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概论
外科学知识点精华笔记(执业医+主治)必备之 (124)

贫血贫血概论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
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
诊断标准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妊娠女性低于100g/L血细胞比容低于0.42、0.37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1.红细胞生成减少(1)造血干祖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2)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地中海贫血)。
(3)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病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1)内源性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获得性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2)外源性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根据骨髓增生程度分类(1)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和缺铁性贫血。
(2)增生减低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例题】不属于小细胞性贫血的是A.缺铁性贫血B.海洋性贫血C.慢性感染性贫血D.铁粒幼细胞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正确答案』E【例题】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A.红细胞内在缺陷B.红细胞破坏过多C.红细胞寿命缩短D.造血原料缺乏E.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正确答案』E临床表现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氧,因此贫血可出现因组织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及缺氧所致的代偿表现。
国开电大《临床医学概论(本)》形考任务三答案

题目1:我国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为()。
答案:缺铁性贫血题目2:铁的吸收主要在()。
答案: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题目3:服用铁剂后可排出黑便的原因是()。
答案:生成硫化铁题目4:叶酸缺乏的主要病因不包括()。
答案:丢失过多题目5:维生素B12吸收障碍的原因不包括()。
答案:动物性食物、蔬菜摄入不足题目6: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应首选()。
答案:雄激素题目7:对血液病患者最应警惕发生的情况是()。
答案:颅内出血题目8:溶血性贫血的原因不包括()。
答案:肝炎病毒题目9:临床上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
答案: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题目10:应及早用甲状腺激素治疗的疾病是()。
答案:呆小病题目11:丙硫氧嘧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
答案:粒细胞缺乏题目12:关于胰岛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答案:多采用口服给药方式题目13:属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是()。
答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题目14: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是()。
答案:二甲双胍题目15: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药物是()。
答案:磺脲类药物题目1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选用的药物是()。
答案:胰岛素题目17: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药物治疗的目的不包括( )。
答案:防止过胖题目18: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
答案:动脉粥样硬化题目1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多见的病因是()。
答案:动脉粥样硬化题目20:脑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
答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题目21:最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
答案:脑出血题目22:脑血栓形成“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时间是()。
答案:发病6h内题目23: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答案:眩晕题目24: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
答案:内囊题目25:脑出血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
答案:控制脑水肿。
溶血性贫血概论护理课件

02
溶血性贫血的护理评估
评估内容与方法
病情状况
心理状况
评估患者的病情状况,包括贫血程度、溶 血性指标等,以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和进 展。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包括焦虑、抑郁等 情绪状态,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绪 变化。
生活方式
认知状况
评估患者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运 动状况等,以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健康 状况。
心力衰竭
观察患者有无心悸、气促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处理。根据 患者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加重心脏负担。 同时,做好患者心理护理,避免情绪波动。
04
溶血性贫血的康复与健康指导
康复期护理指导
休息与活动
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 过度劳累,根据病情恢 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
饮食护理
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消 化的食物,增加新鲜蔬 菜、水果的摄入,避免
THANK YOU
刺激性食物。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 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帮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
的心态。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 征,观察病情变化,如
有异常及时处理。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01
02
03
04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 过度疲劳。
适量运动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 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增
03
溶血性贫血的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措施
01
休息与活动
根据病情轻重安排适当休息,重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病情
稳定者可适当参加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02
饮食护理
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绿叶蔬菜等。同
《临床医学概论》讲课提纲-5

