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曹操
曹操和刘备谁更厉害

曹操和刘备谁更厉害从出身看,曹操胜一筹。
虽然曹家在朝廷并无实权,但有名望,朝廷中的很多关系都可以利用。
从受教育程度来说,曹操胜,曹操年少成名,而刘备是苦孩子一个。
从单纯的性格来说,刘备胜。
如果说刘备是君子,那么曹操就偏向于小人行列。
从谋略上来说,曹操偏外向主动,刘备则比较被动无奈。
在用人上,曹操和刘备各有千秋。
打平。
刘备刘备(161-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皇帝(221-223年在位),本名玄德,东汉末幽州县(今河北省涿州市)涿县人。
继西汉中山王刘胜之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和政治家。
历史学家称之为第一高手。
刘备少年时拜鲁直为师,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
刘备因为实力有限,在军阀混战的过程中屡遭失败,于是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众多诸侯。
但由于他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海内外名人的尊敬。
就连陶谦、刘表等人也放弃了儿子的继承权,而选择把自己的地盘徐州、荆州让给刘备。
经过不懈的努力,赤壁之战后,刘备先后拿下了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曹操曹操(155-220年3月15日),本名孟德,一个幸运儿,小名阿木,出生于郭培乔县(今安徽亳州)。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创始人。
曹操担任东汉宰相,后来封王维,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他死后,谥号变成了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被尊为武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曹操以汉武帝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了尔渊、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了南方匈奴、乌桓、鲜卑,统一了中国北方。
三国演义中刘备与曹操的权谋之争

三国演义中刘备与曹操的权谋之争在经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是两位备受赞誉的历史人物。
他们以精湛的权谋手段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谋之争。
本文将从各自的权谋手段、战略决策以及对手的评价等方面,深入探讨他们之间的权谋之争。
一、刘备的权谋手段刘备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仁德的人,他在权谋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刘备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及曹操,因此采取了外交手段来稳固自己的势力。
首先,刘备与孙权联盟。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利用自己的外交手腕和孙权达成了联盟。
他以婚姻联姻为手段,娶孙尚香为妻,达成两国的合作关系。
通过这一举措,刘备巧妙地打破了曹操的围剿,并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其次,刘备积极争取民心。
他以仁德之名,赢得了广大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刘备懂得用仁义之道来争取民众的心,通过举德行善来树立自己的楷模形象。
这使得他在民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声望,为自己争取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最后,刘备善于借势利用。
他充分利用了时机,合理利用了各种机遇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在吴国孙权东征时,刘备趁机攻占了益州,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
此外,刘备还以借粮为名,成功夺取了荆州,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二、曹操的权谋手段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机智过人的人物,他的权谋手段也十分独到。
曹操懂得在战略上寻找对手的弱点,并且以此为突破口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首先,曹操善于运用兵法。
曹操熟谙兵法之道,他以兵力上的优势,采取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策略,屡次打败对手。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对联盟军的明确部署和兵力配置让刘备和孙权损失惨重,为曹操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胜利。
其次,曹操善于利用间谍和谋士。
他邀请一大批知人善任的文武人才入仕,以保证自己得到最全面的情报和咨询。
其中,荀彧、程昱等智谋高绝的谋士为曹操提供了宝贵的策略建议,成为曹操在权谋之争中的得力助手。
最后,曹操注重细节和心理战。
他善于观察对手,并利用对手的心理弱点进行打击。
曹操在与袁绍的对抗中,利用袁绍的傲慢和愚昧,成功设下擒杀袁绍的陷阱。
曹操为什么放走刘备

曹操为什么放走刘备曹操与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历史上备受关注的。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传奇故事,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曹操为何会放走刘备。
