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一、采区设计的内容

(一)采区设计说明书

(1)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垂深,有无小煤窑和采空区积水;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2)采区所采煤层的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离、夹矸层厚度及其分布,顶底板的岩石性质及其厚度等赋存情况及煤质。瓦斯涌出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瓦斯涌出量及确定依据;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然发火性及其发火期;地温情况等。水文地质:井上、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和含水层水位变化;断层导水性;现生产区域正常及最大涌水量,邻近采区周围小煤窑涌水和积水情况等。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3)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所占的比例,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并确定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4)确定采区准备方式。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及其生产系统(包括运煤、运料、通风、供电、排水、压气、充填和灌浆等)的确定。当有几个不同的采区巷道准备方案可供选择时,应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5)选择采煤方法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装备。

(6)进行采区所需机电设备的选型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型号及数量,

区信号、通讯与照明等。

(7)洒水、掘进供水、压气和灌浆等管道的选择及其布置。

(8)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9)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对预防水、火、瓦斯、煤尘、穿过较大断

层等地质复杂地区提出原则意见,指导编制采煤与掘进工作面作业

规程编制,并在施工中加以贯彻落实。

(10)计算采区巷道掘进工程量。

(11)编制采区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区段数目、可采煤层数目及煤层总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容重、

采煤方法、主采煤层顶板管理方法、采区工业储量和可采储量、

机械化程度、采区生产能力、采区服务年限、采区采出率和掘进

率、巷道总工程量、投产前的工程量。

(二)采区设计图纸

设计图纸一般包括:地质柱状图、采区井上下对照图、煤层

等高线图、储量计算图及剖面图等。其均应进行复制,作为采区设计的

一部分。此外,还须有:

(1)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及剖面图(比例:1∶1 000或1:2 000);(2)采区采掘机械配备平面图(比例:1∶1 000或1∶2 000);(3)采煤工作面布置图(比例:1∶50或1∶200);

(4)采区通风系统(最大、最小负压)示意图;

(5)瓦斯抽放系统图(低瓦斯矿井不要);

(6)采区管线布置图(包括防尘、洒水、灌浆管路布置等);

(7)采区轨道运输系统图(比例:1∶1 000或1∶2 000);

(8)采区供电系统图(比例:1∶1 000或1∶2 000);

(9)避灾路线图;

(10)采区车场图(比例:1∶200或1∶500);

(11)采区巷道断面图(比例:1∶50或1∶20);

(12)采区巷道交岔点图(比例:1∶50或1∶100);

(13)采区硐室布置图(比例:1∶200)。

前9张图属方案设计附图,后4张图是施工图。具体设计时应根据情

况适当增删

二、采区设计的依据、程序和步骤

(一)采区设计的依据

1. 已批准的采区地质报告

2. 批准的采区设计任务书

3. 国家有关煤炭工业技术政策、规程和规范等

(二)采区设计的程序

采区设计通常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即确定采区主要技术特征的采区方案设计和根据批准的方案设计而进行的采区单

位工程施工图设计。

(三)采区设计的步骤

(1)认真学习有关煤矿生产、建设的政策法规,收集有关地质和开采技术资料,掌握上级管理部门对采区设计

的具体规定。

(2)明确设计任务,掌握设计依据。

(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

(4)研究方案,编制设计。

(5)审批方案设计。

(6)进行施工图设计。

三、采区设计方法

(一)方案比较法

(二)其他设计方法

1. 统计分析法

2. 标准定额法

3. 数学分析法

4. 经济数学规划法

模块Ⅱ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课题五采区准备方式和参数确定

课题六缓、倾斜煤层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课题七盘、带区巷道布置设计

课题五采区准备方式和参数确定

任务一采煤方法选择

任务二采区准备方式的选择

任务三采区参数的确定

任务一采煤方法选择

一、采煤方法基本概念

二、采煤方法分类

三、采煤方法选择

四、采煤方法发展方向

一、基本概念

1、采场:是指在采区内,用来直接大量开采煤炭资源的场所。

2、采煤工作面:是指在采场内进行采煤的煤层暴露面,又称

煤壁。在实际工作中,采煤工作面就是指采煤作业场地,

与采场是同义语。

3、采煤工作:是指在采场内,为了开采煤炭资源所进行的一

系列工作。

4、采煤工艺: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采煤

工作各项工序的过程。

5、采煤系统:是指采区内的巷道系统以及为了正常生产而

建立的采区内用于运输、通风、等目的的生产系统。

6、采煤方法:是指采煤系统与采煤工艺的综合及其在时间、

空间上的相互配合。不同采煤工艺与采区内相关巷道布置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的采煤方法。

二、采煤方法的分类

(一)壁式体系采煤法

在采煤工作面的两端各至少布置一条巷道,构成完整的生产系统。采煤工作面长度较长,一般在80—250m。

采煤工作面可分别采用把爆破、滚筒式采煤机或刨煤机破煤和装煤,用与工作面煤壁平行铺设的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煤,用自移式液压支架或单体液压支柱与铰接顶梁组成的单体支架支护工作面空间,用全部跨落法或充填法处理采空区。

随着采煤工作面前进,顶板暴露面积增大,矿山压力显现较为强烈。

1、按煤层倾角分

①近水平煤层采煤法

②缓倾斜煤层采煤法

③倾斜煤层采煤法

④急倾斜煤层采煤法

根据开采技术特点,煤层按倾角分为:

近水平煤层<8°~100

缓倾斜煤层8°(100)~ 25°

倾斜煤层25°~ 45°

急倾斜煤层> 45°

2、按煤层厚度分

①薄及中厚煤层采煤法

②厚煤层采煤法:整层开采(放顶煤),分层开采(倾斜、水平、斜切分层)

根据开采技术特点,煤层按厚度分为:

薄煤层最小可采厚度<1.3m

中厚煤层 1.3m~ 3.5m

厚煤层>3.5m

3、按采煤工艺方式分

①爆破采煤法

②普通机械化采煤法

③综合机械化采煤法

4、按采空区处理方法分

①垮落采煤法

②刀柱(煤柱支撑)法

③充填采煤法

5、按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分

①走向长壁采煤法

②倾斜长壁采煤法(俯斜,仰斜)

(二)柱式体系采煤法

①房式采煤法

②房柱式采煤法

特点:

煤房比较窄5---7m

采掘合一

煤柱支撑顶板

三、采煤方法的选择

(一)选择采煤方法的原则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矿井开采技术水平等因素,选用技术选进、经济合理、安全生产条件好、资源回收率高的采煤方法。

选择采煤方法必需满足安全、经济、煤炭采出率高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高产高效安全生产。选择采煤方法应当遵循的

三个基本原则,是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在选择时应当综合

考虑。

(二)影响采煤方法选择的因素

1、地质因素

1)煤层倾角:2)煤层厚度:

3)煤层特征及顶底板稳定性:

4)煤层地质构造:5)煤层含水性:

6)煤层瓦斯含量:7)煤层自然发火倾向:

2、技术发展及装备水平

3、矿井管理水平

4、矿井经济效益

四、采煤方法发展方向

1、改进采煤工艺,因地制宜地发展先进的机械化采煤技术

2、扩大走向长壁采煤法和倾斜长壁采煤法的应用范围

3、缓、倾斜厚煤层推行倾斜分层下行跨落法和放顶煤采法

4、大力推广无煤柱护巷技术

5、急斜煤层开采要进一步探索采煤机械化的发展途径

6、柱式体系采煤法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

7.、采煤方法是一个发展着的系统工程

任务二采区准备方式的选择

相关知识

一、采区准备方式的分类

二、选择采区准备方式应遵循的原则

三、准备方式的发展方向

一、准备方式的分类

采区(或盘区)的准备巷道布置方式称为采区(或盘区)准备方式。采(盘)区准备方式的种类

很多,按照采区(或盘区)开采方式、上(下)山

位置和煤层间的联系方式,对采区(或盘区)准备

方式作如下分类。

(一)按开采方式分为上(下)山采(盘)区准备

在煤层倾角小于160的情况下,可利用水平大巷分别开采

上山采区和下山采区。上山采区是指位于开采水平标高以上的

采区。下山采区是指位于开采水平标高以下的采区,。

在煤层倾角大于160时,下山采区在采煤、掘进、运输、

通风、排水等方面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一个开采水平往往

只开采上山采区。

(二)按上、下山的布置位置分单、双翼和跨多上、下山采区

1、双翼采区

特点:采区上(下)山布置在采区走向的中央,采区上(下)山的两翼分别布置采煤工作面进行开采。与单翼采区相比较,双翼采区相对减少了采区上(下)山、车场、硐室等巷道的掘进工程量,减少了采区运输等设备数量,采区生产能力大,生产比较集中。

