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三大发现对书法新史观建立的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构成了中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国书法审美意识自古至今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一般来说,从史与论的节点上将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分为8个部分,即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
这只不过是概括某个时代的书法审美思想的主潮,主要就其最集中、最具体特征的书法精神而言。
任何时代的书法美学思想都是丰富多元的,但是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审美特征的理论思想,因而,这个讲座只能用简短的文字来表述,理论的阐述也只能是抓住这个时代的主潮。
从纷繁复杂的书法史中钩玄,把握中国书法变迁的主要脉络。
一、先秦哲学思想与书契美学精神对于八卦的产生,《易传》中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其实这两句话也概括人的创造文字的意识。
文字创造书写之道、之理也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但是它不是按照客观物象把它们用线条勾绘出来的,更不是依葫芦画瓢的事,那是画。
就造型真实的要求来说,文字显然要比画简单多了,但也复杂的多。
画可以对照物象,没有直接描绘的物象,也可以虚构。
而文字却要把表述事物、思想、心意的语言表现出来。
即所谓:“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神明之德——古人认为创造宇宙万物就在这对立统一之中,万物所具有的情,也因这统一而变化产生。
这种宇宙意识,化为文字的创造意识与审美追求,在创造文字、进行书写时就不自觉地渗透进去。
创造意识中的形式感,带有非自觉的性质,说不出所以然来。
比若有人问,中国传统书写方式为什么是从右向下,没人能说不清楚。
但它不是先验的,老子就这样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指出了人的创造实质具有反映客观的性质。
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法则建造的。
”人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一切,也是按照美的法则造字、写字。
汉字最初的形态也是原始先民审美思想的根本表征。
魏晋南北朝书法、美术概述

书法浅论之魏晋南北朝书法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之后,汉代书法遗风余烈。
特别是魏武帝重视书法刻碑,出现了韦诞、钟繇等许多知名书法大家,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楷书成了行世之主要书体,从此以后以楷书为主的五大书体开始并行运用,发展甚快。
楷书创始人钟繇被魏文帝封为武亭侯,汉末举考孝廉,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好学多才,致力于写字,三十七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入厕忘出”。
首创法帖《宣示表》、《力命奏表》。
独创了“横笔轻直笔重”楷书特有的风韵,誉为“楷书之祖”。
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汉字最终定型,草书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之体已经发展齐全,以汉字为依据的中国书法,沿着篆、隶、行、草五体所创的道路,稳定的向前发展。
晋代东迁之后社会动乱,上层部分人厌世享乐之风盛行,以弄翰玩墨为乐事寄托情怀,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
加之传统师承影响以及书法理论的发展,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运而生,其中造诣最深、声望最高的当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羲之誉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
七岁起自幼学书卫夫人的楷书,后学钟繇、张芝,博采众美推陈出新,集众家之大成,有铁画银钩之誉,名辉书坛震古烁今,为历代敬仰。
书法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两大派,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北朝则盛行刻碑。
当时,贴作行草流利为美,碑刻宜作隶书,以古朴方严为尚,雄奇方朴富有豪气。
隋朝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动乱局面。
刻碑一百多种,是魏碑转化为唐楷的过渡和关键,智永禅师《真草千字文》的影响极深。
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一.六朝三杰的绘画艺术六朝三杰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中国书法发展史(年表)

中国书法发展史(年表)字体发展变化:陶器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书—楷书—行书主要书体:篆书:甲骨文(卜辞文)、金文(钟鼎文,铭文)、石鼓文(千古篆法)、大篆、小篆隶书:蚕头凤尾草书:章草、今草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刻在陶器上的文字,目前还不识得,只能称为符号。
商朝:甲骨文:,又称卜辞,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成熟的文字,也是书法艺术的开端。
西周: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把铜称作金,所以又称金文,商周主要把文字刻在钟或鼎上,又称钟鼎文。
特点:笔画趋于圆润,结构疏密有致,字体庄重典雅,排列布局整齐。
学习金文必学《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散氏盘》西周早期:《大盂鼎》1849年出土周康王时期,注铭文19行,291字,字体庄重凝练,用笔方整,行款整齐划一,气度恢弘。
