2010年第61题)A.清热泻火,安神定悸B.清热化湿,养心安神C.清肝泻胃,安神定志D.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心悸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从题干所述主症心悸时发时止,同时伴有胸闷烦躁,口干口苦,失眠多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并结合舌脉象可诊断为痰火扰心之心悸,治当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故选D。

2.患者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水肿,小便短少,形寒肢冷,恶心欲吐,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

治疗宜首选( )(2008年第59题) A.苓桂术甘汤B.参附汤C.五苓散D.实脾饮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心悸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从题干所述主症心悸眩晕,同时伴有胸闷痞满,恶心欲吐,下肢水肿,形寒肢冷等脾肾阳虚,水饮凌心之症,可以诊断为水饮凌心之心悸,治当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方用苓桂术甘汤。

选项中参附汤用于治疗心阳不振之心悸,五苓散用于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实脾饮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故选A。

3.患者平素体健,三日前突受惊吓,现心悸易惊,坐卧不宁,少寐多梦,舌苔薄白,脉弦。

治疗宜用( )(2005年第61;2006年第67题) A.朱砂安神丸B.归脾汤C.安神定志丸D.天王补心丹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心悸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题干所述主症心悸,伴有坐卧不宁,易惊,并结合舌脉象可以诊断为心虚胆怯之心悸,治当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选安神定志丸。

选项中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之心悸,归脾汤用于治疗心血不足之心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用于治疗心阳不振之心悸。

故选C。

4.心血瘀阻所致之心悸,治宜选用( )(2001年第59题)A.丹参饮B.桃仁红花煎C.血府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E.通幽汤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心悸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中医内科学-心衰