2、单翼采区

特点:将采区上(下)山布置在采区一侧的边界,形成单翼开采。上(下)山布置在采区靠近井田边界一侧的,为前上(下)山单翼采区;上(下)山布置在采区靠近井筒一侧的,为后上(下)山单翼采区。前上(下)山开采时,煤炭运输有折返现象,增加了运输工作量,但采区商(下)山是在未采动的煤体中,上(下)山维护条件好。

3、跨多上(下)山采区

特点:沿煤层走向每隔一段距离(一台带式输送机长度),在煤层底板岩层中布置一组上(下)山,采煤工作面跨几组上(下)山连续推进,相当于由多个单翼采区组成的大采区的准备方式,减少了工作面搬迁次数。一般应用于地质构造简单的综采或综放工艺条件。

三、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系方式,分为单层和联合准备

二、选择准备方式应遵循的原则

(1)有利于合理集中生产,保证采(盘)区有合理的生产能

力和增产潜力;

(2)安全生产条件好,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3)保证有完整的生产系统,有利于充分发挥机电设备的效

能,为采用新技术、发展综合机械化和自动化创造条件(4)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尽量简化巷道系统,减少巷

道掘进和维护工作量,减少设备占用率和生产成本费

用,便于采(盘)区和工作面的正常接替;

(5)煤炭损失少,有利于提高资源采出率。

三、准备方式的发展方向

1. 准备方式多样化

2. 采区大型化

3. 单层化和全煤巷化

知识链接

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基本规律

一、矿山压力基本概念

(一)矿山压力的概念

由于井下采掘工作破坏了岩体中原岩应力平衡状态,引起应力重新分

布,我们把存在于采掘空间周围岩体内和作用在支护物上的力称为矿山压

力。

(二)矿山压力的来源

采动前,原始岩体中已经存在的应力是矿山压力产生的根源。井下深部原岩处于复杂的受力状态。承受着上覆岩层重量引起的自重应力,地质构造引起的构造应力,遇水膨胀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等1、自重应力

第一种假说:把岩石视为均质各向同性的弹性体

σ1=γH σ2=σ3=λσ1

λ=μ /(1-μ ) ? max=(σ1-σ2)/2

式中μ—单元体岩层的泊松比;

λ—侧压系数。

第二种假说: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或由于岩性等

方面原因,使得μ=0.5时,即

σ1= σ2=σ3= λH

形成所谓的静水压力状态,即岩体深部的原岩垂直应力与其上覆岩层重量成正比,侧向应力大致与垂直应力相等。

2、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具有以下特点:

(1)一般情况下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因此构造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而且以水平压应力为主。

(2)在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有很大的变化;两个方向的水平应力值(σ2=σ3)通常不相等。

(3)测定表明,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即

σHmax >σHmin >σV

(4)构造应力在坚硬岩层中出现一般比较普遍。软岩强度低,易变形,其中储存的变形能随之释放;硬岩则相反。

(三)矿山压力显现

1、矿山压力显现

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围岩和支架所表现出来的力学宏观

现象,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矿压显现的形式主要有:工作面顶板下沉、支架变与形

折损、顶板破碎或大面积冒落、煤壁片帮、支柱插入底板、

底板鼓起膨胀等。

2、矿山压力控制

把所有人为的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的各种技术措施。(矿山压力的显现会给井下采掘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维护采掘空间,就必须采取各种技术和措施加以控制。其中包括对采掘空间的支护、对软弱岩体的加固、强制放顶等,也包括合理利用矿山压力为

采煤工作服务。)

二、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

采煤工作面上方的岩层称顶板,下方的岩层称底板。根据顶板岩层和煤层的相对位置、及其垮落的难易程度,把采煤工作面顶板分为伪顶、直接顶和基本顶。

(一)直接顶的初次跨落

采煤工作面自开切眼推进一段距离后,直接顶悬露达到一定跨度,就要对采空区顶板进行初次放顶,使直接顶跨落下来,这一过程称作直接顶的初次跨落。直接顶初次跨落的跨距称为初次跨落步距。初次跨落步距的大小取决于直接顶岩层的强度、分层厚度和直接顶内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等,一般为6~12m。由于岩层破碎后体积将产生碎胀,直接顶跨落后堆积高度要大于原来的厚度。

若跨落岩层原来的体积为V,破碎后的体积位V` ,则两者之比值称为碎胀系数,以KP表示,即

KP =V`/V

岩石随胀后,在其上部岩层压力作用下,逐渐压实,使碎胀系数变小,岩块压实后的体积与破碎前原始体积之比称为残余碎胀系数以KP`表示。

若直接顶岩层的总厚度为∑h,则它冒落后堆积的高度为Kp∑h。它与基本顶之间可能留下的空隙△:

△= ∑h+m-Kp∑h=m-∑h(Kp -1)

当m= ∑h(Kp -1)时,则△=0,即冒落得直接顶充满采空区。

若不计基本顶下沉,形成充满采空区所需直接顶的厚度为:

∑h=m/(Kp -1)

减小直接顶跨落后岩堆与基本顶之间的空隙△,有利于控制基本顶的活动。

(二)基本顶的初次跨落

1、基本顶初次跨落前的岩层结构

若△>0时,随直接顶初次跨落,采煤工作面不断推进,基本顶在一定范围内呈悬露状态,此时可将基本顶视为一边由采煤工作面煤壁支撑,另外三边由煤柱支撑的一个“板”的结构。但是由于基本顶在采煤工作面方向上的长度远大于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跨距,因此、可将基本顶视为一端由采煤工作面煤壁支撑,另一端由煤柱支撑的两端固定的梁的结构。

(2)基本顶初次来压

基本顶由开始破坏直至跨落一般要持续一定时间,上方有时在基本顶跨落前的二三天,即出现顶板断裂的声响等来压预兆。在跨落前的12h采空区上方可能有隆隆巨响,通常煤壁片帮严重,顶板产生裂缝或掉渣,顶板下沉量和下沉速度明显增加,支架载荷迅速增高,这种现象称为基本顶的初次来压。基本顶初次来压时,其最大悬露跨度L初称为基本顶初次跨落步距。其值得大小取决于基本顶的强度、厚度、岩性等因素。

(三)基本顶的周期来压

1、基本顶周期来压前状态

基本顶初次跨落后,随着采煤工作面继续推进,工作面上方的基本顶岩层由两端固定梁状态转变为悬臂梁状态。此时上覆岩层的重量将由基本顶的悬臂直接传递给煤壁,部分上覆岩层及已跨断的基本顶重量,将直接作用在已跨落得矸石上,采煤工作面空间处于基本顶悬臂的保护之下。

2、基本顶周期来压及矿压显现特征

(1)基本顶周期来压

当采煤工作面继续推进,基本顶悬臂跨度达到极限跨度时,基本顶在其自重及上覆岩层载荷的作用下,将沿工作面煤壁甚至煤壁之内发生折断和跨落。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基本顶这种“稳定—失稳—再稳定”现象,将周而复始的出现,使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周期性明显增大。这种基本顶的周期性破断失稳对工作面产生的周期性的来压显现,称为基本顶的周期来压。

