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古诗文阅读与解析汇编
完整版高一语文诗歌鉴赏 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示儿①袁枚山上栽花水养鱼,卅年沈约赋郊居②。
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③。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④。
阿通词曲阿迟画,都替而翁补阙如。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81岁时。
②沈约:南朝文学家,曾作《郊居赋》。
诗人三十多岁时购置随园,开始了郊外生活。
③唾余:唾液之余,喻人的只言片语。
④乘除:人或事物的消长盛衰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首联中,诗人以沈约自比,概述了自己曾经经历的闲适的郊居生活。
B. 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
C. 尾联中,诗人赞扬了儿子们在词曲、绘画方面的长处,并为此感到高兴。
D. 诗歌首尾联均以叙述为主,诗中虽使用了典故,但整体诗意仍较为浅显。
(2)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分析。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 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 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 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A解析:(1)A(2)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分析】(1)A项,分析有误。
联系全诗看,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欢乐和忧愁、幸福与祸患都是空的,明确写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
“相思一夜中”,是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从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风更添思念,是写愁的深重。
“事关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愁”的所有原因。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2024北京西城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送子瞻①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②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③,落磑④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⑤。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
苏轼当时正得重新起用,任翰林院学士。
②玉堂:宋代时翰林院的别称。
③云腴:指茶叶。
④落磑:把茶叶磨碎。
⑤五湖:太湖。
民间曾有范蠡最后归隐太湖的传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从苏轼所在的环境落笔,说翰林院有别于一般的处所,犹如天上殿阁。
B.第四句以“百斛”“泻”“明珠”等词来称道苏轼草拟的文字又多又快又好。
C.第五六两句写自己拿出好茶相赠,意在突出送茶的诚意以及朋友之情的可贵。
D.最后一句诗用春秋时期范蠡退隐太湖的典故,意蕴深长,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诗歌最后两句反映出诗人对苏轼抱有怎样一种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024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杂诗(其十一)陶渊明我行【1】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2】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注释:【1】行:行役。
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
【2】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
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行”两句写自己离家不远,回顾过往经历如惨风般悲凉。
B.“春燕”两句写燕子应着节拍起舞,高飞拂起了屋梁上的灰尘。
C.“边雁”两句写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随季节之变回归北方。
D.诗的最后两句写春夜漫长,诗人的愁思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4.“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两句表达了作者羁旅之愁,下列诗句中的“愁”所表达的情感与此句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023-2024学年新高一统编版语文古诗词模拟题汇编 专题16 涉江采芙蓉含详解

专题16 涉江采芙蓉一、古代诗歌阅读(2022·湖南长沙·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词,完成各题。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这两句是说,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
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
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
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C.“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
写出了一对长久分别的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
D.此诗借助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而丈夫则远离而不知,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2.如果我们把女人作为这首诗的主角,那么,这首诗的主要写法就是虚实结合,请作简要分析。
(2022·广东珠海·高一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月夜【唐】杜甫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宗在灵武即位),为平叛效力,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诗歌内容看,两首诗都属于思人怀乡诗,诗中充满了别离怀人的愁绪。
B.《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送给“同心人”以寄相思之情。
C.《月夜》中诗人杜甫深陷囵圄,望月思家,“怜”“忆”两字饱含浓浓深情。
高一语文诗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语文诗试题答案及解析1.古诗文填空(8分)(1),善假于物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铁骑突出刀枪鸣。
唯见江心秋月白。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连峰去天不盈尺,(4)今宵酒醒何处?执手相看泪眼【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银瓶乍破水浆迸/东船西舫悄无言(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枯松倒挂倚绝壁(4)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气吞万里如虎【解析】试题解析: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
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
本题的重点字如:生、知、矣、舫、倚、凝噎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在横线处写出诗词原句。
(5分)①杜甫《登高》中的主旨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
