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
分子荧光法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分子荧光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荧光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 通过实验,测定罗丹明B的荧光光谱,分析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4. 掌握荧光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分子荧光法是一种灵敏的定量分析方法,基于物质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吸收光能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基态时释放出一定波长的荧光。
罗丹明B作为一种荧光物质,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具有明显的荧光特性。
通过测定罗丹明B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可以确定其最佳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从而进行定量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移液器、容量瓶、试管等。
2. 试剂:罗丹明B标准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罗丹明B标准溶液:准确移取一定量的罗丹明B标准溶液,用无水乙醇稀释至100mL,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罗丹明B标准溶液。
2. 测定激发光谱:在荧光光谱仪上,设定罗丹明B标准溶液的浓度为1.0×10^-5 mol/L,以无水乙醇为参比溶液,扫描激发光谱,记录激发波长范围内荧光强度的变化。
3. 测定发射光谱:在荧光光谱仪上,设定罗丹明B标准溶液的浓度为1.0×10^-5 mol/L,以无水乙醇为参比溶液,以激发光谱中最大激发波长为激发波长,扫描发射光谱,记录发射波长范围内荧光强度的变化。
4. 荧光定量分析:取一定量的罗丹明B样品溶液,按照上述步骤测定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计算样品溶液中罗丹明B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激发光谱:罗丹明B的激发光谱显示,在激发波长为540nm附近,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
因此,选择540nm作为激发波长。
2. 发射光谱:罗丹明B的发射光谱显示,在发射波长为590nm附近,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
因此,选择590nm作为发射波长。
3. 荧光定量分析:根据罗丹明B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以及标准曲线,计算样品溶液中罗丹明B的浓度为1.2×10^-5 mol/L。
荧光检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荧光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熟悉荧光光度计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学习如何通过荧光光谱分析物质的性质和浓度。
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荧光检测是利用物质在特定波长光照射下,吸收光能后发射出特定波长光的现象。
当分子吸收光子后,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会通过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基态,同时发射出与激发光波长不同的光辐射,即荧光。
本实验采用荧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检测,通过测量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可以确定样品的荧光特性,进而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荧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比色皿、移液器、烧杯、蒸馏水等。
2. 试剂:罗丹明B标准溶液、罗丹明B样品溶液、无水乙醇、氢氧化钠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罗丹明B标准溶液和罗丹明B样品溶液分别用无水乙醇稀释至一定浓度,制备成待测溶液。
2. 激发光谱测定:a. 将待测溶液置于比色皿中,放入荧光光度计样品室。
b. 设置激发光谱扫描范围和步长,进行激发光谱扫描。
c. 记录激发光谱曲线。
3. 发射光谱测定:a. 将待测溶液置于比色皿中,放入荧光光度计样品室。
b. 设置发射光谱扫描范围和步长,进行发射光谱扫描。
c. 记录发射光谱曲线。
4. 数据分析:a. 利用Origin软件对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进行拟合处理,得到最佳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
b. 根据罗丹明B标准溶液的浓度和荧光强度,绘制标准曲线。
c. 利用标准曲线对罗丹明B样品溶液进行定量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通过实验得到罗丹明B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表明,罗丹明B在530 nm左右有较强的激发峰;发射光谱表明,罗丹明B在590 nm左右有较强的发射峰。
2. 标准曲线:根据罗丹明B标准溶液的浓度和荧光强度,绘制标准曲线。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罗丹明B的浓度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²为0.998。
分子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12含量实验报告

分子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12含量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分子荧光法定量测定维生素B2的含量【实验目的】1.掌握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维生素B2的基本原理。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结构及性能,掌握其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荧光是光致发光。
任何荧光物质都具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发射波长总是大于激发波长。
荧光激发光谱是通过测定荧光体的发光通量随波长变化而获得的光谱,反映不同波长激发光引起荧光的相对效率。
