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优势6-26大众日报
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

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家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的集合体,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独特性,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国家软实力的影响,并阐述如何发展传统文化以提升国家软实力。
1. 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独有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宗教、哲学、艺术、节日等方方面面。
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使得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与众不同,为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独特资源。
举个例子,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和谐、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的追求,这种价值观在当今世界中呈现出强烈的吸引力,能够为中国树立文明、友好的形象。
2. 传统文化的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对于加强国家形象、推广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文学、戏剧等方面的成就都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展示窗口。
中国的京剧、书法、中医等传统文化成就就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广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不断提升了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3. 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心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可以加强公民的文化自觉和国家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例如,日本的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视礼仪和忍耐精神,这为日本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4. 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吸引外国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国家利用传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通过文化旅游吸引外国游客,并在旅游过程中向他们展示各个方面的传统文化。
这种形式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国家的软实力。
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和古代建筑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意大利塑造了一个浪漫、文化的国家形象。
5.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保障国家软实力的长期发展的重要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独特标识,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仁爱、诚信、正义、和谐等。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的结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社会,这些价值观念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例如,“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有助于消除隔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诚信”观念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交往的基石,能够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和认可。
通过弘扬这些价值观念,中国能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和道德高度,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成就斐然,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的光芒。
从古老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书法、绘画到戏曲、舞蹈,从儒家、道家到佛教的哲学思想,无一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我们可以将其推向国际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近年来,中国的传统戏曲、武术等在国际上的演出越来越多,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誉;中国的影视作品也在不断地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如《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提升了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现代社会,文化创新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习俗等都可以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
传统文化对提高我国软实力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提高我国软实力的意义摘要:在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来受到重视。
中国身处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阶段,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关键是要发掘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和萃取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独具特点的世界观与哲学观,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基因。
把传统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基础,有利于在国家软实力建构的视域中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价值;有利于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建构国家软实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
关键词:软实力建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基因独特优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而言,不能把推进社会的恒久动力仅仅锁定在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层面上,而是要寻找一种能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模式,并借此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所谓国家软实力,实际上就是讲文化实力,讲一个国家除了单一经济实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种力量。
这种影响力,这种对外界的形象,都构成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概念。
具体软实力所指的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和凝聚和来自文化传统持久的一种对国民的影响感,凝聚力。
也包括的文化产品,比如说出版物、报纸电影、电视事业,等这些东西的影响。
甚至是语言,比如说语言表达的一种影响力。
一种美感,一种魅力,都应该是包括其中。
国家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美国人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认为软实力即国家的文化力量,包括三种力量,一是对他国产生的文化吸引力;二是本国的政治价值观;三是具有合法性的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
提高文化软实力,需做好“形神兼备”大文章