中医内科学-心衰

西医学中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 论治。
知识链接; 王叔和《脉经》首先提出心衰病名 王叔和(201一280),西晋著名医学家、当时太医令。他在中
医史上作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因战乱脱简的《伤寒论 》,一是著述《脉经》。将古时三部九候诊脉法归纳整理,改 作“独取寸口”诊断法。他首先在《脉经》中提出“心衰”的 病名:“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认为阳气虚 衰水停乃心衰的主要病机,脉沉伏是心衰脉象,并提出调其阴 阳,利其小便的治法。此心衰概念、症状、病机与现代西医学 心力衰竭颇为一致。王叔和学术成就启示我们,学习中医,先 要遵古、博古、习古以继承前学,方能知新、用新、创新理论 以发扬医理。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 指瘀血、痰浊、水饮、气滞。初期以气虚为主,逐步 发展成气阴两虚,或一L,1;H亏虚,进而导致阴阳两 虚,最终出现亡阴亡阳,阴阳离决。瘀血、痰浊、水 饮和气滞可以出现在心衰的各个时期,与气血阴阳虚 损互为因果,直接影响心衰的形成、演变与预后。总 之,心之阳气虚衰是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其中心 环节。
病机析要:心肺气虚,脾肾俱病,水饮不化,壅阻 于肺,则喘促气急,不能平卧;水饮内停,则肢肿, 腹胀,烦渴不欲饮;痰阻血瘀,则咳泡沫状血痰、面 青唇紫。
治法:化痰逐饮活血。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常用桂枝温阳化气;茯苓、白术健脾渗湿;葶苈子、
泽泻泻肺平喘、蠲饮利水;泽兰、益母草、牛膝活血 利水;大枣、甘草益气和中。 痰郁化热,喘急痰黄难咯,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数,宜清肺化痰,平喘止咳,改用清金化痰汤合《千 金》苇茎汤;兼风寒束表,宜祛风散寒,温肺化饮, 改用小青龙汤。
心衰源流:
《内经》无心衰病名,但有相关症状和病机的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 】
心悸辨证论治简表(1)
证型 症 状 舌 脉 治 法 方 药 心虚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 胆怯 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
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苔薄白,脉细 镇惊定志 安神定志丸 略数或细弦 养心安神 舌淡红,脉细 补血养心 归脾汤 弱 益气安神
心血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 不足 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
虚实的主次、缓急
2.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
应酌情配合安神镇心之法。
【辨证论治 】
三、 证治分类
(一)、心虚胆怯证 (二)、心血不足证 (三)、阴虚火旺证 (四)、心阳不振证 (五)、水饮凌心证 (六)、瘀阻心脉证 (七)、痰火扰心证
心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概 述】
三、范围
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心
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 或扑动、心悸为主症房室传导 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 激综合征
心悸为主症
心功能不全、心肌炎、
一部分神经官能症
心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以示意图讲解)
【结语 】
结语
• • • • • 临床特征: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病 因: 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 病 位: 在心,与肝、脾、肺、肾有关。 病 机: 治 法: 实为气滞、血瘀、痰浊、火郁、水饮扰动心神。虚为气、血、
阴、阳亏损,心神失养; 当分清标本虚实。 虚证——补气血之不足,或调阴阳之盛衰; 实证——行气祛 瘀,清心泻火,化痰逐饮。 因虚者,常配以养血安神之品; 可配合安神之品 因实者,则多配用重镇安神药物
一、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
主症 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
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 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兼症 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
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 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脉象 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诱发 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 因素 饱食等
【诊查要点 】
二、病证鉴别
惊悸与怔忡 心悸与奔豚 心悸与卑揲
【诊查要点 】
三、 相关检查
• 1、心电图检查:
检测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便的手段,它可区分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 是缓慢性心律失常;识别过早搏动的性质;判断I度、Ⅱ度、Ⅲ度房室传 导阻滞;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 征及预激综合征等。
1.辨标本虚实
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 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或亏损;其它脏腑病变 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
【辨证论治 】
二、 治疗原则
• 虚证: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 实证:治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注: 1.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治当兼顾
1、体虚劳倦 2、七情所伤 3、感受外邪 4、药食不当
【病因病机】
二、病机
病位及涉及脏腑 病性 病机关键
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 肺四脏密切相关。
病势(疾病演变及走势)
心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诊查要点 】
中医内科学
第二章
心系疾病
第一节
心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概 述】
一、定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 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 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 度而发作,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 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 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预防调护 】
1.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情志为害,减少发病。 2.饮食有节。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低脂低盐饮食,忌过饱、过饥 ,戒烟酒、浓茶。 3.生活规律。注意寒暑变化,注意劳逸结合。 4. 坚持长期治疗,积极治疗原发证。
心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乏力,纳呆食少
阴虚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 舌红少津,苔 滋阴清火 天王补心丹 火旺 心烦热,口干,盗汗,思 少或无,脉象 养心安神 合朱砂安神
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 细数 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 易怒 丸
心阳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 不振 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
肢冷
舌淡苔白,脉 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龙 象虚弱或沉细 安神定悸 骨牡蛎汤合 无力 参附汤
【概 述】
1、主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 甚则不能自主 2、特点:心悸的发生多呈阵发性, 也可呈持续性; 3、诱因:心悸的发生多由情绪波动或 过劳引起; 4、伴随症状:胸闷、气短、失眠、眩晕、 健忘、耳鸣。 5、分类: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二、文献摘要
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 “心中悸”及“惊悸”等。
• 2、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 • 3、动态心电图监测: • 4、心室晚电位检测:
有助于明确诊断。
有助于诊断有无心律失常。 判断缺血性心脏病与心梗后恶性心律 失常与猝死
心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
心悸辨证论治简表(2)
• 用 药:
心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临证备要及前沿动态 】
临证备要及前沿动态
• • • • • 1.中医脉象变化与辨证的关系: 2.中医脉象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3.心悸不可以一方一概治之: 4.心悸应辨病辨证相结合: 5.心律失常的急危重症及处理:
【概 述】
病名: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临床表现:《素问· 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
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 鼓。” 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病因病机:《素问· 平人气象论》:“……左乳下,
临床治疗:《金匮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
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