”②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庄子和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典故。
③苏轼《定风波》中表现其人生态度的两句词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和“_______________。
”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缅怀东晋英雄刘裕的词句是“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
”⑤李清照《声声慢》中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词句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
”【答案】每写对一句得1分,句中有错别字不得分。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望帝春心托杜鹃③也无风雨也无晴④气吞万里如虎⑤凄凄惨惨戚戚【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3.名句默写:(6分)11.(1)白云回望合,。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 ,磐石无转移。
(4) ,渚清沙白鸟飞回。
(5) ,无人知是荔枝来。
(6) 出师一表真名世,。
【答案】(1)青霭入看无(2)使我不得开心颜(3)蒲苇纫如丝(4)风急天高猿啸哀(5)红尘一骑妃子笑(6)千载谁堪伯仲间【解析】“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练习题汇编一、有标志型1.“......者,......也”: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判断或解说。
翻译时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例: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2.“......者......”: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不用“也”。
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也”: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
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例: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2.“......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
例: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
5.“......为......”:用动词“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译为“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是......”:用动词“是”表示判断。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7.“乃、必、本、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例:①死生亦大矣。
(《兰亭集序》)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无标志型即没有任何判断词或语气词来标示判断,主要通过上下文的语意直接进行判断。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古诗题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古诗题](https://img.taocdn.com/s3/m/c597eb5aa0116c175e0e4821.png)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古诗题[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古诗题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古诗文阅读题汇编1.(安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
(8分)月圆⑴ 【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⑵ 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⑵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⑶未缺:指月圆。
⑷列宿:众星。
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分)答: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4分)答:2.(北京)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⑷题。
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⑴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⑵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天津专版2021_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古代诗歌阅读1.(2022·天津·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琴歌李颀〔唐代〕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①。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唐代〕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渌水》《楚妃》都是乐曲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诗首二句交代听琴的场合、缘起,“欢”字渲染了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
B.后诗“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借代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琴声铿锵有力的特点。
C.前诗末两句写听琴后,忽起乡思:客去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之思。
“敢告云山从此始”是诗人的内心独白,是听琴后的人生启悟。
D.后诗“客心洗流水”,表层意是听琴让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深层是“高山流水”之典,寓有知音的感慨。
(2)两首诗在描写音乐的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烘托(反衬)。
②李颀诗七八句,琴音一出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反衬琴音之美。
③李白诗末两句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B.“借代”分析错误。
这里作者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是比喻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李颀诗: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者的高超技巧。
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沉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潘季驯,字时良,乌程人。
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九江推官。
擢御史,巡抚广东。
行均平里甲法,广人大便。
临代去,疏请饬后至者守其法,帝从之。
四十四年,由左少卿进右金都御史,总理河道。
与朱衡共开新河,加右副都御史。
寻以忧.去。
隆庆四年,河决邳州、睢宁。
起故官,再理河道,塞决口。
明年,工竣,坐驱运船入新溜漂没多,为勘河给事中...雒遵劾罢。
万历四年夏,再起官,巡抚江西。
明年冬,召为刑部右侍郎。
是时,河决崔镇,黄水北流,清河口淤淀,全淮南徙,高堰湖堤大坏,淮、扬、高邮、宝应间皆为巨浸。
大学士张居正深以为忧。
季驯以故道久湮,虽浚复,其深广必不能如今河。
议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以防溃决。
又:“淮清河浊,淮弱河强,河水一斗,沙居其六,伏秋则居其八,非极湍急,必至停滞。
