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合集下载

浅谈超高层建筑设计中避难层的设置沈显年

浅谈超高层建筑设计中避难层的设置沈显年

浅谈超高层建筑设计中避难层的设置沈显年发布时间:2022-04-29T03:07:58.697Z 来源:《城市建设》2022年1月中2期作者:沈显年[导读] 避难层旨在发生火灾时临时疏散超高层建筑中的人员。

南宁市建筑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沈显年摘要:避难层旨在发生火灾时临时疏散超高层建筑中的人员。

主要功能是给建筑内未能及时撤离的人群提供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属于室内的临时安全区域。

本文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简单分析超高层建筑中避难层的设计要点,希望对读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疏散;安全超高层建筑大都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建筑功能,同时内部的许多装修材料也具有一定的可燃性,当出现火情时,会给人们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由于超高层建筑一般人数多、楼层多、疏散距离长,疏散到室外地面、屋顶天台或者避难层所需时间也相应要长,所以安全疏散难度极大,超高层建筑的避难层,在火灾、地震等灾害发生的时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中对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置具有很高的要求。

本文以广西南宁五象新区环球金融中心项目T1总部办公楼为例,具体分析超高层办公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一、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的原则(一)时间原则在超高层建筑之中,一般总体层数都会超过30层,这也对于建筑物总体的疏散能力提出了较为严峻的考验。

而根据科学数据分析表明,在超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情况下,只需要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火情就会蔓延到整个建筑物之中。

也就是说,超高层建筑物必须能够在九十分钟之内,将所有的人员全部疏散到建筑物之外。

然而从当前的超高层建筑物的建设情况来看,其疏散能力较为有限。

而火灾本身就属于极端恶劣的救援条件,往往会导致疏散工作失去秩序,进而引起踩踏情况,也为消防人员的救援工作制造了一定的阻碍。

(二)实用性原则超高层建筑的避难层设计一定要突出实用性。

我国对此颁布了相关条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并且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置要求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置要求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置要求
超高层建筑的避难层设置要求如下:
1. 面积要求:避难层的面积应尽可能大,以容纳更多的人员。

一般要求不小于建筑总高的5%,以确保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
供人员避难。

2. 独立空间:避难层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空间,与其他功能区域有明确的隔离。

它应该具备独立的出入口、通道、照明、通风等设施,以保证人员在避难层内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3. 结构强度:避难层的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能够承受可能的建筑震荡和其他外部冲击。

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应延伸到避难层,以确保其稳定性。

4. 防火防烟设计:避难层应设计为具有较高的防火和防烟性能,以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其中包括使用防火材料、设置消防设施、安装防烟排烟系统等。

5. 供水和排水:避难层应该有足够的供水和排水设备,以满足人员日常生活的需求。

这包括饮用水、卫生间、洗浴等设施。

6. 通信和电力:避难层应配备可靠的通信和电力设备,以确保人员能够及时联系外界,并提供照明、通风、空调等基本生活设施。

7. 逃生通道:避难层应设有多个逃生通道,以确保人员在紧急
情况下的安全疏散。

逃生通道要与其他区域保持独立,且设置有明显的标识和指示。

总体来说,超高层建筑的避难层设置要求综合考虑人员容纳、生活条件、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获得有效的保护和生存空间。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要点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要点

图1 剖面图个建筑的层高较高且人员较多,则一个避难层所保护的层足设计避难人数的要求,并宜按每1m2容纳5人计算。

《办公建筑设计标准》(J G J/T67—2019)中5.0.3的可按照每9m2容纳1人的标准来计算设计所需的避难人1 避难层位置计算办公人员数量规范要求避难区面积(m2)实际避难区面积(m2)2884-576.8619.822407--—481.4503.522407--—481.4726.111430——2避难层的平面设置避难层的功能分区主要可分为避难区、设备用房区和半室外平台区。

