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合集下载

潘一矿11518工作面顺槽高抽巷下向穿层孔施工、抽采成套技术研究

潘一矿11518工作面顺槽高抽巷下向穿层孔施工、抽采成套技术研究

潘一矿11518工作面顺槽高抽巷下向穿层孔施工、抽采成套技术研究【摘要】在顶板巷施工穿层钻孔对突出危险区煤层进行区域预抽消突,掩护煤巷掘进,突出了以“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是行之有效防止瓦斯突出的区域措施。

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同时如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顶板巷预抽钻孔施工、抽采工艺。

本文以潘一矿11518高抽巷为例,介绍高瓦斯突出危险工作面高抽巷下向穿层孔条带预抽掩护掘进的瓦斯抽采技术,为同类矿井保护层开采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瓦斯突出矿井;条带区域消突;下向穿层钻孔;瓦斯抽采1、引言潘一矿是一座年产能力为500万吨的大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全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150.24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11.86m3/t。

矿井突出危险煤层为13-1、11-2、8、7-1、6-1、4-1煤层。

矿井主采煤层为C组13-1和11-2煤层,经过近30年的高强度回采,矿井主采煤层C组煤在一水平仅剩7个可采块段,目前矿井二水平系统巷道已经构成,二水平C组煤首采工作面计划于2014年底投产。

面临主采C组煤可采资源的匮乏,打开一水平B组煤成为确保矿井高产高效的关键。

2、影响高抽巷下向钻孔抽采效果的因素分析潘一矿11518工作面标高-576.7~-598.5m,可采走向长930m,倾斜宽213m,面积198090m2,11518工作面顶板共布置两条高抽巷,其中顺槽高抽巷外错下顺槽36m,兼做下阶段的高抽巷(一巷两用)。

11518顺槽高抽巷设计标高-533.5~-575.5m,长度1559.7米,巷道距8煤顶板垂距为18~25m,巷道为锚网喷支护,巷道规格为高3m*宽3.5m。

高抽巷采用全负压通风,巷道内敷设有一趟10寸抽采管路。

高抽巷于2012年11月20日开始施工下向穿层钻孔,钻孔孔深在40~80m 左右,钻孔施工过程中发现多数钻孔施工至10~15m左右时孔内出现积水,钻孔施工完毕后进行扫孔排渣,但由于孔内煤岩粉与积水混合后呈胶体状,通过钻杆利用矿井风水压力难以将煤岩粉排出孔外,大量钻屑滞留孔内,在瓦斯解吸过程中会越澄越实,从而严重影响瓦斯释放;根据高抽巷下向穿层掩护预抽钻孔控制要求,钻孔必须控制到煤巷巷道轮廓线两侧15m,钻孔孔底间距不大于3m,因此做到“钻到位”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整个掘进预抽块段是否能够真正消突,安全掘进;8煤直接顶为泥岩及砂质泥岩,厚0~5.36m,平均厚度为2.88m,直接顶分层厚度小,产大量植化碎片,防止钻孔孔壁坍塌造成堵塞钻孔就成为煤体瓦斯及时抽出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8煤顶板大量的砂岩裂隙水源源不断的涌入孔内,使得煤体解吸出的瓦斯在孔底形成一个能够克服水柱压力的“瓦斯团”后方能向上排至孔口,造成煤体瓦斯释放速度减慢,影响预抽效果,延长了预抽时间,严重影响了煤巷掘进进度。

一采区设计 第二章采区巷道布置

一采区设计 第二章采区巷道布置

第二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一、采区开拓、准备巷道布置:本矿井有可采煤层一层,根据开拓布置,矿井划分为两个水平,各水平分区段进行开采,同一区段所有可采煤层均开采完毕后,转入下一区段的开采。