荧光发射光谱是当荧光物质在固定的激发光源照射后所产生的分子荧光,是荧光强度对发射波长的关系曲线,表示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相对强度。
由于各种不同的荧光物质有它们各自特定的荧光发射波长,可用它来鉴定荧光物质。
有些发荧光的物质其荧光强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故可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维生素B2溶液在430~440nm蓝光的照射下,发出绿色荧光,荧光峰在535nm 附近。
维生素B2在pH=6~7的溶液中荧光强度最大,而且其荧光强度与维生素B2溶液浓度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用荧光光谱法测维生素B2的含量。
维生素B2在碱性溶液中经光线照射会发生分解而转化为另一物质一光黄素,光黄素也是一个能发荧光的物质,其荧光比维生素B2的荧光强得多,故测维生素B2的荧光时溶液要控制在酸性范围内,且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在稀溶液中,荧光强度F与物质的浓度C有以下关系:F=2.303ΦT0Ebc当实验条件一定时,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呈线性关系:F=Kc【仪器与试剂】1.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型号:F2500HITA[H));1cm石英比色皿l:50mL容量瓶2.试剂:维生素B2标准溶液(10.0μg/mL)(已加乙酸)》【实验内容与步骤】1.系列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的配制取维生素B2(10.0μg/mL)标准溶液1.00mL、2.00mL、3.00mL、4.00mL、5.00mL 分别置于50mL的容量瓶中,标定,摇匀。
取2.00mL待测溶液于50mL的容量瓶中,标定,摇匀。
分子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分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荧光光谱仪器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3. 分析影响荧光强度的内部结构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4. 了解光谱分析法的应用范围。
二、实验原理分子荧光光谱分析是利用某些物质分子受光照射时所发生的荧光的特性和强度,进行物质的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当分子吸收紫外和可见光后,电子跃迁到激发态,随后以发射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再回到基态。
如果发射的波长与吸收的波长相同或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光致发光,其中最常见的光致发光现象是荧光和磷光。
荧光光谱分析主要包括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同步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
激发光谱表示激发光波长与荧光强度之间的关系,发射光谱表示荧光光波长与荧光强度之间的关系。
同步光谱是指激发光波长和发射光波长同时改变时,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
三维荧光光谱是指在三维坐标系中,激发光波长、发射光波长和荧光强度之间的关系。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包括内部结构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内部结构因素主要包括分子的共轭程度、取代基、分子结构等。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溶剂、温度、pH值、浓度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仪器与试剂:荧光光谱仪、激发光源、样品池、标准样品、溶剂等。
2. 实验步骤:(1)将荧光光谱仪开机预热,调整好仪器参数;(2)将标准样品放入样品池,调整样品池位置;(3)设置激发光波长,进行激发光谱扫描;(4)设置发射光波长,进行发射光谱扫描;(5)设置同步光谱参数,进行同步光谱扫描;(6)设置三维荧光光谱参数,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扫描;(7)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激发光谱扫描结果显示,标准样品在特定波长范围内有明显的荧光峰,说明该样品在该波长范围内具有荧光特性。
2. 发射光谱扫描结果显示,标准样品在激发光波长下具有明显的发射峰,说明该样品在该激发光波长下具有荧光发射特性。
3. 同步光谱扫描结果显示,激发光波长和发射光波长同时改变时,荧光强度也随之变化,说明激发光波长和发射光波长对荧光强度有显著影响。
分子荧光光谱实验报告

分子荧光光谱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荧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学会运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
二、实验内容:测定荧光黄/水体系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首先根据已知的激发波长(如果未知,则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以最大吸收波长为激发波长)测定发射光谱,得到最大发射波长;然后根据最大发射波长测定激发光谱,得到最大激发波长;然后在根据最大激发波长测定测定发射光谱;根据所得数据,用origin软件做出光谱图。
三、实验原理:某些物质吸收光子后,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然后经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基态,发射出一定波长的光辐射,此即光致发光。
光致发光现象分荧光、磷光两种,分别对应单重激发态、三重激发态的辐射跃迁过程。
本实验为荧光光谱的测定。
激发光谱:在发射波长一定的条件下,被测物吸收的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的变化图。
发射光谱:在激发波长一定的条件下,被测物发射的荧光强度随发射波长的变化图。
各种物质均有其特征的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因此,根据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可以对某种物质进行定性的测定。
四、荧光光谱仪的基本机构五、实验结果与讨论:吸收池光源 检测器单色器信号显示系统单色器截去所有的激发光和散射光只允许荧光通过激发光通过45050055060065070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S 1 / R 1 (C P S / M i c r o A m p s )Wavelength (nm)S1 / R1固定激发波长473nm荧光黄/水体系 第一次发射光谱25030035040045050055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S 1 / R 1 (C P S / M i c r o A m p s )Wavelength (nm)S1 / R1固定发射波长511nm荧光黄/水体系 第一次激发光谱50055060065070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S 1 / R 1 (C P S / M i c r o A m p s )Wavelength (nm)S1 / R1固定激发波长489nm荧光黄/水体系 第二次发射光谱。