(2)矿压显现特征

基本顶周期来压的主要表现形式: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大,顶板下沉量变大,支柱所受载荷普遍增加,有时还可能引起煤壁片帮、支柱折损、顶板发生台阶下沉等现象。

基本顶两次周期来压的间隔时间称为来压周期。在来压周期内采煤工作面推进的距离称为周期来压步距,用L周表示。

(四)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在长壁开采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的采煤工作面,随着工作面不断推进,上覆岩层发生位移或破坏,岩层移动概貌如下图。

根据岩层移动特征,可将煤层的上覆岩层分为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

1、冒落带;当采煤工作面移架或回柱放顶后,冒落带岩层自下而上依次跨落。一般在冒落带下部因岩块跨落时自由度比较大,排列极不整齐;而上部岩块由于自由度比较小,块度较大,排列较规则。多数情况下,冒落带是由直接顶跨落后形成的。

冒落带的高度∑h,可由公式∑h=hm/(Kp-1)来估算,当

Kp=1.5时,则∑h=2hm,即冒落带高度为采高的2倍。一般

认为开采后冒落带的高度为采高的2~4倍。

2、裂隙带

裂隙带位于冒落带之上,随冒落带岩石的跨落和逐渐压实,裂隙带岩层出现弯曲下沉,离层和断裂为排列整齐的岩块。裂隙带的范围,随冒落带上覆岩层的性质、开采高度变化而变化。

3、弯曲下沉带

裂隙带上方直至地表的岩层为弯曲下沉带,这部分岩层不产生裂缝或仅产生极微小的裂缝,并在采空区上方的地表形成一个比开采范围大的沉降区。

三、采煤工作面四周支承压力显现规律

(一)采煤工作面四周支承压力显现规律

采煤工作面四周支承压力是指采煤工作面前后方、两侧煤柱或采空区大于原岩应力的矿山压力。支承压力的显现特征可用支承压力分布范围、峰值的位置及应力集中系数表示。支承压力分布范围是指

沿指定截面(通常是指沿垂直或平行于煤壁的截面)支承压力连续分布的长度;支承压力峰值的位置是指支承压力的最大值所在的位置范围;应力集中系数是指支承压力峰值与原岩应力的比值大小。

1、采煤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分布

由于煤壁处为自由面,抗压强度小,煤壁附近煤层产生压缩变形,支承压力峰值KγH随工作面推进向煤壁深处转移。

侧向应力从煤壁自由面向煤壁深处逐渐增加,煤体由单向受力状态逐步过渡到三向受力状态,其抗压强度逐渐增加。当工作面不推进时,垂直应力的峰值KγH便较稳定地处于煤壁深处,侧向应力也将增至KγH后逐渐稳定。

采煤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分布

由于煤壁处为自由面,抗压强度小,煤壁附近煤层产生压缩变形,支承压力峰值KγH随工作面推进向煤壁深处转移。

采煤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分布特点

(1)采煤工作面前方煤壁一端支承着工作面上方裂隙带及其上覆岩层的大部分重量,即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远比工作面后方大。(2)由于采煤工作面的推进,煤壁和采空区冒落带是向前移动的,因此工作前后方支承压力是移动支承压力。

(3)由于裂缝带形成了以煤壁和采空区冒落带为前后支承点的半拱式平衡,所以采煤工作面处于应力降低区。

2、采煤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分布

采煤工作面两侧的支承压力是指工作面两侧煤柱或煤体上的

支承压力。对采煤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的掌握,为采煤工作面区段平巷护巷煤柱尺寸的确定、沿空留巷和沿空送巷位置及时间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随着采煤工作面推进,除工作面前后方产生支承压力外,工作面两侧的煤柱或煤体也将出现支承压力区。在采动影响范围内,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的显现比较明显。在工作面前方采动影响范围之外和采空区顶板岩层冒落带稳定之后趋于固定值,因此也称为“固定支承压力”。

采煤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研究结论

(1)采煤工作面两侧的支承压力剧烈影响区并不在煤体边缘,而是位于煤体边缘有一定距离的地带。长期以来采用8~25m煤柱护巷,使巷道恰好处于支承压力的高峰区内,这是使用煤柱护巷仍难以维护的根本原因。

(2)采煤工作面两侧煤体边缘处于应力降低区,支承压力低于原岩应力。而且工作面推过一定时间后仍能长期保持稳定,如果把巷道布置在这个应力降低区内,可以使巷道容易维护,这是目前广泛推广无煤柱护巷的理论依据。

(3)采煤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从形成到向煤体深部转移要经过一段时间过程,所以要使沿空掘巷保持稳定,必须从时间上避开未稳定

的支承压力作用期,应使沿空掘巷相对于上区段采煤工作面由一个合理的滞时间。(一般在3个月到1年)

(二)支承压力在底板中的传递

采煤工作面采动后,在工作面四周形成的支承压力将向

煤层底板进行传递,尤其采煤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的传递,

对下部煤层开采巷道布置产生重要影响。

若煤柱上方为均布载荷,底板为处于弹性变形阶段的均质岩层,可将承受压力的煤柱视为压模,把支承传递给底板。在垂直方向与煤柱不同距离的水平截面上的压应力,将按下图分布。从图中可知:底板内各点的应力大小与施力点的距离成反比,随底板岩层与煤之间的垂直距离增加迅速降低,应力以中心为最大。向煤柱外侧呈一定角度扩展,在边缘处迅速减小。

如果把底板中垂直应力相同的各点连成曲线,即构成“等压线”,如图

所示。曲线4、5以内的底板岩层为增压区,距煤柱越近,压力越大;曲

线4、5以外的底板岩层为不受煤柱上方支承压力影响区域;曲线6以内是低于原岩应力的降压区。

底板岩层内压应力的大小与煤柱上方的支承压力成正比,

即与煤层的厚度、倾角、埋藏深度、顶板岩性、煤层的采动

情况和煤柱的宽度密切相关。若煤柱两侧都以采动,形成支

承压力叠加,则在煤柱上引起的支承压力要大于单侧采动时,

其在底板中传递的深度和应力大小也将比单侧采动时大。随

煤柱尺寸宽度减小,支承压力在底板中的传递深度和应力都

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一、采区设计的内容 (一)采区设计说明书 (1)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垂深,有无小煤窑和采空区积水;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2)采区所采煤层的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离、夹矸层厚度及其分布,顶底板的岩石性质及其厚度等赋存情况及煤质。瓦斯涌出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瓦斯涌出量及确定依据;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然发火性及其发火期;地温情况等。水文地质:井上、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和含水层水位变化;断层导水性;现生产区域正常及最大涌水量,邻近采区周围小煤窑涌水和积水情况等。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3)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所占的比例,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并确定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4)确定采区准备方式。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及其生产系统(包括运煤、运料、通风、供电、排水、压气、充填和灌浆等)的确定。当有几个不同的采区巷道准备方案可供选择时,应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5)选择采煤方法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装备。 (6)进行采区所需机电设备的选型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型号及数量,

区信号、通讯与照明等。 (7)洒水、掘进供水、压气和灌浆等管道的选择及其布置。 (8)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9)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对预防水、火、瓦斯、煤尘、穿过较大断 层等地质复杂地区提出原则意见,指导编制采煤与掘进工作面作业 规程编制,并在施工中加以贯彻落实。 (10)计算采区巷道掘进工程量。 (11)编制采区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区段数目、可采煤层数目及煤层总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容重、 采煤方法、主采煤层顶板管理方法、采区工业储量和可采储量、 机械化程度、采区生产能力、采区服务年限、采区采出率和掘进 率、巷道总工程量、投产前的工程量。 (二)采区设计图纸 设计图纸一般包括:地质柱状图、采区井上下对照图、煤层