西周中期:《大克鼎》1890年出土,铭文2段28行,290字,笔画均匀,饱满圆润,布局完整,较为简化。
西周晚期:✨《毛公鼎》1843年出土,周宣王初期作品,42行,497字,是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它是金文书法中最重要的文字。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清出土周厉王时期,铭文19行357字)被誉为金文中草书、其它有墙盘(1976年出土,18行284字)、虢季子白盘(清出土,西周周宣王年间公元前815年,铭文8行111字)大篆:出于西周晚期,特点:布局均匀整齐,字形长行和方形,端庄凝重,笔力稳健遒劲,结构平整。
小结:本人认为《毛公鼎》《散氏盘》是书法必学的,同时参考《大盂鼎》《大克鼎》《墙盘》等;近代临本墨迹以吴大澂为佳。
春秋战国:✨石鼓文:唐朝发现,四言诗共十首,718字,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465字,明范氏天录462字,公元前219年造是大篆到小篆的过渡的文字,小篆之祖,最早的石刻文字,属于篆籀系统。
流传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
特点:结字严谨,笔法圆劲,布局均匀,气韵古朴浑厚,是大篆到小篆的过渡文字。
2020年尔雅大学生网课《书法鉴赏》 (浙江财大版) 答案

2020年尔雅大学生网课《书法鉴赏》(浙江财大版)答案1.1 解惑初学书法者(上)1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之一。
√2写字的基本要求是规范、整洁、美观。
√1.2 解惑初学书法者(下)1目前,学习书法者存在的误区有?ABCDA、急于求成B、我行我素(学习不得法)C、“三天打鱼,两天晒网”D、好高骛远1.3 学校及其普通社会阶层书法水平的现状1现阶段影响学生书写水平的最主要原因是BA、重视不够B、计算机普及C、生活节奏快D、学习压力大,课业繁重2当前学生的书写状况总体是好的。
×1.4 提高书法水平的重要性(上)1书法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书法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
√2书法只能提高一个人的书写水平,但不会影响他的良好品格和意志力。
×3开展书法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1.5 提高书法水平的重要性(下)1书法在过去是一个人的“门面”,现在计算机普及了,它就不再具有实用性了。
×2学习书法能增进身心健康,是养生的一种有效手段,故书法家往往长寿。
√1.6 提高书法水平的方法1有人说:“学习书法不需要临帖,可以自学成才。
” ×2有人说:“书法就是一门手上功夫,不需要理论指导” ×3有人说:“书法只需要提高书写能力,不需要提高欣赏眼光和评判能力” ×4有人说:“书法只需要在书法的技巧方面着力,与字外功夫无关” :×5有人说:“字写得好的人用什么笔都能写,不需要爱护和保管好笔。
” :×2.1.1 书法基础知识(上)1以下不属于书法的辅助工具的有CA、垫毡B、镇纸C、颜料D、印章(泥)2从书法字体发展上看,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秦刻石(小篆)、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的演进过程。
×3书法不仅能流露出书家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是其精神、气质、修养、性格、审美、趣味等的体现。
书法鉴赏知识点总结

书法鉴赏知识点总结一、书法的起源和发展书法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书法形式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上,这些古代文字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成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不同的字体形式,并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点。
这些书法字体在历代书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下,逐渐形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古代的书法大家如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不断探索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不同的书法流派和风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近代以来,中国书法继承古人之美,注重创新,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西方书法的交流和融合。
现代书法家如潘天寿、齐白石、邵洵美、张大千等,他们在传承传统书法的同时,也注重新的表现形式和意境的融合,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二、书法的艺术价值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首先,书法是一种艺术创作,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书法作品在表现形式、结构构图、笔触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震撼。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可以通过笔端的流畅和力度,表现出书法家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深刻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
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通过思想感情表达,为文字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和审美情趣,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再次,书法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修养。