《临床医学概论》讲课提纲-5讲授:丁选胜(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五、血液系统疾病掌握:贫血、白血病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熟悉: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基本概念、病因、治疗原则。
(一)贫血1.贫血概述【定义】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记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2.分类贫血的分类通常是根据红细胞形态或引起贫血的原因和发生贫血的病理生理而分类的。
①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1)大细胞性贫血:常见疾病为巨幼细胞贫血;(2)正常细胞性贫血:常见疾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疾病为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②根据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1)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缺乏造血原料(铁、叶酸及维生素B12等)及骨髓疾病影响了造血;(2)红细胞破坏过多:由于过度的红细胞破坏,体内的代偿能力不足以弥补和维持红细胞生成与破坏之间的平衡;(3)失血性。
3.临床表现贫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如下:①一般表现:疲乏、困倦、软弱无力是贫血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贫血严重时,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
②心血管系统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最为常见。
部分严重贫血患者可以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
③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目眩、耳鸣、注意力不集中及嗜睡等都是常见症状。
严重贫血患者可出现晕厥,老年患者可有神志模糊及精神异常的表现。
④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症状较为常见。
⑤泌尿生殖系统表现:严重贫血患者可有轻度的蛋白尿及尿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夜尿增多。
性欲改变以女性患者月经失调亦较为常见。
⑥其他:皮肤干燥,毛发枯干,创口愈合较慢。
眼底苍白及视网膜出血偶见。
4.诊断诊断贫血的手段主要有:详细地询问病史、仔细地体格检查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涂片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检查、病因检查)。
认识贫血科普知识

认识贫血科普知识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氧气给身体组织,导致疲乏、无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以下是关于贫血的一些科普知识:
1. 缺铁:缺铁是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缺铁会影响红细胞的合成和释放,导致贫血。
缺铁通常是由于饮食中铁质摄入不足、失血过多或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2. 缺维生素B12或叶酸:维生素B12和叶酸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
缺乏这些营养素会影响红细胞的合成和释放,导致贫血。
3. 失血过多:失血过多是贫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慢性失血或大量失血会导致贫血。
4. 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如肾衰竭、糖尿病、慢性感染等会影响红细胞的合成和释放,导致贫血。
5. 症状:贫血的症状包括疲乏、无力、头晕、心悸、脸色苍白等。
严重贫血时,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6. 预防和治疗:预防贫血的关键是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铁质、维生素B12和叶酸。
对于已经患有贫血的人,需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补充铁剂、维生素B12或叶酸等。
了解贫血的科普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贫血,保持身体健康。
溶血性贫血

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在循环血流中遭到 破坏,血红蛋白释放而引 起症状。
血红蛋白尿—“肾阈”
血管外溶血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起病 常较缓慢。
受损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消化,释出的血红蛋 白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珠蛋白被进一步分解利用,血红素则分解为 铁和卟啉。铁可再利用,卟啉则分解为游离胆红素,后者经肝细胞摄取,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从胆汁中排出。胆汁中结合胆红素经 肠道细菌作用,被还原为粪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少量粪胆原又被 肠道重吸收进入血循环,重吸收的粪胆原多再次通过肝细胞重新随胆汁 排泄到肠腔中去,形成“粪胆原的肠肝循环”,小部分粪胆原通过肾随 尿排出,称之为尿胆原。
游离血红蛋白能与血液中的结合珠蛋白相结合。结合体分 子量大,不能通过肾小球排出,由肝细胞从血中清除。未 被结合的游离血红蛋白能够从肾小球滤出,形成血红蛋白 尿排出体外。
部分血红蛋白在近端肾小管被重吸收,在近曲小管上皮细 胞内分解为卟啉、铁及珠蛋白。
反复血管内溶血时,铁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 在上皮细胞内。如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脱落随尿排出,即形 成含铁血黄素尿。
4.血红素异常 (1)先天性红细胞卟啉代谢异常如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
病,根据生成的卟啉种类,又分为原卟啉型、尿卟啉型和粪 卟啉型。
(2)铅中毒影响血红素合成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二)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或冷抗体型(冷凝集素型、D-L抗体 型);原发性或继发性(如SLE、病毒或药物等)。 (2)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等。
等中毒,可因引起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而溶血。
贫血的名词解释药理学