弘利煤矿东采区设计说明书

弘利煤矿东采区设计说明书 前言 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位于阿克地区拜城县城北24km处。距阿克市163km,距库车县城116km,距南疆铁路库车站110km,矿井有柏油路与拜城县城直接相连,交通便利。 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为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十五”规划9万吨/年生产能力改扩建矿井,2005年1月矿井委托煤炭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完成了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并通过专家审查。目前矿井已通过验收,为证照齐全的合法生产矿井。 矿井采用混合斜井开拓,目前矿井生产水平为一水平,井底水平标高为+1915m,生产采区为中央采区,共布置有两条井筒,即混合斜井和中央采区回风斜井。混合斜井采用单钩串车提升,主要承担煤炭、矸石提升、运送设备、材料和人员任务,作矿井进风井,并兼作矿井一个安全出口。中央采区回风斜井作矿井回风井,并兼作矿井一个安全出口。目前矿井各大生产系统完善,中央采区即将回采完毕,为保证矿井采掘接续,决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东采区设计。 受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委托,我院承担该矿东采区设计的编制工作,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定》及相关法律法律要求进行本次采区设计。设计要求矿井合理安排东采区工程施工进度,以保证采区接续要求;中央采区回采完毕后,东采区方可进行回采,严禁矿井两个采区同时生产,严禁矿井超通风能力生产。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 1、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第八地质大队2002年6月编制的《拜城县温巴什煤矿东竖井生产地质报告》及国土资源厅新国土资储认[2002]116号对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认定书、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新国土资储评审[2002]060号对该报告评审意见书; 2、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2005年1月18日对《拜城县温巴什煤矿东竖井生产地质报告》资源储量重新分割的说明; 3、《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改扩建初步设计(代可研)》、《安全专篇》、《设计变更》; 4、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分院2007年8月编制完成的《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开采煤层瓦斯抽放设计》; 5、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下发的采矿许可证; 6、《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小型煤矿设计规定》; 7、现场收集的有关资料。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提高矿井机械化开采水平,改善井下工人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2、为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设计针对井下煤层开采条件及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3、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各项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4、贯彻改革精神,在公共设施方面,本着高能低耗,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环保的原则。 5、优化井下开拓布署,减少井巷工程量,多做煤巷,少做岩巷。力求低投入高产出。 6、尽量利用矿井现有生产、生活系统及设施。

煤矿采区设计样本

前言 主要叙述矿井概况、开拓方式、通风方式、开采状况及本采区设计依据。 (前言单独一页)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采区概况 一、采区范围: 说明采区所在的水平,采区四周边界,采区走向长度、倾斜长度、采区面积、开采上、下限标高。 二、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说明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三、地面位置及建筑物: 采区对应的地面位置、区域、地形地貌、水系、地面积水范围及区域内的建(构)筑物,开采后对地面建(构)筑物的影响情况、破坏程度及应采取的措施。 四、区内钻孔情况: 概述区内钻孔的数量、封孔质量、可利用程度等。 区内钻孔特征表 第二节煤层赋存情况及顶底板特征 一、煤层赋存情况:

概述煤层赋存情况并填下表: 煤层赋存情况表 煤层特征表 煤层工业指标表 二、煤层顶底板特征: 分煤层详述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颜色、结构性质等。 第三节采区储量分析 分析计算采区及各煤层工业储量、可采储量等。

采区储量汇总表 第四节地质构造 分析采区范围内及其周围的构造分布情况,包括断层的产状、性质、揭露控制程度以及对开采的影响程度等。 断层特征表 第五节水文地质 一、实见水文地质: 叙述已开拓、开采的相邻采区、相同煤层实见水文地质及水害情况。 二、主要含水层及地质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1、说明主要含水层及其主要特征(指从第四系至奥灰对采区涌水有影响的含水层)。 2、主要构造水文地质特征

三、安全隔水层厚度: 计算受水威胁采区掘进巷道安全隔水层厚度。 四、突水系数计算: 采用公式:Ts=P/(M-Cp-Dg) 式中:Ts—突水系数(MPa/m); P—隔水层承受的水压(MPa); M—隔水层厚度(m); Cp—采矿对底板隔水层的扰动破坏深度(m); Dg—隔水层中危险导高(m); 矿压破坏深度Cp:七层煤按11m,正常块段八层暂按12m,九层暂按10m,十层暂按8m。 受多个含水层威胁的,要分别计算突水系数。 根据突水系数划分受水威胁块段范围,确定正常块段突水系数大于0.1 MPa/m和复杂块段突水系数大于0.06 MPa/m的上限标高。 五、断层防水煤柱: 断层防水煤柱的留设,要符合《水文地质规程》的有关规定要求,需要计算的煤柱,要有计算过程(与采区地质说明书相符)。 六、采区涌水量: 采区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要与已经审批的采区地质说明书提供的数据一致。最大涌水量要有计算过程。 七、防治水建议及措施: 包括整个采区防治水及掘进工作面和回采工作面的防治水管理措

开采方案设计

前言 华坪县焱光实业有限公司油米塘煤矿位于华坪县石龙坝乡德茂村,华坪县城100°方向,平距约12km,行政区划归石龙坝乡德茂村管辖。矿山中心点地理坐标: 东经101°20′50″,北纬26°37′04″。 矿山有3.0公里的弹石公路与格里坪—华坪公路(310省道)连接,距华坪县城17km,距格里坪火车站45km。交通运输较为方便。 华坪县焱光实业有限公司油米塘煤矿始建于1997年1月,2002年8月投产,煤矿属于六证齐全矿井,现开采矿区范围内的C1煤层,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为:5300000530426,核准开采面积2.0847平方公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9万吨/年,矿山保有资源储量:C1煤层290.34万吨。C2煤层34.9万吨。合计储量:325.24万吨。经计算可采储量为:C1煤层249.4万吨,C2煤层28.2万吨。 华坪县焱光实业有限公司油米塘煤矿,开采河东腊石沟矿区的煤层,目前生产采区为C1煤层的一采区,一个工作面生产,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相差较大,为适应国家对煤炭产业政策的调整,搞好运输、通风、安全生产,需对C1煤层一采区进行开采设计,达到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因此委托我室对华坪县焱光公司油米塘煤矿进行采区开采

设计。 一、设计依据 1、云南省地质局第八地质队1970年7月提供的《华坪煤田腊石沟矿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 2、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0一大队2005年10月提交的《华坪县焱光公司油米塘煤矿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3、四川省煤炭设计研究院2005年11月提交的《华坪县焱光公司油米塘煤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4、华坪县焱光公司油米塘煤矿通风技术改造申请。 5、设计委托书。 二、设计指导思想 (一)严格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范》、《规定》、《规程》、《标准》; (二)在满足安全要求和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系统,减少工程量,力求做到简单实用,以降低初期投资、节约生产成本和便于管理; (三)地面工程紧凑布置,力争少占地和少占良田好地,尽量减轻对环境的破坏。 (四)采用选用适用的采掘工艺技术和装备,力争设计系统达到安全、高效、经济效益好的目的。 (五)系统设计尽量做到少留永久煤柱和提高矿井回采率,争取资源回收量的最大化。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说明书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4.10.20~2012.10.26 设计成绩: 工程技术学院

呼伦贝尔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姓名:专业:采矿工程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高级工程师 课程设计题目: 已知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 根据大雁矿务局第三矿煤矿北二采区的地表条件、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状态等资料对该采区进行模拟设计。 北二采区走向长度3000m,倾向长度1200m,倾角7°-12°,平均倾角11°,北二采区设计生产能力为5Mt/a。本设计为一矿一井一面生产。开采标高为+350-+121m。 所需仪器设备:尺子、图版等绘图工具 成果验收形式:说明书手稿、打印稿及电子版 参考文献: 《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煤炭开采设计》、 《采矿学》、《矿山机械》、《煤矿电工学》、《矿山压力极其控制》、 《采矿工程师手册》 时间 安排 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 年月日

工程技术学院 采区巷道布置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专业: 采矿工程 班级: 学号姓名: 年 月 日 课题名称 大雁第三矿煤矿北二采区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设计任务与要求 见《采区巷道布置设计》教学大纲 指导教师评语 建议成绩: 指导教师: 课程小组评定 评定成绩: 课程负责人:

前言 巷道是连接一个矿井地面与地下的交通要道,它担负着全矿井的运输,行人,通风等所有重大任务,是一个矿井的根本。学完《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采矿学》等课程后,我们对于巷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了增加我们的感性认识,加强动手能力,紧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而进行的这次课程设计,并以此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生产所遇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本次设计是根据老师给我们的大雁三矿北二采区的资料为基础而进行的。通过本次设计我们将完成以下任务:采取概况,采区巷道布置方案选择,采区生产系统,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应该掌握采区巷道布置设计的初步方法。本次设计是在参考了《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采矿学》《煤矿安全规程》等资料设计而成,由于受水平和时间限制,本次设计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老师指正。

参考首采区设计说明书2

**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煤矿首采区开采设计 作者:*** 系别: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前言 (2) 第一章概述 (3) 第一节矿井自然状况及资源条件 (4) 第二节矿井设计及生产概况 (7) 第二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10) 第一节采区概况 (10) 第二节采区地质情况 (10) 第三节采区煤层特征及储量 (12) 第四节采区水文地质情况 (13) 第三章采区设计方案 (16) 第一节采区设计方案 (16) 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 (16) 第四章采区开拓 (19) 第一节采区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及采区工作面个数 (19) 第二节采区准备与回采 (19) 第五章采区各生产系统及主要设备 (25) 第一节采区运输与提升系统 (25) 第二节采区通风与降温系统 (32) 第三节采区排水系统 (37) 第四节采区供水、注浆及压风、注氮系统 (39) 第五节采区供电系统 (49) 第六节采区监测监控与通信 (51) 第七节避灾路线 (53) 第六章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4) 第七章采区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55) 第八章采区矿压及冲击地压观测设计方案 (60) 第九章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64) 第一节劳动定员 (64) 第二节劳动生产率 (68)

前言 ****煤矿西约30km处,行政区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县**镇管辖,是设计年产12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矿井与2009年9月1日动工建设,预计2011年9月1日正式投产,建设工期24个月。井田内含有可采煤层一层,即A1煤层,A1煤层平均厚度,南北走向,矿井共分两个水平,六个采区,即+1200m水平和+750m水平, 11、12、13、14、21、23采区,11采区是矿井首采区,首采区分南、北翼生产,片盘斜井开拓,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均可作为首采区内的三条上山使用,系统简单,投产快。 一、设计基础资料及依据 1、**煤矿首采区地质说明书及附图。 2、**煤矿勘探地质报告及三维地震地质报告。 3、**煤矿初步设计。 4、《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等国家有关煤矿设计和建设的规程规范文件。 二、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煤矿周边现有煤矿的生产状况,在对矿井现有资料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际地质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力求实现采区高产、高效,体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矿井将来稳定高产高效打好基础。

最新采区及采掘工作面防突设计编制题纲资料

一、采区防突专项设计 (一)采区瓦斯地质概况 1. 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情况 煤层赋存条件及其稳定性、煤的结构类型及工业分析、煤的坚固性系数、煤层围岩性质及厚度、水平(采区)煤层(附综合柱状图说明)、可采储量、地质构造类型及特征、断层与火成岩分布、水文地质情况。 2. 瓦斯赋存情况 分煤层瓦斯含量及瓦斯成分、瓦斯压力、瓦斯放散初速度等原始参数、钻孔穿过煤层时的瓦斯涌出动力现象、邻近区域瓦斯地质情况。 (二)采区设计说明 1. 采区巷道布置 2. 采区供电、运输、行人等生产系统 3. 煤层开采顺序、采煤工艺、工作面接替顺序等 (三)通风系统说明 通风系统必须独立可靠。 (四)防突设施(设备)设置 (五)防突设计 1. 区域综合防突设计 (1)区域预测情况 说明区域预测(开拓前预测)的方法、临界值及区域划分结果等。 (2)区域防突措施 ①开采保护层 保护层的选择、沿走向及倾斜的保护范围及抽采被保护层瓦斯的方式等。 ②预抽煤层瓦斯 预抽煤层瓦斯的方式选择、钻孔控制范围、钻孔参数设计、封孔要求等。

(3)确定区域效果检验的方法 开采保护层、预抽煤层瓦斯的效果检验方法的选取,临界值的确定,检验区域内钻孔分布设计。 (4)确定区域验证的方法 石门揭煤、煤巷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进行区域验证的方法的选取及临界值的确定。 2. 局部综合防突设计 (1)确定工作面预测方法 采用的临界值、最小预测超前距等。 (2)工作面防突措施工程设计 石门和立井、斜井揭穿突出煤层的专项防突设计、煤巷掘进和采煤工作面的专项防突设计。 (3)确定工作面效果检验方法石门及其他揭煤工作面、煤巷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方法的选取及钻孔的布置及临界值的确定。 (4)安全防护措施 采区避难所设置、反向风门、挡栏、远距离爆破措施、压风自救系统等。 3. 首采面防突工程量 主要通风系统、瓦斯治理巷道工程量,各类钻孔工程量等。 (六)监控系统、传感器设置 (七)抽采系统设计(抽采系统、瓦斯计量安设) (八)附图 1. 瓦斯地质图 2. 采区巷道布置平、剖面图 标明瓦斯治理巷道,并要反映钻场、钻孔布置参数等。

矿井水平、采区设计管理规定

公司矿井水平、采区设计管理规定 为提高公司各矿井水平、采区设计质量,进一步完善采矿工程设计工作,依据煤炭行业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针对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公司具体情况,特对原《采矿设计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具体如下: 一、设计编制依据 设计编制的依据:已经批复的矿井已有相关设计和地质报告或地质说明书、《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设计规范》、《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煤矿防治水规定》及国家、省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等。 二、设计编制资质 1、生产矿井的水平设计(含安全专篇、防突专项设计)由矿区设计院设计。矿区设计院不能满足资质要求的,经公司总工程师同意,可外委其他具备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 2、采区设计(含防突专项设计)由各矿自行编制,特殊情况需外委设计单位设计的,必须经公司总工程师批准。 3、工作面及其它小型设计必须由各矿自行编制。 三、水平设计、采区设计、工作面设计编制的内容

《防止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要求:有突出危险的新建矿井及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必须编制防突专项设计。公司所属各矿井在编制水平延深设计的同时,编制包括瓦斯治理内容在内的安全专篇,安全专篇对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要做详细说明;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还必须编制水平防突专项设计。各矿井所有采区必须编制采区设计,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还必须同时编制防突专项设计。放顶煤工作面必须编制工作面设计。以上设计必须报公司批准,安全专篇由公司安监局组织审批,防突专项设计由公司一通三防部组织审批,其它设计由公司总工办组织审批。设计编制的具体内容见附件(安全专篇具体内容另行下发)。 四、设计上报要求 公司各生产矿井的水平延深设计及安全专篇、防突专项设计,采区设计、采区防突专项设计、联合布置采区新煤层首采面设计和悬移支架放顶煤工作面设计须报公司审批后方可实施。设计具体报批要求如下: 1、各矿所有上报的设计资料要依据充分,内容、图纸规范齐全,经矿总工程师组织研讨、会审后,以矿文形式上报公司。 2、报批的资料包括设计说明书(含安全专篇、防突专项设计)和相关设计图纸,报公司审查的设计资料一式两份。同时将相关资料的电子版报公司总工办,由总工办转发相关职能部室审阅。 3、报送时间:采区以上大型设计在施工前(或施工图设计前)2个月、工作面设计在施工前1个月上报公司。