设备用房和管道井与避难区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防火墙隔开(图2)。

从总体布局角度考虑,消防扑救场地位于建筑北侧,因此避难区和消防救援窗应与消防扑救场地相对应,以便在火灾发生时便于消防员进行救援。

设备用房区集中布置在非消防扑救场地一侧,按照规范要求,若避难层内设备用房需要492024.04 |50 | CHINA HOUSING FACILITIES图5 原施工图立面图图7 修改后立面图图8 修改后剖面图图6 修改后平面图图4 原施工图平面图图3 避难层典型不利剖面图2 避难层平面512024.04 |直接向避难区开门,则门与避难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 m ,并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以避免设备用房发生危险时影响避难区的安全。

3避难层的剖面设置考虑到避难层包含设备用房功能,内部管线较为密集,特别是电气机房对净高有较高要求,因此本项目将11层、22层及33层避难层的层高分别定为4.8、5.5和5.4 m 。

在设备用房中,暖通加压进风机房、排烟机房等需要对外开设百叶窗,同时进风和排烟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导致避难层内的管线较多且分散。

经过管线综合布局后,确定了避难层的最小净高为2.4 m (图3)。

4避难层的立面设置超高层建筑的立面设计通常以竖向线条为主,以强调建筑的挺拔感。

然而,由于避难层内设有进排风机房等设施,外立面会出现横向百叶窗,这打破了竖向线条的连贯性,影响了建筑立面的视觉效果。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李蕾;陈璐【摘要】根据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版)要求,超高层建筑必须设置避难层.结合工程实践,介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功能分区、建筑外立面外观、外立面构造及避难层与空中绿化结合等设计方法与原则,并指出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以提高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与建筑整体的协调性.【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9(026)004【总页数】3页(P64-66)【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建筑设计;避难层;功能分区;玻璃幕墙【作者】李蕾;陈璐【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根据我国现行规范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5.23条,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

第1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2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

因此,超高层建筑设计不可避免地需要针对避难层空间进行设计。

有些地区(如南宁)规划局对超高层建筑空中绿化有特别的鼓励措施,例如,避难层3面通风,做空中绿化,避难层面积可不计入地上容积率。

1 避难层功能分区从平面角度看,避难层功能分区大致分为3种:避难区、设备机房区和半室外平台区。

避难区应满足此避难层与上部相邻避难层之间楼层人员避难使用,满足面积要求(按5.0人/m2计算,高度250m以上建筑执行“关于印发《建筑高度大于250米民用建筑防火设计加强性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按4.0人/m2计算)。

设备机房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在工程设计中,通常会在避难区与非避难区进出口处设置前室。

根据暖通系统设计要求,避难层通常还需考虑空调室外机的机位区域,这就需要避难层的外立面需满足空调室外机通风的要求。

2 避难层外立面外观设计从立面角度看,超高层建筑避难层外立面设计一般存在2种处理方式:①在立面上不强化避难层位置,外立面仍保持完整统一,使整个建筑外形浑然一体;②将避难层作为立面韵律变化的造型元素,强化其位置,且在立面设计中在避难层的位置刻意采用不同的设计语言。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一、《高规》要求:
1
2
8
二、说明:
避难层: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

避难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临时避难用的的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的临时避难场所。

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提供一定的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是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排烟设施;三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和避难,与疏散楼梯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串联形式。

避难层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的较多),这种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
高的
避难层有敞开式和封闭式。

①敞开式不设维护墙,一般设在顶层。

不适宜寒冷地区使用。

②半敞开式避难层设≥1.2米的防护墙,上部设开启的封闭窗,自然通风排烟。

③封闭式避难层应急设施齐全.
三、图示:
四、实例:见cad图纸。

国内外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置要求的解析

国内外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置要求的解析

国内外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置要求的解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也会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国内外都出台了相应的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置要求。

下面将分步骤进行解析:第一步:国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置要求根据我国《高层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建筑高度在大于100m且小于200m的高层建筑应设置1个避难间,高度在2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应设置2个避难间。