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精神修养的表现。
在书法的创作和欣赏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得到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三、书法鉴赏的要点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点和鉴赏方法。
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整理版]
![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a96b3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7d.png)
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一:书法史知识点(准确背诵并默写出划横线的部分)1.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2.“甲骨文”指上古及殷商时期古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所刻的内容为占卜所以称为“卜辞”,又因其所在地域为殷墟,所以称为“殷墟文字”。
自1899 年为王懿荣、刘鹗发现。
3.金文是指殷周时期古人铸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固器物以钟和鼎为多,又称作“钟鼎文”“籀文”“古籀”。
其主要代表作有《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4.晚期金文的三件代表作品:《虢(guó)季子白盘》《毛公鼎》《散氏盘》5.《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并称“四大国宝”6.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是《毛公鼎》,铭文32 行499 字。
7.《散氏盘》,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
8.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9.“秦书八体”指的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音shū)书、隶书,八种秦代时期的字体。
10.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
其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小篆的笔画比大篆细,细如玉箸(即玉制的筷子)一般线条,所以有“玉箸篆”之称。
11.汉隶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摩崖,石经,碑刻等,摩崖代表作有《石门颂》;石经代表作有《熹平时经》;碑刻代表作有《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
12.汉代《石门颂》,隶中带篆、带草、带行,素有“隶中草书”、“草隶”之称。
13.“摩崖”指镌刻在山崖,天然石上的文字。
14.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为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代表作《九势》《笔论》。
第一位书法理论家为东汉的蔡邕第一部书法批评著作为东汉的赵壹《非草书》。
最先提出书法理论的是西,东汉之交的杨雄,指出“书,心画也。
”15.书法史上被称为“草圣”的是东汉张芝,《冠军贴》传为其代表作。
16.“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以下是中国书法历史的基本知识梳理:
1. 先秦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以龟、龙、鹿、牛等动物的骨壳及铜器等为材料刻写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2. 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中一种规范、工整的字体,始于汉代,晋代时达到巅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
3. 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简朴、端庄、规矩的字体,自东汉以来逐渐成熟,唐代时达到鼎盛,是中国人日常书写中使用最广泛的书法字体。
4. 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具有良好的书写速度和美丽的艺术效果,是唐代以后书法艺术的重要风格之一。
5. 草书:草书是一种笔画夸张变形的艺术形式,以流畅、俊逸、狂放自如的特点出名。
自东汉以来发展至今,是中国书法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一种字体。
6. 篆书:篆书是古代文化的象形文字,为中国书法中最神秘、最古老的一种字体,是自长期以来的印章文化而衍生出来的。
7. 现代书法:20世纪以来,中国书法艺术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创新,不仅推陈出新,而且吸取了西方绘画艺术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现代书法艺术形态。
中国书法演变进程是怎么样的

中国书法演变进程是怎么样的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所以都是从隶书演变而来。
下面是5068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历史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
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
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
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
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了。
但是“唐书重法,宋书重意”,宋朝的苏轼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堪称“宋朝第一”。