一采区的布置为:在地面修滑坡提升到至+2500米时形成车场和地面配电室,在掘进平洞开掘+2500井底车场及车场硐室。

然后分别在+2600m水平和+2510m水平掘进准备采面,平行于运输大巷段和运输石门。

由运输石门和回风石门分别揭穿设计开采煤层后,沿该煤层布置轨道巷、运输机巷、回风巷及回采工作面,从而形成回采工作面巷道系统。

副斜井掘进至+2600m标高后,开掘行人联络岩巷与+1600m回风石门连通。

二、采煤工作面布置:准备巷道完成后沿+1600回风石门分别布置110401、110402工作面和110301、110302工作面上部甩车场。

上部甩车场与两煤层工作面区段回风巷相连。

从+1550运输石门分别向3煤层与4煤层送倾斜溜煤眼。

沿两溜煤眼分别向采区理两翼送110301、110302工作面和110401、110402工作面区段运输巷。

连接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

便围出了110301、110302和110401、110402工作面。

110201工作面直接连通+1600回风石门和+1550运输石门。

2煤层与3煤层平均水平错距为15m,3煤层与4煤层平均水平错距为10m。

根据选择的开拓、开采方式以及煤层间距,本矿井可采煤层考虑分层开采,不进行分组联合布置。

开采时采用正序开采,开采顺序为:先开采上层煤,后采下层煤。

为保证不同层位煤层的正常开采。

两相邻煤层间开采错距为60m。

三、采区工程量:采区岩巷总长850m,半煤岩巷总长3848m,煤巷总长540m.掘进总体积为27060.8 m3第二节巷道断面及支护一、巷道断面及支护:靖安煤矿、中部或井底车场、石门及采区巷道穿过的地层及煤层顶底板围岩性质、井巷的服务年限,并结合矿井的实际生产经验,巷道断面主要有半圆拱形、梯形两种形式。

潘一矿课程设计1

潘一矿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说明书潘一矿通风设计学院(部):能源与安全学院专业班级:安全06-1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袁树杰2010年 1 月 20 日安徽理工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安徽理工大学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目录1 井田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 (1)1.1.1井田位置 (1)1.1.2井田范围 (1)1.1.3交通条件 (1)1.2 自然地理 (1)1.3 煤系地层 (1)1.4 13-1煤层 (2)1.5 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2)1.5.1张扭性正断层 (2)1.5.2压扭性逆断层 (4)1.6 水文地质概况 (5)1.6.1地表水系 (5)1.6.2矿井主要含水层 (5)1.7 地温和地压 (5)1.7.1地温 (5)1.7.2地压 (6)2 矿井开采开拓设计 (7)2.1 矿井开拓 (7)2.1.1井田开采范围及面积 (7)2.1.2井型确定 (7)2.1.3井田开拓方式和主副井口位置 (7)2.1.4通风系统 (7)2.1.5井筒数目及装备 (8)2.1.6主要开拓方案 (8)2.1.7井底车场及主要硐室 (8)2.1.8水平、采区划分与接替 (9)2.1.9矿井各大生产系统 (9)2.2 采区设计 (10)2.2.1采区基本概况 (10)2.2.2采区上山的位置、数量 (10)2.2.3区断划分,采区上、中、下部车场的形式,联系及尺寸 (11)2.2.4采区回采顺序 (11)2.2.5采煤方法及设备选定 (11)2.2.6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 (11)2.2.7采区巷道断面及支护 (12)2.2.8采区技术装备 (12)2.2.9采区生产系统 (12)2.2.10 采区通风系统及风流控制 (13)3 矿井通风设计 (16)3.1 矿井通风系统 (16)3.1.1通风系统选择的条件和依据 (16)3.1.2选择通风系统主要应考虑的因素 (17)3.1.3采区通风系统的设计 (17)3.1.4系统选择 (18)3.2 矿井风量计算与分配 (19)3.2.1矿井总风量的计算 (19)3.2.2矿井风量分配 (27)3.3 通风阻力计算及风速校核 (28)3.3.1风速校核 (28)3.3.2矿井通风时期的最大阻力 (28)3.4 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32)3.4.1计算通风机的工作风量 (32)3.4.2计算风机的工作风压 (33)3.4.3初选风机 (33)3.4.4选择主要电动机 (34)3.5 通风机电费概算 (36)参考文献 (38)致谢 (39)1 井田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1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1.1.1井田位置潘一井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北部潘集区,距淮南洞山约28公里,向南西至淮南风台县城约24公里,南以淮河与淮南老矿区相隔,地跨淮南潘集、田集、古沟一镇两乡。

潘一矿1362(3)工作面优化设计

潘一矿1362(3)工作面优化设计

潘一矿1362(3)工作面优化设计本文介绍了如何优化1362(3)工作面设计,保护东二大巷;通过合理加长工作面几何尺寸,多回收煤炭资源5万吨;通过掘进期间对巷道全断面喷浆等措施,消除自然发火隐患,实现了安全开采。