贫血的名词解释药理学贫血是一种常见疾病,它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的减少,导致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贫血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一些特定人群中更为突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贫血的名词解释和药理学方面的相关内容。
贫血可以根据其发生原因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营养不良性贫血,这是由于身体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如铁、维生素B12和叶酸,从而无法生产足够数量的红细胞。
此外,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骨髓异常也可能引起贫血。
贫血的症状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乏力、气促、头晕和心悸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因为贫血导致身体各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从而影响它们的正常功能。
在治疗贫血方面,药物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铁剂是最常见的药物治疗选项之一,在营养不良性缺铁性贫血中广泛应用。
铁剂能够补充人体缺乏的铁元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
铁剂有多种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等。
这些给药途径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然而,铁剂的应用需要结合饮食调整,因为摄入过多的铁可能导致毒性作用。
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脾摘除术。
脾脏对红细胞的存储和清除有着重要作用,而在某些特定的贫血病例中,脾脏可能出现异常,对红细胞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通过脾摘除手术可以减轻贫血的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饮食调整也是贫血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饮食中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可以帮助改善贫血症状。
绿叶蔬菜、肝脏和豆类食物是铁的良好来源,而动物肝脏和乳制品是维生素B12的丰富来源。
此外,叶酸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豆类和酵母等食物中。
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合理摄取这些营养成分可以提高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
贫血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医生需要根据贫血的病因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的效果。
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除了治疗,预防贫血也是非常重要的。
《基础医学概论》解剖生理学篇阶段复习题