而这些避难间应满足以下条件:1.面积应大于等于人数×1.5 m²。

2.通风应满足要求。

3.供应饮用水和卫生设施。

4.与消防通信中心联网。

第二步:国外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置要求不同国家的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置要求有所不同,但普遍要求避难间应当满足以下条件:1.面积应大于等于人数×1.5 m²。

2.通风应满足要求。

3.储备一定食水和食物。

4.配备基本医疗设备、手持灭火器等。

5.具备夜间工作和舒适设施,如睡椅和洗手间等。

6.通过独立的通道连接每个楼层。

第三步: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重要性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是其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设施,消防、地震等事故发生时,避难层可以为人们提供“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可以为消防员的抢救行动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

第四步:避难层(间)的管理和维护避难层(间)管理和维护需要日常重视,保证其设施设备完善、灰尘和污秽不积累、储备物品及时更换更新等,保障其在紧急情况下的有效运营。

最后,高层建筑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设计、布局和管理十分重要。

各国应该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定,且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以提高高层建筑的整体安全性。

浅谈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浅谈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见图1)。

平面设计确定了解决的方案,剪刀楼梯的剖面还要解决高度的问题,要保证梯段各处都不能出现碰头现象。

通过在楼梯设计之初就按照最高的层高来预留梯段长度,反复调整各梯段踏步数、起步位置和平台宽度,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既保证梯段不碰头,又保证避难层各管道有足够的转换空间。

(见图2)
3结语
避难层是超高层商住建筑的重要设计内容,主要包含避难层的布置和疏散楼梯的设计。


图1螺旋双跑剪刀楼梯布置图图2螺旋双跑剪刀楼梯剖面图。

避难层与避难间的区别

避难层与避难间的区别

避难层与避难间的区别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避难层与避难间的区别一、概念区别避难层是指超高层建筑中专供发生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使用的楼层。

避难间是指作为避难使用的几个房间。

二、设置场所区别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

根据,高层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的病房楼层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

根据,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应设置避难层。

图1 避难层平面图示图2 避难间平面图示图3 高层病房楼二层以上的病房楼层和洁净手术部避难间设置要求平面示意图三、避难层的设置要求1、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

注:此处高度计算是从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算起,而非室内或室外设计地面标高。

另外注意本条文中的应和宜的使用。

2、通向避难层(间)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

注: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的做法,是为了使需要避难的人员不错过避难层(间)。

3、避难层(间)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并宜按人/㎡计算。

注:此处是净面积,而非建筑面积。

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

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其中的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

管道井和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避难间内不应设置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不应开设除外窗、疏散门之外的其他开口。

注:本条应注意设备管道区和管道井在防火分隔时的区别,前者为防火隔墙,后者为防火隔墙。

5、避难层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令狐采学
一、《高规》要求:
5.5.22建筑高度超过l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

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不应大于45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

2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3 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
4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5 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7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防烟设施;
8 应设置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二、说明:
避难层: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

避难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临时避难用的的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的临时避难场所。

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提供一定的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是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排烟设施;三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和避难,与疏散楼梯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串联形式。

避难层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的较多),这种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停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需要净面积300m2.。

另一种是专用避难层。

专用避难层核心部位的设备和垂直交通设施,必需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满足上述要求。

避难层净高不应低于2.0米。

当有多个避难层时,第一避难层或避难间距地面的高度位置由层高和当地城市消防部门所配置的消防登高车的云梯高度来确定。

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45米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45米高度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

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高的云梯车,可满足该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大致定在十五层左右。

在做具体建筑工程设计时第一避难层或避难间的有效避难面积宜较上部各层稍大一些。

以满足滞留于这一层的疏散人员达到临时避难的效果。

避难层有敞开式和封闭式。

①敞开式不设维护墙,一般设在顶层。

不适宜寒冷地区使用。

②半敞开式避难层设≥1.2米的防护墙,上部设开启的封闭窗, 自然通风排烟。

③封闭式避难层应急设施齐全.
三、图示:
四、实例:见cad图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