最新吕沟煤矿采区设计说明

吕沟煤矿采区设计说 明

河南煤化集团 河南永锦能源有限公司吕沟矿 81采区设计说明书 编制人:曹远锋 总工程师:赵少亭 矿长:郭金旺

吕沟矿81采区设计审批审批意见

目录 第一章设计依据 (1) 第二章矿井概况 (2) 1、矿井现生产采区情况 2、新采区、新水平情况 3、开采81采区的必要性 第三章 81采区概况 (3) 第一节采区位置及范围、储量 (3) 1、采区位置及范围 2、地面情况及受生产影响程度 3、采区储量 第二节地质勘探情况 (4) 第三节地层及标志层 (4) 1、地层 2、主要标志层 第四节地质构造 (3) 第五节水文地质特征及充水因素 (3) 1、81采区水文特征 2、81采区主要充水因素 第六节煤层赋存特征 (6) 1、煤层赋存特征 2、瓦斯 3、煤尘 4、煤层自燃 5、地温 第七节地表特征 (7) 第八节煤质 (7) 第九节采区存在问题及建议 (7) 第四章采区设计方案的确定 (7) 第一节方案的提出、确定 (7)

1、设计方案 2、方案对比与确定 第二节设计方案 (13) 1、设计原则 2、巷道布置 3、主要巷道设计 第三节工程量、工期及初期投入预算 (17) 1、工程量 2、工期 3、初期投入预算 第五章采煤方法及工艺、设计能力、服务年限 (16) 1、采煤方法 2、采煤工艺 3、采区设计能力 第六章采区安全生产系统 (19) 第一节主运输系统 (19) 1、主运输路线 2、采区运煤设备选型: 第二节辅助运输系统 (24) 1、巷道原始参数 2、基本参数选择: 3、选型计算 第三节排水系统 (25) 第四节通风系统 (25) 1、矿井通风现状 2、通风线路、风量配备 3、81采区通风容易时期 4、81采区通风困难时期 第五节供电系统 (37) 1、采区基本情况

矿井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矿井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一、采区设计的内容 (一)采区设计说明书 (1)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垂深,有无小煤窑和采空区积水;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2)采区所采煤层的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离、夹矸层厚度及其分布,顶底板的岩石性质及其厚度 等赋存情况及煤质。 瓦斯涌出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瓦斯涌出量及确定依据;煤尘爆炸 性,煤层自然发火性及其发火期;地温情况等。 水文地质:井上、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 况变化规律;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和含水层水位变化;断层导水性;现生产区域正常及最大涌水量,邻近采区周围小煤窑涌水和积水情况等。 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3)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所占的比例,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并确定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 目。 (4)确定采区准备方式。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及其生产系统(包括运煤、运料、通风、供电、排水、压气、充 填和灌浆等)的确定。当有几个不同的采区巷道准备方案可供选择 时,应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5)选择采煤方法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装备。 (6)进行采区所需机电设备的选型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型号及数量,采区信号、通讯与照明等。 (7)洒水、掘进供水、压气和灌浆等管道的选择及其布置。 (8)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9)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对预防水、火、瓦斯、煤尘、穿过较大断层等地质复杂地区提出原则意见,指导编制采煤与掘进工作面作业 规程编制,并在施工中加以贯彻落实。 (10)计算采区巷道掘进工程量。 (11)编制采区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区段数目、可采煤层数目及煤层总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容重、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第1章采区概况 潘一矿是淮南矿业集团主力矿井之一,1983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3.0M t/a,经过技术改造,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4.0M t/a,矿井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3层。其中13—1煤层是矿井目前的主采煤层,平均厚度4.5米。煤层结构复杂,顶底版一般为泥岩或沙子泥岩,遇水易泥化。矿井投产以来,先后采用普通综采和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13—1煤层 。由于普通综采采高较低,13—1煤层不能一次采全高,开采效率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综采放顶煤开采虽然可以一次采全高,但煤炭灰分较大,不能适应煤炭市场需求,且放顶煤开采影响工作面推进进度,制约生产能力的提高,另外综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留有余 第一节煤系及煤层 石炭、二叠系为本区煤系地层,共有可采煤层14层,总厚度为27.67m。自上而下分别为1、3、4-1、4-2、5-2、6-1、7-1、8、11-2、13-1、16-1、16-2、17-1及18煤,其中13-1煤层为本采区主要可采煤层。 第二节采取内地质构造 该采取根据地质勘探和邻近采区揭露的资料看,无较大的断层和明显的褶曲构造,对井下开采无明显的影响,构造尚属简单。 第三节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 所开采的C组13-1煤层:平均厚度4.49m,煤的密度为1.34t/ m3。为较稳定煤层,无夹矸,煤质中硬,结构简单,高瓦斯。 顶底板特征见下表: 顶板名称岩石名称厚度 (m) 岩性特征 伪顶页岩0.15灰黑色,多植物化石,局 部赋存

直接顶粉砂岩 2 - 4粉粒砂岩,不稳定 基本顶中细砂岩 6 - 10灰-灰白色细砂岩粒,较厚 第四节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在13-1煤层中,本采区采用后退式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回采。初放期间采高为3m以内,正常回采期间为3.5-4.5m.工作面最大控顶距3.5m,最小控顶距2.3m,面积为13.5m2,三角煤根据情况采用炮采或丢弃方式处理。工作面总体沿走向推进。 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见下表: 工艺流程斜切进刀→打三角煤→割煤→移架→推溜→斜切 进刀 进刀方式端头斜切进刀,双向割煤,煤机往返一次进两刀 劳动组织采用“三八”制作业,中班检修,早、夜班生产 第2章采区及巷道布置 第1节采区形式及工作面划分 根据采区的走向长度和产量要求及采区的基本情况,将采区设计 为采取上山在后面(即井底车场一侧)的单翼开采形式。将采区五个区段,每个工作面推进长度为1500m,区段斜长为180m,护巷煤柱宽为15m。 第2节采区车场形式及采区上下山布置 根据采区的基本情况和生产需求,采区的井底车场采用立井折返式井底车场,上部和中部均采用单甩顶板绕道式车场,下部车场为顶板绕道式下部车场。井底车场设在采区东部。

采区设计

萍乡市青山朝阳煤矿东441采区设计说明书 编制:廖水萍 总工程师:邹元江 矿长:邱灿群 编制日期:2017年3月

目录 第一章采区概况与地址特征 (3) 第一节采区概况 (3) 第二节采区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 (3) 第三节采区地质构造 (4) 第四节煤质、瓦斯、煤尘 (4) 第五节水文地质条件 (5) 第六节采区储量计算 (6) 第二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7) 第一节矿井工作制度 (7) 第二节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7) 第三章采煤方法及采区参数的确定 (8) 第一节采煤方法选择 (8) 第二节采区参数的确定 (9)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10) 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初选及可行性方案确定 (10) 第二节采区工作面配备及生产能力验算 (11) 第五章采区运输系统 (12) 第一节采区运输系统 (12) 第二节通风系统 (12) 第三节供电系统 (14) 第四节排水系统 (14) 第六章安全技术措施 (15) 第七章采区技术经济指标 (17)

