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第8课 交流与文化传播 华东师大版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8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一、选择题1.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下面选项属于文明融合的是( )A.亚历山大东征B.希波战争C.罗马帝国的扩张D.马可·波罗来华2.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自己的游记中这样描写当时的中国皇宫:大殿和房间都装饰雕刻着镀金的龙……材料中的“中国皇宫”是指( )A.唐朝的长安B.北宋的东京C.元朝的大都D.明朝的北京3.下列历史人物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或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4.记述了东方经历与见闻,后来激起欧洲人对东方憧憬和向往的是( )A.《荷马史诗》B.《天方夜谭》C.《大唐西域记》D.《马可·波罗游记》5.马可·波罗的书几次出版均被抢购一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另一方面,整个14世纪里,佛罗伦萨的街头都有被起名为“马可·波罗”的小丑,说着没人相信的大话以博众人一笑。
这种现象说明了( )A.意大利人崇拜马可·波罗,纷纷给孩子起相同的名字B.意大利人嫉妒马可·波罗,故意丑化他C.意大利人既向往东方的财富,又怀疑马可·波罗的描述D.名字相同纯属巧合,无足为怪6.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0~9 这十个数码,创造它和将它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人分别是( )A.印度人、阿拉伯人B.罗马人、阿拉伯人C.阿拉伯人、阿拉伯人D.中国人、阿拉伯人7.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欧洲人的手。
”结合历史知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C.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D.欧洲人完全照搬中国科技成就8.“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马可·波罗远行中国的史实,告诉我们应该具有( )A.开放与交流意识B.爱国意识C.民主与法制意识D.历史是非观念9.下列有关古代文明冲撞与融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B.古代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C.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向单一,即西方向东方学习D.马可·波罗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书第8课笔记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书第8课笔记第8课《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特殊段落,它涉及到与外来文化的关联,以及中国自身文化的发展。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书第8课》系统概括了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演变历史,依次介绍了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外国文化融入中国文化、封建社会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演变及其后果、大宋政权的形成、郑和的航行,以及属于中国的灯谜文化等事实。
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关键时期。
中原的政治局面发生了变化,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游牧民族到中国的部落,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如礼仪、历法以及集体契约等,这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影响后,中国地方政治和社会经济发生了变化,民族融合变得更快,国家也出现了以夏、商、周为代表的多民族国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国文化积极融入中国文化,它们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深远。
比如唐代的文物荟萃,受近东文化的影响,使我国的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代经济发展迅速,商业得到了大力支持,因为当时海外的商业活动日益增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也不断拓展;明清时期政治社会的变化也让外来文化受到影响,它们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变化和发展。
从案例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演变,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演变,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使它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第二,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演变,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融合,也影响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发展;第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演变,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使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中国历史上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演变,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也影响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
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演变,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总的来说,它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当好好掌握外来文化,消除文化跨越性,强调文化共享,促进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让中国文化在国际间走向开放,在世界文明中发挥更大作用。
历史九年级1-8课,重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一课人类的形成一人类的形成(一)人类的出现1人类形成的时间: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2正在形成中的人:非州南方古猿3完成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4世界散打主要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二)氏族社会1母系出现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主要特征:①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②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③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2父系出现原因: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主要特征:①男子从事犁耕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中开始占主导地位②人们开始“即知其母,又知其父”③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④男子开始支配社会(三)国家的产生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古代埃及1大河: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水退下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2出现: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3统一: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议起来4标志:金字塔——国王的陵墓,权力的象征(二)古代巴比伦王国1大河:幼发拉底河和低格里斯河在“新月沃地”东部并行奔流2出现: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起许多奴隶制效果3统一:公元前18世纪以后汉漠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气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小国4标志:法典——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善的成文法典(三)古代印度1大河:喜马拉雅山的积雪为印度河提供充足的水源,是两岸土地肥沃2出现: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3统一:雅利安人入侵,在印度河,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小国4标志: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一西方文明之源(一)雅典城邦的繁荣1爱琴文明:①出现时间:公元前2000年左右②发祥地:克里特岛③中心:克里特岛→希腊半岛④内容: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2雅典城邦:①建立时间:公元前8世纪②特点: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展3希腊奴隶制共和国:①建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②全盛时期: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③全盛表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1罗马城邦:①时间:公元前八世纪②地点:意大利半岛的太伯河畔2罗马共和国:①时间:公元前509年②立国基础:征服意大利半岛称霸地中海3罗马帝国:建立背景:罗马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建立时间:公元前27年建立者:屋大维影响: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四课亚洲凡间国家的建立一亚洲凡间国家的建立:(一)大和兴起: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二)大化改新:1背景:①6~7世纪,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②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2 