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历史的谜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曹操为什么要放走刘备。
在历史上,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198年,那个时候曹操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而刘备则是一个孤独的逃亡者,没有统治地盘,也没有足够的军队来进行战斗。
虽然曹操和刘备之间存在着长久的敌对关系,但是当时曹操放走刘备的原因并不是出于仁慈或者同情,而是出于自己的政治考虑。
曹操当时在追杀刘备,由于刘备的逃亡一直非常隐秘,曹操也没有找到他,一直到了白帝城时,曹操派遣了骑兵搜查,最终找到了刘备。
曹操当时有两种选择,要么杀了刘备,要么将他囚禁起来。
但是曹操选择了放走刘备,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作为一位强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曹操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杀死刘备,就可能会引起众怒,反而不利于他的政治生涯;同样地,囚禁刘备也可能会引起一些政治问题,甚至会被其他人利用来进攻他。
因此,曹操最终决定放走刘备,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己的战略考虑。
曹操放走刘备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相信自己的力量足以让刘备重回他的掌控之下。
此时的曹操已经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强大的统治者,拥有数百万的军队和数千名官员,而刘备一直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手下只有一些小小的部队和几位忠仆,因此曹操相信自己可以轻松地将刘备收编。
事实上,曹操的预测是正确的,不久之后刘备加入了曹操的麾下,成为了他的重要文臣。
然而,曹操这个决定并没有取得他想要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逐渐成为了曹操的对手,最终发起了一场反叛,这也标志着三国时期的开端。
这场反叛并非刘备本人愿意发起的,而是在曹操手下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和虐待,被迫离开他的生活和家庭,只能自行建立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刘备VS曹操

一、刘备
(一)刘备生平
乘乱起兵,崭露头角 激昂大义,舍身相救 两据徐州,两失徐州 颠沛流离,依附刘表 横跨荆益,大业初成 丢失荆州,惨败夷陵
(二)个性 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 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 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 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 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占据北方大部, 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军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曹 操行事残暴,时常就屠城,刘备行事多与曹操相反:曹操急 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 因此,刘备深得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 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 深得民心。
(二)世人评价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 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 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 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 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yóng 对他说:“汉室将亡, 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曹操 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 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 许劭传》,《三国志》 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及 《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2、独断专行的危害 “夷陵之战”最主要的原因这就是刘备不听劝阻、独断专行 导致了决策性的错误,对于蜀国的打击是致命的,等于亲手 葬送了几十年无数人辛苦打下来的蜀国基业,以至于后来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打着“克复中原,光复汉室”的旗号,在伤 了国家根本后再也难以从愿。 无论一个组织、一个团队,亦或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 家,作为领导人,当权利达到一定顶峰后,极易犯独断专行 的错误因为所处的位置和权力欲的膨胀,一言堂,搞一个人 说了算。然而,只可惜,凡喜欢独断专行的人,一是没有不 犯错误的,
曹操与刘备的历史形象与评价比较

曹操与刘备的历史形象与评价比较1. 引言这篇文章将比较和分析曹操和刘备这两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形象和评价。
曹操是东汉末年丞相,被认为是一个冷酷、权谋高手;而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被赞誉为仁德英明的君王。