第一章 采区概况与地址特征 第一节采区概况 采区位置与邻近关系 本采区位于-240m(四水平)顶板运输大巷以东穿层石门处,西起本矿老塘边界,东至保安煤柱线,上至-200m(老四层)老塘区边界,下至-240水平(煤层大巷底板)。本采区走向长72米,倾向长40米。开采四煤层,煤层走向NE,倾向SE,倾角70°,采区四邻关系:采区西翼为本矿回采区,再其上(-75)为长旺煤矿已采区。东翼为铁路保安煤柱,-72以上为已采区,下部为未开拓区。采区地面状况: 地面为山岭地带,植被茂盛,地面标高+105至+150m,采区以东50米处有萍乡西站至青山矿铁路专用线,由东向西穿过,紧挨专用线,(位于柑子坡东段)有一小河由西向东南流入萍水河。 第二节采区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 一、煤层 采区主采四煤层,煤层黑色半亮型、半金属光泽、硬度中等,块煤断口呈阶梯状断口,并见呈丝状原生构造,煤层结构较简单,主要夹1-3层0.10~0.35米粉砂岩或泥岩夹矸,局部可见含菱铁质砂岩夹矸,厚0.15~0.25米,夹矸多呈层状分布,有时透镜状,连续性不强。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比较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 一、采区位置、边界及范围 石壕矿四采区位于陇海铁路以南区域,采区北部边界以陇海铁路煤柱为界,东、西及南部边界为矿井边界。该区域走向NW~SE,倾向NE,走向长1.3~2.4km,倾斜宽0.55~1.85km,面积为2.3119km2。 二、采区储量及服务年限 根据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经统计:四采区可采储量为:781.5万吨。采区生产能力按60万吨/年,服务年限为9.3年。 三、采区巷道布置方案及比较 根据郑州设计院2011年11月编制的《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石壕煤矿南风井工程初步设计》,四采区按单翼采区进行布置,将采区上、下山巷道布置在陇海铁路南侧煤柱线内,以减少煤柱损失。 +200m水平南翼轨道运输大巷与四采区回风巷(直接与南翼回风井相连)向南延伸进入铁路以南区域后,四采区即分为上下山开采,本设计考虑先采上山部分,后采下山部分。采区上、下山巷道分别按二条考虑,即轨道上、下山和皮带上、下山。设计考虑便于回采巷道与准备巷道连接,并根据矿方实际生产经验,将采区轨道上、下山布置在煤层底板距煤层15m的岩层中或布置在煤层顶板距煤层5~10m 的大占砂岩中,作辅助提升和回风巷;皮带下山沿二1煤层顶板布置在二1煤层中,作主提升和进风巷。采区中部设置一条胶带运输大巷,布置在二1煤层底板距煤层约20m的岩层中,并通过二采区胶带下山延伸段、二采区集中运煤巷与主井底煤仓相连。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结合石壕矿四采区所处位置以及目前矿井实际生产情况,本设计筛选出三个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现分述如下:方案一(轨道下山分段,沿底布置): 设计综合考虑采区运输、通风需要、准备巷道与回采巷道的联接关系,将四采区轨道上山布置在北侧并布置在煤层底板中,皮带下山布置在南侧并布置在煤层中。 四采区下山部分分为两段施工,在+80m水平设置辅助水平,并布置一个中部水仓、泵房,四采区轨道下山上、下段均布置在北侧并布置在煤层底板中,皮带下山上、下段均布置在南侧并布置在煤层中,其连接处与胶带运输大巷之间设置一个采区缓冲煤仓。 轨道下山上段通过上部车场与-200轨道大巷相连,通过回风联络巷与四采区回巷相连。皮带下山上段的上部与四采区皮带上山连通,下部通过采区煤仓与胶带运输大巷连通;皮带下山下段亦通过采区煤仓与胶带运输大巷连通。 在四采区最下部再布置一个下部水仓、泵房。采区变电所、采区避难硐室均布置在四采区下山的上部车场附近。 方案二(轨道下山分段,沿顶布置): 四采区轨道、皮带上山布置同方案一,四采区轨道、皮带下山布置的位置也同方案一,轨道下山上、下段布置在煤层顶板距煤层5~10m的大占砂岩中。 方案三(轨道、皮带下山不分段,沿底布置): 四采区轨道、皮带上山布置同方案一,四采区下山部分不分段,采区轨道、皮带下山直通采区下部边界附近,在采区下部布置一个水仓、泵房。采区皮带下山中部通过煤仓与胶带运输大巷连通,并布置一个采区中部车场将胶带运输大巷与轨道下山连通。采区皮带下山需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和采区设计说明

煤矿矿井初步、采区设计 一、设计原则 ㈠遵循国家发布的与煤矿建设项目有关的政策、规程、规。 ㈡遵循上一阶段设计中所确定的主要技术原则及标准。 ㈢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使设计的矿井实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二、设计的主要依据 ㈠已批准的煤矿矿井地质报告。 ㈡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规程和规等。 ㈢其他有关支撑性文件及材料,如采掘工程平面图,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尘爆炸危险性、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等。 三、设计的主要程序及步骤 ㈠煤矿矿井设计的主要程序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其他专项设计,如瓦斯抽采工程初步设计、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施工图设计。 ㈡煤矿矿井设计的主要步骤

1、学习有关煤矿生产、建设的政策法规,收集有关地质和开采技术资料,掌握上级管理部门对设计的具体规定。 2、明确设计任务,掌握设计依据。 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 4、研究方案,编制设计。 四、初步、采区设计的主要容 初步、采区设计的主要容分为说明书、图纸、设备清册及概算书。 按照煤矿安全监察局、省煤炭工业局下发的《省小型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及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指导意见(试行)》、《煤炭工业五项设计编制容》及《煤炭工业矿井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GB/T50554-2010)等的要求,说明书主要容为前言、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井田开拓、大巷运输、采区布置及装备、矿井通风、矿井主要设备、地面生产系统、地面运输、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电气及通信、地面建筑、给排水、采暖及供热、节能减排、职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建井工期、技术经济等18个章节。 图纸主要分为采用及新制图,其中新制的图纸主要有矿井开拓方式平剖面图、采区布置及主要机械设备布置平剖面图、巷道断面图册、矿井通风系统网络图、矿井反风系统图、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平面图、地面生产系统布置平面图、矿井地面总布置平面图、井下消防及防尘洒水平面图、通信系统图、井上下供电系统图、传感器布置平面图、监测监控系统平面图、井下压风管路系统图、矿井运输线路系统图等。

盘区设计说明书

盘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盘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盘区概况 1、设计盘区所在的位置、开采范围及与邻近盘区关系、储量、矿井总体布置,对本区的有关规定等。 2、可采煤层埋藏最大垂深、水系。本区内有无小窑及采空区积水。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质构造 1、煤系地层地质年代、地层层序、沉积厚度、岩石特征及接触关系。 2、煤层赋存情况: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等。 3、构造特征:断层、褶皱发育情况、分布规律及控制程度(附表:主要断层特征表) 4、火成岩侵入、陷落柱冲刷带,小窑破坏及其它地质构造对煤层和开采的影响。 二、煤层与煤质 1、含煤层数、煤层厚度、层间距、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规律、煤层硬度和节理发育情况。 2、煤层结构中夹石的岩性、厚度与分布规律,结核伴生情况(附表:可采煤层特征表)。 3、煤种牌号及煤质工业分析 4、提高煤质的措施。

三、瓦斯、煤尘、地温 1、现生产区域的沼气涌出情况及变化规律,沼气浓度、有否煤及沼气突出,设计采区沼气涌出量及其确定的依据。 2、煤尘爆炸指数、自然发火期。 四、水文地质 1、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 2、含水层的突水性(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补给关系及通道与地表水的联系,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变化情况。 3、断层导水性。 4、现生产区域最大及正常涌水量及邻近盘区周围小窑涌水和积水情况。 5、矿井水的水质、特征。 五、设计采区地质勘探程度及存在问题。 第二章盘区准备 第一节盘区范围及储量 1、设计采区的走向长度、倾斜宽度、采区面积、所包括的煤层数编号,并阐述确定盘区边界的依据。 2、设计盘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 第二节盘区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工作制度。 2、年设计生产能力及依据。 3、设计服务年限及其计算参数。