标签:1362(3);优化;保护1 课题的提出潘一矿近几年以来,由于新采区迟迟未能投产,采场全部集中在一水平东三、西三采区,造成采场接替异常紧张。

经常出现11-2煤层工作面刚收作,就开始准备13-1煤层工作面;或者工作面正在回采,相邻块段不得不开始准备,造成了采场接替越来越集中,接替越来越紧张。

2341(3)工作面回采结束后,2641(3)接替不上,必须寻找垫脚工作面。

由于11-2煤工作面要施工大量瓦斯治理巷道和外围小结构巷道,准备周期长,煤层厚度在1.6m左右。

准备11-2煤工作面不仅准备周期长,达不到缓解采场接替紧张的效果,而且产量低,对完成全年产量意义不大。

2 1362(3)工作面地质概况该工作面位于东二采区,工作面东部为系统巷道,南部为1372(3)工作面(97年8月15日收作)、2312(3)工作面(06年6月11日收作);西部为Fa1106正断层,北部为1362(3)工作面(94年12月27日收作);对应下部为2332(1)工作面已回采(03年03月29日收作)。

工作面为底区工作面:13-1煤,黑色,以亮煤,暗煤为主,含镜煤,为半暗型或半亮型煤,厚0.1~3.3m,平均厚约2.1m;工作面顶板为再生顶板,平均厚约16.37m。

从地质资料分析,1362(3)所处区域均是多年前回采,工作面再生顶板厚,煤层平均厚度2.1m,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

3 1362(3)回采主要面临的问题(1)如何合理确定大巷保护煤柱。

1362(3)北面是东二轨道大巷和东二-540m皮带机大巷,东面为东二新增轨道大巷。

合理留设煤柱是安全回采该面的关键之一。

留设煤柱较小,东二轨道大巷和-540m皮带机大巷受到破坏,将使矿井生产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因为东三采区是矿井主力采区之一。

潘一矿煤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潘一矿煤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第一章采区概况潘一矿是淮南矿业集团主力矿井之一,1983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 3.0M t/a,经过技术改造,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 4.0M t/a,矿井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3层。

其中13—1煤层是矿井目前的主采煤层,平均厚度 4.5米。

煤层结构复杂,顶底版一般为泥岩或沙子泥岩,遇水易泥化。

矿井投产以来,先后采用普通综采和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13—1煤层。

由于普通综采采高较低,13—1煤层不能一次采全高,开采效率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综采放顶煤开采虽然可以一次采全高,但煤炭灰分较大,不能适应煤炭市场需求,且放顶煤开采影响工作面推进进度,制约生产能力的提高,另外综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留有余第一节煤系及煤层石炭、二叠系为本区煤系地层,共有可采煤层14层,总厚度为27.67m。

自上而下分别为1、3、4-1、4-2、5-2、6-1、7-1、8、11-2、13-1、16-1、16-2、17-1及18煤,其中13-1煤层为本采区主要可采煤层。

第二节采取内地质构造该采取根据地质勘探和邻近采区揭露的资料看,无较大的断层和明显的褶曲构造,对井下开采无明显的影响,构造尚属简单。

第三节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所开采的C组13-1煤层:平均厚度4.49m,煤的密度为1.34t/ m3。

为较稳定煤层,无夹矸,煤质中硬,结构简单,高瓦斯。

顶底板特征见下表:第四节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在13-1煤层中,本采区采用后退式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回采。

初放期间采高为3m以内,正常回采期间为3.5-4.5m.工作面最大控顶距3.5m,最小控顶距2.3m,面积为13.5m2,三角煤根据情况采用炮采或丢弃方式处理。

工作面总体沿走向推进。

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见下表:第二章采区及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形式及工作面划分根据采区的走向长度和产量要求及采区的基本情况,将采区设计为采取上山在后面(即井底车场一侧)的单翼开采形式。