提高文化软实力,需做好“形神兼备”大文章作者:张双喜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21年第03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将“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到二〇三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然成为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与支撑,成为国家与国民的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更成为各级政府、文化工作者与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综合学术界的观点,从文化外显的力量和该力量如何外显出来的层面界定,文化软实力是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而文化凸显其力量的深层内质则是文化软实力的内容,是由文化的结构和功能所内蕴的一种力量,是产生文化外在影响力的内在根据。
如果说文化外显的力量是文化软实力的“形”的话,文化凸显其力量的深层内质则是文化软实力的“神”。
提高文化软实力,既要关注文化力如何充分外显,又要关注文化力何以能够充分外显,需要做好“形神兼备”大文章。
从“形”的方面做文章,需要从以下几点发力: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民族文化资源构建文化软实力内在基元。
中国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坚实基础,是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源所在,更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审美境界、人格操守、思维方式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能够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发展的中国智慧。
为此,我们要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宣传,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新力量,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二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筑牢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中华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价值

中华 传 统 文化 的软 实力 价值
江 凌
摘 要 : 丰 富而厚重 的历 史 文化 资源是 中华传 统 文化 资源 的基 本优 势 , 仁爱、 以德 治 国、 天 人合 一 及 和合 、 中道 等价 值理 念 成为建 构和 谐社 会关 系 的基础 , 中华传 统文化 的核 心价 值观 日益显 示 出弥久
文 化是 民族 的血脉 , 是 人类 的精 神家 园。 作 为连 接 历史 、 现 实 和 未 来 纽 带 的 中华 传 统 文
大量 的物质文化遗产 , 也包括丰富 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有力地支持了国家 软实力 的提升 。就精神层面而言 , 中华文化遗 产蕴含着 中华民族特有的物质力量 、 精神价值 、 思维方式和想象力 , 体现着 中华 民族 的生命力
( 0 9 B G 0 6 7 ) 阶段 性 成 果 。
作者 简介 : 江凌 , 男,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 与设计 学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 究基地副研 究员( 上海 主要从事文化与文化产业、 新 闻与传播 学研 究。
78
2 0 0 2 4 0 ) ,
中华 传统 文化 的 软实力 价值
家 国一体 的社会结构 中, 特别强调人与人 、 人与
社会 、 人 与 国家 之 间 的 “ 道” 和“ 德” 。老 子 强 调 “ 万 物 莫 不尊 道 而 贵德 ” , 孟子云 : “ 饱食暖衣 , 逸
重要范畴。 《 道德经》 中有 : “ 万物负阴而抱 阳, 冲 气 以为和。 ” 《 国语 ・ 郑语》 中周太史史伯 云 : “ 夫 和实生物 , 同则不继。 ” 《 苟子 ・ 天论 》 日: “ 万物各 得其 和以生 , 各得其养 以成 。 ” 中华传统文化 中
增强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增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本文将探讨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以及如何有效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意义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文化资源的积累和运用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更具有持久性和影响力,可以塑造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提升其国际地位。
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个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包括文学、音乐、美术、哲学、宗教、尚武等方面。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传承民族的血脉和文化基因,也可以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全球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 传承文化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后代子孙了解和继承自己的文化血脉,从而加深对自身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2. 传播全球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多样性,为国际社会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
3. 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上最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通过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塑造中国的文化品牌,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
三、有效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1. 教育引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教育课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
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者:刘闻佳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8期摘要:文化软实力是一国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价值导向其目的不在于谋求外交领域内的霸权地位,而在于实现我国的和平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交往中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广大民众当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为此,我们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于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成果传播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一、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内涵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综合国力既包括人口、领土、经济、科技等物质方面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
其中,软实力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
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是指“国家、边界、民族、领土等硬实力之外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也就是通过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感染力等来实现自身对外界的影响。
”根据约瑟夫·奈的理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包含以下要素: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亲和力、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对国际规范的导向和控制能力以及国际舆论对该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在构成国家软实力的诸多内容中,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关键性要素。