3 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

3 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 3.1 煤层地质特征 3.1.1 煤层赋存情况 采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二1煤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一1煤。二1煤厚0~9.38m之间,平均厚度为2.70m。煤层倾角平均17°,煤层赋存稳定。一1煤厚0~4.41m之间,平均厚度为2.46m,煤层倾角与二1煤相近,煤层结构简单。 3.1.2 煤质与地质情况 1、煤质分析 采区内一 1 煤为中灰、低挥发分、高硫分、低磷分、高热值、中等软化温度灰、呈小块状及碎粒状的贫煤。二1煤为中灰、低挥发分、特低硫、低磷分、特高热值、较高软化温度灰、粉状贫煤。煤的抗碎强度特低,可磨性指数属易磨煤,CO2反应性较弱,高热稳定性,结渣性中等。 2、煤层顶底板 ①二1煤:煤层直接顶以中-细粒结构的大占砂岩为主,煤层底板以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局部含夹矸。 ②一1煤:煤层直接顶以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煤层底板以砂质泥岩、泥岩和石灰岩为主,煤层位稳定,结构简单,偶含1~2层夹矸。 3、水文地质 本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尚属简单,主要充水因素有:二1顶板砂岩和断层破碎带裂隙淋水、一1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和大气降水。全井田的正常涌水量465.46m3/h,最大涌水量为805.25m3/h。 3.1.2 煤层瓦斯、自燃、发火特征 ①一 1 煤层只有一个孔取到瓦斯样,瓦斯资料没有或较少,勘探报告没有评 述。二 1 煤层瓦斯含量0.093~17.391 m3/t2daf,平均5.354 m3/t2daf。 ②本区二 1煤火焰长度为5mm,加岩粉量为10%,二 1 煤层的煤尘具有爆炸性。 一 1 煤未做煤尘爆炸性试验,根据邻区郜城井田试验结果:加岩粉50~55%,火 焰长度达25~30mm,一 1 煤层的煤尘具有爆炸性。 ③一 1煤自燃倾向等级属不自燃-易自燃,二 1 煤属不易自燃。 3.2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2.1采区及首采区划分 根据矿井煤层及地质分布,本井田设计单水平开采,共划分为四个采区,其中二1煤上下山各一采区,一1煤上下各一采区。矿井首采区位于二1煤上山采

采区设计说明书示例

目录 1. 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1) 1.1采区概况 (1) 1.2采区地质概况 (1) 2. 采区储量及服务年限 (2) 2.1储量 (2) 2.2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 3.采区巷道布置与采煤方法的选择 (3) 3.1采准巷道布置方案的提出 (3) 3.2采准巷道布置方案比较 (3) 4、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5) 4.1采煤方法 (5) 4.2回采工艺 (6) 5、采区生产系统和主要机械设备选型 (8) 5.1、液压支架 (8) 5.2、采煤机 (8) 5.3、刮板输送 (8) 5.4、转载机 (9) 5.5、破碎机 (9) 5.6、可伸缩胶带输送机 (9) 5.7、乳化液泵 (9) 5.8、回柱绞车 (10) 5.9、水泵 (10) 5.10、移动变电站 (10) 6、通风与安全 (10) 6.1、回采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 (10) 6.2、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 (11) 6.3、硐室所需风量的计算 (12)

6.4、采区总需风量 (12) 7、巷道断面的选择 (14) 7.1、煤层运煤平巷 (14) 7.2、煤层运料平巷 (15) 7.3、阶段运输斜巷 (15) 7.4、阶段回风斜巷 (16) 7.5、采区煤仓 (17) 8、采区生产系统 (18) 9、采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及劳动组织表 (19)

1.带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1.1采区概况 本带区为某矿的一个接替采区,采区走向长1520m,倾斜长度980m,其面积为2430000m2。 该带区东以井筒煤柱为界,西以平安二号断层为界,上部水平是+420m,下部水平为+300m。 1.2采区地质概况 1.2.1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单,无褶曲、断层和火层岩侵入。煤层顶底板岩性稳定。该带区的煤层平均倾角为6°,为进水平煤层。 1.2.2煤层 本采区可采煤层为两层煤,第一层煤厚4.3米,顶板为砾页岩,底板为砂页岩;第二层煤厚4.2米,顶板为页岩,底板为中砂岩。两层煤均属于厚煤层,煤层在井田范围内是比较稳定的,变化较小,规律性强。如图:

采区巷道布置.

5 采区巷道布置及回采工艺 本设计开采8煤层,前期采用中央并列式。根据整个矿井的地质情况,以及为了通风安全,前期,在靠近工业广场的附近布置工作面。后期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工作面再向井田边界方向布置。为了矿井达产,在南翼布置带区,在北翼布置采区。本设计主要进行采区的巷道布置,以及采区回采工艺的设计。 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本井田位于淮南煤田南部的阜凤与舜耕山逆冲断层之间,含煤地层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一般在20°左右且局部有倒转现象的单斜构造。 本设计以整个矿井的煤为基础,而本设计主要开采8煤,采区的设计以8煤层为基础,巷道的布置也是用来开采8煤层。 5.1.1 煤层情况 8煤层:厚度2.43~17.66m,平均4.94m,下距7煤4.30m,可采系数100%,变异系数47%,为主要可采煤层,但厚度变化特征十分显著,井线以西大片地段厚度极为稳定,一般变化在3.50~4.00m之间,变异系数23%;井线以东厚度显著增大,一般变化在6~10m之间,变异系数56%,因此,全区8煤层变异数偏大,但仍以稳定为主。煤厚变化见图5-22,煤层结构简单~较复杂,一层夹矸率31%,二层夹矸率29%,其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煤层顶板砂岩及砂页岩互层,底板泥岩、砂质泥岩,属稳定煤层。 8煤层顶板及其上部岩层为一植物化石带,主要为羊齿、瓣轮叶、斜羽叶等,而以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其特征。 5.1.2 煤层瓦斯含量 本井田部分主要可采煤层瓦斯含量最大值介于8.40~17.85m3/t之间,且甲烷成分一般在80%左右,由此表明本井田深部主要位于瓦斯带。总体来看,本井田同一煤层的瓦斯含量除有随深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以外,还可能在局部形成瓦斯富集带,8煤层为富瓦斯煤层。 5.1.3 煤尘爆炸性和煤的自燃倾向 本井田各可采煤层均有煤尘爆炸危险,浅部煤尘爆炸指数30%~35%。各可采煤层均有自然发火倾向,发火期一般为3~6个月。 5.1.4 地温 根据九龙岗矿长观孔资料,本井田所在地区的恒温带深度为自地表向下垂深30m,相应的温度为16.8℃。 本井田地温梯度介于0.75~2.07℃/hm之间,其中东部高于西部,属地温正常区。总体来看,本井田地温具有深高浅低和东南略高于西北的变化特点。

采区设计编制的内容

采区设计编制的内容,包括采区设计说明书,采区设计图纸。 一、采区设计说明书 (1)采区设计说明书应说明: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垂深,有无小煤窑和采空区积水;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等。 (2)采区所采煤层的赋存情况(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离、夹矸层厚度及其分布,顶底板的岩石性质及其厚度等)及煤质。 瓦斯涌出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瓦斯涌出量及确定依据;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然发火性及其发火期;地温情况等。 水文地质:井上、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和含水层水位变化;断层导水性;现生产区域最大及正常涌水量,邻近采区周围小窑涌水和积水情况等。 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说明对地质资料进行审查的结果,包括资料的可靠性及存在的问题。 (3)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所占的比例,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并确定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4)确定采区准备方式。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及其生产系统(包括运煤、运料、通风、供电、排水、压气、充填和灌浆等)的确定。当有几个不同的采区巷道准备方案可供选择时,应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5)选择采煤方法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装备。 (6)进行采区所需机电设备的选型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型号及数量,采区信号、通讯与照明等。 (7)洒水、掘进供水、压气、充填和灌浆等管道的选择及其布置。 (8)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9)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对预防水、火、瓦斯、煤尘、穿过较大断层等地质复杂地区提出原则意见,指导编制采煤与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并在施工中加以贯彻落实。 (10)计算采区巷道掘进工程量。 (11)编制采区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区段数目、可采煤层数目及煤层总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容重、采煤方法、主采煤层顶板管理方法、采区工业储量和可采储量、机械化程度、采区生产能力、采区服务年限、采区采出率和掘进率,巷道总工程量、投产前的工程量。 二、采区设计图纸 设计图纸一般包括: 地质柱状图、采区井上下对照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储量计算图及剖面图等应进行复印,作为采区设计的一部分。此外,还须有: (1)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及剖面图(比例:1:1 000或1:2 000); (2)采区采掘机械配备平面图(比例:1:1 000或1:2 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