当藉淮之清以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以敌河之强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
”季驯之再起也,以张居正援。
居正殁.,家属尽幽系。
季驯言:“居正母逾八,旦暮必殁,乞降特思宵释。
”御史李植动季党居正,落职为民。
十六年,给事中梅国楼复荐,遂起季驯右都御史,总督河道。
明年,黄水暴涨,冲入夏镇坏田庐,居民多溺死。
季驯复筑塞之。
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三疏乞休..,不允。
二十年,泗州大水,城中水三尺,患及祖陵。
季驯谓祖陵王气不宜轻泄,议不合。
都给事中杨其休请允季去。
归三年卒。
(节选自《明史·潘季驯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B. 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C. 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D. 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忧,指父母之丧。
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称为“丁忧”,也称“丁艰”B. 给事中,官职名。
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纠弹官吏。
C. 殁,是死的委婉说法之一。
古人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称,如天子死曰“薨”D. 乞休,指自辞官职,类似的说法还有“乞身”“乞骸骨”等。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潘季驯心系百姓,为政造福一方。
他任广东巡按时,推行均平里甲法,给当地百姓带来便利:他还上奏请求告诫后来的人也遵守此法,得到允许。
B. 潘季驯成功治河,却遭弹劾罢免。
黄河邳州和睢宁决堤,他负责治理河道,堵塞决口;工程完成后,因驱使漕运船只进入新河沉没过多而被弹劾罢免。
C. 潘季驯知恩图报,敢于仗义相助。
他能复出,是因为张居正的支持:张居正死后,家属全部被幽禁,他请求免去张居正年迈母亲的死罪。
D. 潘季驯独抒己见,最终被迫去职。
泗发大水,城中积水达三尺高,威胁到祖陵的安全:他认为祖陵的王气不宜轻泄,因见不统一,最终离职。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驯以故道久湮,虽浚复,其深广必不能如今河。
(2)御史李植劾季驯党庇居正,落职为民。
【答案】1. D 2. C 3. C1. (1)潘季驯认为以前的河道长期堵塞,即使疏通恢复,它的深度和宽度一定比不上现在的河道。
(2)御史李植检举揭发潘季驯与张居正结党相庇护,(潘季驯)被削职为民。
【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治河命”作“奉”的宾语,不要断开;“木石桩埽”一个词语作“及”的宾语,不要断开。
【2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C项,天子死曰“崩”。
【3题详解】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题中C项,“幽系”的意思“囚禁”,不是“幽禁”。
【13题详解】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以:认为;故:以前;党:结党;虽:即使;如:比得上;劾:检举揭发。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潘季驯,字时良,是乌程县人。
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
朝廷授予九江推官。
升御史,担任广东巡抚。
推行“均平里甲法”,广东当地百姓十分便利。
嘉靖四十四年,由左少卿升右佥都御史职位,全面管理河道。
与朱衡一同开挖新河,加官职右副都御史。
隆庆四年,黄河在邳州、睢宁决堤。
起用潘季驯恢复原来的官职,再次总理河道,堵塞决堤的口子。
第二年,工程竣工,因为潘季驯指挥运输船只进入新溜的时候漂没了很多船只,被勘河给事中雒遵弹劾罢官。
万历四年的夏天,再次起用为官,巡抚江西。
第二年冬天,召入朝廷授予官职做刑部右侍郎。
这时,黄河在崔镇决堤,黄河水向北流淌,清河口淤塞积淀,整个淮河水道向南迁徙,高堰湖堤损坏严重,淮、扬、高邮、宝应之间都是洪水。
大学士张居正深重地认为这件事非常忧虑。
河漕尚书吴桂芳奏议恢复原来黄河旧水道,而总河都御史傅希挚想要堵塞决堤黄河口,束水归漕,两人奏议意见不一致。
适逢吴桂芳死,万历六年夏天,任命潘季驯凭借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的身份代理河漕尚书。
潘季驯认为原来黄河水道因时间久远而湮没,即使疏浚修复,它的深度宽度一定不能象现在的河道,奏议修筑崔镇用来堵塞决堤的口子,修筑遥堤用来防溃堤决口。
又说:“淮水清澈黄河水浑浊,淮河水弱小黄河水强大,黄河水一斗,黄沙占居其中的六成,黄河夏秋之间黄沙就占居其中的八成,没有极其湍急的河水,一定到时候河水停滞流淌。
应当借助淮河的清澈流水来冲刷黄河的浑浊流水,修筑高堰约束淮河水进入清口,来抵挡黄河水的强势。
让二水一并流淌,那么入海口自然就疏浚。
就是吴桂芳新开的草湾河,也可以不再修整治理。
”遂分条上书六件事,皇帝下诏像奏议那样(实行)。
两河工程建成,升工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
潘季驯的再次起用,是因为张居正的引进推荐。
张居正死亡,家属都囚禁。
李植于是弹劾潘季驯党羽庇护张居正,潘罢官成为平民。
万历十六年,给事中梅国楼再次推荐,于是皇帝起用潘季驯作右都御史,任为总督河道。
从吴桂芳以后,河漕都全面管理到这种情况下再设置专门官职。
潘季驯共四次接受治理黄河的使命,前后有二十七年,熟知地形的险阻与平坦。
增加建筑设置防备的措施,设置官署建造水闸,下面涉及木、石、桩、埽,总揽管理细致而详尽,长期工作劳累过度而生了病。
三次上疏自请辞去官职,没有允许。
万历二十年,泗州发大水,城中水三尺深,水患涉及到皇帝先祖陵墓。
潘季驯说先祖陵墓的帝王之气不应该轻易地泄露转移,可是巡抚周寀、巡按高举说周家桥在祖陵后面一百里外,可以疏浚,意见不相一致。
都给事中杨其休请求朝廷允许潘季驯辞官归去。
潘季驯归家三年死亡。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南园十三首(其十三)李贺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描绘出南园一带从早晨到晚上的美好景致。
B. 颈联从近处着笔,视听结合,自然亲切。
“度”写出了钟声的传递感,“悬”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
C. “沙头敲石火”描写捕鱼人在河滩击石取火“烧竹照渔船”紧承上句,交代击石取火是为了替渔船照明。
D. 诗人在诗中着意刻画了田园生活的安逸,流露出浓厚的归隐情绪,暗含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
无奈之情15. 请赏析“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B 15. ①比喻,将柳絮比作雪,生动形象地写出柳絮的洁白、美丽;②“涨”字描写了春雨过后溪水上涨,春水丰足,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③描绘了南园清新淡雅的风光,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14题详解】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B项,“从近处着笔”错误,应为“远处”。
【15题详解】这是议案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赏析“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的精妙之处,答题时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意境的创设和情感的表达等角度分析,词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涨”字描写了春雨过后溪水上涨,春水丰足,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从手法的角度看,将柳絮比作雪,生动形象地写出柳絮的洁白、美丽;从情感表达角度看,描绘了南园清新淡雅的风光,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点睛】此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感慨离别之情,写自己和友人同是宦游之人,紧接着用豁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宽慰友人。
(2)《氓》中,热恋的女子多情善感,看不到氓时“_______________”,看到氓时则“_______________”。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阿房宫占地广、宫殿高大的特点。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