深井高应力软岩硐室巷修支护设计及应用

深井高应力软岩硐室巷修支护设计及应用
加剂 。 ( 4 )注浆 。采用Z B Y 3 / 1 6 — 2 2 型注浆机注浆,将注 浆管与 中空锚 索 尾 部 注浆 空连 接 ,开 启 注 浆 泵 注 浆 , 注 浆 终 孔压 力 8 M p a 。 5 矿 压 观 测 与分 析 5 . 1 测 站 布 置 为了验证硐室修护效果,本次工业性试验 对硐 室两 帮围岩变形 及顶底板位移均进行了观测 。 修复后在硐室设1 号、 2 号和3 号个测站 , 相邻测站间距1 5 m 。每l 测站设1 个顶底板移近量测点:1 个两 帮移近 量测 点。 顶 底 板 移 近 量 测 点 设 置 :顶板 测 点采 用 直 径 l 6 m m 、长 5 0 0 m m 、外 端 带弯钩 的圆钢锚 入顶板 中部作为 顶板测 点,底板测 点采用 直径 2 0 a r m 、长i 0 0 0 m m 的圆钢锚入底板作为底板测点 ,顶底板测点在同一 条铅 垂 线 上 。 两 帮移 近 量 测 点 设 置 :采用 直 径 1 6 m m 、长 5 0 0 m m圆钢 锚 入 巷 帮
装上橡胶止浆塞 ( 共三个 ) ,最后上锚索托盘 。( 其中在施工底板中 空锚 索前 ,对巷道底板进行超挖4 0 0 a r m ,打1 5 0 m m 地坪防止底板注浆 跑浆, 并防止生产用水对底板浸蚀)~ ( 3 )浆液浆 液配制 。采用单液水泥浆注浆 ,水泥采用P . 0 4 2 . 5 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O . 7 5 : 1 ,另加水泥量8 % 的A c z —I 注浆添

( 1 )打孔 。顶帮采用锚杆 钻机配 2 8 m m 钻头打孔 。底板采用 M Q T 一 1 2 0 / 2 . 5 型 气 动潜 孔 地 锚 机 配 中7 6 m m 钻头打孔 。 ( 2 )安 装锚 索及 封 孔 。首 先 用 中 空注 浆 锚 索 把 2 卷Z 2 3 6 0 树 脂 锚 固剂推入孔底 ,然后进行搅拌 ,用足够的棉丝缠绕孔 口的锚索,再

潘一东矿井1252(1)工作面“Y型”通风沿空留巷的实践

潘一东矿井1252(1)工作面“Y型”通风沿空留巷的实践

潘一东矿井1252(1)工作面“Y型”通风沿空留巷的实践针对深部开采问题,特别是深部瓦斯面临的重大灾害隐患。

进入深部开采以来,突出威胁增加、软岩支护问题、采空侧小煤柱等地压问题及地温问题日趋严重,深部开采面临巨大的安全技术挑战。

而地面钻井开采煤层气技术尚不能解决深井低透气性煤层条件,实现先抽气、后采煤的资源开采方式。

国内外的研究实践表明以沿空留巷的方式可以一体化解决通风降温、缓解采掘接替、简化采区系统、实现连续开采,并为高效抽采采动卸压煤层气,治理煤层群瓦斯提供最佳的工作空间,因而将开采高瓦斯、高地压、低透气性煤层群的技术难题统一起来考虑,提出了基于1252(1)综采工作面沿空留巷“Y型”通风卸压开采抽采煤层气的煤气共采技术新思路。

二“Y型”通风沿空留巷方案1、1252(1)工作面地质概况2、采用“Y型”通风沿空留巷原因分析结合潘一东区矿井1252(1)工作面地质概况,根据在淮南矿区坚持科技创新瓦斯治理上形成的创新技术体系,分析得出1252(1)工作面瓦斯治理为-848深部煤层开采,采用“Y型”通风沿空留巷具有以下原因:(1)上隅角瓦斯积聚“Y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的漏风主要流向留巷,从根本上解决了上隅角瓦斯积聚难题。

在留巷密实性好的前提下,在留巷内距工作面切顶线一定距离或留巷未端增加流出汇(抽采覆岩卸压瓦斯或采空区埋管抽采瓦斯),通过调节抽采量,可显著改变采空区流场结构,保证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处于安全允许值以下的较低值;(2)采空区易积存大量高浓度瓦斯“Y型”通风沿空留巷留巷密实性好,采空区内部的易积存大量高浓度瓦斯,利于实现高浓度瓦斯抽采;(3)上部端口区域瓦斯浓度高在保证工作面瓦斯浓度不超限的安全前提条件下,通过调节二进风巷的进风比,降低工作面的风量,减少上、下端口压差,实现上部端口区域瓦斯浓度处于较低水平;(4)采空区瓦斯向工作面的涌入由于工作面中没有来自采空区的漏风,避免了采空区瓦斯向工作面的涌入;(5)高温采煤工作面采煤工作面机电设备散热和采空区氧化热直接进入专用回风巷,工作面上、下进风巷均处于进风系统,对高温采煤工作面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