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赵”,但是“赵体”严格来讲应该属于行楷,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了,所以初学者一般从“颜柳欧”三体择一入手,这也被公认为学书之正路。
下面我将这三体从多个角度作一对比,有的角度还参考了魏碑和赵体,为的是能够全面的认识楷书个体。
以上重点对比了“颜柳欧”三体的风格与特点,这里面既有时代的影响,又有个人的因素,如欧体形成于初唐,受魏碑的影响较大;颜体受唐朝以肥为美的审美观点的影响,又较丰腴;而柳体由于柳公权为人正直,“人正则字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三大发现对书法新史观建立的...陈振濂,浙江大学艺术学院一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基本内容与概念,书法家们心中应该是十分清晰的。
但深究起来,一部书法史到底可以由哪些内容组成,每个书法家乃至每个书法史学家的建议却又不是十分一致的。
这中间,有关于书法史起源的不同解说,也有对书法史陈振濂,浙江大学艺术学院一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基本内容与概念,书法家们心中应该是十分清晰的。
但深究起来,一部书法史到底可以由哪些内容组成,每个书法家乃至每个书法史学家的建议却又不是十分一致的。
这中间,有关于书法史起源的不同解说,也有对书法史发展规律的不同分析,甚至是对书法史定位、定性焦点的不同立场。
种种内容的差异,其实都有不同的内在思维理路与逻辑选择立场。
亦即是说:每一种对书法史的独特分析,其实都蕴含着对书法史现象的独特的逻辑认知与理性选择,当然还有分析者个人的知识掌握的基盘及其所处时代的影响——不同时代的分析者,当然会受到时代历史文化范型与模式所产生的规定性的影响,从而形成特定的分析立场与视角。
因此,一部书法史,并不是有一个固定的骨骼与体脉,然后由不同时代的学者不断地添砖加瓦累积而成的。
比如一般的认识是战国秦汉开其绪,后来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学者不断地承其绪脉,增加本时代的书家、书作、书论等内容,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这样一部洋洋大观的书法史。
其实从史学史的角度看完全不是这么简单。
因为唐宋学者对魏晋书法史的赓续,并不简单是时间意义上的接续,而更多的是重新思考、解释、阅读的立场。
因此唐宋学者眼中的书法史并不是魏晋书法史既有的模型,而很可能是另起炉灶的反映唐宋时代新视角的新模型。
正因如此,对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历史学界提出的“续写文学史”的口号与学术构想,我以为有很大问题——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文学史。
“续写”即意味着此前的文学史是既定的存在,我们的任务是承认他接受他再接续他,但事实上,此前的文学史并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存在,他代表了前人的史观却不一定能代表当下的新史观。
我们要做的工作也不仅仅是“接续”,而是要重新审视、重新分析、重新定位与定性既有的文学史。
“续写文学史”的提法,从理论上说,应该被一代代前后承传的“重写文学史”的新观念来取代。
借助“重写文学史”的概念,我们提出“重写书法史”。
他不是我们这代人对以往书法史的简单接续,而是在一般意义上的时间接续,与人、事、物的史料史实接续的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课题,即重新定义书法史并提出当代书法学者所认识与理解的书法史立场。
二即使没有一个史观、史识在支撑着这一论点,使“重写书法史”表现为一种偏向于思辨的、学理的行为的话;即使我们只看材料——即按傅斯年在“史语所”所主张的“史料即史学”的观点,对史料持绝对尊重的态度,把历来所有的史料不加任何主观观点地进行排列,那么只要史料在,书法史是否就不会存在一个重写的问题,而只是接续与伸延了呢?史料的存在,在被注意并被引入史学研究序列之后,是静态的,不会再生出变故了。
对于同样的史料,每个时代的研究家在引用时,当然不会进行随便改动。
就这个意义上说,史料一旦进入书法史之后,他的本体当然是静止不变的。
但问题在于: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在引用一条史料之时,必然是要通过他说明些什么——大到说明一个有全局意义的观点,小到证明一个自己的细节推测,引用本身肯定不是目的,而引用后想说明什么问题,这才是历史学家的目的所在。
而这个“说明”,在许多学术著作中被指为“诠解”、“阐释”、“提示”、“证明”……他肯定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有着明显的此时此地的“目的”设置的内容。
依据不同的论证目的而进行的对同样一条史料的分析,即形成了不同的分析内涵。
这时,史料本身的文字文献内容并没有变,而赋予他的意义却变了。
这即是鲁迅谈《红楼梦》所说的一段名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集外集拾遗补编·〈绛农洞主〉小引》)当然,这还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作为对象内容的分析。
假如是在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中,在一项有着复杂结构的思维架构中,即使我们未必看出完全不同的黑白优劣的含义,只要同一条史料处于不同的结构序列之中,其所显示出的含义仍然具有足够的差别与细致的变化。
于是,站在分析者不同的价值评判立场、站在分析文本不同的论证结构序列之间,同一条史料的所处位置与所具有的含义,当然不是静止的而是非常动态的——具有一时一地一事的特殊规定性。
以此推向整体上的书法史研究,他的意义在于:即使一段完全静态的史料文献尚且无法被进行固定化处理,那么整部书法史当然更不可能只有一种样式,并且他也不会是一个“终极真理”式的绝对经典。
不谈思辨型的“史观学派”,即使是强调“史料即史学”的“史料学派”,假如介入书法史写作的话,也一定具有相当动态的性格并且不可能只定于一尊。
史料的分析与阐释、史料的筛选与取舍、史料的排比顺序与逻辑意义……所有这些过程,都可能使一段本来固定静态的文献资料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复杂意义。