我们将探讨他们在历史中如何被书写,以及对后世影响的不同。
2. 曹操形象与评价曹操被认为是一个才智出众,政治手腕高超的统治者。
他在东汉末年混乱不堪的时期崛起,并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
然而,曹操也因其冷酷无情、权谋诡计等特点而备受争议。
有些人赞成他的能力和作为,称他为“一代奸雄”,但也有人谴责曹操专权残暴,视其为残忍傀儡。
曹操在文化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提倡教育并延揽才士。
他建立了许多制度来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如土地改革、均田制等。
尽管曹操表面上是统一国家的英雄,但他在政治手段上常常采用权谋和血腥手段,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3. 刘备形象与评价刘备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仁德英明的君王。
他在东汉末年也是一个知名的军事和政治领袖。
刘备重视民众福利,以仁义之心待人,并注重儒家思想传播与实践。
由于其仁德形象,在后世被尊称为“刘文公”。
刘备励精图治,致力于巩固并发展蜀汉政权。
他设立学府、提倡科学技术发展,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刘备与其亲信诸葛亮合作,共同打造了仁政兴国的局面。
4. 形象比较及评价综合曹操和刘备在历史上的形象经过了演变和重新解读。
曹操被视为一位有能力但残酷和冷酷的统治者,而刘备则被视为仁德英明的君王。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形象和评价都是历史记载经过不同解读得出的结论。
曹操和刘备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操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并注重发展军事力量和社会制度。
刘备则以其仁政与温和的性格成为后世尊崇的榜样。
两位人物在权谋手段和政策取向上存在差异,但他们共同努力保持国家统一和治理。
5. 结论曹操与刘备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在形象与评价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曹操被描绘为冷酷、权谋高手,而刘备则被称赞为仁德英明的君王。
三国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比较分析

三国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比较分析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而三国的主要人物曹操和刘备则是这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
他们的人物性格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同时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本文将对曹操和刘备的人物性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曹操和刘备的生平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曹操和刘备的生平。
曹操,字孟德,汉族,出生于沛国谯县。
曹操年轻时曾接触过儒家经典,并曾有过博学多才的形象。
后来,他收集了一批精锐部队,和吕布等人一起,成为了当时的中原霸主之一,甚至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而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
他原是随从朱光,战乱之中,千里迢迢来到荆州求助刘表。
刘表路途艰难,身患重病,于是将荆州牌印传给了刘备,并说:“我死后,你就是荆州之主。
”在刘表去世后,刘备拿出刘表的牌印,声称是刘表遗命,于是掌握了荆州的政权。
后来,他尔以出奇制胜的战略,成为了汉中地区的主宰,并开始了自己的征战之路。
二、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的比较现在,我们就来对比一下曹操和刘备的人物性格。
1.曹操:曹操深谋远虑,对自己的追求非常有信心。
他精通军事、文学等各方面,多才多艺,是一位一流的战略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书法家。
曹操十分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时刻警惕着四周的敌人。
他良好的领导和控制能力让他的军队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力量,这也是他成为视若珍宝的历史人物的原因之一。
2.刘备:刘备性格端正,处事从容。
他以人为本,讲究忠诚、信义。
刘备非常珍惜自己的将领和同僚,对待他人非常宽容、公正。
同时,刘备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具有非凡的战略头脑,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表现出色。
他一心朝着实现统一大业而努力,这也是他成为历史名人的原因之一。
3.共同点:曹操和刘备都是崛起时期的政治家,都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们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善于用人、善于判断形势。
同时,他们也都表现出了对文学、书法等方面的热爱。
三、结论综上所述,曹操和刘备虽然各自有着独特的人物性格,但却都拥有一些相似的特点。
三国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比较分析

三国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比较分析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历史时期,三国之间争斗不息,荆州、南蛮等地区迫于战争之下,受到了很多破坏。