《基础医学概论》解剖生理学篇阶段复习题1、简述细胞器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答:1.核蛋白体(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构造a.附着核蛋白体:合成输送到细胞外的分泌蛋白b.游离核蛋白体:合成结构蛋白2.内质网:分布在细胞质中的膜性管道系统3.高尔基体:数层重叠的扁平囊泡,若干小泡及大泡三部分组成的膜性结构.参与由内质网转运来的蛋白质的加工、成熟。
4.线粒体:主要参与供能物质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生成ATP供能,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
5.溶酶体:在酸性条件下,对蛋白质、肽、糖、核酸等多种物质起水解作用2、比较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的特点。
答:1.被动转运: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顺浓度差或顺电位差,主要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和某些非脂溶性物质,不耗能,单纯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
2.主动转运: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跨膜转运,逆浓度差、逆电位差,耗能,需要载体蛋白。
3、简述被覆上皮的种类及每种被覆上皮所在的代表部位。
答:1.单层扁平上皮:胸腔、腹腔、心包腔的内表面,血管内皮2.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支气管黏膜面3.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4.复层扁平上皮:皮肤表面、口腔、食管、阴道等器官的腔面5.单层柱状上皮:肠6.变移上皮:膀胱4、简述翼点的概念及主要临床意义。
答:在太阳穴附近;此处骨质薄弱,其深面有重要血管通过,一旦骨折极易损伤血管,造成硬脑膜外血肿而危及生命。
5、简述脑神经的数目及各对脑神经的名称。
答:脑神经共有12对,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6、简述牵涉痛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答:1.概念: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身体体表的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觉过敏的现象2.临床意义:例如,心绞痛患者常感到左肩、左臂内侧、左侧颈部疼痛和心前区疼痛;胆囊炎症时常感到右肩部疼痛。
7、简述对光反射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红细胞酶缺陷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
丙酮酸激酶(PKD)缺乏
▪ 珠蛋白异常 异常血红蛋白病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分类
– 红细胞外在因素
▪ 免疫性破坏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型不和输血
▪ 机械性损伤(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创伤性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00 >34
320-360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320-360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7
320-360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7
<320
分类
——根据骨髓红系增生度分类
▪ 增生性贫血
▪ 增生不良性贫血
分类
——根据病理机制分类
▪ 红细胞生成减少 ▪ 红细胞破坏过多 ▪ 红细胞丢失过多
分类
— 红细胞生成减少
▪ 造血原料缺乏
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
▪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再生障 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各种骨髓浸润所致的贫血
分类细胞外在因素
分类
– 红细胞内在缺陷
▪ 红细胞膜异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体格检查
▪ 营养不良、造血原料缺乏的体征 ▪ 溶血的体征 ▪ 恶性疾病的体征 ▪ 骨髓衰竭的体征 ▪ 各脏器功能异常的体征
诊断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是确定贫血的最可靠指标 MCV、MCHC、MCH
网织红细胞
是诊断贫血不可缺少的指标
诊断
▪ 骨髓检查
有核细胞增生情况 各系细胞比例及各阶段细胞的比例 细胞形态 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 贫血发生的时间、病程以及贫血的表现; ▪ 饮食习惯、消化道情况以及营养状况等 ▪ 急、慢性出血史,如月经过多、黑便、痔疮等; ▪ 其它慢性疾病史,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结核、慢性炎症及肿瘤等; ▪ 月经史、妊娠史 ▪ 化学毒物、药物及放射物质接触史 ▪ 寄生虫病史 ▪ 先天异常和异常家族史。
诊断
★注意多部位穿刺、骨髓活检
诊断
▪ 其它检查
尿常规、大便潜血、大便虫卵检查、肝肾功能、 X线检查、胃肠内窥镜检查;
造血细胞的免疫表型、染色体检查、造血细胞 体外增殖分化特征及凋亡行为、某些血液病相 关基因的检查;
血液生化、免疫、溶血等指标的检查。
治疗
▪ 病因治疗
➢ 治疗贫血的关键 ➢ 因病施治(补充造血原料、刺激造血、骨髓移植等)
成年女性 血红蛋白<110g/L 红细胞<4.0×1012/L 血细胞比容<0.37
妊娠妇女 血红蛋白<100g/L 血细胞比容<0.32
分类
——根据红细胞容量分类
相对性贫血(稀释性贫血) 绝对性贫血
分类
—— 根据贫血的程度分类
▪ 极重度贫血 ▪ 重度贫血 ▪ 中度贫血 ▪ 轻度贫血
Hb <30g/L Hb 30~60g/L Hb >60~90g/L Hb >90 g/L
分类
——根据贫血发生的进程分类
▪ 急性贫血:病程< 6个月 ▪ 慢性贫血:病程> 6个月
分类
—— 根据红细胞的形态分类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分类
▪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类型
MCV(fl) MCH(pg) MCHC(g/L)
大细胞性贫血
缺血 ▪ 神经肌肉系统:头痛、头晕、耳鸣、晕厥、肌
肉无力和疲劳 ▪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部不适 ▪ 泌尿生殖系统:蛋白尿、多尿、低比重尿
月经紊乱、性功能减退
诊断
▪ 依据
①详细的病史; ②仔细的体格检查; ③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④试验性治疗(必要时)。
诊断
—— 病史询问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对症治疗
➢ 纠正贫血 ➢ 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贫血概论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
▪ 贫血是症状,不是一种病
▪ 定义 ▪ 分类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定义
▪ 单位体积外周血中血红蛋白(Hb)含量、红细胞(RBC)计数 和血细胞比容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下限.
▪ 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
成年男性 血红蛋白<120g/L 红细胞<4.5×1012/L 血细胞比容<0.42
▪ 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破坏 硫化氢中毒、大面积烧伤及蛇毒咬伤
▪ 脾脏内阻留破坏:脾功能亢进。
分类
—— 红细胞丢失过多
▪ 急性失血后贫血 外科或妇产科疾病大出血、
消化道大出血、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大出血等。
▪ 慢性失血后贫血 反复少量的上消化道出血、
痔疮出血、寄生虫病、月经过多等。
临床表现
▪ 皮肤黏膜:苍白----贫血最常见的症状 ▪ 呼吸循环系统: 心悸、气短、心力衰竭、心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