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有cad图)

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有cad图)

l 区= l采+2 l巷+ l柱
l巷=3 4.5m, l柱=0 20m
采区走向长度
加大采区走向尺寸的好处
相对减少上(下)山、车场及硐室的掘进工程量; 减少采区边界煤柱、上(下)山煤柱损失; 增大采区储量和服务年限,利于接替; 有利于采区和矿井合理集中生产,提高采区生产能力; 减少采面搬家次数。

区段集中运输平巷(集中机巷) ——集中出煤。 区段集中轨道平巷(集中轨巷) ——运送物料
等。
布置区段集中平巷的目的 :减少分层区段平巷的
维护时间,降低维护费;布置能力大的集中运输系统, 减少设备占有数;分层同采,合理集中生产。
机轨分煤岩布置 布置方式:
运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底板岩石内; 轨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内。
联系方式 各 分 煤 层 超 前 平 巷 — 平 石 门 —3—平 石 门 和 溜 煤 眼—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4 — 平石门 —— 轨道上山 2
机轨合一巷布置
机轨合一巷布置 胶带机和轨道布置在同一大断面岩巷内。
2 7 8 6 3 11 5 12 1
机轨合一巷优缺点 少一条岩巷,省工程量,易维护;设备集中,易管 理;断面大,施工定向困难;中部车场轨道与输送机 交叉,交叉点施工复杂;上、下区段不能同采、通风 难解决。 适用条件 煤层多,产量大的采区。当前应用较少。
第十三章 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 参数分析

※ ※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联系方式
采(盘)区上下上布置 采区参 数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 联系方式

※ ※
引言
机轨分煤岩布置 机轨双机轨双煤巷布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第1章采区概况潘一矿是淮南矿业集团主力矿井之一,1983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3.0M t/a,经过技术改造,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4.0M t/a,矿井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3层。

其中13—1煤层是矿井目前的主采煤层,平均厚度4.5米。

煤层结构复杂,顶底版一般为泥岩或沙子泥岩,遇水易泥化。

矿井投产以来,先后采用普通综采和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13—1煤层。

由于普通综采采高较低,13—1煤层不能一次采全高,开采效率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综采放顶煤开采虽然可以一次采全高,但煤炭灰分较大,不能适应煤炭市场需求,且放顶煤开采影响工作面推进进度,制约生产能力的提高,另外综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留有余第一节煤系及煤层石炭、二叠系为本区煤系地层,共有可采煤层14层,总厚度为27.67m。

自上而下分别为1、3、4-1、4-2、5-2、6-1、7-1、8、11-2、13-1、16-1、16-2、17-1及18煤,其中13-1煤层为本采区主要可采煤层。

第二节采取内地质构造该采取根据地质勘探和邻近采区揭露的资料看,无较大的断层和明显的褶曲构造,对井下开采无明显的影响,构造尚属简单。

第三节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所开采的C组13-1煤层:平均厚度4.49m,煤的密度为1.34t/m3。

为较稳定煤层,无夹矸,煤质中硬,结构简单,高瓦斯。

顶底板特征见下表:顶板名称岩石名称厚度(m)岩性特征伪顶页岩0.15灰黑色,多植物化石,局部赋存直接顶粉砂岩 2 - 4粉粒砂岩,不稳定基本顶中细砂岩 6 - 10灰-灰白色细砂岩粒,较厚第四节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在13-1煤层中,本采区采用后退式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回采。

初放期间采高为3m以内,正常回采期间为3.5-4.5m.工作面最大控顶距3.5m,最小控顶距2.3m,面积为13.5m2,三角煤根据情况采用炮采或丢弃方式处理。

工作面总体沿走向推进。

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见下表:工艺流程斜切进刀→打三角煤→割煤→移架→推溜→斜切进刀进刀方式端头斜切进刀,双向割煤,煤机往返一次进两刀劳动组织采用“三八”制作业,中班检修,早、夜班生产第2章采区及巷道布置第1节采区形式及工作面划分根据采区的走向长度和产量要求及采区的基本情况,将采区设计为采取上山在后面(即井底车场一侧)的单翼开采形式。