在这个时期中,曹操和刘备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那么,为什么曹操和刘备能够区别对待旗下将士,他们本人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曹操的性格。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都在探索政治制度,思考如何管治国家。
曹操性格非常果断,他经常在短时间内做出决断,处于强势的地位,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曹操也非常有组织,善于分配资源,设立系统,管理领土。
他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曹操非常重视士兵,他总是对士兵进行严密的管理,保证军队的效率。
由此可见,曹操是个非常强势、果断、有组织、注重效率和管理的人物。
而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性格则略有不同。
刘备性格非常温和,他很少向部下下达命令,更多的是向他们建议,寻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到受到尊重。
这种方式非常符合传统文化中“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
在人间关系中,刘备也非常注重人情。
据说他放弃了读书成立功名的机会去下乡谒神,在田地里耕种,以表现自己的贤良。
刘备善于关心士兵,非常注重士兵的生活和感受。
他常常察思军心,让士兵认识到他们对国家的重要性,并为他们打动鼓励,让他们经历了一些艰苦的岁月后,沉浸在无限的快乐中。
由此可见,刘备是一个非常温和、关心他人、重视人情和强调人文关怀的人物。
综上,曹操和刘备在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
曹操是个强势、果断、有组织和注重效率和管理的人物;而刘备则更倾向于拥抱团队、关心他人、重视人情和强调人文关怀。
这也说明,两人在领导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针对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曹操两位伟大的统治者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曹操两位伟大的统治者天下英雄,唯刘备与曹操为尊。
这句话以其概括精简的形式,成功地表达出《三国演义》中两位伟大统治者的重要地位。
刘备与曹操,一个是蜀汉的创始人,一个是魏国的奠基者,他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他们各自优秀的统治者特质。
首先,刘备作为一个统治者,具备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品德。
他深知群雄争霸的局势,抱着救国救民的胸怀,以君主的姿态统一了蜀汉。
刘备善于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他实行“卧龙”孔明的治国策略,以“以德服人”为核心思想,重用贤能之士,并广开言路,纳谏纳贤。
刘备偏重于保民生、稳定国内的治理,他坚守诸葛亮对天下救火之论断,不求进取,而是以稳妥为主,为后来蜀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刘备还实行了许多优良政策,如垦荒、振兴农业等,使蜀汉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与发展。
相比之下,曹操作为魏国的奠基者,其统治者特质也不可小觑。
曹操善于政治谋略,并作为一位智勇双全的领袖,采取了诸多巧妙的策略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曹操以变法思想为指导,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统一并巩固魏国的权力。
他重用文臣武将,注重培养军事实力,并通过亲自带兵征战,充分展示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
曹操在文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深知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倡导文化繁荣,并鼓励学者才子的才华。
曹操的统治将文化及军事完美结合,为魏国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刘备与曹操在军事方面也展现出卓越的统治者特质。
刘备有"挟天子令诸侯"、"使国家之兵以无敌"的雄才大略,他种下大数百万,骁勇善战的蜀汉战士,使蜀汉成为东吴、魏国唯一对手。
而曹操则以"百万钢铁之师"几乎一统了北方,他广开疆土,建立起了庞大的魏国,使魏国势力逐渐超过他的对手。
最后,刘备与曹操也在人格魅力方面表现出伟大的统治者特质。
刘备以他的仁爱和正直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拥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备与曹操客观比较
我想你都听说过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对三国中,谁是英雄的评价,这个评价确实有相当的道理,三国之中,可称之为真英雄的人确实只有此两人,最多外加半个孙策(孙策死的太早,而且死的太不光彩,所以只能算半个)
然而,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三国之中,一个英雄就足够了,所以,究竟此两人之中,谁才是真英雄呢?小弟我就在这里对这两位英雄做一翻全方位的比较。
长话短说,现在进入正体。
此比较按游戏标准,分武力、统率、智力、政治、魅力。
先比较武力。
曹操做为一方统帅,一生中亲自参加的战斗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只有在讨伐黄巾的早期,可能曾经参加战斗,而后基本是碰到敌人就抱头鼠窜。
比如宛城(历史演义都是),比如碰到吕布(历史演义皆有)比如渭水战马超(演义)而且曹操的身高按历史记载或则演义描写,都很矮,是个矮胖。
所以武力肯定不高。
虽然演义里有献剑刺董贼的时间,不过此事是老罗的杜撰,历史并无此事。
总体评价,武力60,需要别人保护。
幸有典,许二人。