文化软实力是指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者特定人群在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文化所具有的创造力、凝聚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我国软实力和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软实力和中华传统文化邱经祥“软实力”概念自从20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到今天,它已成了我们异常热心探讨的一个问题。
其中,探讨它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对“软实力”的一种理解软实力,本质上依然是指一种实力。
而实力,本身就是国与国之间或一个政权与另一个政权之间在竞争对抗时所表现出来的能摧毁征服或控制对方的一种实在的力量。
这种力量最初是指军事上的,如地形、武器、军队数量、兵员素质等,后来再延伸到科技、经济等领域,这些都可以用数字或某种标准来精确衡量,我们姑且将这些东西称为“硬实力”。
但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说明国家政权间的对抗不仅仅存在硬实力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存在着国家制度、文化,而最终存在着由人心向背等因素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国家政权间的对抗还存在着一种硬实力之外的实力,即软实力,一种无法用数据指标来精确衡量但可以为人们所把握的国家政权间的竞争对抗力量。
所以,软实力实质上就是指根据人心向背而产生的国家力量。
笔者认为这比那些认为软实力是指文化吸引力之类的观点更能揭示软实力的本质内涵。
硬实力归根结底是由软实力来发挥,软实力自始至终也依靠硬实力为基础,二者辨证统一,不可分离。
以上观点若可成立,那可以说“软实力”概念的内涵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早以阐述,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之类是也。
“软实力”一词可说是对我国古代关于“得失民心”观点的逻辑重建。
二、中华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软实力思想软实力作为关于人心向背的国家力量与人的精神力量是一体的,我们若要探讨软实力,那么就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探讨,因为中华文化的力量又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是支撑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从某种角度来说,有关软实力的思想内容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探究论述,而今只不过是用“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重新进行逻辑构造而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文无法全面阐释,只挑取一些儒家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其中一种代表进行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何中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在一系列竞争中实现的。
在不同的时代,引发人类竞争的原因也各有侧重。
在古代,人类竞争大多是因为争夺地盘和掳掠财富而引发;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摩擦、碰撞,则构成近代竞争的主因;到了当代,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又变成人类竞争的主要诱因。
在这里,隐含着一条经济、政治、文化依次展开的脉络。
由此可见,在21世纪,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文化软实力其实并不“软”,它甚至从根本上决定着文化硬实力,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辩证法。
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无疑要靠文化硬实力来支撑,但更要靠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配合。
因为从历史的长时段看,只有软实力才是恒久起作用的力量。
着眼于人类的未来发展,看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真正优势之所在,既要着眼于它对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有何贡献,还要着眼于它对整个人类的未来前景能够提供怎样的智慧和启迪。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显示出自身的突出优势。
具体地说,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提供坚实基础。
反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化的狂飙突进使得每一个被卷入其中的非西方民族,都不得不经历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深刻变革,其历史后果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现代化在消解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的同时,也日益瓦解着民族的文化个性。
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全球化早已构成我们的基本历史语境,它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匀质化格局。
在现代化的反传统姿态中,我们蓦然发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一时间突然找不到答案了,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孤岛效应”。
文化的断裂导致了文化认同危机,以至于出现了“香蕉人”,即黄皮肤白心灵的畸形文化人格。
这恰恰是造成国人文化身份焦虑的主要原因。
不能不承认,文化上的自我迷失,成为文化上的自我殖民化的重要心理原因。
然而,我们中华民族自晚清以来所孜孜以求的现代化,不能是任何别的意义上的现代化,只能是“中国的”现代化。
这种现代化主体的文化自觉,乃是现代化真正走向成功的绝对前提。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有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就成为这种文化自觉的关键所在。
黑格尔曾经说过,对于欧洲人来说,一提起古希腊,就有一种家园之感。
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家园之感又源自何处呢?它无疑源自我们所固有的文化传统。
中国人在文化上的归依,不能不追根溯源,回到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上来。
对文化之根的自觉追寻和接续,是我们重新揭橥自己的文化本根性的契机,它无疑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内在基础和获得文化归属感的不可替代的依据。
离开了这样一种文化共识的根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没有着落。
因为“民族”首先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地域学或人种学的概念。
如果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传统荡然无存了,那么这个民族其实也就名存实亡了。
现代新儒家当年的焦虑正是缘此而生发出来的,它说到底不过是文化认同危机在文化意识层面上的反应罢了。
这就从否定的方面凸显了文化认同对于民族概念建构的前提性意义。
作为独特文化标志,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构成该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原型,它为整个民族力量的整合奠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天下所有炎黄子孙达成文化共识提供了一个基本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
就此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最深刻的根源和最丰厚的土壤。
正是在它的基础上达成的普遍文化认同,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舞台的博弈中胜出,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寻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念。
21世纪的人类能否找到走向未来的出路,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能否成功地摆脱生态和环境危机带来的生存困境。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能源短缺、淡水资源匮乏、核威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表明我们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事实上,它宣告了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危机。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不过是人类试图走出生存困境、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的尝试。