假如再推衍向史学架构、史学观念、史学认识等等,则在一个昌盛兴旺的学术时代,当然更应该有各种不同视点、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不同规律总结的“书法史”,这又是书法史学学科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为书法史只有一种经典模式与固定结论,以为书法史的知识谱系应该像教科书那样,必须有一个标准版的“答案”,这是一种相对幼稚的心态与理解方法,持有这样的心态与理解方法,是无法把握书法史发展的真谛,也是无法把握各项书法史料含义与真意的。
因此,无论是自称属于“史观学派”的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还是属于“史料学派”的傅斯年、陈寅恪,其实对于历史真实而言,对一段资料的分析,对一批资料的取舍,对一些资料的结构化处理与序列位置及必然反映出来的逻辑关系,等等,都具有无可置疑、无所不在的“动态”特征,而具有多向推展的可能性。
区别只在于,史观学派是直接说出来,而史料学派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知不觉地运用出来而已。
三即使是史料本身,看着是静止的存在,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一般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阐释与分析,但有时也不尽然。
史料本身是静止的,并不等于史料出现的含义也一定是静态的、不产生变化的。
正相反,书法史料的出现与其所属的不同的时空规定性,会使史料对历史的支撑作用产生极大的变化。
近百年出土的甲骨文、汉简与敦煌残纸文书的实物史料,即对书法史的原有构架与分析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兹分别论述之。
(一)关于甲骨文、陶文等史料的发现与书法起源研究之关系从汉代有书论至今,关于书法的起源,一般有如下几种解说:1、仓颉造字起源说:成公绥《隶书体》:“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
”卫恒《四体书势》:“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
”索靖《草书势》:“圣皇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之为。
”2、周易起源说:虞龢《论书表》:“臣闻爻画既肇,文字载兴,六艺归其善,八体宣其妙。
”江式《论书表》:“臣闻庖牺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灵龟彰其彩。
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纪事。
”郑杓《衍极》:“至朴散而八卦兴,八卦兴而书契肇,书契肇而篆籀滋。
”3、象形图绘起源说:虞世南《笔髓论》:“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
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
”项穆《书法雅言》:“河马负图,洛龟呈书,此天地开文字也。
羲画八卦,文列六爻,此圣王启文字也。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文字之始,莫不生于象形。
物有无形者,不能穷也,故以指事继之;理有凭虚、无事可指者,以会意尽之。
”自古以来关于文字、书法的起源,大率不出乎此。
亦即是说:从上代汉有书论一直到清末康有为,对于书法起源的研讨,第一是习惯于将其等同于文字的起源,第二是均归之于仓颉圣人、八卦造字与象形画字这几种传说。
假如从古代书论家所接触到的史料是从圣贤之经典传承而来的立场看,则圣贤经典作为史料的唯一性与权威性,保证或限制了书法史家的视线与基本理解立场。
对他们而言,这样的说法与结论是最容易被接受,也最不会出差错的。
甲骨文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经典书法史的分析模式。
其后的陶文刻划,更加深了这种颠覆的必然性与规定性。
甲骨文被发现于19世纪末,王懿荣在看到这些作为中药之材的“龙骨”并发现其上有不少刻划痕迹时,他的口味更多是偏向于古董家立场而不是历史学家立场的。
王懿荣如此,后来的刘鹗等也是如此。
只有在古史学者中赫赫有名的“甲骨四堂”即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相继出现之后,甲骨文作为“史料”的地位才逐渐如日中天,成为一门横贯整个世纪的显学。
但可惜的是,这样的“史料概念”,在书法史上却一直未被认认真真地提示与对待过——当古史学家如“四堂”们看到了甲骨文对古史研究的重大价值时,书法史家连把他作为文字与书法共享的史料来对待的意识也还没有。
清末民初的几部著述中较有代表性的,如张宗祥《书学源流论·原始篇》还是沿袭旧说:字之起也,肇于八卦。
然八卦皆横行,未穷其变,仓颉沮诵睹虫鸟之迹,依类象形,始制文字。
假如说,在甲骨文刚出土时,学者们为了谨慎未敢直接将之引入书法史作为史料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到了张宗祥著书出版的1921年,这样的取舍还是令我们看到了书法史学术领域的相对迟钝与缓慢。
在张宗祥及其后的几十年间,书法史学家对于古史学问与古文字学问方面积极采纳甲骨文、陶文刻符的做法,基本上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仍然抱着自己的仓颉造字说或八卦造字说等等,沉湎于其中。
在上古时代,是取神话的荒诞不经为说辞,实际上,则是习惯于沿袭宋代金石学以来的立场,以两周金文为书法史的真正起点②。
40年代末,祝嘉著《书学史》已经开始述及甲骨文作为文字起源的意义,虽然还不是书法史式的分析,但即使是谈文字起源,也已比仓颉造字、八卦造字之类的旧说有了大幅提高。
60年代初,则以郭沫若、启功等为代表的学者,对陶文刻划与甲骨文作为起源的史料运用,有了更加自觉的主动选择。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启功《古代字体论稿》③,都是一代名文宏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书法史研究开始呈现出极为发达的态势。
凡撰书法史著作者,无不以陶文刻划与甲骨文为源头,三十年几成惯例,再也没有人对此见怪不怪,也没有人再津津乐道于神话想象式的仓颉、八卦之说了。
或许可以作此一种假说:假如甲骨文的被发现不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是提前一千年,到南宋时代,那么宋元明清人写的书法史,决不会从钟鼎铭文出发,也决不会再引所谓的仓颉说八卦说来作为经典了。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又是书法的起源,他是书法史的第一站,这样的观念恐怕也会提早一千年即被确立。
甲骨文的被发现,本来只是古史包括书法史资料的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