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种植,向他们收取赋税3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凡间社会过渡的标志(三)阿拉伯国家的建立:1伊斯兰教的创立:①背景:6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人民渴望统一,伊斯兰教应运而生②时间:7世纪初③创立者:穆罕默德③影响: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统一④建立国家:时间622年地点麦地那特点政教合一⑤圣地:麦加2 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建立:632年第五课中古欧洲社会一中古欧洲社会(一)西欧封建社会:1建立时间: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2建立民族:日耳曼人(二)查理·马特改革:1时间:8世纪前2内容: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制,受封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3影响: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农奴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低层(三)罗马教廷特点:政治上: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有权)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有财)思想上: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神权凌驾于一切(四)1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开始出现座位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意,法,英,德等都有和多著名城市2兴起的影响:①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②市民阶级形成了,又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及答案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3.结合典型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只是受佛教、道教的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
(4)唐代:儒学复兴运动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②时间:唐朝中期。
③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1)兴起: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1)传入:汉代传入。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②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3)曲折:反佛斗争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概况:南朝的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1.文学 总体特征是乱世文学,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历史初三历史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初三历史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上一直存在的现象。
从远古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的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一直在不断地发生。
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来说,交流与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初三历史中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文化和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往往离不开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示范。
通过丝绸之路,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得以相互借鉴和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如,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技术传播到西方,希腊罗马的哲学、数学和医学知识传入中国,促进了双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促进世界的多元发展。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这些文化和传统的融合可以使世界更加多元化。
文化的多元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例如,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接触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从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交流。
这种多元性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
此外,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可以激发社会创新和进步。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往往会带来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这种创新的思想和观念可以推动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例如,文艺复兴运动就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诞生的。
文艺复兴从艺术、科学到社会制度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欧洲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样,当今世界的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离不开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文化失衡问题。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利益冲突,可能会产生文化冲突和文化争议。
例如,现代社会中的民族和宗教冲突就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
2019-2020年新教材素养突破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及答

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从儒学独尊到“三教合一”(1)汉代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①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
②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③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3)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2.从佛教“盛行”“灭佛”到复兴儒学(1)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2)南朝范缜抨击佛教: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统治者四次灭佛: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
②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韩愈提出复兴儒学①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②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学习聚焦]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
[知识拓展]儒学独尊(1)董仲舒新儒学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微点拨]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一方面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初三历史认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初三历史认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人类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了解世界各个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对于我们认识人类历史、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初三历史课程中关于认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展开讨论,通过回顾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与交流,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文明的发展与演变。