人类目前所遭遇的一系列发展难题,说到底乃是以戡天役物为基本取向的现代技术泛滥的结果。
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相信“知识就是力量”,无视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尊严,造成了人类把自身从大地上连根拔起的危险后果,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人同自然的关系,到头来整个人类不得不承受自然界的残酷报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最核心理念就是“天人合一”,它主张人道顺应天道,寻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诚如梁启超所说:“中国古代思想,敬天畏天,其第一著也。
……故人之于天也,敬而畏之,一切思想,皆以此为基焉。
”重要的是,这一基本理念决定并塑造了古典技术的文化取向和文化品格,它使得在技术的展现中达成人与自然的双赢:一方面因势利导,让大自然为人类的福祉服务,另一方面又维系自然界的均衡和自洽,使之能够为人类永续利用。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最为睿智的是体现在恰当地看待人的欲望上。
中国人相信只有把自己的欲望限制在自然而然的范围内才是最适当的,既不剥夺它,也不放纵它,更不人为地制造它。
因此,避免了对自然界的过度占有和贪得无厌的攫取。
从文化角度说,现代技术得以改造和优化的唯一出路,只能是恢复技术的古典品格。
正是在这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显示出了它的独特魅力。
能否实现由“以人克天”到“天人合一”的转变,将从根本上决定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否获得可持续性。
如果不能完成这一理念的重建,那么目前正在建构的生态文明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就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这绝非危言耸听,也不是言过其实。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未来的历史还将继续证明,罗素所说的乃是一个西方智者的肺腑之言,它具有深邃的穿透力。
正是在应对生存危机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了强大的拯救力量。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优化人际关系、重建道德秩序提供重要支撑。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释放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带来了经济的空前繁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媒体频频曝光的唯利是图、见死不救、掺杂使假、坑蒙拐骗之类公然践踏伦理底线的事件,的确折射出人们道德感衰弱的征兆。
社会信任的危机,严重妨碍着人们之间的彼此交往。
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在一定范围的蔓延,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
这些消极现象日益严重地挑战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不仅败坏了社会信用体系,而且妨碍了社会关系的有机整合。
如何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如何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重建道德,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赖,乃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在总体上是性善论的。
这种自我认知,是基于对人性的信任而建立起来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一般都是把德性看成是人不同于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规定。
在中国文化看来,德性优先于知识。
这一顺序,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在乎和看重道德选择。
人是德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决定了我们相信德性才是力量,所谓“仁者无敌”。
人生在世,当然不能离开利益的追求和满足;但按照中国文化的“义利之辨”,人们追求自我利益必须恪守“以义制利”的原则,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样才能证成自己的君子人格,也才能达致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
孔子就主张“见利思义”、“以义为上”,即所谓“义然后取”。
如果君子爱财,取之无道,以至于无度;如果在利益面前,不管是否合乎道义,都一古脑地攫取,那就十分危险了。
道德之所以出现滑坡,不正是陷入这类误区的结果吗?只有恪守“德性优先”的选择原则,我们才有可能在各式各样物质利益的诱惑面前获得足够的免疫力。
倘若人们在实际的交往中,都能够秉持“以义制利”的“义利之辨”,我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就一定会得到明显改善。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20世纪上半叶历史教训之时,告诫人们:“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尊严。
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也强调:“人类的力量影响到环境,已经达到了会导致人类自我毁灭的程度”;要想避免这一悲剧,“需要的不是智力行为,而是伦理行为”。
正是在这个方面,“德性就是力量”的信念,显示出它的先知般的睿智和远见卓识。
耐人寻味的是,孔子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世原则,成为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通过的《全球伦理宣言》的基石。
孔子的这句箴言,在观念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合理有效地调节人与人之间彼此关系的底线伦理,是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律”。
应该说,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一大突出贡献。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调适人与自我的关系、提高人生境界提供重要资源。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身处一个似乎过分崇尚物质的时代,不假思考很容易造成“物质巨人、精神侏儒”的畸形人格。
但人毕竟不是动物,他还需要有一种超越的追求。
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人的自我存在同自我本性之间的紧张。
因此,怎样恰当地调适人与自我的关系,就成为所有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人们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人们的困惑在于:为什么物质财富越来越丰饶,而人的心灵世界却越来越显得贫瘠?为什么人们在生活条件上越来越衣食无忧,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未见增长?为什么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精致化、舒适化、高档化,而人们在心灵追求上却越来越感到茫然无措?为什么人们的交际越来越密切,但人们彼此的心灵世界却越来越隔膜?其实,在人的日益物化的命运中拯救出人的心灵世界,唯一可行的路径就是不断地提升人生境界。
罗素说得好:“我们的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则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
”在确立健全的人生观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之所在。
一个人如果缺乏健全的人生观,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只能随波逐流、随风飘荡,处于无根状态,无处安心立命,内心世界因此无法得到充实。
人的境界不同,做事情的外观也显著不同。
大家试想,为什么会有儒商和小商小贩的差别?为什么会有政治家和政客的差别?为什么会有科学家和工匠的差别?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原本没有什么两样,他们的差别仅仅取决于人生境界高低之不同。
冯友兰先生总结儒家人生思想,从中归纳出人的“四境界”说,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它们分别对应于人不知有我、意识到自我、超越掉自我、无所谓我与非我的不同层次,进而形成“庶人”、“小人”、“君子”、“圣人”等不同人格。
这就为我们每个人的德性修养和境界提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照系。
“天地境界”其实也就是孔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它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实现和践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