刘备,此人年轻时在地方有一定影响力,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涿郡广交豪杰(这里面就有关羽、张飞)当地少年都纷纷依附。
说白了,就是现代的蛊惑崽。
混混。
可是要当混混的大哥,并且让关张这等猛人听他的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一定真工夫,很难让手下服众的,而根据典略记载: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
从这可见,此人年轻时一定是有一定武力的。
而演义力,有三英战吕布(历史并没这事)这至少可证明,老刘勇气可嘉。
而且,史书记载,刘备曾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於从事,遂与相随,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能从万军之中(这贼不是山贼,是指叛军),保住性命,这点,没有点武勇,也是很难做到的。
而且做一员将领,能在万分紧急之下,保持冷静头脑,想出逃生的法子,是很重要的一个本领。
另外,民间也大量流传刘备的武术不错,比如说他是通臂拳的始祖(这个似乎是编的)也有一本古代将领写的书中记载,刘是中国剑术某流派的创始人(这个比较正宗的书,
不过假的可能性还是很高)但有一点肯定,此人有不错的武力,而且属于技巧型的(用剑的一般都是技巧型)姑且评价85。
毕竟人家一生中,战败那么多次,能在没什么人保护下,从万军之中屡次逃生,没点武力,是不可能活命的。
所以,第一比,武力刘备以绝对优势胜出。
第二:比统率力一样,先说0曹操
曹操是公认的兵法大家,这点我想大家没有大的意见。
不过我要指出的一点是,就曹操的战绩来说,对与一个兵法家,似乎败战吃的太多了点。
宛城屡次被贾诩所败,讨伐董卓被徐荣杀的几乎全军覆灭、战吕布初期被压制、赤壁失利等等,很多啦,最关键的一点,汉中战败,这是他一生中亲自指挥的最后一次战役,却败给了自己最大的对手刘备,这点是要大大减分的。
刘备呢?刘备大家可能一直认为不怎么会打战,其实,是演义害人。
真实的刘备,并不像世人所想的那么不堪。
主要是演义将大量刘备的战功给按到别人身上去了。
比如汝南斩菜阳,此战并不是关羽打的,而是刘备亲自指挥的。
火烧博望坡,此战发生与诸葛亮出山前5年,为刘备亲自指挥,以劣势兵力击败夏侯敦,于禁这两位曹操最重用,位最高的将领(独眼夏侯为曹操亲族中官位最高的,于禁则是非亲将领中官最高的,魏五虎之首本该是于禁,如果不是战败投降的话)接着赤壁击败曹操。
可能大家会抗议,刘备的的赤壁,不过你读读魏。
武帝记就知道了,魏国记载里,击败曹操的非周郎,甚至连东吴的人一字未提,只说败与刘备以及瘟疫。
而且,刘备确实在华容追击过曹操(不是关羽)只是没有追到,曹操先跑了,而东吴没动静。
当然,此战关键并不是战斗部分,而是政治、地理和瘟疫,曹操虽败,却没受大损失。
可随后的荆州攻防战,却成了刘备的SHOW TIME。
先是和黄盖一起拿下武陵(这里我按历史,不按演义,演义太假了,假到家了)接着自己又拿下其余三郡,这一切只用了很短的个吧月时间,因为在完成南四郡占领后,刘备军就飞速返回南郡,参加了周郎与曹仁的决战。
而周郎此时,不单没拿下南郡,反而自己还受了箭伤。
此时刘备献计,让关羽的水军截断曹仁归路,周郎采纳刘备计,这才使得曹仁坐不住了,冒死突围。
于是引来李通破关羽水军,接应曹仁从南郡突围一战。
可见,整个荆州战役,东吴所力的功劳实在有限,除去出兵外,唯一功劳就是火烧连营(实际上,没烧掉多少,荆州主力船队,并不是东吴烧
的,按历史记载,是曹操自己烧的)随后,老刘同志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拿下真个荆州。
小周的功劳就只剩在南郡和曹仁耗时间了。
按历史的话,刘备还曾帮陶谦解了沛城之围,这是曹和刘的第一次交手,可惜历史记载太少了,很难让我们看清全貌,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陶老头之前,一直被曹操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东躲西藏,可这一次,为什么曹操会撤军,大家可能都归咎与吕布,但是,如果你有兴趣读一下曹陶两人的战史,你会发现,曹操只要进攻陶的城,几乎没有不立刻拿下的,可这一战,曹在连续打击陶军后,居然拿不下沛城,为什么?而且如果此时曹操后退,很可能会遭到陶军和吕的夹击,这是担很大风险的。
为什么选择强行退军,而不一股做气灭了陶在回救?刘备在这一战中,其实起到了很大作用,虽然没能击败曹操,却让曹第一次遇上了强劲的对手。
也正是这一战,使得陶宁可不传位给自己儿子,也将徐州让给刘。
如果刘没点真实本领,怎么可能能陶会让徐洲给他?
再看曹操,官渡之战,就我个人看法,这一战,曹操胜的很勉强,如果不是许攸,大家认为谁会取得胜利?何况这一战,曹操兵力也不像史书记载的那样,曹操只有2万兵,《三国志》是偏曹的,这点是公认的。
曹操收青州时,军队就不只2万了。
再考虑到汉中一战,曹操二十多万大军,为刘备数万人(7—8万估计)所败,折夏侯渊,可见刘备的指挥能力并不比曹操差。
否则,为什么曹操在汉中,战局天时(有川中土司相助,兵锋已经直接威胁成都了)地理,守方,川的山险不用我多说了,人和,兵多啊,汉中守军7、8万,外加20万援军。
会败给刘备?
可见,曹操对刘备并没什么优势啊。
当然,刘备也有数次大败与曹操。
如徐州一战,溃退(这里历史记载太。
太假了,难怪斐松注释的时候会说,“诳!”不过总体还是刘大败,但不可能没交战就逃跑了)长板坡一战,大败,不过也有疑兵吓退追军的成功之处(其实这计谋不是张飞出的,是刘备出的,演义又移花接木了)
再就是汝南,刘备和黄巾贼一起,被曹操所败,不过这一战,水分太大,双方兵力没有半点可比性,而且,实际上,老刘跟本没和曹操打,就逃跑了。
这会是真逃跑了,可演义里,却成了大战后战败逃跑,老罗还是怪了。
所以,个人认为,曹操统力并不明显高与刘备,两人之间交战,只是胜负各半(实际曹操还一直有兵力优势)只是考虑曹操对其他人的战绩好与刘,(老刘主要是最后被陆逊火烧
的太惨了,严重扣分,不过,实际上,陆逊并没有闭门不战,是出战的,只是败与刘备后,不敢再战)最后评估,曹操统帅力90,刘90。
说到这先岔开比较一下两人的起步,
至于起家,曹操年轻时,做过京城里的中级军官,而曹家和夏侯两家都是当地的大家族。
曹家祖上是曹参,做过汉的宰相,刘邦的开国元勋,当地望族,本家夏侯也是很不错的,夏侯婴,与曹参一样是刘邦开国功勋。
曹起兵时就有数千家兵,曹家是当地望族,家族人丁兴旺,几千口人都是曹操亲戚,汉代大家族动不动就有三、四千人的,曹操一动还是两个大家族。
而且家中都十分富裕,外有大量亲戚朋友,像袁绍、鲍信等。
再比刘备,刘备家境就没这么好了,家穷,没钱,编草鞋的,读书还是靠亲戚资助的,和曹操没有丝毫可比性。
曹操可以靠家里的钱招募数千民士兵,刘备只能靠几个兄弟。
百来号人。
起始兵力就差了十倍。
而且没有什么谋士。
开始时是个白丁,就是什么都不是!。