一、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路径,通过这一贸易通道,东方的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中东、地中海地区展开了广泛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传入欧洲,中东的香料、宝石被带到了中国,东西方文明互相影响、交流与融合。
二、近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近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况。
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欧洲列强将自身的文明输出到世界各地,推动了西方文明的传播。
然而,这种传播并非完全平等,更多地是以武力和压迫为手段,导致了许多非洲、亚洲国家文化的消失或衰退。
同时,西方文明也接纳了来自其他地区的启示,创造出了众多先进的思想、科学和艺术成果。
三、世界文明的和谐发展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交流的便捷化使得文明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紧密。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了解不同文化、习俗和历史,促进了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
同时,旅游业的繁荣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亲身体验不同文明的机会,加深了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识与尊重。
四、历史认识世界文明的启示通过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的认识,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文明交流与发展是多元化的,不同文明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借鉴,共同促进文明的进步。
其次,交流与理解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沟通与交流,才能增进不同文明间的认知与尊重。
最后,我们应该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仇外心理,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提纲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1、人类的出现:猿类——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
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2、人类的进化: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晚期智人——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3、人种及分布: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澳洲;黄色人种——亚洲;黑色人种——非洲、南美洲4、氏族社会: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财产公有,以采集和鱼猎为生。
家务劳动为主,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社会:婚姻相对固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从事犁耕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出现商品交换和私有制,部族和首领是男人。
5、原始人群居生活的原因: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原始,物质相当匮乏,只有依靠集体才能生存。
6、比较: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及后果。
相同点:⑴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⑵都实行财产、分配公有制。
不同点:⑴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⑵母系氏族社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社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⑶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解体。
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1、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前约3500年)——尼罗河流域——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权力与尊严的象征古巴比伦(前约3500年)——两河流域(“新月沃地”)——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古印度(前约2500年)——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古中国(前约2070年)——黄河、长江流域——分封制2、古文明与大河的关系(大河文明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日光充足,适合人生存;②大河流域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马可波罗的东来、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阿拉伯数字三个方面把握。
马可波罗的东来主要是介绍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
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外传的路线及对人类产生的重大贡献。
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意义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
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
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
“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
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
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
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可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
【疑难点拨】
为什么元朝时期中西交流活跃,有不少欧洲人士陆续东来?
思路:第一,蒙古远征的后果。
蒙古大军的西征南扩,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线路,提供了一个各地交往的大舞台。
这个情况类似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
第二:蒙古的开放政策。
蒙古的军事征服建立起一个覆原广阔的大帝国,包含多种民族,蒙古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对各族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采取开放宽容的政策。
当时鼓励交流,重视外贸。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
A、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D、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3、中国的造纸术正式外传是在
A、公元7世纪以前
B、公元751年怛(da)逻斯之战后
C、东汉时期
D、北宋初年
4、欧洲人自己开始制造火药武器并用于实战是在( )
A、1241年,蒙古铁骑攻入东欧腹地后
B、公元7---8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后
C、1258年,蒙古军围攻阿拉伯的巴格达以后
D、公元14世纪上半期
二、填空题
5、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_____________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6、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_》。
7、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_________。
8、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__________时期。
9、生活中常用的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古代________人发明的。
三、填图析图:
10、右图的人物是、
他的著作是
四、问答题
11、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什么重大的影响?
【拓展提高】
11、马可波罗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与前面介绍的那些活动比,有什么不同呢?
【史林采风】
马可·波罗
约1254—1324年,出生于意大利著名的商业城市威尼斯,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当地有地位的富商,长期在近东一带经商,1260—1269年间,因担心君士坦丁堡政局有变,前往东方,到过蒙古帝国的夏都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1269年回到威尼斯。
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同他的父亲、叔父三人,离开了威尼斯。
他们穿过西亚和中亚,到达元朝朝廷。
他们受到了元世祖的接待,马可·波罗为元朝政府服务17年。
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以后在一次对热亚那的战争中被俘,他在狱中口述了东方见闻,他的口述由一个叫做罗思蒂谦的人记录下来,成为《马可·波罗行纪》。
在书中,他描绘了中国的富庶景象和繁荣的城市、众多的人口。
他在书中称元朝大汗的禁卫军为男爵,共1.2万人。
他说,大汗每年“颁赐此1.2万男爵袍服各13次。
每次袍色各异……由此共为13色。
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每年并以金带与袍服共赐此1.2万男爵,金带甚丽,价值亦巨,每年亦赐13次……君主亦有袍服13袭,颜色与诸男爵之袍服同。
唯较为富丽,而其价值未可以数计也。
”他还叙述了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宫殿和佛塔,特别说到那里富有黄金、珠宝。
马可·波罗的叙述中有些荒诞的地方,例如说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