分子光谱实验报告

分子光谱实验报告分子光谱实验报告引言:分子光谱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它通过研究分子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下的吸收、发射或散射现象,来揭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两种光谱方法,对不同分子进行分析与探究。
实验一: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研究分子结构的重要手段。
在该实验中,我们选取了苯酚、乙醇和甲醇作为实验样品,利用红外光谱仪测量它们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情况。
结果显示,苯酚在红外光谱中出现了两个宽而强烈的吸收峰,分别位于3400cm-1和1600 cm-1附近。
这表明苯酚分子中存在有羟基(-OH)和芳香环基团。
乙醇的红外光谱中也出现了一个宽而强烈的吸收峰,位于3400 cm-1附近,这表明乙醇分子中存在有羟基(-OH)。
而甲醇的红外光谱中则只出现了一个宽而强烈的吸收峰,位于3400 cm-1附近,这表明甲醇分子中也存在有羟基(-OH)。
通过对红外光谱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分子中存在的官能团,进而推测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实验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是一种研究分子电子结构和电子能级的方法。
在该实验中,我们选取了苯酚、乙醇和甲醇作为实验样品,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它们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情况。
结果显示,苯酚在紫外-可见光谱中出现了一个吸收峰,位于270 nm附近。
乙醇的紫外-可见光谱中也出现了一个吸收峰,位于210 nm附近。
而甲醇的紫外-可见光谱中则出现了两个吸收峰,分别位于190 nm和270 nm附近。
通过对紫外-可见光谱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分子中的电子能级分布情况,进而推测分子的电子结构和性质。
实验三: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的对比分析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基础上,我们对苯酚、乙醇和甲醇的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苯酚在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峰位置并无明显的对应关系。
这说明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能够从不同角度揭示分子的性质和结构。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报告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掌握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2.学会使用分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荧光物质的荧光光谱特性;3.理解荧光强度与浓度、溶剂极性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原理分子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常见的光谱分析方法,它通过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再测量荧光的强度与波长,利用荧光光谱图判断荧光分子的特性与类型。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原理是:在分子受到激发光的能量刺激后,分子内部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并在激发态停留一段时间,最终回到基态时会发射出荧光光子。
荧光强度与溶液中荧光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关系,与溶剂极性、抗坐标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实验步骤1.使用量筒测量所需溶液A的体积,加入荧光物质,并用石英量筒加入一定体积的乙腈稀释,制成荧光物质的溶液,并用紫外灯照射激发。
2.开启荧光测量仪器,调整光谱扫描参数和荧光强度测量参数,使荧光物质的荧光光谱特性能够充分体现,同时保证荧光强度不过大或过小,影响实验结果。
3.使用荧光测量仪器进行光谱扫描和荧光强度测量,获得荧光光谱图,并使用荧光稳定性方法对荧光测量仪器进行校正。
4.将荧光光谱图与标准曲线进行比对,测量出荧光物质的浓度,并计算荧光量子产率等参数。
5.通过改变溶剂极性、浓度等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荧光强度与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以苯并咪唑(BMD)为荧光物质,在乙腈溶液中测定荧光光谱如下:根据测定值,在BMD浓度和荧光量子产率之间绘制标准曲线如下:通过该曲线可以获得不同浓度下的BMD的荧光量子产率,进而找到最优稀释倍数。
荧光强度与溶剂极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对于苯并咪唑(BMD)、苯基苯酚(PNP)和芘的荧光强度测定,分别在乙腈、乙醇和水三种溶剂中进行,最终得到的结果如下:荧光物质/溶剂乙腈乙醇水BMD 6.308 3.822 2.511PNP 3.566 1.045 0.766芘 3.842 1.764 0.311由表可知,荧光强度随着溶剂极性的升高而降低。
荧光光谱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实验4-1 荧光光谱【摘要】激发态分子返回基态而产生光辐射的跃迁,称为辐射跃迁,即荧光。
本实验利用RF-5301PC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了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2溶液的光谱特性。
固定激发光波长,扫描发射光波长,得到荧光发射光谱;固定发射光波长,扫描激发光波长,得到荧光激发光谱。
【关键词】荧光,光谱,激发,发射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
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
以物质发射的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为依据进行定量分析及以荧光光谱的形状和荧光峰对应的波长进行定性分析的方法称为荧光分析法。
在荧光分析中,将荧光分为自然荧光和人工荧光,本实验所述荧光为自然荧光,即无须经过处理,当受到激发光照射时就能产生荧光的现象。