将采区五个区段,每个工作面推进长度为1500m,区段斜长为180m,护巷煤柱宽为15m。

第2节采区车场形式及采区上下山布置根据采区的基本情况和生产需求,采区的井底车场采用立井折返式井底车场,上部和中部均采用单甩顶板绕道式车场,下部车场为顶板绕道式下部车场。

井底车场设在采区东部。

由于该采区开采煤层自然发火期为3-6个月,时间较短,上山不宜布置在煤层中,所以本采区沿煤层倾斜方向在煤层底板中布置两条上山,两条上山相距20m。

第3节采区主要巷道断面的确定一、大巷和上山断面的确定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和生产运输的要求运输大巷和上山均布置在煤层底板的岩层中。

运输大巷的标高为-530m,为双轨运输大巷,高3.8m,宽4.5m,巷道净断面为19.19m2。

两上山布置在同一水平,高3.7m,宽4.0m,巷道净断面为17.1m2。

运输大巷和上山均采用锚喷支护,若遇到地质构造异常带必须加强支护,采用锚架喷联合支护方式,以保证巷道的服务年限。

(运输大巷的断面图见附页1)二、顺槽断面的确定顺槽布置在岩层中,每50-100m布置一个,为矩形断面,高2.5m,宽4.5m,净断面11.25m2。

顺槽采用锚网锁支护,左右两侧锚杆长1.8m,顶锚长2.0m,锚锁6m。

顺槽的巷道断面图如下:顺槽断面图第4节1213(3)工作面的巷道布置1213(3)工作面为本采区的第三个工作面,工作面净长180m,工作面回采长度1500m,标高为-430~-470m。

1213(3)工作面井下位置:西至采区边界煤柱,东至采区轨道上山收作线,南至1212(3)工作面运输顺槽,北到1214(3)工作面回风顺槽。

1213(3)工作面地面无需保护物,地面标高+22.5~+25.3m。

1213(3)工作面运输顺槽为锚梁网支护,在断层破碎段附近及顶板淋水带采用“U”型棚支护,矩形断面,巷道设计中高为2.3m,宽4.5m,断面面积10.4m2。

运输顺槽用于运煤、进风及辅助运输。

1213(3)工作面轨道顺槽为锚梁网支护,在断层破碎段附近及顶板淋水带采用“U”型棚支护,矩形断面,巷道设计中高为2.5m,宽4.5m,断面面积12.5m2。

运输顺槽用于进风及辅助运输。

1213(3)工作面切眼为锚梁网支护,矩形断面,巷道设计中高为4.0m,宽为4.5m,断面面积18 m2。

扩面后宽7.0m。

第3章综采工作面的布置第1节综采工作面的机电设备工作面主要设备见下表:工作面设备明细表1采煤机MG610/1400-WD台2刮板输送机SGZC-800/400台3转载机SGZ-730/160组4液压支架BY3600-25/50台5破碎机PLM-3000/h台6皮带机SSJ-1200/3×355台7乳化液泵MRB-125/320台8绞车JH2-14台9移动变电站KSGZY-630/6台第2节部分机电设备的主要参数(1)液压支架分类端头支架、中间支架采高范围 2.5 - 5.0 m两支架的移架步距 0.8 m初撑力 5583 KN支护强度 0.86 Mpa支架支护宽度 1.43-1.60 m(2)采煤机采高范围 2.1 -4.5m装机功率1400 KW截割功率2×610 KW牵引功率2×75 KW滚筒转速35.2 r/min牵引速度10 -18 m/min 电压等级 3.3 KW卧底量396 – 496 mm 适应倾角<16°– 30°截割硬度 f < 5滚筒直径2000 mm截深0.8 m(3)刮板机名称侧卸式双中心链刮板输送机板链中心链2×直径34×126加强链刮板间距756 mm 锻造刮板,中心距 20 mm电压等级 3.3 KW破断力1810 KN输送量2500t/h链速 1.80 m/s电机功率400 KW长度40 m(4)皮带机运量1600t/h带宽1200 mm带速 3.15 m/s铺设长度1650 m电压等级1140 v功率3×355 KW胶带型号PVG 11 级(2000s)倾角3°-5°平均4°,向上运行托辊直径直径159mm ,储带长度100 m拉紧装置液压绞车自动张紧(5)破碎机能力3000 t/h锤头冲击速度22 m/s电机功率250 KW电机转速1470 r/min最大输入块度长不限,宽×高为 1000 mm×1000 mm排料粒度300 mm 以下传动方式电动机+液力耦合器+齿轮减速器破碎锤头数量448 r/min破碎主轴转速8 个第3节综采工作面布置图(综采工作面布置图见附页2。