一、实验目的●理解并掌握荧光产生的机理。
●学会测定不同浓度物质溶液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荧光射光谱。
●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
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
1.产生过程(如图1)●光吸收:荧光物质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此时,荧光分子处于激发态。
●内转换:处于电子激发态的分子由于内部的作用,以无辐射跃迁过渡到低的能级。
●外转换:处于电子激发态的分子由于和溶剂以及其他分子的作用,以及能量转移,过渡到低的能级●荧光发射:如果不以内转换的方式回到基态,处于第一电子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将以辐射的方式回到基态,平均寿命约为10ns左右。
●系间转换: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射跃迁。
●振动驰豫:高振动能级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
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
图12.光谱特性⏹激发谱: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大发射波长),化合物发射的荧光强度与激发光波长的关系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荧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掌握分子荧光光度计分析物质的特征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
4.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
5.学会运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
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
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
具有不饱和基团的基态分子经光照射后,价电子跃迁产生荧光,是当电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各振动能级所产生的光辐射。
(1)激发光谱
是指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的强度随激发光波长(或频率)变化的曲线。
横坐标为激发光波长,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激发光谱反映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产生发光的效果。
即表示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可以被什么波长的光激发、激发的本领是高还是低;也表示用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时,使材料发出某一波长光的效
率。
荧光为光致发光,合适的激发光波长需根据激发光谱确定——激发光谱是在固定荧光波长下,测量荧光体的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变化的光谱。
获得方法:先把第二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测定的λem不变,改变第一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照在荧光物质上,测定它的荧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x为横坐标所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从曲线上找出λex,,实际上选波长较长的高波长峰。
(2)发射光谱
是指发光的能量按波长或频率的分布。
通常实验测量的是发光的相对能量。
发射光谱中,横坐标为波长,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发射光谱常分为带谱和线谱,有时也会出现既有带谱、又有线谱的情况。
发射光谱的获得方法:先把第一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激发的λex不变,改变第二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扫描,测定它的发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m为横坐标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发射光谱;从曲线上找出最大的λem。
(3)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用强度为I0的入射光,照射到液池内的荧光物质时,产生荧光,荧光强度If用仪器测得,在荧光浓度很稀(A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试剂:罗丹明B乙醇溶液;1-萘酚乙醇溶液;3,3’-Diethyloxadicarbocyanine iodide:标准溶液,10μg/ml, 20μg/ml,30μg/ml,40μg/ml和未知浓度;蒸馏水;乙
醇。
仪器:Fluoromax-4荧光分光光度计;1cm比色皿;
spectrofluorometer分析软件。
荧光分析仪器结构:它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液槽、检测器和显示器组成。
光源发出的紫外-可见或者红外光经过激发单色器分光后,照到荧光池中的被检测样品上,样品收到该激发光照射后,发出的荧光经发射单色器分光,由光电倍增管转换成相应电信号,再经放大器放大反馈进入转换单元,将模拟电信号转换成相应数字信号,并通过显示器或打印机显示和记录被测样品谱图。
四、实验步骤
1.样品制备。
配置不同浓度的3,3’-Diethyloxadicarbocyanine iodide溶液,分别为10μg/ml, 20μg/ml,30μg/ml,40μg/ml和未知浓度。
2.打开荧光分光光度计和电脑,预热半个小时。
3.打开spectrofluorometer分析软件,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
首先检测罗丹明B的激发光谱,此时固定发射波长为560nm,检测并保存激发光谱。
然后根据所检测的激发光谱中的最大峰值541nm来设置检测罗丹明B的荧光光谱的激发波长,检测并保存所得的荧光光谱。
4.检测1-萘酚的荧光光谱。
方法同步骤3。
5.用已配置好的3,3’-Diethyloxadicarbocyanine iodide标准溶液进行与2中相同的步骤,找到最大激发波长与最大发射波长,之后选定单点检测模式,并设置成刚选择的最大激发波长与最大发射波长,分别对10μg/ml, 20μg/ml,30μg/ml,40μg/ml进行检测,记录数据,绘制工作曲线。
6.对未知浓度3,3’-Diethyloxadicarbocyanine iodide进行检测,记录数据,并根据工作曲线求出浓度。
五、数据记录和处理
1.数据记录
(1)罗丹明B的测定
图2.罗丹明B的激发光谱
图3.罗丹明B的荧光光谱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