)第4章掘进顺序及采区系统第1节掘进顺序掘进顺序为:在采区走向长度的东部,由运输大巷4掘进采区石门7和采区下部车场8(与此同时从回风大巷掘进采区上部的回风石门15),由此沿煤层底板的岩层向上掘进采区运输上山6和轨道上山5,两条上山相距20m。

两条上山5和6掘至采区上部边界后,再掘采区上部车场14,与采区回风石门15贯通,然后在第一区段下部,从轨道上山、运输上山开掘采区中部车场9′,用双巷掘进的方法向煤层开掘第一区段运输平巷12′和第二区段回风平巷11′。

两巷道12′和11′之间的倾斜距离一般为8-15m,即为区段煤柱宽度。

回风平巷11′超前于运输平巷12′约100-150m,并沿走向每隔80-100m掘一条联络巷10′。

与此同时,在采区上部边界,从上部车场14向煤层开始开掘第一区段的回风平巷13′。

在采区边界沿煤层倾斜方向掘进一条巷道联通运输平巷12′和回风平巷11′,这条巷道称为开切眼,形成开采前的采煤工作面。

在掘进巷道的同时,还应掘进采区煤仓20、采区变电所18、绞车房17等巷道。

第2节 采区主要系统(以1213(3)工作面为例)一、通风系统新鲜风流 → 运输大巷4 → 采取运输石门7 → 下部车场8 →轨道上山5 → 中部车场9 → 区段轨道平巷11 →(联络巷)区段运输平巷12 → 采煤工作面(污风)→ 区段回风平巷13 → 中部车场→ 运输上山6 →采区回风石门15 → 风井16(排出地面)二、运煤系统采煤工作面 → 运输平巷12 → 运输上山6(带式和刮板运输机)→ 采区煤仓20 → 采区运输石门7 → 大巷4 → 井底车场(装车运出)三、运料系统材料和设备 → 下部车场8 → 轨道上山5 → 中部车场 → 区段回风平巷13 → 工作面四、排矸系统矸石 → 各平巷 → 中部车场9 → 轨道上山5 → 采区下部车场8 → 采区运输石门7 → 运出第五章采区通风风量的计算第一节采煤工作面所需风量(按下列因素分别计算,取其最大值)一、按瓦斯涌出量计算:Q采 = 100qk/c=2000m3/minQ采 — 采煤工作面所需要风量,m3/minq — 工作面通风排出的瓦斯量,工作面平均瓦斯绝对涌出量35m3/min,其中抽采25 m3/min,风排为10m3/min。

k — 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综采面取1.6c — 工作面正常生产时工作面及回风流中允许的最大瓦斯浓度,c取0.8%二、按工作面人员数量计算Q采 = 4×n采360 m3/min=Q采 — 采煤工作面所需要风量,m3/min4 — 每人每分钟应供给的最低风量,m3/minn采 — 采煤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取90个三、按轨道顺槽进风量计算Q轨顺 = 60VS480 m3/min=V — 要求风速不小于0.25 m3/min,取0.5 m3/minS — 工作面有效通风断面,m2四、按工作面进风流温度计算Q采 = 60×v采×S采k采=1900.8 m3/minv采 — 工作面的风速(直接进风流的温度查表取值),m/sS采 — 工作面有效通风断面,根据工作呢的空顶距和采高求得k采 — 工作面的长度风量系数(本采区工作面长度为180m,查表得,k取1.2)五、根据风速验算Q采= 2000m3/min ≤ 60×4×S采 = 2840 m3/minQ采= 2000m3/min ≥ 60×0.25×S采 = 90 m3/min 根据以上计算,所以,工作面的风量应不小于2000m3/min。

第二节局部通风根据计算,掘进时轨道顺槽和运输顺槽的需风量约为550m3/min,所以应选取吸风量不小于600 m3/min的局部通风机进行局部通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